1、濮陽縣哪裡有收玉石的
一、姓氏源流
張(Zhāng 張)姓源出有四:
1、出自黃帝之後代揮。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弟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由此可知,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是為河北張氏。
2、出自黃帝姬姓的後代。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又載,張氏世仕晉,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3、出自賜姓或他姓、他族改姓。據《讀史方輿紀要》所載,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於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魏國大將張遼本姓聶,後改為張氏。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改姓張氏的。
4、其它姓氏改姓張。據《三國志·魏志》所載,三國時,曹魏名將張遼,改聶姓為張姓。另有韓、姬等姓人士和鮮卑、匈奴、契丹等眾多少數民族改姓張姓。
得姓始祖:張揮。張姓的誕生很古老,約有五千年歷史。在人文初祖黃帝時代,黃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陽氏,少昊之子揮自幼聰明過人,愛動腦筋。一次,他觀看夜空,從星星的組合中得到啟發,經過研究,發明了弓。在當時人類基本以狩獵為生,弓的發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於是黃帝封揮為專門製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稱「弓長」,又將官名合二為一賜他「張」姓。張揮成了張姓人的始祖。
二、遷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張氏,大體上都有分支始祖及遷徙原因。 河東張氏,出自晉司空張華裔孫吒子,自范陽徙居河東張氏;始興(今廣東省韶關市東南蓮花嶺下)張氏,亦出自晉司空張華之後,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於韶州曲江;馮翊(今陝西省大荔縣)張氏,出自東漢司空張皓少子綱,東漢時任廣陵太守;吳郡(今江蘇省蘇州市)張氏,出自張嵩第四子睦,東漢時任蜀郡太守,始居吳郡;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東北)張氏,出自漢留侯張良裔孫司徒張歆,歆第協,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內徙清河,傳自彝,為後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樂;河間(今屬河北省)張氏,為漢北平文侯張倉之後,世居中山義豐;魏郡(今河南省安陽市)張氏,世居平原。 晉代有中原張氏遷至福建;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有中原張姓軍校隨從;唐僖宗中和年間,王潮、王審知入閩,又有河南固始人張睦隨同前往,後被封為梁國公,福建張氏,大致以居住地分為鑒湖、金坡、板橋等派,此後有的又遷往廣東,均稱其始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北宋末年,隨著金兵佔領黃河南北及蒙古軍隊的南下,為躲避戰亂,張姓又一次大舉南遷,經過多次的南遷,從而使得張姓在宋代至元明清時期分布於大江南北各個區域,形成了一支支龐大的族系,其中不乏有許多名門望族,並使張姓成為我國幾大姓氏之一,且始終位居前列。從清初開始,閩、粵張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進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移居海外的張氏,現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美、英、法、澳大利亞、巴拿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今日張姓分布北方地區多於南方,絕對人數以山東、河南、河北、四川四省為最多,佔到全國漢族張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張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三位的大姓。有人口近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零八。
三、歷史名人
張 儀:戰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軍事家和外交家,張儀的連橫戰略增強了秦的力量,加快了中國的統一進程。
張 良:西漢謀臣。(公元前?-公元前186),漢初大臣,城父(今安徽省亳縣)人,劉邦的重要謀士。和蕭何、韓信等人輔佐劉邦創建了西漢王朝,封留侯。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陝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往來。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前往大月氏國(在今中亞阿姆河流域)。他的使命是幫助該區人民起來抵抗侵略者。張騫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獲釋後再度前往中國以西的地方探險。他的旅行路線經過阿富汗,直達現在的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當時尚無人到過中國以西這么遠的地方。因此,張騫給皇帝帶回了在中國第一次聽到的關於印度、中東以及歐洲諸國的消息。後來中國商人帶著絲綢和玉石,沿張騫所經過的路線,翻山越嶺來到中國西北並穿過了戈壁沙漠。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絲綢之路」。
張 角:東漢傑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組織發動的農民戰爭給漢政權以沉重的打擊。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他在天文上一改「蓋天說」,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張 飛:字冀德,燕人,三國時名將。為蜀國五虎上將,戰長坂名震於時。傳與劉備、關羽結義於桃園,世稱桃園三結義,被後世所傳誦。
張 遂:唐朝天文學家,河南省南樂人,唐初開國功臣張公謹之孫,少聰敏,博覽經史,尤精於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為避武則天之侄武三思,而出家做和尚,法號一行。唐玄宗即位,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氣象、地震的調查統計工作,支持「渾天說」。後人只知其善演算法,他演算法方面的書籍早已散佚,是世界上第一個測出子午線的人。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張 謇:江蘇南通人,清代著名實業家和政治活動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開創了士林一代新風。
張 瀾,愛國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著名愛國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後擔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副主席。
張擇端 字正道,北宋畫家,東武(今山東省諸城)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事繪畫,因為丟失官位家居,以賣畫為生。宣和年間翰林待詔,擅長「界畫」,尤善畫舟車、市街、城廓、橋架皆獨具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圖》、《煙雨風雪圖》和《西湖爭標圖》等。最著名的作品是《清明上河圖》,據說歷時十年完成,歷經輾轉,後為明賈似道得手,迭經明清兩朝皇室收藏。曾被溥儀帶至關外,是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中的極品,存北京故宮。
張道陵:原名張陵,字輔漢。東漢沛國豐(今江蘇省豐縣)人,留候張良九世孫,生於吳之天目山。通達五經,曾入太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令。後棄官隱居北邙山(今洛陽北)。漢章帝、漢和帝征沼皆不就。與弟子王長杖策入淮,經鄱陽(今波陽),溯流至雲錦山(今貴溪龍虎山)煉丹,修長生之道,三年丹成。聞巴蜀診氣為害,遂與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一作鴿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傳道。在四川灌縣創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稱張天師。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採眾方,著《傷寒雜病論》,造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僧繇:南朝梁代吳中(今江蘇省蘇州)人,著名書畫家。創造了「凹凸法」的繪畫手法,與顧愷之、陸探微並稱魏晉三大畫家。
張景岳:明朝中醫理論家,浙江紹興人。他闡發了醫易相通的中醫理論,對中醫理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張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字叔大(1525-1582),號太岳,湖廣江陵(今屬湖北省)人。穆宗時入閣,神宗時為首輔,綜核名實,信賞必罰,整飭紀綱,推行一條鞭法,為相(明太祖朱元璋時已經沒有宰相的設置,但是他卻有宰相的實權)十年,海內稱治。卒謚文忠。著有《太岳集》、《帝監圖說》等。
張德成:清末義和閉首領。直隸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白溝河人。船夫出身。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4月在靜海(今屬天津市)獨流鎮設拳壇,所部團民稱「天下第一壇」。6月下旬串閉民五、六千人至天津,在紫竹林等地抗擊八國聯軍。天津淪陷後,回獨流鎮准備再起,不久在靜海王家門被地主殺害。
張大千:名愛(1899-1983),又名秀,季菱,字大千,別號大千居士,或逕署「署人張大 千」,當代著名畫家。四川省內江人,幼年受擅長繪畫的母親和以畫虎著稱,自號「虎痴」的二哥張善的熏陶指引,並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鑽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一生作畫無數,遺作甚多,與齊白石並稱「南張北齊」。
張自忠:著名愛國將領。字藎忱(1890-1940),山東省臨清市唐元村人。自1914年投筆從戎之日起,張將軍便將自己的生命和熱血奉獻給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抗戰期間馳騁抗日沙場,屢建戰功,一九四零年壯烈殉國於湖北。張自忠將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五十多個同盟國中殉職最高的將領,也是抗日戰爭期間為國捐軀的唯一的國民黨上將級軍官,對於他的壯烈殉國,舉國同悲,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題寫「盡忠報國」、「為國捐軀」、「取義成仁」的輓詞。
張太雷: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江蘇省武進人,中共早期黨員之一。1920年參加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陪同共產國際代表,先後在北京、上海與李大釗、陳獨秀等會談,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以中共代表身份出席共產國際三大。1922年8月參加中共中央杭州會議,主張國共合作,建立反帝反封建統一戰線。曾任中共第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五屆中央委員,八七會議上當選為中央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1927年領導廣州起義,任總指揮。同年12月12日,在赴前方指揮戰斗途中,遭敵伏擊,壯烈犧牲。
張學良: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國民黨軍陸軍一級上將。西安事變的組織者。字漢卿,號毅庵,奉天(今遼寧省)海城人。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發動「西安事變」,促進了國共兩黨合作,共同抗日,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了不朽功績。2001年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病逝,享年101歲。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清河郡:漢時置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省清河東南)。此支張氏,世居武城,其開基始祖為漢留侯張良裔孫張歆。
范陽郡: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屬河北省)。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空張皓之子張宇。
太原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張偉。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張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御史大夫張湯。
敦煌郡:漢武帝從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縣(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東晉移至安定(今甘肅省涇川北)。這支張氏為西漢趙王張耳之後。
襄陽郡:漢始置襄陽縣,東漢末始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後襄陽歷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張氏始祖為張安之。
洛陽郡:秦始終置縣,東魏置郡。漢、魏時治所在今洛陽市白馬寺東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漢城西十八里。
河東郡:秦時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始興郡:三國吳由桂陽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南)。治轄相當於今廣東省連江、曲江、韶關一帶。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省大荔)。
吳 郡:東漢末年分會稽郡置。治所在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治轄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一帶。
平原郡:西漢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縣西南)。治轄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
河間郡:原為戰國時趙地。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省獻縣東南)。治轄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間縣一帶。
中山郡:戰國時為中山國,漢高帝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轄相當於今河北省北部地區。
魏 郡:漢高帝初置。相當於今河北省魏縣,河南省浚縣,山東省冠縣之間地區。治所在鄴縣(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蜀 郡:戰國時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屬四川省)。治轄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武威郡:西漢置。相當於今甘肅省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地區。治所在武威(今甘肅省民勤縣東北)。
犍為郡:西漢建元六年置。屬益州,在今四川省宜賓縣西南。治所在敝邑縣(今貴州省遵義市西)。
沛 郡:漢高帝將泗水郡改為沛郡,東漢時改為沛國。治所在相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西北)。
梁 郡:漢高帝置梁國,南朝宋改為梁郡。相當於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晉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廢。治所在汲縣(今河南省汲縣西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治所在懷縣(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在今山東省巨野縣一帶。治所在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上谷郡:戰國燕設置,秦時治所在沮陽(今河北省懷來東南)。
2、堂號
百忍堂:唐朝的時候,張公藝九世同居,這對當時的世風影響很大。唐高宗親到他家請他介紹和睦相處不分家的經驗。張公拿起筆來寫了100個「忍」字呈給高宗。高宗很佩服,獎勵了張公100尺綢緞。
此外,張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清河堂」、「金鑒堂」、「孝友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
五、宗族特徵
1、得姓較早,源遠流長。
2、張氏一族,枝繁葉茂,各郡望 字行輩份排列有序,清光緒年間張允選等修《張氏族譜》,有山東黃縣一支字行為:「基業可久,名望堂昭,衍慶為志,肇錫永超。」張綬青刊修《張氏族譜》,有江蘇潤城張姓一支字行為:「好學用典,有文斯遠,積慶之家,儒宗以衍,運際昌明,時乘光顯。」據民國一九三五年張勉西所修《張氏族譜》,廣西桂林張姓一支字行為:「增其心性學,器宇自溫純,積厚垂麻遠,國恩申錫頻。」
============================================================
〖張姓宗祠門楣題辭〗
金鑒家風 百忍傳家
「金鑒家風」出自唐朝著名宰相張九齡的故事。張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市)人。唐玄宗為求治國安邦這策,長治久安之計,諭張九齡總結列代治國之經驗,張洞察秋毫,明斷事理,以犀利之筆綜述列朝興衰存亡之理,成書五卷,玄宗御覽,甚為賞識,賜為《千秋金鑒》,作為治國銘言珍藏。"金鑒家風"本此。張九齡任宰相時期群賢依賴,天下仰重,文章風度,冠絕一時。今江西大余通往廣東的梅嶺古驛道即為張九齡頒令鑿通,使中原與嶺外一線貫通,即此一端,功不可沒。
「百忍傳家」則是張公藝的事跡。張公藝,字千祿,是張氏第一百一十一世祖。公藝為人急公好義,樂以助人,修身養性,胸襟坦盪,待人處世,寬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哲理。因而告諭後裔當忍則忍,忍者有益。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妻不忍多爭競,能忍貧亦富,能忍壽亦永,古來創業人,誰個不知忍,不忍百禍皆雲涌,一忍百禍皆灰燼。但公藝提倡之忍,並非不講是非原則,明言不當忍則忍,忍者有害。公藝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為義門。
-----------------------------------------------------------------
〖張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九居世澤;
百忍家聲。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唐·張公藝九世同居,高宗時封禪泰山,還過其宅,問本末,公藝書「忍」字百餘以進。
西都十策;
金鑒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初曹州冤句人張齊賢,字師亮,少年時孤貧而勤學,有遠大志向。宋太祖到西都,他以布衣身份上十策。太宗時中進士,歷官大理評事、左拾遺、江南西路轉運使、代州知州、吏部侍郎、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下聯典指唐代大臣、詩人張中九齡,字子壽,韶州曲江人。長安年間進士,任右拾遺,開元年間議設十道采訪使,玄宗殆於政治,他常評論得失,後因李林甫讒言罷相。所作《感遇詩》,抒懷感事,以格調剛健著稱。著有《千秋金鑒錄》、《曲江集》。
圖傳百忍;
鑒著千秋。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了典指唐·張公藝事。下聯典指唐·張九齡著《千秋金鑒錄》。
輪奐善頌;
孝友傳芳。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獻文子成室,張老頌曰:「美哉輪哉!美哉奐焉!」下聯典指周·張仲,性孝,與尹吉甫為友,流芳百世。
煙波徒釣;
橫渠理學。
——佚名撰張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張氏宗祠太原堂聯。上聯典指唐張志和隱於江湖,自稱「煙波釣徒」。下聯典指北宋張載,居郿縣橫渠鎮,精研理學,世稱「橫渠先生」。
附錄一:
巍巍中華,山高水長,浩浩張姓,族史輝煌。始祖揮公,英武非常,軒轅嫡後,帝胄世昌。
其父玄囂,封邑青陽,清河之濱,滋潤成長。手足情深,顓頊臂膀,生而穎悟,巧技尤強。
體恤民疾,苦苦思量,主祀孤星,夜觀天象。頓生靈感,折枝效仿,始制弓矢,史書記詳。
用於狩獵,獵物盈倉,衣食無憂,黎庶贊揚。用於御敵,威力無雙,大勝凱旋,拓土開疆。
諸侯咸服,顓頊帝王,華夏共主,萬民敬仰。揮公功德,萬古流芳,顓頊嘉之,封為弓長。
以職為姓,乃賜姓張,張姓始祖,肇始四方。瓜瓞綿延,繁榮盛昌,遍及全球,遠播五洋。
英賢輩出,崢嶸自強,為將為帥,入閣拜相。科技藝文,工農學商,不乏大家,星辰相映。
而今我等,飛臨濮陽,不遠萬里,祭祖上香。始祖功德,銘記心上,不忘故土,為國增光。
揮公後裔,再創輝煌,祖神有靈,來格來嘗。
-----------------------------------------------------------------
附錄二:
在廣東省中山鎮(今中山市)的百家姓中,家訓很注重人際關系、家庭關系,這是百家各姓和睦共處的關鍵。世人較多知曉清光緒年間閻敬銘所作的《不氣歌》和清朝石成金的《莫惱歌》,卻很少有人知曉中山鎮流傳的《百忍歌》。如果把這三首歌放在一起,實際上是一個人修身養性的人生三境界。清河張氏,在武所張家,把《張公·百忍歌》當為祖訓,世代相傳,每家廳堂正中懸掛一匾「百忍流芳」,油漆鎏金,十分壯麗。它雖為張氏家訓,而其他各姓實際也在流傳誦讀,在小小的地域環境中竟成為百家各姓的和睦之道。《百忍歌》通俗易懂,談古說今,雖非盡善盡美,但在處理睦鄰、人際關系、家庭問題上,起著一定的調節作用。《百忍歌》還是個人修身的一種准則,反映了人生的一種境界,激勵家庭成員成為優秀成員,由此也可知《百忍歌》是客家人性格養成的一個折射,也體現了家訓文化中重要的一頁。《百忍歌》所說的忍,屬於精神養生中的調神法,即在遇到情緒不良時,要提倡「理智」,注重「修養」,掌握自己,控制情緒。如果不控制情緒,任其放縱,不但周圍的人受不了,而且對自己的身體也極為有害,小則身體患病,大則危害生命。因此,暫時,「忍一忍」亦是有積極意義的。此《張公·百忍歌》分兩部分: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飢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餘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斗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忍時人只笑痴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
附錄三:
〖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源於唐代張遠彥《歷代名畫記》,又見於明代無名氏的《宣和畫譜》。
南北朝時期的張僧繇是有名的畫家,畫技非常高超。相傳他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安樂寺的牆壁上畫了四條龍,條條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但是都沒有點上眼珠,令人看後總覺得有點美中不足。有人問他其中的緣幫,他說:「如點上眼睛,龍就要飛走。」人們對此非常懷疑,一定要他試一試。張僧繇被迫無奈,只好答應大家的要求,給其中的兩條龍點上了眼睛,誰知剛一點上,頓時烏雲翻滾,雷電交加,兩條龍果然破壁而起,飛走了。這個故事是人們仰慕張僧繇的繪畫才能而編造出來的。
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概括成「畫龍點睛」,用來比喻人說話或者做文章時,在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要旨,使他說的話或寫的文章格外鮮明、生動和深刻。
詳細:
2、固始男科醫院專治陽萎早泄的醫院是哪一家醫院
當地公立醫院都是可以治療的,放心就診就可以了。
3、固始縣眾濟堂美容養生館怎麼樣?
<
4、小城固始怎麼樣
信陽特產做菜,南灣湖水泡茶!家鄉帶水,帶原材料!倡導「裸烹百」理念,杜絕一切有害物資流入餐桌!做傳統、綠色、健康,度養生、安全的豫南農家菜!被評為--CCTV-中國綠回色餐飲上榜品牌!呵呵,不錯不錯,這么有良心的餐飲企業,大家支持哦!正是:固始答農家飯,代代人回味!
5、固始美舒雅醫療美容有限公司怎麼樣?
固始美舒雅醫療美容有限公司是2016-12-02在河南省注冊成立的有限責zd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固始縣踏月寺社區蓼北路中段。
固始美舒雅醫療美容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內號是91411525MA3XFQU06X,企業法人蔡運智,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固始美舒雅醫療美容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美容外科、牙科、皮膚科;醫學檢驗科;美容養生、美體服務及技術推廣、咨詢;美容產品、化妝品的研發及銷售;美容設備銷售。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容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固始美舒雅醫療美容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6、重症肌無力能治好嗎?長期吃溴吡斯的明片有副作用嗎?
記住千萬不要去河南固始縣人民醫院張國新那裡治療,在759治療中,如果長時間沒有效果,張醫生會以很多借口來說,比如:「你的病是頑固型的」「你沒有配合好沒有多休息」「不要急,你得病那麼長時間了」等等這樣的話,當時我都聽信了,因為我當時是自己在騙自己。自己不敢面對現實。
4、河南固始那個地方的人你們也不了解,我就是固始的人,我孩子就在那裡治療的,他們可以為了賺錢而做些違背良心的事情。他們為了你能更長時間的治療,可以說出一些和張醫生一樣的話比如:「以前有個病人開始在這治療4個月沒有效果,到第五個月效果就來了,治療了半年多就好了」等這樣的話。請大家不要麻木自己了。
5、在固始那邊,當時我還不知道,結果後來有人知道我快要走了,竟然說要賣所謂759治療的「配方」給我,還說什麼是很保密的,價格在3000左右。好笑嗎?這就是固始的人,為了錢什麼事情都能做,在這里我就不說出是誰了。這個人可能很多去過759的人都認識。
759是騙人的!千萬別上當,花錢是小事,把病搞重了,得不償失,我就是被他們不但沒治療好,還加重出現危象!最後他們也不管,還是家人將我轉到合肥第二人民醫院才搶救過來,他們只掙黑心錢,沒有一點醫德,嘴甜會騙人!
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好人有壞人,我只要大家把眼睛給放亮一點,不要上了人家的當,很多人在這里已經是醫託了,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做了很多事情。本人自己覺得759千萬不要去了,我是為了大家的好,中國有很地方可以治療為什麼非要到759去,我最近才知道還有人去了兩次,說句不好聽了,真是腦袋進水了。
今天我發這個帖子只想告訴大家一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也沒有必要騙大家。如果有得罪什麼人,請原諒,因為良心迫使我這樣做的!!!
在西醫上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只有用激素來控制,且副作用大,易復發。重症肌無力是一種慢性病,可以用中醫治療。北京武警總隊第三醫院中醫科聶春華專家治療效果很好的,我孩子在那治療一個月就有明顯的好轉,就是葯費有點貴。
祝大家早日康復!!!!!!!!!!!!!
7、大浪淘沙是怎麼消費的
昨天去的,79元/人,超過夜晚2點加收每人15塊過夜費,上網是3塊每小時,足療水平一般,自助餐味道更一般。優點是經濟實惠,環境比較舒服。我說的內是武漢這邊的,還要,晚上在那裡過夜鼾聲是此起彼伏,睡了5個小時被鼾聲吵醒5次以上容
8、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我常常想:難道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宗是一家。但讀了《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以後,我便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陳姓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有800萬以上。
上網 陳姓族譜 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同學的告訴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勝、陳琳、陳子昂、陳壽、陳毅、陳名夏、陳貞慧、陳確……
四. 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河南淮陽)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氏後,謚號陳胡公,陳氏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這也是後來陳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末文學家陳琳,唐代文學家陳子昂,西晉史學家陳壽,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陳毅,清臣陳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陳貞慧,明清之際思想家陳確……我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8000萬。
9、《閑情偶寄》的翻譯版
《閑情偶寄》譯文:百李子是我本家的果子,李花也是我本家的花,本應當對它有所偏愛,但是我不敢。李唐王朝擁有天下時,都沒聽說這種樹得到什麼封號。連天子都沒有私下庇護度它,何況我這樣的老百姓呢?站在公正的立場上評論它就可以了。
李樹比桃樹更能耐久,年過三十才開始變老,即使老得樹枝枯萎了,果實仍然很豐滿。這是因為它得天獨厚,又能夠甘於淡泊,沒有用姿色取媚於人。
像仙境中的李樹一樣盤根錯節,就可以同有靈性的椿樹的壽命相比了。我問想繼承它的品質卻做不到,只有通過寫文章來使這些品質得以長久流傳下去了。
(9)固始養生擴展資料:
黃強認為:「《閑情偶寄》八部無一答不是李漁養生理論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頤養部》總論養生,版專論養生,而其他各部分論養生者必備的專門知識」。
《閑情偶寄》幽默風趣,把枯燥的養生理論說得有滋有味。為此,他的養生理論無論在當時還是以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935年,林語堂英文版《吾國與吾民權》給該書以極高的評價,認為該書是「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