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叫中醫護理學
2、如何將中醫養生思想融入現代護理中
重視吃好每一頓飯。吃飯並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什麼好吃就吃什麼那麼簡單,所選擇的食譜一定要符合營養素的需要。
3、中醫護理學主要指什麼,以後干什麼工作
中醫護理學是指:
培養學生應既能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公共英語、護理專業英語以及涉外護理知識,又能掌握中醫辨證施護、整體護理,具有一定的醫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知識,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畢業後從事涉外護理、護理臨床、護理科研、護理教育、護理管理、社區護理、專業外文編輯翻譯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
培養目的:
是為國內、外醫院和國內外資或合資醫院、學校、出版社、社區、康復療養院等培養優質人才。
培養要求
培養學生應既能掌握現代護理學知識和技能,熟練掌握公共英語、護理專業英語以及涉外護理知識,又能掌握中醫辨證施護、整體護理,具有一定的醫學、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和知識,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富有創新精神,畢業後從事涉外護理、護理臨床、護理科研、護理教育、護理管理、社區護理、專業外文編輯翻譯出版等工作的高素質國際型護理人才。
培養要求:
1.掌握中、西醫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
2.掌握護理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中醫護理的各項技術操作;
3.掌握公共英語、護理專業英語、涉外護理英語;具有較熟練的專業英語聽、說能力;熟悉並掌握涉外護理的基本知識。
4.應用中醫護理的辨證觀、整體觀理論和現代護理知識對服務對象實施整體護理;
5.掌握急、難、重症護理的基本原則和操作技術,專科護理和監護技能;
6.掌握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預防保健的基本理論知識;
7. 有醫院護理管理及科室護理管理工作的初步能力;
8. 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就業情況
國內、外醫院和國內外資或合資醫院、學校、出版社、社區、康復療養院等。
主要課程:中醫學基礎、西醫學基礎、護理學基礎、公共英語、專業英語、涉外護理英語、中醫辨證護理學基礎、內外科護理學、婦兒科護理學、護理心理學、護理管理學、營養食療學、養生康復學、社區護理學、護理教育學、護理美學、急救護理學、針灸推拿學撥罐、按摩、刮痧、耳針、梅花針、中葯熏洗等二十餘種常用中醫傳統技術,簡便易行,行之有效,豐富了中醫護理內容等。
4、護理和中醫找哪些工作
護理:護士
中醫「養生會所,醫代,醫生
5、養生和護理有什麼區別?
養生更注重內 護理則偏外
6、想學習中醫養生護理,哪裡有正規正宗的老師或者機構提供培訓?
西安四維養生,常海滄教授創辦,只要是了解養生的人都知道他,這里有兩個月的中醫養生師全能培訓班,也有其他的短期班,會有適合你的,可以咨詢問問。。
7、中醫養生 學習心得
古人養生的方法有很多種,比如按摩,導引,推拿,氣功,食療,葯浴等。其道理都很相近,無外乎疏通經絡,調理氣機。
下面,主要以春季距離說明,中醫養生的一些方法。
在春季,為少陽相火所住,《易》稱之為巽,風,木,雷。容易產生急躁,易怒,頭暈,目眩,心悸,口苦等症狀。這些症狀也正是一些疾病的病因,病原。所以,在情志方面主要預防發怒。經絡要疏導開。是氣得生。《內經》雲: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在一些傳統的養生方面按摩是固不可少的。可以多按壓肝膽經的穴位來使氣得生。有效穴位:太沖,陽陵泉,列缺,照海。葯物上可以以葯代茶,用枸杞子,菊花,草決明,甘草這四味葯來調養。導引方面可以做「五禽戲」終得猿系,使陽氣生發。每一節氣分為三侯,上,中,下三侯可以打坐,使其生長。清代周版的易筋經是現在公認最好的版本。在飲食方面,吃一些當令的食物。東方人的食物主要以五穀,蔬菜為主。「五穀為養,五蔬為充,五果為助」。所以在春季應該多吃當令的山菜,野菜。
《素問》提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就是說要預防好傳染性疾病。如2002年的SARS就是少陽司天,所得之邪為火邪。今年的甲型流感就是太陰司天,為濕邪。知道大概天氣的屬性,在疾病的傳播上可以起到預防作用。預防葯,如2002年時,主要去火邪,所以預防主要用,板藍根,雙花,連翹,大青葉,白醋等葯物。今天應當以蒼術,藿香,佩蘭,黃芩,八角等葯物為主。
這樣就是中醫所倡導的,天地人三才制宜的養生方式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8、中醫護理 是做什麼的
中醫護理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工作,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 中醫一貫重視護理,主張「三分治療,七分護理」, 在《黃帝內經》中就較為系統地論述了中醫護理的各個方面,包括精神修養、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護理與禁忌及用葯護理等方面的內容。中醫護理以中醫整體觀為護理工作的指導思想,「辨證」是護理的主要依據,中醫傳統技術是它的重要內容。 中醫護理的基本特點 中醫護理具有中醫學的兩個基本特點。 整體觀念 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上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貫穿到生理、病理、辯證和護理等各個方面。 1、人體是有機的整體 人體是由若干臟器、器管和組織所組成、各臟器、器官和組織都有著不同的功能。如心主血脈、主神志,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和肅降,又有通調水道和朝百脈之功能等。但五臟各自的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決定了人體各臟器、器官和組織和生理上是互相影響,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如心與腎,心在五行屬火,位居於上屬陽;腎在五行屬水,位居於下屬陰。根據陰陽、水火升降理論,位於下者以上升為順,位於上者以下降為和,所以心火必須下降於腎,而腎水必須上濟於心,這樣心腎之間的生理功能才能協調,稱為「心腎相交」或「水火相濟」。反之,若心火不能下降於腎,而心火獨亢,腎水不能上濟於心,而腎水凝聚,這樣就會出現以失眠為主症的心悸、怔忡、心煩、腰膝酸軟等「心腎不交」或「水火失濟」的病理表現。又如心與肝也有同樣的關系,只有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運正常,肝才有藏。若肝不藏血,血運也必然失常。說明五臟一體觀反映人體內部器管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 人體局部和整體也是辯證的統一,人體某一局部的病理變化,往往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盛衰。因此,我們在護理病員過程中,必須從整體出發,通過觀察病人的外在變化,了解機體內臟病變,從而提出護理問題和採用護理措施,使疾病早愈。如臨床上見到口舌糜爛的局部病變,實質是心火亢盛的表現。因心開竅於舌,心又與小腸相表裡,病人除口舌糜爛外,還可有心胸煩熱、小便短赤等證候表現。在護理上除局部給葯外,還須囑病人保持情志舒暢,不食油膩煎炸辛辣等助熱生濕之品,宜食清淡瀉火之物,如綠豆湯、苦瓜等。以通過瀉小腸之火而清心火,使口舌糜爛痊癒。 2、人與自然界的統一性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同時,自然界的變化又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而機體相應地產生生理性反應,若超越生理范圍,則產生病理變化。 (1)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在一年四季氣候變化中,有春溫、夏熱、秋涼和冬寒的氣候變化規律。萬物在這種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就會有春生、夏長、秋收和冬藏等相應的變化。人體也不例外,必須與之相適應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如:《靈樞.五癃津液別》中記載:「天暑誚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於胱,由為溺與氣。」說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易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故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陽氣收斂,氣血易趨於里,表現為皮膚緻密,少汗多尿等。 (2)晝夜黃昏對人體的影響:在晝夜黃昏的陰陽變化過程中,雖在幅度上不象四季氣候變化那樣明顯,但人體也必須與之相適應。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記載:「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人體的陽氣這種晝夜的變化,反映了人體生理 活動能動地適應自然變化。 晝夜晨昏的變化,同時也影響著疾病。如(《靈樞.順氣一日分四時第四十四》)中記載:「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說明一般疾病,大多白天病情較輕,夜半加重,是因為早晨、中午、黃昏、夜半人體的陽氣存在生、長、收、藏的變化規律,因而疾病也隨之出現慧、安、加、甚的變化。 綜上所述,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是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相應的改變。 了解人與自然統一性後,在護理上應做好氣象護理,加強夜間的病情觀察及行為情志護理。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則,做好四時的生活起居護理。如春三月,應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志生。以春氣之應養生;夏三月……應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氣得泄,以夏氣之應養長;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使肺氣清……以秋氣之應養收;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以冬氣之應養藏。只有按照自然變化的特點,做好「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護理,才能防止六淫之邪的侵襲,確保疾病早日康復和預防病症的發生。同時,根據晝夜變化對疾病的影響,夜間應加強病情觀察,以防邪氣獨居於身,導致病情的突變。 辨證施護 辯證施護是中醫護理的又一基本特點,是中醫學對疾病的一種特殊的研究和護理方法。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本徵,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施護,則是根據辯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護理方法。辨證是決定護理的前提和依據,施護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過施護的效果可以檢驗辯證的正確與否。 辯證和施護,在護理過程中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又是理論聯系實踐的具體體現。 中醫學認為,證和症有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狀,如咳嗽、頭痛、失眠等。「證」則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如感冒所表現的風寒證、風熱證等。由於它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及邪正關系,因而比症狀狀更全面、更深刻,從而也更正確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但「證」與「病」的概念也不同,如清代醫家徐靈胎說:「病之總者為之病,而一病總有數證。」這就是說病可概括證。如《傷寒論》對傷寒病以六經分證,可分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少陰病證和厥陰病證。《溫熱論》對溫熱病以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和血分證。但中醫認識和護理病人、是既辨病又辯證的。辨證著眼於證的分辨,如見一初起發熱、惡寒、頭身痛、脈浮的病人,初步印象為感冒病。但由於致病因素和機體反應性不同,又常表現有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不同的證,只有把感冒病所表現的「證」是風寒證還是風熱證辨別清楚,才能確定施護的方法。如屬風寒感冒,根據「寒者熱之」的護理原則,應採用避風寒保暖,室溫宜偏高。飲食上可給豆豉湯、生妾紅糖水等辛溫解表之護法;苦屬風熱感冒,根據「熱者寒之」的護則,應採用室溫宜低而溫度偏高,使病人感到涼爽舒適,減輕心煩、口乾之不適感。飲食宜給綠豆湯、西瓜、藕汁、苦瓜等清熱生津辛涼之品。 但在臨床上有時可見到一種病包括幾種不同的證,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同一種證,在護理時可以在辯證施護原則的指導下,採用「同病異護」和「異病同護」的方法處理之。 所謂「同病異護」是指同一種病,由於發病的時間、地區以及病員機體反應性不同,或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表現的證不同,施護的方法亦各異。以感冒為例,由於發病季節不同,施護方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於感受暑濕之邪(暑多挾濕),護理應採用一些祛暑化濕的方法。如室內注意通風涼爽,飲食可給清熱利濕之品,如西瓜、綠豆湯、番茄、苦瓜等,忌生冷、油膩和辛辣等助濕化熱之物。如果是冬令時節感冒,宜採用中葯溫熱服,給生薑紅糖蔥白湯等熱飲料以助葯力,服葯後覆蓋衣被,使 其周身微微汗出,而達汗出表解之功效。可見,同屬感冒病,由於其發病季節不同,而施護的方法也不一樣。 又如風溫,在發病的不同階段而施護方法也各異。如:風溫初起,邪在衛分,病位在表,宜用發汗解表的護理原則。若邪熱進入肺胃的氣分證時,由於病邪由表入時,護理上應用"清"的刻法,從室溫、飲食、服葯等應清、涼的措施。對高熱不退者,可採用物理降溫法。當熱入營血證時,護理上應防變預防病發症的發生。當熱病後期、余熱未盡時,護理上征在"調"字上,通過調養使病症得到痊癒。 所謂"導病同護",就時指不同的病,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出現了相同的病機,因而也可採用同一方法護理。比如,久痢脫肛、子宮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現為中氣下陷證,都可采升提中氣的護理方法。如用黃芪、黨參燉母雞,苡仁粥、茯苓粥等益氣健脾之品;注意休息,避免疲勞,以培育中氣;採用針刺百會、關元、長強穴,以補中益氣;保持會陰部清潔,用五倍子、白礬煎水熏洗以促使回納等。由此可見,中醫護理主要的不是著眼於"病"的異同,而是著眼於病機的區別和"證"的不同。相同的病機和證,可採用基本相同的護理方法,不同的病機和證要採用不同的施護措施。 所謂"證同護亦同,證異護亦異"實質是由於"證"的概念中包涵著病機在內的緣故。這種針對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護法,就是辨證施護的精神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