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位父母「養生」嗎?我爸媽對網上那些不知是否有科學證實的養生知識入迷到不行。 我平時生活習慣簡直
養生往往被被誤認為吃保健品,吹的神神叨叨,其實真正的養生是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日常吃的飯菜就是最好的補品。比如水是最好的飲料。
2、孝敬父母養生支著
人到中年,機體開始「滑坡」,逐漸出現一系列由盛向衰的生理變化。許多中年人產生一系列生理危機感,由此影響生活和工作質量。但是,營養學家提醒,這種「危機」是可以消除和減輕的;中年後要關注養生保健各個環節,除生活保健與運動鍛煉外,飲食條理亦很重要,不但要做到飲食有節,營養平衡,還要重視「食補」環節。營養學家推薦的中年時期需要適量補充的食物有下列數種:
魚類:魚肉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促進人體蛋白質、酶、激素的合成,構成機體活動和調節的物質基礎;魚還含有磷、硒、鈣等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可延緩衰老,防止骨質疏鬆症發生。因此中年期要注意多吃魚,每周至少要有2-3餐魚類及其它水產品(如蝦、蟹)飲食為好。
豆類:大豆含優質蛋白這40%以上,並且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以精氨酸及賴氨酸為多,是人體合成蛋白質的重要原料,大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大豆角甙,可防止氧化脂質生成,延緩衰老並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大豆中的磷可補充腦的需要,鐵、鈣含是豐富,可防止貧血和骨質蔬松。這些對中年人保持健康機體是十分必要。一般而言,大豆及豆製品易於消化吸收,堅持每日適量進食有很大益處。
堅果:堅果中的果實,如核桃仁、松子仁含有豐富蛋白質及不飽和脂肪酸等,有益於增強體質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長期服食可延年益壽,中年人可將這些食品做為飯後茶點來吃。
菌類:如香菇、蘑菇、木耳、銀耳等含有多種氨基酸,含30多種脂及維生素B1、A、D等,能夠提高機體抗病毒、抗血栓形成及防止動脈硬化和抗癌的能力,菌類食物還有助於消化功能,對消化不良、食慾不振有所幫助。所以,經常買些菌類食物來吃,對中年人來說是必要的。
藻類:紫菜、海帶等藻類食物,含有藻膠酸、海帶氨酸、鉀、磷、鈣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B2、C、P及多種氨基酸,具有軟化血管、預防冠心病、惱動脈硬化、腫瘤和老年痴獃等作用。藻類食物中還含碘,可預防碘缺乏症,有利於能量代謝。
此外,中年人還應該注意多食水果蔬菜:如大棗、刺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柑橘、葡萄等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有益微量元素,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物質代謝;又如冬瓜、黃瓜、南瓜、胡蘿卜、番茄、大蒜、洋蔥、油菜、芹菜、韭菜、扁豆、豆角、辣椒、生薑、蘆筍、紅薯等也含有豐富維生素、纖維素,有利於消化吸收和防止便秘發生。
3、求適合給父母的幽默、養生簡訊
好好活,慢慢拖,一年還有幾萬多;zd
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
少吃鹽,多吃醋,少打麻將多散步;
按時睡,按時起,打拳做操健身體;
開心活,開心過,少發牢騷多唱歌;
同志間,多看優,少挑錯,開開心心都快樂;
只要能吃內飯,錢就不會斷,不拍賺錢少,就怕走得早。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心歡,女也心歡。
全家老小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容體胖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4、我父母五十多歲衰老的很快,求好的養生保健方案讓他們年輕一點。
人體細胞是被氧化掉的zd 多吃一些抗氧化的食物如 紅酒、西蘭花、大蒜、獼猴桃、黑芝麻等食物。再有就是運動,我建議你的父母多做一些有氧運動,如打太極拳內,八段錦、五禽戲等這樣可以減輕心理壓力和疲勞堅持鍛煉會對保持青春容有好處。
5、親生父母,和養生父母,哪個要重要一些
親生父母,懷你十月,給你生命。
養生父母,養你20幾年,20*365天,你說付出的心血哪個重呀,所以養生父母給你生命的延續,恩情更重。
6、老年人養生太盲目,你的父母經常給你發養生推文,你怎麼辦?
我會告訴他們,他們看的養生文養活一條黑產鏈。
自從微信有了朋友圈這個功能以後,我們不管幹什麼都會找一些時間看朋友圈,這樣就讓小小社交圈建立起來了,謠言也隨之而來。 養生偽科學是我們受其迫害最為嚴重的一股黑產勢力,在2015年,中山大學聯合微信官方發布網路謠言報告,微信每天收到用戶發起的謠言舉報就有3萬次,日均謠言攔截量達到2,100,000次。更有甚者,出現在權威媒體上,上演李鬼上位的鬧劇!偽科學主要是指一切宣稱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的所謂理論和假設。 在朋友圈中,養生偽科學主要指廣泛傳播的關於養生健康的偽科學。
這些文章其實什麼效果都沒有,但是還是有很多人都相信,因為每個人都在發。在互聯網興起之前,他們誕生在三流情感雜志,報紙中縫廣告以及午夜FM。他們跟進互聯網熱潮,高舉互聯網+旗幟,抱緊微信大腿兒,搖身一變,成為父母朋友圈裡絕對的權威。我們暫不討論此種方法的治療效果,令人擔心的是這些替代療法本身的不確定性,而在「養生文」中相關資料僅為截取部分對其營銷有利的點,這樣一來整個養生信息的參考價值就更低,甚至在內容准確度上出現嚴重偏差。
當這些文章准備好來源後,他們就在大數據上造假。他們通過各大自媒體進行內容輸出之外,還有很多醫葯公司會請寫手,門檻並不高。在各平台搜索養生文章徵稿可以發現不少養生科普類徵稿的群組。最後我認為應該多陪陪父母,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低頭玩手機。這個網路上流傳很廣的抱怨,是現代人真實生活的寫照。智能手機的普及,讓父母也都成了時尚潮人,刷刷朋友圈、自拍、發微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