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吃飯養生

吃飯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6 02:50:58

1、一天三頓飯怎麼吃比較養生

一天三餐是人類進化留下來的最合理的習慣。但吃飯有很多講究,最簡單的是:堅持吃飯吃到78分飽就行了。吃多了不運動,脂肪堆積 對內臟的系統是很大的破壞。 如果吃飯時間不規律,對胃也是極大的傷害啊。如果你感覺吃飯吃了很多,但不覺得飽。可以喝水,喝水可以有飽腹感。不管怎樣,一定要有規律,早飯時一定要吃的。(切記)哦。下面的內容是我找的,你看看吧!

般情況下,一天需要的營養,應該均攤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攝取的熱量應該佔全天總熱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補充上午消耗的熱量,又要為下午的工作、學習提供能量,可以多一些。所以,一日三餐的熱量,早餐應該佔25%—30%,午餐佔40%,晚餐佔30%—35%。

那麼,一日三餐應怎樣安排呢?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一養生經驗是有道理的。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主食一般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玉米面窩頭等,還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使體內的血糖迅速升高到正常或超過正常標准,從而使人精神振奮,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午餐應適當多吃一些,而且質量要高。主食如米飯、饅頭、玉米面發糕、豆包等,副食要增加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豆製品等,以及新鮮蔬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以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原則,至少要在就寢兩個小時前進餐。如果晚餐吃得過多,並且吃進大量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影響睡眠。另外,人在夜間不活動,吃多了易營養過剩,也會導致肥胖,還可能使脂肪沉積到動脈血管壁上,導致心血管疾病,故應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字串3
科學搭配一日三餐的飲食原則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飢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裡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慾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鍾與一日三餐: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鍾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隻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字串6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早餐的科學搭配:營養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早餐的重要性: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字串4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 克之間,熱量應為700 千卡左右。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 千卡左右的熱量。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主食一般應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麵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的科學搭配:

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說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選擇50~100 克的肉禽蛋類,50克豆製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飢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但是,中午要吃飽,不等於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若是白領族少勞力的工作群在選擇午餐時,可選簡單一些清燙莖類蔬菜、少許白豆腐、部份海產植物做為午餐的搭配。 字串5

晚餐——接近睡眠須吃少: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晚餐時仍應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盤,內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時可用海苔卷包起,做些變化。主食與副食的量都可適量減少,以便到睡覺時正好是空腹狀態。

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盡量

在晚上八點以前完成,若是八點以後任何食物對我們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類最好只有一種,不可多種肉類,增加體內太多負擔。晚餐後請勿再吃任何甜食,這是很容易傷肝的。
回答者:82101 - 都司 六級 12-9 11:15
正常人一日飲食一般習慣吃三餐,怎樣安排好這一日三餐是有學問的。有的家庭安排得非常合理,吃的花樣是五花八門,而有的家庭的飲食則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品種極為單調。一日三餐不僅要定時定量,更重要的是要能保證營養的供應,做到膳食平衡。 字串3

一般情況下,一天需要的營養,應該均攤在三餐之中。每餐所攝取的熱量應該佔全天總熱量的1/3左右,但午餐既要補充上午消耗的熱量,又要為下午的工作、學習提供能量,可以多一些。所以,一日三餐的熱量,早餐應該佔25%—30%,午餐佔40%,晚餐佔30%—35%。

那麼,一日三餐應怎樣安排呢?

人們常說「早吃好,午吃飽,晚吃少」,這一養生經驗是有道理的。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主食一般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玉米面窩頭等,還要適當地增加一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使體內的血糖迅速升高到正常或超過正常標准,從而使人精神振奮,能精力充沛地工作學習。午餐應適當多吃一些,而且質量要高。主食如米飯、饅頭、玉米面發糕、豆包等,副食要增加些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如魚類、肉類、蛋類、豆製品等,以及新鮮蔬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以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晚餐要吃得少,以清淡、容易消化為原則,至少要在就寢兩個小時前進餐。如果晚餐吃得過多,並且吃進大量含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不容易消化也影響睡眠。另外,人在夜間不活動,吃多了易營養過剩,也會導致肥胖,還可能使脂肪沉積到動脈血管壁上,導致心血管疾病,故應合理安排一日三餐。 字串5
科學搭配一日三餐的飲食原則

一天要吃三餐飯人吃飯不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或是解饞,主要是為了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健康。實驗證明:每日三餐,食物中的蛋白質消化吸收率為85%;如改為每日兩餐,每餐各吃全天食物量的一半,則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僅為75%。因此,按照我國人民的生活習慣,一般來說,每日三餐還是比較合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兩餐間隔的時間要適宜,間隔太長會引起高度飢餓感,影響人的勞動和工作效率;間隔時間如果太短,上頓食物在胃裡還沒有排空,就接著吃下頓食物,會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適當的休息,消化功能就會逐步降低,影響食慾和消化。一般混合食物在胃裡停留的時間大約是4~5小時,兩餐的間隔以4~5 小時比較合適,如果是5~6 小時基本上也合乎要求。

◎生物鍾與一日三餐:現代研究證明,在早、中、晚這三段時間里,人體內的消化酶特別活躍,這說明人在什麼時候吃飯是由生物鍾控制的。

◎大腦與一日三餐:人腦每天占人體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腦的能源供應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約需要110~145克。而肝臟從每頓飯中最多隻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臟即能為人腦提供足夠的葡萄糖。

◎消化器官與一日三餐:固體食物從食道到胃約需30~60 秒,在胃中停留4 小時才到達小腸。因此,一日三餐間隔4~5 小時,從消化上看也是合理的。 字串7

三餐中食物的選擇:一日三餐究竟選擇什麼食物,怎麼進行調配,採用什麼方法來烹調,都是有講究的,並且因人而異。一般來說,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應該粗細搭配,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類、薯類和新鮮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學分配是根據每個人的生理狀況和工作需要來決定的。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為3∶4∶3,如果某人每天吃500 克主食,那麼早晚各應該吃150 克,中午吃200 克比較合適。

早餐的科學搭配:營養專家認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早餐的重要性:專家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一個人早晨起床後不吃早餐,血液黏度就會增高,且流動緩慢,天長日久,會導致心臟病的發作。因此,早餐豐盛不但使人在一天的工作中都精力充沛,而且有益於心臟的健康。堅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長得壯實,抗病能力強,在學校課堂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聽課時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強,學習成績大都更加優秀。對工薪階層來講,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證,這是因為人的腦細胞只能從葡萄糖這種營養素中獲取能量,經過一個晚上沒有進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證足夠的葡萄糖供應,時間長了就會使人變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現象,無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字串5

◎理想早餐的要素:一般情況下,理想的早餐要掌握三個要素:就餐時間、營養量和主副食平衡搭配。一般來說,起床後活動30分鍾再吃早餐最為適宜,因為這時人的食慾最旺盛。早餐不但要注意數量,而且還要講究質量。按成人計算,早餐的主食量應在150~200 克之間,熱量應為700 千卡左右。當然從事不同勞動強度及年齡不同的人所需的熱量也不盡相同。如小學生需500 千卡左右的熱量,中學生則需600 千卡左右的熱量。就食量和熱量而言,應占不同年齡段的人一日總食量和總熱量的30%為宜。主食一般應吃含澱粉的食物,如饅頭、豆包、麵包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的科學搭配:

俗話說「中午飽,一天飽」。說明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 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一般宜選擇50~100 克的肉禽蛋類,50克豆製品,再配上200~250克蔬菜,也就是要吃些耐飢餓又能產生高熱量的炒菜,使體內血糖繼續維持在高水平,從而保證下午的工作和學習。但是,中午要吃飽,不等於要暴食,一般吃到八九分飽就可以。若是白領族少勞力的工作群在選擇午餐時,可選簡單一些清燙莖類蔬菜、少許白豆腐、部份海產植物做為午餐的搭配。
字串8

晚餐——接近睡眠須吃少: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晚餐時仍應有一道以上的生菜沙拉盤,內有各式芽菜。芽菜在吃食時可用海苔卷包起,做些變化。主食與副食的量都可適量減少,以便到睡覺時正好是空腹狀態。

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晚餐盡量

在晚上八點以前完成,若是八點以後任何食物對我們都是不良的食物。若是重食的家庭,晚餐肉類最好只有一種,不可多種肉類,增加體內太多負擔。晚餐後請勿再吃任何甜食,這是很容易傷肝的。
專家稱一天三餐不科學 每隔3小時就應吃頓飯
「最時尚的健康飲食習慣是要關心每次進餐的時間,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僅關心自己餐盤中裝有什麼食物。」這是英國劍橋大學的營養專家宣布的。

之前曾有營養專家認為,16點至19點之前是我們每天攝入主要食物的一個最佳時間。但是通過研究,英國飲食協會的專家菲利普證明,這一觀點並不正確,因為在16點之前的這段時間人體經受飢餓煎熬的時段過長,不利於人體健康。 字串1

生活中,我們每天吃三頓飯,但是這種生活方式是不科學的。還有人表示,每天每隔3個小時就要吃一頓正餐,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那麼什麼樣的進食時間才是科學的呢?英國劍橋大學的營養專家根據人體新陳代謝的規律,制定了一個科學的進餐時間。

早餐:7點至8點

一般我們有一個誤區,起床洗漱收拾好不管時間到了幾點,按部就班吃早餐。

營養專家:進行適量的晨練(比如跑步或練瑜伽)後,早7點至早8點是最佳的吃早餐時間。

加餐:10點

到這個時間大腦工作已經消耗了你早餐所吃食物提供能量的20%,因此,這個時候你需要補充一些低脂肪的碳水化合物,比如香蕉。

午餐:13點

這個時間是人體所剩能量的最低點,所以你一定要及時進食,可以選擇高熱量食物。

加餐:14點至15點

此時人體中葡萄糖的量降低到午餐後的最低點。因此你可以吃些堅果、爆米花、干鮮水果等。

晚餐:17點至19點

這時你要吃一頓正式的晚餐,讓身體在接下來數小時的睡覺時間里獲得充分的能量,另外這個時間段吃飯也可讓食物在睡前充分消化。

加餐:19點至21點

選擇一小塊乳酪、香蕉,因為它們能夠幫助你提高睡眠質量。

2、什麼是飲食養生

3、養生之道:為什麼說不吃晚飯,可以遠離疾病,健康長壽?(一)_

話說愛吃晚飯,是我們人類發生疾病的一個原因;也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個原因。許多人認為,晚間餓了就要吃東西;其實不然;晚間餓了不吃東西,才是正常的。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廣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但是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盪。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餓了怎麼辦?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中醫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飯,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此外,中國人人吃飯還有許多規矩,比如:吃東西要把嘴唇閉上,不能巴擊嘴。又如:夾菜不能過界,只能在菜盤靠自己的一邊夾菜。再如:吃飯的時候不能說話。 但是最大的規矩是不準吃晚飯。如果你吃晚飯,那麼就要被視為不規矩。那麼官府就不允許你參加科舉考試,可能你連個媳婦也找不到,而且你做買賣也很麻煩。 胡廣當了翰林之後,才開始吃晚飯。誠如他自己說的,他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飯;而且晚飯非常豐盛。然而胡廣的身體並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於是就吃死了。 (1)過去,我們漢族人不吃晚飯。 俗話說:「馬不吃夜草不肥。」。同樣的道理,人不吃晚飯也不會肥胖。目前大多數人群太肥胖,據說,在美國大約有60%的人群是胖子;然而美國人的飯量並不大。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美國人愛吃晚飯和夜宵。為什麼吃晚飯和夜宵會肥胖呢?因為人在夜裡睡覺不消耗熱量,因此吃進去大量的熱量就會轉化為脂肪。這些脂肪存積在腎囊里,那麼肚子就豐滿了,然後肚子就越來越大了。當然這些脂肪也分布在身體各個部位,諸如:皮下、血液、心肌、肝贓等,這造成了人體功能的減退。 人不吃晚飯就會餓,其效果與喝開胃湯同功。因此不吃晚飯不吃虧,因為等於你喝了免費的開胃湯。誰如此好心眼,讓你喝免費的開胃湯?這就是大自然看見你不吃晚飯,而賞賜給你的。你不感到快樂嗎?緊接著,你餓一會兒就不餓了,你開始自己吃自己了。大肥膘慢慢地消失了,你慢慢地苗條了。別人很驚奇,問你吃了什麼減肥葯?你說,天機不可泄漏。 有人說,你劉弘章胡說八道。因為你不幹體力活,不知道吃晚飯的重要。錯了,因為我從16歲在清華大學附中住校念高中,直至在北京醫學院住校念大學,每天鍛煉身體跑一萬米,你說累不累?當然累!而且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是我不吃晚飯。老師和同學都奇怪。現在有些人下班回家,扯開肚皮大吃特吃晚飯。美其名曰:「補充營養。」。其實不然,這叫找病。因為不保持飢餓感,不得病得什麼? 一個人不可吃的太多。七分飽的概念,不僅是每頓飯七分飽,而且整天都是七分飽。然而我們吃的太多,我們總是擔心自己餓著,總是擔心孩子餓著,總是擔心老人餓著,總是擔心病人餓著;我們中國人見面總是問人家吃了沒有,甚至請吃飯也一定讓人家吃得很飽。然而我們好心辦了壞事,因為我們把自己和別人撐出病來;而且渾然不知。 我們中國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吃起了晚飯和夜宵。怪哉!要知道,不吃晚飯,不會把人餓死。但是晚飯吃得多,會把人撐死。這是最基本的養生常識。尤其是小孩子,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發熱。即便是年青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做惡夢而損害大腦。況且老年人,如果晚飯吃得很飽,那麼極易發生猝死。 吃晚飯和夜宵的壞習慣,造成了中國食品的緊張。一邊是農民大量地生產糧食,牧民大量地生產牲畜,果農大量地生產水果,漁民大量地捕撈魚蝦;一邊是汽車、火車不停地運輸;而另一邊呢,是十三億個無底洞。然而這一切生產運輸,都可以減半。因為人類不必吃晚飯。 一個人活著不要吃很多食物,不能認為吃的食物越多越好;也不能認為不吃食物才好;一定要適量。這個量就是七分飽。怎樣才能七分飽呢?這就是早餐必需吃,因為要促使肝臟的膽汁排瀉;午飯要吃飽,因為要補充營養;而不吃晚飯是為了保護胃氣。這就是一天要作到七分飽的方法。 有人主張每周有一天不吃飯,也是這個道理。不過,如此操作容易影響肝臟的膽汁排瀉。還有人主張每月有三天不吃飯,這樣也不好,同樣會影響肝臟的膽汁排瀉。因此每天不吃晚飯是比較安全合理的。那麼小孩子、體力勞動者、老年人、病人,如果餓了怎麼辦呢?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如果孩子從小就培養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到一天的時間很充沛。他不會因為飯後寫作業而感到很睏倦。 如果成年人培養了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到下班之後的時間很充沛。他不會因為晚飯占據的時間而影響娛樂。 如果老年人培養了這個良好習慣,那麼他就會感覺傍晚的時間很長。他不會擔心夜間突發猝死。 當然最受歡迎的應當是家庭主婦,她們最愛算賬;如果全家不吃晚飯,那麼飯錢就省了不少,煤氣費也省不少,也不用刷碗了。當然也把自己解放了。 也正是因為如此,過去上自皇帝,下到農民都是不吃晚飯;不信你問一問老年人。不過,說我們漢族人絕對不吃晚飯是不對的。過去,我們漢族人每年只吃一頓晚飯。這頓晚飯要在每年除夕的交子時刻吃。子時是23點—1點。也就是說,除夕晚飯要在此時吃;不過都是吉祥話,拜年的話,而不是大吃大喝。因為在子時吃飯,因此這個飯叫餃子;又因為是夜飯,因此餃子是素餡的。不過餃子不能多吃,長輩吃四個,小輩吃八個,這叫四平八穩,取個吉利。同時長輩要給小輩押歲錢,小輩要給長輩磕頭。 不過,現在的漢族人,已經不聽老一套了。除夕之夜要吃豐盛的晚飯,而且夜裡24點還要吃餃子,而且餃子里要放很多肉,而且要多吃。於是除夕之夜的醫院最忙,你看吃撐著的、喝醉的、冠心病的病人都掛了急診;弄得醫生手忙腳亂,因為有些醫生也是半醉值班。這叫高高興興過大年嗎?純粹是喪氣。(2)為什麼現在盛行吃晚飯? 這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蘇聯專家提倡一日三餐造成的。這些蘇聯專家批評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不合理,說每天把食物集中在中午,極易造成暴飲暴食而損害腸胃。因此他們大力宣傳一天要平均分配食物攝入,叫作三四三原則。也就是說,早飯吃全天食物的30%,中飯吃全天食物的40%,晚飯吃吃全天食物的30%;只有這樣才是符合營養科學。當時,蘇聯專家的號召就是聖旨,於是城裡的公眾積極響應號召,都吃晚飯了。 可是當時,中國的農民不聽這一套,照樣不吃晚飯。他們早晨天不亮就空腹下地幹活,然後回家吃點兒早餐。吃完早餐有下地幹活,干到中午吃午飯;吃完午飯就睡覺,叫歇晌。歇完晌又幹活,這一干就到天黑。回家之後干什麼呢?有的就喝一碗粥,有的就玩去了。當時,蘇聯專家很生氣,說中國的農民不懂科學。 到了1959年,中國農村成立了人民公社,農民一律免費吃大食堂;一日三餐,不吃白不吃,農民當然吃晚飯了。然而僅僅一年的豐盛晚飯,就把許多農民吃出病來;也迎來了1960年開始的三年糧食困難時期。因此有些農民說:「大食堂的晚飯,把中國吃垮了。」細想也是,這個晚飯把幾億農民的食物需求量,翻了一翻。中國大陸有多少糧食儲備能夠如此消耗,不把糧庫吃得精光不算完。結果真的吃光了,怎麼辦?餓著唄。於是,中國的城裡人也跟著倒霉餓肚子。因此中國人一餓就是三年;當然,三年糧食困難時期,還有其它原因。 不過,在三年糧食困難時期,中國人不再吃晚飯。因此發生糖尿病、高血壓的病人極少。只是因為營養不良而發生肝炎、癌症、肺結核的病人猛增。 難熬的糧食困難時期終於過去了,中國城裡人好了傷疤忘了疼,又開始吃晚飯。改革開放以後,城裡的飯館林立,而且晚上最興隆。中國的農村也跟城裡學。於是中國的病人猛增。 應當指出,外國人也提倡不吃晚飯。他們說:「晚飯送給敵人吃。」也就是說,你最恨誰,就讓誰吃晚飯。未完待續「養生之道:為什麼說不吃晚飯,可以遠離疾病,健康長壽?(二)」內容包括: (3)劉純在《短命條辯》里說:「過飽傷人。餓治百病。」(4)為什麼提倡不要吃晚飯? (5)什麼叫蛋白質飢餓?

4、養生說的吃飯到七分飽是什麼感覺

專家經過大量研究證實,每餐吃七分飽完全可以保證營養成分的攝入,如果每天每餐都能夠堅持吃七分飽的話,不僅能保持頭腦清醒,還能起到控制體重減肥的效果。有些人於是便提出疑問:我們也想每餐吃七分飽,但不知道吃到什麼樣的量才算是七分飽。 專家解釋說,七分飽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也就是提醒大家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只要你覺得不吃也不會餓著就可以了。如果吃到八九分飽,胃裡就會脹滿,多吃一口就成負擔了。如果吃到十分飽時,再多吃一口就覺得痛苦了。 專家提示,如何吃到七分飽,這就需要有一個不斷感覺和調整的過程。如果你吃飯的時間特別有規律,第一餐吃七分飽,第二餐到來之前又不覺得餓就可以了。如果你第一餐覺得吃七分飽,沒等到第二餐就餓了,下一餐就可以適當增加點飯量。 專家提示,吃飯時一定要專心,這樣才能感受到飽的感覺,如果吃飯時邊吃邊聊,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是根本體會不到飽感的,而且還會不知不覺地增加飯量。 吃飯的時候最好細嚼慢咽,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自己對食物的變化及飽感程度的區別,才能更好地掌握七分飽的量。 每餐都可以吃些粗糧,主食盡量以粥為主,這樣可以讓胃提前有飽腹感,更好地控制食量,比如各種粥,湯面等,這些食物都很容易有七分飽的感受。此外,經常吃粗糧對健康有好處,但一定要多咀嚼幾口,這樣就會讓你放慢吃飯的速度,更利於感受飽感。

5、養生保健:平時吃飯注意什麼,養生保健知識

宜食清淡多吃瓜類,豆製品

6、怎麼吃飯比較養生

多吃五穀雜糧 玉米 黃豆 高粱 小麥等等等 食物每天吃的量不要多 種類要多 營養才能全面
先吃饅頭還是先喝湯 我覺得有點牛角尖了

7、想養生,吃飯時,盡量記住哪些不要,能幫你穩固健康?

養生不僅僅是老年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現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重視了。特別是一些程序員,年紀不大,但是因為工作的原因,需要經常熬夜,所以出現了脫發的問題,看起來比實際的年齡大很多,所以他們也會更加註重養生了。養生不僅需要服用一些保健品,在飲食方面也有很多要注意的。     



不要吃花生醬

很多人喜歡在吃麵包或者是吃面條的時候拌上花生醬,確實,這非常的美味,但是花生醬和巧克力醬含有大量的油脂,如果經常在早餐食用花生醬,就會造成我們血壓升高,還有可能會變胖,所以為了健康,要注意少吃甚至不吃花生醬。

不要吃油炸品

油炸食品非常的美味,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抵抗它的魅力。但是油炸食品容易上火,不易於消化。對我們的腸胃健康造成影響,還有可能導致腸道疾病的出現,所以盡量不要吃油炸的食物。

不要吃鹹菜

很多人在吃飯的時候喜歡吃鹹菜,鹹菜鹽分過高的食物,會對我們的血壓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要盡量的少吃。建議多吃一些新鮮的蔬菜,水煮蔬菜,清蒸的蔬菜都是可以的,營養價值高,對身體健康有好處。

總的來說,養生不是簡單的事情,是一個習慣問題,需要長期的堅持才會有效果。養生除了要注意飲食問題以外,還需要多運動,可以做一些有氧的運動,老年人可以練練太極,走走路,這都是很好的養生方式。

8、養生的人都提倡晚上早吃飯或者不吃飯,晚飯吃的太晚對身體有什麼影響?

現在很多人都習慣性的不吃晚飯,尤其是正在減肥的人,那麼,晚上不吃晚飯好嗎?長時間的不吃晚飯對身體有什麼危害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一的來了解一下晚上不吃晚飯好不好?長期不吃會怎麼樣?

晚上不吃飯好嗎

各種維生素不足




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使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易肥胖。缺少維生素會使膠原蛋白合成出現障礙,影響皮膚的彈性及光澤。身體排毒功能出現障礙。抵抗力明顯下降。

基礎代謝率下降,成為易胖體質

由於現在流行骨感美,很多愛美的女士都刻意的去減肥。其實經常性的不吃飯對身體是不好的。長期節食會使我們身體缺乏營養,為了維持生命的正常活動,基礎代謝率會降低。這也是節食減肥遇到瓶頸的原因。




那麼,晚上不吃飯減肥這是不可取的,身體機能會因為晚上不吃飯從而受到傷害,而且體重也不會瘦下來。很有可能會導致增肥,那麼,有人說我不吃晚飯確實瘦了,但是其實這都是假象,當您開始吃飯的時候,它又會反彈回來哦!

體內蛋白質被消耗

營養吸收不足時,身體會優先消耗體內蛋白質而非脂肪!而蛋白質通常不會被完全分解,從而產生自由基!自由基絕對是人體疾病及衰老的罪魁禍首。

優質蛋白不足

當我們的身體因為不吃晚飯,而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的時候,就會影響身體的整個機能,從而導致皮膚變得暗沉沒有光澤,還會導致膠原蛋白流失,這樣的話就會特別容易衰老,那麼,甚至還會出現內分泌失調,長痘痘的情況哦!

9、怎麼可以做到邊吃飯邊養生呢?

‍‍

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世界上最珍貴的就是生命健康,只有你的身體健康了才能夠干其他事情,因此養生之道就很重要了,那麼如何在飯前飯後不長時間內養生呢?在這半小時如果能做好養生工作就能夠讓自己更加健康,也能夠緩解工作壓力,這並不是沒有依據,胡亂編造的,我們下面來一起看看相關的介紹。

早餐後半小時,吃點水果,按摩膝蓋。無論是麵包、牛奶等速食早餐,還是以粥、油條、豆漿為主的傳統早餐,都存在營養單一的問題。早餐後吃一點水果是對早餐很好的補充。最佳的選擇是獼猴桃和草莓,因為這兩種水果維生素的含量非常豐富,早晨攝入豐富的維生素可以提神醒腦,保證一上午的工作效率。

吃完早飯,可以按摩一下膝蓋或者敲打小腿外側。從中醫理論上講,早晨7~9點主胃經,胃經在中醫經絡里被稱作「長壽經」,經過膝關節。飯後20分鍾左右,用手反復摩擦膝關節,可以使胃經通暢。另外,還可以敲打小腿外側5分鍾,這里有人體最重要的一個穴位——足三里,飯後拍打有助延年益壽。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習慣早上鍛煉,但吃完飯馬上運動,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如果運動強度較大,還會引起腹痛或胃腸道疾病,對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也有危險。因此,吃完早飯至少過半小時再去鍛煉。

午餐後半小時,喝杯酸奶,打個盹。對於那些吃完午飯就不得不坐在電腦前的上班族來說,午飯後來杯酸奶很有必要。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醋酸等有機酸,它們幫助形成細嫩的凝乳,從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同時,使腸道的鹼性降低,酸性增加,促進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並且,研究發現,酸奶中的酪氨酸對於緩解心理壓力、高度緊張和焦慮感也有幫助。

總而言之,大家飯後半小時我們可以吃一些水果對身體是有幫助的,或者可以喝喝酸奶,也可以適當的運動,並不是劇烈運動切記,這樣可以使大家更好的投入到第二天的生活工作中,使自己的工作效率提高,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所以希望朋友們能夠堅持做好養生工作,讓自己變得更加年輕漂亮。

‍‍

與吃飯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