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五脈,山,醫,命,相,卜,怎麼解
提到「五術」,我們時常在報刊雜志或訪問書籍上看到這個名稱,然什麼是五術呢?所謂五術,就是「山、醫、命、相、卜」這五學問,它是以《易經》為版本,是人類為了追求幸福人生所成立的一種趨吉避凶的方術,大體言了解五術的意義與運用,就可了解人生活的目的及人生命的意義。然什麼是「山、醫、命、相、卜」呢?
一、山
所謂「山」就是通過食餌、築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充滿身心 的一種學問。
食餌——是利用補葯、酒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築基——是利用禪、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禪、靜坐、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二、醫
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即現在的中醫。
方劑——是利用各種葯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針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胳、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靈治——利用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也就是現所稱謂的「心理治療」。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三、命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穹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為理論基礎。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四、相
所謂「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風水)」等五種,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 的一種方術。
印相——就是觀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運的方法。印在中國,以前是權力的憑證。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鋪的名稱,通過五格剖相,同時運用命理等結合來推斷吉凶發展的一種方法。
人相——又分為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
墓相(風水)——也就是陰宅,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陰庇的一種方術。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五、卜
所謂「卜」,它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 為「易斷」及「六壬神課」。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為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
選吉——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為代表,通過布局、布斗、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於古代***事。
測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為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醫易同源」一詞,即是中醫與五術關系的演變。
今古大醫,皆通周易,全曉風水,俱會祝由。五術之內容,一通百通也。
=====================
中國的五術——山,醫,命,相,卜,是由唐代流傳下來的,它們都由易經所衍生出來的。
1、山
在深山幽谷中修養和鍛煉身心之術,如仙,佛,禪學之道和瑜伽術,修煉內容則有玄典,養生極修密三部分。
玄典:讀老子和莊子之類的書籍以修心。
養生:以靜坐與控制呼吸等運氣方法謀求身體健康與長壽養生之道。
修密:以拳法練功,用符咒法避邪。
2、醫
指治療身體疾病的中醫術,分為方劑,針灸及靈治三種治療方法。
方劑:使用中葯方治病。
針灸:用長針刺經絡,用艾燒灸的中醫針灸治病法。
靈治:以靈感和意志的精神治療法醫病。
3、命
由出生年,月,日,時生辰資料來推算每個人的命運,分為斗數,子平,星宗等三種推命術。
斗數:紫微斗數是唐末五代陳希夷先生所創的一種占星學,它根據每個人的年月日時的天命,將以紫微星為主的中天斗,北斗,南斗諸星,排列成個人的斗數命盤來推斷個人的命運吉凶及六親關系
子平:系唐末宋初子平先生所創的四柱推命術。
星宗:子平在判斷大局的吉凶上比較靈驗,而紫微在判斷事象的細微末節上較靈驗。星宗就是兼顧子平和紫微的算命方法。
4、相
指觀察人,事,地,物的方法,有人相,宅相(陰宅,陽宅)就是風水,印相,名相等。
人相:就是手相,面相,骨相。
風水:以人的辦公室與居家及其空間擺設來判斷公司或家人的吉凶。
印相:判斷公司或個人所使用印鑒圖章的吉凶。
名相:根據公司名稱或個人的姓名的筆畫來判斷吉凶。
5、卜
來自八卦,八卦又是易經的主體,故常稱為卜卦或占卜。卜著重於推斷一事的吉凶。分為易。六壬,奇門遁甲及太乙數四類。卜卦又分為只需要時間就可判斷事情吉凶的雜占,和同時需要時間和配合方位以作為判斷事情吉凶的占方位二種占卜方法。
==================================
易經和五術
五術的(山、醫、命、相、卜 )基本構成,都是源自易經,易經涵蓋時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陰陽相互對立又能相互轉化,如冬去春來,夏去秋來,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山》
所包含的是修心養性、鍛煉身體的秘術,是最深奧、最神秘的,也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為"迷信"的一種。"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的修習。
玄典--一切可以修身養性的好書都可以用來修習,如《老子》、《莊子》、《列子》、《孫子》、《太公陰符經》、《黃帝內經》、《道藏》甚至《西遊記》等一切書籍都被拿來充實思想、參悟宇宙道理。
養生--追求健康長壽的吐納法--氣功。道家的煉丹法,稱之為天丹、人丹、地丹。
修密--符咒法、壓鎮法、祈星法、武術等,利用運動以及精神、意念的統一來提高身心境界的方法。 也有秘術門派將"山"分為仙、道、幻、靈、兵五種方法。而其范圍不離上述三部分。山是秘術中最不容易達到的境界,嚴格地說,它是凡人修仙道的工夫,是求超脫的形而上之追求,只有"命、卜、相、醫"流在江湖凡塵濟世了。
《醫》
醫包括三部分。
方劑--使用葯物,根據表裡、虛實、寒熱,再應用古老的周易八卦來治療各種疾病一種方法。如易經的陰極生陽,陽極生陰。
針灸--以《黃帝內經》、《難經》辯奇經八脈、穴道,用銅針刺穴道治療疾病的方法。
靈療--以催眠術、暗示法及集中精神意念,利用《祝由十三科》做葯引來治療疾病的方法。
《命》
"命"是以時間、空間的磁場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
占星術--在占星術所包含的有《七政四餘》、《紫薇斗數》、《五星術》。
干支術--以人出生時間,年月日時以天乾地支排列成命,四柱中命的部分典籍最多,重要的古籍有:《果老星宗》、《星平會海》、《淵海子平》、《鬼谷遺文》、《孫臏遺書》、《三命通會》、《窮通寶鑒》(又名欄江綱)、《滴天髓》、《神峰通考》、《鐵板神數》、《河洛理數》、《子平真詮》、《子平粹言》……等等。現代人的命學著作更是汗牛充棟,不勝枚舉。
《卜》
所有數術玄學以卜術最為淵源流長,歷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諸術以卜派最為淵源流長,從古老的周易演化而來,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有的門派在卜的這一部分還包括預言、克應占夢、測字解字、簽貼、姓名學等方術。
《相》
相的部分包括兩種:
人相--手相、面相、體相、摸骨、痣相等,代表著作有《觀人於微》、《相理衡真》、《神相鐵關刀》、《水鏡神相》、《麻衣神相》、《金鉸剪》等。
地相--地相就是古時的《堪輿術》,分為看門井灶的陽宅相法與看龍穴砂水向的陰宅相法,一般稱為風水術。其主要的流派有《三元法》、《三合法》、《九星法》等。
============================
維基百科 ---- 五術
五術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龐大復雜的道術(秦漢前稱方術、如以西方說法也就是所謂巫術)系統的最主要的分類,一般認為包括山(仙)、醫、命、卜、相五類。五術的(山、醫、命、相、卜)基本構成,都是源自易經,易經涵蓋時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陰陽相互對立又能相互轉化,如冬去春來,夏去秋來,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概述
【山】:
就是利用其含概靈修、養生、靜坐、武學、食療,築基、玄典、符咒等方術來修練肉體與精神,以培養完滿人生的精神為主的占術,研究人的身心雙方面的發展。因為多半在山中修業,所以稱為【山】道亦稱『仙道』。第一階段為玄典,接是養生,最後是修密。物心兩面的修養、鍛煉心身的術法。由修煉肉體和精神,加強心身為主的術法。
養生:是利用「天丹、人丹、地丹」的方法,以造成強身體的階段。天丹法又叫「築基法」;人丹法又叫「房中術」;地丹法又叫「食餌法」。簡言之,以靜坐呼吸實行的方法為「築基法」;與異性交接而實行的方法為「房中術」;以膳食或漢方葯物的方法為「食餌法」。
食餌:餌是利用補葯酒及日常飲食以增進體能,治療疾病的一種食療方法。
築基:築基是利用禪、靜坐法以控制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方法。
玄典:玄典就是研讀《老子》、《莊子》、《西遊記》之思想,進以清凈自己的心段的精神而達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
拳法:拳法就是習練各種武術以增強體魄。
符咒:符咒就是掌握人心,避邪鎮煞,以達保安心思給予人類心靈上的寄託與治療。
丹鼎:利用靜座與呼吸法及食餌法的天地人三法,謀求身心雙方面之化的方術。
修密:借著意念(是統一精神的行法)或符咒法術,以增強身心的能力階段。
【醫】:
『醫』可分為三大類,《針灸》《方劑》《靈治》等三種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學問,是以治療疾病為主體的術法。【醫】就是治病、保護的方術。這里所謂的「醫」是指「中醫、漢醫」,「醫療」是保護人類的健康、治病的術語。
方劑:是使用葯劑治病的術法,又叫做湯葯,以漢方獨特之診斷法四診,是據「實虛、熱寒」等證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術。以求治療人的疾病的治療方劑,又應用易卦去整理葯劑的處方。
針灸:針灸就是利用人的脈絡、氣血循環的原理以針和灸來治病。以診斷法四診,而決定證應六十四卦及十二支以針灸治病的醫術。
靈治:靈治就是利用掌握人的靈體氣脤,因氣行靈體不順導至生病,用大自然來靈治的醫術。如:【收驚】。另一種現代方術稱為【催眠】。
【命】:
『命』的占術是占卜「人」的事體,因此須以人的「以生年月日時」為基本探求人之命運。其論命方式以紫微斗數、子平八字推命術、星平會海等方式來了解人生,以窮達自然法則,進而改善人命運的一種學問 「斷易推命」、「六壬推命」、「奇門推命」、「太乙推命」這些只能說是占術的運用,並不是【命】的主流。【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一種學問。
◇紫微斗數:是運用「虛星與天干、地支」的占術,由宋朝陳希夷仙人根據「河圖」「洛書」所創的占術。斗數派別可分為兩大主流:一是以《星系為主》;另一則以《四化為主》。《星系為主》以十四主星所組成六十星系,彼此互相干涉所產吉凶互應,經整理成《紫微星訣》為論理依據。《四化為主》以紫微星辰為經,飛星四化為緯,相互對待,互生體用,其論理依據《斗數秘儀》。
◇子平八字推命術:八字推命是運用「天干與地支」八字五行生剋刑沖推衍吉凶的占術。相傳於戰國鬼穀子用《前定命數》取其年干、時干為人論命,由唐朝李虛中整理《李虛中命書》以年為主為人推命,再經宋朝徐子平《淵海子平評注》改以日為人推命依據,後經明朝劉明溫《滴天髓》加以闡微。以生年、月、日、時為基礎,推出十干配合季節論其五行生剋,占卜人之吉凶成敗禍壽夭。
◇星平會海:星平會海就是利用人之八字,以月亮、太陽為中心,來推人之命運的一種占術。
◇星宗:是運用「實星、虛星與天干、地支」的占術,不但需要天文學的知識使用實星,同時也用到虛星,演算法極為復雜,其論斷先觀主曜,次察身星,當以二十八宿為本,十一曜為用,尊莫尊乎日月,美莫美於官福,貴賤定格,貧富論財,賢愚識其高卑,壽夭究其元氣,此先天之大要。
【卜】:
所謂『卜』包括占卜、選吉、測局三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為『周易占卜(文王卦)』及『六壬神課』。【卜】是以一種藉『事情發生的時間』、『占卜的時間』以及事情發生地點的『方位』,來推算事物的演變及判斷處置方式的一種學問。【卜】以事件為主的占術,是以某一時間與方位為基本,以研究事件發展的趨勢,以物體之狀態為主之占術。
占卜:包括斷易及六壬神課。斷易是以佔得之六十四卦配合變爻加上日辰及月建來斷占卜事物吉凶的一種方術;『六壬神課』是以占卜時間的十二支、占卜月的季節、占卜日的干支時辰及其衍生之『虛星』來斷某種事物成敗吉凶的一種方術。
選吉:一般可用奇門遁甲:是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構成占術,以方位為生,來預測事物成敗吉凶之一種方式。
測局:一般可以太乙神數為之,來預測團體所為之事物吉凶成敗。
【相】:
所謂『相』一般言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宅相、墓相等五種,是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象的一種法術。
印相:就是依使用目的來推算印章上,文字吉凶的一種學問。
名相:就是一般所謂的『姓名學』是依姓名的字、音、形、五行,來推算姓名的吉凶方術。
人相:包括面相及手相二種,面相是以面為中心,以十二地支及星球所構成之理論來推算吉凶。手相是以掌為中心,以十天乾和星球間之關系理論來推算吉凶。
宅相:宅相就是陽宅,是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之理論來推算房屋之吉凶。
墓相:墓相就是陰宅,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及易學之理論來推算墓向及位置之吉凶。
陽宅和陰宅兩項合起來就是「風水學」。
2、養生之道是什麼?
3、道家養生的秘訣有哪些
養生保健百秘訣一:多喝粥
粥補人、養胃,歷來都被養生家視為養生保健的最佳食物。它由大米經過熬制而成,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度。粥溫和易進食,攝生養體,適合老年人,尤其是那些消化能力不好,進食比較少的老年人。常喝粥,能為老人補充能量,強身健體知,延年益壽。
養生保健秘訣二:常飲茶
茶
也是養生保健的佳品,其抗衰老作用讓人驚嘆,甚道至超過維生素E的18倍。茶葉中含有豐富的茶色素能防治老年人常有的動脈硬化,有些茶還有高效的防癌功能。
經過調查顯示,每天飲茶的老回年人壽命普遍都比較長。喝茶的確有益答健康,比如枸杞參茶就有滋補抗衰老的作用,平日里可以在茶里加入枸杞和西洋參,充分利用了
4、看道教經典怎麼論飲食養生
道家養生的飲食文化
道士食素,其原因主要是持戒。《積功歸根五戒》第一戒不得殺生,第二戒不得葷酒。
素食除上述原因外,還因為素食有利於健康長壽,換言之,道士食素是為了養生的需要。因為道士出家修道的主要目的,就是追求長生成仙。
素食
從世界范圍看,中國便是一個以素食為主的大國。素食有素食的好處,綜括人類長壽因素,平時多吃素食,也是要點之一。有關素食長壽的文章比比皆是,孫中山先生的《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寫的發人深省,中國人的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的,尤為一般人望塵莫及。中國常人所飲的是清茶,所吃的是淡飯加蔬菜豆腐。這些食料,經當今衛生家們證實,確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為此,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碰酒肉的常多長壽。結語是:「單就飲食一道而言,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要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迫勢,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一大幸事。吾人當保守之勿失,以為世界之導師也可。」從某種意義上完全可以說中國道教當為素食者之楷模。
科學證明,素食和蔬菜可以促進新陳代謝,保持自律神經的平衡,蔬菜中含有很多人體所需營養,還有抗衰老及抗癌作用。素食者血液偏弱鹼性,肌肉和身體不易疲勞。素食者血液粘度低,血液流暢相對供應充足,頭腦就清醒。
總之,道教徒素食既體現了道教和慈善愛的精神,又暗合養生之道。
少食
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經典《太平經》中說:「少食為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神仙傳》一書里寫到:「食戒過多」。其它道書還講:食慾少而數,不須頓多難消。常如飽中飢,飢中飽。多食酒肉,名曰「痴脂」,優狂無恆。貪美食令人瀉痢。食熟勝於食生,食少勝於食多。
曾有人試驗:一個堅持一日三餐的人尿中排毒量為百分之七十五。堅持午、晚兩餐的人排毒量近百分之百。
多食,不但影響健康,影響體形,而且還影響精神和情緒。當我們飯飽後,往往都想睡覺。因為大量血液都要供應消化系統,相對腦部供血減少,使我們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飯飽神虛」。
由此可知,道教提倡少食是科學的。
辟穀
辟穀是指不吃穀物,並非不吃食物,所以「辟穀」又稱「休糧」或「絕谷」。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方法。
道教認為人體有「三屍」,靠五穀而生,危害人體。若經過「辟穀」修煉,便可除「三屍」,以達到「長生不死」。辟穀時,仍食葯物,並兼做導引等功夫。道教辟穀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養生。
當今社會,人們的養生、健身方面崇尚倒走、爬行、大喊、餓透等返序運動。其中「餓透」法,與古之「辟穀」法頗為相似。不妨在此簡單介紹一下。餓透,說白了,就是一日或兩日不進食,僅以開水充飢,或補充營養液,目的是使腸胃滯留的有毒物質排盡。據悉,海外的一些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餓透對神經官能症、早期高血壓、低血壓、單純性肥胖、神經性厭食、異咽症都有一定療效。
四不吃
在這里,順便介紹一下天師世家有「四不吃」的規矩,即不吃牛肉、狗肉、烏魚和鴻雁。
究其原因據說是1.牛。一輩子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終生勞作,普濟眾生,它太辛老了,不能吃。2.烏魚。人們常說:「烏魚精最可惡,連自己的親生子都吃」,但天師世家的說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認為:烏魚一到產卵期,兩眼昏花,什麼也看不見,只待餓死升天,烏魚魚崽最有孝心,寧可自己游入母嘴,給娘充飢,也不能讓娘餓死,其精神可貴可嘉,吃不得。3.鴻雁。失偶孤雁,終生獨居,處境凄涼,矢志不渝,不再婚配,精神可嘉,不該吃。狗。古往今來,人們常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終生隨主,為主效勞,不可食也。
道教是一個養生的宗教,對飲食養生非常重要。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既有宗教色彩又符合科學養生的飲食習慣。這些飲食習俗,無論是對於保護野生動物,還是對於人們的健康,都大有裨益。
5、靈食秀聽說是道家的食養古方?是葯還是保健品?
靈食秀是道家伏羲宗傳承了九十六代的養生古方。不是葯物,是可以清血固顏的食療食品。
6、道家思想流派和中國飲食文化的關系?
中國食療文化,以飲食治療疾病為目的,與中醫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是淵源流長、豐富多彩的的中國飲食文化的特殊的組成部分。而道家文化以求得健康長壽為宗旨,對中國食療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一、「葯食同源」是食療文化產生的基礎
「葯食同源」是中國食療文化形成的基礎。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葯物,食物和葯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葯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葯用,許多葯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黃帝內經》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道教產生後,許多道士兼通醫學,被稱作「道醫」。他們認為將「食療」與「葯療」相結合才是上工之術,主張把飲食養生引進治病養生的領域,將「食治」放在醫治疾病的重要位置。其中不乏名家,大家。例如莊子、孫思邈、葛洪等等。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性?養老大例》論述了154種食療食物的內容,其中包括食物性能、食用價值、醫療效能等方面,認為:「君夫有疾,期先命食以療之,食療不愈,然後用葯,故孝子須深知食葯二性」。食治重於葯治的思想滲透其中。
二、食療與天人合一
道家飲食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人與天地參」的理論,講求「天人合一」。孫思邈的「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的觀念,強調的就是「知食宜」。所謂「知食宜」就是要順應季節的變化、環境的不同、體質的差異以及疾病的屬性,而實施「食養」或「食治」的規律。這種「天人合一」的飲食觀與中醫因人、因時、因地的治療原則是一致的。
「知食宜」就是要懂得施以食療時適宜的氣候、適宜的環境、適宜的體質、適宜的時間、適宜的配伍等等,順應自然,遵循規律。孫思邈《攝生消息論》對四季飲食養生有精闢的論述,認為「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當夏飲食之味,宜減苦增辛,以養肺心氣。。。當秋之時,飲食之味,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心受病爾,故宜養心」。將四季變化與人體五臟相對應的養生觀,符合中醫理論「四時五臟陰陽」的「藏象學說」。後世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四季五補」的治療原則,即春季升補,
夏季清補,長夏淡補,秋季平補,冬季溫補的原則。「知食宜」之環境的認識,主要認為是地理環境。不同的生活地區,飲食調理的方法也相應不同,氣候乾燥的西北平原,應該多吃柔潤的食物;氣候潮濕的東南山區,則應多吃辛辣食物。只有因地施膳,才能祛病延年。在「食治」的實踐中,要懂得不同的地理環境易患的疾病,正確的辨因施食,才能取得好的療效。道醫認為,不同的體質對食物的調理也有不同的要求,如體胖者遠肥膩,多清淡;體瘦者遠香燥,多滋陰生津。陽盛實熱之人,宜清熱瀉火之飲食,陽虛有寒之人,宜溫熱養陽之飲食。對患有疾病的人,則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陰陽偏盛,結合食物的五味、四氣、升降浮沉及歸經等特性來加以確定。「知食宜」之季節、「知食宜」之環境、「知食宜」之體質體現了道家飲食「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至今對現代食療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仍有現實意義。
三、食療與「清凈無為」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由此可見,道家飲食觀與世俗飲食觀的最大區別,是認為其飲食的生理功能不如宗教功能,即所謂:「食為行道,不為益身」。道教以谷肉為粗鄙,其飲食的目的不是滿足口腹之慾,而是為了修行長壽。因此道家的飲食觀屬於寡慾養生型的飲食觀,體現了道家「清凈無為」的思想。
這種飲食觀具體表現在倡導「服石與煉丹」及反對「虐生」兩個方面。所謂「服石」是指內服礦物類葯物,如石鍾乳、石膽、曾青、禹余糧、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十幾種石葯,古時都列為能「輕身益氣、不老延年」的上品葯。「煉丹」是指人工煉制的金丹。服石和煉丹的區別,在於所服的「石」一是自然礦物,一是礦物的人工煉製品,其目地是追求延年益壽乃至長生不老。道家學者認為,植物、動物類食物只能果腹養生,而要長生不老,必須服食「清凈」的自然金石和人工煉制的「純凈」金丹。因此,魏晉時期「服石」「煉丹」成風與道家學者追求「清凈」的求「仙」求「道」的飲食觀大有關系。道家倡導服石煉丹,是道家「清凈」思想在飲食養生中的具體體現。雖然其中有一些迷信成分,卻也不乏合理的養生因素,對後世的飲食養生頗有啟發。
道家認為,「為」是為了私人利益拂逆事物之理強而行之,所以是有求於人的;「無為」是聽任事物順應其自然之理而成就之。要作到「無為」就必須取法乎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在飲食養生的觀念上,對禽獸肉類的選擇、屠宰方法、飼養環境等方面,都主張尊重生命,遵循規律,善待動物。否則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應。
道家飲食觀中的「天人合一」、「清凈無為」的思想,曾對古代中醫食療理論的形成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我國食療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中醫食療文化伴隨著道醫著作的廣泛傳播而深入人心,成為百姓生活的指南,引導著人們建立起積極、健康、科學的飲食養生觀。然而,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道家「天人合一」「清凈無為」思想表達的「知食宜」、「服石與煉丹」、反對虐生」的飲食養生觀,適應了人們要「吃出健康」、「吃出長壽」的需求,順應了人們探索飲食文化、提高生活質量的精神追求。同時其本身也蘊藏著大量的科學信息。因此,繼承學習和深入研究古代道家的飲食思想對於促進現代中醫食療科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7、道家養生功是真的嗎?有
你如果說氣功的話就沒有,養生保健就是真的,我也喜歡道家的文化。。。
8、養生有哪些方法?
1.養氣
所謂養氣,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指調養健全人體各臟腑之功能。二是注重精神的保養調節。後者尤其重要。《素同.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涑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但在實際生活中真正能做到志佣寡慾、情緒安定、不妄想貪求而形神兼養者,是很不容易的。這就必須長時間的性格修養,使正氣和調順達,這樣病邪就無從所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孟子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隻要順從自然,內無雜念紛擾,安靜樂觀,怡然自得,這樣形體就不易寰老,精神也不易耗散了。以上是指精神上的養氣之道。在形體上,又要注重保養人體的正氣。即保證五臟之氣健旺,特別是保養脾胃之氣及腎氣。因為腎為人體先天之本,其精氣主持人體生長發育及盛衰,腎中精氣旺盛,不使安泄,這樣才使人體健康強壯,才能益壽延年。再者,脾胃是後天之本,是維持先天之精氣充足的根本來源。所以要飲食規律,切勿暴飲暴食;定時定量,以保持脾胃功能健全。
2.調飲食
飲食不分精、細、粗、劣,都有其一定的「營養精微'。《內經》中所言「美其食',並不是指食物的精美,而是講無論食物的精粗,食之皆為甘美,所以不偏食、不妄補、不過量是飲食調節的重要一環。此外,飲食的調節要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以求與自然界相適應。如夏季氣候炎熱而濕重,飲食上就要少食辛辣油膩厚味之品,宜甘寒清淡,如西瓜、黃瓜、鮮藕、青菜等。可用綠豆湯加冰糖代茶飲,既能清熱解毒,又可利濕。
3.運動
人體的氣血運行,飲食的消化,都是運動。運動,可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改善氣血的運行,提高人體抗病能力,延緩人體的衰老,即常言所說的,「生命在於運動'。
9、養生有哪些方面
學習中醫啊!中醫最懂養生了。
沒有基礎可以從中醫手法上學習、和功法上入手啊!
抻筋捋骨法是一套不錯的手法,及能保健和治療的作用。
10、養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
據說養生的最高境界是每天都可以吃清淡的以蔬菜為主,幾乎不吃主食,不吃有油的東西,我感覺這種境界很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