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易與易經
《易經》就是《周易》
易是變化,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並能在科學的范圍內用作術數占卜。只是非常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首要代表作。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於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後,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後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 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後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
書店有很多白話周易,周易入門的書
不過還需要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先看下南懷謹先生關於周易的書,比較通俗易懂
還有,要准備好字典~~
如果想少走彎路,為了不誤導有志學易者,我的忠告是,從頭就是從掌握八卦六十四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五行這99個原始文化符號開始,而不是泥於後出的《周易》或《易傳》的文字。
此為自古學易不外傳的訣竅。卦爻等符號是本體論與方法論合一,從法地法天法自然的方法論切入,學易就可以事半功倍、舉一反三。弄清易道象數模型,你把握到的就是中國人原始的世界觀和時空觀,要了解象數和使用方術,必要貫通易理,掌握方明、矩尺、索、式等若干秘密武器。
需要指出的是,學易很少涉及宗教,更多的是了解和認同中國古代文化的科學底蘊。
間入門類書目不暇接,絕大部分只能用來了解與易學相關的知識,注釋《周易》的書也不適宜初學者。關鍵是看你的學習興趣重在悟道聞道,還是掌握方術。建議選側重卦象變化及卦象結構解讀的,如王居恭的《周易漫談》《周易旁通》,張延生的《易學入門》《易學應用》等,讀這樣的書你學易可以少繞些彎路;易是關於天人關系的學問,因此讀易與養生、中醫結合、即由內在的身易與外在之易結合的書也是學易的方便法門,如潘雨廷的《易老與養生》、汪忠長的《易與道》等;要了解易學研究的現狀,資料搜集比較全面的工具性的書有陳凱東的《周易志》……以上推薦的標准主觀性強,僅供參考。
2、養生觀的理論基礎有哪些?
在理解人與自然界的關繫上,主張人與自然的調和、協和、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易學說、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都有「天人合…」的理論觀念,即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也不排斥「天人合一」觀。這說明天人合一養生觀是有深厚的理論底蘊的。
1.易學的天人合一理論易學認為,人與天地宇宙(簡稱「天」)有著深刻的統一性,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人的道德、養生以及其他一切社會生活,都應當與天相應相通。《文言傳·乾》日:「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里所說的「鬼神」,與《系辭上傳))「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中的鬼神同義,指氣往來屈伸之運化。按照《周易》,人的品德、意志和實踐都必須在遵從天地之道,與天運相合的基礎上,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有可能獲得成功,達於理想之境。所謂「天地設位,聖人成能」(《系辭下傳》),就是要人們認識天地,參贊天地,成就天地化育萬物的功能,亦即後來道教所說:「每當天地交合時,奪取陰陽造化機。」只要人掌握了自然法則,就可以改變自然所給予的東西,創造出奇跡。
中國文化中的所謂養生,決不是一個單純生理學的、醫學的或自然科學的概念,也決不僅僅是為了健康長壽。養生同時就包含著道德以至治世。在易學和中國哲學看來,養生、修德、治世相互制約,相互促進,而且就是同一過程。因此,天人合…既是易學、哲學的理論,也是極為重要的養生理論。2.傳統醫學的天人合一理論我國傳統醫學也主張天人合~,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黃帝內經》繼承了《周易))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把人體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在觀察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時,主張不能儀僅孤立地著眼於人的肌體本身,而應看到人與自然界存在著的有機聯系。《黃帝內經》說:「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索問·氣交變大淪》)也就是說,只有像「周易》所闡明的把天道、地道、人道相互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觀察,才能正確地把握醫道。由於《黃帝內經》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因而特別強調天時物候的變化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並一再指出,要想正確把握人體病情的變化,必須首先做到「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素問·八正神明論》)把正確掌握日月星辰、季節氣候的變化,看作是正確把握人體生理病變的前提條件。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人的肌體與天時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天時氣候的反常和交互影響,會引起人的肌體的適應性的變化,因而常會因此引起各種病變。這種它化乍看難以捉摸,但又是:仃規律可循的。這是rl{11臼傳統醫學中樸素的唯物滄觀點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使中國傳統醫學一開始就避免了那種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片面的機械的方法。《黃帝內經))強調用的「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來考察人體生理病理的方法,奠定了中國古代醫療氣象學的基礎,作為指導臨床辨症論治的重要參考依據,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法天則地,合以天光」的獨特風格。西漢嚴君平著《老子指歸》中還詳細地闡述了天人合一的基礎。他說:「由此觀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內,宇宙之表,連屬一體,氣化分離,縱橫上下,剖而為二,判而為五。或為白黑,或為水火,或為酸鹼,或為徵羽,人物同類,或為牝牡。」「人主動於邇,則人物應於遠。人物動於此,則天地應於彼。彼我相應,出入無門,往來無戶,天地之間,虛廓之中,遼遠廣大,物類相應,不失毫釐者,同體故也。」道教對「天人合一」的認識非常深奧,這里不多贅述,簡單地說,道教的「天人合一」阱究的是人是自然的一個部分,人應返璞歸真,順其自然。
3.儒家學說的天人合一理論儒家強調「天道」與「人道」或「自然」與「人為」的合一。戰國時由子思、孟子提出「天人合一」理論。此後,儒家的一代代弟子們便從「理」、「性」、「命」等方面來淪證。儒家「天人合一」觀念,其本義並非直接時論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認識淪上,儒家以「主客二分」為前提強調「天人合德」的價值觀,講究人對於自然萬物在精神價值上的統一,以「兼愛」來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在承認人與自然差別的基礎上,把人類之愛推之於自然萬物,從而以博愛主義將人道主義與自然主義統一一起來。如《禮記》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本於天,修道為教化,天命、道德、教化相通。又謂「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於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天地神人合一而成「禮」。《中庸》所講的「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也即在價值上實現人與天、地的三者合一。
對人體的健康與養生而言,儒家的「天人合一」觀,一是要注重人改變事物發展的能動性;二是要注重人的精神價值,以「仁」、「博愛」取得內外的和諧,表現了法天與順民、明道與事功、心性與性理、仁政與理義等復雜的協調關系。
4.天人合一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排斥「天人合一」觀念。在理解馬克思關於人類與自然界的關系時,有…種片面的觀念一直影響我們正確地理解,這種觀點就是:「人類是大自然的主人。」這是片面地擴夫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地位和能力,對人類所具有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進行妄自尊大的理解。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原意,近年來來自自然界對人類的巨大影響也證明: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和控制大自然。辯證唯物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觀點就是「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具有艤重屬性,即:人的自然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作為個體的人是自然存在物,它與自然界的關系應具有能動性與規律性的統一。
既不能誇大人的能動能力,也不能誇大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軟弱無力。在論述共產主義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給我們指出:「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表現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這種解答。」(《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理解,我們不難看到,這里說的「人類和自然界的矛盾的解決」,就是到了共產主義,自然界已不再是人類的一種異己力量。而自然界對人類來說,則如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已通過人類實現了「自我意識」,從而實現了「自我改造」;而從人類來看自然界,人類對自身的認識和改造已經達到了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程度,就是說,人類的自身自然和對象自然都與人類的本性融為一體了。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給我們描述的共產主義,人與自然是和諧的統一體。僅以此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並不排斥「天人合一」觀。
除此以外,如果從系統論和控制論等現代哲學理論的觀點理解,人類作為自然界大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作為自然控制的一個動力,「天人合一」的觀念對客觀理解和認識我們自身,達到人與自然科學合理的統一,都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3、哪種養生的方法比較簡單?
養生並不難,關鍵是管住自己的身體,管住自己的嘴:
萬病來於體寒,盡量不要吃冰凍食物。平時情緒要好,上下通便,少吃鹹的,運動出汗。少吃油百膩,味重的。冬吃蘿卜夏吃薑,夜晚吃薑賽砒霜,晚上度胃不和。
姜要吃,姜,紅棗片,紅糖,煮薑茶。姜不要煮的面目全非。
夏不要貪冷,影響氣血外達。秋冬氣血收斂,冬天少吃生薑。蘿卜偏涼,利於泄體內熱火。
什麼好的保健食物,都要視具體情況而定。酸的,苦的,少喝含糖量高的飲版料,不利於痰濕體質。
管住自己的嘴,不要好氣鬥狠。自律要好。
西瓜寒涼,水果不見得你吃了好。多做輕運動。不要沖涼水澡。出汗多的時候,不要馬上涼,出透汗了 再涼處權理。
4、真正的養生是什麼?
5、易學與玄學的區別
易學與玄學的區別為:起源不同、性百質不同、分支不同。
一、起源不同
1、易學:上古時人們為了了解宇宙自然,採用龜卜、占筮等方法想鬼神卜問,在因無知而求有知的過程中不斷向卜筮輸入有知因素,經漫長歲月的積累,《連山》、《歸藏》、《周易》分別在夏、商、周三代集結成書度(成書時間有另說),為易學形成奠定基礎。
2、玄學:玄學產生於魏晉時期。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問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
二、性質不同
1、易學:易學是屬於在天人相應的學術思想指導答下研究萬事萬物運行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哲學學問。
2、玄學:玄學是對道家的表達 。可以說玄學是道家的一種分支或改進的一種。
三、分支不同
1、易學:易學在發專展過程中,逐漸分成孔子代表的儒門易學、舊勢力代表的筮術易學、老子代表的道家易學三大分支。。
2、玄學:玄學大體上分為三派:以何晏、王弼、向秀、郭象等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為代表的清談派和嵇康、阮籍、「七賢」等名流屬的狂放派。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易學
網路——玄學
6、什麼是玄學和易學?
什麼是易學呢? 簡而言之, 就是從觀察日月運行及其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中發現的一整套認識, 分析, 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規律, 它好象一把打開科學寶庫的通關鑰匙, 也可以稱之為一部宇宙代數學. 易學中的太極, 八卦, 河圖, 洛書等圖象, 又相當於這部代數學里的萬能公式, 它可以把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代進去.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古人發現, 在觀察天, 氣象當中記錄下來的符號, 形成了太極, 八卦, 河洛等圖象, 既然天體運行, 氣象變化都是按照這個規律在進行, 那麼, 在這個天體當中, 受到這些氣象影響的所有事物, 是否也有共通規律, 彼此相互影響, 於是把這些規律用於各種事物中去觀察, 證實了確實是如此, 這樣才把它肯定下來的. 由此可見,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脫離神權統治的民族, 它不需依靠神的幫助, 它只要按照這些規律, 就可以認識宇宙間的事物, 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來.前人對'易'字的含義作了三方面的解釋:
1.易者, 不易也, 作定理解. 它包括了天地萬物普遍的理論現法則, 是分判一切事物的准則.
2.易者, 變易也, 作推衍解. 天地之大, 萬物之多, 變化莫測, 但可通過易理之推衍, 鉤深致遠, 達到對層出不窮的事物變化,能"唯變所適".
3.易者, 簡易也, 有如模式或公式. 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天下事理是無窮的, 必須通過易學來執簡御繁.古代行民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和生活實踐的斗爭中, 發現氣候對人和農作物的影響最大, 而氣候的變化又與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密切相關, 要掌握日月運行和氣候的變化, 就必須進行仰觀俯察, 因而便產生了古天文學. 所以, 易學是從古天文學, 古氣象學觀測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一整套規律. 易學博大精深, 多擺在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上, 它的內容, 包括大法, 心法和師法. 大法指所依據的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 心法指挈其事物的綱領; 而師法則依靠口耳相傳.
7、讀周易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也有人說是群經之始。讀過論語、大學、尚書的人都知道,這些經典中,有很多道理都來自易經。百為什麼是「道理」而不是「內容」呢?讀書除了學習技術度,還應該學習道理。四書五經就是講道理的經典。但是易經確比論語、中庸、大學這些經典早很多年。你說易經是不是群經之始呢?
我們常說以史為鏡,我認為這易經就是鏡子,我很少遇到不知道怎麼處理的事情,知因為我知道這些事情的結果,在易經中都有記載,讀的多了,就知道結果。也是人們相信易經占卜的原因。例如我剛到這家公司做管理顧問時,就有一個副總占卜到「訟道卦」。

有人聽說過打官司,其實打官司告狀的結果無論輸贏,都是不好的。易經中的第六卦是《訟卦》,訴訟的「訟」。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查內一查,研究一下訟卦說的道理對不對,有過打官司經驗的人也可以說說,打完官司後的結果是什麼樣的。
閑暇之餘多讀點書,少玩一會手機,書中有很容多道理在等待我們去學習,易經中陰陽、六十四卦都是經典,都值得我們學習。
8、人分九種——人體體質辨識與養生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1.陰陽五行分類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根據人的體形、性格特徵、對季節的適應能力等將體質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大類型。每類型再比類於古代樂譜,分角、徽、宮、商、羽五小型,共二十五型。 2.陰陽太少分類 這種體質分類,是根據人體的陰陽多少,並結合體態、性格特徵進行分類的。《靈樞·通天》認為,人體陰陽有盛陰、多陰少陽、多陽少陰、盛陽、陰陽和平之分,從而將人體分為太陰之人,為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類。 3.現代中醫臨床九種體質分類 近年來,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從臨床角度提出中醫九種體質分型,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參見前文——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及中醫的九種體質辨識及其調養) 4.八卦體質類型 八卦的象與數是密不可分的,實為一體。象數作為易學最古老的語言,用以說明宇宙間的各種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是豐富的宇宙信息的載體。八卦五行各有其相對應的人體部位和穴位。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事實上是在先覺先知人體的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如,乾卦人就要涼潤養生,而坤卦人就要注意風溫養生以應對脾濕,尤其在夏天的時候一定要多開窗以便讓濕氣從房間離跑出去;離卦人則要低溫養生,離卦是陽火、陽熱,熱就容易傷陰,導致陰虛,所以在冬天進行養生的時候離火之人就要注意節能。掌握八卦體質類型,其價值也就體現在:由認識到應用,學會自我調治,真正做到把健康長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9、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