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瘋狂的老子養生十字訣是什麼?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2、怎樣能打出老子十四字養生訣的字體
音)正字:《篇海》之人切,音眞。太上復作亳州老君𥓓,張道忠添註:從一從止從主從月。正者,眞也,一倂止為正。主者,注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也,四正之初也。正者,眞也。人能行眞正,不染制邪曲者,為仙之基本也。
非常道人解:字從一止主月,一止為正,月為陰,陰主靜也。意思是:一者道也,止者止於至善之地也,此至善之地者以靜主之也。正如《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所說:「清靜為天下正」是也。
(音)道字:《字匯補》都皓切,音道。太知上作,見《亳州老君𥓓》。
非常道人解:此字康熙字典只有注音,沒有解釋。字從人道寸。意思是:人的行為寸步也道離不開的就是道。上道下寸為導,意思是:人的行動離不開道的引導。
3、誰知道養身密決?
養生秘訣 :
1 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 21 ∶ 00~ 早 3 ∶ 00 。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則春夏不長,即第 2 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 , 不是治本 ,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 . 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 . 錯誤的因不除 , 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 . 健康的根本在心 . 一切法從心生 . 心凈則身凈 . 所以得病了 , 不要向外求 , 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 . 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 , 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 , 人也能 .
3 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 1 )足夠的氣血; 2 )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 + 膽汁 + 必要時間內(晚上天黑後 ~ 午夜 1 點 40 )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 + 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 「 增收(增加氣血) 」 ,也需要 「 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 。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 1 )減少體內的垃圾; 2 )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 3 )增加體內的氣血。
14 與其相信葯物,相信檢查的資料,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 ( 智慧開了 ) 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15 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 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里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靜坐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準後都會出現一些 「 有病 」 的現象。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17 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18 人為什麽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其實這就是 「 虛 」 的妙用。道家講,虛則靈。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 「 虛靈 」 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 人要想健康 , 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 " 氣 " 來 " 氣化 " 所進的食物 . 只有這樣 , 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 , 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 " 虛火 " 損害你體內的臟器 . 這個 " 虛火 " 反過來會損耗你的 " 氣 ". 所以 ,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 現代人生病 , 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
20 、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21 俗語說 「 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 。這個 「 機 」 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麽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 「 機 」 ,讓你 「 機 」 打開。這個 「 機 」 ,有時也叫 「 關鍵 」 。當然,這個 「 機 」 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22 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 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24 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25 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盪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入,此病之起因。
26 凡人慾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27 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 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慾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相火旺,真陽耗,
29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30 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31 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葯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麽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麽葯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主發謂之機。箭在弦上要發出去,必須撥動這個機。其他任何事情都是這樣,都有一個機,只有觸動這個機,事情才會發生,不觸動這個機,其他的條件再多,也沒辦法引發事件。機就是這麽一個東西,它是事情發生的最關鍵因素。它是點,不是面。可是觸動這個點,就能帶動面。所以,病機就是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最關鍵因素,(也可以講,病機一開,人的病狀就會顯現出來,人就進入了 「 病 」 的惡性循環當中。和病機相對的就是 「 生機 」 。生機一開,人就會進入康復這個良性迴圈當中。實際上病機和生機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是一對陰陽。病機開了,生機就關了,而生機開了,病機也就自然開始關閉了。這個就是辯證法。)
32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33 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心可以主動一切。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34 風寒陰陽璁濕,在在皆可使人致病。萬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虛而入。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富人有保衛力,如衣食住等等。貧人有抵抗力,如氣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富人多食肥甘,傷胃傷齒。貧人多餓,所食不雜,故無腸病。富人多逸,故多氣惱。貧人多勞,故少疾病。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盡則窮。窮人能勤儉,即是造福,果熟即富。凡衣食住之保衛力富,則精氣神之抵抗力弱。保衛力弱,則抵抗力強。
35 大病初癒,切忌理發洗足沐浴
36 故求長壽無病,常強肉身。欲強肉身,當調伏精氣神。欲調精氣神,當拒絕擾亂之賊。欲杜此賊,當先攝心。欲求攝心,當化貪嗔痴三毒。欲化除此三毒,必學心戒。但空口言戒,無益於事,必求開慧,方不為所愚。欲求開慧,必先求定。欲求得定,必學靜坐。
37 能靜則仁,有仁則壽,有壽是真幸福。
38 一切修身修心法門,只有兩字訣∶曰放下、曰回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只要一放下,一回頭,病者頓愈,迷者頓覺。此真無量壽者。
39 心過勞的人,心疲肝旺,心過勞就是心太滿,不虛。心滿,則不納肝(木)生之火,心不納肝生之火,則肝氣必積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於是腎水大虧,水不足則火更旺,心腎相聯,心氣更弱,肺病即成。內部相互關聯,一動全動,一病全病。而擾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覺,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靜坐。
40 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現在病可去,未來病可防,此其小者也。又心息則神明,神明則機靈,靜者心多妙,觀機辨證,格外敏捷,見理既正,料事益遠,遇亂不驚,見境不惑,能一切通達,自無主觀偏執之弊,而大機大用,由此開啟矣。
41 人在生病的時候最忌諱是嗔恚心起。這個時候一定要安然順受,讓心安定。然後慢慢調理,健康很快恢復。心安才能氣順,氣順才能除病。否則心急火上,肝氣受損,加重病情。心神寧一,那渾身的血氣,自可健全發揮。 心有兩種,一是真心,一是妄心。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風動,風止波息,而水不動。寂然無念,是無心心也。
42 子時失眠,腎水必虧,心腎相連,水虧則火旺,最易傷神。
43 睡時如有思想,不能安著,切勿在枕上轉側思慮,此最耗神。
44 午時屬心,此時可靜坐一刻鍾,閉目養神,則心氣強。
45 早起如在寅時三點至五點,此時切忌郁怒,不然必損肺傷肝,萬望注意。
46 人生一切事業,皆以精神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強弱,全賴心神之靜定不亂,一個亂字,足以妨礙一切工作。
47 人生以血氣流通為主,氣滯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結毒為癤為瘰,為癌為瘤,皆是血氣不流通之故。氣以順為主,血以通為暢。百病無不先由氣滯,氣郁於內,肝先受傷。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訣。而化除要訣有二∶第一尋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則一切自化。第二以葯石、按摩助其化除,幫助血氣之流通。
48 養病治病不可求速。因性急助火,火旺損氣,反而不美。另不可貪多,貪則無恆而性急,況百病由貪而起,不可再貪以重增病苦也。
49 心屬火、腎屬水,心腎相連。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濟,則蒸氣內發。各部機體運動,可求得健康。此可於舌上察知。舌無水則不活,故活字以三點水加舌字。舌上可以報告內部各種病狀深淺,以斷生死。
50 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決信我這個病,非但可以養好,並且身體可以格外健康,保證長壽。因為自己機體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二、相信不用醫葯或靠何種營養食品,一定有自己除病延年的妙法。三、從今日起,我決定不許再去打擾我那病體,不許想著我那個病是如何病的,好壞都不許去計較它,只做個無事人。四、在這修理期內,不許想念工作,也不許悔恨喪失了時間和工作,專心一致,否則又遲誤了。
51 靜養法∶安坐(卧)在床上,把身心一齊放下,自己渾身如融化,不許用一毫氣力,好像沒有這個身子相似。呼吸順其自然,心也不許它用一點力,一起念便是用力了。把心安在腳底板下,此是引火向下,引水向上,自然全身氣血順暢。
52 修行要訣∶寂照照寂切忌用力 成佛作祖 無他秘密。 具體要求∶不許任何部分用一點氣力,包括意念、呼吸、肢體,做到∶眼不觀,耳不聞,鼻不嗅,舌不嘗,口不納,心不想。此是唯一條件。若有所思所聞所覺,即是用氣力,甚至乎使臂指即是用氣力。呼吸稍粗亦即是用氣力。不久那呼吸自然而平,似乎不由口鼻內出納,而渾身八萬四千毛孔中有了動作,或張或翕,此時無我無身無氣無心,天然心歸本位。所謂引火歸元,又名水火既濟,為治療百病之總訣。
53 為了養生而死的,佔十分之三。到底怎麽回事?是因為太愛惜自己的身體了。為了這副臭皮囊,怕受辱,怕受寵,怕吃虧,怕上當,瞻前顧後,左顧右盼,擔驚受怕,患得患失 ┅┅ 這樣,他那顆心整天縮成核桃樣,像是被狗反復啃過,怎麽能不死。越怕死,越死得快。你要是養生,就得不怕死。只有不怕死,才能遠離死。真正不怕死的人,走路不會遇上老虎,就是遇上老虎也不吃他。打仗遇不上刀槍,就是遇上,刀槍也不傷他。為什麽?因為他不把死當回事,不怕死,死也就沒法了。養生,並不是修道的目的,但是修道的人已經看透了生死,所以不再怕死,既然已經不再怕死,那麽死也就不再是問題。生死這一關過去,還有什麽過不去的?因此,修道的人能夠長生。沒想到長生,反倒能長生。一心想著長生,反而死得快。長生不是修道的目的,它只是修道的附帶現象。
54 人有病,人還不以為有病,這就是人的最大的病。知道自己有病的人有多少呢?
55 天天三更半夜還在網上的人,本身就是養生的大忌。包括一些所謂的名醫也是這樣。還有,他們的心量也是斤斤計較,試問這樣的人連自己都保不住,還怎麽醫人呢?
56 別貪那個小便宜,大便宜也別貪。一個貪字就含著禍。貪,患得患失會導致人得心臟病。貪,患得患失是不懂道法自然的表現。
57 不要天天想著吃什麽補陰,吃什麽壯陽。記住了,運動就可以生陽;靜坐就可以生陰。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用。
58 人在氣不足的時候,不能盲目補氣,否則會影響身體健康。如果是因為血不足,就需要先補血,因為血為氣之母,否則就成了干燒器皿,把內臟燒壞;如果是因為淤滯不通,就可以增加氣血,血氣同補。這樣才能達到補氣的作用。
59 環境對人養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就是為什麽人在空氣清新的深山老林里,會把痼疾養好的道理。因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質(負離子)會通過人在放鬆情況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體內部,從而滋潤孕養五臟六腑,使人重新煥發活力。還有重要的一點常人並不所知,就是人不僅僅是通過口鼻來呼吸,人身體的每個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們吸取著天地的精華。
60 人在松靜的狀態下,慢慢深呼吸就能體會到人和天地精微之氣的交換∶在吸氣時,實際除了肺在吸氣,整個身體是在把體內的氣向外排,即把人的氣釋放到天地;而肺在呼氣時,實際人是在通過全身毛孔吸收天地的精微之氣。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 「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 。
61 運動有兩點禁忌∶一是不能在氣血不足的時候運動;二是不能在污濁的環境中運動。
62 運動的作用有二∶一是增加氣血的運行速度,促進體內的垃圾排出體外;二是打開皮膚的毛孔,吸收天地精氣。
63 什麽是悟性?什麽是智慧?悟性和智慧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處理、看待一切事物。但一些庸人自擾的人總是把簡單的事情看復雜了、做復雜了。繁和簡其實是一回事,是一回事的兩個方面。聰明的人看到的是簡單的一面,愚蠢的人看到的是復雜的一面。
64 人治不了的病,要靠神治;神治不了的病要靠佛治。佛是什麽?佛是心。
65 現代的醫院和法院差不多,動不動就給病人下了死刑判決通知書。而好多情況下,是把不該判死刑的人判了死刑。為什麽這麽說呢?就以 「 癌症 」 為例,癌症現在在人們的心裡 = 死刑。其實如果我們不叫它癌症,那麽對於病人來講,就等於給病人留下了希望,等於留下了生機。所以我講,現在的癌症病人有大半是被 嚇死的,是被精神壓力折磨死的。同時也是被醫院折磨死的。因為你一旦被診斷成了癌症,那麽他就可以肆無忌憚地處理你,治不死是你命大,治死了,因為你是癌症。事實上講,沒有治不了的病,只是你的心能不能放下,一切病從心生,一切病從心治。只要你還活著,你就有生機。找到了這個生機,對症而治,你就會康復。
66 現在是一個競爭,把所有的秩序都打亂了,把人引入了魔道。競爭是什麽?競爭就是把人們引入無限的貪欲世界。你一方面提倡競爭,一方面又談什麽構建和諧社會,這不是典型的自欺欺人嗎。
67 根據陰陽互抱的原理來看,清與濁相互吸引。所以人食入清新之物必將與體內污濁之物相抱,從而把它們排除體外。
68 污濁之物的產生一是因為食入不乾凈食物,但更主要的是食入了過多的食物,體內不能運化造成食物堆積成垃圾。
69 順應自然是養生的最高境界。一個人生下來,他的命運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數的。他該干什麽,不該干什麽,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如果能順著他的運數去做,就會平安無事。有悟性的人會發現、知道自己的運數,知道他應該干什麽,不應該干什麽。所以養生絕對不是簡單模仿,人雲亦雲。不要去羨慕別人,要從自己的心裡找到自己的悟性。那麽人如何才能發現自己是否順其自然了呢?其實這太簡單不過了,你有病了,你不舒服了,你不自在了,那你就是違背自然了。要做到順外面大自然的自然,還要順自己內在命運的自然,這二者是不可或缺的。
70 很多人一聽到醫師宣布自己得了重病時,往往都會顯現出一副無辜的模樣,希望用切、割、毒、殺等外來方式去除疾病,然而,疾病真的會沒來由地產生嗎?世上絕對沒有這種「好好的就突然生病的事情」。以感冒為例,如果真要病人作自我反省的話,通常患者都會表示,自己在感冒之前,曾經一連熬了好幾個通宵 ; 有些人會說,自己最近吹了冷風、淋了雨;有些人則說,工作的壓力很大,常常頭痛又失眠。事實上,諸如此類現象,都是導致感冒的因素,接句話說,假使病人的敏感度及警覺性夠的話,自然能夠做到「防患未然」的目標。
71 真正的科學是什麽?就是因緣果報。不信因果,就不是真正的科學。
72 沒有怕吃虧的心,沒有占別人便宜的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能吃虧,別人就是要你命你都捨得,你都給他,而自己在任何時候都不去貪便宜,那你的心還能不定嗎?世人誰能做到?但佛就做到了。
73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但願您也能和我們一樣擁有這份自信。
74 學問深時意氣平,心定則氣平。所以對於一個得道的人來說,觀察一個人,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也是相隨心轉的結果。
75 名為五欲之最難破者,色次之,財又次之,食與睡更次之。名心不死,無以入道。
76 百病之始,起於風邪乘入。如體氣虛弱,營衛失調,或憂思驚恐,酒色勞力,真氣耗而外邪入矣。
77 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干,水干則地損。
78 對於醫生而言,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79 從當年希特勒繞開盟軍堅固防線攻克馬其諾防線的案例中,我悟到了∶對付一些頑固的病症,不能正面硬攻,要從其他的相關方面突破。如治療腎病,肝病這些頑固之症,可通過調肺、脾等來達到效果。
80 中庸,是養生的根本原則。人體中的氣血也是一對陰陽,血為陰為體,氣為陽為用。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氣不足,易得淤積之病,如腫瘤、血栓等;氣太過,易得腦出血之類的病。所以,只有氣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81 人只有悟到什麽是 「 自然 」 了,才算是得道了。知道自然,然後能順其自然,這個人就是神人。懂得陰陽了,懂得順其自然了,你就一定會成為良醫大德了。
82 什麽是自然,自然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陰陽兩面,任何事物都要經過生、長、收、藏的過程。你順應這個過程,採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去調節病人的平衡,怎麽會治不好病呢。
83 簡單和復雜是一對陰陽,越是復雜的事情,往往用最簡單的辦法就可以解決。同樣,看似最簡單的問題,你往往解決起來並不容易,你付出極大的努力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這就和剛柔一樣,柔極能克剛,剛極柔不防。所以,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要有這個思路,遇到復雜的問題要去找簡單的方法解決,遇到簡單的問題不要忽視它,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就和毛主席所說的那樣,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就是對問題給予藐視,對過程引起重視。
84 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個道理。吃飯睡覺有幾個人能順其自然,有幾個人能遵守自然。你遵守不了,為什麽?因為它太簡單了,正因為太簡單了,所以你就不容易遵守。這就是辯證法。
85 什麽是平衡?平衡就是陰陽的互相依存和互相制約,哪一方太過或不及都會失去平衡。怎麽會傷元氣,失去平衡就是在傷元氣。經常處於平衡的狀態,元氣就會保持得好,人就衰老的慢。
86 陰陽之道就是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互相依存、互相轉化。任何一對矛盾,如果一方脫離了另一方,不受另一方的制約了。那它離消失、滅亡就不遠了。你看,當今社會,領導們都不喜歡制約,喜歡獨來獨往,我行我素,貪污受賄,其結果是什麽就可想而知了。陰和陽就是如此。大自然中,一個事物的出現,總有另它產生的因素,但同時總會出現另一因素來制約它。這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也是陰陽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道理。所以養生的道理也是如此,你生病了,總有一個使你生病的因素存在,同時也會有一個制約它,令你疾病消失的因素存在。正如自然界中毒蛇存在的地方,必定附近就有解蛇毒的草葯存在一樣。
87 什麽叫人得意忘形?他失去控制了,失去陰的制約了,所以其下場畢竟是 ┅┅ ,同樣人也不能一味消沉下去,這就是失去陽對他的制約了。
88 如何具有大智慧,沒有博大的胸懷,哪來的大智慧。
89 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也要應時,到什麽年齡就要學他這個階段應該學的東西,否則就是不應時,不順其自然。但看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從幼稚園到大學,有多少是學了應該學的東西。小時候應該學什麽,應該學德,學孝道,接著學識字斷句,再往下學如何做事。到青年學如何優生優育、家庭幸福。到了中年,學習養生之道。到了老年,學放下心態,安享晚年。繼續教育學什麽,就是要學這些。
90 情志跟疾病的相關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葯物治療,治來治去都不好,對於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91 養生有一條很重要,就是不能怕死。怕死者陽氣不足,陽氣不足,死神就會找到你。這就是道家所講的,修煉人要有英雄的氣質。仁、智、勇三者缺一不可。
92、當你把什麼學問理解到她是非常簡單樸素的時候,這時候你才是真正得到其中的三昧了。如果你還感到她是那麼博大精深,深不可測,那是你還沒有掌握到她的精髓,是只見到茂密的樹葉,而沒看到她的根本,這時候你還是處於「有」的階段,沒有達到「無」的境界。一切離不開陰陽,萬事萬物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就是陰陽。知其一,萬事畢。
93 凝神定氣,物我兩忘。 --- 養生的真諦。
94 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95 五行相生相剋的應用∶凡是因五臟太過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剋的方法對治。同樣,凡是因為五行不足引起的疾病都可以用五行相生的方法解決。這是運用五行的根本原則。
96 現代人往往都在追求提高物質生活方面下工夫,這種追求的後果是很可怕的。要知道,人們對於物質的慾望是無止境的。一旦這種慾望得不到控制,那等待我們的就是無止境的痛苦。其實,物質能帶來的享受,精神也能;葯物能治療疾病,心理療法也能做到。所以,我們用一生來追求財富,不如用一生來培養出一種好的心態,讓我們的精神達到一種超凡的境界。
97 當人們掌握了健康的理念和方法之後,會真正享受到那種完全不用擔心疾病的自信,這種感覺真好,願我們都能擁有這份自信。
覺得ok請採納~~
4、瘋狂的老子養生,養生為了什麼?為什麼養生?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欲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里,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636f70797a6431333361326366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5、老子養生秘字訣,你能認識幾個字
出處是copy《老子養生秘字訣》這是道教根據漢字六書構造中的「會意法」構造而成的字對照來看,(百上大 下亨)念 (由)這是一首《養生秘字訣》,原刻於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明道宮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傳為老子度講學和仙蛻之處)前的一塊石碑之上,後毀於「十年動問亂」中。對照石碑上的字,翻譯簡體字為:玉爐燒煉延年葯正道行修益壽丹呼去吸來息由我性空心滅本無看寂照可歡忘幻我為見生前體自然鉛汞答交接神丹就乾坤明原系群仙
6、太上老君十四字養生決是什麼字體
由十四個冷僻字組成的這么一幅儼若天書的聯語,曾使多少遊人望之愕然,深以不得其解為憾。 結合自己的理解,對這幅楹聯從字形、讀音、字義諸方面,作了註解和說明。這個注釋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這十四個字都是按照道教經義,依六書構字中的會意之法,創造出來的而具有特定含義的字。 比如〔身寶〕字,讀作「玉」。因道家認為,精、氣、神是人身的三寶,其珍貴如玉,因之,以〔身寶〕取形,以「玉」取聲,賦予這個字的具體意義。再如〔身丹〕,即「爐」字。道教認為人身的陰陽交會,可以修煉內丹。所以〔身丹〕字的意義就是:人的本身就是寶貴的煉丹爐。
二、字義的引申及比喻。如〔天水井〕字讀「益」,這個字以「天」、「水」、「井」三部分組成,指人雜念俱消、形神歸一的極靜狀態下,上齶會產生一種津液,因其從上齶而下,比喻為天井之水,又因為這是道家在修煉養真功夫上取得的初步成效,所以引申以「益」字取聲取義。
三、注意體現道家修煉功夫方面的條理和次序。如上聯:〔身寶〕〔身丹〕〔丙火〕〔木石土〕〔心命〕〔千萬〕〔自家水〕,是指:內煉、築基、得葯三個方面及次序過程。而下聯〔正青〕〔人道寸〕〔人法心〕〔至成〕〔夭水井〕〔在人內〕〔九真〕則指:外行修德、以至見效丹成的次序與過程。以上略舉幾例,說明在注釋過程中所採取的方法和依據。
這幅聯語刻在古樓觀說經台老子祠大門內《道德經》碑石之側。上聯右上角標明「太上老君作」。其中七個字《康熙字典》中收有,其餘辭書都無從查考。但根據道士相傅,上聯讀作「玉爐燒煉延年葯」,下聯讀作「正道行修益壽丹」,是道家關於養生修煉的聯語。茲按照字的構造,結合道家修養丹法,試作探討釋義如下:
〔身寶〕讀音:玉〔yu〕:玉字是珍貴之意。家有珍貝為寶,天有日、月、星三光為寶,人有精、氣、神三品為寶。相傳老君對修煉丹法,以及宇宙自然之道有所研究,故造作此字。會意身內有寶,珍貴如玉。常人因凡情縈擾,恣情縱欲,而不能常保。故《道德經》第七十五章中說「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意即為人生由於有分外貪求,造成煩惱妄想,不覺輕失珍寶,以致疾病夭亡。故老君造此字教人固守三寶,恬淡世情,積精累氣,以求長生。
〔身丹〕讀音:爐〔LU〕:爐是冶煉的器具。道家的養生煉丹有兩種:采外葯(草、木、山石、銀、砂),安爐立鼎,以柴薪燒煉者為外丹,而此字是指煉內丹而言。從字的構成應理解為:以人身固有的精、氣、神,經過陰陽交會的作用,就可以煉就養生的真丹。道家《丹經˙悟真篇》鐾肪托吹饋趕勸亞坤為鼎器,次搏烏兔葯來烹」。人身如一小乾坤,既有煉丹的鼎器,也有煉丹的元素。〔身丹〕字反映了道家關於修養的基本方法。
〔丙火〕讀音:燒(SHAO):按張道忠注釋:一、內、火。一者,坎也,為水也;內者是身內有水、有火也。不燒柴薪,用自己身內水火,自燒煉去頑礦,要其靖正,丹砂燒煉自身心性,不能散失,得成大葯,便得長生不老之術也。這個解釋,與道家修煉丹法經義亦相符合。一者取其天一生水之意,比之時令,四季冬在尾,每逢冬至節到,寒冷至極,在天干為壬癸,在地支為亥子,在卦為坎,在四方為正北。按老君太極圖意,陰極生陽,故曰「冬至一陽生」。四時運行,陰極生陽。水者萬物之所伏生,喻人身亦有陰極生陽之理。所以每逢半夜子時,寢寐靜極,真氣沖動,腎水沸騰,豈不是天一生水么?火者在時令為夏,在四方為正南,在卦為離,在天干為丙丁,在地支為己午,在三光為日,在人身則為心神。故修煉家在天一生水,真氣沖動時,必須立即用心意招攝使其不致泄漏。道家《丹經》提到:火逼金行者,實即心火下降,腎水上騰,陰陽交會成為燒煉之意。
〔木石土〕讀音:煉(LIAN):此字由「木」「石」「土」組成。按道家陰陽五行的說法,木能生火,所以木是火源,石系金屬,金能生水,所以金是水源。道家《丹經》中說:「木為火之元神,金為水之元精。土能簇五行」。道家把物質中的金、木、水、火、土,比喻人的肺、肝、腎、心、脾。金、木、水、火,在四季各有旺、相、休、囚的不同變化,只有土屬中央,旺於四季。金、木、水、火皆依於土。所以說「土能生萬物」。道家《丹經》又稱土為「土釜」、「媒聘」、「黃婆」。意思是用人的心意來招攝人身內的水火,使之歸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元神、元精)。只有經過這樣的提煉,真氣才能正常運轉。
〔心命〕讀音:延(YAN):延字由「心」、「命」兩字組成。它含有延長壽命的意思。道家認為只有性(心)命雙修才能延年益壽。所以《丹經》中說:「只知修性不知命,這是修行第一病」。修性就是修養心神。寧心靜慮,使萬念俱空,心曠神怡。修命指的是修煉精氣,慎房事、戒淫慾,求得精滿氣足。又因為人的心神和精氣有緊密的聯系,如果心神不寧,精氣必然耗損,損之又損,壽命定會短促。故此字的意思是教人平日清靜神心,固守精氣,這才是延長壽命的根本,亦即道家倡導的養生之道。
〔千萬〕讀音:年(NIAN)字義:此字是由「千」、「萬」兩字組成。隱含依法修煉能夠達到長壽無極的意思。所以宋玉《高唐賦》有「九竊通郁,精神察滯,延年益壽千萬sui」之句。《宋書˙樂志三》雲:「今日樂相樂,延年萬sui期」。《莊子˙在宥》載,廣成子對軒轅黃帝講養生之道時說:「天地有宮,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sui矣,吾形未嘗衰」。「千萬」意喻長久,人如能依照老君養生之法,久持不懈地修養,就能身強體健,延長壽命。
〔自家水〕讀音:葯(YAO)字義:此字由「自」、「家」、「水」三字組成。這個〔自家水〕就是內丹的元素。道家經典《玉皇心印經》中說:上葯三品,神與氣、精。自、家、水者,即人體內之精液,為三品上葯之源泉,故道家《丹經˙悟真篇》中又說:「人人本有長生葯,只是迷途枉自拋,甘露降時天地合,黃芽生處坎離交」。〔自家水〕(葯)人不分賢愚,自家皆具有,只是常人因房事不慎,淫慾過度,以致「葯」源枯竭,多疾壽夭。因此,修煉家把清心寡慾、築基、煉精,作為養生最根本的功夫。
〔正青〕讀音:正(ZHENG)字義:張道忠註:「一、止、主、月,正者真也,一並止為正,主者注也,注月為青,青者東方之色也,五方之首,四正之初也,人能行真正不染邪曲為仙之本也」。張道忠的這個解釋,意義還比較隱晦。按此字的組成及含義,與上聯的〔身寶〕字相對仗。上聯的〔身寶〕字是明示人知身內有精、氣、神三寶,固守勿失,下聯的〔正青〕字,它是指人外行純一,止於正大光明,不染邪曲,以此作為修德之本。所以它有道與德、內與外對仗意義。「青」,在五行為木,木為青色,在四季為春,在四方為東,屬萬物生氣一方。又春為一sui之首,草木應春而生,枝??青蔥,隱含人循道養生,就能生機旺盛,如草木逢春,由此可見,〔正青〕字體現了修煉的不偏不邪,而且生意盎的意義。
〔人道寸〕:讀音:道(DAO)字義:此字由「人」、「道」、「寸」組成。「人」指人體。「道」指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寸」是小的長度單位,喻「寸心」、「方寸」,即個人的心。整個字含有道法自然之意,就是寸心不離常理,寸步不違天道。上聯的〔身寶〕字喻陰陽交會之理,而〔人道寸〕字則是教人修煉時要順乎人身陰陽之道,使人常處於無邪思、無妄為的清靜狀態。可是一般人都因世俗影響,心神躁動,胡思妄為,精神昏瞶不清,四肢忙於非為,氣血循環不軌,陰陽失去調和,心神離鏨理自然之道。故此字教人要清靜心神,革除邪思妄為,循道而行,返樸歸真。
〔人法心〕讀音:行(XING)字義:此字由「人」、「法」、「心」組成。「人」還是指人體。「法」是師法的意思。「心」指人的心性而言。道家《清靜經》雲:「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人心本來是清靜的,然而不能保持者,是因私慾牽繞,此字是教人降心止念,寧心澄慮,取法自然清靜之意。修養家把此意稱之為還「本來面目」。又《陰符經》雲:「心生於物,死於物」。《定觀經》雲:「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凝空心,不凝住心,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為一」。《大洞經》雲:「靜之為性,心在其中矣,動之為心,性在其中矣,心生性滅,心滅性現,如空無象,湛然圓滿」。《道德經》第十九章雲:「見素抱朴,少私寡慾」。以上講的都是絕去私慾,養我常靜常清之心。
〔至成〕讀音:修(XIU)字義:此字由「至」、「成」兩字合成。「至」是達到的意思,「成」是成功的意思,整個字喻有堅持不懈的意思和決心。以上各字已說明人身精、氣、神的珍貴,陰陽交會的至理,心、腎,即水、火的妙用。如能遵循自然之道,久持不懈,誠心修煉,就一定能夠成功。故道教《玉皇心印經》說:「回風混合,百日功靈」。其意就是收視返聽,經百日即可見修煉之效。
〔天水井〕讀音:益(YI)字義:此字由「水」「天」「井」組成。張道忠註:「〔夭水井〕者添也,滿也,是天井中有水也。長滿不缺為〔夭水井〕也。這是指人口中津液如天井之水,故人口中有水即活,七日口中無水即死,若人能津液常嚥之,可得虛其心,實其腹,便是長生之根本也」。此解釋基本符合老君修煉之法。所謂「天」、「井」、「水」者,是指人用功到虛極靜篤時,陰陽交會,心平氣和,只覺口內上齶有分外香甜的津液,自然由上降下,滋潤百骸。故《道德經》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呂洞賓《百字碑》中說:「白雲潮頂上,甘露灑須彌」。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在人內〕讀音:壽(SHOU)字義:此字由「在」「人」「內」三字組成。「人」指道家的所謂真身(修養家稱內產嬰兒)。「內」是指人身內的精、氣、神就凝成一種結晶物。故道教《丹經˙參同契》說金丹長成以後的形態是「類如雞子,黑白相扶,縱廣一寸,以為始初,四肢五臟,筋骨乃俱,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飴」。因它類若雞子,所以便叫丹,又因為它長成以後,和嬰兒一樣,所以又叫做「嬰兒」。但這時的丹在人身內,還沒有成熟,似婦妊娠,尚未分娩,所以是「在」「人」「內」,即〔在人內〕字。如果人身內成就此丹,便可長壽在望。
〔九真〕讀音:丹(DAN)字義:此字由「九」、「真」組成。「九」喻煉功長久,「真」是真實之意。此字古字匯中雖無從考據,但含義並不怪異,如泡製中葯就有「九蒸九曬」之說。這和修煉家所說修煉功成時,「九轉成丹」大意相同。所以道教《丹經》中說「三千功滿」。所謂「三千」就是三千天,將近九年。這里的「九」不能理解為絕對的九次或九年,確切地說,「九」就是「久」的諧音,隱喻長久不斷修煉。比如煉金,次數愈多,純度愈高。「煉丹」也必須是久修久煉,真丹才能煉就
7、瘋狂的老子養生,科技養生文化的根源是什麼?
養生之道的根源: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
德是下功夫,是有志於道;德在心裡而行諸於外的就稱為「德相」,譬如走路、行儀……都可表現出一個人的「德相」來。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內心的梳理、表現在外的行為的規矩。在道德修養與健康、養生和關系方面,我國歷史上的許多思想家和養生家都把養性和養德放在養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養生之根」
孟子提出了「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把仁義看得高於生命,認為必要時應該「捨生取義」。他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來成為仁人志士的養德名言。他還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愛幼社會風尚。他認為良好的首先修養與練氣功一樣,有益於人體健康,每一個人都應「善養浩然之氣」。
漢代董促舒指出「養心靠義」,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悅,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義者,雖貧能自樂;而大無義者,雖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養其身。
唐代孫思邈在;中寫道:「性既自善,內外百病悉不自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在經也。
明代的;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張景岳在;中寫道 :唯樂可以養生,欲樂者莫如為善.」簡明地道出了為善,快樂與養生之間的聯系。
清代養生家石天基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提出了常存安靜心, 常存正覺心,常存歡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悅心,常存安樂心等,作為養德要訣。
孔子提出「德潤身」,「大德必得其壽」,「仁者壽」,「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觀點。仁,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同情、友愛的情感。壽,則有兩 層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實際壽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謂之壽」。也就是說,有些人他們的實際壽命也許並不很長,但他們的業績和英名卻可以傳之久遠,其壽可以說超過常人。
老子主張「少私念,去貪心」,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一個在物質享受上貪心不足的人,必然會得隴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損人利已,損公肥私,自已也會終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負擔過重而損害健康。
8、瘋狂的「老子養生科技」,養生是什麼?應該如何養生?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欲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里,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