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冬藏養生

冬藏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5 16:47:35

1、一年四季養生之道?

2、又到了養生的季節了

冬季是健康「儲蓄」的最好季節。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人在這時只要順應這一時令,遵循「冬藏」養生之道,做到多「儲蓄」、少「透支」,就能健康長壽。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比如,冬季能吃,能進補,但無節制就易患肥胖症、富貴病等。因此,進補必須遵循以下三項原則。
辨證進補原則補葯適用於各種虛弱不足的病症,比如久病體虛、勞累過度、婦女產後、外科手術後,或慢性病變、年老體衰等,都可以辨證選用補葯進行調補。一般是缺什麼就補什麼,如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滋陰,陽虛壯陽。
適度原則補葯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多多益善。很多補葯都有一定的偏性,如補血葯(如紅棗、熟地、桂圓肉、阿膠等)性質粘膩,過量服用會傷脾胃,造成腹脹、食慾下降等。
食補為本原則中醫特別強調食物的補益功效,而某些食物本身就具有葯物的治療功效。食物的營養作用是任何補品都不能替代的,應該是「紅、黃、綠、白、黑」各色五穀雜糧都吃,多種營養全面、均衡地吸收。
養生保健的話,最主要還是從每天的生活起居方面做起,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身體健康,飲食一也挺重要的,多吃點水果,蔬菜,少吃油膩的。多喝水。也可以喝紫葡茶,改善內環境,旺盛器官功能,,能增強機能,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
下面給你幾個建議:
1、充足的睡眠
2、愉快的心情
3、均衡的營養
4、適量的運動

3、中醫說:春生 夏長 秋收 冬藏什麼意思?

其實就是描述四來季的氣候變化。這是來自《內經.四氣調神論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興,萬物以榮...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源。翻譯為:春季三個月,謂之發陳,是推陳出新,生百命萌發的時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氣,萬物顯得欣欣向榮。夏季的度三個月,謂之蕃秀,是自然界萬物繁茂秀美的時令,此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之氣相交,植物開花結實,長勢旺盛。秋季的三個月,謂之容平問,自然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冬季的三個月,謂之閉藏,是生機潛伏,萬物蟄藏的時令,當此時節,水寒地答冰,大地龜裂。
根據大自然的天氣變化,人應該同自然界相同,以此養生。

4、中醫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什麼意思?

春天萬物發芽萌生,夏天萬物成長旺盛,秋天萬物成熟收獲,冬天萬物儲藏積蓄。這是陰陽生長變化在一年四季中的具體表現,從天人相應的角度,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乃至一切事物都必須順應這樣的規律,否則就不正常。

5、冬季養生,怎樣「冬藏」

冬藏:1、保暖避寒,copy2、保肝養腎 (1)少喝酒,如果要喝,每天以半兩為限,這知樣才能養生防寒不傷身。

(2)早睡早起。

(3)性生活要節制。

(4)不要生氣。、3、適當運動 4、注意情志道 5、適當進補吃點養生膏方

6、四季養生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冬季北方人在南方過冬好嗎不符合冬藏嗎

具體copy情況具體分析吧,南方得看是什麼地方。因為有的南方區域雖然冬季溫度比北方高,但是沒有取暖百設施也不是很適合。但像海南應該不錯度。而中醫中說的「冬藏」是指冬天是身知體儲存能量的最好時機。養生是從避道寒開始的,所以北方人去南方是個不錯的選擇。

7、中醫講冬藏藏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運用遠紅外線照全身有相剋之處嗎

有人提出《黃帝內經》當中的說法:春發、夏長、秋收、冬藏,冬天要「無擾乎陽」,要閉藏,所以冬天不能在室外運動,也不要運動減肥,要在溫暖的室內休息,避風避寒,才能保養陽氣。同時還認為,冬天多吃點高熱量食物是防寒,長幾斤肉沒問題,等春天再減肥就好了。這些話對不對呢?
俗話說,凡事都有個度。到底什麼樣的體力活動狀況算是「閉藏」,什麼樣就叫做「沒藏好」呢?要想理解古人的話,還是要拿出一點歷史唯物主義的精神來,仔細分析一下,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人類是一種四季活動的生物,和冬眠的熊不一樣。既然不能冬眠,就要到外面捕獵尋求食物;即便在有儲藏食物的情況下,也要取水,生火,烹制食物,還要做各種基本的家務。要知道兩千多年前沒有煤氣灶、微波爐和電磁爐,柴要到外面打,水要去外面挑,烹制一餐飯就要很長時間。記得我小時候和媽媽一起生煤爐子都非常辛苦,洗洗涮涮也相當累人,何況是兩千年前黃帝的時代!除了貴族之外,每天想呆在屋裡不動,根本沒有可能性。
人類學家的考證發現,5000年前的人類,每日平均體力活動量是現代人的三倍以上。也就是說,古人即便是「冬藏」,在今天看來,也仍然有相當大的體力活動量。只不過是少做重體力活而已,絕非每天坐著躺著不動。所謂「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家務基本靠手,取暖基本靠抖」,那時代既沒有暖氣,也沒有空調,人們主要靠肌肉運動來產生熱量。如果總是坐著不動,必然難以抵禦嚴寒。
所以說,即便是冬季,每天在室外做有氧鍛煉半小時到一小時,完全不會違背所謂冬藏的說法。是坐在電視前面不動,養一身肥肉對身體好,還是經常活動一下,讓自己循環順暢肌肉緊實好,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看看那些經常在外活動的人,大多抵抗力強,很少生病;那些捂得嚴嚴實實,貪戀暖氣不肯出門的人,反而更容易感冒。
再說說冬天進補長肉的說法。其實冬天要補的並不是肥肉,而是補內臟,補肌肉,補自己的免疫系統、解毒系統等身體有用的部分。這種「補」並不需要太多的脂肪、太多的糖、太多的精白澱粉。比如說,雞肉滋補是指瘦肉部分而不是雞皮和雞油;山葯滋補也無需加油和糖做成拔絲山葯。吃少油、少糖的天然食物就可以發揮滋補作用,同時也不會令人長出太多肥肉。反過來,貪吃油膩煎炸食物,吃大量餅干蛋糕糖果,吃精白澱粉和甜食薯片,對於冬季進補養生不會有任何幫助,只會讓身體營養不良,春天來臨的時候「奉生者少」,提前衰老和衰弱。
所以,養生和減肥完全沒有矛盾之處。吃對天然食物,減少脂肪和糖,就能既改善營養提高體能,也就是達到「補血補氣」的目標,同時又不會讓肥肉上身。
實際上,冬季或許正是減肥健身的好季節。穿著厚衣服走路,實際上增加了人體的能量消耗。如果能走得快一些,或者慢跑一下,讓身體感到微微地發熱,就可以得到減肥的效果。記得若干年前,我就是在1月底的嚴寒當中開始減肥鍛煉的。雖然出門時怕冷很不情願,回來時卻全身溫暖非常幸福。
由於11-1月是人們工作最緊張的時期,壓力大,睡眠差,其實是最不利於「冬藏」養生的。如果冬天能堅持運動,可以很好地消除壓力,改善睡眠質量,改善消化吸收功能,這樣正是幫助身體休養生息。如果冬天能堅持運動,做到消化好、睡眠好、不煩躁、不生病,不僅能預防肥肉上身,春天到來時還能收獲更多的活力和美麗。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鍛煉應當避開大風大雪天,室外活動穿著也不宜太少,運動服裡面可以穿毛衣或保暖內衣,溫度低時外面可以再加個夾襖或厚絨衣。運動到少量出汗的程度就可以了。運動後趕緊穿上厚衣服,避免出汗之後受寒造成感冒。 

8、為什麼古人說養生要秋收冬藏?

中醫的養生之道按照節令、遵循大自然的節律來進行,因時制宜,抄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人體本身就是個小自然,順應天人相應的整體觀是最好的養生方法,春夏莫誤「生長」,秋冬莫忘「收藏」,才是一年四季的生長收藏之法。
「秋三月,此謂容平襲,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指出秋令天高氣爽,生機收斂,植物漿液收斂,陽氣收斂,人和動物毛孔收斂,人在此時,應早卧早起,使情志安寧知,以減少緩和人體能量的消耗。
「冬三月,此謂閉藏」,是一切生物陽氣精華內藏的季節,由於天氣冷,水結冰,地凍裂,植物大多停止生長,並向植物的根部或體內積貯營養和能量,動物不是潛藏在水底,就是鑽入土道中冬眠,此時人應「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以免人體內精華和陽氣的外泄,並要補養精氣。

9、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9)冬藏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 · 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與冬藏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