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定製一批日歷送人,誰知道有哪些選擇呢?
既然您是打算定製一批應該是人數不少,需要送給多數的親朋好友或客戶屬下吧?
這種時候數量較多的話不太好根據個人喜好來抄進行主題與圖案的選擇……當然如果百數量不太多或送的人都是您很熟悉的人也可以這么做,根據每個人的喜好來進行定製(比如喜歡文墨書法的可以送書法或水墨畫主題的日歷,喜歡養度生的可以送些有養生知識的,喜歡風景的可以送有風景畫的,喜歡動漫卡通的可以送相關風格的)
如果您不是很清楚對方喜歡什麼或人數太多,就選擇那種大家都可以接受,不會有人反感的主知題就好……比如說一些吉祥圖案,明年是狗年,可以送有相關圖案的,也可以送有祝福語句的,主要是心意誠,讓別人看出您花了心思,您在關道注他們就可以了……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您
2、日歷是多少年一個輪回
天乾地支相配合
60年一個輪回
通常稱一甲子
現在用陽歷了,但是到底好不好呢?
且看下文: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
參考: 易經雜說節選
===========================
第三部分 天干與五行
作者:南懷瑾
五行之外,還要加上干支,要學《易經》的卜筮,沒有什麼秘訣,不外是五行卜筮,重點在五行,不是在八卦。真用卦來斷事情,又是另外一個體系,所以嚴格說來,五行和八卦兩種體系是分開的。但幾千年來,大家都把它混合在一起。
現在介紹的是天干文化,天干文化也很古老。我們研究《易經》發展史、中國文化發展史,知道天干文化也比《周易》古老得多。天乾地支,我們現在可以從甲骨文里找出來,可見這個文化的來源很早。中國人發展最早的是天文,發展到最高級的時候,就歸納起來用十個符號作代表,這十個符號就名天干,亦作「天斡」,不過「天干」是漢以後用的名詞,其實應該用「天斡」才對,不必用「天干」這個詞。天干就是五行的法則,意思是說:「在這個太陽系中,地球和外面的星球,彼此干擾的作用。」以現在的地球物理學來說,說是地球和各個星球的放射功能,彼此吸收互相發生作用。例如太陽能的放射,對我們地球人類的干擾很大,尤其學通訊、電子、太空學方面的人都很清楚,而我們中國老早就了解,對於這種天體的運動、物理世界的運動,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說明相生相剋的道理。但人類文化進步了,這個五行的生克法則不夠用,因此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五行的雙重作用,天體在物理世界中,又用了十個字的符號,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並編定圖案如下:
天干五行配
看到上頁的圖案,和前面五行的方點陣圖案配合起來,就可以知道,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這里要問,東方或木,都是一個方位或一個動能,為什麼要用甲和乙兩個符號來代表?這中間又有另一個法則,這套法則在中國的算命卜卦上很用得到。假使為了算命而學算命,我不贊成。但我發現,中國算命卜卦的這套法則,裡麵包涵了很大的科學和哲學的道理,可惜因為古代的政治思想,不願意發展科學,所以這一套很好的法則,只好向算命卜卦這一方面發展。不過好在有江湖算命卜卦的人,能夠把這一套法則保留下來,從另一角度看,他們也的確很偉大。所以有人說到算命卜卦是迷信,我就問他們懂不懂,而他們卻不懂,對於自己所不懂的東西,隨便加一個罪名,指其為「迷信」、為「騙人的」,這是多可怕的武斷。這一套法則流傳了幾千年,而真正研究它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試想想四千年來第一流聰明的人,都在研究它,即算它能騙得了人,也有它騙人的道理。我們要批評它,不妨先研究它騙的方法,等研究過了,再說它是迷信,這時才可以作結論。自己並沒有研究過,還不懂它,就說它是騙人的迷信,這才是真正的迷信——迷信自己的狂妄。可惜現在沒有人重視它,沒有大量的投資,沒有充分的實驗設備和場所。否則的話,如果加以實驗,可以發現這項法則會有很多科學的道理,譬如說飛機,早在戰國時候就有飛機,不過是不坐人的無人飛機,用木料製造。晉朝時候也有人製造成一個鳥,放出去以後,不需人控制,會在空中飛翔,到一定的時間,又會在原地降落,這在歷史上都有證據的。就是現在還保存的中國樂器和一些器皿,如銅壺滴漏等等,都是依據這套法則發明製造的,而當時並沒有現代的科學公式,只是當時沒有用這套法則向科學這方面發展。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用這套法則作科學的發展?這也有它的道理,因為物質文明愈發達,人的慾望就愈高,人的慾望愈高,社會就愈亂,這是中國的人文思想。
天乾的陰陽
但是這一套法則,是來自科學的,如東方木,又為什麼用甲、乙兩個字來代表?而成為甲木和乙木呢?甲木是代表生長的原素,乙木是成形了的代表,換言之甲木是代表生發的物理,乙木是代表成形的物質。丙與丁亦是如此,丙是代表火的原素,丁是代表成形的火。戊己、庚辛、壬癸都是如此。而這中間又分陰陽,如甲木為陽木,乙木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如中國醫學,在《內經》上女人的第一次月經來,我國古代認為直接說出女人的隱秘很不禮貌,所以說「女子十四而天癸至」。為什麼不說「天壬」至?因為月經是成形了的水,同時女子屬陰,所以稱為「天癸」。如果把這套東西融會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它並不是迷信,而是科學,至少是古代的中國科學,而且這種科學在人類的文化中,還維持了這許多年。
說到天癸,便涉及到中醫了,對於人的身體而言,現在最流行的針灸,有一本書名《甲乙經》,許多人也沒有弄清楚,中醫關於人身各部位的代表為木屬肝,火屬心,金屬肺,水屬腎,土屬脾。這個五行和內臟的關系現在懂了,那麼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所以生肺病的人,臉紅紅的,而是腎水不足,火氣上升。肺病到了相當嚴重,腎盂就特別擴大,就是腎虧,所以中醫之難學是除了講究內臟的個別功能以外,還講究互相影響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因素,也就是生克的道理。而西醫則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只是病的現象,不是病的根源。因為生克的關系,任何一個內臟,都可以產生頭痛的病象,所以高明的中醫講究氣化,如患糖尿病的人,是屬腎水的病,但一定與心火有關系,心臟也會受影響,發生問題,這就是五行生剋的道理(這里特別要補充一點,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與其它四「行」有關,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亦被火生,被木克)。所以中醫能站得住,針灸亦是一樣,中醫的醫理,病在上者治其在下,病在下者治其在上,病在左者治其在右,病在右者治其在左,病在內者治其在外,病在外者治其在內。譬如中醫說肝生於左,而西醫指責錯了,其實中醫一點沒有錯,因為中醫不是講物質形態,而是講氣化,中醫說肝生於左,是肝屬木,木在東方,東方在左,這是五行生剋的氣化,所以肝生於左是對的。由此可知人必須讀《黃帝內經》,懂了《黃帝內經》就懂得養生之道,也懂得如何修道了。
地支
五行和天干配合,包涵了這許多,再下來配合地支,便又不同了。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有人寫作「地技」,表示乾的分又,其實就是「支」,支持的支。地球本身的作用,亦就是太陽系中,月亮和地球發生的作用,節氣的關系作用,後面再詳述。
先在這里介紹,中國古代的醫學有兩大派,在養生之道上,一派注重腸胃,一派注重腎。所有的病,大部分從腸胃來,不過我的經驗,南方的醫師注重胃,年紀大的人尤其要注重腸胃,北方的醫師注重腎。年輕人也要注重腎的保養,青年腎虛,到中年以後,一切病象都來了。性知識教育愈開放,青年人的病害愈多,原因是腎虧,必須要保重。
關於地支這一套東西,如果只研究《周易》的學術思想和大的原理原則,則不必要研究五行和干支。如果要了解我們中國幾千年來,《易經》八卦用之於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關系,就必須先了解五行干支了。有一位學科學的教授,從國外寫信來問一些問題,因為國外最近出了一本書,認為地球南北極有一個洞,洞中有另外一個世界,並且有人類,飛碟也是從地球中心出來的等等。這都是和《易經》有關的問題。我回信告訴他,這並不稀奇,中國人早說過地球是活動的,至於地球中心有沒有人類,又是另外一個說法。關於地球的中間南北極是相通的問題,道家在幾千年前就這樣說了,而且還說地球里各地都是相通的,這些話都有書為證,不過我們大家沒有去注意它罷了。也有一說黃帝的陵墓後面有一個洞,可以通到南京。可是在西方另有一派,說人類都是從太空外來的,中國古代也有這一說法,也是道家說的,據說盤古老王也是天上降下來的,佛家也是這樣說,這些道家的學說,都可在《道藏》中找到。
上面這個故事,是要說明五行干支的思想,和原始的天文、地球物理有絕對的關系,只可惜後來僅用在卜卦算命上面,這只怪我們過去的文化不向科學方面發展的緣故。
前面已經介紹了天干,現在再介紹地支。上面說過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地支。何謂地支?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說,是地球本身,在太陽系中運行,與各個星球之間互相產生干擾的關系,無形中有一個力量在支持著,這說是地支。
我們知道天干有十個,就是五行的兩極之道,亦即是五行的陰陽變化。而支是六位數,是陰陽之道產生變化而成十二位。至於這些名稱的由來,與《周易》沒有多大關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另外一種學說的系統,這在前面也曾經提到過。至於天乾地支每一個字的定義,有很多種解釋,究竟哪一種解釋完全正確,很難下個定論;如子是萬物發生的現象、五是樞紐的意思等等,各有各的解釋,暫時不去討論它。另外以中國文化發展史,站在軍事哲學的觀點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也有些人解釋為古代十種武器的代表,如「甲」是一根木桿上裝一種利器、「乙」是一把刀等等,莫衷一是,究竟哪一種說法對,沒有定論。
地支與黃道十二宮
地支有十二位,代表十二個月。實際上地支是什麼呢?是天文上黃道十二宮的代名。所謂「宮」,就是部位;所謂「黃道」,就是太陽從東邊起來,向西方落下,所繞的一圈,名為黃道面。這種黃道面,每一個月都不同。如我們晚上看天象,每一個星座,從東方出來,共有二十八星宿(天文的知識,在上古時我們中國最發達),而這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每個月的部位也都不同;於是依據這個現象,抽象地歸納為十二個部位,用十二個字來表示。實際上這是天文的現象,變成為抽象的學問,構成了後世算命的位置作用。這一套學問,現在看來好像很簡單,但真正用心探究,其中學問甚多,也可見我們上古時老祖宗的文化智慧、科學哲學,都發達到最高最高點;因為科學數字太大,很復雜,普通一般人的智慧沒有如此的天才容納得下。於是把它簡化了,用五行、天干、地支來代表,使人人都能懂,只有文化到了最高處,才能變成最簡化。可是它的弊病,是後人只知道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這個抽象的名詞,裡面實際是有東西的,包括的學問很大;可惜我們後世只把它用在看相、算命、卜卦這一方面去了。
六十花甲與歷史驗證
我們的六十花甲,就是根據干支來的,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這樣天干與地支配起來,便可以代表太陽系統這個天體和地球產生萬有的變化;其中以氣象的變化是最大的,也最顯著,容易見到。萬有的變化,各有不同,於是用干支配合,而且是天乾的陽配地支的陽,天乾的陰配地支的陰,陽配陽,陰配陰,依照次序輪流配合,完全相互配合,剛好滿六十個相配,成一周期,又從甲子開始,所以名為六十花甲。
這種六十花甲的配合,現在的人不大用了,但它到底好不好呢?將來可以看到,它好得很的。它記天體的運行,六十年一個大轉,不管歲差如何(即天文上所謂的躔度,也就是古代說的太陽與地球間一天走一度,走完了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為一年;以三百六十天為一年,尚有剩餘,將其剩餘下來的度數,累積變成洞月,這就是陰歷的計算。而陽歷則是每年有七個月是三十一天,因為方法不同,數字一樣),但六十花甲算下來,億萬年的宇宙數字,亦不差分毫,這是一個很偉大的法則。試看中國的歷史,每個朝代換了、皇帝換了、年號換了,可是六十花甲的歲次是固定不變的,必然六十年一轉。
如果把這個法則予以擴大,用途就多了。譬如唐堯登位,亦即他當皇帝就職那一天,為甲辰年,後來邵康節的演算法以及一般的演算法,都以這個干支為標准,這是歷史上比較有記載根據的;在堯就位的時候,有五星聯珠的現象,就是金、木、火、水、土五星,在天上列成一排,有一定的天象,在那時呈現,把這第一個六十年定為上元,名叫上元甲子,第二個六十年為中元甲子,第三個六十年為下元甲子,一共為一百八十年;然後再擴大,第一個一百八十年為上元,第二個一百八十年為中元,第三個一百八十年為下元,像連環套一樣,套得整齊嚴密;再以這種甲子的法則,和《易經》等配合演變,就知道歷史、社會、人類的現象,多少年有一個變化,如何變化;再配合中國天文學上,推算到該有什麼人物出來,這是我們中國人發現的一個很妙的法則,也可以說是儒家孔孟思想里所說的「天人合一」。以《易經》道理來看,這就是必變,宇宙間的事情,到了一個時候必然變。至於變成什麼現象?懂了這個大法則,再從卦里,就可知會變成什麼現象。可是知道了的人,大部分都不說出來,因為怕泄露天機;古人說的「察見淵魚者不祥」,眼睛太厲害了,水裡有幾條魚都看得清楚,並不吉利,這樣的人就算不短命,也會患白內障,因為用眼力過度了;聰明是不能用過度的,所以萬事先知,並不吉利。真的高度修養,萬事先知,變成無知,有絕頂的智慧而變成糊塗,這是少數有修養的幾個人才做得到,一般人則做不到。
現在再看地支,把它排成一個圓圈:
為什麼畫成圓的?因為地球與天體是圓的。
十二生肖
至於這十二地支的生肖,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已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一套生肖,據我的研究,是漢代的時候自印度傳過來的。印度當時的十二地支,並不完全像我們的,而是用文化抽象的符號來代表,用動物來代表,後來變成中國文化的解釋。子屬老鼠,鼠爪是五個,奇數為陽;丑屬牛,因牛蹄兩瓣為陰數,寅屬虎,亦因虎有五爪,卯屬兔是因為兔唇兩瓣等等。據說是如此訂的,但「事出有因,查無實據」。另據《古今圖書集成·干支部》所講:「以二十八宿之天禽、地曜,分直於天,以紀十二辰,此十二生肖之所始」的這一觀念,由近年出土的西漢銅器,及漢墓星象刻古推論,此說極為可能。
地支與命理
把這套大法則,演變成小學問,用在算命、看相卜卦上,乃至用到偵判命案上,《洗冤錄》中就有這方面的學問。地支上有六沖,也可從前面的圓圈中看到,凡是對面位的都是沖,如子與午、丑與未、寅與申、卯與酉、辰與戌、巳與亥都是相沖的。沖不一定不好,有的非沖不可。相對就是沖,這也是《易經》錯卦的道理。實際上所謂沖,是二十八宿在黃道面上,走到太陽這個角度來,叫作沖;與太陽的方向相反,這就叫作合,從圓圖上看,立場相等就是合(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為日、未為月之六合,在十二地支中,還有兩合、三合,等等)。這里我們還要有一個觀念,二十八宿在黃道十二宮的位置上,與太陽的躔度對立就變成沖,沖並不是難聽的話,而是表示有阻礙。
再把天乾地支配合成一圖,亦即所謂的納甲。
納甲與易數
像這樣相配,地支的辰、戌、丑、未都空出來了。而天乾的位置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和地支相配,名為納甲。也就是把五行、八卦、天干、地支,歸納到一起。
由前面圓圖再配上八卦,用先天伏羲八卦圖的位置納甲,為乾納甲、坤納乙、艮納丙、兌納丁、戊己在中間,震納庚、巽納辛、離納壬、坎納癸。
現在再看一年十二個月,六陰六陽的表——即十二辟卦,代表一年氣象變化的大作用。把納甲用到這一面來,又是另一個不同的公式,所以學《易經》的象數要記住好幾個不同的公式。在了解這些公式以前,首先要了解數的陰陽。數分為陰數陽數,也是雙的意思和單的意思,如奇門遁甲的奇字。凡一、三、五、七、九均為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為陰數,又名偶數。陽數最高之數為九,我們讀文天祥的《正氣歌》「嗟予遘陽九」,意思就是到了絕路,運氣已經絕了、到頂了,因為九為陽之極,陽極所以到了絕路了。而「十」又到了另外一個元的一了,以《易經》的數理言,永遠是一個「一」。一加一所以等於二,單數到了「九」數為極點,所以《易經》中陽爻以九作代表,如乾卦的六爻都是陽爻,於是稱作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等;陰數是倒算過來,為十、八、六、四、二,這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數的五個偶數以「六」在中間,陰取其中,因為陰數為偶,是相對的,而其中間的數是重點,所以陰爻以「六」為代表;如坤卦的六爻,稱作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以前說過,八卦是由下往上畫的,假使有人以「六」、「九」代表陰陽的方法,隨便報出六爻的數,如初九、六二、六三、九四、六五、上九等,我們就可畫出囗,這個噬嗑卦來。
從這個道理就看出來了,真懂了《易經》,只要掐指一算就行了。懂了《易經》的數理,學起電腦就更容易。這話是對的,這也證明上古時我們的老祖宗發明的《易經》數理,等於比現在的電腦數理還更高明。宇宙的道理,都是一增一減,非常簡單;好像天秤一樣,一高一低,這頭高了,另一頭一定低了,所以只有加減,包括了乘除,也包括了一切數理;這還不算什麼,人的智慧發達到最高也就最簡化,只用這十個數字,便把宇宙的法則歸納進去了,只要一加一減就算出來,就了解。所以說《易經》的數理哲學,不是基礎,也不是開始,而是最高明的歸納到如此簡化的。所以真正懂了《易經》以後,凡是最高深的數理,都會變成簡化。我們從數字上看,只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加以推測,天地間的事理、物理都把握在手掌中。學了《易經》的人,正如道家所吹的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所以說這是我們文化的結晶。
察見淵魚者不祥
曾經講的卜卦作用,因為凡是稀奇的事情,我一定去了解,了解完了以後,我素來不玩的。這些東西玩盡管玩,不過要有一個原則,不可迷信。所謂不迷信,是不要把人所有的智慧都寄託在這上面,如果都寄託在這上面就不行了,偶然用它來參考參考是不得事的,但不要影響自己的心理,有時候很靈,宗教的觀念也是如此。再其次,要弄清楚的是:「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另一觀念,即使能夠「未卜先知」,也並不好,「察見淵魚者不祥」,作人的道理也是這樣。不要太精明,尤其作一個領導人,有時候對下面一些小事情,要馬虎一點,開隻眼閉隻眼,自己受受氣就算了,他罵我一頓就罵我一頓。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察見淵魚者不祥」,連深淵水底的魚,河中渾水裡的魚有多少條、在怎麼動也看得清楚,不要自以為很精明,實際上很不吉利,說不定會早死,因為精神用得過度了。上面這些原則千萬要把握住,如此人就舒服了。
焦京師徒與郭璞
現在講到卜卦的方法,在中國的《易經》傳統,占卜是它主要的路。《易經》在古代就是為了占卜用的,到孔子以後,才把《易經》用到人文文化方面。《易經》畫的八卦,原始當然是為了卜卦用的,為什麼人類要卜卦?這不只是中國有占卜,世界各民族都有占卜,當然各民族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都沒有我們中國的高明。這中間牽涉到一個哲學問題,即是人類的智慧。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都有許多無法知道的事情。譬如明天怎樣?我明天怎樣?這些問題,誰也沒有把握作答案,連後一秒鍾如何也不可卜,而人們要知道,於是產生了占卜這些東西。中國有了《易經》的卜卦以後,幾千年來,產生了好幾個派別,這一點我可以提出來告訴大家。古人研究《易經》,多被易學困住了,不知《易》沒有一定的法則。有些人懂了《易》後,自己另外又創出法則來,如漢朝有名的京焦易。京焦易是兩個人的名字,京是指京房,焦是指焦延壽,即焦贛。京房是他的學生,焦贛著《易林》,又名《焦氏易》。其中把八八六十四卦,演變的卦都解釋出來,所用的卦辭,統統不用《周易》,自己另外創造一套,他是把《易經》研究通了,法則通了以後,不一定照原來的東西,等於每個廟的簽詩,有關帝簽、觀音簽、濟顛和尚簽……各有各的簽詩,都不相同。所以焦贛的《易》,卜卦的解釋方法,和《周易》不一樣,可以說是一個革命。因為他懂了,他的智慧夠了,所以才能產生出來他的一套卜法。焦贛傳易給京房,京房在東漢的時候,言無不中,皇帝有什麼事情都去問他,但焦贛說,京房把我的易學學通了,可是將來也必死於易學,結果京房果然被殺頭而死的。
東漢下來,看地理風水,講所謂堪輿之術的,從晉朝的郭璞開始。他也是通《易經》的,萬事前知,等到晉朝大將王敦要造反篡奪皇位時,就怕郭璞不同意,於是就把郭璞找來,予以暗示,郭璞硬是不同意,王敦立即翻了臉,問郭璞既能前知,可知自己的命運?郭璞說我知道今日此時你就要殺我,結果當然如他自己所料的被殺了。他就明知道脫不了這一難,當然他也可以使滑頭逃避,這里看到學《易經》的人,知道了凶事就不一定逃避,所謂「數不可逃」。其實數也未嘗不可逃,中國讀書人養成了一種忠君愛國之心,你做反叛的事,我寧死也不逃。
金錢卦
到了宋朝的邵康節,又根據《易經》,另外產生了一套法則,解釋又不同。明朝以後的太乙數又不同,一般人講《易經》的發展史,好像幾千年下來沒有變,其實變的地方很多。用三個銅錢卜卦的方法,就是從焦京易這個系統下來的,不過方法上歷代都有變更和擴充,因為社會演進,人事愈趨復雜。如原用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夠來代表更復雜的人事。例如我手裡握了一枚金戒指,用五行可以推算出是金來,如握一隻現代的打火機,這可就復雜了,不是單純的五行可以代表的了。於是就擴充變更,有了干支、五鬼、六親等等了,使卜卦的內容更充實,但在方法上,這卻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簡化了的方法。不過現在不容易找到外圓內方的銅錢,借用現代的硬幣也可以,橫豎都是一正一反兩面,任意將一面作為陽面,一面作為陰面,將三個錢亂搖一陣後丟下來,如果說其中兩個錢是陰面,一個錢是陽面,便以陽面為主,記錄一個「、」的記號,代表這是陽爻,因為照《易經》的道理是「陽卦多陰」,普通的說法亦是「物以稀為貴」。如天風女後卦——囗就是以陰爻為主,以普通的現象來看,六人中有五男一女,這一女就成王了,大家都會聽她的,這是天地間事物的一定道理。如果卜出的錢是兩個陽面一面陰面,就是陰爻,記錄一個「」的記號。如果三個錢全是陽面,作的記號是一個圈「○」,這就叫作動爻,要變陰的,陽極則陰生。如果三個錢全是陰面,作的記號是「×」,這是要由陰變陽的動爻,這樣連續作六次,完成六爻。裝卦的順序是由下向上依次排列,第一次所卜得的為初爻,第二次為第二爻,依次上去最後到上爻,這是目前卜卦的方法,它的源流,是自秦漢以後開始的。有些以賣卜為生的人,則故作神秘,以顯示靈驗,其實自己用起來,還可以更簡單,也很靈。至於到底能否是無失的靈驗,則又牽涉到精神學方面了。如果以簡單的方法,隨便報一個數字,都可以卜卦,像「一、二、三、」,一為乾,二為兌,兌是澤在下,乾是天在上,重卦則為「天澤履」卦,第三個數字是三,則是履卦的第三爻為動爻;如果「一、二、四」,則是履卦的第四爻動,卜卦主要看動爻,一件事是靜態的,不動則不需要問,因為本身無事,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後果,所以要在動爻上看吉凶。
先知、神通與現代心靈學
大家玩卜卦,靈不靈的問題,這又是精神學的問題了,如果從這個問題的方向去研究,發展下去又有很多學問。在佛學上神通可分為五種:一種名為「報通」。第二種名為「修通」,是由打坐、煉功夫,以及催眠術、瑜伽術等等煉成的,像一個大國對這類人的訓練非常注意,並列為最高的國防機密,花了很多錢來培養超能力的人,用來偷取他國情報,就是修通這類東西。開始這個國家得了一個錯誤的情報,以為另一個大國已經研究成功了這種「心靈學」。所謂心靈學,其實就是所謂的修通,加一個科學名詞而已。大家就吃這一套,正如莊子所說「朝三暮四」的寓言,換一個名稱就吃香了。——後來這個國家發現另一個國家知道了他們許多機密,於是他們便花了許多?/ca>
3、日歷的來歷?
日歷會以大字顯示上當日日期,並有當日的節氣、運情等預測。 真正的百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度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於支、節令等內容事先知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道,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專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屬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4、台歷在哪裡買
台歷原意指放在桌幾上的日歷。現在有桌面台歷和電子台歷。主要品種有各種商務台歷、紙架台歷、水晶台歷、記事台歷、便簽式台歷、禮品台歷、個性台歷等。
中國始有歷法大約在四千多年以前。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證明殷代[1]
的歷法已具有相當的水平,這一頁甲骨歷是全人類最古老的歷書實物,這頁甲骨歷也就叫日歷。唐詩:「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歷日」可能是最早的台歷。唐時,史官按日裁紙,裝訂成冊,每月一本。每頁上寫有月份和日期,留有空白,供近侍太監記載皇帝的言行,這就是「歷日」。「歷日」月終先交皇帝審閱,然後由史官存檔,供編《國史》用。因它有記時論事功能,文武百官競相仿效。
台歷都是定製的
電子台歷
造形精美
電子台歷的電子台歷程序,可以顯示、查詢多年的公歷、農歷、節日、氣節等信息。電子台歷有方便的日程提醒功能,它可以根據您的設定時間准時用文字和音樂(可自己選擇音樂,支持wav,mp3,mid等多種音樂方式)進行提醍,在您的辦公室電腦、手機和其他移動電子設備上安裝上它,您就不再會因為忘記時間而耽誤寶貴的商機了,它又像是一位不需要領取工資的小秘書,不分日夜的默默為您效勞。另外它同樣也是適合學生和家庭等電腦上使用的多功能小軟體,同時軟體界面簡潔、美觀大方,小巧實用,而深受廣大的電子產品用戶的喜愛。
個性台歷
個性台歷,就是用自己的照片或者自己喜歡的圖片做成的台歷。個性台歷主要由:台歷架子,台歷紙,台歷圈組成。市場上出現了個性台歷套裝,包括台歷架子,13張台歷紙和台歷圈,而台歷紙和台歷架都帶好孔的,列印完手掐圈就可以了,方便實用。
各種台歷個性台歷設計也簡單,只要會PS也就是圖片處理,到網上下載個台歷模板就可以了。針對高端需求的個性化台歷,市面上流行的有很多台歷的電子商務平台,任然可以量少定製,但是可以實現手工個性化台歷不能實現的特種工藝效果,例如logo圖形等的燙金燙銀效果。[3]
4台歷主題編輯市場上的台歷主題有很多種,主要包括養生類、國學類、商務休閑類、財經類、福字
台歷類、生肖類、人物類、異形類等,不同的主題包含著不同的韻意,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找到合適自己的台歷。
5、萬年歷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萬年zd歷的作用:
現在所使用的萬年歷,即:包括若干年或適用於若干年的歷書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的萬年歷能同時顯示公歷、農歷和干支歷等多套歷法,更能包含黃歷相關吉凶宜忌、節假日、提醒等多種功能信息;而其載體更包括歷書出版物、電子產品、電腦軟體和手機應用等非常豐富回,極為方便人們查詢使用。萬年只是一種象徵,表示時間跨度大。
古時萬年歷:
萬年歷是我國古代傳說中最古答老的一部太陽歷。為紀念歷法編撰者萬年功績,便將這部歷法命名為「萬年歷」。
6、以前中華萬年歷關於養生的文章現在怎麼看不見了?
你好,中華萬年歷中養生的內容以前是默認訂閱的,現在是添加到了卡片管理中,在頁面底部點擊卡片管理,可以直接添加養生類的卡片,卡片內容豐富,希望可以幫助到你的生活。
7、一種日歷軟體每天都寫有忌什麼宜什麼的?
黃歷萬年歷
黃歷萬年歷是一款專注於日歷方面的應用軟體,這款APP可以讓用戶隨時查看黃道吉日,八卦算命,生肖運勢,風水方位等,同時這款日歷APP還很貼心的給用戶在相應的節氣上提供健康養生貼士。
8、如何利用掛台歷拜訪新老客戶
郵寄給客戶,掛歷上以養生修身類為主題
9、日歷是怎麼算的
中國歷法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介紹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歷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農歷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歷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歷,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歷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歷為依據。
早期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10、男人40歲以後如何養生?
1多吃4種食物
天津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付金如表示,人到中年應盡量做到飲食均衡,除了保證規律飲食、吃飯七分飽以外,還要適當地多吃新鮮的果蔬和粗糧,少吃油炸、燒烤食品等,切忌胡吃海塞,餐餐大魚大肉。日本一項研究發現,40歲後要多吃4種食物:豆製品提高骨密度,燕麥幫助降膽固醇,杏仁有利於控血糖,每周吃4次深海魚,改善高血壓。
2趕快戒煙
根據有關科學研究顯示,在煙草中含有超過250中的有害以及致癌物質,這樣物質能夠對呼吸系統、心腦血管構成很大的危害,因此,不管什麼時候戒煙不算晚,有關研究顯示,四十歲就開始戒煙,能夠有效延長壽命9年另外,人到中年,事業初見起色,應酬在所難免,小酌怡情,切不可不醉不歸,否則肝臟會嚴重受損。專家建議,喝酒一定要把握量,低度白酒最多2兩,中度白酒別超1兩,烈性酒要控制在25毫升以內,啤酒一天最多一瓶。
3做力量練習
人到中年,新陳代謝開始減緩,肥胖幾率增加,如果不重視鍛煉,患慢性病的風險將翻倍增加。英國利茲城市大學運動學教授庫克指出,40歲後,肌肉會逐漸減少,建議每周進行啞鈴、杠鈴、阻力帶等有助於「重建」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每周3次,每次進行8~10組為宜。如果沒有時間,每天散步、快走30分鍾,同樣有益健康。
4轉變心態,減法生活
40歲前後,很多人都要面對「中年危機」,事業上可能處於瓶頸期,停滯不前;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重。對此,專家指出,人到中年拼的就是心態,如果說年輕時積累知識、經驗是做加法的話,40歲後就要學著做減法,及時清理消極情緒。調整好工作和生活的關系,多關注自己和家人,能讓人更豁達。
5調劑婚姻
四十歲的時候,生活中也就少了戀愛以及新婚時候的甜蜜以及浪漫,在日常生活中卻多了很多瑣事,伸直婚姻會出現危機。有關專家建議,就算四十歲以後,也要打造蜜月期,兩夫妻可以給自己安排一直旅行,一起培養共同的愛好,找一找戀愛時候的感覺。
6注重體檢
中醫認為,40歲後人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開始衰落,外在表現是皮膚日漸鬆弛面部光澤慢慢消失、頭發變白等,而內在變化是心腦血管變得脆弱,慢性病開始積累,因此定期體檢十分必要。
專家建議,除了血壓、血糖等基礎項目,建議40歲人群增加血管、前列腺、骨關節、幽門螺桿菌感染、腫瘤標記物、乳腺、宮頸、甲狀腺的檢查。有家族遺傳病的人更要做針對性檢查。
7開始健腦
一過40,很多人忽然發現自己容易分心、老是忘事。「這些都是中年『腦力危機』的縮影。」專家說,可以每天給大腦做做「有氧運動」,比如將時鍾和台歷倒置,增加觀看難度。試著改變回家路線,重新認識周圍環境;每隔幾個月調整一下家裡的布置等。另外,還要常給大腦「排毒」,通過大笑、冥想、聽音樂等能讓身體放鬆的方式給大腦解壓。
8保護牙齒
專家表示,40歲後,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能力變差,牙齒開始「罷工」,牙周炎、牙齒酸痛、牙齦紅腫等問題會接踵而來。因此,中年人更要注意口腔保健。40歲後,除了堅持每天早晚刷牙,還要每年洗一次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