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秋季養生諺語

秋季養生諺語

發布時間:2020-05-06 21:07:07

1、關於秋天的生活小常識

秋天生活小常識大全
立秋之後,秋風秋雨漸多,天氣由熱轉涼。由於晝夜之間溫差增大,也是人們發病較多的時節。常見的有支氣管炎、哮喘病復發,腸胃疾患增多、「熱傷風」等。因此,人們在秋季一定要注意保健,做到防病於未然。
秋季,是慢性支氣管炎高發期,其中有舊疾復發者,也有因著涼的新患者。此類病少則一二周,多則經月不愈。有舊疾者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保暖防寒,少食辛辣食物,最好戒煙,以防復發。正常人也應適當增減衣服,以防受涼而致病。
秋季,冷暖更迭,早晚溫差較大,這時哮喘病最易復發。該病是一種過敏性疾病,有此病史的人對濕度、氣候變化比較敏感,且適應能力較弱,所以容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誘發。秋季又是草枯葉落時節,空氣中過敏物質增加。因此,有哮喘病史的人要盡量減少與致敏因素接觸,如果有已知過敏原的,應注意避免接觸,防止發作。
秋季氣溫下降,人體受冷刺激後,會產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如甲狀腺素、腎上腺皮激素等分泌增多,對原有胃潰瘍等胃部疾患者大為不利。另外,秋季由於陽氣弱陰氣長,腸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虛而入,損傷脾胃,導致腸胃疾病,所以,有胃病的人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多參加一些鍛煉活動,以改善腸胃道的血液循環,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吃東西要定量、定時,少吃冷飲和瓜果,避免過熱、過硬、過辣,以防加重胃疾。
由於秋季天氣漸涼,有少人早早就添加許多衣服,唯恐傷風感冒,卻不知這樣反而易患「熱傷風」。常言說「春捂秋凍」、「若要小兒安,常帶三分飢和寒」,這是因為人體體溫調節是靠皮下毛細血管的收縮與擴張來實現的,如果不急於多加衣服,讓機體逐漸適應環境,就能減少傷風感冒的發生。但這並不是說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涼」,問題是要加得適當。
秋季飲食注意什麼
進入秋季,氣溫變得涼爽宜人。溫度降低,人的食慾逐漸增強,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彌補由於夏天氣溫炎熱造成營養不足的好季節。同時這個時候又是收獲的季節,各種動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種類齊全,數量又多,是安排飲食的最好季節。不過,如果安排不當,也容易造成營養過剩或是食性不當而傷身,那麼秋季安排飲食要注意什麼呢?
要注意防止熱能過剩。一般人到了秋季,由於氣候宜人,食物豐富,往往進食過多。攝入熱量過剩,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使人發胖,俗話叫「長秋膘」,這樣不好。在秋季飲食中,要注意適量,而不能放縱食慾,大吃大喝。中醫稱「宜食麻以潤其燥」。怎樣做到呢?首先應當少吃一些刺激性強、辛辣、燥熱的食品,如尖辣椒、胡椒等等,應當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蘿卜、西葫蘆、茄子、綠葉菜、蘋果、香蕉等。另外,避免各種濕熱之氣積蓄。因此提倡吃一些有散發功用的辛香氣味食物,如芹菜。
「秋宜溫」忌生冷。由於秋季天氣由熱轉涼,人體為了適應這種變化,生理代謝也發生變化,飲食過於生冷,會造成消化不良,易生各種消化道疾患。所以飲食上有「秋宜溫」的主張,也就是說秋天應當避免光吃些涼和性寒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溫性食物。
除日常生活調適外,還要進行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並根據秋季的特點,服用潤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葯進行保健,如人參、西洋參、百合等。(金濟)
秋季注意自我保健
一到秋天,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綳綳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種表現都是由秋季氣候變化帶來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是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後,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為最佳。
三、是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五、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並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秋季注意去火
秋季到了,氣溫變化,又到了常見病多發時期,特別是孩子和體弱者.
上幾天看<思考中醫>,頗有一些領悟和感悟.(呵呵,我始終是個悟性比較好的人,自我表章一下.)
按傷寒論的觀點,人體的大多數病都是一個平衡失調的問題.
言入正題.
秋季,外界氣候驟然變涼,而人體內的熱量還在原來的位置,(夏季時,人的體內溫度會調節到和外部相應的狀態.),外涼內熱,內熱不容易散發,就出現了不平衡.
這個時候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比如臉上痘痘增加,喉嚨腫痛,牙齦發炎,晨起乾咳等.
另外秋季乾咳,從這個原理上分析,是因為肺在五臟中屬水,最容易受火的影響,火多而肺燥,所以會引起乾咳.

2、秋季有哪些養生保健食譜

1.選擇水果百很重要的,冬季例如像西瓜和黃瓜等偏涼性的水果就不要吃了,因為在冬季本身就寒冷的季節,吃了這些水果是很容易導致腹瀉。那麼蘋果可以吃嗎,蘋果是平性的,不知道大家贊同不,也是很健康的水果是可以吃的度。多吃些也沒事的。

2.多吃一些蜂蜜,蜂蜜是好東西,而且在秋冬季節里,我們一定要多吃一些蜂蜜,當然吃蜂蜜的好處是可以給我們帶來能量,知而且蜂蜜中的微量元素也是很豐富的哦。在晚上睡覺前我們一定要吃點蜂蜜的哦,這樣是有利於睡眠。

3.冬季多吃一些有能量的食品,在秋冬的時候我們一定要高蛋白和高熱量以及高維生素的食物,冬季吃一些高蛋白質的食物,那麼可以增加我道們脂肪。例如說吃一些雞蛋、肉類和牛奶等等。

4.羊肉湯,羊肉湯是很多人喜歡喝的,當然羊肉湯不僅僅是可以驅寒,而且還是對於專上火有很大幫助,那麼在選擇羊肉湯的時候,我們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是自己去製作羊肉湯,在製作的時候材料一定要備好的哦。

5.冬筍鯽魚湯,秋冬喝魚湯也是大補的,那麼小編現在就給大家說說鯽魚湯,鯽魚湯不僅僅味道美味,而且對於身屬體的滋補也是大有益處的。

3、俗話說秋後吃三瓜健康一整年,這三瓜到底是哪三瓜?

秋天是一個養生的好時節,有句話說的是冬病夏治,那麼秋天正是這樣的重要節點,預示著秋天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養生時間,把握住這個養生小尾巴是很重要的。那麼秋天養生最離不開的就是「三瓜」。

第一個就是苦瓜,很多人都吃不了苦瓜,覺得它的味道太苦,難以下咽,其實它的營養成分非常的高,可以去除人體內的燥熱和濕氣,長期是苦瓜可以讓人更加精神,體質也會更好。苦瓜裡面甘油苦瓜皂苷,能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可以減少動脈硬化,進而減少高血壓的發生和平衡血壓。苦瓜裡面還有一種活性蛋白質,對於防癌有很好的的效果。


第二個瓜是絲瓜。絲瓜的味道相比苦瓜來說那就如美味一般了,在古代的時候絲瓜不是作為蔬菜來使用的,它是一種葯材,可以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的功效,能夠治療咳嗽痰多,並且還有一點,如果是絲瓜的藤來吃的話,效果更顯著。

第三種是冬瓜,冬瓜是非常好的蔬菜之一,價格也便宜,冬瓜裡面有很多身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例如氨基酸,並且膳食纖維特別高,有利於腸道蠕動和消化,同時冬瓜的鉀含量也很高,可以保護心臟。最讓人喜歡的就是冬瓜是減肥美容佳品,吃再多也不會胖哦。


秋天因為晝夜溫差比較大,除了三瓜之外還要在飲食上多吃一些薏米和紅豆還有山葯之類的食物,不僅營養豐富還能祛除濕氣和滋陰養肺。

4、「十月蘿卜賽人參」這個老俗語,其中蘊含著哪些養生哲理?

我國民間一直以來就有「十月蘿卜賽人參」的說法,字面意思就是十月蘿卜的功效,賽得過人參,也因此蘿卜有一個美稱,叫「小蘿卜」。那麼,這句老俗語里,蘊含了哪些養生哲理呢?下面給大家介紹。


1.蘿卜的養生功效

農歷十月的時候,氣候往往是乾燥的,而白蘿卜具有潤燥、清熱的功效,此時吃蘿卜是很合適的。這也告訴我們白蘿卜具有很好的養生功效,它不僅潤燥清熱,還能順氣化痰,除此之外還白蘿卜還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微量元素,能夠有效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但是也要注意,白蘿卜性涼,不宜多吃,同時脾虛的人也不適宜吃白蘿卜。

2.養生要適應時節

十月蘿卜賽人參說的就是農歷十月的時候,很適合吃白蘿卜。這句古老的俗語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養生智慧:不同的時節養生方法不同。不同的時節,人體生存的環境外部條件改變,相應的,人體也要隨時根據環境變化而進行調理,這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除了「十月蘿卜賽人參」,生活中也有很多不同時節不同的食物養生的例子,比如冬天喝羊肉湯,能夠很好的禦寒補氣;夏天喝綠豆粥能夠很好的潤燥生津、降火等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適應時節的養生之道,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食物對應養生。


從以上來看,「十月蘿卜賽人參」是一句很古老但也蘊含了樸素合理的養生方法的俗語,在我國民間,類似的俗語還有很多很多,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其他的俗語。

5、立秋 傳統飲食

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未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四川喝「秋水」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貼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型大小肉食櫃台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一旦立秋,雖仍然很熱,而人們的身上再無濕粘不適之感,畢竟涼爽的秋天快要到了。於是就開始萌發了要做點好吃的想法,以補償入夏以來的虧空,吃什麼呢?最解饞的是燉肉!用吃燉肉的辦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補回來,所以叫「貼秋膘」。

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6、秋天到,養生為什麼要「吃蜜不吃薑,吃果不吃瓜」?

吃蜜不吃薑,是標準的按照節氣來的。因為在中醫養生里,秋天復天氣乾燥,人們容易出現上火的情況,而生薑屬於熱性的食物,吃薑會加重體制內火氣。當然如果是本身體內有寒氣的人,還是可以適當吃一些的,可以促進氣血的循環。

7、立秋是什麼日子?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來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後(公歷8月7-9日之間)。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自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百的意思。度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問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答立秋日。

8、初秋如何養生

秋天就快來了,從養生角度看,秋季可是很關鍵的呢。因為漫長炎夏與冷冬的交替,需要更多呵護,讓身體能夠儲存能量度過寒冬。而從夏天過度到秋季的初秋,改如何養生呢?下面介紹一些初秋養生知識。 立秋過後要注意調養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 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夏秋之交如何食補 烈日炎炎炎熱,讓人的胃口大打折,吃得對,胃口就好,能防酷暑;吃不對,則越吃越沒勁兒,不利於健康。其實,這時的飲食以清補為主,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下面為您推薦食中"八寶",非常適合伏天清補。 第一菜:黃瓜 推薦理由:夏季對人體最重要的影響是暑濕,暑濕侵入人體後會導致毛孔張開,過多出汗,造成氣虛,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消化不良。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黃瓜就是涼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後補充水分及流失的無機鹽。 第一鮮:鯉魚 推薦理由:夏季氣候溫熱潮濕,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濕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兒童、孕婦、老人在內的各類人群都適合吃。 第一菌:木耳 推薦理由: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具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夏天多吃點黑木耳,一方面有利於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涼血、增加食慾之效。 第一肉:鴨肉 推薦理由:四季之中,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俗話說得好:"防苦夏多吃鴨。"鴨肉富含人體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第一谷:薏米 推薦理由:薏米是清除體內濕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陰雨連綿,空氣濕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第一粥:綠豆粥 推薦理由:綠豆有"食中佳品,濟世食谷"之美稱。在炎炎夏日,綠豆粥更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消暑粥。綠豆亦食亦葯,可用以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熱煩渴、水腫等。不過應注意,綠豆屬於涼性葯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致虛火旺盛而出現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症狀。 第一飲:酸梅湯 推薦理由: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本草綱目》記載:"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該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第一瓜:西瓜 推薦理由: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葯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熱。

9、吃什麼食物對身體好?

10、怎樣理解「立秋響雷,百日見霜」?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但「立秋」的早晚又有很大區別,所謂「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即是提醒人們不可對「立秋」盲目樂觀,有時候「立秋過後,還有『(秋)老虎』在一頭」。其實,「立秋」降溫最大的法寶是下雨,「秋前秋後一場雨,白露前後一場風」,這是人們長期觀察總結得出的結論。人們對秋雨無疑是歡迎的,「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在通常情況下,「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氣多雨水」,不但下雨,有時還要打雷,這標志著「立秋響雷,百日見霜」。「立秋」後每降一次雨,氣溫也隨之下降一定幅度,「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即在於此。但「立秋」後無雨的情況也是有的,其標志就是「秋前北風馬上雨,秋後北風無滴水」,最直接的後果也很明顯:「立秋無雨秋乾熱,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對於農事的影響相當大。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對「立秋」的重視程度不亞於過節。因為「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風調雨順,可以坐等豐收。同樣,「立秋」的早晚也相當重要,「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後下不下雨更忽視不得,「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憂」,因為「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歷來一半收」。
由此可見,「立秋」還是一個收獲的標志,所謂「秋不涼,籽不黃」,「立秋十天遍地黃」,「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結頂」,一個金色的秋天就要到來了。在這個季節里,人們盤算最多的就是農事:「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立秋蕎麥白露花,寒露蕎麥收到家」;「立秋摘花椒,白露打胡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享受收獲之樂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工作的節奏:「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對沒進入收獲期的,「立秋」後也需注意:「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後」;「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立秋」也相應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立秋既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從來是人們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最易做的就是「立了秋,便把扇子丟」。因為「一場秋雨一場寒」,所以「十場秋雨要穿棉」。天涼了,還應注意「白露身不露,秋後少游水」,人們甚至認為「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拉肚子」。在飲食起居方面,古人認為「秋天宜收不宜散」,應切記「秋不食辛辣」、「秋不食肺」;還應「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這樣才合乎秋季養生之道。

與秋季養生諺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