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足浴養生法

足浴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5-05 17:15:30

1、偶爾去足浴是不是對人體有益?

足浴療法屬足療諸法中的一種,也同屬中醫外治法。在中醫文化中,足浴療法源遠流長,它源於我國遠古時代,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總結,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傳統。古人曾經有過許多對足浴的經典記載和描述: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
蘇東坡曰:「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葯,其效百倍」又在詩中寫道「它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鍾鼓」。
陸游道「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澆湯」。
清朝外治法祖師在《理論駢文》道「臨卧濯足,三陰皆起於足,指寒又從足心入,濯之所以溫陰,而卻寒也」。
古人曰「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長壽,百歲不稱奇」。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靠足浴養生保健的故事:唐朝一代美女楊貴婦經常靠足浴來養顏美容;宋朝大文豪蘇東坡每晚都運用足浴來強身健體;清代名臣曾國藩更是視「讀書」、「早起」和「足浴保健」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舉;近代京城名醫施今墨也是每晚比用花椒水來泡腳養生。可見足浴在中華養生保健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現在也流行一句俗語:」富人吃葯,窮人洗腳」,足浴保健在今天更是蔚然成風。
雖然中華文明史已歷經數千年的演變,但這一中華傳統保健術之精華並未因此而被人們遺棄,相反它不但被繼承下來,而且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今天它仍然是一種深得人心的保健養生方法。隨著葯物副作用的增多和葯源性疾病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的人們更加崇尚自然保健法。作為綠色療法其中之一的足浴療法,由於其操作簡單,方便舒適,效果顯著,近年來由北往南再次掀起廣泛流傳,滿街林立的足浴屋就是對足浴保健效果的最好佐證,但隨著足浴屋自身的不規范和更多的人們從省市、經濟、衛生的角度考慮都又購買專業家用足浴盆,在家自行保健,足浴走進家庭化時代,並逐步成為人們(尤其中老年人)家庭自我治療和保健的主流。
[編輯本段]二.足浴保健原理:
足浴保健療法是足療諸法中的一種,它是通過水的溫熱作用、機械作用、化學作用及藉助葯物蒸汽和葯液薰洗的治療作用,起到疏通奉理,散風降溫,透達筋骨,理氣和血,從而達到增強心腦血管機能、改善睡眠、消除疲勞、消除亞健康狀態、增強人體抵抗力等一系列保健功效。足浴保健療法又分為普通熱水足浴療法和足葯浴療法。普通熱水足浴療法是指通過水的溫熱和機械作用,刺激足部各穴位,促進氣血運行、暢通經絡、改善新陳代謝,進而起到防病及自我保健的效果。足葯浴療法是指選擇適當的葯物、水煎後兌入溫水,然後進行足葯浴,讓葯液離子在水的溫熱作用和機械作用下通過粘膜吸收和皮膚滲透進入到人體血液循環進而輸布到人體的全身臟腑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足浴的保健和治療作用:
1.改善血液循環:足浴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水的溫熱作用,可擴張足部血管,增高皮膚溫度,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溫水浸泡雙足30-40分鍾,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可見,足浴可確保血液循環順暢和改善。
促進新陳代謝:足浴可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環,由於血液循環量的增加,從而調節各內分泌的機能,促使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
2.消除疲勞:足浴的最大作用就是消除疲勞。古人從實踐中早已總結出熱水足浴來消除疲勞。
3.改善睡眠:足浴可通過促進足部及全身血液循環,加速血流,,驅散足底沉積物和消除體內的疲勞物質,消除疲勞使人處於休息狀態從而改善睡眠。
4.調整血壓:足浴可擴張足部及全身細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使植物神經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症從而降低血壓,緩解高血壓的自覺症狀。
5.另足浴還具有養生美容,養腦護腦,活血通絡等一系列保健作用。
熱水+水流+氣流+振動按摩=熱水足浴人體踝部以下有60個穴位。「熱水足浴」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加上氣流、按摩作用,可起到促進氣血運行,溫熙臟腑,增加人體抵抗力作用。
當體內組織器官需要的營養物質和氧氣供應不足,代謝廢物乳酸等積蓄增多,進入大腦組織,使人產生疲勞感時,「熱水足浴」可令代謝廢物從體內排出,疲勞消除。還有助於安神祛煩,催眠入睡。「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人體腳部距心臟最遠,局部血流相對緩慢。冬春季節,下肢特別是腳總是感到特別寒冷。「熱水足浴」可使足部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祛寒保暖;還能防止腳裂和凍瘡。
「 熱水足浴」加速血液微循環,舒筋通絡,和氣活血。堅持每天熱水足浴,可有效防治風濕關節炎、靜脈曲張、下肢水腫、麻木、四肢不溫及足癬等症狀。
每天堅持「熱水足浴」30-40分鍾,可調節和平衡人體分泌、舒展緊張神經、防治神經衰弱,改善失眠。
「熱水足浴」,可改善血液循環,天天堅持,全身血流暢通,一通百通,有效防止腦血栓和眩暈,同時也能防治夜尿頻、便秘等症。
天天堅持「熱水足浴」,可調節內分泌系統和分解體內脂肪,以達到減輕體重和美容的目的。
「熱水足浴」,可改善人體自我調節機能,使身體達到衡氣活血自我平衡。有效防治高血壓,血脂高和動脈痙攣病等。
每天堅持用40℃-45℃的熱水足浴30分鍾,可令全身血液循環加快13-15倍,活躍末梢神經,增強記憶,延緩人體衰老,更有效防止人體各種血管疾病。早足浴,早健康。
[編輯本段]四.足浴的正確使用方法和應注意事項:
先將腳放入37℃左右的水中,然後讓浴水逐漸變熱至42℃左右即可保持水溫,浴足時水通常要淹過踝部,且要時常蹉動。浴足時間不要少於30分鍾,40分鍾較適宜,這是普通熱浴足方法;還有中葯熱浴足方法:每次足前先在水裡放入煎煮過的葯液(可兌水稀),然後按普通熱浴足的方法進行。還有足浴時要注意:
第一、足浴時要注意溫度適中(最佳溫度在40-45℃),既防止水溫過灼傷皮膚,尤其是昏迷、生活不能自理者,同時涼水對血管的收縮作用而有利健康。最好能讓水溫按足部適應逐步變熱。
第二、足浴的時間在30-40分鍾為宜,足浴時間內水溫要保持,尤其進行足浴治療時,只有保持一定的溫度和確保規定的足浴時間,才能保證葯物效力的最大發揮,從而起到治療的效果。
第三、足葯浴時,如給予足部以適當的物理刺激,如按摩、捏腳或搓腳等,有條件者也可使用具有加熱和按摩功能的足浴盆進行足浴,效果更佳。
第四、飯前、飯後30分鍾不宜進行足浴,由於足浴時,足部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造成胃腸及內臟血液減少,影響胃腸的消化功能。飯前足葯浴可能抑制胃液分泌,對消化不利,飯後立即足浴可造成胃腸的血容量減少,影響消化。
第五、足葯浴治療時,有些葯物外用可起泡,或局部皮膚發紅、瘙癢。有的病人屬特異體質,用葯後可出現過敏反應。出現這些症狀後,應停止用葯。
第六、足葯浴所用外治葯物,劑量較大,有些葯物尚有毒性,故一般不宜入口。同時,足葯治療完畢後,應洗凈患處,拭乾。
第七、有傳染性皮膚疾病者,如足癬病人,應注意自身傳染和交叉傳染的可能。同一家庭成員,最好各自使用自己的浴盆,以防止交叉感染或傳播傳染病。
第八、在進行足浴時,由於足部及下肢血管擴張,血容量增加,可引起頭部急性貧血,出現頭暈、頭眩。出現上述症狀時,可用冷水洗足,使足部血管收縮,血流充分流向頭部,消除頭部急性貧血,緩解症狀。
第九、有出血等症狀患者,不宜足浴。
不適合足浴的人群:嚴重心臟病患者;腦溢血未治癒者;足部有炎症,皮膚病,外傷或皮膚燙傷者;出血性疾病,敗血病等患者;對溫度感應失去知覺者;嚴重血栓患者;心臟病患者;孕婦;小孩(應在成人幫助下使用);對溫度感應遲鈍者(應控制好溫度,避免燙傷),就不適合足浴。
[編輯本段]五.足療按摩作用和教程:
足療按摩「三大紀律」:足部共有五個反射區:分別為腹腔神經叢、脾臟、腎臟、輸尿管、膀胱。這五個反射區無論在按摩的開始或結束時,都必須加強的五個反射區。
一、按摩的順序全足按摩,應先從左腳開始,按摩3遍腎、輸尿管、膀胱三個反射區,再按腳底、腳內側、腳外側、腳背。在按摩時,關鍵點是要找准敏感點,這樣不需要用多大力量,被按摩處就會感到酸痛感覺,才會有療效。
二、按摩的力度按摩力度的大小是取得療效的重要因素,力度過小則無效果。反之則無法忍受,所以要適度、均勻。所謂適度,是指以按摩處有酸痛感,即「得氣」為原則。而所謂均勻,是指按摩力量要漸漸滲入,緩緩抬起,並有一定的節奏,不可忽快忽慢,時輕時重。
三、按摩時間在進行按摩治療時,要根據患者的病種、症情及其體質,掌握好按摩時間,一般對單一反射區的按摩時間為3~5分鍾,但對腎、輸尿管、膀胱反射區必須按摩到5分鍾,以加強泌尿功能,從而把體內的有毒物質排出體外。總體按摩時間應控制在30~45分鍾。
人體要穴大都定位於黃金點,其神經結構和肥大細胞相對集中,是人體控制系統中生理或病理信息在體表的輸出端及體表感應外界信息較易傳導部位。據研究,在經絡的感測過程中,肥大細胞釋放多種活性物質,與中葯微量物質相碰撞,能提高皮膚表層神經末梢的興奮性。微量生物活性物質(中葯)在人體要穴中,受體內滲透負壓作用下,極為微量的物質可產生明顯的生理訊號放大,從而加強葯物的攻擊力。其滲透速率與葯物濃度、溶劑成分、芳香度以及皮膚干濕度、血液流速關。

2、自己在家裡怎麼做養生足浴呀?

非常方便,通過向泡腳的水中加入中葯,配合適當的泡腳方法,就可以輕松養生了。不過搭配中葯也是一門學問,我最近接觸到一種不錯的產品,叫做只為美 一泡入魂,是很多種中葯搭配而成的,泡腳感覺不錯。

3、教你如何泡腳最養生(組圖)

4、誰能告訴我足浴是什麼干什麼的,足浴可以洗澡嗎?

足浴不可以洗澡。

足浴可以改善足部的血液循環。水的溫熱作用,可擴張足部血管,增高皮知膚溫度,從而促進足部和全身血液循環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溫水浸泡雙足30-40分鍾,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可見足浴可確保血液循環順暢和改善。

足浴可促進足道部及全身血液循環,由於血液循環量的增加,從而調節各內分泌的機能,促使各內分泌腺體分泌各種激素,如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腎上腺素,這些激素均能促進新陳代謝。

(4)足浴養生法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飯後不能立即做足療內,有些客戶吃完飯後,立刻到足療店休閑一下,然而殊不知飯後1小時內是不能足足療的,這樣會引起胃腸不適。

2、在足療後30分鍾內要飲水300-500毫升。

3、足療後要注意雙腳保溫,不能通風,更不可接觸涼水。

4、尤其女性朋友在妊娠期和月經期間禁止按摩刺激生殖腺反射區。

5、泡腳的容時候水溫要控制在40度左右,泡腳時間也要控制在20分鍾左右,這樣的效果是最佳的。

5、足浴養生法有哪些作用?

「人老腳先老」、「寒從腳下起」、「小看腳一雙,頭上增層霜」這些俗語都它們說明了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因為腳掌有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緊相連;同時又密布眾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臟」的美稱。另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而足浴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得到調節;並有益於大腦細胞增生,增強人的記憶力;同時,能使體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見,足治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在我國古代,人們就知道養生與足浴的緊密聯系。一首很著名的民謠說:「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首民間歌謠充分反應了足浴能夠養生的道理。從經絡學的觀點看,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六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六個穴位中。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經常進行足浴,使足部的湧泉、太沖、隱白、昆侖等諸多穴位都受到熱力刺激,就會促進入體血脈運動,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強身健體,推遲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腳,勝吃補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腳再上床」、「夜夜把腳洗,難得寒氣從腳起」,這些諺語是確有道理的。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足浴不失為一種可靠的局部浸潤療法。它不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腳氣、腳墊、腳凍、腳乾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發涼。腫脹等病症,而且由於經絡的作用,對防治感冒、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眩暈、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確實療效。
怎樣進行足浴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呢?研究表明,足浴養生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適量水於腳盆中,水溫應因人而異,以腳感溫熱為准,或燙或涼都不好;水深開始以剛覆腳面為宜,先將雙腳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鍾,然後用手或毛巾反復搓揉足背、足心、足趾;為強化效果,可有意識地搓揉足部一些穴位,如位於足心的湧泉穴等;必要時,還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復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膚發紅發熱為止,為維持水溫,需邊搓洗邊加熱水,最後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後,不要晾乾,用干毛巾反復搓揉干凈最好。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當然,也可一天數次或早晚兩次。實踐表明,晚上臨睡前足浴的養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證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太短效果不佳,過長也無必要;足浴完畢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睡覺。
足浴養生,確實是切實可行而又簡便易行。關鍵是持之以恆,日久必見奇功。

6、常見養生方法有哪些?

7、為什麼足浴可以養生?

養生益壽,古往今來都是人們美好的願望,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我國人民在漫長的生活實踐中,積累了多種多樣的養生方法,其中最簡便易行的要算是足浴養生了。

「春天洗腳,升陽固脫;夏天洗腳,暑濕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溫灼。」這首民間歌謠道明了足浴能夠養生的道理。從經絡學的觀點看,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部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六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六個穴位中。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經常進行足浴,使足部的湧泉、太沖、隱白、昆侖等諸多穴位都受到熱力刺激,就會促進入體血脈運動,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舒通經脈,強身健體,推遲衰老,祛病延年。因此,「天天洗腳,勝吃補葯」、「三天吃只羊,不如洗腳再上床」、「夜夜把腳洗,難得寒氣從腳起」,這些諺語是確有道理的。

現代醫學也已證實,「人老腳先老」、「寒從腳下起」、「小看腳一雙,頭上增層霜」這些俗語不俗,它們說明了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的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因為腳掌有無數神經末梢,與大腦緊緊相連;同時又密布眾多的血管,故有人的「第二心臟」的美稱。另外,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粘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導致感冒等多種疾病。而足浴作為一種良性刺激,可使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得到調節;並有益於大腦細胞增生,增強人的記憶力;同時,能使體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可見,足治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實踐表明,足浴不失為一種可靠的局部浸潤療法。它不僅可防治足部疾患如腳氣、腳墊、腳凍、腳乾裂,以及下肢麻木、酸痛、發涼。腫脹等病症,而且由於經絡的作用,對防治感冒、關節炎、高血壓。神經衰弱、眩暈、失眠、便秘等病症,也都有確實療效。

8、怎麼樣進行足浴才能達到最佳的養生效果?

研究表明,足浴養生的最佳方法是:先取適量水於腳盆中,水溫應因人而異,以腳感溫熱為准,或燙或涼都不好;水深開始以剛覆腳面為宜,先將雙腳在盆水中浸泡5~10分鍾,然後用手或毛巾反復搓揉足背、足心、足趾;為強copy化效果,可有意識地搓揉足部一些穴位,如位於足心的湧泉穴等;必要時,還可用手或毛巾上下反復搓揉小腿直到腿上皮膚發紅發熱為止,為維持水溫,需邊搓洗邊加熱水,最後水可加到足踝以上;洗完後,不要晾乾,用於毛巾反復搓揉干凈最好。一般來說,每晚一次足浴即可達到養生的目的;當然,也可一天數次或早晚兩次。實踐表明,晚上臨睡前足浴的養生收效最佳,因此,保證每晚足浴是十分必要的。每次足浴時間以20~30分鍾為宜,太短效果不佳,過長也無必要;足浴完畢最好在半小時內上床睡覺。

足浴養生,確實是切實可行而又簡便易行。關鍵是持之以恆,日久必見奇功。

與足浴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