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有什麼關於養生方面的知識?
一陰一陽之謂道……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個需要用心體會、感悟。舉個身邊的例子:東方人吃飯用的筷子,兩根筷子,一動一靜,一陰一陽;西方人用的刀叉,也是一動一靜,一陰一陽。但是二者也有區別:筷子簡易,一手把握,把飯菜一下子都夾起來,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整體觀、系統觀;刀叉相對復雜,左右分立,把食物切成一塊塊的,反映了西方人的心物對立、偏重分析實證的思維方法。
這個小差別,造成的結果大不相同,中醫和西醫就是很好的體現。中醫講究整體觀、辨證論治,把人當作一個有機整體來看待,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而且具體人體具體分析;同時中醫亦要「知幾」,「幾者,動之微」,「上醫治未病」。西醫則是把人象麵包一樣切成一片片、一塊塊——組織、器官、細胞、直至分子原子,運用各種儀器和方法進行分析檢驗,同時切斷了人體形神的聯系,也切斷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是在疾病由「證」狀發展到「症」狀之後才進行治療。
這里只是舉例說明陰陽之道,或有偏頗之處。在西方,黑格爾和馬列將辯證法發揮到極至,可以說達到了理性的頂點。但是他們沒能超越理性,沒能超越語言、邏輯、思維,更不要說其他的自然科學、醫學等學者了。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會易者不佔」,只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則自然陰陽平衡,身心健康,諸事如意,以至於達到孔子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和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
一點管見,可道者已非常道了。大道至簡,不可道、不可思議之道,想要說清楚,真是至難,說出來的似乎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想起一個笑話,有個窮酸秀才搜腸刮肚地做文章,半天沒有寫出來,他媳婦就說他,你寫文章怎麼比我生孩子還難,秀才說:你生產時肚中還有孩子,我肚中卻是空空如也。輕松一下,
2、曾仕強:易經從四個方面告訴你如何正確養生
要維持氣血的平衡:氣屬於陽百,血屬於陰,那麼我們要度維持陰陽平衡,氣和血的平衡當然要保持。氣是構成問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答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版氣血的平衡對於身體健康的意權義尤為重要
3、《易經養生法》txt全集下載
易經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百:
內容預覽:
楊力《易經養生法》
第一篇: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和《易經》很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概念就是"氣"。《易經》認為"氣"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有度"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景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知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可見,"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人活一口"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而來、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穀道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的。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系,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所以要節版約使用,這個氣你要用完了,那麼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關於腎精的這個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氣是人的本源
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那麼在易學和中醫上,這個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氣對於生命到底有什麼重權要意義呢?我們又應該如何保養我們體內的氣……
4、易經 簡易不易容易 簡易,變易與不易,易經中的養生
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著作--《易經》,是中國哲學思想的起源,無論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還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中的道,都來源於《易經》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抄是:一陰一陽之謂道。
國學大師-李-冠-論解釋《易經》是中國最古老、最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縱覽幾千年中華文明史,易學始終貫穿於中國文化脈絡之中,大到安邦治國,兼濟天下,小到獨善其身,明達君子之志,歷代大儒無不躬身研易。
5、易經筋的養生機理是什麼?
易經筋獨特的「抻筋拔骨」運動形式知,可使肌肉、筋骨在動勢柔、緩、輕、慢的活動中,得到有意識的抻。拉、收、伸,長期練功,會使肌肉、韌帶富有彈性道,收縮和舒張能力增強,從而使其營養得到改善。同時,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五臟六腑調和,內精神充沛,生命力旺盛。當然,必須長期鍛煉才能收到內則五臟敷華,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的功效容。
6、先秦時期的養生理論包括哪些?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歷史時期,稱為先秦時期。
先秦諸子在探討自然規律及其生命奧秘的過程中,提出有關養生理論觀點。這里僅就周易、道家、儒家、雜家等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作一簡介:①周易養生理論
《周易》亦稱《易經》,又簡稱《易》,「易」有變易、簡易、不易三義。《周易》是闡述宇宙天地萬物自然變化的理論。宇宙萬物時刻在運動著、變化著,天體的運轉,地殼的變遷,四時寒暑、晝夜晨昏的更替,無一例外,人也是如此。《易經》將這種變化稱之為「變易」,這種變化無論在宇宙,還是人體生命活動,都有一定的規律,變化不息,循環不止。
《易經》著眼於宇宙天地,立足於人類自身,以求得在認識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中探討生命的奧秘,從而得知生與死的緣由和規律。《周易》在探討宇宙、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之後,又提出人生的知變、應變、適變的原則,並以此作為人類生活、行為和養生、防病的規范。
②雜家養生理論
先秦雜家學派出現稍晚,約在戰國時期,以《呂氏春秋》為代表,全書160篇,涉及養生的約50多篇,內容豐富。主要的養生觀點有:「畢數之務,在乎去害」、「趨利避害,順應自然」等。
③《管子》養生理論
《管子》的作者承襲了老子關於「道」是宇宙本原的思想,但他還明確提出了「道」即精氣的觀點。管子認為,「精」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主張存精以養生及虛其欲以存精。《管子》除了在起居有時、節制飲食、適應四時等方面提出看法外,特別強調精神樂觀,認為「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保持樂觀情緒,對於健康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④道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庄為代表的。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源於自然的規律,即道法自然才能夠長壽。這是道家養生思想的根本觀點。道家倡導的「清靜無為」、「返樸歸真」、「貴柔」等主張,對養生學也有很大影響。
「形神兼養」,老子主張去物慾以養形,致虛靜以養神。莊子認為:「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形全精復,與天為一」。在養形方面,則主張以形達郁。
⑤儒家養生理論的誕生
儒家學派創始於春秋末期,創始人是孔子。儒家養生觀,首先強調精神調攝。孟子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但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過分,應遵循「禮」的原則。
同時,儒家養生思想強調重視身體護養和注意飲食衛生。
7、易經里的八卦可以用來養生嗎?
易經可以養生,易經主要講的是陰陽五行,宇宙是個大天體,人體是個小天體。世間萬物都與五行相生相剋相合,看看易經對身心會有一定的幫助。
8、「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鬼神九交貴人十修身」是什麼意思?
命:出生先百天條件,基因組成,家庭環境等。運:時代背景,現實展示境遇等。風水:周遭自然環境,磁場環境等,所謂心隨境轉。比如搞創作的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放飛心靈多點靈感。功德: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范圍可以還寬點,度個人知識所限)。讀書:心力(可以看看毛主席的《心之力》)升級,意識升級,厲害知的可以天人合一。看問題客觀,排除主觀意識干擾直達真相。(所謂境隨心轉)名:不失性格的節制與自律。(排除人性中動物性的弱道點貪嗔痴等)畢竟只有神一樣的人才能留名。相:以相觀心,相由心生。難道與美學和抽象有關。誠於中而形於外?(這個給大家提供線索,我解釋的不好。)敬神:個人覺得是謙虛無過的意思,舉頭三尺有神明回,易經中謙卦是唯一一個只好不壞的卦。貴人:感恩向善,貴人來聚首。貴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勢,畢竟人只是勢的一個載體。養生:樂天答知命,順其自然。個人才疏學淺,個人意見,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畢竟理是越辯越明
9、深圳市易經堂養生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深圳市易百經堂養生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08月04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度足底按摩等。
法定代表人:胡沁雲
成立時間:2014-08-04
注冊資本:2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專:4403011099938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屬市龍華區民治街道大嶺社區幸福楓景1棟002、00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