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壽老人的生活秘訣是養生嗎?
古今中外有許多長壽老人,例如大聖人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道家老子活了101歲、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現代的長壽老人更是不勝枚舉。世界上也有許多長壽區、長壽村。專家們為了揭開人類長壽的秘密,對長壽老人進行了許多調查,發現他們共同的生活特點如下:
一是少愁多樂。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達的樂天派。知足長樂、助人為樂、心理平和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二是少車多步。他們都有愛好體力活動的習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經常上山采葯,許多長壽村也多分布在山區,出門就走路,常走多動,血液流通,有益於延緩衰老。
三是少食多嚼。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的共同特點是吃得少,不暴食,吃飯時對食物多咀嚼。每吃一口飯,要在口腔內咀嚼多次才咽下。多嚼不僅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使食物慢慢吸收,有利於達到飽腹感,避免吃得過多。
四是少肥多菜。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都是拒絕肥甘厚膩的,吃青菜多,吃大魚大肉少,因此他們多是「老來瘦」身材。
五是少鹽多醋。長壽老人飲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數喜吃醋。這種習慣非常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高鹽飲食是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誘發因素:而長期適量吃醋,有利於軟化血管、降低血壓、預防動脈硬化。
我國唐代著名的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直到老死前還在行醫采葯。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我國醫葯學的寶貴財富。
據史書記載,孫氏70高齡時,唐高宗召見他,見他精神飽滿、面色紅潤、步履穩健,就問他健身長壽的秘訣,他笑著說:我的秘訣就是每天上山采葯,四處奔走行醫,這樣長期磨煉,身體就結實了,自然也就很少生病。
他不但本人健康長壽,還在養生長壽方面給後人留下了簡要明了的見解和易懂易行的做法:在飲食方面他說「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覺肚空,須索食,不得忍飢」。指出「廚膳勿使脯肉過盈,即令儉約為佳」,還說「食畢摩腹,能除百病」。在運動方面孫氏認為:「人慾勞其形,百病不能成。」「養生者,不但餌葯……其生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避年。」在精神養生方面他主張:「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莫多言、莫大笑、勿汲汲於所欲,勿情情懷念恨……則得長生也。」
他這三方面看法,非常符合現代醫學養生的觀點:
老年人胃腸虛弱,消化能力降低,飲食一定不要過飽,最好是少食多餐。每餐量要少,不妨多吃幾次,這樣既易使食物消化又營養豐富。不要忍著飢餓,餓了就吃一點,既中和胃酸,又保護了胃黏膜。要少吃葷,不要天天大魚大肉,多吃素,這更是現代均衡飲食的內容。餐後揉腹,加強胃腸的血液循環,促進胃腸功能,有助消化,更是懂得養生的老年人常用的方法,對身體大有好處。
人到了老年,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對加強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延緩衰老是大有益處的。縱觀古今中外的長壽老人,都有堅持勞動、多活動這一特點。
精神養生方面,和現代醫學的心理保健內容是一樣的。他認為老年人憂思、發怒、悲愁、嫉恨等情緒的變化,對身體健康是非常有害的。他還認為善於養生者,必須避免世俗的名利慾望、色慾,保持心胸開闊,精神愉快,這樣才能延年益壽,獲得長生。
2、很多老人之所以長壽,這跟他們每晚在21點准時睡覺有很大關系,想知道他們是如何養生的?
睡眠質量高的好處
1、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睡眠是消除身體疲勞的主要方式。睡眠期間是胃腸道及其有關臟器合成並製造人體能量物質以供活動時用的好時機。另外,由於體溫、心率、血壓下降,呼吸及部分內分泌減少,使基礎代謝率降低,從而使體力得以恢復。
2、保護大腦,恢復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現為煩躁、激動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等;長期缺少睡眠則會導致幻覺。而睡眠充足者,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辦事效率高。這是由於大腦在睡眠狀態下耗氧量大大減少,有利於腦細胞能量貯存。因此,睡眠有利於保護大腦,提高腦力。
3、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能對侵入的各種抗原物質產生抗體,並通過免疫反應而將其清除,保護人體健康。睡眠能增強機體產生抗體的能力,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同時,睡眠還可以使各組織器官自我康復加快。現代醫學中常把睡眠做為一種治療手段,用來幫助患者渡過最痛苦的時期,以利於疾病的康復。
4、促進生長發育:睡眠與兒童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嬰幼兒在出生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大腦繼續發育,這個過程離不開睡眠;且兒童的生長在睡眠狀態下速度增快,因為睡眠期血漿生長激素可以連續數小時維持在較高水平。所以應保證兒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證其生長發育。
5、延緩衰老,促進長壽:近段時間來,許多調查研究資料均表明,健康長壽的老年人均有一個良好而正常的睡眠。人的生命好似一個燃燒的火焰,而有規律燃燒則生命持久;若忽高忽低燃燒則使時間縮短,使人早夭。睡眠時間恰似火焰燃燒最小的程度,因此能延緩衰老,保證生命的長久。
長壽的原因還與他們的膳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有關,長壽村的飲食結構均體現出一致性——以谷菜為主;豆類、薯類、玉米、水果吃得多,動物性食物吃得很少。其中,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人谷菜食用比率為65%左右,新疆和田與廣西巴馬的谷菜食用比率高達80%。長壽村的居民們除了以谷菜為主食外,還攝取一些水果、堅果等。
3、長壽的養生秘訣有哪些呢?
讓老人長壽的養生秘訣
1、作息規律
一般比較長壽的老人,都有比較健康的生物鍾,他們喜歡早睡早起,而且還有午休的小習慣。這樣做的老人,往往睡眠充足,睡眠可是很重要的,睡眠充足整個人才會有精神,看起來神采奕奕的。
那些每天喜歡出去玩到很晚,每次都是深更半夜睡覺的人,第二天起來往往整個人顯得精神萎靡,一副很累的樣子。每天都如此的人,要比作息規律,堅持早睡早起的人,看起來明顯要老很多。
2、不要太閑
很多老人不知道該做什麼,每天都閑在家裡看電視,除了看電視就找不到其他的活動了。這樣子可不好,老了以後要多走動走動,因為生命在於運動,活動身體血液循環才會加快,才能獲得充足的養分,供機體活動。
整天坐著不動,血液循環會變慢的,反而不利身體健康。建議老人們,不妨多走出家門,去公園散散步,練練太極拳之類的。走出家門的話,可以遇到很多同齡的老人,可以互相交流,打發無聊的時間,減少孤獨感。
3、要有好心態
好的心態可以幫助減輕壓力,增強身體的免疫力,而且笑口常開有益於心腦血管健康。年輕經常生氣都對身體不好,更不要說機體老化的老人,若是生氣的話,更容易損傷健康。
所以說,老人們年紀大了就不要那麼操心了,兒女有兒女的福氣,不要想著給他們包辦一切。老人就享享福,不要去干涉兒女的生活,過好自己老兩口的小日子就好了。
4、吃得清淡一些
很多長壽老人的飲食,都堅持多素少葷的原則。這是因為老人了之後,腸胃消化能力會下降,若是吃過多的肉,吃得太油膩的話,不利於消化,會給腸胃器官帶來極大的負擔。
建議日常要注重食物的搭配,不能吃得過於粗糙。建議飲食要以清淡為主,而且蔬果粗糧要合理搭配,蛋類、奶製品、肉類等等,也是適量攝入,必須要做到營養全面攝入。
老人日常如何保健
1、定時檢查
年紀大了身體容易生病,因為他們的抵抗力比較弱,從而導致身體存在的隱患有很多。建議老人要定時檢查,這樣才能規避一些大病的風險。因為很多疾病很嚴重了才會通過身體表現出現,而做檢查的話,可以在疾病剛出現的時候檢查出來,在還是小病的時候,就將隱患消除掉。
2、少吃保健品
很多老人喜歡買保健品,其實保健品就是一些壓縮的葯物,吃多了對腸胃會造成極大的負擔,而且還會導致身體內的一些營養被消耗掉,甚至產生一些疾病。
所以說,建議老人們別總是吃保健品,平日里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會更有營養,別想著用保健品來代替食物補充營養。保健品可不是萬能的,並沒有廣告說的那麼玄乎,那麼有效果。
4、百歲老人的養生經驗可靠嗎
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到2010年底,江蘇百歲以上的老人共有2153人,居全國前列。江蘇這次調查了2095位百歲老人,將其生活經驗歸納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不經常進行鍛煉、喜歡吃豆製品、喜歡喝白開水吃腌菜葷菜、大多愛喝粥、多吃江海河三鮮和當天菜、主食粗雜糧、常吃涼拌菜、愛吃白菜蘿卜蔥姜蒜等。其中有的生活經驗,例如不經常鍛煉、愛吃腌菜葷菜,與現代保健常識不符,所以稱之為「顛覆性」。
在中國和世界上,還有很多長壽之鄉,那裡的老壽星的生活經驗此前也有人總結歸納過。對比這些長壽經驗,五花八門,極具地方特色,很少有共同點。如果非要找共同點的話,就是往往發現有的長壽老人有很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例如不抽煙、少喝酒是公認的保健常識,但有的長壽老人卻抽煙、酗酒。例如活了122歲的法國卡門夫人是有可靠記錄的最長壽的人,但是她21歲就開始抽煙一直抽到117歲。又如,心態好歷來被認為是長壽之道,但《江蘇省百歲老人調查報告》發現,固然有的百歲老人性格溫和從不發脾氣,但也有的百歲老人性格倔強、常發脾氣、遇事想不開,他們只好把後者歸結為「能通過宣洩達到心理平衡」,從不發脾氣好,常發脾氣也好,正說反說都有理。
其實這些所謂長壽之鄉的長壽經驗,歸納的是當地的生活習慣,當地大多數人都是那麼生活的,但是當地大多數人並沒有因此長壽。在任何一個地方,特別長壽的百歲老人都只是少數。他們特別長壽的原因,不是因為這些生活習慣,更不是因為不良生活習慣,而是因為他們碰巧有某種長壽基因,使得他們對不良生活習慣有更強的免疫力,如果他們有更良好的生活習慣的話,說不定能活得更長、更健康。某個地方之所以有比例相對較高的百歲老人,是因為那裡碰巧有些人攜帶著長壽基因,那個地方相對較閉塞,小范圍通婚的結果讓當地某種長壽基因的頻率比較高。所以所謂長壽之鄉,往往是在偏僻的地方。何況一些所謂長壽之鄉其實是炒作出來的。
也就是說,百歲老人得以長壽,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的,與他們的生活方式基本沒有關系。如果對真正的長壽之鄉進行基因普查,尋找長壽基因,藉此發現長壽機制,是有科研價值的。
科學保健知識並不是根據百歲老人的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來的。而是用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離體實驗、動物實驗、人體臨床試驗等科學方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之後得出的結論。它不能保證每個人能因此健康長壽,但是對普通人群來說,它提供了健康長壽的最大可能性。
5、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
6、80歲的老人家該如何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運動是老人最好的養生方法,不抄要破壞她的作息習慣,不要擾亂她的規律生活,不要強求他留在你身邊襲。她自己的百一切都已經形成規律,你要強求她改變是不科學的。當然,你是個孝順的孫子,你應該尊重度她的選擇。經常摔跤在一定程度上和缺知鈣引起的骨質疏鬆是有很大關聯的,給他補補鈣,選擇一些天然營養品。希道望能幫到你
7、高壽的老人都是怎樣養生的?
我的奶奶活了90多歲,可謂是高壽老人。她的養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要積極樂觀,放平心態。奶奶一生與世無爭,不予人斤斤計較。即使遇到別人的刁難,她也不會內心憋屈、生氣,而是與那人講道理,當場表達自己的觀點,釋放自己的情緒。對於任何人,她永遠樂呵呵的。對於別人的成功,她會真摯的祝福,而不是嫉妒。
第二,要飲食健康。俗話說,病從口入。那麼,一個搭配均衡的飲食習慣對我們來講至關重要。奶奶從不挑食,菜類、水果、蛋乳類、肉類都是她所喜歡的。但是對於這些食物回,她從不暴飲暴食,而是少食多餐。
當然,食物的衛生答也很重要。比如奶奶食用的蔬菜一般都是她自己種的,天然無公害。而雞蛋,也是自己養的雞下的。不得不說,在農村享受田園時光真好。
第三,要多加鍛煉身體。奶奶有早晨早起的好習慣,然後進行健步走。當然,奶奶的健步並不是暴走。並且,奶奶很少坐著,久坐傷身,這是她一直以來刻意避免的。
第四,要多參加集體活動。奶奶喜歡湊熱鬧,哪裡人多她就愛湊哪裡。從與其他人交流中,能夠使奶奶心態陽光,從而起到延年益壽之效。
當然,不熬夜、作息規律,保持個人生活衛生健康,感冒及時吃葯、看醫生,適當勞動,這些都是奶奶能夠長壽的寶貴經驗。
8、老人比較注重養生,一日三餐該怎麼吃,才能長壽?
一對有名的老夫婦,107歲,妻子93歲;走近這對百歲老人,發現他們的養生其實很簡單,簡單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復制。
秘訣一:老年人要少吃多餐一天最好吃五頓
早餐:一袋半牛奶,咖啡(加少量糖或加蜂蜜),還會用麵包機烤兩片麵包。
午飯:主食是一份很軟的米飯個豆包或花捲之類的,粗細搭配;菜品:一葷兩素,豆製品搭配。
下午三點:榨杯鮮橙汁。
下午五點:喝一杯牛奶或一杯咖啡,偶爾吃兩片餅干。
晚餐:一碗雜米粥,里邊有大米、小米和江米,兩只豆沙包,一隻雞蛋(有時做成蛋羹),還還有一份青菜泥。這樣的飲食,他們堅持幾十年了
秘訣二:做飯要求:軟飯、爛菜、熱湯
「軟飯爛菜、熱湯。」這是因為,老年人牙口不好,就要吃軟、吃爛,便於吞咽消化。每天早上喝牛奶、吃帶草莓醬的麵包,草莓醬。同時,吃一片復合維生素。中午是蔬菜泥、高湯、軟米飯。特別要說的是湯,般是雞湯、排骨湯、牛肉湯。晚餐基本上是餛飩、油菜雞湯面換著樣吃。老伴每天都吃雞蛋。
秘訣三:過冬常喝羅宋湯
冬天,要多喝羅宋湯,酸酸的味道特別開胃;牛肉是高蛋白肉類,能補充足夠的優質蛋白質;西紅柿不僅能增加湯的酸味,而且能補充番茄紅素等保護心臟的營養。胡蘿卜里胡蘿卜素可以保護視力,還能防癌;蔥頭能增強人體抵抗力、芹菜能補充葉綠素等。
9、中國很多長壽老人,他們長壽的保養秘訣是什麼?
一,善修養、重情操。
二,有堅忍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性格。
三,勤奮多思。
四、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
五、人之腎氣通於耳,扯拉搓揉健全身。
六、夫妻之間互捶背,解疲強身又防癌七、每天揉腹一百遍,通和氣血裨神元
三戒 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際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斗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引起病患滋生,甚至威脅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必需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慾望。這講的既是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准則。
三戒 孔子主張「君子有三戒」:少之際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為縱欲、斗毆及貪婪,均可危害健康、損傷人的身體,引起病患滋生,甚至威脅生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提出,養生須「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是必需去除極端的、過分的、奢侈的慾望。這講的既是道德修養,也是養生保健的准則。
三慎 古代養生之道還提出貴在慎食、慎葯、慎激動。特別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更要做到這「三慎」。目前市場上的保健葯品多如繁星,如不根據自己體質的具體情況選用,或濫服人參、鹿茸等補葯,經常事與願違,產生毒、付作用,反而對身體造成危害,影響健康。
10、長壽老人最「懂」養生,那麼有什麼生活習慣可以借鑒?
長壽老人最「懂」養生,這些生活習慣常借鑒,長壽也會向我們靠近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依然存在長壽老人,據記載,孔子活了73歲、孟子活了84歲、道家老子活了101歲、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活了101歲;現代的長壽老人更是不勝枚舉。也許就在你的身邊就有很多現存的例子,世界上也有許多長壽區、長壽村。為了揭開人類長壽的秘密,對長壽老人進行了許多調查,發現他們有諸多共同的生活特點。
一、是少愁多樂
這些老人都是心胸豁達的樂天派。而且多半非常善於交流,會表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藏不住事。喜歡與人分享生活中碎事。聊天對象年齡不限,帶到機會找誰都能聊上幾句。內容不限,有生活瑣事、八卦新聞、也有實事政治。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娛樂生活。
二、熱愛勞動
現在的長壽老人,多半出生寒苦,熱愛勞動是他們最突出的特點。現在農村很多80多歲的老人,依然堅持干農活,在家裡根本閑不住。即使有些老人跟隨子女在城市生活,他們也總想找點活干,實在沒事干就去公園,下棋,爬山等等。出門很少以車代步,通常都是習慣走路。
三、少食多嚼
現在的長壽老人,多半牙口不好,咀嚼能力下降;但是他們並非呼倫下咽。他們每吃一口飯都要細心地咀嚼。非常黏糊後才吞下去。
我們知道,我們通常吃的主食如米飯,面條等,含澱粉較多。屬於可消化多糖,通常需要進行多次分解後成單糖才能融入人體血,被吸收。進而為人體提供能量。如果吃飯時細嚼慢咽不僅有利於消化,而且可以對食物進行分解,有利於吸收,也減輕了腸胃的負擔。
四、少肥多菜
困擾著老年人的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跟人體的肥胖有很大關系,所以老人進食大多以清淡,瓜果蔬菜為主。這些長壽老人在飲食上,都是拒絕肥膩食品,吃青菜多,吃大魚大肉少,因此他們多是「老來瘦」身材。
五、少鹽多醋
長壽老人飲食清淡,不嗜好咸,反而多數喜吃醋。一來是醋味比較開胃,所以大都做菜是都有用醋調味的習慣。特別是涼拌菜更是不可或缺。少鹽食物也是非常有利健康的。
現在生活條優越,越來越多人渴望長壽,其實我們只要注意養生就好了,長壽只是一個結果,我們過程注意好了,結果自然也就在過程之中,執著的追求反而適得其反。養成良好的習慣,順其自然就是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