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的古意

養生的古意

發布時間:2020-05-05 13:35:14

1、「獨」的古意


獨姓起源:

較罕見姓,人數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獨善。

來源:1、匈奴族右賢王劉去卑之後;
2、獨孤氏所改。

獨 #dú

【釋義】 ①單個;唯一的:獨家|獨角戲|獨生子。②只有一個人;孤單:獨自|孤獨|獨身。③只;僅僅:唯獨|獨一無二|大家都來了,獨他一人還沒來。④單獨地:獨唱|獨奏|獨裁。⑤特別;與眾不同:獨特|獨創|獨具匠心。

【獨到】 #dúdào 與眾不同:獨到之處。
〖例句〗對許多事情的認識,他都有獨到的見解。

【獨具匠心】 #dú jù jiàng xīn 指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的構思。
〖例句〗這篇文章的構思獨具匠心,很有特色。

【獨立】 #dúlì ①不依賴別人。②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不受別的國家或政權統治而自主地存在:二戰後,許多國家都宣布了獨立。
〖例句〗父母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獨特】 #dútè 獨有的;特別的:獨特風格。
〖例句〗他在長期的繪畫實踐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

===================關於這個字的更多的信息=================

◎ 獨 獨 dú〈形〉
(1) (形聲。從犬,蜀聲。犬性好鬥,多獨居,故字從犬。本義:單獨;單一)
(2) 同本義 [lonely;single;only]

獨,犬相得而斗也。羊為群,犬為獨也。——《說文》。段玉裁注:「犬好鬥,好鬥則獨而不群。」

君子慎其獨也。——《禮記·禮器》
儒有特立而獨行。——《禮記·儒行》
我獨南行。——《詩·邶風·擊鼓》
天之生是使獨也。——《莊子·養生主》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楚辭·屈原·涉江》
吾以捕蛇獨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君今何疾,臨路獨遲回。——南朝 宋· 鮑照《代放歌行》
不見秘書心若失,百年衰病獨登台。——宋· 王安石《懷元度》
(3) 又如:獨角兕( sì)(一種獨角的犀牛);獨根孤種(獨生子);獨幅(性格孤僻,不合群);獨腳腿(孤立無援的人) ;獨院;獨家院
(4) 獨特 [only]
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呂氏春秋·制樂》
(5) 又如:獨步(超群出眾,獨一無二);獨拔(超眾,特出);獨絕(獨一無二;無與倫比);獨智(過人的才能;獨特的智慧);獨照(獨特的眼光)

----------------------------------------------------------------------------------
獨 拼音:dú 繁體字:獨

部首:犭,部外筆畫:6,總筆畫:9 ; 繁體部首:犬,部外筆畫:6,總筆畫:10
五筆86&98:QTJY 倉頡:KHLMI
筆順編號:353251214 四角號碼:45236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2EC

● 獨(獨)dúㄉㄨˊ
◎ 單一,只有一個:~唱。~立。~霸。~裁。~創。~特。~辟蹊徑(喻獨創新風格或新方法)。~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
◎ 老而無子:鰥寡孤~。
◎ 難道,豈:「君~不見夫趣(趨)市者乎?」
◎ 〔~孤〕復姓。
◎ 語助詞,猶「其」:「棄君之命,,~誰受之?」

詞性變化
--------------------------------------------------------------------------------
◎ 獨 獨 dú〈副〉
(1) 獨自 [alone;only;all by oneself;singly]。如:獨有(獨自安慰);獨罟(獨吞;獨占。罟:網的總稱);獨擅(獨攬;獨占。擅:擁有;據有);獨吃自痾(喻指顧己不顧人,一人獨吞。痾:即「屙」,拉屎撒尿);獨樂(獨自欣賞音樂);獨覺(一人獨睡);獨吟(獨自吟詩);獨言(一人自言);獨笑(獨自喜笑;自樂);獨專(單獨佔有);獨懷(獨自思念);獨寫(獨自抒發);獨撫(獨自安慰);獨說(獨自解說);獨用(單獨使用)
(2) 特,特別地 [very;especially]
(3) 又如:獨慘(特慘);獨甚(特甚)
(4) 唯獨,僅僅 [only]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謝靈運為 永嘉守,凡 永嘉山水,游歷殆遍,獨不言此山。—— 宋· 沈括《夢溪筆談》
不獨是城裡姓賈的多,外省姓 賈的也不少。——《紅樓夢》
別人來得,獨你來不得。——周立波《卜春秀》
(5) 又如:獨言(只說);獨獨(唯獨;獨自一個);獨說(唯獨喜歡。說,通「悅」);獨得(只得到);獨惟(唯獨;只有);獨知(僅一人知道);獨樹(一株樹;一根木);獨拍(單掌拍擊);獨見(堅持己見,固守節操)
(6) 豈,難道 [could it possibly be…;does it mean…]
獨為匪民?——《詩·小雅·何草不黃》
相如雖駑,獨畏 廉將軍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兄不能威,獨不能斷「出」耶?——《聊齋志異》
晉陶淵明獨愛菊......予獨愛蓮____周敦頤< 愛蓮說>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___陳子昂<登幽州台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____李白<月下獨酌>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___張岱<湖心亭看雪>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絲綸一寸釣。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獨釣一江秋。 ___王士禎<題秋江獨釣圖>

◎ 獨
獨 dú〈名〉
(1) 無子孫的老人 [old people without off-spring]
老而無子曰獨。——《孟子·梁惠王下》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
存幼孤,矜寡獨。——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
(2) 又如:鰥寡孤獨
(3) 無丈夫的婦女 [widow]
鄉族貧者,死亡則為具殯葬,嫠獨則助營妻娶。——《後漢書》
(4) 姓

◎ 獨 獨 dú〈動〉
(1) 專斷;獨裁 [act arbitrarily]
回聞 衛君,其年壯,其行獨。——《莊子·人間世》
(2) 又如:獨斷

《康熙字典》
【巳集下】【犬字部】 獨
--------------------------------------------------------------------------------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𠀤音犢。【說文】犬相得而𩰚。從犬蜀聲。羊為羣,犬為獨也。 又獸名。【埤雅】顏從曰:獨一叫而猨散,鼉一鳴而龜伏。或曰鼉鳴夜,獨叫曉。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羣,獨性特,猨鳴三,獨叫一,是以謂之獨也。 又獨𤞞,獸名。詳前𤞞字注。 又【廣韻】單獨。【詩·小雅】哀此惸獨。【傳】獨,單也。【又】念我獨兮。【爾雅·釋山】獨者蜀。【疏】蟲之孤獨者名蜀,是以山之孤獨者亦名曰蜀也。【揚子·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獨。 又山名。【山海經】獨山,多金玉美石。 又【廣韻】復姓有獨孤氏。【後魏書】西方獨孤渾氏,後攺為杜氏。 又姓。【正字通】明獨立,獨善。

《說文解字》
【卷十】【犬部】獨
--------------------------------------------------------------------------------
犬相得而鬬也。從犬蜀聲。羊為羣,犬為獨也。一曰北嚻山有獨𤞞獸,如虎,白身,豕鬣,尾如馬。徒谷切

《漢語大詞典》
獨1 〔dú ㄉㄨˊ〕
「 獨1 」的簡化字。同「 獨1 」。
宋元 小說、雜劇多作「獨」。見《宋元以來俗字譜》。今為「 獨 」的簡化字。

獨1 〔dú ㄉㄨˊ〕
〔《廣韻》徒谷切,入屋,定。〕
「 獨1 」的繁體字。亦作「 獨1 」。
1.單獨;獨自。《易·小畜》:「『有孚攣如』,不獨富也。」 南朝 宋 鮑照 《代放歌行》:「君今有何疾,臨路獨遲回。」 唐 杜甫 《月夜》詩:「今夜 鄜州 月,閨中只獨看。」 宋 王安石 《懷元度》詩之二:「不見秘書心若失,百年衰病獨登台。」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七章:「即使他和她成了親以後,他也不是她獨有的。他是屬於人民的!」引申為孤立、孤獨。參見「 獨夫 」、「 獨雁 」。2.引申為孤立、孤獨。參見「 獨夫 」、「 獨雁 」。3.老而無子孫者。《書·洪範》:「無虐煢獨而畏高明。」 孔 傳:「無子曰獨。」《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於上而罪其長。」 鄭玄 註:「無子孫曰獨。」 賈公彥 疏:「無子有孫不為獨,故兼雲無孫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存幼孤,矜寡獨。」 凌曙 注引《釋名》:「無子曰獨。」 周立波 《禾場上》:「如果是鰥寡孤獨,真正失去了勞動力的老人家,政府和農業社,都會保障他們的生活的。」4.指無妻者。《後漢書·獨行傳·劉翊》:「鄉族貧者,死亡則為具殯葬,嫠獨則助營妻娶。」 李賢 註:「無夫曰獨。」 王先謙 集解引 周壽昌 曰:「案注『無夫』,當作『無妻』。」5.獨特;特別。《莊子·德充符》:「受命於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 宋 王安石 《收鹽》詩:「海中諸島古不毛,島夷為生今獨勞。」 清 顧炎武 《贈林處士古度》詩:「受命松柏獨,不改青青姿。」6.通「 孰 」、「 熟 」。猶何,哪。《呂氏春秋·必己》:「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獨如向之人?』」 高誘 註:「獨猶孰也。」7.通「 孰 」、「 熟 」。深透。《呂氏春秋·聽言》:「此四士者之議,皆多故矣,不可不獨論。」 許維遹 集釋:「獨猶孰也,孰、熟古通,是『獨論』猶『熟論』也。」 陳奇猷 校釋:「 許 說是也。熟獨古音同部通假。」8.猶如,類似。 漢 王充 《論衡·謝短》:「古禮三百,威儀三千;刑亦正刑三百,科條三千……禮與律獨經也。」《文選·左思〈魏都賦〉》:「有 魏 開國之日,締構之初,萬邑譬焉,亦獨 犫麋 之與 子都 ,培塿之與 方壺 也。」 李善 註:「 犫麋 ,古之醜人也。」 呂向 註:「 子都 ,美人。培塿,小堆阜也。 方壺 ,海中神山。言…… 大魏 開國、結構之初,而萬國相比,則 吳 蜀 猶醜人、小阜, 魏 猶 子都 、 方壺 。」9.副詞。僅僅;唯獨。《墨子·尚賢中》:「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亦豈獨 子墨子 之言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晉 葛洪 《抱朴子·對俗》:「物多勝於人,不獨龜鶴也。」《紅樓夢》第一○四回:「不獨是城裏姓 賈 的多,外省姓 賈 的也不少。」 周立波 《卜春秀》:「別人來得,獨你來不得。」10.副詞。豈;難道。《禮記·樂記》:「且汝獨未聞 牧野 之語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獨無族姻乎?」《後漢書·孔融傳》:「兄雖在外,吾獨不能為君主邪?」 明 馮夢龍 《智囊補·語智·中牟令》:「汝為縣令,獨不聞天子好出獵乎?」11.副詞。表轉折。猶卻。《史記·趙世家》:「[ 趙 氏]世有功,未嘗絕祀。今吾獨滅 趙 宗,國人哀之,故見龜策。」 漢 東方朔 《非有先生論》:「 太公 、 伊尹 以如此, 龍逄 、 比干 獨如彼,豈不哀哉!」12.副詞。還,依然。 南朝 梁 蕭子雲 《寒夜直坊憶袁三公》詩:「高帷曉獨垂,華燭夜空冷。」 隋 江總 《遇長安使寄裴尚書》詩:「北風尚嘶馬,南冠獨不歸。」 唐 杜甫 《上牛頭寺》詩:「何處啼鶯切,移時獨未休。」13.副詞。猶將。多用於疑問句。《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宗不余辟,余獨焉辟之?」《莊子·徐無鬼》:「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呂氏春秋·知士》:「 靜郭君 曰:『受 薛 於先王,雖惡於先王,吾獨謂先王何乎?』」14.連詞。尚且。《楚辭·離騷》:「覽察草木其獨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王逸 註:「言世人無能知臧否,觀眾草尚不能別其香臭,豈當知玉之美惡乎?」 漢 劉向 《說苑·雜言》:「夫善惡之難分也,聖人獨見疑,而況於賢者乎?」15.獸名。似猿而大。《埤雅·釋獸》:「獨,猨類也,似猨而大,食猨,今俗謂之獨猨。蓋猨性群,獨性特;猿鳴三,獨鳴一,是以謂之獨也。」《古謠諺·獨獸諺》:「獨一鳴而猿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獸四·狨附獨》:「獨,似猿而大,其性獨,一鳴即止,能食猿猴。故諺曰:『獨一鳴而猿散。』」16.姓。 明 有 獨立 、 獨善 。見《正字通·犬部》。

2、翻譯幾個古今異義詞語 因為 突出 養生 舉手

因為:古義:於是寫作,今義:表原因:
突出:古義:突然出擊,今義:超過一般
養生:古義:供養活著的人,今義:保養身體
舉手:古義:揮手告別,今義:表贊同,或要求發言時的動作

3、族的古義

(1)本意〈文言義〉〖名〗箭頭,後作「鏃」
共13張
族字書法
族,矢鋒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㫃部》
(2)〖名〗家族,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群體 [clan]
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尚書·堯典》。陸德明釋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凡九族。」
又如:大族(人口多、分支繁的家族);族氏(宗族姓氏);族正(清時聚族而居的地方;挑選族中地位名望最高的人主持和裁決本族事務,名為「族正」)
引申為品類,種類 [species]
士大夫之族。——唐·韓愈《師說》
莫不族布。——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3)〖名〗種族,民族 [nationality]
如:族群;漢族;回族;維吾爾族;族地(一姓一族的土地);族姓(同姓的親族;家族姓氏;世族大姓)

我國少數民族
(4)〈文言義〉〖動〗滅族,古代酷刑。一人有罪而把(罪犯的)家族成員全部處死 [execute all family members(ofacriminal)]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復明言於上。」
《尚書·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引申為誅殺,誅滅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宮賦》
又如:族誅(族滅。一人犯罪,整個家族、親屬被誅滅)
(5)〖名〗指具有某種共同性質的事物和人
如:追星族
(6)〈文言義〉〖名〗交錯聚結[knot]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莊子·養生主》
(7)〈文言義〉〖動〗叢聚;聚集 [gather;together]
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莊子·在宥》
又如:族生(叢生);族居(群居;聚居);族雲(凝聚的雲氣)
(8)〈文言義〉〖名〗姓氏,表明家族、宗族系統的稱號 [surname]
亡秦族矣。——漢·賈誼《過秦論》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收:聚,團結)——宋·王安石《傷仲永》

4、善的古意有沒有完善的意思,如有,可否給出處?不勝感謝。

有。作動詞時。(7)使之善;改善。

同本義〖lucky〗


善,吉也。——東漢·許慎《說文》

來者以善日邪時,孰與邪日善時?——《漢書·翼奉傳》

又如:善時(吉時);善祥(吉祥;吉兆);善征(吉兆);善日(吉日)

2.好;美好〖good〗

母氏聖善。——《詩·邶風·凱風》

善,德之建也。——《國語·晉語》

善人國之主也。——《左傳·襄公三十年》

所以善代者乃萬故。——《呂氏春秋·長攻》。注:「善好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豈人主之子孫則敢不善哉?——《戰國策·趙策》

《記》曰:『士庶有人善,本諸父母。子之成,其親也。』」——明·錢謙益《 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又如:善風(良好的風氣);善言(美言;說好話);善處(好辦法);善馬(良馬);善少(好少年);善秀(佳穗。比喻資質甚佳,才品出眾)

3.善良;好心〖good;nice〗

供養三德為善。——《左傳·昭公十二年》

又盡善也。——《論語·八佾》。皇疏:「善者,理事不惡之名。」

因厚賂單於,答其善意。——《漢書·蘇武傳》

又如:善熟(和善);善德(善良,以德待人);善善(猶「善罷干休」;順順當當);善覷(好心看待);善眉善眼(面孔和善);善模善樣(模樣和善);善性(善良的本性);善順(善良和順)

4.慈善〖philanthropic〗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藝易能也。——唐·韓愈《原毀》

又如:善事;善舉;善友(佛教教友);善信(佛教稱虔誠信仰佛教的人);善勝(非常善良;慈善信佛);善根(佛教用語。指人所以能為善的根性);善堂(舊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5.表示應諾。對,好〖allright〗

王曰:「善!」——《戰國策·齊策》

先主:「善?」——《三國志·諸葛亮傳》6.慎重〖cautious;careful;prudent〗。如:善政(妥善的政策法令);善思(慎重地思考);善敗(事情失敗後的妥善措施)

7.高明,工巧〖skillful〗

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老子》

吹籟工為善聲。——《論衡·逢遇》

又如:善手(高手,能手);善工(高手)

8.熟悉,經常看到或經歷,易於辨認〖familiar〗

識其品式,辨其條理;善其用,定其體,則「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王夫之《周易外傳》

又如:善便(善變。不費力,輕易);善查(好對付的人。又作「善薦八」)

shàn

【動】

1.善於,擅長。有做好或處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begoodat〗

善戲謔兮。——《詩·衛風·淇奧》

大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孟子·告子上》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史記·刺客列傳》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善寬(善解;善於迎合);善丹青(擅長畫畫);善時(善於把握時機);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善喻(善於教喻);善貸(善於施與);善淵(善於保持沉默);善誘(善於誘導);善賈(長於貿易,善於做生意);善富(善於保持富有地位);善文(擅長為文);善化(擅長教化)

2.通「繕」。修治〖repair〗善刀而藏之。——《莊子·養生主》

故有善邇而遠至。——《易·略例》。注:「善,修治也。」

又如:善刀(拭刀而加以收藏。比喻收斂自己的才華)

3.羨慕〖admire〗

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陶淵明《歸去來辭》

喜愛〖like〗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

4.認為好〖considerasgood〗

〖常〗忌信道任數,不從下人,故為權勢所不善。——《華陽國志》

5.贊許〖praise〗

使孔子欲表善顏淵。——王充《論衡》

又如:善善(贊揚人家的優點、美德);善頌善禱(贊美能寓規勸於頌禱之中);善善從長(本是稱道別人的善德淵源流長。後轉為贊揚人家向善棄惡、舍短取長)

6.友好,親善〖friendly〗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善氣迎人

【名】

好人;好事;好處〖good(fine)person;gooddeed;advantage〗

存撫良善。——宋·沈括《夢溪筆談》

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副】

1.好好地〖inperfectlygoodcondition〗

今姑貸汝,後不善自改,且復妄言,我當焚汝廬,戕汝家矣!——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秦王必喜而善見臣。——《戰國策·燕策》

2.多;常;易〖numerous;frequently;easy〗

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劉基《苦齋記》

又如:善變;善疑;善懷(多所懷思)

其他解釋

漢語大字典解釋

[①][shàn]

[《廣韻》常演切,上獮,禪。]

亦作「譱1」。

(1)吉祥;好;美好。

(2)善行;善事。善人。

(3)好處,優點。

(4)和善;老實;好對付。

(5)交好;親善。

(6)指信奉佛教的人或與佛教有關的事物。參見「善男信女」、「善友」、「善緣」等。

(7)使之善;改善。

(8)表示贊同、應諾。

(9)表示贊嘆。

(10)贊美;褒揚。

(11)喜好。

(12)謂欣羨。

(13)擅長;善於。

(14)通曉;熟練;熟悉。

(15)修治;治理。

(16)大;高;豐。

(17)多。參見「善懷」。

(18)容易。

(19)妥善;好好地。

(20)成功。參見「善敗」。

(21)適意;適宜。

(22)愛惜。參見「善日」、「善時」。

臣素聞里克善於重耳,君之立非其本意,萬一與重耳內應外合,何以防之?——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八回

(23)揩拭。參見「善刀」。

(24)方言。輕;少;不厲害。

(25)通「膳」。膳食。

(26)姓。五代有善友,宋有善辰,明有善養。見《正字通·口部》。

5、有哪些(古今異義詞要寫出今義和古義

1.行李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古義:出使的人。
2.夫人今義: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古義:那人。
3.爪牙今義:比喻壞人的黨羽。古義:獸類的腳爪和牙齒。
4.大夫今義:醫生。古義:官職名。
5.地方今義:指某一區域,空間的一部分,部位。古義:土地方圓。
6.養生今義:保養身體。古義:供養活著的人。
7.山東今義:山東省。古義: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8.婚姻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古義:兒女親家,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9.從事今義:投身到(事業中去)。古義:官名,泛指一般屬官。
10.以為今義:認為。古義:把……當作。
11.非常今義:十分,極。古義:不平凡,意外的變故。
12.逢迎今義:說話和做事故意迎合別人的心意(含貶義),古義:迎接。
13.上路今義:走上路程,動身。古義:高高的道路。
14.學者今義:指在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義:求學的人。
15.所以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古義:用來……的,……的憑借;……的原因。
16.從而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古義:跟從並且。
17.小學今義:學校教育的初級階段。古義:小的方面進行學習。
18.不必今義: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義:不一定。
19.經營今義:籌劃並管理(企業等),古義:搜集、保存的金玉珠寶等物。
20.顏色今義:顏料或燃料。古義:容貌。

6、「微」的古義是什麼

一、「微」的古意即造字本義為動詞,指老人拄杖緩行,也指隱秘地行走。

二、微(wēi)的基本釋義

1、本義,動詞:老人拄杖緩行。本義消失。

示例:微,隱行也。——《說文》(微是緩慢行走的意思。)

2、副詞:緩緩地,小幅度地,不明顯地。

示例:微視其睡。——唐 • 柳宗元《童區寄傳》(眯著眼睛睡覺)

3、形容詞:遲緩的,衰落的。 

示例:微,衰也。——《古今韻會舉要 • 微韻》(微是衰落的意思。)

4、形容詞:不顯眼的,細小的,極少的。

示例:微小、微生物等。 

5、動詞:無,沒有。只見於古文。

示例:微我無酒。——《詩 • 邶風 • 柏舟》(沒有我也沒有酒)

6、量詞:主單位的百萬分之一。

示例:微安、微末等。

(6)養生的古意擴展資料

「微」的字源演變

微,甲骨文微(長發的老人)+(手執棍杖),表示老人拄杖而行。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辵」(行進),強調行進。造字本義:動詞,老人拄杖緩行。篆文大體綜合了金文和的字形,將金文字形中的老人形象寫成頭發飄揚的樣子。

「微」的甲骨文像一人頭部化妝持仗行走(例如頭部帶著樹枝織物、動物皮毛等)。微的本意是隱蔽行走,本意是隱藏。後引申為小心行走,再引申為「小」。  

7、因,的古義,和今義。


yīn
1.親;親近。

《左傳‧閔公元年》:「親有禮,因重固,閑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章炳麟《春秋左傳讀》卷一:「因,亦親也。」
唐韓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學,日得相因,奈何永違,祇隔數晨。」參見「因心」。
2.相就;趨赴。
《國語‧鄭語》:「公曰;『謝西之九州,何如?』對曰:『其民沓貪而忍,不可因也。』」韋昭註:「因,就也。」
《漢書‧王商傳》:「及商以閨門事見考,自知為鳳所中,惶怖,更欲內女為援,乃因新幸李婕妤家白見其女。」
3.順;順應。
《莊子‧養生主》:「批大卻,道大窾,因其固然。」
《文子‧自然》:「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則無敵於天下矣。」
唐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
4.沿襲,承襲。
《論語‧為政》:「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宋蘇軾《永興軍秋試舉人策問》:「昔漢受天下於秦,因秦之制,而不害為漢。」
元趙孟頫《右耕》詩:「後月日南至,相賀因舊俗。」
5.依託;利用;憑藉。
《孟子‧離婁上》:「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
《後漢書‧逸民傳‧矯慎》:「隱遯山谷,因穴為室。」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建康城,李璟所作,其高三丈,因江山為險固。」
6.連接。
《逸周書‧作雒》:「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系於洛水,北因於郟山。」
孔晁註:「系、因皆連接也。」
宋陸游《城西接待院後竹下作》詩:「水邊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數百箇。」
7.增添;纍積。
《論語‧先進》:「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8.原因,原由。
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無因而至前,雖出隨珠和璧,猶結怨而不見德。」
《漢書‧王商傳》:「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政治和平,世無兵革,上下相安,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
《紅樓夢》第四二回:「眾人不知話內有因。」
9.機會。
唐鮑溶《客途逢鄉人旋別》詩:「驚鴻一斷行,天遠會無因,無因忽相會,感嘆若有神。」
宋朱淑真《次韻見贈兼簡吳夫人》:「南北常嗟見未因,停舟今喜笑談親。」
10.猶;如同。
《戰國策‧楚策四》:「夫蜻蛉其小者也,黃雀因是以。」
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一:「因,猶也……言黃雀之自以為無患,亦猶之蜻蛉也。」以,同「已」,語助詞。
11.副詞。就;於是。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
《紅樓夢》第四三回:「老姑子獻了茶,寶玉因和他借香爐燒香。」
12.介詞。趁,乘。
《史記‧項羽本紀》:「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
《三國志‧魏志‧郭嘉傳》:「因其無備,卒然擊之。」
唐韓愈《答魏博田僕射書》:「比所與楊書記書,蓋緣久闕附狀,求因間粗述下情。」
13.介詞。依照;根據。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法者,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14.介詞。為;為了。
《紅樓夢》第二三回:「盈盈蠟淚因誰泣,點點花愁為我嗔。」
15.連詞。因而;因此。
《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某氏﹞以為己生歲值『子』;鼠,子神也,因愛鼠,不畜貓犬。」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我打從學堂門口過,聽見念書的聲音好聽,因在店裡偷了錢買這本書來念。」
16.連詞。因為;由於。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紅樓夢》第五回:「嫩寒鎖夢因春冷,芳氣襲人是酒香。」
17.通「姻」。婚配。
班固《白虎通‧嫁娶》引《詩經》:「不惟舊因。」
陳立疏證:「所引《詩‧小雅‧我行其野》……今《詩》作『不思舊姻。』」
18.通「姻」。指有婚姻關系的親戚。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虞卿謂春申君》:「公孫央,功臣也;襄子,親因也,皆不免,封近故也。」
19.因明學術語。近人譯為小前提。
章炳麟《國故論衡‧原名》:「辯說之道,先見其恉,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形,因明所謂宗、因、喻也。」
20.舊謂一位乘數的乘法。
21.姓。
明有因禮。
--漢語大辭典

8、擒的古字是什麼,它的古義是什麼

凶(古義: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義:凶惡、兇殘)
加(古義:更; 今義:增加)
假(古義:藉助; 今義:不真實的)
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江河)
櫓(古義:盾牌; 今義:劃船的工具) 
贏(古義:背負; 今義:勝或獲得)
走(古義:跑; 今義:不行) 
次(古義:水邊; 今義:量詞)
向(古義:從前; 今義:對、朝或偏袒)
窮(古義:困厄、不得志; 今義:貧困、窮)
率(古義:一概、全部; 今義:率領、輕率) 
再(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原(古義:推究; 今義:原來、原則)
抑(古義:或者; 今義:抑制) 
歸(古義: 女子出嫁; 今義:回來)
比(古義:等到; 今義:比較)
比(古義:緊挨、並排; 今義:比較)
渠(古義:他、它; 今義:水道)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往)
陽(古義: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 今義:太陽、) 
怒(古義:振奮、大鵬展翅起飛的氣勢; 今義:發怒)
危(古義:高; 今義:危險)
但(古義:只; 今義:但是)
將(古義:請; 今義:將要)
或(古義:有人、或許; 今義:或者)
諸(古義:之於、之乎; 今義:眾、各) 
愛(古義:吝嗇; 今義:喜愛)
固(古義:本來; 今義:堅固) 
隱(古義:哀憐、不忍; 今義:隱藏或隱瞞)
擇(古義:區別; 今義:選擇) 
誠(古義:果真、如果; 今義:真誠)
贊(古義:引見、介紹; 今義:稱贊) 
拜(古義:授官; 今義:一種禮節)
除(古義:授官; 今義:除去)
安(古義:養生; 今義:安定、安然)
鄙(古義:邊境; 今義:輕視或粗俗) 
池(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塘)
湯(古義:熱水、開水; 今義:較濃汁液) 
摧(古義:傷心; 今義:破壞或折斷)
都(古義:大; 今義:都市或全) 
按(古義:查究; 今義:壓住或按照)
必(古義:果真、如果; 今義:一定、必然)
病(古義:困苦至極; 今義疾病)
齒(古義:年齡、歲數; 今義:牙齒) 
床(古義:坐具; 今義:卧具)
伐(古義:功業、誇耀; 今義:坎)
顧(古義:拜訪; 今義:回顧或照顧)
會(古義:恰逢 今義:聚會或會議) 
間(古義:參與; 今義:中間或間隔)
控(古義:拉; 今義:控制或控告) 
景(古義:大、日光; 今義:景緻或情形)
略(古義:奪取; 今義:簡略)
遣(古義:休、被夫家趕回娘家; 今義:消除或派遣)
攝(古義:整理、整頓; 今義:吸取或保養)
害(古義:嫉妒; 今義:禍害或害處)
冒(古義:塗蓋、敷上; 今義:冒充或向外透) 
奇(古義:適宜; 今義:特殊的或驚異的)
尋(古義:不久; 今義:尋找) 
要(古義:邀請、相約; 今義:要求)
嚴(古義:尊重; 今義:嚴格或嚴密) 
章(古義:花紋; 今義:文章或圖章)
寢(古義:醜陋; 今義:睡覺) 

9、文言常識,節的古義

骨節,節骨眼,關鍵
客勝,則大關節不利。——《素問·至真要大論》
人有十二節。——《素問·寶命全形論》
彼節者有間。——《莊子·養生主》
得失之節。——《呂氏春秋·慎行論》

氣節;節操
士大夫莫不敬節死制。——《荀子·王霸》專
屈節辱命。——《漢書·李廣蘇建傳》
白首完節,爾尚念皇祖養士之仁。—— 明·錢謙益《袁可立授奉直大夫》
壯其節。
成此大節。——清· 全祖屬望《梅花嶺記》
愛聽古人節義事。——清· 袁枚《祭妹文》

禮節,有禮貌的行為
長幼之節。——《論語·微子》

與養生的古意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