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有哪些養生著作?
有關著作大約有六十多種
2、明清時期有哪些養生保健著作?
明清時期,各類養生保健專書很多,多是強調綜合調理,動靜結合,而且要簡要易行。
明代冷謙撰著的《修齡要旨》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詳細論述了四時起居調攝、四季卻病、延年長生、八段錦導引法、導引卻病法等,書中多以歌訣形式介紹養生要點及具體方法,易於領會實行。
萬密齋的《養生四要》,提出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病」諸養生原則,對於違反這些原則而產生的疾病,皆列有葯物救治方法。
清代吳師機撰《理瀹駢文》,這是一部物理治療專書。吳氏提倡膏、葯外貼等理療法,如引嚏、坐葯、葯浴等。他認為外治之理同內治之理,可以收到與內服湯丸相同的效果。還認為養生保健不能單純依賴葯餌,如果注意調節生活起居,陶冶性情,對健康則更有益處。吳師機在外治保健方面為養生開辟了一條新的門徑。
雖然在先秦時期就已初步提出了動靜結合的養生方法,但動靜結合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則在明清時期才進一步明確提出來。李梃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提出靜養精神,動養形體的辯證關系。
方開《摩腹運氣圖考》又名《延年九轉法》,書中指出:「天地本乎陰陽,陰陽主乎動靜,人身一陰陽也,陰陽一動靜也。動靜合宜,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
曹庭棟雖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但他卻很重視動以養生的重要作用。如在《老老恆言·導引》指出:「導引一法甚多,如八段錦、華佗五禽戲、婆羅門十二法、天竺按摩訣之類,不過宣暢氣血,展舒筋骸,有益無損」,並創「卧功、坐功、立功三項」,以供老年鍛煉之用。
又如《老老恆言》記載有散步專論,對散步的作用和要求等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例如,閑暇「散步所以養神」、睡前「繞室行千步,始就枕」,「是以動求靜」,有助於睡眠,強調了動靜結合的重要性。
明代以後,由於武術的發展和《道藏》的成書,又推動了導引術的進步和發展,在《遵生八箋》記載8種導引,除在國內廣為流傳外,並於1895年譯成英文發行於國外。
如明代正德年間羅洪先所撰《仙傳四十九方》,載錄華佗「五禽圖」最為詳盡,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說明了導引保健的重要作用。
清代乾隆時期,沈金鰲於《雜病源流犀燭》一書中,卷首列有「運動規法」,包括導引、氣功和按摩等,這些方法多摘自明代曹士珩所撰《保生秘要》一書。可見,導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3、古代保養養生的書籍有哪些?
文獻
延年益壽,人同此心。達官貴胄、方外修真、三教九流,於此莫不關注,故而養生文獻不限於醫家,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中國現存養生類著作約數百種,尚不包括涉及養生內容又非養生專著的書籍。養生書籍可分為以下幾大類。
通論類
主要從養生的大旨、理論、指導思想等立論,全面分述各種養生方法,泛而不專,有助於人們了解養生理論,並指導一般的養生,如漢代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梁代[[陶弘景]]著《養性延命錄》、唐代[[孫思邈]]著《孫真人養生銘》、宋代陳直著《養老奉親書》、元代李鵬飛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及胡文煥著《壽養叢書》、清代曹庭棟著《老老恆言》等。
食養類
主要從飲食物性味、補泄滑澀的效用與人體狀態、天時氣候、地理方域等的關系論述養生之道,也包括節食、辟穀等內容。著作如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道藏精華錄》收載的《服氣長生辟穀法》(著者佚名)、清代簡緣老人的《節飲集說》等。
導引類
主要從論述氣功、導引練形的理論及具體方法上闡明祛病保身、益壽延年之道,內容包括各種門派、形式的氣功,各種導引練形(如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著述。如後人從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中輯出的《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明代尹真人著《性命圭旨》和朱權著《臞仙神隱》、清代馬齊著《陸地仙經》,以及南北朝達摩祖師的《易筋經》、明代袁黃的《靜坐要訣》、清代婁傑的《八段錦坐立功法圖訣》等。
煉丹類
主要是各種煉制丹葯法的有關記述,古人曾希望通過對各種礦石葯物的復雜燒煉過程製造出令人長生不死、霞舉飛升的靈丹,雖說設想荒誕,近於虛幻,但卻也得到了一些有療效的治病丹葯,開人類葯物化學研究之先河。療疾者如紅升丹、白降丹等,臨床已有定論。這類著作主要收藏於道家的匯編類道書《道藏》中,如宋代吳悞著《丹房須知》、金陵子著《龍虎還丹訣》以及著者佚名的《黃帝九鼎神丹經訣》等,記載煉丹術最早、最著名且傳世者則是晉代葛洪的《抱朴子》。
4、宋元時期養生著作有哪些?
這一時期的養生著作
5、後漢時期的養生著作有哪些?
至今尚存的養生學專著
6、孫祿堂養生的著作
養生堂不是出版過一本嘛!採納,給你找幾本
7、有那書籍是養生經典的著作?
儒學經典:《大舜十六字心法闡義》《周易闡真》《易經》《孝經》《大學註解》《中庸註解》《大學解要》《中庸解要》《論語》 《孟子》
太極拳經典:《張三豐全集》
道家經典:《道德經》 《清靜經白話解說》 《西升經》 《莊子》 《呂洞賓全集》《性命圭旨》 《清凈經圖注》 《何仙姑寶卷》 《八仙得道》 《太上感應篇》 《七真天仙寶傳》
佛學經典:《南屏瘋僧註解金剛經》 《金剛經六祖口訣》 《金剛經白話淺言》 《燃燈佛註解金剛經》 《觀音菩薩自注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義》 《壇經白話淺言》 《圓瑛大師解楞嚴經》 《黃檗傳心法要》《達摩祖傳》《達摩寶傳》 《佛學不是迷信》 《初學入德之門》
基督經典:《聖經》
伊斯蘭經典:《古蘭經》《天方性理本經注釋》《禮書五功釋義》《五更月偈》
其他書籍、文章:《中華民族真氣健身養生法》《生命理學》 《三教真傳》 《略解西遊》《西遊原旨》 《西遊真詮》 《化性談》《羅漢功》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生命安全論》《人類生命科學保健法》 《菜根譚》 《順治皇帝歸山詞》《療心靈 治心私》 《修心人為什麼要吃素》《回答部分問題》《順其自然隨想》《道理簡介》《人貴自知》
裡面都多少有養身之道
8、孫思邈有哪些養生著作?
孫思邈(581~682年),唐代著名的醫家和道家,壽101歲,行醫80多年,躬行實踐養生之道,醫術精湛,醫德高尚,後人尊為「葯王」。生平好學而博採眾家之長,善言老莊,又好釋典,著述甚多,主要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攝養論》、《存神練氣銘》、《攝養枕中方》、《衛生歌》、《保生銘》等。
(1)養性重德、百行周備、自慎為首
孫思邈一生為醫,德、術兼備,養生重在養德,提倡養性以自慎為首。《千金要方》說:「百行周備,雖絕葯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因此,他把養性修德稱為「養生之大旨」,並提出養性當以「自慎為首」,「善養性者,則治未治之病。」只有「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慕求浮桑,不患得患失」,才能達到養性的目的。
(2)食養茹淡,務求節儉
孫思邈之謂茹淡即素食淡味以養生。提倡「每學淡食」以養生。又主張飲食節儉。有「豐饒之地,人多早夭;儉嗇之地,人多高壽」之說。多食肉「喜生百病」、「常須少食肉」。指出:「人學養老之道……飲食當令節儉,若食味傷多,老人腸胃皮薄,多則不消,彭亨短氣,必致霍亂。」他的食養、食療經驗豐富,素為後人所推崇,多有實用價值。
(3)日常生活講究衛生
他對日常生活起居、衣著、飲食衛生很重視。如冬睡不蓋頭、卧取側身曲體、衣著儉朴、衣服常洗、平日常洗澡,務求「雅素凈潔」。又講究飯後漱口、散步、少飲酒、不食陳腐變質食物等等衛生。在《衛生歌》、《保生銘》中多有概括。
(4)注重鍛煉養生之術
孫思邈的著述中氣功、導引、按摩方法甚為豐富。他認為老人尤當重視鍛煉,《千金翼方》說:「非但老人須知服食將息節度,極須知調身按摩,搖動肢節,導引行氣。」除收集各種氣功、導引、按摩方法,還自創孫真人按摩法等保健鍛煉方法。
孫思邈著的《保生銘》流傳甚廣,今錄之如下,以供讀者欣賞:人若勞於形,百病不能成。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
食了行百步,數將手摩肚。睡不苦高枕,唾涕不遠顧。
寅丑日剪甲,理發須百度。飽則立小便,飢乃坐旋溺。
行坐莫當風,居處無小隙。向北大小便,一生昏冪冪。
日月固然忌,水火仍畏避。每夜洗腳卧,飽食終無益。
忍辱為上乘,讒言斷親戚。思慮最傷神,喜怒傷和息。
每去鼻中毛,常習不唾地。平明欲起時,下床先左腳。
一日免災咎,去邪兼辟惡。但能七星步,令人長壽樂。
酸味傷於筋,辛味損正氣。苦則損於心,甘則傷其志。
咸多促人壽,不得偏耽嗜。春夏任宣通,秋冬固陽事。
獨卧是守真,慎靜最為貴。財帛生有分,知足將為利,
強知是大患,少欲終無累。神氣自然存,子道須終始。
書於壁戶間,將用傳君子。5.邱處機:精於養生的「神仙」
邱處機,又名丘長春,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創始人之一。他生於1148年,卒於1227年,死後葬於北京的白雲觀處順堂。
道教中人相信經過一定的修煉,人可以返本還原,達到長生久世的境界。邱處機19歲棄家求道,獨自進昆侖山的煙霞洞修煉,一年後拜全真教主王重陽為師,先後在今寶雞西南的溪邊、隴州的龍門山隱居修煉13年,道成後名聲大噪。在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中,邱處機的影響最大。
邱處機既是道家,也是養生學家,其主要著作有《大丹直指》、《攝生消息論》等。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命近臣劉仲祿奉詔聘請邱處機。第二年,他攜弟子18人啟程北行,歷時4年,與成吉思汗相會。成吉思汗問長生久世之道,則告以清心寡慾為要,並大講「敬天愛民以治國,慈儉清靜以修身」的養生之術,頗為成吉思汗賞識,被封為國師,賜號「神仙」。
邱處機對養生學頗有研究。他的養生學以「清心寡慾,四時調攝」為要旨,認為人體各方面的生理、病理變化及疾病的發生,無不受自然環境、季節氣候等因素的影響。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就必須在生活方式、思想行動、操練身體等方面與外界協調,才能達到內外環境平衡,起到維護健康、延年益壽的作用。他強調必須掌握「四時調攝,養生治病大旨」,對四季調養、精神調養、飲食調整等都作了說明。
在四季調養方面,如春季「春陽初升……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夏季炎熱,平居檐下,過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納涼;秋季「秋氣燥……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冬季「宜居處密室,……不可冒觸寒風」。
另外,他對老年人養生有一定研究,認為「高年之人,多有宿疾」;「人年六十,心氣衰弱,言多錯忘,目也昏昏然」,老年人更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以「避風如避箭,避色如避亂,加減逐時衣,少餐申(下午3至5時)後飯」等。
9、清代養生著作有哪些?
清代中醫大多與氣功養生和推拿按摩結合在一起。與醫學養生結合的如曹復庭棟的《老老恆言》,汪昂的《勿葯元詮》,尤乘的《壽世青編》,徐文弼的《壽世傳真》馬齊的《陸地仙經》,潘霓的《內功圖說》,昆嵐編繪的《彩墨導引圖》,汪思著有《壽人經》,方開著《延年九轉法》,李九華的《調氣圭臬圖說》等。
源於道教修煉的氣功著作制有彭定求編《重刊道藏輯要》,汪啟菱編《道統大成》,董德寧編撰《道貫真源》、《修真六書》,陶素耜編撰《道言五種》,傅金銓編撰《證道秘書》、《濟一子道書》,劉一明撰《道書十二種》等,既為道zd家經典,也為氣功養生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