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的四大經典名著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稱。《黃帝內經》、《難經》,闡發醫理,為我國現存的兩部權威理論醫著;《傷寒雜病論》論述內傷外感各證的辨證施治及處方用葯,肇啟我國臨床醫學之端;《神農本草經》則載錄葯物性味功用,被後世奉為中葯本草的祖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現一般認為,它不是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秦、漢幾百年間,由許多醫書匯集,不斷增補而成,其大部分內容形成於戰國。至於託名「黃帝」所作,誠如《淮南子·修務訓》所分析的,是由於「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的緣故。當時託名「黃帝」的書有20多種,《內經》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我國醫學獨特的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奠基和導向作用。歷代醫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於《內經》,而歷史上各種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學術理論也大都濫觴於《內經》。所以《內經》是醫學之宗,不但在歷史上一直是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就是現代的高等中醫院校也仍將其作為一門必修的主課。
今天中醫界遵奉的一套基礎理論,主要也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成。甚至當代醫學科學的某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實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也或多或少地可從其博大精深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迪。《內經》包括《素問》9卷和《靈樞》9卷,兩部分各列專題81篇,內容非常廣泛,逐步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並以此滲透、貫穿到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討論了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通過經絡溝通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論病學說:包括邪正理論、病因、病機、疾病傳變和病症5個方面,這些內容佔了《內經》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論,《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因,講到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傷致病等。病機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病機19條」,至今對臨床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關於疾病傳變,《內經》從陰陽、內外、寒熱、虛實來歸納,給了後世醫家很大的啟迪。據初步統計,全書還有側重地對200多種病症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作了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的臨床各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診法學說:《內經》診法的主要內容為望、聞、問、切,尤詳於脈診,而且強調「四診」合參,為中醫診法的淵藪。治則治法學說: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標本論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等一整套治療原則。還總結了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別是針灸的很多手法,至今還在運用。
運氣學說:主要內容包括在《素問》7篇大論內,著重探討自然界氣候的常變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變化規律,並試圖按照這些規律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防病治病。
養生學說:在「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內經》提出了協調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壽的養生方法,其中防重於治的思想尤為可貴。
綜上所述,可以略見《內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多種譯本的問世,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難經》全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原題秦越人(扁鵲)所著。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漢之際,至少也得在東漢以前,是經過較長時間不斷地修改、補充而成。全書以設難答疑的形式,解釋經絡臟腑、疾病診法等81個難題。
《難經》不但推演《內經》的微言奧旨,發揮至理,剖析疑義,垂範後學,而且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如首創獨取寸口和分寸關尺的三部候脈法,一直沿用至今,為中醫診斷的一大特色;系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彌補了《內經》經絡學說的不足;提出了與《內經》不同的三焦、命門學說等等,都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四庫全書提要》稱之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至今仍被奉為中醫重要的古典醫籍。
2、我國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是哪本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3、關於養生的書籍有哪些,給我推薦些
【明】張景岳的《景岳全書百》是一部很好的中醫書籍
清人吳澄所著《不居集》
周守中《養生頻纂》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
楊力《周易與中醫》
洪紹光《養生錄》
中醫四大經典: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
《醫學心悟》 《醫宗度必讀》》
《傷寒雜病論》,
養生的話去看《求醫不如求問己》《葯補不如食補》,多去看看營養方面的書籍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答,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內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容、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4、中醫四部經典都有什麼?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稱。《黃帝內經》、《難經》,闡發醫理,為我國現存的兩部權威理論醫著;《傷寒雜病論》論述內傷外感各證的辨證施治及處方用葯,肇啟我國臨床醫學之端;《神農本草經》則載錄葯物性味功用,被後世奉為中葯本草的祖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現一般認為,它不是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秦、漢幾百年間,由許多醫書匯集,不斷增補而成,其大部分內容形成於戰國。至於託名「黃帝」所作,誠如《淮南子·修務訓》所分析的,是由於「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的緣故。當時託名「黃帝」的書有20多種,《內經》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我國醫學獨特的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奠基和導向作用。歷代醫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於《內經》,而歷史上各種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學術理論也大都濫觴於《內經》。所以《內經》是醫學之宗,不但在歷史上一直是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就是現代的高等中醫院校也仍將其作為一門必修的主課。
今天中醫界遵奉的一套基礎理論,主要也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成。甚至當代醫學科學的某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實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也或多或少地可從其博大精深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迪。《內經》包括《素問》9卷和《靈樞》9卷,兩部分各列專題81篇,內容非常廣泛,逐步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並以此滲透、貫穿到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討論了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通過經絡溝通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論病學說:包括邪正理論、病因、病機、疾病傳變和病症5個方面,這些內容佔了《內經》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論,《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因,講到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傷致病等。病機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病機19條」,至今對臨床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關於疾病傳變,《內經》從陰陽、內外、寒熱、虛實來歸納,給了後世醫家很大的啟迪。據初步統計,全書還有側重地對200多種病症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作了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的臨床各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診法學說:《內經》診法的主要內容為望、聞、問、切,尤詳於脈診,而且強調「四診」合參,為中醫診法的淵藪。治則治法學說: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標本論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等一整套治療原則。還總結了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別是針灸的很多手法,至今還在運用。
運氣學說:主要內容包括在《素問》7篇大論內,著重探討自然界氣候的常變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變化規律,並試圖按照這些規律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防病治病。
養生學說:在「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內經》提出了協調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壽的養生方法,其中防重於治的思想尤為可貴。
綜上所述,可以略見《內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多種譯本的問世,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難經》全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原題秦越人(扁鵲)所著。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漢之際,至少也得在東漢以前,是經過較長時間不斷地修改、補充而成。全書以設難答疑的形式,解釋經絡臟腑、疾病診法等81個難題。具體內容為:第1~22難,論脈;第23~29難,論經絡;第30~47難,論臟腑;第48~61難,論疾病;第62~68難,論穴道;第69~81難,論針法。
《難經》不但推演《內經》的微言奧旨,發揮至理,剖析疑義,垂範後學,而且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如首創獨取寸口和分寸關尺的三部候脈法,一直沿用至今,為中醫診斷的一大特色;系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彌補了《內經》經絡學說的不足;提出了與《內經》不同的三焦、命門學說等等,都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四庫全書提要》稱之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至今仍被奉為中醫重要的古典醫籍。
5、中醫四大經典分別是哪些書?
中醫四大經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一、《黃帝內經》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其中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除《黃帝內經》外,其他醫經均已亡佚。
二、《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難」是「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即問難《內經》。作者把自己認為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
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對人體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論述。但據考證,該書是一部託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一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
三、《傷寒雜病論》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219年,張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護,《傷寒雜病論》開始了它在人世間的旅行。在那個年代,書籍的傳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傳開來十分艱難。
四、《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我國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撰人不詳,「神農」為託名。其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注」。《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注」,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6、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是什麼?
NO .2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我國古代醫學經典,一向有《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之稱。《黃帝內經》、《難經》,闡發醫理,為我國現存的兩部權威理論醫著;《傷寒雜病論》論述內傷外感各證的辨證施治及處方用葯,肇啟我國臨床醫學之端;《神農本草經》則載錄葯物性味功用,被後世奉為中葯本草的祖書。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現一般認為,它不是一個時期、或某一個人的著作,而是從春秋、戰國開始,一直到秦、漢幾百年間,由許多醫書匯集,不斷增補而成,其大部分內容形成於戰國。至於託名「黃帝」所作,誠如《淮南子·修務訓》所分析的,是由於「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的緣故。當時託名「黃帝」的書有20多種,《內經》是其中之一。
《內經》集中反映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確立了我國醫學獨特的理論,為中醫學的發展起了奠基和導向作用。歷代醫家的著作,有不少取材或取法於《內經》,而歷史上各種醫學流派的形成和倔起,其學術理論也大都濫觴於《內經》。所以《內經》是醫學之宗,不但在歷史上一直是中醫教學的必讀教材,就是現代的高等中醫院校也仍將其作為一門必修的主課。
今天中醫界遵奉的一套基礎理論,主要也是從《內經》中提煉發展而成。甚至當代醫學科學的某些研究課題,如生命科學,氣功原理,經絡實質,醫學心理學、氣象學等,也或多或少地可從其博大精深的論述中獲得新的發現或有益的啟迪。《內經》包括《素問》9卷和《靈樞》9卷,兩部分各列專題81篇,內容非常廣泛,逐步形成了中醫獨特的理論體系,並以此滲透、貫穿到中醫領域的各個方面,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和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等。臟腑經絡學說:《內經》在長期醫療實踐、活體觀察和古代解剖學知識的基礎上,討論了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通過經絡溝通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
論病學說:包括邪正理論、病因、病機、疾病傳變和病症5個方面,這些內容佔了《內經》大部分篇幅。邪正理論,《內經》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病因,講到了六淫、七情、飲食、勞傷致病等。病機分析也很詳細,特別是提出的「病機19條」,至今對臨床實踐仍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關於疾病傳變,《內經》從陰陽、內外、寒熱、虛實來歸納,給了後世醫家很大的啟迪。據初步統計,全書還有側重地對200多種病症的病因、病機、症狀、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作了具體的論述,為後世的臨床各科發展奠定了基礎。
診法學說:《內經》診法的主要內容為望、聞、問、切,尤詳於脈診,而且強調「四診」合參,為中醫診法的淵藪。治則治法學說:提出了治未病、治病求本、標本論治、扶正祛邪、補虛瀉實、調整陰陽等一整套治療原則。還總結了許多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導引、薰熨、外敷、蒸浴、放血等。特別是針灸的很多手法,至今還在運用。
運氣學說:主要內容包括在《素問》7篇大論內,著重探討自然界氣候的常變對人體生理、病理影響的變化規律,並試圖按照這些規律指導人們趨利避害、防病治病。
養生學說:在「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內經》提出了協調陰陽、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等一系列防病健身益壽的養生方法,其中防重於治的思想尤為可貴。
綜上所述,可以略見《內經》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隨著多種譯本的問世,它已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
《難經》全稱《黃帝八十一難經》,原題秦越人(扁鵲)所著。現在多數學者認為,它的成書年代,當在秦漢之際,至少也得在東漢以前,是經過較長時間不斷地修改、補充而成。全書以設難答疑的形式,解釋經絡臟腑、疾病診法等81個難題。
《難經》不但推演《內經》的微言奧旨,發揮至理,剖析疑義,垂範後學,而且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如首創獨取寸口和分寸關尺的三部候脈法,一直沿用至今,為中醫診斷的一大特色;系統地論述了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彌補了《內經》經絡學說的不足;提出了與《內經》不同的三焦、命門學說等等,都對中醫學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四庫全書提要》稱之為「歷代以來,與《靈樞》、《素問》並尊,絕無異論」,至今仍被奉為中醫重要的古典醫籍。
7、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是?
黃帝內經
傷寒論
金匱要略
溫病條辨
8、中醫養生的認識
樓主你好!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提前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簡述 所謂 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總之,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以傳統中醫理論為指導,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規律,對人體進行科學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養生是指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中國傳統養生強調對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易·系辭上》)《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中醫養生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古人認為養生之法莫如養性,養性之法莫如養精;精充可以化氣,氣盛可以全神;神全則陰陽平和,臟腑協調,氣血暢達,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和強壯。所以精、氣、神的保養是最重要的內容,為人體養生之根本。中醫學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質與功能活動概括為精、氣、神,認為這是生命之根本,是維持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三大要素。早在兩三千年前,《周易》、《黃帝內經》、《老子》裡面已經有一套很完整的養生原理,就像一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庫,值得我們再三探索。中醫的養生觀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寶。 編輯本段歷史古代中醫 中國歷史上有"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傳說,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與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發現葯物、積累經驗的艱苦過程,也是中葯起源於生產勞動的真實寫照。 早在夏商周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末--前256年),中國就已出現葯酒及湯液。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的《詩經》是中國現存文獻中最早記載有葯物的書籍。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典籍《內經》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臟苦欲補瀉"等學說,為中葯基本理論奠定了基礎。 現存最早的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了先秦以來豐富葯學資料而成書的。本書載葯365種,至今尚為臨床所慣用。它的問世,標志著中葯學的初步確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國已經有關於醫療衛生以及十多種疾病的記載。周代已經使用望、聞、問、切等診病方法和葯物、針灸、手術等治療方法。秦漢時期,形成了《黃帝內經》這樣具有系統理論的著作。此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中醫理論性經典著作。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專門論述了多種雜病的辨證診斷、治療原則,為後世的臨床醫學奠定了發展的基礎。漢代外科學已具有較高水平。據《三國志》記載,名醫華佗已開始使用全身麻醉劑"麻沸散"進行各種外科手術。 從魏晉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脈診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晉代名醫王叔和所著的《脈經》歸納了24種脈象。該書不僅對中國醫學有很大影響,而且還傳到了國外。這一時期醫學各科的專科化已趨成熟。針灸專著有《針灸甲乙經》;《抱朴子》和《肘後方》是煉丹的代表著作;制葯方面有《雷公炮炙論》;外科有《劉涓子鬼遺方》;《諸病源候論》是病因專著,《顱囟經》是兒科專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葯典;眼科專著有《銀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還有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書。 唐代(公元618--907年)經濟繁榮,促進了中葯學的發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編修工作。全書載葯850種,還增加了葯物圖譜,進一步完善了中葯學的規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醫學教育中,針灸教學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後來,他又設計製造等身大針灸銅人兩具,教學時供學生實習操作。這一創舉,對後世針灸的發展影響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時,有一批醫學家提出把傷寒、溫病和溫疫等病區分開。到了清代,溫病學說達到成熟階段,出現了《溫熱論》等專著。 從明代開始,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一批醫學家們主張"中西醫匯通",成為當代中西醫結合的先聲。 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醫葯學家李時珍歷時27年,完成了中葯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載葯1892種,成為中國本草史上最偉大的集成之作。 現代中醫 1、西方醫學進入 1568年澳門區主教卡內羅在澳門創辦了中國境內的第一所西醫教會醫院,從此西醫來華就未曾間斷,但那時他們的主要活動只是在澳門、廣州一帶,而且大多是傳教士醫生,主要工作是傳教,行醫是接近民眾獲得良好印象的傳教輔助方式。 現代醫學進入中國時,奎寧等一些中國原來沒有的葯物豐富了治病手段。但是,當時西方西學是相對落後的。那是西方西學也自覺地把自己的醫術作為針對中醫病症所進行的補充治療。他們所使用的漢文概念大都直接取自中醫學。如感冒、傷風等。 晚清進士唐容川,認為中醫比西醫高明,但西醫也有所長,「西醫初出,未盡周詳;中醫沿訛,率多差謬」,所以應該「不存疆域異同之見,但求折中歸於一是」,這是他著名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的基本主張。 甲午戰爭之後,中醫丁福保和海歸西醫顏福慶創辦的兩個醫學團體「中國醫學會」和「中華醫學會」。那時,醫學會內部並不強分中西門戶,因為醫學會的宗旨是博採各種醫理,改良醫學。丁福保主持的中國醫學會其章程中明確說:「研究中西醫葯學,交換知識,振興醫學。」引進西醫的目的依然體現了改良主義的主張。也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2、現在醫學的沖擊 辛亥革命後,再次重新制定政策,1912年,北洋政府在新頒布的學制及各類學校條例中,只提倡醫學專門學校,這針對的只是西醫,因為只有西醫有專科學校,而中醫是師徒傳習的。因為條例中完全沒有涉及中醫,各地中醫以為,「是可忍,孰不可忍」。揚州中西醫學研究會創始人袁桂生首先公開批評北洋政府的醫學教育政策,並指責清末民初兩次制訂學制都以日本體制為藍本,日本早在明治維新就已推行廢除中醫的政策,不列中醫的意圖無非是效法日本。這就是近代醫史上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後,廢除中醫與捍衛中醫的問題一直存在至今。 可見,現代醫學沖擊中醫行為開始於政治家的治國方略。在此背後,是西醫學不斷吸收現代科學成果,逐步發展成為現代醫學科學。 3、中西醫結合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提出中西醫結合的指示。這從表面上看,依然是政治下的醫學發展。背後的原因是,中醫學在現代醫學的不斷沖擊下,並沒有真正失去市場。中醫學對眾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成為其存在的療效基礎。中醫學完整的體系,符合中國人的思維模式,這成為中醫學存在的文化基礎,或者說因為中醫文化的存在。目前的中西醫結合,更主要的是表現在臨床上中西醫技術的同時獨立使用。因此,聶文濤先生認為,這更多的是技術層面的結合,還為實現理論上的結合。 4、中醫現代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醫界眾多科技工作者都在嘗試用現代科學來理解中醫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們為此進行了長期的努力。影響了一代學者。比如上個世紀末,本世紀初,1996年,清華學界對中醫氣本質,經絡實質,陰陽,五行,藏象,中醫哲學觀等都有了新的全面整體創造性的認識和解說。如,鄧宇等發現的:氣是流動著的『信息-能量-物質』的混合統一體;分形分維的經絡解剖結構;數理陰陽;中醫分形集:分形陰陽集-陰陽集的分形分維數,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維數;分形藏象五系統-暨心系統、肝系統、脾系統、肺系統、腎系統;中醫三個哲學觀-新提出的第三哲學觀:相似觀-分形論等。 編輯本段理論基礎 中醫具有深度的養生思想。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 養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延長生命、預防衰老和擁有健康。 《黃帝內經》在開篇《上古天真論》首起問題就是關系功能衰退和壽命的問題:「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神農本草經》則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文濤在《求索神農智慧》一書中指出:中醫學和中葯學的發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大量先哲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進行的探索。 《道德經》上曾經講到,那些善於養生的人們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從而獲得健康,也會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長久。當人們能夠遠離病痛,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長壽命。 編輯本段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道家也強調人應該善良,忠誠、富於愛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的美德。這些美德不但有益於自身更有益於社會。而那些可以擁有這些美德的人則會更能體會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 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希望我能夠幫到你! 呵呵~
9、推薦幾個中醫養生的書籍
《求醫不如求己》1和2 中里巴人著
《黃帝內經 養生copy智慧》 曲黎敏著
《中醫養生》 楊力著
----------------------------------------
就這幾本吧,適合沒有中醫基礎的普通人看,我都給我媽媽買zd了,在當當和卓越上買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