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歲至45歲是養生黃金期,小心哪些事,晚年少生病?
30-45歲是人的中年時期,這段時期是人的黃金養生時期,在這段時期人們只要注意以下幾件事,晚年就不必擔心生病。
1.不要有過度壓力。中年人常因生活和家庭負擔太重,從而容易多愁善感,但這是不對的。對於男人來說,既要孝順父母,又要養育妻兒,身上的負擔不是一般的重,尤其是中年時期,壓力會達到頂峰,很容易出現心理疾病,建議男人應該在生活中多放鬆放鬆,多與妻子孩子交流,緩解壓力;對於女人來說,壓力也少不了多少,人到中年的女性,在外貌上沒有了優勢,還要相夫教子,有數據表明,中年婦女的勞動時間是男性的2.5倍,在這種情況下,女性應多關心關心自己,學會愛自己,這樣才能輕松地迎接晚年。
2.注意飲食。人到中年常常發胖,這是因為缺少運動,同時飲食也不注意導致的。所以中年人應該少吃高脂肪、高糖類的食物,忌辛辣忌油膩,三餐都要有營養的吃,多吃蔬菜、豆類和粗糧,控制煙酒的攝入,而且每餐不能吃太飽,五分飽就足夠,對於女性來說,還要預防貧血的問題,不能盲目減肥,身體健康才是王道。
3.要經常運動。人到中年常常會腰酸背痛腿抽筋,沒來由的就會渾身疼,因此中年人一定要多運動,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適當的運動,尤其是女性,更要堅持運動,可以跳廣場舞,慢跑,打羽毛球等,以此來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2、45歲女人養生
保證充足的睡眠;
飲食清淡健康;
擁有良好的心態;
有條件做做瑜伽。
3、四十五歲女人身體如何養生?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的方法,人的命重要,把思想意識集中在養命上,不要把精力用在防病上,就能起到作用,詳細的介紹可以給我留言咨詢,
4、養生為什麼要在45歲開始?
養生當從中年開始,因為,對中年男女而言,沒有什麼比生命健康更重要。中年人需要適當運動,需要學會放鬆,需要自我保健,需要除去心病,目的只有一個,為了生活更幸福,為了生命更長壽。
一、人到中年,養生進入了關鍵期
中年人是人生中的「最佳年華」,他們當中許多人肩負著各方面的重要任務。作為社會的骨幹力量,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具有強健的身體和充沛的精力。但「人到中年萬事多」,肩上的工作與家庭兩副重擔,顯示了中年人的重任與繁忙,再加上體力也從高峰迴落,開始走「下坡路」,中年人的許多生理、心理特點,也使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老年人高。老年期的惡性疾病也大多是中年期埋下的隱患。因此,中年人應該從現在開始,利用養生健體抵抗疾病,防患於未然,活出個瀟灑的中年生活。1.中年是養生的關鍵時期
人到中年身心發展已達到頂點,隨著緩慢的生理變化,其體力和精力都開始呈下降的趨勢。因此,人到中年比青年時代更需要養生與保健,注意機體的各種變化,防患於未然,以延緩衰老進程。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家庭的支柱。人們常用「年富力強」來概括中年人。中年人究竟指哪個年齡段呢?最通常的說法是「40歲左右為中年」。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人生時期又重新劃分為: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或稱較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我們這里所指的中年人是45~59歲年齡段的人。
中年是人生中最寶貴、最精彩而又多事的時期。以前人們大多認為,人類用腦的黃金時代是20~29歲之間,之後就開始逐漸走下坡路。但新近的研究表明,40~49歲才是人生的最佳睿智時期。美國曾經對20~70歲的人對解決日常問題能力進行了測試,提出了人生睿智時期的順序依次為:45~49歲;30~39歲;50~59歲;60~69歲;70歲以後智力有衰退的跡象。
據研究報告,人到中年以後,即將由壯及老,全身各種器官都開始出現纖維化,從而引起各項功能逐漸變弱、減退。此時人體細胞的再生能力、免疫功能開始逐漸減弱。內分泌腺,特別是性腺的功能正在逐漸下降。感覺器官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減退。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的部件和器官都在逐漸趨向老化。皮膚由於受風吹、日曬和寒冷的侵襲以及經常受到損傷,要比機體其他部位衰老得快些。隨著年齡的增加,皮膚變薄,彈性逐漸失去,皮下脂肪減少,逐漸形成皮膚皺褶,尤其是眼睛和嘴唇周圍皺紋增多。因血管彈性的下降,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高。由於心臟和肺的應變能力的降低,常常導致不能再勝任年輕人那樣的體力勞動,眼球晶體彈性逐漸失去,眼球的自然調節能力逐漸減弱,視力下降,致使看書或做近距離的工作時就會覺得模糊不清,產生花眼。膀胱儲備能力的降低,出現尿頻和夜尿等。腦力的減退主要表現為近期和機械性記憶力的下降。由於代謝及內分泌的變化,腹部和腰部脂肪增加,開始「發福」。中年人由於心理應激過度,隨時可產生冠心病、癌症、各種神經功能的失調等。所有這些變化和表現,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延續不斷地逐漸發生和發展的。雖然這是人體的自然規律,但若能講究營養保健,是能夠延緩或減輕上述衰退生理現象的發生的。如不及時防治,延續到老年,就會成為不易治療的老年病,所以說中年是養生保健後關鍵期。2.中年猝死有原因
中年人往往自以為年富力強,在繁忙工作中常常忽視必要的休息、娛樂,使肌體和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狀態之中,雖然一時不會有感覺,但疲勞和緊張日復一日,就可造成「猝死」,所以中年人應學會自我保健,這樣才能工作生活兩不誤。
中年是一個「危機四伏」的時期,不少中年人被病魔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聽到或從報上看到某某中年科學家、文藝家等平素身體「健康」而突然死亡的消息,使人感到惋惜不已。曾有人發表了一篇發人深省的調查報告:據國家體委科研人員對我國11個省市22所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1萬多名中高級知識分子的體檢調查和對2萬多名中高級知識分子近期死亡原因的統計,其壽命比全國人均壽命約短10年,其中,31.48%死於45~50歲,25.84%死於50~60歲。導致中高級知識分子過早死亡的兩大疾病是惡性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分別占死亡原因的53.87%和20.17%。這一材料雖來自知識分子,但對其他勞動大眾來講,也有借鑒意義。從新近上海一份病理解剖資料來看,160例猝死者中,30~59歲的中年人竟有123例,佔76.9%;睡眠時猝死的50例中,中年人佔了80%。可見中年猝死發生率之高。
中年知識分子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超負荷運轉。尤其是一些中年知識分子骨幹,他們大多四五十歲,工作中普遍存在著超負荷的現象。不管是生產第一線、行政管理第一線,還是社會活動方面,他們的負擔都很重。
另外,我國的家務勞動大多還沒有社會化,很多中年知識分子往往忙了工作以後,還要操勞家務。而且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很累,卻又要把錢和營養省給老小。
除了以上社會性的原因之外,從醫學角度來講,中年人對冠心病的適應能力比老年人更差,而冠心病又是引起猝死的一個主要原因。現代醫學認為,由於中年人患冠心病的時間一般較短,心臟冠狀血管的側枝循環尚未形成或不夠完備,一旦心血管系統出現「故障」就不能通過側枝循環來進行代償,繼續向心臟供血,因而出現嚴重的心臟缺血、缺氧,最後誘發致命的心室纖顫,導致病人突然死亡。
中年知識分子骨幹是我們社會最需要依靠的一部分人,但由於生理上、工作上、家庭上以至過多社會活動等多種不利因素的綜合作用,使他們的早逝現象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表面看來,「猝死」有極強的突然性,簡直令人猝不及防。但實際上,「猝死」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並不是沒有任何病因,好端端地就突然死去了。相反,猝死者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被心血管和腦血管這類循環系統的疾病奪去性命的。
長期的勞累和精神上的緊張,是導致冠心病和高血壓的重要因素。許多人認為,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老年人的「專利」。然而,在體檢時常在一些平時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年人身上發現患有這類疾病。由於這些疾病在中青年的身上一般都是輕度或中度的,而且中青年的機體功能比老年人強盛,因此他們自己對病變可能沒有明顯的感覺,往往掉以輕心。這樣,就等於為猝死的暴發埋下了導火線。
還有一些人明知自己有病,但因病不重或工作太忙,就帶病堅持工作,忽視了必要的治療和休息。他們認為自己年富力強,有點小病小災,抗一抗就過去了,殊不知,一旦到了抗不住而倒下時,可能就再也起不來了。
此外,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對健康的危害也極大。然而,過量地吸煙和飲酒,恰恰是發生在工作或生活不順心以及加班「開夜車」等情緒惡劣、精神緊張的時候。這時,煙酒對人體的危害就比平時更甚,它使人的身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總之,「猝死」雖然發生在猝然之間,但卻是有很長「潛伏期」的,只要及早發現隱患,就可防患於未然。早期發現疾病,及時治療;戒除不良習慣;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娛樂,對保持身體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時,保持心理上的健康也不可忽視。人的情緒對身體狀況可以產生很大影響,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這並不是唯心主義,而是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力在人身上的體現。眾所周知,人在緊張、恐懼、羞愧、發怒等意識活動的同時,會伴隨出現心律加快、出汗、臉紅、呼吸急促或暫停等機體活動的改變。由此可知,保持樂觀、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往往可以起到任何葯物都無法比擬的奇效。人到中年,切不可將聽音樂、跳舞、郊遊和體育活動全都留給青少年,而只顧埋頭於工作和家務。體育活動和娛樂對於調節情緒、消除緊張和疲勞具有極佳的效果,不少長期從事緊張工作的高齡老人都是釣魚迷、跳舞迷和體育愛好者。3.中年人的身體變化
中年人養生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健康、抗衰緩老。衰老雖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但措施得當又是可以減緩其進程的。衰老主要是從人的生理開始的,中年人應正視衰老,早期做預防,加強自我保健,就能夠抗衰防老,延年益壽。
衰老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衰老過程反映著人體內部結構和功能的逐漸衰變,中年正是開始由成年向老年逐步過渡的過渡期。一般來講,從40歲開始,即進入衰老期,人的各種生理機能和精力開始衰退,45~50歲衰老現象就逐漸明顯了。中年人的生理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中年人骨骼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運動器官就必然會發生衰老和退化。骨由有機質和無機質組成。無機質占骨重量的2/3,它保證骨的硬度;有機質占骨重量的1/3,它保證骨的彈性。
人到中年,當骨生長期完成後,人體血漿中的鈣離子與體液中的鈣、骨骼中的鈣不斷地進行交換,但機體仍在繼續不斷地進行骨的新生和吸收,使正常的鈣質交換出現負平衡。這就會出現骨質疏鬆和骨軟化。因而,造成中年人骨骼的彈性和韌性下降,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關節軟骨變薄,關節囊僵硬,關節韌帶彈性減弱,關節活動幅度下降。中年人骨質疏鬆,剛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可稱為隱性骨質疏鬆,當發展到一定程度,經X線檢查,就會發現骨皮質變薄,骨小梁變細,這時遇有輕微的外傷就會發生骨折。據統計,人到中年,損失鈣達30%,然而成骨時往往使鈣集中在骨關節部位,形成各種肥大性關節病變,這就是骨質增生。故骨質增生是人體缺鈣的一種表現形式。
(2)中年人消化系統的變化
進入中年,人們在社會生產崗位上的勞動性質已基本定型,飲食的品種、數量已基本形成習慣,多數中年人飲食量較穩定,在中年中期,人體的合成代謝與分解代謝大致處於平衡狀態,因而胃腸的功能狀況也較穩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有所下降。中年後期,有的中年人牙齒開始脫落,使食物未經充分咀嚼而直接進入胃,顯然加重了胃的負擔,加之胃腸粘膜、肌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萎縮,胃腸粘膜分泌的消化液減少,尤其是膽汁和胰液的減少,使脂肪、蛋白質等食物消化、吸收過程延遲。腸蠕動減慢,增加了水分的吸收,常常容易出現便秘。所以,胃腸功能的下降,必然導致全身的營養狀況減退。因此,有人說:「隨著年齡的變化,胃腸功能下降,是引起中年人衰老的真正威脅。」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3)中年人呼吸系統的變化
中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調節機能逐漸減退,防禦反射能力降低,致使上呼吸道對有害刺激的反應性減退,所以容易引起下呼吸道損害。與此同時,肺活量、肺血液減少,呼吸功能儲備逐漸變小,而肺內殘氣量逐漸增多,加之中年以後胸肌、韌帶萎縮和肋骨硬化,致使胸廓變硬,胸椎後凸較明顯,胸部變形呈桶狀,肺組織彈性減弱,易形成「老年性肺氣腫」。由於肺泡和毛細血管減少而引起氣體交換減少,還有支氣管粘膜下層細胞減少,結締組織和脂肪增多,粘膜及粘液腺萎縮等變化,降低了中年人對外源性和內源性毒物的抵抗能力。
中年人的呼吸道粘膜纖毛上皮開始萎縮、脫落,使粘液與纖毛系統清除功能受到障礙,加之免疫功能的下降,也是下呼吸道容易遭受損傷的因素。
(4)中年人心血管系統的變化
心臟在人的一生中晝夜不停地跳動,和其他器官一樣,隨著年齡的增長,功能也逐漸減退。其主要變化為心肌萎縮,纖維組織增多,心肌中脂褐素沉積,致使顏色呈深褐色,心內膜肥厚,瓣膜纖維化和鈣化,以及傳導系統內特殊心肌纖維減少,竇房結的起搏細胞數量減少,因而心率也可能發生或慢或快的變化,甚至發生心律失常。
心臟排血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高而逐漸降低,因而心臟輸出的血量逐漸減少,冠狀動脈血流量也隨之減少,人到中年,血液輸出量平均每年減少0.75%~1.0%。4.中年人的心理壓力
中年人是社會的中堅,擔負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且體質下降,疾病增多,心理壓力很大。因此,中年心理保健很重要,只有保持心理的平衡,搞好自我調適,中年生命之樹才能四季常青。
5、45歲女人養生之道
解決的辦法:1.均衡飲食(蔬菜,葷菜,穀物按一定配比吃),葷素搭配,粗細糧搭配,不挑食不偏食。少吃零食。2.養成喝白開水的好習慣。3.保證睡眠,特別是深睡眠。內不熬夜。4.適當運動,一天鍛煉45分鍾。5.減少上網看電視時間。6. 免疫力低下要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成人每天必須攝取大約2000~2500毫升的水分。注意營養的補給,可以喝點 「鄭容9味紫葡茶」 ,多吃些水果蔬菜等含維生素高的食物,多吃奶製品、豆製品、蛋類、瘦肉類等。少吃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喝白開水。注意長活動,鍛煉身體。
6、45歲之後,是養生的「黃金年」,如何養生最健康?
人體到了45歲之後,就開始慢慢的步入中年了,這個時候是養生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養生做得好,身體就會很健康,如何養生最健康呢?主要有以下方法。
1.多曬太陽。
人體開始步入中年之後,身體內的鈣元素流失就會更快,陽光中含有紫外線,紫外線能夠幫助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能夠促進人體對鈣元素的吸收,從而為人體補充更多的鈣元素,預防人體因缺鈣所導致的一些問題。而且跟朋友們一起在公園里曬曬太陽,還能夠讓自己的身心更愉悅,心情更好。
2.盡量不要生氣。
當我們45歲之後,我們就開始慢慢的步入中年了,這個時候人的心理狀態對人的身體狀態影響也是很大的,我們已經步入中年,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事情而生氣了。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到少生氣,調節好自己的心情,這樣才能夠更加利於養生。
3.不要吃太多咸,不要吃太多肉。
當我們開始步入中年的時候,不應該再吃太多的鹽,如果吃了太多的鹽,鹽中含有的鈉元素可能容易讓我們產生高血壓等疾病,從而影響我們身體的健康。除此之外也不能夠吃太多的肉了,肉中含有的脂肪和膽固醇非常的高,容易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大的損害。
4.適度運動。
無論到了什麼時候適度運動總是好的,運動能夠調節我們的心理狀態,還能夠增強我們身體的體質,從而讓我們更健康。
7、45歲的女人養生
吃好,穿好,看住老公。。。
8、45歲女人養生好方法有哪些
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期。處於這一特殊時期的女性由於卵巢功能逐漸衰退、性激素分泌減少甚至消失,有九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頭暈、眼花、耳鳴、潮熱、盜汗、心悸、失眠、煩躁易怒、經期紊亂、食慾不振等一系列綜合征,可謂進入人生的「多事之秋」。這個階段雖視個體的差異而略有遲早和長短,但一般從45歲左右開始。近年來隨著工作和生活壓力增大,都市女性甚至出現更年期提前到30多歲的跡象。醫生建議,這一時期的女性要注重調節,可學學中醫的情志調養,以一顆「處變不驚」的平常心去面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變化,具體可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調節。
注意衛生,定期檢查
進入更年期年,陰道粘膜缺乏雌激素的刺激和支持,變得菲薄,上皮細胞內糖原量減少,陰道酸性降低,局部抵抗力削弱,易受致病菌感染,故需特別注意陰部清潔衛生。雖然月經失常是更年期間的必然現象,也要注意其他婦女病,特別是婦科腫瘤的可能,因此預防起見應每隔3~6個月作一次婦科檢查。倘若月經周期紊亂之外,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及時就診,以免失血過多,導致貧血。
更年期陰道干澀,可用溫水洗沖會陰,每天一次。將天然植物油,如橄攬油、芝麻油等滴在化妝用海綿上放置陰道中,隔夜取出,每周一次,亦可解除干澀。
建立良好人際關系
家庭中要贍養老人、培育子女,這就要求處好人際關系。首先要理解、尊重他人,真誠相待,"以心換心"。理解與寬容是處理好人際關系的兩大法寶。相互關心能促進心理健康,助人為樂是美德。
善於解脫壓力
人生征途上常是順境與逆境交替,失敗與成功並存,歡樂與苦惱同在。更年期女性要做到遇事想得開,不鑽"牛角尖",身處逆境時能進行自然安慰、自我解脫,始終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9、對於45歲的男人如何自我保健?
男人到了中年,肩上的擔子比年輕的時候重了許多,而且,身體也總有大不如從前的感覺,總覺得很累。既要承擔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同時還要面對工作條件、身體機能等各種改變。所以,很多事情你就不能隨意而為。
人們常說,年輕的時候是用健康換錢,而人到中年更要注意養生,是用錢來換健康的時候了。其實,就算花費大把的鈔票去「買」健康也未必就能辦到,只要在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和心理狀態方面進行必要的調整,中年男人的身體情況依然能充滿能量地適應新變化的需要,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適當的調整。
戒除不良的飲食習慣
應該嚴格控制或戒除危害健康並傷「性」的吸煙和酗酒。飲食中適當增加肉類、蔬菜、水果和堅果的比重,同時增加如:韭菜、山葯、芋頭、枸杞等食物,它們可以增進人的性慾、增加微量元素,有利於人體的健康。控制體重的增長。
現代社會,人們已經不必為衣食犯愁了,由於飲食無節制而出現的「大胖子」的頻率明顯增加了。過度肥胖使人的身體要承載過重的負擔,而且可能會不堪重負。此外,肥胖還容易誘發許多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適度的體育活動
人到中年,其體力精力在走下坡路,易疲勞,愛發懶,生活貪圖安逸,工作上迷戀輕閑。散步、慢跑、爬樓梯等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和一般的抗病能力,並可消耗掉多餘的能量,保持體重的穩定。但是過於激烈的運動和某些騎跨運動,如激烈的競技運動、長時間騎自行車等是有害的,應該盡可能迴避。
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
中年人家庭瑣事多,工作任務重,情緒容易波動。人在發怒時,情緒急劇變化,交感神經極度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體內血液循環不調,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干擾,容易誘發胃腸潰瘍、高血壓、冠心病等。要淡泊名利,不要為金錢、名利、地位而太過辛勞、太過爭強好勝,不良情緒不僅會招致各種疾病,還會影響家庭關系。
中年男人要養性
和諧美滿的性生活有益於人體的精神愉悅、健康長壽。因此,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地密切夫妻感情,同時注意性生活的合理性和有節制性,性生活過程中切忌心不在焉;體力和精力不佳時,千萬不要勉強自己過性生活;適當減少性生活的次數,使得性能量有一定的儲存;對於存在性腺功能低下者,可以小量、短期補充雄激素來增強性功能,但必須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祝您健康幸福!
10、45歲的女人如何養生?
1.清心寡慾--遇事不著急,心中思念少,慾望要不得;
2.清食--半斤蔬菜二兩肉,一個雞蛋一把豆;
3.運動--黃昏時刻多版運動,每次至少30min微微出汗最佳;
4.飲品--可樂、冷飲、超市裡賣的果汁等工業品切忌;
5.飲食--油炸類、煙熏權類禁食,每餐7成飽,切記吃早餐;
健康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