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喝茶最佳時間是什麼適合 分飯前飯後嗎?晟境禪茶大紅袍可以起床就喝嗎?
空腹時
因為茶葉中含有咖啡因等生物鹼,空腹飲茶易使腸道吸收咖啡鹼過多,從而會使某些人產生亢進的症狀,如心慌、頭昏、手腳無力、心神恍惚等。不常喝茶的人,尤其是清晨空腹喝茶,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這被稱為茶醉,一旦出現茶醉現象,可以口含糖果或喝些糖水來緩解。相對年輕人來說,老人的腸胃更為脆弱,患胃、十二指腸潰瘍的中老年人更不宜空腹飲茶,尤其是濃茶。因為過多的鞣酸會刺激胃腸黏膜,從而導致病情加重,有的還會引起消化不良或便秘。
喝醉時
茶葉有興奮神經中樞的作用,醉酒後喝濃茶會加重心臟負擔。對心腎功能較差的老人來說,酒後尤其不能飲大量的濃茶;可採用進食大量水果或小口飲醋等方法,以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使酒醉緩解。
睡覺前
茶中的茶鹼等物質,被人體吸收後,對中樞神經系統有明顯的興奮作用,飲茶會使精神興奮,影響睡眠,甚至導致失眠,尤其是新採的綠茶,作用更明顯。並且茶有利尿作用,老人睡前飲茶還容易夜間尿頻,影響睡眠質量。
服葯期
有些患慢性病的老人需要長期服葯,很多葯物服用期間不宜喝茶。比如鎮靜助眠葯物、抗心律失常葯物等。茶鹼可降低一些葯物的鎮痛作用,因此,服用鎮痛葯物時也不宜喝茶。
可以說,茶如果喝不好,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還可能導致胃寒腹瀉、失眠等不良影響。我們特邀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楊力和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幫您排出最佳的喝茶養生時間表。
早上9點一杯花茶
人一天喝3杯茶最合適。第一杯是早茶,適合早飯後9點到10點飲用,可以起到提神、排毒、抗疲勞的作用,是3杯茶中最重要的。早茶最宜選花茶,花茶經過二次加工,混合了鮮花的濃郁和新茶的清香,能夠芳香醒腦,對一天精神都有提升作用。但要注意,失眠人群不適合飲用花茶,否則會造成更嚴重的睡眠障礙,過敏體質的人也不宜喝花茶。花茶適合用蓋碗瓷杯沖泡,不強調賞茶,而講究品香。可以用剛開不久的水沖泡,蓋上蓋悶泡一會兒後,揭開杯蓋,可以聞到花茶的沁人芬芳,讓人精神振奮。
下午1點一杯綠茶
第二杯是午茶,在午飯或午覺後的1點到3點飲用最好。午茶可以適當濃一些,能夠降低血脂,保護血管。江用文表示,綠茶之所以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保健功能,主要是因為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因此,綠茶適合現泡現喝。如果沖泡溫度過高或時間過久,多酚類物質就會被破壞。一般來說,綠茶沖泡水溫以85℃為宜,水初沸即可。沖泡時間以2~3分鍾為好。綠茶與水的比例要恰當,以1:50為宜,常用150毫升的水沖3克茶葉,沖泡出來的綠茶湯濃淡適中。在茶具方面,可以選用瓷杯或是透明的玻璃杯。
晚上6點一杯紅茶
第三杯是晚茶,適合晚飯後6點到7點喝,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楊力表示,紅茶最適合晚上喝,因為發酵茶的咖啡因含量低,對睡眠影響小。寒性體質的人可以多喝紅茶,它溫中驅寒,對胃寒、手腳發涼、體弱、愛拉肚子的人較有用。在泡茶方面,與綠茶不同的是,高水溫浸泡反而能夠促進紅茶內黃酮類保健物質的有效溶出,不但讓滋味和香氣更濃,還能更好發揮保健功能。因而泡紅茶最好用沸水,泡的時間也可以相對更久些。一般來說,5分鍾最佳。紅茶沖泡的用水量與綠茶相當。功夫紅條茶可沖泡3次~4次,紅碎茶則可沖泡1次~2次。另外,晚上8點後應盡量不再喝茶。
2、茶為何不可喝得太濃
——茶馬世家 茗香茶是平淡溫和的,不像酒那樣熱性張揚,也不似咖啡濃艷激人,即使是香味也只像梅的冷香、水仙的幽香,她的水色、韻味、品位可與玉與水晶媲美。正是有了這些特性,才和中國人主張中庸之道,養心養情之說相契合,茶自然是國人的所癖所好。茶的最早發現與利用,是從葯用開始的。「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晉張華《博物志》也同樣有「飲真荼,令人少眠」的說法。 茶有提神醒腦、促進消化、有益健康的作用,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然而,如果飲茶過濃,就會傷害身體。對於老年人來說,注意飲茶的濃度對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尤為重要。一般來說,老年人經常性地大量飲用濃茶容易出現很多身體不適狀態,比如說容易造成胃液稀釋,不能正常消化。一個人每天正常分泌胃液是1.5-2.5升,這些胃液能夠對一個人每天所攝取的食物進行合理消化。當大量飲用濃茶後就會稀釋胃液,降低胃液的濃度,使胃液不能正常消化食物,從而產生消化不良、腹脹、腹痛等症,有的甚至還會引起十二指腸潰瘍。另外茶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茶葉中含有鞣酸,紅茶約含5%,綠茶約含10%。當人體大量飲用濃茶後,鞣酸與鐵質的結合就會更加活躍,給人體對鐵的吸收帶來障礙和影響,使人體表現為缺鐵(鐵食品)性貧血。那麼飲茶,究竟是濃的好還是淡的好?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從養生的角度,我們的當然應該飲淡茶好(放茶葉3克左右為宜)。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的《飲茶訣》中說:「淡茶溫飲最養人」,「喝茶過濃犯茶癮」,強調的也正是這個道理。而且喝濃茶易產生便秘症。茶葉中的鞣酸不但能與鐵質結合,還能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蛋白質食品)結合生成一種塊狀的,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導致便秘症的產生。對於患有便秘症的老年人就會使便秘(便秘食品)更加嚴重。最後,濃茶致使血壓升高和心力衰竭。濃茶中的咖啡因,能致使人體心跳加快,從而使血壓(血壓食品)升高;同時,濃茶液大量進入血管,能加重心臟負擔,產生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加重心力衰竭程度。凡事有度。飲淡茶可以養生,飲濃茶則有損健康。為了延年益壽,安度晚年,望老年人飲茶應以棄「濃」擇「淡」為要。普洱茶也不可泡得太濃,以下是實例!這位茶友可謂是被太濃的普洱茶折磨得夠嗆啊!凌晨兩點,輾轉難眠。這並不僅僅是歌詞。也是我昨晚的真實寫照。昨天白天只是喝了幾杯漆得很濃的普洱茶。沒想到晚上就吃不下飯了。有種惡心的感覺。最可怕的是:居然徹夜未眠!大約午夜兩點的時候,還是睡不著。我曾聽說過:喝酒能治失眠。可打開一罐啤酒喝了進去,還是沒啥效果!就在度日如年的折磨中,突然發現天亮了……記得以前我泡過濃的普洱茶喝。一連喝了三天。結果一連三晚都是失眠。弄得那些天都是萎靡不振的。開始我還以為只有烏龍茶有這種效果呢。真是沒想到普洱茶也是這樣。看來茶還是不要泡得太濃啦。否則傷胃又失眠的。真是得不嘗失啊!身為茶中之王的普洱茶,一定注意別喝得太濃,還有一些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體質虛寒者不宜過量飲用普洱茶的,女性月經期間、懷孕期間和哺乳皆不宜飲茶,因為普洱中的咖啡鹼濃度高達10%,會增加妊婦的尿和心跳次數與頻率,以及加重妊婦的心與腎的負荷量,更可能會導致妊娠中毒症,因此最好少喝為妙。以上這些禁忌只要注意了,普洱茶肯定是利大於弊,常喝有助於身體健康。普洱散茶外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並具有獨特的陳香。普洱茶,歷來被認為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飲料,現經國內外有關專家的臨床試驗證明,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減肥、抑菌等多種功效。因此,普洱茶在日本、法國、德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有「美容茶」、「減肥茶」、「益壽茶」之美稱。應引起注意的是,目前整個普洱茶市場假冒年限、假冒品牌等問題比較嚴重。在一些茶葉原產地,大廠、大公司的生產通常比較規范,生產日期、茶葉品質等都能夠正確標注,而一些小廠甚至手工小作坊的衛生狀況不理想;有的茶餅壓制不成形,一碰就碎;有的茶餅中竟然有碎紙片甚至塑料布!目前,整個市場「魚目混珠」的情況不少。收藏普洱茶應該謹慎選擇知名廠家的優質產品,茶馬世家普洱茶是您可以依賴的品牌,作為道地雲南普洱茶的代表,對每一道生產工藝嚴格把關,秉持「做真茶、不欺妄」的行業原則,旨在傳播雲南普洱文化,發揚中華千年的茶道精神。最後茶馬世家提醒大家,挑選普洱茶的常用標準是「陳香顯著、湯色紅亮、回味純正、口感爽滑、回甘綿長、經久耐泡」,購買普洱茶特別是價格昂貴的普洱茶用於收藏時,一定要謹慎仔細辨別。尋覽瑰麗的茶樹王國,揭秘大葉種普洱茶的神奇魅力,可以從茶馬世家世代流傳的歌謠中領略一二:茶馬世家何處有,千年茶樹雲南求。生態系統世所罕,天賜普洱名四海。高山濃霧始採摘,物盡天華芽葉中,朝暉沐歌採茶女,茶葉翻躍指間舞,鮮葉曬青復揉捻,攤曬蒸壓即成形,團餅磚沱質如一,自然陳化悄無息,渥堆溫濕嚴控制,黴菌發酵活性強,春夏秋茶時不同,適時發酵皆醇香,高溫洗茶屢經泡,芳香不減味益濃,茶湯紅亮茶底韌,回甜生津意綿長。世事錘煉悉人生,禪茶一碗杯中現,去澀生甘藏真味,茶馬世家普洱茶。
3、怎樣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
&
4、誰聽說過古禪茶???
古禪茶,以古藏傳秘法,精選黑苦蕎烘煎而成。作為佛家無可替代的智慧之茶,待客,坐禪,悟道,供奉,修行,參悟,無一不禪茶相隨。以茶來助禪,以茶禮佛,讓人在品茗之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契悟大道。
茶禪之妙,盡在古禪茶飲之中。
從古至今,古禪茶因其香醇的口感和飲用的獨特功效倍受青睞。
第一,精選無公害黑苦蕎產區,海拔2600米以上高寒山區,不使用化肥,無污染,無農殘。
第二,源苦蕎艿五穀雜糧之首,黑苦蕎是苦蕎之首,而古禪茶黑苦蕎 ,是經典中的經典。所含蘆丁和微量元素硒se是其他黑苦蕎的1.5倍,對三高人群的表現更出眾。
第三,獨特工藝使得古禪茶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強人體免疫力,療胃疾,除濕解毒,治腎炎,蝕體內惡肉的功效;對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中風,胃病患者都有鋪助治療作用。
「不是葯,勝似葯,餐飲之間病好了。」
你到淘寶看看。
5、茶道的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
一槍茶,二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6、以下與茶相關的養生思想,哪一項不屬於道家提出的呢
"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
這項養生思想不是道家提出的。
是佛家的茶養生思想。
茶文化與儒,佛,道家思想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有著豐厚的思想基礎,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華。儒家的「中庸和諧」學說,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眾生,以茶修性;道教長生觀、養生觀與「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滲透,互相統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這朵傳統文化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花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聯系,追尋佛教和道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進而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基礎和茶文化形成的軌跡,更好的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人們如何才能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生了原始的結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錫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譜》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有清峰」。說其地之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為「地仙」,就是地上活著的仙人。可見,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飲茶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聯繫到一起。在道家看來,茶本身既是與丹丸、經書一樣的不尋常之物,是可以引領凡人登錄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飲茶可以超凡脫俗。一些道士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
2、道教清靜無為的養生觀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養生要旨是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國時道家的創始人老、庄的思想是相通的。老莊認為養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朴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得其樂,才會使內心恬靜。因此,「靜」是道教的特徵。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樹性喜潮濕,因為雲霧籠罩,又生長在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域,較少人涉足,經常與清靜相依。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境界。盧仝的詠茶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七碗茶詩》常被人引為典故。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有著無限情趣,每飲一碗茶,都有一層細細的體會,一連品茶七碗。「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冷靜和淡泊中,最後甚至回歸自然、現實,「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憂及種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蘭,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詩人,和「茶聖」陸羽友善。她寫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陸鴻漸至》,曰:「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卧病,欲語淚先垂。強欠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詩里無不蘊含著道教的自然、清靜、無為之感。
「靜」是道家的重要范疇,把靜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質。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在之精微。如《老子》雲:「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莊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靜也。」老莊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後各自復歸其根底。復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就能洞察一切,聖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 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道家在養生修煉過程已經非常熟悉茶葉的葯用性能,當然也會發現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動中去。所以道家對中國品飲的藝術境界影響尤為明顯。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的特性與道家學說的關系極為密切。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朴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儉,謙和的道德觀念相一致,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律,古人認為「道」出於「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和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和聯系的整體,強調物我和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羨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於自然,順應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茶人名家都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傳統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高度結合的文化形態。吸取了天地精氣的自然之物—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人,有著「性之所近」的可溝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於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夠得到高度的統一。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靈一,他與無居士飲茶時選擇在白雲深處的青山潭,相對而坐,在品嘗茶時,也不忘體驗山水之樂。為此,他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中寫道:「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岩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身邊潺潺的清溪流水映帶左右,山間野泉煙雲蒙繞,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徹入心,渾不知此身處於何處之中,飲茶當此,方得盡其真味。而唐代詩人劉言史,與好友孟郊,選擇在洛北的野泉上親自煎茶,劉氏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中,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鮮火,取的是沒魚腥味的水,邊飲茶邊親近大自然,如此擺脫人世間的擾紛與煩惱,創造一個新的心靈世界。陸羽在《茶經》里,提倡「精」與「儉」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過程,必須精心選擇,精益求精。「儉」,指的是不搞奢華,不鋪張,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朴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於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權在《茶譜》中最精彩的是飲茶環境的界定。在朱權眼中,茶能幫人「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於世流,不污於時俗」「有裨於修養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選在景物幽靜之所「或會於泉石之間,或處於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實就是學習心境平靜,與自然的本體為一,有我亦無我,我似在自然的母體之中,似有似無,無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有詩雲:「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將老朋友的氣質、風度比作茶葉,作為相當高的褒獎。在許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詞地將茶與人格修養聯系在一起。這已成了古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公認的隱喻,就如松竹梅菊蘭蕙等被喻為君子一樣,茶也成為了高尚情操的象徵,因而飲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寫美人,是中國茶詩的重要主題,反映出歷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結。崔珏《美人嘗茶行》詩雲:「雲鬟枕落困春泥,玉郎為碾瑟瑟塵。閑教鸚鵡啄窗響,和嬌扶起濃睡人。銀瓶貯泉水一掬,松雨聲來乳花熟。朱唇啜破綠雲時,咽入香喉爽紅玉。明眸漸開橫秋水,手撥絲簧醉心起。台前卻坐推金箏,不語思量夢中事。」慵懶的美人,濃睡初起,纖纖玉手端著碧玉綠雲似的一甌茶,朱唇輕啜,香喉細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漸漸清醒,於是明眸轉出秋水,纖指撥動琴弦,心意迷茫,似乎還在深情回憶夢中的樂事。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寫美人者,以茶詩寫愛情者,當推此詩為第一。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蘇軾則戲把佳茗當佳人,茶的香、甜、醇美,總是使人充滿美麗的想像,茶如美人。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尋求自然與人的和諧
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的品飲已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達到至曠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並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蘇東坡《行香子茶詞》詩雲:「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在這首詞中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作者酒後煎茶,品茶時的從容神奇,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輕松、飄逸「兩腋清風」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雲:「活水還需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腳處,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中前段描寫月夜臨江烹煮茶的情趣,後則以茶銘茗與自然的翻覆變化,反襯世事的無常而平撫自己悲苦額境遇。而歐陽修在《雙井茶》雲:「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誇。寶雲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此首詩作於歐陽修晚年辭官隱居時,抒發感慨。對人間冷暖,世情易變,作了含蓄的諷喻,他從茶的品質聯想到世態人情,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俗之徒,闡明君子應當以節操自勵,即便猶如「建溪」佳茗被「爭新棄舊」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氣猶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詩,除給人以若許茶品知識外,又論及了處事做人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感嘆世情之崎嶇多變,當看盡人世滄桑之後,惟獨對茶的喜好未曾稍減。
7、中國古代佛教與道教飲茶養生的方式方法有何區別?
道家和道教在很多意念思維上述有區別的,不能相混,但道家延續至道教的思想,則以全性、養真、保身為目的,以靜、虛、淡等為共同的表現特色。所以表現在品品位上也有一番類似,就飲茶而言,茶的本用是清除宿毒,提醒精神,增強活力,也就是說,從醫道同源去看,茶的養生目的是第一位的,調理血脈才有茶飲之用。當道教也注重心性修養以後,茶才從葯用價值上升為表達和調理心性的手段。以茶味來比「陰陽和氣」,以茶之烹煮功夫隱喻「調心」,以飲茶之種種程式規范比擬修行的清凈自然。「和」「真」「靜」都是中國茶道終極追求。所以,茶作為修行的手段,最早是道教開始的。陸羽著作《茶經》,其人即是唐代的道教思想者。
唐以後進入五代和宋明,這一階段茶也從道入佛門。因為同樣都是修心,佛道有其共通的地方。最早茶也是以葯用開始,佛法修行注重止觀、靜坐,因容易昏沉而以茶提神。但佛教修行中沒有以養生為目的的說法,因此,茶的醫用價值很快被作為次要,當禪宗興起,「禪茶一味」則主要是從茶的象徵意義上去說,以其茶韻無可執著、無可追尋,卻無所不得,故得茶味、茶韻、茶趣,也就是得觀空之道。所以,佛家的茶,是禪的工具,而已經脫離茶的本身價值和功用,是法的說明和會意,是一種知覺的反映,是以觀想為伴用的,茶的品味,倒變成其次的事物來。
8、茶禪一味起源於中國卻為何發揚於日本?
日本的茶道,其淵源與夾山寺一脈相承,而夾山是中日禪茶文化的源頭茶道始於中國,發揚光大於日本。茶道與禪宗,殊途同歸,而又相輔相成,故「茶禪一味」被視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日本茶道歷史,可分為三個大階段,首先,遠在隋唐,當我國茶文化入「經」成「道」,並與禪開始隨緣聯姻時,即有多批日僧前來「留學」,最早給日本帶去了中國的佛與茶,始展日本茶文化的「東方第一枝」。其次,兩宋時期,我國禪宗與茶文化已達盛時,「取經」的日僧絡繹不絕。名僧榮西兩度入宋,居留中國達24年之久,帶回了禪味濃烈的中國茶道,並著《吃茶養生記》,在日本再度掀起了茶的浪潮。再次,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在中國禪宗教義和「茶禪一味」理念的刺激和引導下,一種以嶄新的精神和形式出現的茶道———草庵茶,在日本茶文化史上掀開了輝煌的一頁,其先驅者便是村田珠光(日本茶道的開山祖)。
日本學者村井康彥在《茶的文化史》中說,跟隨一休大師參禪的珠光得到了圓悟克勤的墨跡,並運用於茶道(茶室中掛的書畫)。這便是「墨跡開山」典故的由來。日本井口海仙的《茶道入門》也說,(珠光)經過艱苦的修煉,最終成為一休大師的弟子,並從大師處得到了圓悟克勤的墨跡。在修行中,達到了「茶禪一味」的境界。中國茶文化研究學者滕軍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中稱,圓悟的墨跡成了茶與禪結合的最初的標志,成為了茶道界最高的寶物……人們走進茶室時,要在墨跡前跪下行禮,表示對圓悟的敬意。珠光的這一舉動,開辟了禪茶一味的道路。由此,他被確立為日本茶道的開山祖。
由此可知,無論日本茶道還是中國茶禪一味文化,其發源地都在中國夾山,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只是日本茶道文化發展的更輝煌
9、茶禪SPA養生會所怎麼樣
送的500元體驗卡 背面寫的可以選3個項目 其實做了個全身就用了400元 服務還行吧 先用精油塗抹 再用個刷子在身上來回來去弄 有點類似刮痧
10、茶之韻 茶道精神
一、茶道精神
什麼是茶道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
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
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盡管"茶道"這個次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那麼,什
么是茶道呢?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
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
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
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
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
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
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
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
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
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 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
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
~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
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
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
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
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
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
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
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茶道精神
『和、敬、清、寂』四規是日本茶道精神,幾百年來指導了日本人的思想和生活。受日本茶道的啟迪,近幾年來,中韓兩國也都試
圖從文化根源中,尋繹出自己的茶藝精神,成果斐然。當代中國茶思想或由於立場不同,或由於訴求對象互異。或由於理念差別,
故旨趣相差甚遠,茲枚舉四家略作說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
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
中華茶藝業聯誼會:『靜、美』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為茶藝推廣先鋒,分則各據據點,推廣茶藝文化;合則統籌規劃,匯辦全國活動,
發展茶藝,其功甚偉。惜e68a847a6431333262376663該會至今尚未新擬統一之精神,故仍以草創期精神為探討依據,中華茶藝業聯誼會,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言明以『靜』、『美』為營構理念,以社會眾生為訴求對象,引導民眾進入清凈桃花源,人茶室的營構理念退居次要地位,屬創始期
茶藝文化,不似近年,各出心裁,特色明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清、敬、怡、真』『清、敬、怡、真』是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的精
神,發表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會員大會,據該會理事長吳振鐸釋義如下:『清』即『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
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
能體味『飲茶』之奧妙。英文似purity與Tranquility表之為宜。
『敬』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
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
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
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
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英語可譯為harmony。
『真』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
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儉德行事,
臻於真 、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陸羽茶藝中心:『美津、健康、養性、明倫』陸羽茶藝中心茶思想是林荊南制定的,文中要旨如下:『美律』美是茶的事物,律是茶
的秩序。事由人為,治茶事,必先潔其身而正其心,必敬必誠,才能建茶功立茶德,潔身的要求及於衣履,正心的要求見諸儀容器
度。所謂物,是茶之所屬,諸如品茶的環境,所用的器具,都必須美觀,而且調和,從潔身、正心,至於環境、器具,務必合於秩
序,治茶時必須從容中矩,連而貫之,充分顥示幽雅的律美,造成至佳的品茗氣氛。須知品茗有層次,從層次而見其升華,否則茶
功敗矣,遑論茶德。
『健康』茶為健康飲料,其有益於人身健康是毫無疑意的。推廣飲料,應該從家庭式開始,拜茶之賜,一家大小健康,家家健康,
見到全體人類健康,茶就有『修、齊、治、平』的同等奧義。
『養性』茶人必須順茶性,從清趣中培養靈源,滌除積垢,還其本來性善。
『明倫』茶之功用,是敦睦人際關系的津梁。今舉茶為天倫飲,合乎五倫十義(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友信、朋宜、
君敬、臣忠)。
高雄市茶藝協會:『中庸、儉德、養氣、品味』高雄市茶藝協會七十四年元月十九日,理事長葉榮裕的大會頌文,該會精神如下:
『茶道中庸化』思想的一貫,動作的適中,致中和,允執厥中,不偏不倚,無過與不及,也就是如何在遲速之間把握中庸之道。
『茶道主性儉』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
祿榮之。』…。我茶道中人率先戒絕奢侈,揚棄華服美飾,自力更生,勤儉建國。則儉能養廉,儉能建國,其理自明矣。
『茶道貴養氣』際茲文明行將被人慾淹沒之時,吾輩心智更應受茶之滌清,而振奮正剛正大的浩然氣,以中華民族禮義廉恥的道統,
來作中流砥柱,則中興有望,復國可期。
『茶道善品味』茶之味至甘,其性至和,善飲之餘,當能啜苦咽甘,轉移風氣,振奮人心,勵志報國。
二、中國茶道與道家
第一節 天人和一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性的途徑,藉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為在品茶時樂於於自然親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並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並生,而萬
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於山
水,忘情與山水,心融於山水的境界。元好問的《茗飲》一詩,就是
天人和一在品茗時的具體寫照,契合自然的絕妙詩句。宿醒來破厭觥船,紫筍分封入曉前。
槐火石泉寒食後,鬢絲禪榻落花前一甌春露香能永,萬里清風意已便。邂逅化胥猶可到,蓬萊未擬問群仙。
詩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對著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樣的茶能在詩人心中永久留香,而萬里清風則送詩人夢游華胥國,並羽化成仙,神
游蓬萊三山,可視為人化自然的極至。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
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並能
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裡,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蒼山",鄭板橋品茶邀請"一片青山入座",陸龜蒙品茶"綺席風開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雲正護幽人塹",齊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鵑",曹雪芹品茶"金籠鸚鵡喚茶湯",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鶴是交遊",在茶人眼
里,月友情、山有情、風有情、雲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詩聖杜甫的一首品茗詩寫道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
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
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自逢今日興,來往亦無期。
全詩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結合,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聲色並茂、虛實相生。
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雨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
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第二節 中國茶道中的道家理念
一、尊人
中國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常見於對茶具的命名以及對茶的認識上。茶人們習慣於把有托盤的蓋杯稱為"三才杯"。杯托
為"地"、杯蓋為"天",杯子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連杯子、托盤、杯蓋一同端起來品茗,這種拿杯手法稱為"三
才合一"
二、貴生
貴生是道家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義思想。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中國茶道特別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養生
的功能,以及怡情養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如馬鈺的一首《長思仁·茶》中寫道:一槍茶,二
槍茶,休獻機心名利家,無眠未作差。
無為茶,自然茶,天賜休心與道家,無眠功行加。
可見,道家飲茶與世俗熱心於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貪圖功利名祿的人飲茶會失眠,這表明他們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賜給道家的
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體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當作忘卻紅塵煩惱,逍遙享樂精神的一大樂事。對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調歌頭·詠茶》一詞
中寫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
槍旗爭展,建溪春色佔先魁。
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
碾破春無限,飛起綠塵埃。
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
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
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把"靜"視為"四諦"之一。如
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鑒""澄心味象"的審美觀
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四、無己
道家不拘名教,純任自然,曠達逍遙的廚師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
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台
灣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五、道法自然,返樸歸真
中國茶道強調"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質、行為、精神三個層次。
物質方面,中國茶道認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賜的"珍木靈芽",在種茶、採茶、制茶時必須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才能產
出好茶,行為方面,中國茶道講究在茶事活動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實味美,東則行雲流水,靜如山嶽磐石,笑則如春花自
開,言則如山泉吟訴,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應發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表現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靜、恬淡、寂寞、無為,使自己的心靈隨茶
香彌漫,彷彿自己與宇宙融合,升華到"悟我"的境界。
三、中國茶道與佛教
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第一節 禪茶一味
一、"禪茶一味"的思想基礎
茶於佛教的最初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而僧人與寺院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和制茶技術的進步,進而,在茶事實踐
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了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無限,但以"四諦"為總綱。
釋迦牟尼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說法時,談的就是"四諦"之理。而"苦、集、滅、道"四第以苦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等等,總而言之,凡是構成人類存在的所有物質以及人類生存過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給人帶來"苦惱",佛法求的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參禪即是要看破生死觀、達到大徹大悟,求得對"苦"的解脫。
茶性也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情則上清矣"從茶的苦後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產生多種聯想,幫助修習佛法的人在品茗時,品味人生,參破"苦諦。
其二曰"靜"
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無調(調心、調身、
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曾說過:"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次話一語中的。茶道的本質確實是從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瑣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奧秘和人生的哲理。禪也是要求人們通過
靜慮,從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惱,歸根結底是因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別強調"放下"。近代高僧虛雲法師說:"修行須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則徒
勞無益。"放下一切是放什麼呢?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都要放下,總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輕
松無比,看世界天藍海碧,山清水秀,日麗風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閑,放鬆一下自己緊
綳的神經,放鬆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放下亦放下,何處來牽掛?作個無事人,笑談星月大。
願大家都作個放得下,無牽掛的茶人。
二、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
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
"蒙頂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
物質基礎。
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1.高僧們寫茶詩、吟茶詞、作茶畫,或於文人唱和茶事,豐富了茶文化的內容。
2.佛教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學思想及"戒、定、慧"三學的修習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內涵,使茶道更有神韻。特別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觀於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相輔相成,形成了中國茶道美學對"物我玄會"境界的追求。
3.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范茗飲禮儀
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鍾的飲茶規范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
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志。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
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
幫助。
茶聯四幅
1 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蘇東坡
2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招隱寺內
3 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走東西。--洛陽古道一茶亭所書
4 一卷經文,苕霖溪邊真慧業,千秋祀典,旗槍風里弄神靈。 --上饒陸羽泉聯
茶詩四首
1 題德玄上人院 杜荀鶴(唐)
刳得心來忙處閑,閑中方寸闊於天。
浮生自是無空性,長壽何曾有百年。
罷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雖未似師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
2 與茶亢居士青山潭飲茶 靈一和尚(唐)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北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3 失題 陳繼儒(明)
山中日日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石枕月侵蕉葉夢,竹爐風軟落花煙。
點來直是窺三味,心後能翻賦百篇。 欲笑當年醉鄉子,一生虛擲杖頭錢。
4 茶與中國文化發展 趙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壺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讀了這幾首茶詩、茶聯,您能從"禪"中聞到"茶"香,能從"茶"中品出"禪"味么?
第二節 茶道中的佛典與禪語
"石蘊玉而山暉,水含駐而川媚。"中國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養,如石蘊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禪語的引用,往往可啟悟人
的慧性,幫助人們對茶道內涵的理解,並從中得到悟道的無窮樂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講到"無",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要他們各自寫
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他寫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會能了悟了"。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諸法無我,涅磐
寂靜"的真理。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有花有月有樓台。"茶學界普遍認為,只有了悟了
"無"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要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一切妄念,存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
方都可以修心,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直心是道場"詩茶人喜愛的座
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不浮不躁,不卑
不亢,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中國有沒有佛法。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
且不論,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又問:我實在不領會,請大師指點。"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隱指佛法於天地
同存,不依大摩來否而變,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應該著眼自身,著眼現實,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四、凡人的茶道
茶道是好東西,按照茶道的要求來飲茶,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絕對是好處多多的。但是我們老百姓平時並沒有多少可能按照茶道在規
則來飲茶。我們平時飲茶時可以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列舉如下,試做為我們的"凡人茶道":
1.水與茶的比例。直接的反應就是茶的濃淡。濃淡要合適才好,使我們能夠品賞到茶的色和香,同時,適當的濃淡對於茶葉中的
物質的浸出是有影響的,這不但影響到茶水的色、香,也影響到茶水對人體的影響作用。濃淡可以科學計測,但是平時沒人去理會這
一指標的,還是要靠自己把握,一般是宜淡不宜濃。大致上說,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重量比為1∶80。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放茶
葉3克;一般玻璃杯,每杯可投兩克。
2.泡茶的水溫。對不同的茶要求用不同的水溫,應視不同類茶的級別而定。但是我們經常不注意這一點,總喜歡用很燙的水
來沖泡。一般說來,紅茶、綠茶、烏龍茶用沸水沖泡還是較好的,可以使茶葉中的有效成分迅速地浸出。某些嫩度很高的綠茶,如
龍井茶,應用80℃~85℃的開水沖泡,使茶水綠翠明亮,香氣純正、滋味甘醇。
3.浸泡的時間長短。一般也就是3到10分鍾左右。泡久了不但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