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莊子名言警句有哪些
1、知其不百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莊子
【釋義】知道沒人辦法奈何,就安心點,聽從命運的安排
2、至樂無樂,至譽無譽。——莊子
【釋義】不貪世俗的快樂,乃有真正的快樂 。不度享世俗的榮譽,乃有真正的榮譽。
3、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問萬世不竭。——答莊子
【釋義】一尺的木棍,每天弄斷一半,永遠都弄不完。
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釋義】正人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帶任務功利色彩回,淡的像水一樣,於是就成為真正的朋友,取得對方的信任。
5、人之生也,與憂俱生答。——莊子
【釋義】一個人誕生,他的煩惱跟著一起誕生。
2、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何解。
先按南華經說。
逍遙游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里分別列出了至人、神人、和聖人。又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一段
而在《大宗師》里有給出了真人的幾個具體形象。如樓主所言。
第一句如何解釋,說法很多,可以參見http://.baidu.com/question/477642.html(以下簡稱上文)
我比較支持最後一種。這是一種互文修辭技巧。原因有二。
第一,如果這是三個層次而彼此有分別的話,那麼應該按照升序或者降序來。萬沒有按照「第二等,第一等,第三等」這樣的順序。這否決了上文的第一種說法
第二,按照老子的觀點,道是具有唯一性的,那麼他的具體形象也應該有著比較統一的表現,這否決了將三種形象分別開來的上文第二種說法。
也就是說,到了極高的境地,這個人就可以被稱為「至人、神人、聖人」,這是從不同角度來看這個人,在外可以悠遊於宇宙,在內可以無我。那麼這個人的形象是什麼樣的呢?「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這就是莊子對這種人的描述了。
而真人又是另外一個體系,關於他的幾個描述並不和逍遙游的對應,按照《大宗師》的描述,他不被外物侵害,也不被內魔困擾,同時他又具有一定的養生技巧。
從文章的描述看,真人似乎是修煉者,有可能成為神人一流的,但是遠不如神人。
3、《莊子》是怎樣一本書、莊子是怎樣一個人?
《莊子》,也稱《南華經》。道家主要代表作。莊子及其後學著。《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言莊子著著書十餘萬言","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莊子(約前369一公元前286)戰國時期哲學家、教育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為名家惠施摯友。家貧,曾借粟於監河侯(官名),也曾麻鞋布衣見魏王。不願做官從政。相傳楚威王曾以厚禮聘為楚相,遭其拒絕,後"終身不仕",表現出對統治者和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和蔑視。是老子學說的繼承和發揮者。老、庄共同崇奉自然,提倡"無為",形成為老莊學派。但莊子轉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他將老子以"道"為中心的教育思想,進一步發展為任性自然,希望解放束縛人們的一切桎梏,追求個人精神解脫的出世主義教育思想。
《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此後,《莊子》傳本岐出。現存的三十三篇為晉人郭象所編,計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晉唐以後流行的《莊子》諸本中,雖有內、外、雜之分,但內、外篇界限不固定。一般認定內篇七篇為莊子著,外、雜篇可能攙雜有他的門人和道家後學的作品。歷來註解很多,今通行本,主要有清郭慶藩《莊子集釋》、王先謙《莊子集解》等。近期通行的有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國外也有版本,如日本福永光司《莊子》、金谷治《莊子》。
研究《莊子》的教育思想以內篇七篇為主。第一篇《逍遙游》,主旨是說一個人當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培養人們具有無已、無功、無名、無情的精神境界。第二篇《齊物論》,論述齊萬物的教育內容,達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第三篇《養生主》,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其自然。以皰丁解牛為例,指出教育最好的方法是順著自然虛隙行中道。第四篇《人間世》,描述人際關系的紛爭糾結,提出"心齋"的修養方法,排除思慮和慾望,保持"心"的虛靜。第五篇《德充符》,主旨講有"德"的人,重視人的內在性,看待萬物只見它們完全同一,渾然一體,心神遨遊於不辨差別的思想境界。第六篇《大宗師》,即宗大道為師。忘記形骸的存在,排除耳聞目見的影響,和天地大道融通為一。第七篇《應帝王》,表達了莊子在政治上的無治主義思想。借寓言人物蒲衣子,道出他所要培養人的超脫心境:任人把自己稱為馬,任人把自己稱為牛。
《莊子》為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多采寓言形式闡發哲理。在先秦儒、道、墨、法幾大學派中,莊子學派是道家的集大成者。《莊子》運用文學形式所表達的哲學系統之復雜性、詭論性,也勝過其它各派。在文學上,《莊子》的獨特風格常為啟發後代浪漫主義的思想源泉。在哲學上,則直接激發了魏晉玄學及禪宗的思辨。其中富有教育意義的有關人生哲理的論述,對中華民族文化素質的形成有深刻影響。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使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潮,更走向任性自然,追求個人精神超脫的方向。其主要教育思想圍繞以下問題展開。
(一)教育目的
《莊子》和《老子》一樣,以實現"道"作為總的教育目的。但他理解的"道"是不能分割和沒有界限的:"道未始有封",封指范圍、界限。認為理想人物不應該去追求左、右、倫、義、對立、競爭等各種差別,要求對宇宙外的事物根本不去談論它;對宇宙內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差別,如對立和競爭等,也都應採取不理睬、不評論的態度,以保持內心的寧靜。《莊子》將這種理想人物,有時稱為"聖人",有時稱為"至人"、"真人",其最高的品德,是只求心靈遨遊於德的和諧的境地,把萬物視為一體,保持不辨差別的思想境界:"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以寓言形式描繪所希望的典型人物"泰氏",睡時安閑舒緩,醒時逍遙自適,像是一無所知的樣子。任人把自己稱為馬,任人把自己稱為牛,他都不在乎。《老子》認為"道"的本質是"無為",而《莊子》則強調"道"的本質是"天放",即"自然放任",放肆自樂於自然之中,使人們完全從社會生活中超脫出來。這完全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教育空想。但《莊子》這種出世主義教育思想,並不依託於上帝,而是寄託於虛無縹緲的"道"的追求。
(二)教育內容
《莊子》為培養無差別境界的理想人物,提出了具體的內容。
1.齊是非、齊善惡、齊美醜。《莊子》從相對主義思想出發,認為是與非是相對的,彼有一種是非,此也有一種是非。"道"的核心就是不將彼與此對立,把齊是非觀念看作是進入"道"的最高精神境界的樞要。這就要求人們領悟宇宙間的精髓和奧妙,在日常彼此相處中,"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把是與非混同起來,聽其自然並行,均衡發展。這就是說,要教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是非不置可否,抱超然、模稜兩可的態度,以至隨波逐流混淆是非。《莊子》認為這樣,天下的紛爭就可以熄滅了。
《莊子》還認為,善與惡也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界限。譬如堯和桀都可以說自己是善的,也都可以說對方是惡的。堯和桀的品行的善惡是因時因人而異的,並沒有"常",即固定的界限。《莊子》比喻說,泉水幹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互相救助,倒不如在江湖裡彼此相忘。與其贊美堯而非議桀,不如把兩者的是是非非都忘掉而融化於大道之中。《莊子》認為,仁義的論點,是非的途徑,紛然雜亂,是沒有辦法加以區別的。教育人們"死生一如",達到齊善惡"相忘"的精神境界。
《莊子》又認為,美和丑也是相對的,並沒有根本的區別。指出人們習慣於自我中心,實際對萬物的價值標准並不一致。舉例說:毛嬙和西施是世人所認為最美的;但是,魚認為不美,見了就深入海底;鳥也認為不美,見了就飛向高空;麋鹿也認為不美,見了就急速飛跑。這四者誰真正知道天下什麼最美麗?由此,認為世界上是沒有絕對的美與丑的。
《莊子》把是非、善惡、美醜觀念完全看作是個人的主觀成見,希望把這些統統忘掉而融化於大道之中,達到逍遙自得,順應世俗,隨遇而安。這就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當然,《莊子》承認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是包含著樸素的辯證法的。
2.無己、無功、無名、無情。《莊子》從破除自我中心,而與天地精神往來的思想境界出發,在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方面,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在《逍遙游》中生動地描述了"無已"的人的精神境界:他肌膚有如冰雪一樣潔白,容貌有如處女一般柔美,不吃五穀,吸清風飲露水;乘著雲氣,駕御飛龍,而邀游於四海之外。他與萬物混同為一,絲毫不考慮自己:洪水滔天,不考慮自己會溺斃;大旱熔化金石、枯焦土山,不考慮自己遭受炎熱。《莊子》要人們超脫外物的牽掛,既不追求個人的功勞,也不計較個人的名位,達到物我兩忘,與萬物合而為一的境界。
《莊子》更從任自然思想出發,要求無情:"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指對功,名等自己的一切都無動於衷,不以好惡喜怒哀樂的情感勞神焦思以致傷害自己的生命。《莊子》贊嘆說:渺小啊!與人同類;偉大啊!和自然同體。
《莊子》教育人們具有無己、無功、無名、無情的精神,雖主張不計較個人的一切,但並不是提倡大公無私,而是看透功、名,不以好惡內傷其身,以達到個人精神上的超脫。
(三)教育方法
1.養生盡年。《莊子》為達到任自然的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非常重視養生,在《養生主》開頭就提出了"保身"、"全生"、"盡年"的要求。要達到這一點,不僅貧富、貴賤、利害、得失用不著計較,並要極力遠離功名。要無拘無束而去,純真無知而來。這就是養護生命的道理。所以,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並由此提出了具體的"緣督以為經"的方法。督是中虛的意思。王夫之注雲:"身後之中脈曰督。"經指常道。"緣督以為經"就是順著自然虛隙,行中道以為常法的意思。《莊子》以庖丁解牛為例,說明宰牛要靠心領神會,順著牛身上的自然紋理,劈開筋肉的間隙,指向骨節的空虛處。人們的道德修養也要如此,在復雜的盤根錯節的人際社會中,注意乘虛,游刃於是非、善惡空虛之處,因其固然,如同不去碰牛的筋骨盤結處一樣。能做到這樣,可以保養身體,養育親人,精神可以解脫,盡其天年。《莊子》在教育人們自我修養中已意識到掌握客觀規律的思想,是極其精闢的。其認真細致觀察事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至今仍不失其現實意義。
2.任自然,反對教育。《莊子》認為紡織而衣,耕耘而食,是人的真常本性。所以治理天下,就要做到渾然一體而不偏私,即"自然放任"。由於聖人出現,急急於求仁,汲汲於為義,天下才開始迷惑。只有任性自然,本性才不至於離失。《莊子》在《馬蹄》篇中用諷刺的口吻描寫教育之害,十分生動。說本來是吃草飲水、翹足跳躍的馬,經善管理馬的伯樂整治後,用鐵燒它,剪它的毛,削它的蹄,烙上印記,絡首絆腳把它拴連起來,編入馬槽,馬便死去十分之二三了;先有口銜鑣纓的禍患,而後有皮鞭竹筴的威脅,馬就死去大半了。這種反對教育束縛人性的思想是可貴的;但由此否認教育在人性發展中的作用則是不科學的。
《莊子》從反對教育進而反對學習知識的必要。認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識是沒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沒有限度的知識,就會弄得很疲睏。就是說,《莊子》一方面認為"知"是不能窮究的;另方面,又把"人知"看成是一種沾染,因而主張人應丟掉這些沾染而回歸於赤子之心。這就否認了學習理性知識的必要性,使人們停留在原來的愚昧狀態中。
3.心齋坐忘。《莊子》為去除求名鬥智的心念,使心境達於空明的境地,提出了心齋坐忘的學習方法。"心",指精神作用;"齋",齋戒,是指一種排除思慮和慾望的精神狀態。指出"唯道集虛",只有保持"心"的虛靜,才能得妙道。為使"心"能做到"虛",《莊子》提出了"坐忘"的主張。要求遺忘自己的形體,拋開自己的聰明。"離形",消解由生理所激起的貪欲:"去知"消除由心智作用所產生的繫纍。如此,心靈才能開敞無礙,和天地大道融通為一,這樣就達到了"坐忘"的境界。實際上,它是排除思慮和慾望的一種"不動心"的精神狀態。這和孟子的在學、思、行基礎上的"不動心"有所不同,而是否定學、思、行,不僅排除感性認識,也排除理性認識和人的實踐,只保持一顆虛靜的心。《莊子》和《老子》的'滌除玄鑒"一樣,走向宗教神學的過渡。
總之,《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在許多方面有了重大的發展,從而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與儒學旗鼓相當的學派,極大地豐富了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主導的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它彌補了儒家倫理哲學不甚追求自然之所以的不足。
《莊子》是繼《老子》之後的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著作。它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使之更進一步走向自然放任的教育理想。《老子》著眼於社會的安寧,對自然賓士天下的議論多;《莊子》著眼在個人的逸樂,對養生、終其天年的議論多。《老子》最反對當時的禮教;《莊子》最厭惡的是當時一般富貴功名之徒,嘲笑得非常厲害。《老子》提倡禁慾主義教育;《莊子》則提倡放任主義教育。以"天放"做為教育目的,要求齊是非、齊善惡、齊美醜,反對追逐名利,以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值得指出的是,老莊學派崇拜人的自然本性,考慮到人的內在本質精神、心靈等命題,這是樸素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潮的本質特徵。這與儒家為實現王道仁政理想,以"修己以安人"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價值是不同的。
莊子後學繼承和發揮了《莊子》的思想,形成了莊子學派。兩漢時黃老之學盛行,莊子學派被抑。魏晉時期《莊子》之學盛行,對玄學家的教育思想有重要影響。玄學家們從自然人性論出發,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何晏說:"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王弼主張"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道,萬物自相治理 。"阮籍公開表明"不與堯舜齊德,不與湯武齊功 ,"表達出與儒家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玄學家們主張把握個體本身的生命、權利、意義,命運及其本質,使之更加豐富和滿足。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西方17世紀最早出現的自然主義教育家誇美紐斯以及其後的盧梭思想相比,盡管這種觀點本身有很大的模糊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彌補了儒家教育目的論忽視主體存在之不足,對發展人性、養生和心理品質的形成,至今仍有其借鑒價值。
陳鼓應在《尼采哲學與莊子哲學的比較研究》一文中,認為尼采和莊子都是異端的思想家,道統的非議者。莊子強烈地抨擊宗法禮制文化和封建禮教對人性的束縛。指出,"五、四以來,我們中國的思想家,如陳獨秀、魯迅、李大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尼采和《莊子》的影響,特別是在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方面 。
《莊子》的缺點是將"道法自然"思想,引向為一種消極的、頹廢的、出世的教育思想。否認教育和學習知識的必要性,使人們停留在愚昧狀態中,結果走向蒙昧主義。其懷疑一切的思想和無原則的處世態度,也對後世產生了消極作用。
4、關於養生的句子
健康幸福
胡秉言
健康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婚姻是家庭的最美音符
兒女是父母的最大驕傲
和諧是百年中最美幸福
身體健康方能長命百歲
相敬如賓方能舉案齊眉
紫燕繞梁方能其樂融融
相互包容方能門庭生輝
5、莊子《逍遙游》的意義是什麼?
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現實。莊子想表達的是,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悠然自得的生活志趣 。
逍遙游,中國古代莊周的一篇文章,《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徒於南溟。南溟者,天池也。」
《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致成形,然而當時所流傳的,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內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復雜的體系。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其要歸本於老子」。
然而就莊子書中寓言、義理及《天下篇》對老子思想所評述,老子與莊子思想架構有別,關懷亦不相同,所謂「道家」思想體系與《莊子》書,實經過長期交融激盪,經漢代學者整理相關材料,方才編定。
超常的想像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像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後學者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分為:外篇、內篇、雜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魯迅先生說過:「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至「聖人無名」,是本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餘下為第三部分,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也是諸子百家中的名篇,充滿奇特的想像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
在莊子的眼裡,客觀現實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類本身都是對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脫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提倡不滯於物,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6、無老養生鍋怎麼樣
這次去台灣旅行,其中一站就是去台中吃特色餐館,無老是閨蜜爸媽鼎力推薦的(原本要去鼎王的不得不說日本冰欺凌豆腐口感很獨特,棉滑很贊回原以為麻辣鍋會比較贊,但是白鍋里的豆腐吸飽了湯汁非常鮮和濃郁,邊上放著4大瓶充滿膠原蛋白的湯可以自己加。再說說裝修,門口的干答冰噴泉裝飾很夢幻,店內的石頭孔明燈和泉水牆又讓人很仙境,服務更是沒得說90°鞠躬是他家的招牌!以後有機會去台灣還會去無老!
7、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限公司怎麼樣?
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限公司是2016-10-12在山東省聊城百市注冊成立的其他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聊城市高新區九州生物產度業園。
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500MA3CJB1G4W,企業法人王敏,目前企業處於注銷狀態。
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知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養生文化咨詢;健康培訓、健康咨詢;會議及會展服務;預包裝食品、保健品的零售及道批發;電子商務技術服務;企業形象策劃、市場營銷策劃。(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內。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限公司容對外投資1家公司,具有0處分支機構。
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山東無己養生文化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8、怎麼看待90後一邊摧殘自己,一邊養生保健?
摧殘自己和養生保健沒有任百何抵觸的地方啊,不要動不動就想搞事情。
天天養生是自嘲也是保護身體,我們這代人高壓成長下來的身體的確比老一輩差很多。度
小初高教材年年都在加難,孩子的課外補習班越報越多,作業當然也就越來越多,伏案時版間也越來越長。
十年寒窗把一副好身體的底子折磨殆盡了。
很多年輕人二十五六歲就腰椎間盤突出了,能不注重養生?
摧殘自己也是生活所迫,精力無處釋放,壓力又無處傾瀉,當然偶爾會權釋放下自我。
二者共存,互不沖突。
9、抖音溫婉直播
一、生吃花生的好處
1、貧血或凝血的人群
生吃花生可減輕知出血症狀,增加血液內血小板的含量,要多吃點。
2、胃如果經常泛酸的朋友
每天可取生花生仁3-5粒,緩慢咀嚼,合著唾液徐徐咽下,可以止酸,最好每天吃1次為佳。
二、熟吃花生的好處
1、腸胃不好的人
腸胃不好的朋友最好是熟吃,因為這樣容易消化,不然如果生吃的話,腸胃會吃不道消的哦!
2、增加花生的口味
大家知道,熟花生的口味比生花生的好一些的,作為下酒菜是最為大家喜愛。
花生又名落花生、雙子葉植物,葉脈為網狀脈,種子有花生果皮包被。歷史上曾叫長生版果、地豆、落花參、落地松、成壽果、番豆、無權花果、地果、唐人豆。
花生長於滋養補益,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長生果」,並且和黃豆一樣被譽為「植物肉」、「素中之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