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傳授養胃秘方,脾胃濕熱怎麼辦?
精於養生的朋友們都知道養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養脾,其實大家可以通過觀察手和臉就可以判斷出來我們的脾胃是否出現了一些情況,利用這個小方法我們可以更加方便的進行養生啦。
怎樣通過觀察手和臉進行判斷脾胃情況呢?
觀察在於看手和臉的顏色,尤其是手可以觀察手的大魚際部位的顏色,即為五色對五臟,如果大魚際部位發黃、發白,鼻頭較紅,那麼您的消化系統方面就可能出現了問題,還有可能出現濕熱疾病。
脾胃濕熱的不良影響
當身體長期處於中焦濕熱的情況,比較容易出現口臭、下肢出現皮膚病,女性出現婦科疾病,嚴重的還會出現丹毒的症狀。
如何從養生角度去調理脾胃濕熱?
養生首先是越早越好,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養生,第一個是飲食結構科學,第二個就是要依據自己體質進行養生。特別是濕熱體質的朋友一定要減少喝酒或者不喝酒,否則脾胃濕熱的症狀會越來越嚴重。除了減少喝酒,還要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健脾養胃小妙招
我們可以利用穴位按摩進行增強體質,減少濕熱的現象,首先是腿上的三里穴,它位於膝蓋外側下方約四指處,長期按摩可以健脾清熱,屬於強健穴。
養生之道在於養脾,除了在平時我們要經常通過觀察手和臉的顏色進行自我判斷外,還要注意飲食結構,減少喝酒,還可以進行穴位按摩進行強胃健脾。
2、求一個濕熱體質和血瘀體質的人的治療食譜
有具體食譜也不如多加鍛煉,平時生活中注意點。本人也是濕熱體質正找這方面的資料,
濕熱體質
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看中醫時,我們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呢?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因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並不因出汗而減輕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型體質的鑒定
1、型體特徵:形體偏胖或消瘦;
2、常有表現:面垢油光、多有痤瘡粉刺、常感口乾口苦、眼睛紅赤、心煩懈怠、身重睏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結或黏滯、男性多有陰囊潮濕、女性常有帶下增多。病時上述徵象加重;
3、舌象檢測:舌質偏紅怠黃膩;
4、脈象檢測:脈象多見滑數;
5、心理特徵:性情急燥、容易發怒;
6、適應能力:不能耐受濕熱環境;
7、易患疾病:易患黃疸、火熱症、癰瘡和癤腫等病症。
濕熱的治療
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等;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鮮皮等;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蓄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濕熱體質在外觀上應該最好辨認,一張冒油的臉和滿面痘痘是明顯標志。我們稱之為「長痘派」。濕熱體質的人,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容易生粉刺,皮膚容易瘙癢。經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裡面有異味,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發熱發黃。女性還經常會有帶下色黃,男性陰囊總是潮濕多汗。濕熱體質的人性格比較急躁。
有的人認為長痘不一定是壞事兒,說明還年輕,還有長「青春痘」的本事,其實是體內的濕熱過重,裡面又不「通風」,它們只好變成痘子往外擠。千萬不要以為用香皂洗臉,臉上不搽任何東西就能讓這些「油痘」消下去,因為這些痘子的根在體內,這種體質的人往往偏愛吃辣,越吃越重,痘子就越多。
濕熱體質的養生:
【專家開方】三仁湯。
組成: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朴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調體原則】清利濕熱。
【調體養生方法】
1、總原則食忌辛溫滋膩,起居避暑濕,運動強度宜大。
2、生活起居避免居住在低窪潮濕的地方,居住環境宜乾燥、通風。不要熬夜,不要過於勞累。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保持充足而有規律的睡眠。
【腹部按摩法】在腹部塗少量按摩膏或其他介質,以肚臍為中心,由內向外順時針方向全掌摩腹,約3分鍾。主要將腹部的脂肪層推動起來,肉動大於皮動,直至局部有溫熱感。
3、如何養生?
4、嶺南地區多濕熱,濕熱體質怎麼養生?
有幾個生活習慣的建議,百第一,不要輕易喝冷飲及涼茶。濕熱很多是脾胃寒度濕,導致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聚在身體內,或是皮膚腠理中化為濕熱之邪。(原理很燒腦吧?)第知二,不要出汗道吹空調,及沖涼。汗會在皮膚中憋著出不來。三,多運動腿腳,適當曬曬太陽。出些汗。版四,水產品,肥肉會助長濕熱。適量吃權。五按當地人的方法每周喝幾次湯。
5、中醫如何調理脾胃濕熱,血熱?
麻黃人參芍葯湯+四物湯
組成:麻黃、桂枝、炙甘草、麥冬、白芍、人參、當歸、黃耆、五味子,熟地,川芎
方中麻黃和桂枝只在感冒時用,沒感冒時不要加。
這個方子是給你參考,最好是讓中醫大夫給你開。
6、脾胃對於人體的重要性是什麼?
1、脾和胃雖然是兩個獨立的器官,但它們之間的關系卻極為親密。我們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進行再次消化,取精華、去糟粕,把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運至全身。講脾不離胃,講胃不離脾,脾胃是整體概念,包括整個消化系統。
2、脾與胃在生理上息息相關,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胃功能不好,必然會影響脾的運化,所以臨床上患者往往同時出現食慾不振、飯後腹部脹飽、消化不良等症狀。
脾胃之所以被稱為「後天之本」,主要因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有賴於脾胃輸送的營養物質,是生命健康的軸心力量。脾胃有問題,不但影響食慾、睡眠、情緒,時間長了,還會引起器質性疾病。相反,脾胃健運,能讓身體氣血充足,保證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
3、脾胃好能長壽。研究發現,在排除老人身體活動量、人口學特徵、營養等影響因素後,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風險更低。
(6)胃濕熱養生擴展資料:
脾胃對於人體很重要,脾胃不好會有以下症狀:
1、脾胃濕熱證:表現為脘636f70797a6431333431346433腹脹悶、納呆、惡心欲嘔、口中黏膩、渴不多飲、便溏不爽、小便短黃、肢體困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2、寒濕困脾證:表現為脘腹脹悶、口膩納呆、泛惡欲嘔、口淡不渴、腹痛便溏、頭身困重、舌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沉細。
3、脾氣虛證:表現為食少納呆、脘腹脹滿、食後脹甚、飢時飽脹、大便溏稀、肢體睏倦、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淡黃或萎黃、舌淡苔白、脈緩或弱。
4、脾陽虛證:表現為食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白少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小便短少、舌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5、胃陰虛證:表現為胃脘嘈雜、飢不欲食、或痞脹不舒、隱隱灼痛、干嘔、呃逆、口燥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短少、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
7、脾胃炙熱是怎麼形成的
脾胃炙熱形成的原因 中醫認為,人體正氣不足是這個病症的內在原因,脾胃濕熱證的形成,雖然病因病機有 多種,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正氣不足,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 反為濕,谷反為滯,濕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濕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虛弱之脾 胃功能失調而生濕熱。 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濕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濕土,為「受濕之區」,濕邪 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濕結合即為 濕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濕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 濕,結合亦成濕熱。正如薛生白所雲:「太陽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 病濕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濕從內 生,郁而化熱,形成濕熱。 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 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 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 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 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系。食物先 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惡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 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系密不可 分,故稱脾胃濕熱證。 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岳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 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肝的正常疏泄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 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泄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濕,濕郁化 熱,濕熱乃成。 當然,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 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 脾胃濕熱的症狀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乾口苦,渴不欲飲,口甜粘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惡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第二: 脾胃濕熱怎麼辦?/脾胃濕熱的治療/脾胃虛弱吃什麼葯?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濕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急則治標」,當濕熱 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濕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 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葯性的溫 涼全在組成葯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性質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 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范圍。老師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濕熱證。 方中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 胃,氣行則濕化,茯苓健脾滲濕,甘草調和諸葯,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 土健以勝濕,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濕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 邪扶正,化濕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寓健脾之意而不壅滯,化濕而不助熱。清熱而 不助濕,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 濕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惡心納呆,口乾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粘膩,大便 粘滯不爽或秘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濕重於熱加蒼術、藿香、 苡仁、蔻仁、菖蒲;濕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濕較少見,亦不 能過用寒涼,在濕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 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朴;脾虛明顯加蒼術、白術。 外感引發的脾胃濕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脾胃濕熱證患者,胃鏡 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粘性較大,此時重用蒼術,以芳香疏化水濕,醒脾助 運。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葯,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葯,溫則助 熱,加之治濕葯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葯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 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濕重於熱,即是濕熱並重,治療也 多以化濕理氣為主,因濕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濕,祛濕最常見藿香、佩蘭、蔻 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濕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葯。 第三: 脾胃濕熱的食療/脾胃濕熱怎麼調理?/脾胃濕熱中成葯 脾胃濕熱不用太著急,通過合理方法的可以調理好,在飲食方面,應注意要飲食有規 律,飢一頓飽一頓對脾胃傷害大,還要注意飲食有節制,不吃的過飽,不酗酒,不過多 食用肥甘厚味(肉類)或辛辣刺激的食物,夏季清熱的西瓜和綠豆湯、薏米水適量用會 非常好,另外在心情方面,保持愉悅的心情對調理也很有好處,,中醫的九字養生箴言 「避寒暑,節飲食,和喜怒」很適合。自己要關心自己,只要堅持注意,經過一段時間 的調理,身體就會調理好, 脾胃濕熱適用山葯薏米芡實粥調養 脾胃濕熱用葯治療比較復雜,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葯,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葯, 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葯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葯要掌握好分寸。 脾胃虛弱是生濕之源,往往先有濕而後化熱,山葯薏米芡實粥可以補氣血,健脾胃。脾 的氣血足了就不會有濕氣存留,胃的氣血足了,能將很快將食物消化掉也就不易生熱, 山葯薏米芡實粥中的薏米可以利水祛濕,健脾補肺,山葯健脾補虛,滋陰補肺,對於濕 熱傷陰之症山葯顯然也很適合,另外山葯薏米芡實粥補而不燥,緩和而有力,很適合脾 胃濕熱者食用,山葯、薏米、芡實都是葯食兩用天然植物,適合作為長期調養食用. 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好才能身體健,山葯薏米芡實粥是名家名方,自古有之,著名養 生大家《求醫不如求己》的作者中里巴人先生曾在書中多次推薦這款調理脾胃,補充氣 血的養生佳品。
8、入秋後,由濕熱向乾熱過度,如何養生最健康?
經過了整個炎熱夏季的折磨,我們逐漸走入了天高氣爽的秋天,由於季節的更迭,氣候的明顯變化,我們的機體也進入了調整階段,所以到了秋天以後我們時常會覺得乏力,而正因為如此,秋天的養生對於我們的意義相當重大,在此我總結了幾點秋天養生特別重要的關鍵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承載著一個由夏天的極熱天氣,到冬天的極寒天氣轉變的一個季節,所以,秋天養生也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首先,我們從作息習慣上,應該遵從早睡早起的狀態,因為秋天整體天氣燥熱,而早晚卻是清涼的,早睡早起可以使我們保持神清氣爽,從而避免受到燥氣的危害。
2、飲食方面以清淡為主,可以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相信有很多朋友在秋天就有口乾鼻干喉干這種現象,這是由於秋天的燥氣引起的,秋天的燥氣極容易傷害到我們的肺部,這時多吃一些潤肺的食物,對於抵抗燥熱,保養肺部有著很好的效果。
3、在秋天可以堅持一些適宜的輕運動,但是運動的強度不宜過大,只要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鍛煉肺活量即可,另外,在鍛煉身體的同時,要多注意天氣的變化,根據天氣增減衣物,避免寒氣入體,從而導致流行性感冒的發生。
除了這些特殊該注意的事項之外,我們在平時也要多喝水,多運動,保持良好的心情,這樣對於我們在秋季養生,會起到很好的輔助效果。
9、跪求推薦中醫,風寒濕熱
風寒證
審證要點:惡寒重,發熱輕,無汗,流清涕,咳痰稀白,舌苔薄白,脈浮緊。
濕熱體質的特徵,面部有油膩感,鼻有油澤,易生粉刺、瘡癤,口中有黏黏或發膩的感覺,口甜,口甜,口苦,比常人怕熱,較耐寒;多汗且粘,頭、身沉重而睏倦,不輕松,不爽快;目眵(眼屎)多,常大便粘,有解不盡的感覺,或不易揩乾凈;小便黃,舌體偏紅,舌苔黃膩,女子帶下色黃,男子陰囊潮濕而臊味重。濕熱體質的養生原則:疏肝利膽 飲食養生:少甜少酒,少辣少油
精神養生:保證睡眠,靜養心神 起居養生:避免濕熱,舒利關節
葯物調治:適當涼茶,中病即止
四季養生:空調避濕熱,秋天多清潤 經絡調養:肝俞、胃俞、陰陵泉、三陰交 濕熱明顯時首選背部膀眺經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黃、煩躁、失眠、頸肩背疲勞酸痛。適合泄法,不宜艾灸 祛濕熱的葯一般來說都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如茵陳、車前草、淡竹葉、滑石、溪黃草、雞骨草、木棉花等都是寒涼的。在中成葯里有甘露消毒丹、君泰口服液、清熱祛濕沖劑、溪黃草沖劑等。這些中成葯和四君子湯、陳夏六君丸、香砂養胃丸不一樣,不能久服,但凡濕熱已祛,舌苔不黃,小便變清,大便通暢,炎症消了,就要馬上停葯。沒內熱的時候千萬不要吃,是葯三分毒,這些葯的毒性還不小。
體內有濕熱吃什麼?最好是中成葯!
需要根據症狀而言的,如: 肝膽濕熱:症見脅肋脹痛灼熱,腹脹厭食,口苦泛惡,小便短赤或黃,大便不調,或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治宜清利肝膽濕熱。用中成葯龍膽瀉肝丸治療。
脾胃濕熱: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香連化滯丸可治。 此外尚有下焦濕熱等不同病證。所以不能籠統而言用何種葯。
病情分析:脾胃濕熱 ,病證名。亦稱中焦濕熱。多由感濕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濕熱,內蘊脾胃所致。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
10、保和丸能不能治療脾胃濕熱?不要復制哦~~
濕熱的治療需要辯證的copy僅根據常見的症狀說明如下
1肝膽濕熱:症見脅肋脹痛灼熱,腹脹厭食,口苦泛惡,小便短赤或黃,大便不調,或身目發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等。治宜清利肝膽濕熱。用中成葯龍膽瀉肝丸治療。
2脾胃濕熱: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zd便溏泄、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發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為主。香連化滯丸可治。
僅供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