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太極養生操

太極養生操

發布時間:2020-05-04 22:21:07

1、太極拳與太極操有什麼區別

太極拳與太極操的區別:
01、太極拳講究內勁,太極拳要求氣沉丹田,後撐命門,使小腹和後腰似發動機,內氣的轉動催動軀乾和四肢運動。這樣不論養生還是技擊都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極操則是外在的肢體運動,沒有這樣的效果。
02、太極拳要求以腰為軸,左右旋轉,帶動周身運動。「太極拳主宰於腰,轉換在腎,形於手指,發於足根。」而太極操則是四肢運動,腰很少動,上體僵直,不能運化來力,俗稱「板腰」。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用意念帶動四肢,達到忘我的境界,太極拳不僅有健身功效,還有治病作用。

03、太極拳要求周身放鬆,兩臂運動如風吹楊柳,活潑無滯,但又有綿里藏針之感。太極操則要麼可能是聳肩架肘、要麼可能是上身僵硬、要麼可能是橫氣填胸、要麼可能是拙力過多。
04、太極拳要求連綿不斷、一氣呵成,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勁斷意不斷,意斷神相連。太極操則是動作分解,時停時頓、勁不連貫、稜角突出。
05、太極拳要求圓活輕靈,身體公轉螺旋,手臂自轉纏繞,動作呈弧形,以氣運身,調和氣血,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真正太極拳在技擊上通過螺旋纏繞,達到引進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極操則呆板僵硬、直來直入,缺少螺旋勁。
太極拳的創編結合了道家哲學思想中的陰陽變化,而陰陽則貫徹整套拳法練習,這些都是太極操沒有的功能。

06、太極拳要求虛實分明,兩手兩足處處分陰陽、時時有虛實,邁步如貓行,踏實後稍節領進,方可轉換重心。太極操則虛實不明,落步而實,步伐呆滯,轉換不靈,動作斷勁。
供參考,望採納~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2、如何區分太極拳和太極操

教法方面。
太極拳,教學系統規范,每個動作都詳細講解,教師親自示範,手把手的指導學員,力求拳架動作到位,不求身法低架,只求動作到位,精雕細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
太極操,新學員跟在老學員後面,一起隨著老師練習,個別動作沒看懂找機會問一問老師或者老學員,以及多跟著練幾次就學會了,動作大體相似即可。
內容方面。
太極拳,注重基本功練習,樁功、定勢反復糾正,纏絲功詳細講解示範,太極拳套路每個動作都拆招講解、認真教學,並且通過推手及教師喂勁等方法檢驗功架,不需要音樂,拳中自有天籟音;
太極操,各類太極拳套路,太極劍等器械套路,最多加上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養生項目,每天練習也是一個套路接一個套路,跟著音樂節奏練,每個套路有固定的音樂輔助。
理論方面。
太極拳,對太極拳拳理理解深入,並且有內氣的體會,功夫上身,充分理解意氣與骨肉的主從關系,能夠初步理解前輩們的拳經拳論,教學中能夠指導學員體會意氣和勁力形體的配合;
太極操,不用去管什麼理論,也沒聽說有哪些拳經拳論,就是玩一玩,跟在後面練吧,而且練得也很開心,開心就好。
場地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室內場地,或者天氣晴朗少風時在室外安靜的地方;
太極操,一般是在公園里或者廣場上,室外的場地;
教練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正規學拳8-10年及以上,所學系統深入,自己有深刻的體悟;
太極操,一般是同樣在公園里跟在老師後面學習過幾年,能夠熟練的練習幾個完整的套路。
學員方面。
太極拳,往往以中青年為主,也有很多小朋友,太極拳鼓勵年紀小的學員學習,因為年紀越輕,學的越快,領會越好,尤其是身體健康有志於太極修煉的青少年;
太極操,以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中老年朋友為主,或者身體健康欠佳的一些人,聽從醫生建議開始學習太極拳,希望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
時間方面。
太極拳,不分寒暑,一年四季每天學習不輟,而且要求課後堅持練拳不懈,保證練拳的強度和訓練量;
太極操,往往是早上跟在老師後面練習,偶爾家裡有事兒就耽擱幾天,忙好了繼續,一到天冷或者刮風下雨就停練。
功力方面。
太極拳,因為有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套路動作規范,能夠很好的獲取訓練效果,隨著練習日久,身體松活,氣血充足,功力日深,逐漸會體會到內氣增長;
太極操,看起來衣袂飄飄,神采奕奕,各類套路也是動作嫻熟,架子高低起伏,問起來內功是什麼,一臉茫然,甚至想也不敢想。

3、上海楊浦區附近哪有學太極拳或養生太極操 (最好是最原始的…

老年人必學的養生偷性簡法
人至中老年,常多病痛或性功能衰減,雖可分別用葯物或食療防治,但有的受經濟或環境限制,不易辦到。
中醫古醫書《內經》中,早就明確指出了「術數」(養生治病的醫術和措施)是人體養生防治病痛的重要措施和途徑,如果能做到「和平術數」(即適當的運用各種延壽健身法術),則常可「盡終其天年」(即活到百多歲的自然壽命)。
術數,也就是指的多種能益壽健身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了中醫常用的氣功、導引、按橋、適度勞動、散步、跑步、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太極劍等鍛煉身體的有效措施。其中所指的「按橋」,就是現代所說的推拿、按摩。
現根據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痛,介紹幾種簡單的益壽健身法。
卧式內養功
•功效:防治頭暈日眩、腰膝酸軟、滑瀉遺精,常練能補腎壯陽。
•時間:每日早晨或上午練習,每次半小時至一小時,以不感疲乏為度。每日練2~3次,具體次數應根據病情和體質而定。
•功法:先仰卧床上,枕略高,兩腿伸直,兩足跟相距約30厘米,兩手靠近兩胯,置於其旁。姿勢需自然舒適,兩目內視(要求對外界視而不見),閉口、舌抵上齶,舌尖在門齒牙根處。
練功開始時,靜卧床上,排除雜念,呼氣一口,將肛門一縮一松,同時小腹內收後貼。吸氣時,用意念將氣由尾閭沿脊椎向上、直提達腦後玉枕(即後腦枕骨處)。這時用眼往上一瞟,令氣經頭頂置於兩眉中間,少停片刻,隨著呼吸用意引氣經口腔,並連同口內津液從咽喉直送下丹田(在臍下三指下腹中央),此為一周。要求周而復始地反復練習。此外,在從肛門提氣沿脊椎上行時,手指、腳趾均需稍用力往裡鉤,即腳趾向小腿方向彎曲、手指呈半握拳形,俗稱「腳扒手勾」即示此動作。待氣提運到丹田後,手腳即可恢復至原來的伸直狀態。
•收功:功法練畢,緩緩坐起,兩手掌相搓,待掌心發熱後,以兩手掌心撫摸面部數次。然後,用兩手交叉搓兩足心,至足心熱則止。
•注意事項;練功場所需保持安靜,練功期間不宜吃興奮或刺激性食物和葯物(如茶、酒、咖啡等),並應暫停性生活。
此功法講究以意領氣,但初練時,不必追求氣運行的感覺,只是想念著有氣在規定的部位運轉就可以了。有的人開始練功時並沒有氣的運行流通感,久之,待到一定功夫成就時,便真能感覺到有「氣」在運轉。
個別人練功後遺精次數可反而增多,這是練功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現象。可不必介意。一般在練功10~15天後,多可糾正。
治腎吐納法
•功效:治腎冷(包括外生殖器的冷感)、膚痛、腿膝沉重、不能久站、性功能衰弱、耳內如有蟬鳴和口中生瘡諸病證。
•功法:用鼻輕微而較長地吸氣,以口吹氣、呼氣。腎虛者,可大吹(即呼氣量較大而有聲)30次,細吹(即呼氣吹氣量較少而無聲音)10次。
去腎氣壅塞法
•功效:治腎氣壅塞不暢、性冷淡、性功能低下。
•功法:兩足交相盤坐,用兩手握住兩足尖,將解溪穴(相當於足背系鞋帶處,扣之有脈搏動)適當用力向足背彎曲。頭部同時俯仰。共7次。
性慾低下自我按摩法
•功效:對中老年體弱,因陽氣衰減而性冷淡、精神衰弱、失眠、多夢者有效。對男、女更年期綜合征,只要未見其他夾雜病證者也多有療效。
•功法:自行按摩足三里穴(將雙手掌置雙膝蓋處,伸直,中指尖左右兩側旁開約兩指處淺窩內,即左右足三里穴),神門穴(分別在左右手腕掌側橫紋上、靠近尺骨突的凹陷內)。左右手輪流按壓兩側上穴,每穴各按摩5分鍾,每日一次,堅持1個月。

GOOGLE搜索: 中老年 益壽健身

YAHOO搜索: 中老年 益壽健身

站內搜索: 中老年 益壽健身

4、太極拳=養生操,不可以嗎

只要不是太講究是可以的,太極拳講究的是意境,養身操講究的是養生,最求和境界不一樣,就像是一個是人,一個已是仙

5、什麼是太極拳內操?

能否練出內涵,能否練出太極拳的特性,達到保健養生和技擊的功效,尤其是能否練出內功和內勁是區別太極拳和太極操的標准。

6、太極拳好不好自學,太極拳和太極操的區別是什麼

太極拳非常好學,沒有任何難度,照著比劃就行了。太極拳和太極操沒有區別,都是一路東西,都是瞎比劃而已。公園里的老人打的都是太極拳,連廣場舞都不如。

7、你練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

看看你學的是太極拳還是太極操
太極拳 -- 養生的拳;太極操 -- 運動的拳。
太極拳 -- 膝蓋不會痛;太極操 -- 多人膝蓋會痛。
太極拳 -- 練拳練「骨頭」;太極操 -- 練拳練「肌肉」。
太極拳 -- 練拳開始練「腳」;太極操 -- 練拳開始練「手」。
太極拳 -- 推手不用力;太極操 -- 推手很用力。
太極拳 -- 發勁用丹田發;太極操 -- 發勁用外形發。
太極拳 -- 會放鬆;太極操 -- 不會放鬆(或假放鬆)。
太極拳 -- 極少會生病;太極操 -- 經常會生病 。
太極拳 -- 學好一套拳起碼要幾年;太極操 -- 幾天一套,學了一套又一套!
目的方面。
太極拳,不單單要強身健體,養生、修心,還要追求功夫上身,以及達到人格的修煉;
太極操,退休後找點兒事做,找個不花錢或者少花錢的鍛煉方式,以及找幾個一起玩的夥伴。
教法方面。
太極拳,教學系統規范,每個動作都詳細講解,教師親自示範,手把手的指導學員,力求拳架動作到位,不求身法低架,只求動作到位,精雕細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
太極操,新學員跟在老學員後面,一起隨著老師練習,個別動作沒看懂找機會問一問老師或者老學員,以及多跟著練幾次就學會了,動作大體相似即可。
內容方面。
太極拳,注重基本功練習,樁功、定勢反復糾正,纏絲功詳細講解示範,太極拳套路每個動作都拆招講解、認真教學,並且通過推手及教師喂勁等方法檢驗功架,不需要音樂,拳中自有天籟音;
太極操,各類太極拳套路,太極劍等器械套路,最多加上八段錦、五禽戲等傳統養生項目,每天練習也是一個套路接一個套路,跟著音樂節奏練,每個套路有固定的音樂輔助。
理論方面。
太極拳,對太極拳拳理理解深入,並且有內氣的體會,功夫上身,充分理解意氣與骨肉的主從關系,能夠初步理解前輩們的拳經拳論,教學中能夠指導學員體會意氣和勁力形體的配合;
太極操,不用去管什麼理論,也沒聽說有哪些拳經拳論,就是玩一玩,跟在後面練吧,而且練得也很開心,開心就好。
場地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室內場地,或者天氣晴朗少風時在室外安靜的地方;
太極操,一般是在公園里或者廣場上,室外的場地;
教練方面。
太極拳,一般要求正規學拳8-10年及以上,所學系統深入,自己有深刻的體悟;
太極操,一般是同樣在公園里跟在老師後面學習過幾年,能夠熟練的練習幾個完整的套路。
學員方面。
太極拳,往往以中青年為主,也有很多小朋友,太極拳鼓勵年紀小的學員學習,因為年紀越輕,學的越快,領會越好,尤其是身體健康有志於太極修煉的青少年;
太極操,以即將退休或者已經退休的中老年朋友為主,或者身體健康欠佳的一些人,聽從醫生建議開始學習太極拳,希望增強抵抗力和免疫力。
時間方面。
太極拳,不分寒暑,一年四季每天學習不輟,而且要求課後堅持練拳不懈,保證練拳的強度和訓練量;
太極操,往往是早上跟在老師後面練習,偶爾家裡有事兒就耽擱幾天,忙好了繼續,一到天冷或者刮風下雨就停練。
功力方面。
太極拳,因為有基本功的訓練,以及套路動作規范,能夠很好的獲取訓練效果,隨著練習日久,身體松活,氣血充足,功力日深,逐漸會體會到內氣增長;
太極操,看起來衣袂飄飄,神采奕奕,各類套路也是動作嫻熟,架子高低起伏,問起來內功是什麼,一臉茫然,甚至想也不敢想。
境界方面。
太極拳,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推進,以及學習時間的積累,按部就班地達到教練設定的階段性目標,而且體會不斷的深入;
太極操,就這樣每天練著,套路很熟悉,偶爾再學習個新套路,不追求什麼境界的提高,沒有實質性進步。
在以上十個方面的比較之下,太極拳與太極操練後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當然,詳細的講起來,兩者的差別遠不止這十個方面。
有了以上的對比,我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選擇合適的學習內容了。
拓展閱讀:太極拳技法規律
太極拳技法除遵循「武術技法原理」外,還強調下述基本技法規律,形成技法特色,它們包括:上懸下沉,中節舒松;中定而動,軸輪互轉;緩慢柔圓,息細勻長;以意主導,形息互引。
上懸下沉,中節舒松,是太極拳身型的基本技法。「上」指頭頂百會穴部、「下」指足跟、足掌和足趾等用於觸地支撐的部位。「上」與「下」的中間,概稱「中節」。練拳時頭頂上領,似有一繩子懸住百會穴之感,再放鬆中節各部肌肉和關節,任其被地心引力向下牽拉而沉墜,手部和足部就會有沉實感。人體在這種上懸下沉作用下,被對拉拔長,肩、肘、腕、脊柱髖、胯、足等關節都被撐開,胸腹部亦隨之寬舒,中節各部就能靈活運轉。上懸下沉還能是頭頂不端正、頸項順直、驅趕中正。
這種上懸下沉,中節舒松的技法,也用於處理任意相鄰三關節間的相互關系。例如以頭為上、肩為中、肘為下,即:頭懸,肩松,肘沉。這能撐開肩關節,放鬆肩部肌群。隨之以肩為上、肘為中、腕為下,即:肩懸、肘松、腕沉。這能撐開肘關節,放鬆肘部肌群。再以肘為上、腕為中,指為下,即:肘懸、腕松、指沉。這能撐開腕關節,放鬆腕部肌肉。如此由上而下、依此上懸中松下沉,就能全身放鬆、節節貫串,使氣力注於手足。
中正而動,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態的基本技法。太極拳「十三勢」終於中定。太極拳經以中定為「土」,依土生萬物之意,中定既是「十三勢」之一勢,又是其他十二勢的基礎,勢勢皆不能離中定。所謂「中定」,指中和穩定的狀態。「中定而動」,指以「中定」的狀態進行運動,或者說,在運動中追求「中定」,使動態不是「中定」。「中定而動」有三種表現形式。
其一,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歪不斜的「中正」狀態,重心始終在支撐面內移動。此技法要求動步之初,先將身體重心移於支撐腳,形成單腳支撐的支撐面,然後移動腳才提離地面。在移動腳的移動過程中,要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中間,幾乎不出現移動,待移動觸地成兩腳支撐,形成新的支撐面後,身體重心才能隨之向新支撐面中間移動。這樣,保持身體重心在支撐面內移動,並與中正的身態配合,具有較高的穩定度和輕靈度。
其二,身體在運動中保持不高不低的「中平」狀態,重心平行移動。此技法要求身體移動時,始終保持頂平、兩肩平、兩胯平、兩腳平,形成太極拳運動中重心平穩的特點。即便是仆步下勢,也是在保持身體「中平」的狀態下,先降低身體重心至一定高度,在平平移動重心,完成下勢動作。獨立類動作是先將重心平平移動至支撐面中間,再在保持身體「中平」的狀態下伸膝向上立起。
其三,身體在運動過程中保持無過不及的「適中」狀態。無過不及,即王宗岳《太極拳論》所謂「無過不及」。在推手過程中,「無過不及」是隨對手動而動,」隨屈就伸,「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單練拳架時,表現為動作的規格、變轉的速度、意氣的配合、勁力的剛柔等,均循規蹈矩,做的拳恰到好處。這種在運動中求「中正」、「中平」「適中」的狀態,綜合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狀態,也就是《十三勢歌》所謂「靜中觸動動又靜」的狀態。
「軸輪互轉」,是太極拳動作中肢體配合的基本技法。運動時,以腰為「軸」,以手足為「輪」。以腰以上軀肢為「上」,以腰以下軀肢為「下」。強調以腰動帶臂腿動,猶如軸動輪必轉。下肢(上肢)動則能引起腰動而帶動上肢(下肢)隨之動。猶如搬動圓輪的一部,其它部分亦隨之動。這也就是上下相隨。如此,則全身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作協調完整。
緩慢柔圓,息細勻長,是太極拳處理運動節奏、勁力、呼吸方法的技法。指練習太極拳時,肢體移動速度要緩慢,運用柔韌順達的勁力,使動作銜接轉換圓活連貫,一氣呵成。與此同時,要採用腹式深呼吸法,將呼吸調得細微綿長,勻速出入。「緩慢柔圓,息細勻長」必須協調配合,循序進行,其中一環出差誤,就會影響其他動作環節。例如,勁剛會導致形直、速快、呼促,影響柔圓緩勻等技法的運用和體現。
以意主導,形息互引,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基本技法。練習太極拳時,要求以意識為主導,用意識控制呼吸(即息)、控制肢體動作(即形),支配呼吸與動作有序配合。做到一方面以意領氣、以氣運身、氣到力到,引起肢體運動;一方面又以意識控制肢體按照嚴格的動作規范運轉,讓外形的變化引起呼吸的相應配合,並經長期練習,獲得意、氣、勁、形的統一。達到所謂「以意導體、以體導氣」和「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交融的境界。

8、楊氏太極拳練功操動作名稱

小架即用架,今人習慣上稱逗少侯架地;中架即練架,今人習慣上稱逗健侯架地,此二架均為楊氏拳母架;大架為母架的改造架,為楊氏拳子架,今人習慣上稱逗澄甫架地。
小架、中架與大架相比,內容、練法要豐富、復雜得多:同是攬雀尾掤手,小、中架有肩圈、胸圈、腰圈三道圈,大架改造為一道胸圈;同為三趟雲手,小、中架有一開一合、兩開兩合、三開三合之分,大架改造為一開一合;同為兩趟倒攆猴,小、中架有貓撲、采挒肘靠之變手,大架改造為一翻一開走定勢;同為玉女穿梭,小、中架含有偷桃、轆轤、簸箕、傳梭等拳勢變化,大架改造為只取定式走四隅角;同為轉身白蛇吐信,大架減去了小、中架雀鵲穿枝變手;同為左右分腳變轉身蹬腳,大架抽掉了小、中架中的掛樹……篇幅所限不能式式列舉。概而言之,大架是楊澄甫對父健侯、兄少侯拳架加以改造之修定架。
小架是楊氏拳快架、用架、技擊架,中架是楊氏拳的慢架、練架、功力架,大架是在楊氏拳原有用架、練架基礎上,出於化繁為簡、變難為易、汰劣(如震足、發力等)存優、普及推廣、改革更新等方面考慮,而形成的楊氏拳新架。
這就是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質。
武術是冷兵器時代的寵兒,楊氏拳用架、練架適應逗露禪闖天下,班侯打天下地的需要,是純粹的武技拳學;而楊氏拳大架的問世、逗定型地,則標志著楊氏拳從單一拳學向醫療體育、強身健體、養生怡情、博擊防衛等多功能的轉軌。
楊氏拳小架圈小勁堅、剛猛霸道,動作秀美高難,健侯長子少侯先生獨得其全,清末民初時成為該拳系的代表人物。少侯性情孤僻暴燥,選擇傳人條件極為苛刻:逗一不教看著不順眼的;二不教不是學拳料的;三不教經不起打罵的地,是個有名的逗三不教地。小架學練難度較大,加之少侯教學循規蹈矩、死板刻薄,嘗言逗祖宗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我怎麼學的就怎麼教……地,學員難以耐受他那種殘酷的訓導方式多敬而遠之,因此,非有特殊機遇、緣分者不能得之,而這正是楊氏拳小架缺少傳人的主要原因。1925年陳微明《太極拳術》載:逗少侯傳田兆麟、尤志學等,許禹生亦從少侯學地;1937年吳圖南《國術概論》載:逗少侯傳東潤芳、馬潤之、尤志學、田兆麟、烏拉布地;見著於媒體報導的少侯傳人有田兆麟、吳圖南、顧履平、張虎臣(筆者按:2006年河北永年永年太極拳志》所載,與之相仿)。
從有關資料分析,諸前輩所練楊氏拳小架均與楊澄甫定型架的動作名稱、動作順序基本一致(筆者按:此事可證大架源於小、中架,本文將在第三節《張虎臣先生傳教的三個套路一趟拳》中展開論述),所不同者在於拳勢復雜、拳速奇快、身法變化相異,風格不同而已……
楊氏拳中架螺旋折疊、亂環迷眼、動作優雅細膩,健侯先生是該拳架代表人物。健侯性情祥和,民國初期太極拳面臨發展機遇時年事已高,大部分弟子遵囑轉到其子楊澄甫名下,2006年永年撰《永年太極拳志》173頁載,健侯傳人除長子少侯、次子兆元(早死無傳)、季子澄甫外,門下只列許禹生一人。
吾師張虎臣先生言,健侯架和緩暢舒,不快不慢、不剛不烈,拳勢如長蛇盤旋飛舞,練之極長功力,是楊氏拳快架、用架的基礎架。從1921年許禹生所著《太極拳勢圖解》觀覽,書中圖片,雖有中架粗框,卻非中架原樣,反而與楊澄甫1919年拳照(詳見陳微明著《太極拳術》)無大區別。由此可證,許禹生亦對楊健侯所傳之太極拳做了改革,且改革的思路與楊澄甫基本相同(筆者按:清末民初,冷兵器時代結束,是中國武術各種派別圖生存、謀發展而互融藉助、兼包並蓄的時期、故有識之士,特別是太極拳的主要傳人們,如楊澄甫、許禹生、吳鑒泉,王茂齋等,不約而同地在探索太極拳發展方向,從而掀起了太極拳改革浪潮)。只是許禹生當時社會活動極多,直接從事太極拳教學機會極少,其傳人除山西王新午、北京張虎臣外,不見有其他傳人的信息披露。
若議楊氏拳大、中、小架間有何聯系看筆者以為三種架別練法不一,功能有別,其實質均為楊氏拳技,只不過各有側重面而已:小架致用、偏於技擊;中架主功、偏於增長勁力;大架體用兼備、利在普及。大中小架三者交相輝映,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從而組成了完整的楊氏太極拳體系。
小架高難,中架復雜,非悟性風慧者不能學;大架脫胎於中、小架,易於普及人皆可練。大、中、小架恰如三層梯階,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不難登堂入室。依筆者教學經驗而論,三年大架後再學中架,中架一年後再學小架,效果較好。
小架拳速迅捷,動作高難,難在快而不亂;中架拳路過長,拳勢繁復,難在緩而不斷,體力不足者難以支撐,二者均不易普及。我師張虎臣先生生前曾言,他年輕時在用架、練架上下過苦功,晚年後練的最多的還是預架(筆者門內稱大架為預架,下同)。筆者對此深有感觸。愚已年近古稀,(除特殊需要)最喜歡的、練的最多的是預架,原因在於中、小架過於累人,不如大架清心安神、自在舒服、安逸也。
摘自《楊氏太極拳大、中、小架的實踐與認識》系列文章的第二節

山人運動祝拳友身體康健,運動暢快~

9、我的中國心少年版太極操

你要知道太極的真正意圖————,現在多少人練太極能知道什麼是太極?用嘴說理論么?什麼陰陽什麼什麼 ??什麼內家,什麼太極…………中國傳統武術,給人練是為了保命,為了有一天上戰場不會死!危險的時候拿拚命!對敵的時候要殺死對手!....是為實戰的練的,為殺敵練的,為上戰場練的。競技表演?還冠軍?中國認抄,世界不認,人家說你是體操,你反駁不了,說你是跳舞,你也反駁不了。 只有綜合格鬥,是所有武術的歸宿。因為沒有實戰能力武術,就是體操就是跳舞。為了表演而跳么???你練武術是為了什麼???
中國幾千年以來各種大傻子們一代代發揚傳承的東西,是為了上戰場跳舞迷惑對方?危難的時刻,練個體操嚇跑對手?以命相搏的時候氣死敵人?一味練慢,練柔的,能讓人變強zd?素質變高?功夫變好???
----雖然養生很好,但是讓人健康和武術不可能背道而馳的!!!要麼你練武術是殺自己了。

與太極養生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