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國人養生

中國人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5 05:11:54

1、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2、中國人為什麼愛談養生

養生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之前,先成為了一種生存需要——於是知,
有人雙目無神地下班擠地鐵趕去做瑜伽,有人道寧願吃「善存」之類的小葯片卻不肯按時吃飯,有人在星期一吃地溝油飯盒星期六卻興致勃勃到有機農場種菜,
有人熱衷參加禪內修養生班卻在回家後熬夜容上網——不得不說,
有時我們印在廣告牌上的養生,不過是「被養生」而已。

3、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所有問題中,飲食是最為重要、最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之,對這種價值追求的差異,也就導致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不僅僅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調養飲食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協調平衡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道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追究歷史淵源,飲食養生堪稱眾多養生之道中最古老的一種。「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依靠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趨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西周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黃帝內經》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更將飲食文化推倒一個極為重要的高度,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了更深的補充和完善。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更加註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著重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取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禁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著作上的里程碑。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極為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奇葩。探求其價值取向,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探求其飲食文化結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密切相關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緊密相連。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炎黃祖先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4、中國人為什麼都不注重養生呢?

中國屬於發展中國家,多數人剛剛擺脫溫飽,尚未達到養生理念,經濟狀況也不允許。

5、什麼是中國人最好的養生方法

1.經絡養生 2. 順時養生 3.飲食養生 4.固精養生 5. 減毒養生 6. 靜神養生 7.修身養生 8.調氣養生 9.進補養生

6、中國人那麼注意養生,但是為什麼國民平均壽命並不名列世界前茅?

中國人那麼注意養生,但是為什麼國民平均壽命並不名列世界前茅?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鍛煉意識

在國內很少看到有年輕人在外邊鍛煉身體。比如我們家附近的公園里走路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我老家丹東鴨綠江邊走路的也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健身房我去過幾次,空空如也,可能是下午大家都在上班。可問題是即便有人到橢圓機上鍛煉,他們也是剛運動了幾分鍾就離開了。

而在國外你經常能看到年輕人在外面跑步,騎自行車等,尤其是在海邊。晚上健身房裡也經常人滿為患。

2.吸煙者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中國佔了世界1/5的人口,但是有1/3的肺癌患者都在中國。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中國有全世界1/3的吸煙人口。中間50年代到70年代,幾方對壘居高不下,直到後來控煙成功,公共場合全面禁煙後,年輕一代吸煙的越來越少,它的吸煙量開始大幅下降。

3.飲食不夠清淡。

三高是許多人恐懼的疾病,但其實三高的根本原因就是油鹽糖。但說實在的,國內的許多餐廳的菜都是油乎乎的,而且還放許多鹽,尤其是東北的餐廳。有的人寧願選擇油膩的川菜也不肯吃的清淡點,味道確實足,但對健康真的很不好。

平時不注意生活習慣,不懂得預防疾病,只知道靠補品保健品來維持健康,病了之後便慌慌張張的到處尋醫問葯。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日常生活中不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吃再多補品保健品也不管用!




7、美國人和中國人養生的概念有什麼不同

還是兩種文化的區別
1、中國講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一個身體整體的系統性。
2、美國講究的個人獨立性,某一葯、食物、運動對人某一部位的功效
與中葯、西葯的區別差不多吧。

8、中國人為什麼那麼注重養生

中國人注重養生這無可厚非。
畢竟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民的生活都富裕了,都想活得長久一點看看這個世界百,享受一下精緻的生活,畢竟中國人的勤奮是世界聞名的。
難道在付出巨大的勞力之後還不能留有好多年去享受度一下我們的精緻生活嗎,而若要想要去享受,首先注重養生,總不能掙了大半輩子的錢全都給了醫院不是。
再一個,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注重養生,這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能看的出來。
1: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喝熱水,吃熱飯熱湯、喝熱茶,飯菜有素有肉,搭配均勻。
3:從小收到的教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內
從基本的生活中就已經透露出點點滴滴的養生之容道,這是深入骨髓的生活之道。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是每一個人都知道也都會提醒別人的一句話。想要做好工作,身體是第一要位,而想要有個好的身體,平常的養生是至關重要的。

9、為什麼中國人的養生觀念那麼差

肯定比外國人差
養生不僅是中國人重視,外國人同樣也重視養生.德國一位醫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最近告誡中老年人:想健康長壽,務必動用「保、活、轉、參、睡、調、聽」這七個字。

與中國人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