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順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順時養生是根據氣候時間變化防寒避暑,順從四季、時辰、氣候等特點調養身體,從而達到養生保健之目的。在古代,人們把一天分為12個時辰,這也是中醫說的五臟六腑以及經絡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
子時——睡覺保護陽氣
子時是23點到1點的時候,是膽經值班。此時為晝夜更替之時,陽氣虛弱,因此最好用睡覺來養護臟腑。
丑時——肝經造血時間
丑時是1點到3點的時候,是肝經值班。肝臟要解毒造血,就是在這個時候進行,所以不應熬夜。
寅時——號脈的最好時機
寅時是3點到5點的時候,是肺經值班。此時,天剛剛亮,這時候中醫號脈是最準的時候。這個時候往往是肺病患者最愛咳嗽的時間。
卯時——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時是5到7點鍾的時候,是大腸經值班。卯時起床後要喝一杯水,以利排便。
辰時——早餐營養要均衡
辰時是7點到9點的時候,是胃值班了。這個時候吃早飯最宜接納食物。
巳時——工作學習的第一個黃金時間
巳時是9到11點,是脾經值班。脾經是主消化的,要吸收營養。這個時候也大腦是最具活力的時候,是一天當中的第一黃金時間,是老人鍛煉身體的最好時候,是上班人最出效率的時候,也是學生效率最高的時候。
午時——睡好午覺養陽氣
午時是11點到13點的時候,是心經值班。心經值班的時候我們要吃午飯、睡午覺。體質陰虛的人午時只需休息半小時到一小時就能起到養陽護心的作用。
未時——保護血管多喝水
未時是13點到15點的時候,是小腸經值班。小腸經吸收食物里的營養送到了血液,這個時候必須要喝一杯水,用來稀釋血液。
申時——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
申時是15點到17點的時候,是膀胱經值班。膀胱經是一條通過腦部的經脈,在申時,氣血容易上輸於腦部,所以學習效率很高。
酉時——預防腎病的最佳時期
酉時是17點到19點,是腎經值班。此時再喝一杯水,可以清洗的腎和膀胱,以遠離腎結石、膀胱癌、腎炎等疾病。
戌時——工作學習的第三個黃金時間
戌時是19點到21點,是心包經值班。是一天當中的第三個黃金段,可以學習、可以散步鍛煉身體。
亥時——准備休息
亥時是21點到23點,是三焦經值班。三焦指連輟五臟六腑的那個網膜狀的區域。一般來說,人體心肺屬上焦,中間脾胃屬中焦,肝腎屬下焦。這時候都應該休息,所以23點前就一定要上床
順時養生是中醫養生中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人體只有適應四季變化的規律,才能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從而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那麼大家在平日里應該要如何順時養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中醫養生順時養生應該遵循的四大原則吧!
一、要做到「天人相應、道法自然」。
《秦問·上古天真論》中有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為。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百年,度百歲乃去。」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規律,不吸煙、少喝酒,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若是「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時間長了,健康肯定會受到影響。
二、「精神樂觀,積德行善」。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眾用樂觀的心態、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和解決問題。因為樂觀是一種開放的心態。孫樹椿說,人高興時身體會分泌內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變得樂觀、開朗,對身體健康非常有益。
三、生命在運動。
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人都應該增加散步的時間,若散步後身體能微微出汗,效果最好。正確的散步方式是,保持從容又清閑的心態,「左顧右盼,勝似閑庭散步」。另外,冬季氣候寒冷,應適當減少戶外運動的數量和時間。
四、「飲食有節、各取所需」。
《素問·六節臟象論》中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觀規定不符合客觀規律是不行的,當你想吃什麼東西的時候,就是你的身體缺乏這種東西,就應該攝入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飽、晚上要吃少」的養生觀點並不能適用於所有人,應該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習慣、工作情況而決定飲食的次數和數量。
2、為什麼「五氣」防癌養生兩不誤?
<
3、中醫講五氣五樂是什麼意思?
五氣的含義比較多,一般日常養生指的是風,暑,濕,燥,寒。五氣的詳細解釋如下。除寒、熱、溫、涼四種葯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葯物。由於平性葯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葯或溫熱葯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葯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症,都可配合應用。 1、指五種氣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2、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3、五臟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4、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 5、土氣。土位中央,其次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卷十六:「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鄭玄註:「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 8、中醫謂寒、暑、燥、濕、風五氣。《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註:「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
4、什麼最能代表養生?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當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論來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如《內經·素問》中雲:「頭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處頭和心即指大腦和大腦皮層,已含蓄地說明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宰和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快,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隨著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喜怒不節則傷臟」、「百病生於氣」,如《內經素問》中雲:「大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內臟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筆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著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節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5、什麼才是真正的養生?
6、「五氣」是指的什麼?中醫五氣的含義
是指的什麼?五氣的含義比較多,一般日常養生指的是風,暑,濕,燥,寒。五氣的詳細解釋如下。除寒、熱、溫、涼四種葯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葯物。由於平性葯物的作用沒有寒涼葯或溫熱葯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葯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症,都可配合應用。 1、指五種氣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2、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3、五臟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4、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 5、土氣。土位中央,其次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卷十六:「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鄭玄註:「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 8、中醫謂寒、暑、燥、濕、風五氣。《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註:「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
7、養生五行是哪五行
根據中醫傳統理論,通過五行理念將人的體質抄分為了五種,即木形人、襲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和水形人。《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體百的五臟與五行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即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由此度,我們即可通知過不同體質者的特性辨別自身體質屬於哪一「行」,進而體行五行與五臟的關系來道指導養生保健工作的有效開展。
8、五氣動能指什麼?
是指的什麼?五氣的含義比較多,一般日常養生指的是風,暑,濕,燥,寒。五氣的詳細解釋如下。除寒、熱、溫、涼四種性之外,還有一部分性質平和,稱之為平性的物。由於平性物的作用沒有寒涼或溫熱來得顯著,所以在實際上雖有寒、熱、溫、涼、平五氣,而在習慣上仍叫做四氣。平性的物,因為它作用緩和,一般說來,不論是寒性的或熱性的病症,都可配合應用。 1、指五種氣味:臊氣、焦氣、香氣、腥氣、腐氣。《素問·六節臟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張景岳註:「天以五氣食人者,臊氣入肝,焦入心,香氣入脾,腥氣入肺,腐氣入腎也。」 2、指五運之氣,即金、木、水、火、土。《素問·六節臟象論》:「五氣更立,各有所勝。」 3、五臟化生的情志活動,即喜、怒、憂、悲、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 4、五色之氣,即青氣、白氣、赤氣、黑氣、黃氣。《素問·刺法論》:「五氣護聲之華。」謂五臟內在變化反映在外表上的五種氣色。青氣自肝而出,白氣自肺而出,赤氣自心而出,黑氣自腎而出,黃氣自脾而出。觀五色可察五臟之變化。 5、土氣。土位中央,其次為五,故名。 6、指五味所化之氣。《類經》卷十六:「五氣,五味之所化也。」 7、指五臟之氣。氣,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周禮·天官·疾醫》:「以五氣、五聲、五色眡其死生。」鄭玄註:「五氣,五藏所出氣也。肺氣熱,心氣次之,肝氣涼,脾氣溫,腎氣寒。」 8、謂寒、暑、燥、濕、風五氣。《素問·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天有五氣,食人入鼻,藏於五藏。」註:「天以風、暑、濕、燥、寒之五氣食人,從鼻而入。
9、易如反掌,大小周天。練氣養生心意堅。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物我兩忘是怡然!這幾句話的中心大意是什麼意
這是練氣功的專業人員的真實寫照,大意是:太容易了,煉大周天和小周天的氣功。練氣功可以達到養生目的,意志要堅定。達到意念專一、渾身意念專注於大腦,使自己置身於空空世界、忘記自我的存在就是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