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古代著名醫書有哪些?
1,《傷寒論》——東漢張仲景所著。該書被歷代奉為中醫的經典著作。書中所運用的辨證論治原則和方法,確立了中醫診治疾病的規范。所記述的理法方葯相結合的辨治經驗,對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所記載的大量復方,組方嚴謹,療效顯著,被後世稱作「眾方之祖」。
2,《食療本草》——為唐代孟詵所著,後經張鼎補充而成,是最具影響的食物療法專著之一。享年93歲的孟詵曾師從葯王孫思邈學習,精通醫葯、養生之術,其長壽與精通食療等養生方法不無關系。該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古代營養學和食物療法專著,對多數食物療效和食用葯品合理應用的闡述切合實際,至今仍有較高價值。
3,《神農本草經》 又稱《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非一人一時之作,「神農」為其託名。由戰國及秦漢醫葯學家通過對葯學資料不斷搜集整理,最後成書。該書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葯物學典籍,所收載的大多數葯物沿用至今,其功效已為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所證實。書中提出的葯物學理論和用葯原則大多正確而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至今仍為學習中醫葯的重要參考書。
4,《溫熱論》 由清代著名中醫溫病大家葉桂講授,門人顧景文等據筆記整理而成。闡明溫病發生、發展規律,歸納為「溫邪上受,首先犯上,逆傳心包」;提出溫病發展的衛、所、營、血四個階段,表示疾病由淺入深的四個層次;敘述辨舌、驗齒、辨斑疹等意義。在溫病學說的發展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5,《四部醫典》成書於公元8世紀末,由著名藏醫葯學家宇妥·元丹貢布總結傳統藏醫葯理論和治療經驗,吸收中醫、古印度和大食等醫葯學的許多精華編著而成。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各種疾病的分類以及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葯物配方等等。
2、想找一本家庭用的醫書,包括日常養生、疾病預防,常見病症狀描述的比較清楚的。
中里巴人寫的(求醫不如求幾)很好,實用
3、想看一本醫術,我是高中生,想看一本以養生為主的醫書,醫學基礎幾乎為零,想問有沒有什麼推薦?最好實用
醫術大多是講所有方面的…包括疾病的診斷…用葯~作用等等。你說養生為主,那個是什麼養生食譜~不屬於醫術范疇
4、中國古代三大醫書是什麼
中國古代經典醫書包括《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此外還有《黃帝內經》。
(一)《難經》。《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共三卷,原題秦越人撰。《難經》是中國經典的中醫理論著作,「難」含有「問難」之義,或作「疑難」解,「經」乃指《內經》,「難經」即「問難《內經》」。此書把《內經》中的難點和疑點提出,然後逐一解釋闡發,並且對部分問題做出了發揮性闡解。全書共分八十一難,分別對人體的腑臟功能形態、診法脈象、經脈針法等諸多問題逐一進行了論述。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腧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一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俞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和八會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此外,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並對五臟之疾,泄痢等病多有闡發,對後世傷寒學說和溫病學說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
(二)《傷寒雜病論》。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原著《傷寒雜病論》,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該書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傷寒論》重點論述人體感受風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變化及如何進行辯證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六種,即所謂「六經」。根據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勢的進退緩急等方面的因素,將外感疾病演變過程中所表現的各種癥候歸納出癥候特點、病變部位、損及何臟何腑,以及寒熱趨向、邪正盛衰等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該書總結了前人的醫學成就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集漢代以前醫學之大成,並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系統地闡述了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的辨證論治,理法方葯俱全,在中醫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和承先啟時的作用,對祖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具體他說,他不僅為診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方法,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規范,從而奠定了辨證論治的基礎,為後世醫家奉為經典。
(三)《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本經》,撰者以「神農」為託名,《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葯物學專著,是我國早期臨床用葯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歷代被譽為中葯學經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葯365種,其中植物葯252種,動物葯67種,礦物葯46種。書中以簡練古樸的文字闡述了中葯理論的精髓,對每一味葯的產地、性質、採集時間、入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葯物之間如何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出概述。《神農本草經》對葯物的性味也做出了詳盡的描述:指出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是葯物的基本性情,可針對疾病的寒、熱、濕、燥等不同性質選擇用葯。寒病選熱葯;熱病選寒葯;濕病配溫燥之品;燥病須涼潤之流。此外還參考五行生剋的關系,對葯物的歸經、走勢、升降、浮沉都很了解,這樣選葯組方、配伍用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神農本草經》中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需要支出的是,目前學術界一般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加之《黃帝內經》看做是中醫四大經典,而並沒有「三大醫書」的說法。只是《黃帝內經》偏重於 「治未病」而被有人可做是養生書籍,實際上《黃帝內經》是第一部中醫理論經典。
5、古代著名醫書
中國著名的醫書有《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洗冤集錄》,《醫宗金鑒》等。
1、《黃帝內經》,作者,黃帝。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存最早中醫理論著作,對後世中醫學理論的奠定有深遠的影響。此書相傳是黃帝與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多位大臣討論醫學的記述,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醫家類。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成書約於戰國至秦漢時期,在東漢至隋唐時期仍繼續修訂和補充。《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該書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理論基礎,也是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發展的基石
2、《神農本草經》,作者,傳說是神農氏。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現存最早的中葯學專著,作者不詳,約成書於秦漢時期。書內記載的葯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
原書早已佚失。南朝陶弘景為《神農本草經》做注,並補充《名醫別錄》,編定《本草經集注》共七卷,把葯物的品種數目增加至七百三十多種。清朝孫星衍將《神農本草經》考訂輯復,成為現在通行本。
《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葯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葯分為三品: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3、《傷寒雜病論》,作者,(三國)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又作《傷寒卒病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中國第一部理法方葯皆備、理論聯系實際的中醫臨床著作。此書被認為是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
此書總結《湯液經法》、《黃帝內經》、《難經》之思維體系,實踐於內科辨證論治上,於外感傷寒創設「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並列方治。
並於雜病上,於霍亂病、百合病、陰陽毒、瘧病、虛勞、瘀血病、胸痹病、水飲病、咳嗽病、婦女雜病等皆有涉入,列方處置,堪稱漢醫學之內科學經典,相對於《內》、《難》的生理學經典角色。
4、《洗冤集錄》,作者,(宋)宋慈。
《洗冤集錄》為宋朝人宋慈所作,由其從事司法刑獄工作所積累之豐富驗屍經驗為基礎,並結合當時傳世的屍傷檢驗諸書,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完成了這部有系統的古代法醫學著作。這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完整的法醫學專書。
《洗冤集錄》成書於淳祐七年(1247年),有五卷,53條,有檢驗總論、驗屍、驗骨、驗傷、中毒、救死方六大題材。
以目錄來看,本書的主要項目包括:宋代的檢驗屍傷法令;驗屍方法和注意事項;勘察現場;屍體現象;各種機械性窒息死;各式鈍器損傷;銳器損傷;交通事故損傷;高溫致死;中毒;病死和急死;屍體發掘等項。
主要的涵蓋驗屍的檢驗方法、死因的判斷,例如對於被火燒死與死後焚屍的差別、生前溺死與死後棄屍入水,都有精闢的見解。《洗冤集錄》中所稱呼的「血墜」也就是現代法醫學中的「屍斑」。
5、《醫宗金鑒》,作者,(清)吳謙編修。
《御纂醫宗金鑒》簡稱《醫宗金鑒》,全書九十卷,清乾隆朝時政府編著的大型醫學叢書,由供奉內庭太醫、太醫院右判吳謙奉敕主編,後收入《四庫全書》之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給與這套書籍相當高的評價。
本書共分15部,有《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訂正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訣》。
以及《痘疹心法要訣》、《種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眼科心法要訣》、《刺灸心法要訣》及《正骨心法要旨》。
其中,《傷寒論注》中,收集了二十名醫家的註解,內容極為詳盡。口訣的部分也甚為實用,在本書刊行之後,成為當時醫學教育最重要的讀本。
本書也成為中國北方中醫界最重視的一本套書,對於北方中醫界有極深的影響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帝內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農本草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傷寒雜病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洗冤集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醫宗金鑒
6、中國古典四大醫書是什麼
中國古典四大醫書是:《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1、《黃帝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2、《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三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此書為一部託名之作,書內容簡明扼要,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相提並論,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一。
3、《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東漢末年南陽人張仲景撰於公元200-205。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內科雜病 。
4、《傷寒雜病論》 ,是集秦漢以來醫葯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
1、《傷寒雜病論》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作者是張仲景,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間,該書和張仲景便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葯的理論基礎。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紙張尚未大量使用,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的年代,這本書很可能寫在竹簡上。
2、《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其餘三者為《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另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今本中的黃老道家痕跡是隋唐時期的道士王冰竄入)。 其基本素材來源於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
3、《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系。《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4、《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葯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葯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葯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葯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葯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葯葯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7、推薦一本醫書 日常生活用得著的
《吃出來的健康》算不算?通過吃能治病養生,推薦一下!
8、學中醫的進來。。。推薦幾本養生的著作。。中醫的。。《黃帝內經》?。。我要醫書、、對中醫很有興趣。。
1 神農本草經知 2本草綱目 3古方今釋 4中醫名家診法精華 5中醫必讀 6中醫中葯入門一本通 7黃帝內經道 8中華醫書大全
如果對中醫有興趣可以看一些大家的著作-鄧鐵濤 ··專· 或者歷代名家的如張仲景
也可以到圖書屬館 借 買個掃描儀 把內容掃下來 你懂得的
9、家用醫書哪個好
我覺的家用醫書挺好的,也很實用,民間小抄扁方很好,不要小看這些扁方,真正用個機也是很管用的。特別在農村,有頭痛牙疼高燒啥的,離醫院又遠,要是與到黑更走不了,這時候家用醫書就有用了,現在上醫院不管啥疾病都先打掉zd瓶,對身體也啥好處,用上小扁方高燒啥的都會治好,用中草葯還不上身體。
10、中國古代的醫書有哪些?
先秦:《神農本草經》神農氏 《皇帝內經》
漢代:馬王堆漢墓醫書 《黃帝內經素問》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張仲景《金匱要略復》
唐代:孫思邈,《千金方》,明代: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針灸甲乙經》、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葛洪《肘後備急方》、巢元方《諸病源制候論》、蘇敬《新百修本草》 、王燾《外台秘要》、元丹貢布《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 北宋:宋慈《洗冤集錄》
回回葯方 忽思慧《飲膳正要》、許國禎《御葯院方》 、劉完素度《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子和《儒門事親》、朱丹溪《格致余論》、李東垣《脾胃論》、李時珍與《本知草綱目》、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吳又可《溫疫論》、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薛生白《濕熱條辨》、王清任《醫林改錯》、《古今圖書道集成醫部全錄》、《聖濟總錄》
近代醫學名著 《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