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葯物養生

葯物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4 21:47:21

1、什麼是葯物養生?

用西葯角度,你可以理解成保健葯,(葯理老師:有病吃你不好,沒病吃你不死的葯)。中葯就不用說了,什麼十全大補湯,例如:當歸,活血散瘀,調經。海帶,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麻煩採納,謝謝!

2、關於養生的問題

養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包含很多內容,有中醫養身、運動養生、食療養生、季節養生、氣功養生,對於養生,儒釋道(儒家、道家、佛家)各有各的的養生學說,需要花點功夫才能領會。

3、常見養生方法有哪些?

4、氣郁體質的葯物養生

氣郁體質者可常用以香附、烏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鬱金來等疏肝理氣解郁的葯為主組成的源方劑。
肝氣郁結,應疏肝理氣解郁,宜用柴胡疏肝飲。百
氣滯痰郁,應化痰理氣解郁,宜用半夏厚朴湯。此葯方中紫蘇、厚朴均含有揮發油,煎煮時以清水浸泡半小度時,而後煎15 分鍾即可,不宜過長。
心神失養,應養心安神,宜用甘麥大知棗湯。
心腎陰虛,應滋養心腎,道宜用補心丹合六味地黃丸。
若氣郁引起血淤,應配活血化淤葯。

5、親們 你們知道古方養生?請問是真的嗎?他們的葯物有效果嗎?請求你們的回答 謝謝

病情分析:
古方養生主要分來為氣功養生及食物葯物養生等,氣功養生主源要是練習各種功法,如站樁,太極拳等;

意見建議百:
食物和葯物主要是包括養氣血益肝腎等方法,如常食用紅棗,枸杞補氣血陰,食黑芝度麻,黑豆等來補肝腎。

6、人為什麼要養生?

做機械的人熱別清楚,機械的保養特別重要,保養得好了,不光能保證性能的有效實現,還能延長其有效的使用壽命。人體的養生好比機械的保養,中華幾千年的養生文化,厚重而異彩紛呈,一般的人,只知道養生好,可養生也並不是萬能膠,什麼都能給你膠好。那麼,養生到底對人體有哪些好處呢?這里我們做個總結。中醫養生可以增強體質,保持健康。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增強體質,人體體質可以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的獲取。正氣充實而身體強壯,反之則若。先天體質完全取決於父母,父母身體體質的好壞往往對後代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是人體體質形成的重要因素,在人體明顯或者潛在的發揮著作用。除了父母的體質之外,在妊娠期間的調護是否得當也會影響胎兒出生後的體質。後天體質主要包含了飲食營養,生活起居,運動健身等。。。不同的環境成就不同的體質。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的體質是相對穩定的,一旦形成某種體質就很難在改變,但也不是一直一成不變。有些體質可以通過後天的中醫調理來進行相應改善,尤其是先天體質較弱的人,可以通過中醫的調理來使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從而彌補先天的缺陷或者不足。

養生不可以一概而論,陽性體質和陰性體質的人有相對的養生辦法,使用不當的話不但不會起到作用還有可能會直接對人體產生危害,失去陰陽平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不清楚自己的體質萬萬不可隨意的進行調養,以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平常就要多多加強身體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做到勞逸結合,飲食合理,起居有常。還要講究衛生防止環境污染,注意天氣變化,防止跌打損傷,也是中醫最核心內容。健康有序的生活狀態還可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人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衰老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體衰老的時間長短人人都是不同的。如果人體正氣旺生命元氣充實,衰老的速度便會明顯降低,反之則會大大加快衰老速度。

7、誰知道關於養生的知識?

國古代名人特別注重養生,他們通過實踐和思考,總結出了一些言簡意賅的「數字」養生法,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一德」養生法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准則。
「二字」養生法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生境界。
「三戒」養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了解得失。
「四法」養生法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並克服不良心態。
「五知」養生法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五知」養生,勿要使「七情六慾」宣洩。
「六節」養生法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養生重在養身,養身即養好人的「精、氣、神」。
「七食」養生法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
「八樂」養生法石成金認為人生之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高尚、適宜的休閑方式,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九思」養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思無邪,養正氣,養正氣,乃養生之精神。

8、具體的養生方法有養生保健或是針葯治療,養生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其一,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就是魚的全部,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涼溫熱,做適當的調整。

其二,陰陽平衡的健康觀。陰陽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就是求得身心陰陽的平衡。什麼是陰呢?陰就是構成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麼是陽呢?陽就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 上的、往外的、活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是向下的、往裡的、發冷的、都屬於陰。身體所以會生病是因為陰陽失去平衡,造成陽過盛或陰過盛,陰虛或陽虛, 只要設法使太過的一方減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陰陽再次恢復原來的平衡,疾病自然就會消失於無形了。所以,中醫養生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體觀。中醫養生注重的是身心兩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體的鍛煉保養,更注意心靈的修煉調養,身體會影響心理,心理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一體的兩面,缺一不可。中國傳統養生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人應順應自然環境、四時氣候的變化,主動調整自我,保持與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老子》雲「道法自然」,就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

中醫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有食養、葯養、針灸、按摩、氣功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 養生、減毒養生、靜坐養生等豐富多樣的養生技術。

與葯物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