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養生」一詞最早出自哪句話?
「養生」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養生主》中的「得養生焉。」
2、描寫養生的句子有哪些?
1.晨前皮包水(喝溫開水),睡前水包皮(熱水燙腳),健康又長壽,百歲不稀奇。
2.夜飽損一日之壽。
3.冬不以極溫,夏不以極涼,空調進屋堂,自身免疫就跳檔。
4.人活在世上,什麼事最難?希臘泰勒答:認識你自己。你不認識你自己,誰也代替不了你;
5.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舜。
6.養生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聽;莫強食慾,莫大醉,莫大憂怒,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7.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3、冶心養身是什麼意思?
這是古代荀子所提出的觀點,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末期趙國人(今山西省安澤縣)。荀子所在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98年至238年之間,他是儒家最後一位大師,現留存的《荀子》一書共32篇,論及哲學、政治、軍事、倫理、養生等方面的思想。荀子在《修身篇》中講:「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宜與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章、知內慮,則禮由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氣,不由禮則觸陷生疾。」意思是講人的血氣要通暢,飲食、衣服、居處、運動要有節地進行。還講在養生修煉中「宜於時通」與「修身自強」,容這是體現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義養生思想。
4、《荀子》修身篇原文和譯文是什麼?
《荀子》修身篇原文如下: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
諂諛者親,諫爭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後彭祖,以修身自名則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
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
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傷良曰讒,害良曰賊。
是謂是、非謂非曰直。竊貨曰盜,匿行曰詐,易言曰誕,趣舍無定謂之無常,保利棄義謂之至賊。多聞曰博,少聞曰淺。多見曰閑,少見曰陋。難進曰偍,易忘曰漏。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秏。
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
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刦之以師友;怠慢僄棄,則之炤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凡治氣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
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此之謂矣。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事亂君而通,不如事窮君而順焉。
故良農不為水旱不耕,良賈不為折閱不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貴。
勞苦之事則爭先,饒樂之事則能讓,端愨誠信,拘守而詳,橫行天下,雖困四夷,人莫不任。體倨固而心勢詐,術順墨而精雜污,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賤。
勞苦之事則偷儒轉脫,饒樂之事則佞兌而不曲,辟違而不愨,程役而不錄,橫行天下,雖達四方,人莫不棄。
行而供翼,非漬淖也;行而俯項,非擊戾也;偶視而先俯,非恐懼也。然夫士欲獨修其身,不以得罪於比俗之人也。
夫驥一日而千里,駑馬十駕則亦及之矣。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其折骨絕筋,終身不可以相及也;將有所止之,則千里雖遠,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識步道者,將以窮無窮逐無極與?意亦有所止之與?
夫堅白、同異、有厚無厚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辯,止之也;倚魁之行,非不難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學曰:「遲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則亦或遲或速、或先或後,胡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
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厭其源,開其瀆,江河可竭;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縣也,豈若跛鱉之與六驥足哉?
然而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爾。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遠矣。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聖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後溫溫然。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師雲而雲,則是知若師也。
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辯色,以聾辯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也。《詩》雲:「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端愨順弟,則可謂善少者矣;加好學遜敏焉,則有鈞無上,可以為君子者矣。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乎飲食,則可謂惡少者矣;加惕悍而不順,險賊而不弟焉,則可謂不詳少者矣,雖陷刑戮可也。
老老而壯者歸焉,不窮窮而通者積焉;行乎冥冥而施乎無報,而賢不肖一焉。人有此三行,雖有大過,天其不遂乎。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啟發也勇。
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窮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惰,柬理也;
勞倦而容貌不枯,好交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
譯文如下:
見有善行,一定要恭謹自查,自己是否也有此善行;見到不善的行為,一定要驚心警惕,反省自己是否也有此不善。自己身上的善,一定要固守;身上的不善,一定要畏惡它如同災禍。
所以批評我而所言恰當的人,是我的老師;贊譽我而所言恰當的人,是我的朋友;獻媚阿諛我的人,是害我的讒賊。所以君子尊崇老師而親近朋友,對於讒賊則深惡痛絕。
愛好善而永不知足,聽到規諫而能戒惕,即使想不長進也做不到啊!小人正好相反,極為悖亂而厭惡別人批評自己,極為不肖卻希望別人認為他賢能,心像虎狼一樣,行如禽獸一般,卻厭惡別人視他為讒賊。
親近阿諛奉承之輩,疏遠直言相諫者,把修正規勸的行為視為譏笑,把直諫忠誠的人視為讒賊,這樣的人想不滅亡也做不到啊!
《詩經》說:"同那些阿諛之徒一拍即合,對那些諫諍者厭惡詆毀,這是多麼可悲啊!好的意見統統不聽,不好的意見卻全部聽從"。說的就是這種人。
君子有無往而不善之道,用它來治氣養生,則壽命可追隨彭祖;用它來修養品德,那名聲就可同堯、禹相比。既適宜於通達之時,也適宜於窘困之時,只有禮和信。
大凡血氣、志意、思慮,依禮就和諧通暢,不依禮則悖亂弛怠;飲食起居、言談舉止,依禮行事就得體合適,不依禮則一舉一動都會發生毛病。容貌、
儀態、進退、疾走、慢行,有禮就雍容儒雅,無禮則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詩經》說:"禮儀如果完全合乎法度,言談笑語就會得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用善引導人的是教誨,用善響應人的是和順;用不善引導人的是諂佞,用不善附和人的是阿諛。能辨別正確的為正確、錯誤的為錯誤叫做明智,認正確的為錯誤、錯誤的為正確叫做愚昧。
傷害好人叫做陷害,陷害好人叫做奸賊。堅持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是正直。偷東西的是盜賊,隱瞞自己行為的是欺詐,輕率亂言的是放誕。取捨沒有定準的叫做無常,為了利益放棄道義的叫做至賊
。多聞者為廣博,少聞者為淺陋;多見者則嫻雅,少見者則孤陋。進展艱難叫做遲緩,容易忘記叫做疏漏。遇事能舉其要而有條理叫做治,多而雜亂叫做秏。
調理性情、修養身心的辦法是:血氣剛強的人,就用心平氣和來調和他;思慮過於深沉復雜的人,就用平易溫良來和諧他;性情勇猛暴躁的人,就開導他,使其馴順;
行動快捷急遽的人,就用恰當的舉止節制他;氣量狹隘的人,就用開闊的思想擴大他;志向卑下、思想遲鈍、貪圖小利的人,就用高遠的志向提升他;
低劣平庸不成材的人,就用良師益友幫助他;懶散輕浮、自暴自棄的人,就用禍福之事來告誡他;過分朴實單純的人,就用禮樂來潤色他。
大凡調理性情、修養身心,最直接的途徑是按照禮去做,最關鍵的是得到好的老師,最能發生神妙作用的是專心致志。這就是調理性情、修養身心的辦法了。
志意修煉就會傲視富貴,崇尚道義就會藐視王侯,自思無所愧疚就不會為外物所動。古書上說:"君子役使外物,而不為外物所支配"。
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身體雖然辛苦但心安理得,就去做;利益少而多合乎道義,就去做;侍奉上國暴君而顯達,不如侍奉能順道而行的窘迫小國之君。
所以好的農夫不會因為洪澇、乾旱之災而不耕田,好的商人不會因為虧損而不做生意,士君子不會因為貧窮而懈怠於道。
體貌恭敬而內心忠信,遵循禮義而內心仁愛,那麼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於四夷之地,人們也沒有不敬重他的。勞累辛苦的事則搶先去做,安逸享樂的事則讓給別人。
端正朴實、誠實守信,謹守法度、明察事理,那麼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窮困到了四夷之地,也不會沒有人任用他。體貌倨傲而內心權詐,遵循慎到、墨子的學說而內心雜亂污濁。
那麼走遍天下,即使到處通達,人們也沒有不輕視他的。勞苦的事就懶惰推脫,享樂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謙讓,僻邪而無誠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慾而不知謹慎,那麼走遍天下,即使到處通達,人們也沒有不鄙棄他的。
行走時恭敬小心,不是因為害怕陷在爛泥里;走路時低頭,不是因為害怕撞上東西;兩人對視,先俯身行禮,並不是懼怕對方。這乃是因為君子想要修養自身的品德,不想因為這個得罪於世俗之人。
良馬一天走一千里的路程,劣馬走十天也能達到。想要走完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嗎?這樣的話,即使走到骨折筋斷,一輩子也無法到達;
如果有止境有目的,那麼千里雖遠,也只是或慢或快,或前或後的問題,怎麼可能走不到呢?不認識道路的人,是去走那無窮之路,追逐沒有終點的所在呢?
還是有所止境?"堅白"、"同異"、"有厚無厚"的辯說,不能說不精察,然而君子不去爭論,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怪誕駭俗的行為,不是不難做,但是君子不做,因為君子有自己追求的目標。
所以古語相傳,學習好比行路。得路之人,在前面等著我,我便努力地追趕上去,那麼或早或晚、或先或後,怎麼會不到達同一個地方呢?
所以一步一步不停地走,即使是跛足的鱉,也可以抵達千里;一層一層積累不停,平地最終也能變山丘。堵塞住源頭,開通溝渠,江河也會枯竭。
一會兒前進,一會兒後退,一會兒左,一會兒右,六驥也到達不了遠處。人和人之間才性的差異,哪裡會有跛鱉和六驥的差異那麼大
!然而跛鱉能夠到達,六驥不能到達,這並沒有其他的原因,只是因為有的做,有的不做啊!道路雖近,不走就不可能到達;事情雖小,不做就不會成功。那些整日游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就不會超出常人多遠了。
愛好禮法而能依其行事的,是士;志向堅定而能身體力行的,是君子;智慮敏捷而不枯竭的,則是聖人。人沒有禮法,則無所適從;
有法而不知其深義,則茫然無所遵從;依據禮法,又能深明其統類,然後才能優游不迫啊。
禮,是用來端正身心的;老師,是用來端正禮法的。沒有禮,用什麼來修正自己的行為?沒有老師,我怎麼知道禮是這樣的?禮是怎樣規定的就怎樣做,這就是天性安於禮;
老師怎樣說就怎樣做,這就是智慧同老師一樣。能做到情安於禮,智慧如同老師,這就是聖人。所以,違背禮,就是不以法度為法度;違背老師,就是不以老師為老師。
不遵照師法的教導和規定去做,而喜歡自行其是,這就好像讓瞎子辨別顏色,讓聾子辨別聲音,除了悖亂狂妄之事,干不出別的了
。所以學習的根本之處,在於禮法。至於老師,則是以其言行來給人們做表率的,最為可貴的是教人們安心這樣去做。《詩經》上說:"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然而它是符合老天的自然法則的"。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端正朴實,尊重長者,可說是好青年啊;如果再加以謙虛勤學,那就只有與他平等的人,而沒有能超過他的人了,他就可以成為君子了。
怠惰苟且,膽小怕事,沒有廉恥而又好吃懶做,可說是壞青年了;加之放盪兇悍不遜順,陰險害人而不尊敬長者,那就是不吉利的人了,即使遭到刑罰殺戮也是應該的。
尊敬長者,壯年人就會歸附他;不輕視逼迫處境窘迫的人,那麼賢能的人都會聚集過來;做了好事不求人知,對人施恩也不求報答,這樣無論是賢人還是不肖之徒都會慕名而來親附他。
人有以上三種品行,縱是遇上大禍,老天爺也不會讓他陷於禍患。君子對於謀求私利很不在意,對於禍害早早遠離,對於恥辱警惕而迴避,對於道義所在,又極其勇毅去擔當。
君子貧窮卻志向廣大,富貴卻恭敬有禮,安閑的時候血氣不懈怠,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發怒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
貧窮而志向廣大,是因為尊崇仁愛;富貴而恭敬有禮,是不以勢驕人;安閑的時候血氣不懈怠,是按照禮儀所宜去做;勞倦的時候容色不輕慢隨便,是注重禮儀;
生氣的時候不過分處罰,高興的時候不過分賞賜,是能以禮法克制私意。《尚書》說:"不要憑著個人的喜好辦事,要遵照先王的正道去做。
不要憑著個人的憎惡辦事,要遵照先王的禮儀去做"。這是說君子能用公義戰勝私意了。
(4)以治氣養生擴展資料:
這是一篇專門論述修身之道,即如何進行道德修養以及最後所達到境界的文章。文章首先指出,修身養性是一件關繫到個人安危、國家存亡的大事。
然後指出,君子有所謂"遍善之度",即無往而不善之道,用此可治氣養心,可修身自強,其功堪稱重大。這"遍善之度"就是禮。
在談到具體的修養方法時,文章指出修身養心之術,"莫徑由禮,莫要得師,莫神一好",強調了禮的正身作用與師的正禮作用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堅持不懈、用心專一的重要性。
最後指出,具備了道德修養的人,就能夠做到驕富貴、重道義、輕王公,走遍天下而受人尊敬,並獲得上天的福佑。
5、治氣養心修身自強是什麼意思?
荀子,名況、字卿,是戰國末期趙國人(今山西省安澤縣)。荀子所在的年代約在公元前298年至238年之間,荀子曾在齊國講學,三次被推薦為學宮的主講。以後在楚國的蘭陵定居,著書立說。他是儒家最後一位大師,現留存的《荀子》一書共32篇,論及哲學、政治、軍事、倫理、養生等方面的思想。
荀子深入研究春秋戰國以來的各家學派思想,經過研究批判、融會貫通,荀子真正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思想家,別開了一代學風,他特別對道家、法家思想造詣很深。荀子論「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熠熠地閃耀著唯物主義的光芒,照亮千秋。
荀子的養生思想貫穿了他的「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辯證法。荀子並非一般泛泛地論養生常理。荀子論述養生之道,是具有系列性特點,如「治氣養心」與「虛一而靜」,「陰陽大化」與「萬物以生」,「宜與時通」與「修身自強」等深邃的養生之道。《荀子·勸學篇》專門論述了養生修道應有「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堅強意志與毅力。荀子是一個治學和教化並重的儒家代表,他在養生修道中提出了師承理論。
縱觀歷史,中國儒家自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他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均有論述養生之道,孔子提出「仁者壽」,孟子提出「養浩然之氣」,荀子講求「治氣養心」、「修身自強」等一系列養生之道。荀子所論養生之道比孔孟更具多元深層,簡練玄邃。要理解荀子的養生思想,非得要對荀子著作做深入的研究,再出乎其外,旁徵博引,才能得其要領。
荀子所論養生之道面很廣,茲側重從三個方面展開。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只求拋磚引玉。
「治氣養心」與「虛一而靜」
荀子在《修身篇》中講:「治氣養心」。對這個「心」字,一般煉家不一定能知其更深的玄妙。2500多年前老子著《道德經》雲:「心使氣強」。「使氣」的「使」字可以當動詞講,可以理解為運用心調動氣。「心」即是指心意、念力。運用「心」調氣的煉家才是強者。這個「強」可以是對煉家的贊頌,也可以理解為對「煉氣」高層功夫境界的示意。「煉心」,中國儒家、道家、佛家均有共識,儒家講:「格物正心」;道家講:「煉心養氣」;佛家講:「明心見性」。
唐代著名道家八仙之一的呂純陽有雲:千言萬語只不過發現了煉心。丹經《唱道真言》雲:煉心兩字,乃入聖成仙之一貫之學。中國歷史上早於孔子的管仲專門著有《心術篇》,講心在人體處於君主地位,心的活動保持正道,九竅就可以按照常規工作,能進入到和靜之境界。天在於正,地在於平,人在於安靜,能正能靜,然後才能安下心來,身心安而能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就能留住精氣。精乃是氣中最精粹的東西,氣通連開來就是生命,有了生命就有了思想,有了思想,就有了知道……。
管子《心術篇》所論對詮釋荀子的「治氣養心」學說是很有啟迪的。
荀子論「治氣養心」後,接著又論述「虛一而靜」。這四個字是很深奧的,不太好理解,不過大道總是至簡的。我認為要理解荀子「虛一而靜」可以參考老子的思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有入木三分的詮釋。他說:「萬物得一以生」,「致虛極,守靜篤」。
《中國道家養生·內丹修煉學》講得更明白:「宇宙和人的生命都是在一動一靜中生化,生化的盡頭必然是死亡。」沒有空靈的極點,人也不可能煉成純陽之體。「虛一而靜」是指人通過修煉進入空靈大法的通明境界。養生修煉就是人高於動物的自我調控修心養性、怡情養氣的能動性。
荀子論「治氣養心」的「心」字深藏玄妙。再觀「治氣養心」的「治」,這里不妨輯一段道家經典《通玄經》來參悟:「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得道者心治,失道者心亂」,「一團正氣,一片丹心」,「心正氣順」,「心月孤圓朗中天」,「萬緣脫去心無事,惟有空來性坦然」。另外《性天正鵠》講得好:「欲求學道,先講煉心」。由此可見荀子所論「虛一而靜」理論之深邃。
「陰陽大化」與「萬物以生」
荀子在《天論》中說:「列星隨旋,日月遞?,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養以成。」荀子所講「陰陽大化」就是指宇宙中陰陽二氣。陰陽大化才能產生萬物。據陰陽氣化以養生修道方得真道。《易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宋朝丹家泥丸真人著《大道歌》雲:「真陰真陽是真道」。道教煉氣經典《黃庭經》有雲:「通利華精調陰陽」,講了一個「調」字。呂純陽在《指玄篇》中講:「玄篇種種說陰陽,二字名為萬法王」。眾多丹家共識「不識陰陽莫亂為」。莊子講「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陰陽大化」與「萬物以生」就是講了宇宙以及人的氣機變化的作用。
「宜與時通」與「修身自強」
荀子在《修身篇》中講:「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宜與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章、知慮,則禮由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氣,不由禮則觸陷生疾。」意思是講人的血氣要通暢,飲食、衣服、居處、運動要有節地進行。還講在養生修煉中「宜於時通」與「修身自強」,這是體現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唯物主義養生思想。
荀子在養生修煉中強調一個「通」字。《呂氏春秋》有雲:「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血脈欲其通也。」《聖濟總錄》雲:「人五臟六腑百骸九竅皆一氣所通」。荀子論「宜於時通」,其用心良苦,專門強調「宜」與「時」兩個字。「宜」理解為最好的,「時」可以解為時時刻刻。「宜於時通」具體一點就是在養生修煉中,最好是要保持時刻氣血通暢。
要做到「時通」,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荀子深知養生修煉不能「抄近路」,投機取巧。提出了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荀子《勸學篇》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講鍥而不舍,才能具有堅定的意志與毅力。
所以,荀子的「治氣養心」、「修身自強」是深含「人定勝天」、「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的,在今日仍對養生修煉有積極意義。
6、荀子修身篇翻譯
一、修身篇一翻譯:
看到善良的行為,一定要一絲不苟地拿它來對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為,一定要心懷恐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善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堅定不移地潔身自好,以保持善良;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
一定要被害似地痛恨自己。所以恰當指責我的人,就是我的老師;恰當贊同我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諛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賊人。君子尊崇老師、親近朋友,而極端憎恨那些賊人;愛好善良的品行永不滿足,受到勸告就能警惕,那麼即使不想進步,可能么?小人則與此相反,自己極其昏亂,卻還憎恨別人對自己的責備;
自己極其無能,卻要別人說自己賢能;自己的心地如虎狼、行為似禽獸,卻又恨別人指出己惡;對阿諛奉承自己的就親近,對規勸自己改正錯誤的就疏遠,把善良正直的話當作對自己的譏笑,
把極端忠誠的行為看成是對自己的戕害,這樣的人即使想不滅亡,可能么?《詩》雲:「亂加吸取亂詆毀,實實在在很可悲。謀劃本來很完美,偏偏把它都違背;謀劃本來並不好,反而拿來都依照。」就是說的這種小人。
原文出處:《荀子》作者:荀子(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故君子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好善無厭,受諫而能誡,雖欲無進,得乎哉?
小人反是,致亂,而惡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賢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獸,而又惡人之賊己也。諂諛者親,諫諍者疏,修正為笑,至忠為賊,雖欲無滅亡,得乎哉?《詩》曰:「噏噏呰呰,亦孔之哀。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此之謂也。
二、修身篇二翻譯:
如果遵循那周遍萬物、無所不能的美德,以禮義為法度,用以調氣養生,就能使自己的壽命僅次於彭祖;用以修身自強,就能使自己的名聲和堯禹相媲美。禮義才真正是既適宜於顯達時立身處世,又有利於窮困中立身處世。大凡在動用感情、意志、思慮的時候,
遵循禮義就和順通達,不遵循禮義就顛倒錯亂、懈怠散慢;在吃喝、穿衣、居住、活動或休息的時候,遵循禮義就諧調適當,不遵循禮義就會觸犯禁忌而生病;在容貌、態度、進退、行走方面,遵循禮義就顯得文雅,
不遵循禮義就顯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沒有禮義就不能生存,事情沒有禮義就不能辦成,國家沒有禮義就不得安寧。《詩》雲:「禮儀全都合法度,說笑就都合時務。」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原文出處:《荀子》作者:荀子(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教育家)
扁善之度,以治氣養生,則身後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宜於時通,利以處窮,禮信是也。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勃亂提僈;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
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詩》曰:「禮儀卒度,笑語卒獲。」此之謂也。
(6)以治氣養生擴展資料
《荀子·修身》的作者是荀子,由於荀子為周邭伯公孫之後,故又氏孫,稱孫卿子,《荀子》一書是後人將荀子的著作和言行編輯而成,產生在戰國末期。
修身內容題解:
第一段敘說人們對善與不善應採取的態度,指出君子隆師親友、好善不厭,因而能夠取得成功。
第二段講述什麼是善以及致善的具體方法。文中指出通過修身使品德高尚是公認的善,而修身則必須在禮的制約下完成,即使具體的修養方法也離不開禮和老師。
第三段講述是良好品德修養的意義。指出良好的品德修養可以使人輕視富貴權力,這樣的人可以橫行天下,轉危為安。
第四段指出修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聖人、君子、還是士,要達到完滿的境界,必須不休不輟。而深明法度真義,是修身的基礎,依法度行事才能體現出修養的魅力。
第五段文中再次強調禮與師在修身中的重要作用,並指出君子的良好品德可以感召世人,可以在任何環境下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荀子認為,君子是淡泊名利、深謀遠慮、珍惜名譽、勇於為理想獻身的人。
7、荀子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不禮則不寧,你如何理解?
荀子的這段話大意是:人不守百禮就沒法生存,做事不守禮就不能成功,國家不守禮則不安寧。度
這段話出自《荀子·修身》。我的理解,禮貌是文明交往的前問提,不講究文明禮儀就沒法生活得好,事業也難答以順利發展,因此,要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同時,文明禮儀不僅內僅是個人的事情,對整個社會風氣、秩序安定,容都有很大影響。
8、人無禮則不生。出自哪兒?
出自《荀子·修身》:容貌、態度、進退、趨行,由禮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違、庸眾而野。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譯文:容貌、儀態、進退、疾走、慢走,有禮就雍容儒雅,無禮則倨傲偏邪、庸俗粗野。所以人不守禮就沒法生存,做事沒有禮就不能成功,國家沒有禮則不安寧。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時人尊稱為荀卿,漢時避漢宣帝劉詢諱稱為孫卿。年五十,始游學於齊國,曾在齊國首都臨淄(今山東淄博市)的稷下學宮任祭酒。因遭讒而適楚國,任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令。
以後失官家居,著書立說,死後葬於蘭陵(蘭陵縣有荀子墓)。著名學者韓非、李斯均是他的學生。《荀子》全書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觀點與荀子的一貫主張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幾篇,如《議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學生整理而成的。
(8)以治氣養生擴展資料:
儒家自孔子開始,就十分重視修身,並把它作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標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綱五常,實質上是脫離社會實踐的唯心主義修身方法。他們認為修身的過程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本,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末。
由此通過「反省內求」的方法,使個人的行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為其封建統治和政權的鞏固培養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順應自然;墨子則要求做到「志功合」興利除害、平天下。
參考資料:網路-荀子修身
9、得而不喜,失而不擾是什麼意思。
就是:得到了,也不會心喜若狂;失去了,也不會感到煩擾!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