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站混元樁的時候能不能看著電視
能,但不可看激烈片和聽激烈的音樂。一次站樁時間不定,累了就休息,一次站樁時間最多1小時。來每天站樁次數不定。站樁時不可胡思亂想,可以心裡慢默念「松」、「靜」以排除雜念自。聽輕音樂是排除雜念的好方法。此法可以用於站養生樁知和渾圓樁。本人經常用此法。站渾圓樁就是將胳臂與身體形成整體力,改成用身體發力而不是胳臂發力。其實很簡單但是要練成可有點難。只要站的時間到,自然成功道(但必須要練試力、步法)。
2、站樁有什麼好處?站樁的要領是什麼
站樁,分為武術站樁和養生樁兩類.武術站樁,多以低樁為主,練三復焦,一來下盤有根,二來內行氣血.養生樁,多以高樁為主.各有側制重. 站樁的好處非常多,原理上講,下緊上松,氣血滋潤內臟. 你在剛開始站樁時,可以聽點音樂,看點電視都行,站到一定的程度,你會不希望有雜音,自然的有種入靜的感覺.這個時間過程,因個人而異.
3、養生樁可以閉眼練嗎?
注意養生的人往往選擇養生樁和靜坐兩種方式,可是應該怎麼站怎麼坐卻內有乾坤。「含胸拔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雙目似閉微閉,收功時雙掌下按,雙腳湧泉放氣。」這是站樁要決,所以站樁應似閉微閉,初期學者可以睜眼,但是千萬別閉著眼睛,因為閉著眼睛人的能量是向內匯聚的,而我們要使內外能量向外發散。
除了眼睛要注意似閉未閉,養生樁還有什麼需要講究和注意的呢?我在別的網站看到相關信息算是比較全面的了,你們有補充還可以在下面接起來哦:
第一,你要使你的身體產生強度。
彎曲你的膝蓋,不要讓它超出你的腳尖,重心向後移落在後腳跟上。落在後腳跟,你的向下的重心的位置是最累的,越累你的身體就越容易被激發,所以當你的兩腳越抖,越是意味著你在創造磁場,創造能量。
站樁有兩個基本的姿勢,一個是抱球式,一個是大字樁。抱球式相對輕松一點,手的壓力不大;但是大字樁你手的壓力就偏大,我建議大家用大字樁。因為你激發了兩腿的能量,腿在抖,在釋放能量,在形成生物磁場,但是抱球式你手的抖動就弱了,手的壓力弱,它釋放的磁場就弱,所以你如果用大字樁,手的疲勞程度強度就增強,這意味著會激活了手部的能量。所以如果你手腳一起釋放,你產生的能量、磁場就更加平衡、更加大。我建議大家用更平衡的方式,手腳用大字樁的方式是最好的。
第二,你在站樁的時候,除了激發能量,不要動。
不要動是相對的,你的身體一定會抖,腳一定會抖,而且這個抖實際上是有頻率的,上下抖,左右抖,前後抖,大家有站樁經驗的人會發現:每過5—10分鍾,你的身體忽然會有一個奇妙的向上的彈跳,不是雙腳離地的彈跳,是有股能量忽然間從雙腳上揚,以至於你人有向後倒的趨勢,你會像一個彈簧一樣被彈一下,然後再彈回來,因為你身體能量每過10分鍾會有一個向上涌動的趨勢,像海浪一樣,實際上你的身體在能量的推動下會自動地像樹葉一樣搖擺。但是不要過分地搖擺,過分地搖擺你的能量就散開了。
在無法克制的情況下,你可以讓它搖擺,因為這是能量自發地推動。
除非能量自發地推動,否則你不要刻意去搖擺,刻意去搖擺意味著你的重心就不在後腳跟了,你這樣疲勞程度會降低,以至於激發的能力就降低了。
第三,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千萬別閉眼!!!
為什麼不許閉眼?閉眼意味著你在引導能量向內走,而不是讓這個能量向外激發。
所以站樁和靜坐是性質不同的,靜坐是引導能量向內走,你需要閉眼;但是站樁是擴大能量中心的運動,而你一旦閉眼,能量會自發地向內走,而不是擴大。這個趨勢是不一樣的。所以站樁不要閉眼。你可以聽音樂站樁,看著電視站樁,但就是不要閉眼。閉眼產生的能量和睜眼產生的能量很不一樣
總之:養生樁是一種非常適合休養生息的方法哦!大家一定要注意養生,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呢!
4、請問站養生樁的時候,可以聽音樂嗎?謝謝
你可以對上比一下效果,如果一樣好你可以聽音樂,一般不建議聽音樂。
5、最近,夜裡睡覺睡一陣醒一陣,睡前也沒想什麼事啊,有什麼辦法改善嗎?
這個問題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大概是夜裡幾點開始第一次醒呢?你去查一下身體,特別是心經(心包心臟),看看是否有問題,在中醫里,心主神明,若心經有疾,心血百不足,心火旺,則心神不安,就度容易出現你說的情況,這是從中醫的角度去解決。第二,可以在門口請兩個桃木葫蘆或者在室內恰當的位置放一把桃木劍,或者買個音箱,下載一些佛教音樂,經常放一放聽一聽,比如心經,大悲咒,十二小咒等,每天放一放聽一聽,可以凈化污穢的一些東西,這是從玄學的角度去解決。第三,是平時注意適當的運動,注意飲食調節,睡覺前可以站一站樁,可以去書店買何專振威著的大成拳學,買這套書的第一部就夠你用了,先練養生樁部分的功法,注意呼吸,意念,間架結構一定屬要達標,這個見效最快,這是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決。這三個方面綜合實施的話,相信你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6、站樁問題
渾圓樁源於中華傳統武術門派里的意拳(大成拳),為其築基養生樁法,以松靜自然為主。誠望習者「守平常、莫好奇」,認真訓練。站樁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運動。形(姿勢)和意(意念渾圓樁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為作用,不可偏廢,其訓練以形為體,以意為用,以靜為和。
站樁需遵守四容五要的原則,四容即:頭直、目正、神庄、氣(聲)靜;五要即:恭、慎、意、切、和。恭者神不散,慎如深淵臨,假借無窮意,精滿渾元身,虛無求實切,忽失中和均。
初習渾圓樁,首先應將整體間架安排正確,在虛靈挺拔的原則下進行由局部到整體的放鬆訓練,尤其是雙肩和胸部的放鬆更需時時注意。其要求是:頭直目正,氣靜息平,身端體正,松肩橫肘,腋下全虛,屈肘環抱,胸腹放鬆,腰背正直,膈肌放鬆,胸虛背圓,雙膝頂出,臀部如坐高椅,足趾抓地,足心涵空。整體要求是:松靜自然,虛靈挺拔,曲折玲瓏,渾圓一體。
渾圓樁動作簡單易煉,誠如王薌齋老先生所言:「養生樁,極容易,深追究,頭萬緒。」僅站好姿勢不動,一不調息,二不意守,三不周天循環。即不調整呼吸,不留意丹田,不搞大小周天。為保健養生治療某些慢性疾病,增長體質,使工作肌產生被動性的站樁練功,簡單易行,人人都可學會,效果良好,無副作用。站樁時間不做硬性規定,可隨身體狀況靈活的安排。站樁疲乏難奈時,功感大失,說明體內消耗大於補充,應改為坐、卧式,疲勞消失後再站。總之,要靈活、漸進地延長練功時間,不要超出身體的負擔。
站樁不要追求功感,要意念淡守,既不要忘記,也不要強想,「勿忘勿助」。體內起變化時自然會出現功感。
渾圓樁 - 入門
起式
身體正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這一點很重要,自己不易體會,要讓別人看你是否站得與肩同寬),腳尖向前,不允許有內外八字,全腳踏地,二肩與腳掌心一線,做到這點,足心就會有發熱或發麻的感覺。雙手自然下垂,雙眼目視前方。
起式的目的,一是凝神,做好練功的思想准備;二是體會氣血運行,從而進入站樁狀態。
站樁
雙手緩緩上提到胸前,雙手外拉而抱圓 ,兩腿自然平衡站立,既不外開,也不內扣,基本接近自然。姿勢要點如下:
脊柱正直,這是氣機發動的關鍵,必須做到。頭正,頦微內收。這是軀乾的要點。
兩手指尖相距一拳之遠,指尖相對,掌心向內,十指自然分開,手掌與胸距約30公分。雙手放在肚臍以上肩部以下的部位,具體可視個人的情況而定。手略高於肘,肩部要松,這是內力導於稍節的通道。內抱外撐,站到一定程度,自可體會深切。還要做到肘橫腕挺。這是上肢的要點。
站樁時呼吸自然,練功中要注意全身肌肉放鬆,心態平和,只有這樣站得才會輕松,站得長久。
註:土行孫樁式中雙手位置比較高,這是功夫到一定程度後所為,難度比較大,初學者可以將雙手位置放低點,只保持在肚臍以上即可。
收式
兩手合抱於丹田,男左手在下,女右手在下,靜默二分鍾,默想全身氣機如百川歸海一樣流入丹田,丹田如同無底深淵,收藏無盡氣機。然後提肛收腹,二手往下一按,氣機收入丹田,就完成了收功。
註:丹田位置在肚臍與命門對應的小腹部內。
練功意念
剛開始練功不必要求意念,功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體會。初學樁功全身酸痛、疲勞,容易造成肌肉緊張,姿勢變形,所以在練功中時刻注意姿勢,要常留意放鬆全身肌肉。剛開始練功時可以考慮聽聽音樂,看看電視,以緩解練功帶來的枯燥和煩躁。隨著以後練功的深入,應該慢慢放棄聽音樂看電視,專心練功。
注意事項
1、不可以在電風扇下和空調房裡練功,易感風寒。
2、功後最少半小時內不可以接觸水(比如喝水、洗澡等等),也不可以大小便。所以最好是在功前喝水,大小便!
3、可以酒後站樁,不可以房事後站樁。煉功的人最好減少或者避免房事,功後想要有房事,間隔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4小時以後,否則容易短壽。
4、初習者應避免刮風、下雨、雷鳴時站樁。
5、有心臟病的人不可過度練習站樁,可嘗試減少每次站樁的時間而增加站樁的次數來過渡,積少成多。
6、感覺到胸悶、頭暈、身體疼痛者,應適度減少站樁時間或停止站樁,並尋找原因。
馬步站樁功
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干線 ;絡有網路的意思,是經的分支。它們遍布全身,內連五臟六腑,外達四肢百骸,溝通內外,聯系表裡,構成了一個完整、獨特的功能體系,使肌體內外上下統一協調,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靈樞·經脈篇》說:「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因此有「通則不痛,不通則痛」之說。馬步站樁功的機理,類似於「體外反搏」的原理,它通過調整和保持特定的「上虛下實」姿勢,以增加心臟氣血的迴流量和上身各部的氣血通量,有利於建立「側支循環」和改善微循環,使周身的經路暢通,氣血調和,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防治「人老先從腿上老」,祛除疾病,健身益壽的目的。
馬步是大多數中國武術門派所採用的基本的樁功訓練,通過練習馬步主要是為了調節「精、氣、神」,完成對氣血的調節、精神的修養的訓練,鍛煉對意念和意識的控制。在蹲馬步的時候,常常要求要凝神靜氣,要呼吸自然,要蹲得深、平、穩,以練習喉、胸、腎等器官,並使腹部肌肉縮進,腿步肌肉緊張,以圖達到全身性的綜合訓練。這種樁功,由於是長時間的靜功,所以對於人體全身各器官是很好的鍛煉,通過這樣的鍛煉能夠有效的提升在劇烈運動時人體的反應能力。
馬步樁的修煉
馬步樁作為內外家都修煉的基本樁功,其練功方法基本一致。但不同的拳種,有以修身(練體能)為主和修心(以培養意念)為主的,大致可將其分為兩類。一是通過不斷增加練功時受力的強度,加大靜支撐力力度來增強內臟的功能,以及肌肉的力量和承受力。二是站樁時側重於意念和假想來增加功力。當然,這兩者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只是在練功時側重於哪一方面的問題,決不能將兩者分開來進行練習。
當然,由於練習此樁所追求的目的不同,故而其姿勢和意念的引導也是不一樣的。
若以增強體能為主,如演練套路、硬氣功、排打功、鐵布衫以及增加自身力量的鍛煉等,就要從不斷增強靜支撐力開始。不管馬步還是丁馬步,勢子都要由高到低,受力由弱到強,時間由短到長,通過靜支撐力的作用來達到內強外壯的目的。此練功方法多為以少林拳為代表的外家拳、硬氣功等功法採用,往往能練就超常的體能和不可思議的功夫。多為大馬步。
而以強身為出發點,增強體能,疏通經絡,培育內力,開發智慧為目的的,內家拳,氣功等,往往是小馬步。
馬步站樁功功法
以下馬步站樁的內容來自《少林內勁一指禪》教材,少林內勁一指禪80年代初曾經過國家體委專程考察,是一種優秀的鍛煉方法。其中的馬步站樁,要求不意守,不強求入靜,是實實在在的練功,不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不用假想來忽悠自己。體委和教委曾聯合向大專院校推廣。
預備姿勢:放鬆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內扣10°左右;兩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內;身體中正,目視前方。
起勢:掌心相對,兩臂向前緩緩抬至與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經腰間帶脈處向後、向外、再向前劃弧;翻掌向下,兩臂略收回,置於體前,同時屈膝下蹲成馬步站樁式。
站樁要領:
1.兩腳與肩同寬;
2.兩腳尖內扣10°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過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過腳尖;
5.收腹、提肛;
6.圓檔、松腰、松胯;
7.含胸拔背;
8.虛領頂勁;
9.舌舐上齶;
10.目視前方;
11.鼻尖與肚臍的連線垂直於地面;
12.百會與會陰的連線垂直於地面;
13.虛腋;
14.沉肩墜肘;
15.前臂與地面平行;
16.兩前臂互相平行;
17.中指根部與前臂成一直線;
18.手掌成瓦狀;
19.手指成階梯形,拇指與食指成鴨嘴形;
20.上虛下實,面帶微笑,自然呼吸;
21.馬步站樁時要做到「三個不要」和「一個強調」:不要入靜;不要意守;不要將別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強調動作姿勢的准確;
22.要做到三個穩:起勢穩;站樁穩;收功穩。
要求:每次站樁的時間不宜少於30分鍾(初學者時間可以由短到長,循序漸進);架勢可隨著體力的增強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圍內,架勢越低,「體外反搏」的作用越強,「爆發力」越大)。
7、站樁有什麼好處?站樁的要領是什麼?
站樁的好處:
1、不空狀態
所謂不空狀態,就是身體處處具備不定向支持力,具體表現為打不壞、拆不散的高穩定間架結構。
2、貫通狀態
使力量傳導暢通無阻,以形成軌跡復合運動所造就的「勢」的極大限度的發揮。
3、培養精氣神
通過站樁,養成一種如虎撲食、高度戒備、如臨大敵、一觸即發的精神氣勢。
站樁的要領:
1、發力位置
下盤是根基,三線對爭應首先由下盤入手體認。下盤的對爭要領是:開臀提胯,斂陰吊襠,前蹬後踩,襠胯圓張,起不敢起,坐不敢坐,進不敢進,退不敢退。
2、脊椎對爭
脊椎對爭的總體要求是:坐臀提身,領頸拔背、節節拉長、通脊貫頂。感覺如同「隔牆視彼物,牛拉重車行」,伸長脖子拉長腰。
3、三線就位
人體結構上肢連通為一條線,下肢連通為一條線,脊椎連通為一條線,三條線組合在一起形成了千差百異的人體大形。
(7)養生樁音樂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堅持時間
站樁最基礎的時間要求,必須保證四十分鍾,如果低於四十分鍾是沒有效果的。另外根據不同需求,時間也各有不同,養生為目的,站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如果以武術練功為目的,則需要站到兩小時甚至更多。
2、站對掙樁
站對爭樁時,可以讓同伴從各個角度推壓練習者的間架、前膝進行檢驗,如果間架很整很強韌並且極具彈性,一受力之下立即復位、彈回,一般就為正確。如果一受力就散了或是用力死頂著,就是錯誤的。
3、左右互式
左右式不可偏廢,均要練習,可以一段時間站左式,一段時間再站右式。
8、中國太極拳的歷史
關於太極拳的起源,眾說紛紜,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許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張三豐、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張三豐、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陳王廷和王宗岳等幾種不同的說法。沒有充分史料可以證明太極拳是張三豐所創,但戚繼光的32勢長拳理論早於陳王廷,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原本也為陳式太極拳所缺欠。可見太極拳並非一人所創,而是前人不斷開發、總結、整理、創新、發展而來的。縱觀近、現代太極拳的發展就可見一斑,事物只有不斷發展才具有生命力。這足以說明太極拳的前天、昨天和今天,也揭示了它的明天。據中國武術史學家唐豪等考證:太極拳有兩大分支,一支傳承於武當派武術之中,秘不外傳,只有趙堡太極拳傳承於外;另一支最早傳習於河南省溫縣陳家溝陳姓家族中,依次流傳給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陳氏太極拳的創編人是陳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創見的武術家。
太極拳數百年來代代有傳人,綿延不絕,名手輩出,流派紛呈(分陳、楊、武、吳、孫等派)。追根溯源,它的發祥之地在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陳家溝,位於河南省溫縣縣東清風嶺上,六百年前為常陽村。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澤州(今晉城)人陳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溫縣城北,立村陳卜庄 ,越二年,因嫌地勢低窪,復遷常陽。後因陳氏人丁繁衍,家傳武術在附近又大有聲望,加之村中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溝,久而久之,便易常陽舊名為陳家溝。陳氏總結了許多拳術套路。計有五套拳、五套錘、十五紅、十五炮、紅炮錘、一百單八式長拳以及別開生面的演練方法雙人推手等。又據此理,創編了刀、槍、劍、棍、鐧、雙人粘槍等武術器械套路。這些拳械套路均據太極之理,由無極至太極,由無相而生有相,由靜而生動,每個招式都分陰陽(即虛、實、柔、剛、靜、動等),形成了太極拳械的雛形,在陳氏家族中世代相傳,形成陳氏太極拳。 陳氏十四世的陳長興,在祖傳太極拳的基礎上再樹里程碑。他將陳王廷編的一至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創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為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後人稱之為「老架」,他還大膽地打破門規限制,拳傳外姓,收河北廣平府(今永年縣)楊福魁(露禪)為徒。楊福魁藝成回鄉後,教拳於北京,因教拳需要,將師傳老架太極拳中的高難度動作逐步舍棄,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成為目前流行的楊氏太極拳,滿族人全佑跟楊福魁之子楊班候學得楊氏小架太極拳後,傳與其子鑒泉,在上海開辦武學,將師承太極拳修改定型成另一家,因鑒泉後從漢姓吳,故世人稱其為吳氏太極拳。
9、我是學生,尋求簡單實用的養生方法!!
早上:喝金蘆薈口服液、還陽水、吃些百時令水果。
中午:如無重大疾病,隨便吃。喝金蘆度薈口問服液若干。
晚上:自熬八寶粥、生拌菜,開督脈、熱水泡腳(答17~19點),喝金蘆薈口服液若干。23點前睡覺。
平時:好心情、版做運動、睡好覺。
記住:知道不重要,做到才重要!權
10、站養生樁要注意哪些要領
1.練功前排除大小便,摘下手錶,取下項鏈,耳環和戒指等金屬物品。
2.飯前飯後一小時內不適合練功。飽練傷胃,餓練傷氣。
3.身心放鬆,凝神定意,心平氣和,掃除萬慮,默對長空,情緒穩定愉快。目光遠望,似菖蒲低眉,與遠方收神來。所觀之物似見未見,模模糊糊,不可閉目,不可四處張望,閉目神昏,野視神亂。似聽遠處輕微的細雨之聲。
4.自然呼吸不許人為造作,尤其不能守丹田和所謂運氣。
5.練功過程中出現酸麻脹,津液增多,呵欠,打嗝,腹鳴和虛恭,發熱自及出汗等感覺和現象,是正常反映。隨著病情好轉和功夫長進會自然消失。最後達到全身極度舒適而產生肢體喪失感。都屬正常現象。
6.練功要循序漸進。拔苗不能助長,根深自然葉茂。不可急於求成和恨病吃葯。要留有餘興。
7.守平百常,莫好奇。不可追求什麼氣感和運氣,發氣之類虛幻效應。
8.初練者為了解除煩累情度緒,可以在練功時聽音樂,但是只可聽高雅悠揚的音樂,絕不可聽聲嘶力竭及令人心浮情燥之類的噪音。
9.練功應如汽車之駕駛,做到三穩,起動穩,行駛穩,停車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