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紅樓夢中出現過的菜餚名稱及做法
鴿子蛋
【原文摘錄】
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第四十回)
【考證分析】
鴿子蛋,為清宮御食,有清宮老檔可查。鴿子蛋有多種製法,《童氏食規》上載揚州制整煨鴿蛋之法:「煨鴿蛋:法如煨雞腎同。」——「煨雞腎……又,雞腎數十枚,煮微熟去膜,同雞湯、作料煨之,鮮嫩絕倫。」揚州盛行鴿饌,鴿肉、鴿蛋為高檔筵席常用之物。
【製作方法】
把鴿蛋煮微熟,去皮,用雞湯加作料煨燉,令入味。
火腿鮮筍湯
【原文摘錄】
晴雯麝月揭開看時,還是只四樣小菜。晴雯笑道:「已經好了,還不給兩樣清淡菜吃。這稀飯鹹菜鬧到多早晚?」一面擺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卻有一碗火腿鮮筍湯,忙端了放在寶玉跟前。寶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說:「好燙!」(第五十八回)
【考證分析】
火腿即火肉,用豬腿腌熏而成。《遵生八箋》中說:「火肉,以圈豬方殺下,只取四隻豬腿,乘熱用鹽,每一斤肉鹽一兩,從皮擦入肉內,令如綿軟,以石壓竹柵上,置缸內,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一重一間重疊起,用稻草煙熏一日一夜,掛有煙處。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凈洗,仍前掛之。」火腿鮮筍湯在清代中葉,是高檔食品,《調鼎集》上說:「上席……冬筍火腿湯。」明清時食火腿鮮筍湯是江南食俗。火腿與春筍合烹,其滋味特佳,揚州人稱「一啜鮮」,故寶玉急急地端起來就喝,被熱湯燙了嘴。
【製作方法】
用好火腿、好湯、鮮筍或玉蘭片(即好筍干)配綠色蔬菜,按常規燒湯。
糟鵝掌鴨信
【原文摘錄】
寶玉因見他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因問:「下雪了么?」地下婆娘們道:「下了半日雪珠兒了。」……這里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茶果來留他們吃茶。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鵝掌鴨信。薛姨媽聽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寶玉笑到:「這個須得就酒才好。」(第八回)
【考證分析】
糟鵝掌糟制菜餚為江南食俗,由來已久。五代時僧人謙光說:「願鵝生四掌」,言其極嗜此食。雪芹之祖父曹寅亦愛食此類物,其《葯後除食忌謝方南董饋炸雞二品,將有京江之行》有句「百嗜不如雙跖羹」,也是這個意思。看來,此亦為曹家之食。糟鵝掌用的是熟掌,《宋氏養生部》說:「糟:熟鵝、雞同掌、跖、翅、肝、肺,同獸屬。鵝全體剖四軒,糟封之,能留久,宜冬月。」寶玉食糟鵝掌之時,外面已下了半日雪珠兒了,說時此食正當其時。
糟鴨信鴨信,即鴨舌。鴨舌作菜,江南食俗。糟鴨舌為清?乾隆年間揚州名菜。童岳薦《童氏食規》說: 「糟鴨舌,冬筍片穿糟鴨舌。」蘇州亦行此食。清?袁棟《書隱叢說》說:「其宴會不常,往往至虎阜(即虎丘)大船內羅列珍饈以為榮。春秋不待言矣,盛在夏之會者,味非山珍海錯不用也。雞有但用皮者,鴨有但用舌者……」今揚州、蘇州一帶鴨舌名菜仍很多,如琵琶鴨舌、燴鴨舌掌、瓢兒鴨舌、糟鴨舌等等。
【製作方法】
將鵝掌及鴨舌煮熟,剔骨,用雞湯加鹽復煮,撈出後用香糟汁或糟油糟食。
野雞崽子湯
【原文摘錄】
王夫人又請問:「這會子可又覺大安些?」賈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們送來野雞崽子湯,我嘗了一嘗,倒有味兒,又吃了兩塊肉,心裡很受用。」(第四十三回)
【考證分析】
即野子雞煨的湯,肉嫩味鮮,故賈母嘗了湯,覺得「倒有味兒」。吃了肉,「心裡很受用」。清袁枚《隨園食單》中「野雞五法」大略介紹了這兩種吃法:「野雞披胸肉,清醬郁過,以網油包放鐵奩上燒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當家雞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絲,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生片其肉,入火鍋中,登時便吃,亦一法也,其弊在肉嫩則味不入,味入則肉又老。」
【製作方法】
「崽子」即仔雞。切塊,過油,加黃酒、食鹽、蔥姜,用好湯代水燉之,燉極爛出鍋。
火腿燉肘子
【原文摘錄】
賈璉向桌上揀兩盤餚饌與他放在杌子上自吃。鳳姐又道:「媽媽很嚼不動那個,倒沒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兒道:「早起我說那一碗火腿燉肘子很爛,正好給媽媽吃,你怎麼不拿了去趕著叫他們熱來?」又道:「媽媽,你嘗一嘗你兒子帶來的惠泉酒。」(第十六回)
【考證分析】
火腿燉肘子,清代名菜,今鎮江、揚州一帶仍行此食,美其名曰「金銀蹄」,亦稱「煨火肘」。《北硯食單》上說:「煨火肘:火腿膝灣配鮮膝灣,各三副同煨,燒亦可。」「金銀蹄:醉蹄尖配火腿煨。」這是一隻火工菜,口感要酥爛,適合老年人食,故王熙鳳用以招待趙嬤嬤。
【製作方法】
用火腿肘子(南方叫「蹄膀」)與鮮肉肘子合燉,食鹽調味,少加酒糖,燉極爛
酒釀清蒸鴨子
【原文摘錄】
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裡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第六十二回)
【考證分析】
酒釀,即江南人所謂酒娘。《調鼎集?白酒娘》中說:「白糯米一斗,夏日用冷水淘,浸過夜,次日撈起蒸熟,不要傾出,用冷水淋入甑內至微溫為度,傾扁缸攤涼。用白酒葯三粒,搗碎如粉,拌飯鋪平,飯中開一鍋穴,再用碎白葯一粒。糝勻窩穴四周。其缸用包袱蓋好。三日,其窩有酒,即成酒娘。」清蒸,指不加其它配料,不用濃重調味品,以主料略加調味蒸制而成。凡清蒸菜,都特別講究原料之新鮮。鴨饌,為乾隆宮廷御膳常物,種類甚多,如炒雞白鴨子雜燴、燕窩八仙鴨子、清蒸鴨子糊豬肉攢盤、肉絲清蒸肥鴨旋子、酒燉鴨子……等等。《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三群之蟲,水居者腥。」鴨肉略帶腥氣,以酒蒸之,可解腥味,故江南鴨饌調味多用酒。
【製作方法】
鴨肉切塊,用酒釀汁(北方叫「糯米酒」)細鹽拌腌片刻,盛湯碗中,上擺小蔥及生薑片適量,入鍋蒸四小時。
燕窩
【原文摘錄】
燕窩成了御膳常饌,多用燕窩配雞、鴨,配得最多的還是鴨子:燕窩秋梨鴨子熱鍋、燕窩蘋果燴鴨子熱鍋、燕窩冬筍燴糟鴨子熱鍋、燕窩鴨子蔥椒面、燕窩鴨子徽州肉鏇子、燕窩松子清蒸鴨子、紅白鴨子燕窩八吉祥、燕窩鴨子燉麵筋、燕窩醋溜熏鴨子、燕窩攢絲鴨子。此外野鴨、小雞、鹿尾配燕窩菜也較多。
而《紅樓夢》中寫賈府吃燕窩也是連篇累牘、第14回寫秦可卿損虧吃第45回寶釵因黛玉多咳,便取自家的燕窩勸黛玉食冰糖燕窩粥,第87回寶玉因哀悼晴雯,未吃晚飯,一夜未眠,襲人要廚房做燕窩湯給寶玉吃,清人裕瑞就此批評《紅樓夢》「寫食品處處不離燕窩,未免俗氣。」實際也有認為是不切實際的誇張。實際上是不了解實情,此中消息,在當時非皇親國戚、宮中寵幸是不得而知的。難怪一些外省縉紳之家出身的當代紅學老先生也不了解《紅樓夢》美食為何多有燕窩。
【考證分析】
燕窩又稱燕菜,有自燕、毛燕、血燕等不同分類,是與魚翅、熊掌齊名的山珍海味之一,歷來被人們奉為美食極品。其主要成分為七人體所必需的各種高級蛋白質、氨基酸、含氮物質、纖維、多種曠物質、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及獨特的表皮生長因子,具有很好的滋補養生作用。燕窩作為珍貴滋補品,對大多數人都很有稗益。
香港營養研究發現,燕窩含有促進細胞分裂的激素和表皮生長因子,能促進細胞再生、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恢復元氣,增加身體對X光及其他放射線損害的抵禦能力。燕窩獨特的蛋白質成分和大量生物活性分子有助人體組織生長發育、病後復原。可養陰、潤燥、養顏,並能清虛熱、治虛損,對咯血吐血、久咳痰喘、陰虛發熱等導致津液脫失的病症均有益。燕窩可激活人體細胞,加速新陳代謝,從內到外改變身體狀況,令人精神煥發,延緩衰老。
燕窩甚為平和,容易消化,男女老幼皆宜。對老人、體質虛弱者、裳美女士特別有效。
適用量:每次干品10-15克。
【製作方法】
烹調燕窩的方法最好是文火隔水燉。燕窩要持續吃才有功效。因為它性質平和,功效慢慢滲透,不能期望吃一兩次就神奇效果。大約有20%的兒童因吃了燕窩而引過敏症,故兒童應慎食。
油鹽炒枸杞芽兒
【原文摘錄】
柳家的忙道:「……連前兒三姑娘和寶姑娘偶然商議了要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來,現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給我,我倒笑起來了……(第六十一回)
【考證分析】
枸杞菜,即枸杞的嫩芽莖。茄類,落葉小灌木。莖叢生,有短刺,葉卵狀,披針形,春夏季開淡紫色花,漿果卵圓形,紅色。嫩莖、葉可作蔬菜。《茹草編》中說:「枸杞頭:昨有道士揖余言,厥惟靈卉可永年。紫芝瑤草不足貴,丘中枸杞生芊芊。摘以瑩玉無瑕之手,濯以懸流瀑布之泉,但能細嚼辨深味,何以勾漏求神仙?村人呼為甜菜頭,春夏采嫩頭,湯焯,鹽醢拌食。」《遵生八箋》中說:「枸杞頭:枸杞子嫩葉及苗頭採取如上食法,可用以煮粥更妙。四時惟冬食子。」枸杞芽、枸杞子,乾隆時為宮中後妃所食之物,大觀園姑娘們亦食之。
【製作方法】
春天採摘枸杞之嫩葉,用油鹽清炒,有滋腎養陰、清肝明目、退熱解毒之功。
牛奶茯苓霜
【原文摘錄】
又笑道:「……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第六十回)
【考證分析】
用鮮茯苓去皮,磨漿,曬成白粉,因色如白霜,質地細膩,故得名。茯苓,《史記》稱伏靈,又叫松苓、伏菟,屬擔子菌綱,多孔菌科,寄生於松科植物赤松或馬尾松根上,以雲南產者為最佳,號雲苓。《本草正》中說:「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所以柳家的哥嫂把她丈夫值班分的茯苓霜包了一包,送給怯弱有病的外甥女柳五兒吃。
【製作方法】
日取十克茯苓霜(廣東產的中葯補品),沖牛奶服之,能滋補強身,肌膚玉澤。
[茯苓霜 ]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便以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或松腴。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其實,茯苓是寄生在松根上的真菌。它長在20~30厘米的地下,菌核呈球形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別看茯苓其貌不揚,可是一味著名的中葯。為了入葯方便,人們為它的每個部位都起了相應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它茯神木。
白茯苓可健脾,對那些久病瘦弱、食慾不振或兼有體倦乏力、腹瀉的氣虛脾弱病人有扶脾益氣的作用,而且葯性平和,治療上述症狀可與人參、白術、甘草和用稱四君子湯,主治脾胃氣虛、運化不利,以療效穩健著稱,後世的許多補氣益脾的方劑都依此方而來。赤茯苓和茯苓皮能利尿消腫,可用於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眩暈心悸等證,多與白術、豬苓、澤瀉、桂枝配伍,稱五苓散,是中醫治療各種水腫的基本方劑。茯神有扶脾、養心安神的作用,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導致失眠多夢、虛煩易驚、健忘等證的病人,可選用以茯神、人參、當歸、龍眼肉等配製的歸脾湯(丸)治療。茯神木則能舒筋活絡。
除方劑中的應用外,茯苓歷來還被當做珍貴的滋補食品為人們所喜愛。據說慈禧在晚年就喜食一種叫茯苓夾餅的小點心。《紅樓夢》第60回中還詳細介紹了茯苓霜(碾碎的白茯苓末)的服法:即用牛奶或滾開水將茯苓霜沖化、調勻,於每日晨起吃上一盅(凈含量約20克),其滋補效力最好。茯苓中含有大量人體極易吸收的多糖物質,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對久病、體弱、老年人均有幫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茯苓次聚糖對癌細胞有抑製作用,長期服用可促進癌症患者化療、手術後的康復
豆腐皮的包子
【原文摘錄】
寶玉笑道:「好,太渥早了些。」因又問晴雯道:「今兒我在那府里吃早飯,有一碟子豆腐皮的包子,我想著你愛吃,和珍大奶奶說了,只說我留著晚上吃,叫人送過來的,你可吃了?」(第八回)
【考證分析】
豆腐皮,一名豆腐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凡黑豆、黃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綠豆之類皆可為之。造法:水浸搗碎,濾去滓,煎成,以鹽鹵汁或山礬汁、或酸漿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內,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苦、咸、酸、辛之物,皆可收斂耳。其面上凝結者,揭取晾乾,名豆腐皮。」清代以豆腐皮作包子,有數種做法,一為豆腐皮包裹餡心,如紙包之四折,成方包,以蛋清糊其封口,上籠蒸之;一為用豆腐皮裁成小片,包餡成兜子,以麻線收口,蒸熟成型,再去麻線。亦有以豆腐切碎,拌調味品為餡,包麵皮,蒸熟。看名稱「豆腐皮包子」,似為前者而非後者。豆腐皮包子清代亦為貢品,清宮御膳檔案中有此物
鵪鶉
【原文摘錄】
《紅樓夢》第46回寫了王熙鳳勸邢夫人不要因大老爺先生(賈赦)要娶鴛鴦的事去找老太太(賈母),臨了說了一句:「才我臨來時,舅母那邊送來了兩籠鶉,我吩咐他們炸了。」這就是「炸鵪鶉」這道紅菜的來歷。由於鵪鶉有食補的價值,所以在紅菜研製中也大顯身手。
【考證分析】
有「糟香鵪鶉」、「香酥鵪鶉」、「油榨鵪鶉」等不同作法,各具千秋。美食家口味不同,有的喜歡生炸,有的則喜歡熟炸或其他製法。
【製作方法】
主料∶ 活鵪鶉10隻(約100克)。 配料∶ 生菜200克、芝麻50克、雞蛋4個、麵粉75克。
調料∶ 鹽3克、紹興黃酒30毫升、胡椒粉15克、香油150克、蔥姜各適量、花椒盤一小碟、番茄 沙司一小碟。 製作方法∶ 將鵪鶉宰殺,褪毛,去內臟,洗凈。用刀剔出鵪鶉脯,去筋,用刀背拍松剞上花刀,用鹽黃酒胡椒粉、蔥、姜腌漬2小時備用。將雞蛋除去蛋黃,留蛋清放在盆中用蛋抽將其抽起,加入適量麵粉拌均勻。將鵪鶉脯逐個粘上麵粉,然後在抽起的糊中拖飽滿,並在一麵糊上芝麻,入燒熱的香油鍋中炸酥透。生菜洗凈消毒,平鋪在餐盤四周,中間放上炸好的鵪鶉,隨上椒鹽、番茄沙司即成。
野雞瓜子
【原文摘錄】
《紅樓夢》第49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寫雪後李紈、寶玉等約新到的邢岫煙、薛寶琴、李紋、李綺等人於次日在蘆雪亭聚會作詩。次日早,寶山因性急,只拿茶泡了一碗飯,就著野雞瓜子忙忙地吃完了。賈母說:「我知道你們今兒又有情,連飯也不願吃了」。
野雞瓜子,類似炒雞丁一類的下飯菜。清代《調鼎集》有雲:「野雞瓜:去皮骨切丁配醬瓜、冬筍、瓜仁、生薑各丁、菜油、甜醬或加大椒炒」。這說明「野雞瓜子」這道菜在清代已很普遍,成為侯門公府的家常菜了。
【考證分析】
野雞瓜子野雞屬雞類,氣味酸,微寒,無毒,功能補中益氣,可主五臟氣喘野雞瓜子以野雞為主,配以醬瓜、青紅椒,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成菜顏色金黃,口感鮮、香、脆嫩。
【製作方法】
主料∶ 野雞凈肉300克。
配料∶ 醬瓜100克、青紅椒50克、雞蛋1個、蔥姜蒜各適量。
調料∶ 醬油15毫升、紹興黃酒25毫升、花椒油100克、蔥油15克、雞精0.3克、鹽1克、清湯100
毫升、水澱粉30克、花生油100克。
製作方法∶ 將野雞肉用冷水浸泡1小時,洗凈,瀝乾水份,切片剞上花刀,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放在碗內加鹽、黃酒、蛋清、水澱粉漬味上漿備用。醬瓜反覆浸泡數遍,去掉鹹味,用刀一剖兩開,去凈瓜瓢, 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青椒去蒂、去籽洗凈也切成2厘米見方的丁備用。起鍋置旺火上,鍋燒熱後倒入花生油,油溫燒至四五成熱,時下入丁滑散,倒入醬瓜丁、青紅椒丁略滑即倒入漏勺內澄油。鍋置火上,放入少許蔥油,將姜蒜片煸出香味,倒入雞丁和配料,快速烹入用醬油、黃酒、鹽、雞精、胡椒粉、水澱粉和適量清湯兌成的碗汁,顛翻兩下即可出鍋。板栗燒野雞野雞氣味酸,微寒,無毒,功能補中,益氣,主治氣喘。野雞肉配板栗、香菇、冬筍
同燒,更增鮮美。是秋、冬季補品之一。
《紅樓夢》中多處寫到以野雞為原料的菜餚,如「野雞崽子湯」、「炸野雞」、「野雞瓜子」等。第53回「烏進孝進租」單上還列有「野雞、兔子各二百對」,這些野味成了
賈府餐桌上的珍品。
板栗燒野雞
【考證分析】
是根據小說中提供的原料而制的一道紅菜,味鮮肉美,色澤金黃,為廣大美食家所歡迎。
主料∶凈野雞肉500克、板栗250克、肥膘肉100克。
配料∶水發香菇50克、冬筍30克、蔥姜各適量。
調料∶醬油10毫升、花生油100克、鹽3克、紹興黃酒30毫升、白糖10克、雞精0.3克、香油10克 、水澱粉、雞湯各適量。
【製作方法】
將野雞肉洗凈,切成5厘米大小的塊,用沸水滾過,去凈血沫。肥膘肉切成魚鰓片,板栗剞十字刀,入鍋煮熟,取出剝殼去衣,用油略炸一下備用。冬筍切成滾刀塊,香菇去蒂一切為二備用。起鍋至旺火上,放入少許花生油,待油熱下入蔥姜略煸,出香味後放入雞塊、紹興黃酒煸炒,再加入醬油、鹽、糖、雞精、雞湯大火燒開,轉文火,燜至五六成熟時,放入板栗、香菇、冬筍同燒,燒至酥爛,揀去蔥姜、肥膘肉,晃勺收汁,待汁稠時,將雞塊盛在盤中,鍋內余汁加點水澱粉,淋上香油澆在雞塊上即成。
美味茄鯗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一回,鳳姐奉賈母之命,挾了些茄鯗給劉姥姥吃,劉姥姥吃了說:「別哄我,茄子跑出這味兒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了,只種茄子了。」
這道菜的做法,書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鳳姐向劉姥姥講解說:「把才摘下來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凈肉,切成碎丁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
【考證分析】
茄子又名落蘇、昆侖瓜、紫瓜等。屬茄科,是一年生灌木型草本蔬菜。茄性味甘寒,無毒,具有散血、止痛、收斂、止血、利尿、解毒等作用。其內含維生素很多,多食能增加微血管的抵抗能力,可防止血管脆裂出血。茄子經烹調可做出多種菜式。「茄鯗」用茄子做主料配以各種乾果,營養極為豐富。成菜味道咸鮮,有濃郁的糟香,略帶回甜,色澤光量鮮艷。
「茄鯗」是《紅樓夢》中寫得最為詳實的一道菜,劉姥姥吃過之後說:「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樣的味兒來了!」說明這道菜非尋常人家見過吃過。「鯗」,即是剖開晾乾的魚干,如「牛肉鯗」、「筍鯗」等,都是腌醋成乾的片狀物。「茄鯗」,當是切成片狀腌醋的茄子干。
【製作方法】
主料:茄子500克、斑鳩肉100克。
配料:桃仁5克、杏仁5克、腰果5克、榛仁5克、松仁5克、欖仁5克、花生仁5克、蓮子5克、板栗5克、五香豆腐乾5克、鮮蘑5克、香菇5克、紅綠青椒16克、雞蛋一個。
調料 :花生油100克、糟酒30毫升、雞油15克、醬油10毫升、鹽3克、糖2克、紹興黃酒25毫升、水澱粉30克、雞精03.3克、清湯100毫升、蔥姜蒜各適量。
1、將茄子削皮、切片,用刀將茄片切成方形,再切成均勻的小骰子丁狀備用。
2、將斑鳩肉用水洗凈,瀝干水份,用刀輕輕拍松,剞上花刀,再切成小骰子丁狀備用。
3、將各種乾果去皮用油炸酥脆。水發香菇、鮮蘑、豆腐乾、紅綠青椒切成小骰子丁狀備用。
4、起鍋至旺火上,放入雞油,將茄子丁炸成金黃色澄去油。鍋內留少許底油,放入蔥、薑片煸出香味即下入茄丁、糟酒、醬油、鹽、糖、醋、清湯將茄丁煨透入味,勾入少許芡粉,出勺盛入盆中。
5、另起鍋放入花生油燒至五成熟,下入斑鳩丁劃散,隨下入鮮蘑、香菇、豆腐乾、紅綠青椒及各種乾果仁,澄去油後,鍋內留少許底油,將蔥、薑片煸出香味後倒入劃散的主、配料,快速烹入用鹽、糟酒、糖、雞精、清湯、水澱粉兌成的碗汁,顛翻幾下,出勺覆蓋在茄丁上即成。
內造瓜仁油松瓤月餅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寫到:「說著,便將自己吃的一個內造瓜仁油松瓤月餅,又命斟一大杯熱酒, 送給譜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細細的吹一套來。」
【考證分析】
所謂「內造」指的是宮內所造,見於《隨園食單》。
【製作方法】
具體的製作方法是這樣:「用山東飛面作酥為皮,中用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為細末,微加冰糖和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甚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另外如「楊中丞西洋餅」,做法是這樣:「用雞蛋清和飛面作稠水放碗中,打銅夾剪一把,頭上作餅如碟大,上下兩面銅合縫處不到一分。生烈火烘銅夾,一糊、一夾、一熯,頃刻成餅,白如雪,明如綿紙。微加冰糖、松仁屑子。」
冰糖燕窩粥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四十五回 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
【考證分析】
冰糖燕窩粥的主料是燕窩和大米。燕窩為金絲燕及同屬的一些燕鳥在海邊岩洞中用其吐出的膠狀液體築成的巢。燕窩性平味甘,入肺、胃、腎經,有養陰潤燥、益氣補中的功效,可治虛損等症,古列為八珍之一,為歷代貢品。因為燕窩具有滋陰潤肺、清熱止咳的功能,是高級營養補品和名貴葯材,其價昂貴。
【製作方法】
主料 官燕窩50克、冰糖25克、大米150克。調料:鹽少許。
1、將燕窩用冷水浸泡兩個小時後,撈出放在白色的餐碟中,用鑷子,檢去燕毛和雜質,用清水漂洗幾次,漂洗時手要輕,注意保持形狀,然後再用涼開水浸泡。
2、使用前倒去水,根據燕窩老、嫩程度分別使用2克或1.5克咸和燕窩拌和均勻,隨即用開水一浸,使燕窩漲起;倒去一半水,再用開水浸三四次,至燕窩的體積膨大成原來體積的三倍、手感柔軟、可掐斷時,再用清水漂洗後,置涼開水中浸泡備用。
3、大米洗凈,加適量清水燒開,轉小火慢慢熬,熬至八成熟時加入冰糖,待糖融化再把發好的燕窩輕輕放進鍋中,略煮幾開即成。
浸燕窩宜用冷清水,發出來的口感滑溜細致,用熱水發浸雖然縮短時間,但口感變粗。
注意:購買燕窩須小心選擇,以免買到用海藻制的假品。
書中好幾次都提到燕窩,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都有不同的吃法,如黛玉體質虛弱,不宜大補,所以寶釵教她吃清補的燕窩粥;有一回寫鳳姐小產,也每日用燕窩粥調養,但與黛玉吃的不同,鳳姐吃的燕窩粥還配了兩碟精緻小菜,可見是吃鹹味的;又有一回秦可卿生病,尤氏也喂她吃了半盞燕窩湯。
籠蒸螃蟹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 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
【考證分析】
蟹又稱無腸公子、含黃伯、郭索、擁劍、執火、彭越等。因其橫行又統稱螃蟹。螃蟹又分海水和淡水兩類。籠蒸螃蟹使用的是淡水蟹,即河蟹,此蟹只能吃活的,其肉鮮美,食時需除去蟹的腸、胃、鰓和臍部。中醫認為蟹有散瘀血,通筋絡,續筋接骨,解漆毒等功效。但蟹不可以和柿子同食,因為易引起腹瀉。蟹性寒,食用時需蘸姜、醋或飲酒,以暖胃怯寒,殺菌消毒。
【製作方法】
主料 河蟹
配料:鮮荷葉、馬蓮。
調料:鎮江香醋、薑末各適量。
1、將蟹用清水洗凈,並將每隻蟹的蟹腳用馬蓮捆牢備用。
2、將鮮荷葉洗凈,墊鋪在竹籠屜內,將螃蟹臍向下排放在荷葉上,用旺火蒸熟。
3、鮮姜洗凈去皮切成細末,和鎮江香醋調在一起,裝小碗隨螃蟹上席蘸食。
奶油松瓤卷酥
【原文摘錄】
出自《紅樓夢》第 62回 憨湘雲醉眠勺葯裀 困香菱情解石榴裙.....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裡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
【考證分析】
「松穰」是松樹子仁,氣味芳香,具有潤腸通便的功用,可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用麵粉加松子、奶油烤制出的酥卷香甜酥脆又適口,卷形蓬鬆,層次分明。
《紅樓夢》第41回寫賈母嫌螃蟹小餃兒太油膩,便到另一食盒裡揀了一樣「蒸食」,叫作「松釀鵝油卷」,嘗了一嘗,將剩下的半個遞與ㄚ環吃了。小說中寫的是用鵝油,這與鵝油具有保護皮膚使皮膚柔軟白嫩功用有關。研製者考慮到今人的飲食習慣,故採用奶油取代鵝油烤制。
【製作方法】
主料:麵粉500克。
配料:芝麻100克、奶油100克、松仁200克、雞蛋4個。
2、銅火鍋是沒有辣的只是清湯嗎
銅火鍋
使用銅製造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用銅製造的火鍋是深受全國各民族喜愛的傳統產品。用銅製造的生活用品具有質堅耐用、無毒、傳熱快等優點,並具美觀華麗之特點。它廣泛用於家庭、餐館、酒筵上煮食、加熱、保溫各種湯類、美味佳餚。火鍋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在東漢出現了「豓斗」,根據文獻所考,這是一種陶或銅制的炊具,底部有三隻腳,腹部有一握柄,用以放在火盆中以炭火溫食,這和今天火鍋吃法簡直如出一轍,因此有人將此作為最早出現的銅火鍋。
歷史
銅火鍋(Hot pot ,Chinese foneorsteamboat)
三國時期則出現了所謂的「五熟釜」,一隻銅制的鍋內分為五格,各有不同味道的湯料以涮煮不同的食物,與遍布大街小港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出現一種「大口寬腹,既薄且輕,易於熟食」的銅爨,此即是當時居住在四川、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演變到了唐朝,已有銅制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原「昭烏達盟」)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撥霞供」,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腌,然後點火爐,架小鍋,待湯燒沸將肉片氽熟,蘸佐料而食;該書還說,此種吃法「豬羊皆可」,對火鍋吃法的描述十分傳神。
元代,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工藝已更為精細。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乾隆皇帝更是喜愛火鍋,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意火鍋」這道菜。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
盛況空前;嘉慶皇帝登基時(1796年)曾舉辦「千叟宴」,一次便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銅火鍋就像一位聖潔冰清的隱士賢達,一路走來,一路沉澱,一路思索,風度依然。因為他的很多元素都是歷代沿傳下來的,所以銅火鍋至今仍然保持著一種質朴和自然,渾身散發著歷史的厚重和歲月的滄桑。所以在繁華盛世的今天,我們才有幸圍鍋而坐,吃一種淵源、涵養、閑適的文化,品一種真摯、熱切、和諧的感情。
3、火鍋古時候叫什麼?
火鍋,古稱「古董羹」
「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時發出的「咕咚」聲而得名。它是中國獨創的美食,歷史悠久。據考證,解放後出土的東漢文物「鑊斗」,即為火鍋。到宋朝,火鍋的食法在民間已常見,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譜中,便有其同友人吃火鍋的介紹。
元朝,火鍋流傳到蒙古一帶,用來煮牛羊肉。至清朝,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有「野味火鍋」,用料是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鍋成癖,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備有火鍋。相傳,他於嘉慶元年正月在宮中大擺「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鍋1550多個,應邀品嘗者達5000餘人,成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火鍋盛宴。
火鍋在我國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了。重慶火鍋早在左思的《三都賦》中有記錄。可見其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火鍋業的產業鏈條已具雛形。四川、重慶、內蒙古、山東、河北、河南等地農牧業面向全國火鍋餐飲市場,組建了辣椒、花椒、羊肉、香油、芝麻醬、粉絲、固體酒精等火鍋常用原料、調料、燃料生產、加工、銷售基地。
(3)宋氏養生部擴展資料:
火鍋起源——
火鍋的起源至今尚無定論。但最初人類的飲食文化便有以火燒鍋,以水導熱,煮熟食物的烹調方法。
1、商周時期
商周時期有一種容器鼎,在進行祭祀或慶典時,就要「鳴鍾列鼎」,將牛、羊肉等食材通通都放入鼎中,然後在底部生火把食物煮熟後再分食,是火鍋的雛形。
2、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把雞肉、豬肉等放在沸水中稍煮一下,稱之為「濯」,馬王堆漢墓遣策上就有「濯雞」及「濯豚」等文字記載,這和今天火鍋吃法簡直如出一轍。
3、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曹丕將銅鍋分為五格,名為五熟釜,可用不同的湯料涮煮不同的食物,與現在的鴛鴦火鍋有異曲同工之妙。
4、南北朝時期
到了南北朝時期,出現易於熟食的銅爨,是當時居住在重慶、湖南一帶的獠人所使用的一種銅火鍋。
5、唐朝
到了唐朝,已經有銅制的暖鍋。1984年在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出土了一幅契丹人在穹廬中圍著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據專家考證,這幅畫正畫的是遼代初期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
6、南宋
南宋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書中記載了火鍋。它的吃法是先將兔肉切薄片,用料酒、醬油和花椒稍腌,然後將湯燒沸將肉片汆熟,蘸佐料而食。
7、元代
元代時,火鍋大為興盛,其中的「生爨羊」即是現今涮羊肉的前身。明代官食食書《宋氏養生部》中,也有「生爨羊」、「熟爨牛」等火鍋菜式。
8、清朝乾隆年間
清朝乾隆年間,火鍋不僅在民間盛行,連皇帝也喜愛火鍋,而且成了宮廷菜餚。乾隆曾經在乾清宮辦了530桌火鍋席以宴請宗室;嘉慶皇帝登基時曾經舉辦千叟宴,動用銀質、錫質和銅質的火鍋1,550個。
4、面條的來歷?
面條起源於中國,面條起初被稱為「湯餅」。
四千多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地震摧毀了中國西北部的一個村莊,緊隨其後的洪水又將其封凍。四千多年後,准確說是在2005年,考古學家們在被稱為「中國龐貝」的青海省喇家村裡,發現了裸露在岩層中長約50厘米、寬約3毫米的面條。不過在那時它的名字很有可能還不叫「面條」。
在中國,最早的面條被叫做「餅」或「湯餅」。1400年前的《齊民要術》首次記載了製作面條的「水引餺飥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挼令薄如韭葉逐沸煮。」「挼如大指許,二寸一斷,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極薄,皆急火逐沸熟煮。」
簡單來說,「水引面」是將拉成筷子粗細的面條,掐成一尺狀,水浸之後,在沸鍋的蒸汽上用手快速捏成扁條狀下鍋,煮熟出鍋淋上雞湯。餺飥的做法與水引面相似,只是形狀更似扁平的面揪皮,但口感上都「滑美殊常」,這是中原地區最早的湯面。
(4)宋氏養生部擴展資料
特色面條:各地特色麵食有武漢的熱乾麵、內蒙古的燜面、山西的刀削麵、栲栳栳,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麵、重慶的重慶小面、上海的陽春面、高郵的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面)襄陽牛肉麵、揚州陽春面、揚州炒麵、東北的冷麵、保定的大慈閣素麵、陝西油潑面。
河南的燴面、撈面、麻鴨面、餄烙面、廣東的雲吞面、福建的沙縣拌面、漳州鹵面、莆田鹵面、廈門沙茶麵、四川的擔擔面、鋪蓋面,岐山和新野的臊子面,貴陽的腸旺面,阜陽格拉條,渦陽干扣面,等等。
5、紅樓夢里的菜譜有哪些
火腿燉肘子
【原文摘錄】
鳳姐道:「媽媽很嚼不動那個,倒沒的硌了他的牙。」因向平兒道:「早起我說那一碗火腿燉肘子很爛,正好給媽媽吃,你怎麼不拿了去趕著叫他們熱來?」又道:「媽媽,你嘗一嘗你兒子帶來的惠泉酒。」(第十六回)
【考證分析】
火腿燉肘子,清代名菜,今鎮江、揚州一帶仍行此食,美其名曰「金銀蹄」,亦稱「煨火肘」。《北硯食單》上說:「煨火肘:火腿膝灣配鮮膝灣,各三副同煨,燒亦可。」「金銀蹄:醉蹄尖配火腿煨。」這是一隻火工菜,口感要酥爛,適合老年人食,故王熙鳳用以招待趙嬤嬤。
【製作方法】
用火腿肘子(南方叫「蹄膀」)與鮮肉肘子合燉,食鹽調味,少加酒糖,燉極爛。
火腿鮮筍湯
【原文摘錄】
晴雯笑道:「已經好了,還不給兩樣清淡菜吃。這稀飯鹹菜鬧到多早晚?」一面擺好,一面又看那盒中,卻有一碗火腿鮮筍湯,忙端了放在寶玉跟前。寶玉便就桌上喝了一口,說:「好燙!」(第五十八回)
【考證分析】
火腿即火肉,用豬腿腌熏而成。《遵生八箋》中說:「火肉,以圈豬方殺下,只取四隻豬腿,乘熱用鹽,每一斤肉鹽一兩,從皮擦入肉內,令如綿軟,以石壓竹柵上,置缸內,二十日次第,三番五次用稻柴一重一間重疊起,用稻草煙熏一日一夜,掛有煙處。初夏水中浸一日夜,凈洗,仍前掛之。」火腿鮮筍湯在清代中葉,是高檔食品
【製作方法】
用好火腿、好湯、鮮筍或玉蘭片(即好筍干)配綠色蔬菜,按常規燒湯。
糟鵝掌鴨信
【原文摘錄】
寶玉因見他外面罩著大紅羽緞對衿褂子,因問:「下雪了么?」地下婆娘們道:「下了半日雪珠兒了。」……這里薛姨媽已擺了幾樣細茶果來留他們吃茶。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糟鵝掌鴨信。薛姨媽聽了,也忙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寶玉笑到:「這個須得就酒才好。」(第八回)
【考證分析】
糟鵝掌糟制菜餚為江南食俗,由來已久。五代時僧人謙光說:「願鵝生四掌」,言其極嗜此食。
雪芹之祖父曹寅亦愛食此類物,其《葯後除食忌謝方南董饋炸雞二品,將有京江之行》有句「百嗜不如雙跖羹」,也是這個意思。看來,此亦為曹家之食。
糟鵝掌用的是熟掌,《宋氏養生部》說:「糟:熟鵝、雞同掌、跖、翅、肝、肺,同獸屬。鵝全體剖四軒,糟封之,能留久,宜冬月。」寶玉食糟鵝掌之時,外面已下了半日雪珠兒了,說時此食正當其時。
糟鴨信鴨信,即鴨舌。鴨舌作菜,江南食俗。糟鴨舌為清?乾隆年間揚州名菜。童岳薦《童氏食規》說: 「糟鴨舌,冬筍片穿糟鴨舌。」蘇州亦行此食。
清袁棟《書隱叢說》說:「其宴會不常,往往至虎阜(即虎丘)大船內羅列珍饈以為榮。春秋不待言矣,盛在夏之會者,味非山珍海錯不用也。雞有但用皮者,鴨有但用舌者……」今揚州、蘇州一帶鴨舌名菜仍很多,如琵琶鴨舌、燴鴨舌掌、瓢兒鴨舌、糟鴨舌等等。
【製作方法】
將鵝掌及鴨舌煮熟,剔骨,用雞湯加鹽復煮,撈出後用香糟汁或糟油糟食。
野雞崽子湯
【原文摘錄】
王夫人又請問:「這會子可又覺大安些?」賈母道:「今日可大好了。方才你們送來野雞崽子湯,我嘗了一嘗,倒有味兒,又吃了兩塊肉,心裡很受用。」(第四十三回)
【考證分析】
即野子雞煨的湯,肉嫩味鮮,故賈母嘗了湯,覺得「倒有味兒」。吃了肉,「心裡很受用」。
清袁枚《隨園食單》中「野雞五法」大略介紹了這兩種吃法:「野雞披胸肉,清醬郁過,以網油包放鐵奩上燒之,作方片可,作卷子亦可,此一法也。切片加作料炒,一法也。取胸肉作丁,一法也。
當家雞整煨,一法也。先用油灼,拆絲,加酒、秋油、醋,同芹菜冷拌,一法也。生片其肉,入火鍋中,登時便吃,亦一法也,其弊在肉嫩則味不入,味入則肉又老。」
【製作方法】
「崽子」即仔雞。切塊,過油,加黃酒、食鹽、蔥姜,用好湯代水燉之,燉極爛出鍋。
鴿子蛋
【原文摘錄】
李紈端了一碗放在賈母桌上。鳳姐兒偏揀了一碗鴿子蛋放在劉姥姥桌上。賈母這邊說聲「請」,劉姥姥便站起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似牛,吃一個老母豬不抬頭。」(第四十回)
【考證分析】
鴿子蛋,為清宮御食,有清宮老檔可查。鴿子蛋有多種製法,《童氏食規》上載揚州制整煨鴿蛋之法:「煨鴿蛋:法如煨雞腎同。」——「煨雞腎……又,雞腎數十枚,煮微熟去膜,同雞湯、作料煨之,鮮嫩絕倫。」揚州盛行鴿饌,鴿肉、鴿蛋為高檔筵席常用之物。
【製作方法】
把鴿蛋煮微熟,去皮,用雞湯加作料煨燉,令入味。
酒釀清蒸鴨子
【原文摘錄】
說著,只見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個盒子來。小燕接著揭開,裡面是一碗蝦丸雞皮湯,又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一碟腌的胭脂鵝脯,還有一碟四個奶油松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熒蒸的綠畦香稻粳米飯。(第六十二回)
【考證分析】
酒釀,即江南人所謂酒娘。《調鼎集?白酒娘》中說:「白糯米一斗,夏日用冷水淘,浸過夜,次日撈起蒸熟,不要傾出,用冷水淋入甑內至微溫為度,傾扁缸攤涼。
用白酒葯三粒,搗碎如粉,拌飯鋪平,飯中開一鍋穴,再用碎白葯一粒。糝勻窩穴四周。其缸用包袱蓋好。三日,其窩有酒,即成酒娘。
」清蒸,指不加其它配料,不用濃重調味品,以主料略加調味蒸制而成。凡清蒸菜,都特別講究原料之新鮮。鴨饌,為乾隆宮廷御膳常物,種類甚多,如炒雞白鴨子雜燴、燕窩八仙鴨子、清蒸鴨子糊豬肉攢盤、肉絲清蒸肥鴨旋子、酒燉鴨子……等等。
《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三群之蟲,水居者腥。」鴨肉略帶腥氣,以酒蒸之,可解腥味,故江南鴨饌調味多用酒。
【製作方法】
鴨肉切塊,用酒釀汁(北方叫「糯米酒」)細鹽拌腌片刻,盛湯碗中,上擺小蔥及生薑片適量,入鍋蒸四
時。
6、粉絲和米線一樣嗎?
粉絲和米線不一樣,主要體現百在製作原材料、形狀特徵以及食用用途上的不同。
1、製作原材料不同
粉絲是一種用綠豆、紅薯澱粉等做成的絲狀食品,也可由玉米澱粉或者地瓜澱粉制度作。
米線的原材料是優質大米,經過發酵、磨漿、澄濾、蒸粉、擠壓、煮制等工序製成。
2、形狀特徵不同知
粉絲的直徑一般在0.5毫米左右,粉絲入水即化,多為透明絲狀,與米線相比較細,類似細面條狀。
米線與粉絲相比較長,顏色潔白柔韌,質地柔韌、富有彈性,水道煮不糊湯,干炒不易斷。
3、食用用途不同
粉絲往往是用來煎炒或者下火內鍋,也可用於燒菜,主要用途是炒菜時的配菜。
而米線大多可直接作為主食食用,著名的有過橋米線、廣州米線等,食用起來味道鮮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粉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米線
7、米線和粉絲有什麼區別
二者可以從原材料、外觀以及口味等二方面加以區分。
一、原材料
米線:米線的原材料是米粉。
粉絲:粉絲的原材料是白薯粉或紅薯粉。
二、外觀
米線:顏色為白色,圓狀,通常較粗。
粉絲:一般為透明色,較細。
米線
粉絲
三、營養價值
米線:熱量最低,營養價值相對來說要低一些。
粉絲:營養價值居於高於米線。
(7)宋氏養生部擴展資料:
米線
米線用米製成,長條狀,截面為圓形,色潔白,有韌性,於開水中稍煮後撈出,放入肉湯中,一般拌入蔥花、醬油、鹽、味精、油辣、肉醬,趁熱吃。粉絲與其類似,但口感不同。
質量好的米線具有的營養價值更高,米線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酵素等,具有熟透迅速、均勻,耐煮不爛,爽口滑嫩,煮後湯水不濁,易於消化的特點,特別適合火鍋和休閑快餐食用。
米線在泡製過程中營養容易流失,因此米線需搭配各種蔬菜、肉、蛋和凋料來增加營養,適當的調料同時又能讓米線美味。「有人說吃一碗米線相當於吃一個塑料袋」,這個說法沒有科學依據,除非米線是假冒偽劣。
粉絲
最好的粉絲是用綠豆、玉米澱粉或甘薯澱粉做的,但質量不如綠豆粉絲,因為綠豆中的直鏈澱粉最多,煮的時候不爛,味道也最大。類似於細面條,干後賣,吃前最好先泡水,使其變軟。粉絲的直徑一般在0.5mm左右,這是其「絲」的起源。
粉絲的營養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蛋白質、煙酸、鈣、鎂、鐵、鉀、磷、鈉等礦物質。扇子有很好的附屬物,它能吸收各種鮮湯的味道,再加上扇子本身的嫩滑,更加清爽宜人,涼拌性更好。
8、北京烤鴨多少年歷史
烤食鴨子的做法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420-589)《食珍錄》中,已有炙鴨的記載。元代的《膳正要》中有了燒鴨的說法。
唐代《朝野僉載》就有記載。那個時候還是烤活鴨子的做法,實在不人道。
到了宋代烤鴨已經是很流行的吃食了,比如《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都有「燠鴨」、「炙鵝鴨」的記載,《宋氏養生部》還提到一種烤鴨的做法:「炙鴨,全體用肥者,熬汁中烹熟,將熟油沃,架而炙之。」
順便一說,「烤」字據說是1946年齊白石創造的字,《說文解字》、《康熙字典》里都沒有這個字,在此之前都用「燠鴨」或「燒鴨」的稱呼。
關於烤鴨的來源,一般的說法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宮內後廚創立了用炭火烤鴨的做法,及至遷都北京,這一做法也被帶到北京,並在民間流傳,那時候還叫「金陵片皮鴨」。
這一說法和北京最早的便宜坊烤鴨店的歷史大抵契合:來自山東榮城的幾位老闆於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在北京的米市胡同創辦老便宜坊,清咸豐五年(1855年)老便宜坊的烤鴨廚子又在前門外鮮魚口另起爐灶,創建了鮮魚口便宜坊,成為現在現代便宜坊烤鴨的起源地。
北京烤鴨的製作:
上世紀30年代便宜坊還在《京報》、《益世報》上登載過廣告:本坊自金陵移平三百餘年,首創燜爐燒鴨燒雞,精製各種菜譜,屢承中外士媛交相贊許,認本坊所燒雞鴨為中國第一美味,深合衛生美旨,是以歐美雜志,均有記載。
廣告說的清楚,便宜坊的做法是「燜」,即爐子有門,秫秸燃燒將爐內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滅火,再將鴨子放入爐內並關閉爐門,憑借余溫將鴨子燜熟,這樣鴨肉的油脂和水分損失少,肉質細膩腴美。
北京另一家知名的烤鴨店是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是經營生雞生鴨出身,積累資本後開了這家烤鴨店,並請到清宮御膳房的孫師傅,帶出了宮內的掛爐烤鴨技術。爐子沒有門,用果木(多用棗木或梨木),以明火烤炙鴨身,期間用挑桿兒規律的變換鴨子的位置,使之受熱均勻,這樣烤出來的鴨肉皮脆肉嫩。
過去鴨子在烤之前,伙計還會拎著鴨子讓客人檢驗新鮮程度,並且用銀簽子扎扎鴨身,檢查鴨的肥瘦,現在去店裡吃海鮮前要先看看是否新鮮一樣,如今去烤鴨店吃鴨子已經沒有這道工序了。
北京烤鴨之所以膾炙人口,除了做法外,更重要的是選用了北京本地產的填鴨,通體白色且肥大,脂肪含量高烤出來自然好吃,不夠現在人們追求健康飲食,端上餐桌的鴨子都是瘦肉型的了。
所謂填鴨,即養鴨人將莜麥面和其他飼料混合捏成短條狀,每天定時將這些條狀飼料填進鴨腹中,這些鴨子基本上喪失了自己進食的能力,也少運動,光長肉了。鴨子烤好後,師傅會當著客人的面兒熟練快速的將鴨肉片下裝盤,鴨架則可以用來熬湯。
北京填鴨是製作烤鴨的主要原料,據考,北京鴨的祖籍是南方,明初隨漕運來北京,繁殖於京東潮白河一帶,故叫過「白河蒲鴨」、「白色麻鴨」、「白燕鴨」等名稱。後來遷至京西玉泉山放養,逐漸育成今日之良種。用人工填喂法育出的稱北京填鴨。
北京填鴨生長期較短,只需60~65天,就發育成5~7斤重,45天之前的雛鴨自由取食,最後15~20天則由人工填喂,每6小時一次,每晝夜填喂4次。合格之鴨,經宰殺、退毛、取內臟、洗凈、灌水、吹鼓、塗料等一系列工序,方可火爐烤制。
9、紅樓夢里大觀園里的菜譜
因頗好「吃」,閑來整理紅樓食譜,供大家茶餘一笑。
且不提寶玉夢游太虛環境的瓊漿玉液,就從第八回「探寶釵黛玉半含酸」說起。
紅樓書雲:「寶玉因誇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鵝掌鴨信。薛姨媽聽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來與他嘗。」糟鵝掌鴨信是揚州的傳統名菜。糟,原意為酒滓,應用於食物便為以酒或酒糟漬物:如糟魚(腌後用酒糟漬之,再經烹燒而成的魚);又如糟腌(糟淹,糟腌。用酒或糟加上鹽及其他調味品腌制食品)。這兩道菜吃的時候勸君放開胸懷,別用餐具,直接用手搞定吧,樂趣多多。吃過寧波菜館的糟鴨信,香醇可口,至盡念念不忘。拉著與舌根相連的兩條細骨頭,鴨舌含在口中,把肉一吮,連帶骨頭上的一根小脆骨一齊吃下,那種精緻,讓人回味無窮。
鴨掌相比起來又是另一種感覺,自己煮過鴨掌的人都知道,鴨掌含膠質比雞爪要多,汁液粘稠,真是含透了鴨腳還得添添自己手指。而且這兩樣東西都是極美的下酒菜,無怪乎寶哥哥連連說:這個須得就酒才好。且莫貪杯,嘿嘿,貪了也無所謂,用薛姨媽的酸筍雞皮湯就解了。傣族有一道菜叫做酸筍煮雞。其作法:將酸筍用水漂動 酸味,然後放入鍋里煮透,再把准備好的雞肉放入鍋里同煮,待雞肉煮爛後起鍋。隨後將辣椒、蔥、姜等佐料放入鍋里炒熱,再把酸筍雞湯倒入鍋里回一下鍋,即可食用,其昧酸辣爽口,味道獨特,開胃。無意考證薛姨媽的雞湯做法,想來大同小異,取其酸辣之意解酒而已。
第十一回里,可卿MM克化的動的那老太太賞的棗泥餡的山葯糕,是健脾潤膚,和胃調中的。凡因脾氣虛弱,健運失司而引起的面黃形瘦,乏力怠惰者,均可常食。此糕做法可如下:山葯(鮮者)200克,扁豆(鮮者)50克,陳皮絲3克,紅棗肉500克。先將山葯去皮切成薄片,再將棗肉切腑,共合勻後蒸糕,做早餐食用,每次食50_100克。因為山葯甘平,健補脾胃,扁豆甘微溫,和中,陳皮性苦溫,理氣健脾,棗肉甘平,健脾補中,四品相合作糕,對脾胃虛弱之慢性腸炎,食之頗宜。
說起第十九回娘娘賞賜的糖蒸酥酪,倒是頗有意思。《本草綱目》中解釋:「做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極甘美。」佛家有語曰醍醐灌頂,比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大徹大悟。醍醐,是酥酪上凝聚的油。曾經在青海喝過一次酥油茶,JUST SO SO。
第二十六回因一場宴席林MM跟寶玉生了氣,以至於下回分解到「埋香冢飛燕泣 殘紅」那一架吵的可謂「驚飛鳥落殘花」。且看這場宴席為何——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驚動,只因明兒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誰知古董行的程日興,他不知那裡尋了來的這么粗這么長粉脆的鮮藕,這么大的大西瓜,這么長一尾新鮮的鱘魚,這么大的一個暹羅國進貢的靈柏香熏的暹豬。」
鱘魚(Scaphirhynchus)分布在北半球的溫帶水域,全世界大約有20多種,屬軟骨硬鱗魚類,鱘屬。多數種類的鱘魚棲息在海洋中,可能幾年一次在春天或者夏天回遊到河流中去產卵。有幾種棲息在淡水中。鱘魚的肉、卵和魚鰾都有很高的價值。新鮮的、腌制的、熏制的肉都很受歡迎、魚卵可以用來製作魚子醬、魚鰾可以用來製作工業上用的明膠。在法國倒是吃過的魚子醬囫圇吞下也不知道是不是鱘魚嘿嘿。
暹豬:泰國豬。常吃泰國菜的朋友一定知道泰式炭燒豬頸肉,放在炭爐上燒,7分熟。炭燒的方法很巧妙,可以讓頸肉更香,肉嫩而汁多,味道則仍保留原汁原味。有點像叉燒,但沒有叉燒的味道重,肉質也要比叉燒嫩。豬頸是豬身上肉比較少的地方,平時這個部位的「運動」比較多,因此以瘦肉為主。豬頸肉經過香料的腌制,味道已經進入到肉裡面,香甜加有嚼頭是這個菜的特色。當然寶GG吃的是熏肉,不知道是不是有如此美味。
二十九回里林MM喝的香薷飲解暑湯不啻為解暑良品:用香薷一斤、厚朴(薑汁炙過)、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銼散。每服五錢,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後服下。連進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飲」。方中的扁豆,可用黃連(薑汁炒)代替。可治療傷暑(暑天卧濕當風,或生冷不節,頭痛發熱,轉筋,干嘔,四肢發冷等)。香薷的功效是發汗解表、利尿消腫。如傷暑後大熱大渴,汗泄如雨,則不宜用本品。
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和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是我最愛看的章回,不僅有美文欣賞,更有一場螃蟹宴——鳳姐道:「藕香榭已經擺下了,那山坡下兩棵桂花開的又好,河裡的水又碧清,坐在河當中亭子上豈不敞亮, 看著水眼也清亮。」瞧這環境選的。再說螃蟹的個啊——周瑞家的道:「早起我就看見那螃蟹了,一斤只好秤兩個三個。這么三大簍,想是有七八十斤呢。」吃的劉姥姥直念佛:「這樣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錢,五五二兩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兩銀子。阿彌陀佛!這一頓的錢夠我們莊家人過一年了。」喝合歡花浸的燒酒,拿菊花葉兒桂花蕊熏的綠豆面子洗手,桂花幽幽飄香,青天碧水,再起個詩社吟哦,好一場奢侈的雅興。螃蟹吃法很多,有炒毛蟹、炒蟹片、炸蟹丸、扒蟹肉、面拖蟹等等,最正宗的還是清蒸和水煮整蟹。可以說各地均有吃蟹妙法,在此我就不班門弄斧了,只是《本草綱目》說:「蟹不可同柿及荊芥食,發霍亂,動風。」懷孕之人也忌吃蟹,《別錄》:「蟹爪主破胞墮胎」。如若食蟹中毒,藕汁可以解毒,傳說宋孝宗食蟹中毒,即用鮮藕搗爛取汁,熱酒調服痊癒了。蟹不宜與茶水同食:吃蟹時和吃蟹後 1小時內忌飲茶水。因為開水會沖淡胃酸,茶會使蟹的某些成分凝固,均不利於消化吸收,還可能引起腹痛、腹瀉。
接著劉姥姥就進了大觀園了,鳳JJ背的一道茄鯗做法:「才下來的茄子把皮剝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罷又念佛,說倒要十來只雞來配它,我算來算去也沒有十來只,想是姥姥喝多拉?
鯗同鯗泛指成片的腌臘食品。鄧雲鄉的《"茄鯗"試詮》中有如下的描述:《紅樓夢》中的"茄鯗",以"茄"而名"鯗",似乎必然有以下幾個特徵:第一是陳菜,即保存若干時日的茄子製品,而非新鮮的,現炒的。 第二是乾菜、臘味一類的菜,是乾的,沒有什麼湯、鹵、菜汁等。 第三是咸而香,有嚼頭,具有各種"鯗"的特殊風味,不然何必以"鯗"名之呢? 第四是習慣冷吃,既不像是熱炒那樣的熱菜,也不同於隨時烹熟的冷葷。它如糟、醉、脯等,要經過較長時間才入味好吃。最普通如腌鴨蛋,不能今天腌了明天就吃。第五這種菜既能下酒,而更適宜於就稀飯、就粥吃。如常見的肉鬆、咸鴨蛋、以及榨菜炒肉絲、佛手炒肉絲等。
文中還有細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此文再品。
話說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紅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烤鹿肉之前老太太的一道牛乳蒸羊羔。賈母說:「這是我們有年紀的人的葯,沒見天日的東西,可惜你們小孩子們吃不得……」當時讀了就奇怪為啥小孩子吃不得,想來是迷信色彩濃了些。查了書知道這道菜可大補元氣,宜用於老年人大補。成菜味道咸鮮醇厚,色澤乳白。蒸羊之法在《齊民要術.飲食篇》已有記載,清代《食憲鴻秘》詳記製法。
製作方法:
1.將未見天日的羊胎外衣用刀輕輕劃開,放出羊 水,將羊胎用清水洗凈,用刀剖開羊腹部,取出內臟,摘凈羊胎上的乳毛,放置盆中用冷活水沖泡2個小時,拔凈血水,去掉粘液。
2.起鍋置火上,放人開水,將羊胎浸燙至羊胎皮綳起時,再用冷開水洗凈,瀝干水分後用鹽、茅台酒、胡椒粉將羊胎里外擦勻備用。水發銀耳去蒂,摘洗干凈備用。
3.用一紫砂鍋,放入雞湯、鮮奶、鹽、雞精、蔥 姜、銀耳和羊胎,用棉紙封住砂鍋口,入籠蒸爛,上席時揀去蔥姜即成。
寶玉忙忙就飯的那野雞爪齏(齏:細,碎)看去也不錯,不過現在野雞被列為國家二類野生保護動物,大家還是從自我做起不要再吃了。
至於這回的主菜,嘿嘿,鹿肉——這可是好東西,補五臟,調血脈。治虛勞嬴瘦,產後無乳。鹿是草食動物,肉中含含粗蛋白、粗脂肪等。《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