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需有關綠茶保健作用的論文(最好是中國知網下的)至少6篇,各位大神幫幫忙吧
附件已傳6個相關,
找半天了~若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2、淺談茶與人體健康論文
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對飲茶與人體健康的關系有著極深的研究。古今中外的醫學家都肯定茶有無與倫比的保健功能。
茶葉在當今三大飲料中,保健功能首屈一指,是咖啡、可可無法比擬的,更是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人工合成飲料所不能相提並論的。茶葉含有營養和葯效成分,已被世界醫學界公認為「原子時代的理想飲料」和「當代最佳保健飲料」。在日本醫學界也認為,自古以來流傳著「茶乃養生之仙葯」的說法,正在得到現代科學的證實。
茶的保健功效
茶葉的保健功效首屈一指,是其他飲料無法比擬的。日本科學家認為,喝大量綠茶是日本人長壽的秘訣之一,茶的保健功效也被現代科學所證實。
茶葉中維生素C含量高,能促使脂肪氧化,排出膽固醇,參與人體內物質的氧化還原反應,促進解毒作用。
茶中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保持血管彈性、防治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的作用。另外,茶還能興奮血管中樞,增強心、腎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腎小球過濾率,使尿液增多。茶葉中還含有大量咖啡鹼,有很強的利尿作用,不僅可預防腎結石的形成,降低膽固醇,而且對蛋白質類食物有良好的消化作用。
l 軟化血管
茶能增強血管彈性,促進血液循環,使冠狀動脈擴張,具有強心作用,對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有一定作用。現代科學研究證實,飲用綠茶能顯著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含量,對血清中甘油三酯的降低也有顯著作用,揭示了綠茶可以緩解和預防心血管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症的功效。
l 提神醒腦
茶能興奮中樞神經,有利於提神解乏,消除疲勞,增強記憶。茶葉中咖啡鹼最主要的作用是興奮大腦皮層、中樞神經以及延腦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咖啡鹼、茶鹼可直接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擴張冠狀動脈,收縮腦血管,所以,飲茶能振奮精神,活躍思維,消除疲勞。
l 預防癌症
研究證實茶葉中有抗癌物質,主要是茶多酚、茶鹼、維生素C、維生素E等,茶葉中的無機抗癌物質,主要有鋅、硒、鉬、鍺、錳等。而茶的抗癌作用也是來自茶葉中各種抗癌物質綜合協調的結果。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綠茶中含量豐富的有效成分——兒茶素,是一種強抗氧化劑,具有抑制細胞突變、癌變的作用,因此,綠茶可抑制腫瘤的發生。茶中茶多酚能阻斷亞硝胺在人體內合成,茶中抗氧化成分具有抑制黃麴黴素及苯並芘的致突變作用。
l 延緩衰老
許多研究證實茶中所含的鞣酸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物,它中和氧化的能力是維生素E的18 倍,在人體內可發揮抗衰老的作用。根據細胞染色體與衰老關系的學說,衰老的主要原因是細胞染色體的斷裂,而茶中鞣酸,可使染色體不致因氧化而發生斷裂,因而可延緩衰老。
l 降低輻射的危害
茶葉中兒茶素的濃縮物能夠吸收進入人體的放射性物質鍶90,甚至鍶90 已經深入骨髓時,也能把它排出體外。它對紫外線有強烈的吸收作用,是一種防曬物質,因此,飲濃茶對於減少放射性元素在體內的積累有重要意義。所以,茶被譽為「原子時代的飲料」。
3、我與中國茶文化的論文
一,中華茶文化與養生
1、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
中華醫葯學是一個豐富寶庫。茶之為葯用,歷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記載。如《本草》、《葯書》、《華佗食論》、《茶譜》等都記載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壽延年等20多項功效。唐代大醫葯學家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稱:「諸葯為各病之葯,茶為萬病之葯」,幾乎神化了茶的葯用價值。
隨著現代茶葉生物化學的深入研究,到目前為止,已分離和鑒定茶葉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種,並經過多種實驗和臨床證明,茶葉的葯理作用還有減肥、降壓、強心、補血、抗動脈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國醫葯界又從綠茶中提取一種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臨床證明有調節血酯、抗凝促纖溶、改善微循環、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腫瘤生長等作用,是茶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飲茶與人體健康關系密切。有人預言,茶葉將成為21世紀最受歡迎的健康飲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學飲茶的適量飲茶,可以說,茶對人體健康長壽有百利而無一害。這正是中華茶文化與養生關系密切的物質基礎。
2、茶文化與養生:
綜上所述,中華茶文化是我國傳統飲茶風習和品茗技藝的結晶,具有東方文化的深厚意蘊。而貫穿中華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傳統哲學思想影響,並與禪之興起關系密切。歷代相襲而不易。而中國的養生學歷來把培養德行作為養生的第一要義。如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箋》,曾把茶道與中國養生學精神之吻合。明代顧元慶《茶譜》曾引《夢余錄》記載:「大中三年東京一僧一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葯?雲:性唯好茶」,善哉!
據史書記載,公元九世紀中國茶傳入日本。日本建仁寺開祖,入唐前權僧正法印大和尚榮西著有《契茶養生記》一書。稱「茶也養生之仙葯也」。同樣深刻闡明茶與養生的因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茶文化(中華茶道)與日本茶道有著本質不同,日本茶道源於我國唐代的徑山文化,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到明代中期,經紹鷗、利休等人總結和倡導,逐漸演變成為既具宗教哲理(所謂「和、敬、清、寂),又有著嚴格繁瑣的程序的文化體系,被譽為「宗教的美學」。而中華茶道則因時代不同,茶類不同而形成不同類型的茶道和儀式,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並不刻意追求繁文縟節,而是著意於品嘗和發揮各種茶類的色香韻味,追求一種融洽寬松的氣氛,達到「釋躁平矜,怡情悅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儀式與科學飲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價值、養生價值和欣賞價值三者有機結合了起來,實在是一種精神和物質和諧結合的活動。這正是中華茶道兼有健身與養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華茶道能夠從古到今,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到僧侶,從中原到邊疆流傳不息,並達到空前繁榮的原因。
二,論中國的茶文化
( 2006-09-13 08:37)
一、茶文化的定義茶葉是勞動生產物,是一種飲料。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茶文化的內涵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藝術、醫學保健、歷史考古、經濟貿易、餐飲旅遊和新聞出版等學科與行業,包含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婚禮、茶與祭祀、茶與禪教、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事掌故、茶與故事、飲茶習俗、茶藝表演、陶瓷茶具、茶館茶樓、沖泡技藝、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遊等廿一個方面。
三、茶文化體系茶史學:茶的起源,發現和利用,茶文化形成、發展、演變、特點及表現形式;茶文化社會學:茶文化對社會各方面的影響,社會發展與進步對茶文化的作用和社會各階層與茶文化關系;飲茶民俗學:歷史和現代,各個地區和民族,城市和農村飲茶習俗;茶的美學:成品茶外形設計、名茶取名、茶包裝設計及宣傳廣告等;茶文化交流學:國際國內研討、茶文化展示、茶藝表演、少兒茶藝、茶葉歷史文化博覽及茶事旅遊;茶文化功能學:茶文化資源、特性、歷史茶文化和新時期茶文化、茶文化功能、茶文化對現代社會及精神文明建設作用等。
四、茶文化特性歷史性: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 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鬥茶,貢茶和賜茶。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於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化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並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時代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民族性。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採的生活情趣。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地區性: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我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國際性: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日本茶道源於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並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韓國人認為茶文化是韓國民族文化的根,每年5月24日為全國茶日。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茶人不分國界、種族和信仰,茶文化可以把全世界茶人聯合起來,切磋茶藝,學術交流和經貿洽談。
五、茶文化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發揚傳統美德、展示文化藝術、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促進民族團結、表現社會進步和發展經濟貿易等。
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積淀下來的被歷代人們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會風尚的體現。茶文化具有的傳統主要有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堅韌不拔、謙虛禮貌、勤奮節儉和相敬互讓等。吳覺農先生和湖南劉先和,為茶葉事業鞠躬盡瘁,既是愛國主義者,又是當代茶人傑出代表。陸羽《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險的真實反映。
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火葯、造紙、指南針和印刷術)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唐代陸羽《茶經》是世界第一部茶書。中國茶文化對世界影響功能顯著。
以茶會友是茶文化最廣泛的社會功能之一。今天所處的市場經濟,競爭激烈,優勝劣汰,講利益、講效益。但人情較為冷漠,人際關系趨於淡漠。通過茶樓、茶藝館品茗或茶藝,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進了解,溝通友誼。朋友相聚在舊式茶館里,隨意說笑,回憶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樂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來茶當酒」之說,以茶代酒體現傳統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導的厲行節約制止奢侈浪費行為的規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時期茶文化孕育出來的新的社會功能。上海少兒茶藝通過自己動手,學習茶科學,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敬茶中,展現出對老人、長輩的尊敬,對父母的孝敬,對同學的敬意。
六、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現代社會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物質財富將越來越多,生活也將更加富裕。東亞一些國家在推行工業化過程中,在吸收西方的優秀科技和工藝技術的同時,西方頹廢的文化價值觀、風俗習慣也侵蝕到社會,隨之產生道德危機、拜金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傾向。社會發展的經驗表明,現代化不是唯一目標,現代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需要發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資源。茶文化所具有的歷史性,時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現代社會中已經和正在發揮其自身的積極作用。
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會名流和知名人士樂意參加。茶文化也是大眾文化,民眾廣為參與。茶文化復蓋全民,影響到整個社會。茶文化對現代社會的作用主要有五個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為中心,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倡導無私奉獻,反對見利忘義和唯利是圖。主張義重於利,注重協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有利於人的心態平衡,解決現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質;二是茶文化是應付人生挑戰的益友。在激烈的社會競爭,市場競爭下,緊張的工作、應酬、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各類依附在人們身上的壓力不輕。參與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鬆一番,以應付人生的挑戰,香港茶樓的這個作用十分顯著;三是有利於社區文明建設。經濟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後,社會風氣不能污濁,道德不能淪喪和丑惡。改革開放後茶文化的傳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變社會不正當消費活動、創建精神文明、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四是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顯。茶文化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和康樂性,品嘗名茶、茶具、茶點,觀看茶俗茶藝,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五是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閘北區四套班子一致決定茶文化節要一直辦下去,並投資在閘北公園興建茶文化景點,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觀園。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4、微信功能介紹有關茶道與健康的文章
關於茶文化的詩句:
1.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來— 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源
2.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 ——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3.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百初紅。 —— 杜耒《寒夜》
4.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度 —— 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5.酒困路長惟欲睡問,日高人渴漫思茶。 —— 蘇軾《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6.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 錢起《與趙莒茶宴》
7.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 —— 陸游《幽居初夏》
8.舉杯互敬屠蘇酒,散席分嘗勝利茶。 —— 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答》
5、茶葉營養與保健論文有哪些參考文獻
去「文發網」看看 很很多免費的參考文獻 還可以提供論文寫作指導 並且幫忙發學術論文哦
茶葉不僅是一種老少咸宜的飲料,而且它治病強身的功效也不容小覷。茶葉所含的各種營養成分,是茶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物質基礎,也使得茶葉日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有人把茶葉稱為「原子時代的飲料」、「二十一世紀的飲料」,的確是很有道理的。
茶葉的成分很復雜,作為一種食品,茶葉含有大量人體所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能量能量是維持機體代謝活動所必需的物質,是由碳水化物、蛋白質和脂肪這些生熱營養素提供的。與其他食品相比,茶葉是一種低能量食物,但不同種類的茶葉所能提供的能量不一樣。一般來說,茶質量越好,能量越高。每100克茶葉提供能量以綠茶最高,而磚茶的能量最低,這是因作為原料的茶葉質量不高。如在茶葉中加入牛奶和糖,每天飲茶6杯,約1100毫升,所獲得的能量可佔全天飲食提供能量的7%~10%。故國內外有人喜歡飲牛奶茶或糖茶。
蛋白質「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蛋白質有非常重要的營養功用,在評價蛋白質的營養價值時,主要是看其中必需氨基酸種類是否齊全、比例是否合適、數量是否充足。茶葉中氨基酸種類齊全,只是比例尚不夠合理。令人感興趣的是,茶葉中還含有大量的茶氨酸,這是茶葉所特有的,是形成茶葉風味的主要成分。
與一般食物相比,茶葉中蛋白質的含量很高,達20%~30%。其含量與茶葉的質量有密切的關系,綠茶中的蛋白質高於其他類型的茶葉。但在泡茶時能溶於水的蛋白質還不到2%,其餘絕大部分留在茶渣中不能被利用,因此每天從飲茶中攝取的蛋白質是很少的。但如將茶葉吃下,則可得到數量可觀的蛋白質,而在茶湯中加入牛奶、酥油或乳酪等,還能給茶葉增加多量的優質蛋白,可以有效地提高茶葉原有蛋白質的營養價值——如藏族的酥油茶和蒙古族的奶茶。
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就是通常所說的糖類,根據其化學結構,可分為單糖、雙糖和多糖等。以往的資料認為茶葉中碳水化物的含量不高,一般在10%以下。而新的報道表明,茶葉中的碳水化物含量多在40%左右,某些優質茶葉可高達60%以上,這可能是因為和以前的測定方法不同所致。茶葉中的碳水化物多為多糖類,而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僅2%左右,占茶葉水溶物的4%~5%,因此通常認為茶是低能量低糖飲料,適合於糖尿病和其他忌糖患者飲用。
脂肪脂肪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同樣體積的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物或蛋白質的2.25倍。茶葉中的脂類含量不太高,綠茶和紅茶一般不超過3%,磚茶可能是加工過程中加入一定量的脂肪,其含量可達到8%左右。茶葉中的脂類有磷脂、硫脂、糖脂和甘油三酯等,其中的脂肪酸——亞油酸和亞麻酸,為人體必需脂肪酸。故飲茶可以使人體獲得一定量的脂肪酸,但因其含量很低,所提供的量是很有限的。
維生素維生素是維護身體健康所必需要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體內不能合成,必須由食物供應。雖然這些物質在體內所佔比例很小,但作用很大,是調節體內物質代謝必不可少的。
茶葉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其含量因茶葉種類不同有很大的差異,其中綠茶比紅茶高,高檔綠茶含量更高。維生素C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能防治壞血病、癌症及其他多種疾病。在二戰中,為防治日本遠征部隊的壞血病,當時日本的粗茶幾乎全部控制在海軍手裡。
茶葉中B族維生素的量是比較豐富的,如每天飲茶25克,可滿足人體25%的需要量。通常綠茶中的B族維生素的含量高於其他類型的茶葉,以細嫩的茶葉中含量較高。B族維生素參與體內多種生理生化代謝過程,維持神經、心臟及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
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茶葉中無機物質佔4%~9%,其中50%~60%可溶解在熱水之中,能被人體吸收利用,並且多有益於健康。茶葉中含量最多的無機成分是鉀和磷,其次是鈣、鎂、鐵、錳等,而銅、鋅、鈉、硫、氟等元素較少,不同的茶含量稍有差別。此外,由於茶葉有濃縮環境毒性物質的特性,有時其也含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如鋁、鉛、鎘等,並且其浸出率均在60%左右,這已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
茶葉中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人體是很有益處的。其中的鐵、銅、氟、鋅比其他植物性食物要高得多。前蘇聯的科學家發現茶葉中的銅和鐵可以提高紅細胞形成的能力,有治療貧血的作用,而且茶葉中的維生素C有促進鐵吸收和利用的功能。氟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琺琅質生長不可缺少的物質,茶葉中的氟較一般植物性食物高得多,可達10~15毫克/100克,其中80%溶於茶湯之中。每天飲茶10克,可獲得1毫克的氟,已基本滿足人體的需要;飯後用茶液漱口效果良好,尤其對學齡前兒童護齒更有好處,但兒童不宜多飲茶,特別是濃茶。硒是人心肌代謝不可缺少的元素,此外硒還有抗癌和防癌作用。陝西的紫陽茶含有豐富的硒,實驗研究發現其有抗突變的效果。
總之,茶葉中含有非常豐富的營養物質,特別是其中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一般植物性食品不能比擬的。作為低能量和低脂肪的食品,其具有很高的開發和運用價值。因為加工過程中的某些步驟會使氨基酸或維生素等營養素遭到破壞,故而綠茶的營養價值高於其他各類茶葉。但是迄今為止,茶葉仍主要是被當做飲料,這一點在國內外都是如此。茶葉中的某些有效成分不能溶解在水中,泡茶時溶出的成分僅是其中的少量,絕大部分被當做廢料丟棄,這樣就使茶葉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實在可惜。如將茶葉加入到其他食品中去,成為名符其實的吃茶,這樣可使茶葉的營養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這是我能找到的 希望可以幫你喲
6、圍繞茶文化或酒文化寫一篇500-2000字的論文。 題目:與茶文化或酒文化相關的內容,題目自定。(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7、找一篇關於茶的小論文
茶與中國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8、以茶葉為主題寫一篇1000字的論文
茶與中國文化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
9、紅茶的味性與保健作用論文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
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對於組織者——校方,和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簡單說是為了進一步審查論文,即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論述到的論題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自己獨立完成等情況。
第一,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一。一般說來,從學員所提交的論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員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於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清楚而故意迴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清作者是由於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的,從而了解學員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
第二,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是組織畢業論文答辯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二。通過論文,雖然也可以看出學員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學員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員在寫作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並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涵義都沒搞清楚。在答辯會上,答辯小組成員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祥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
第三,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獨立完成即檢驗畢業論文的真實性是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三。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查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採取各種手段作弊。尤其是像電大、函大等開放性大學,學員面廣、量大、人多、組織鬆散、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消除捉刀代筆、抄襲剽竊等不正之風的出現。指導教師固然要嚴格把關,可是在一個教師要指導多個學員的不同題目,不同范圍論文的情況下對作假舞弊,很難做到沒有疏漏。而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有三名以上教師組成,鑒別論文真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對於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來說,答辯的目的是通過,按時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學員要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必須了解上述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然後有針對性的作好准備,繼續對論文中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論文中提到的基本樹料搞准確,把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文章的基本觀點徹底弄懂弄通。
三、畢業論文成績評分方式
各個院校要求不同,可以由指導教師成績,檢查評閱成績,答辯小組成績3部分綜合而來.
1論文階段須提交材料
各個院校要求不同,例如:任務書,開題報告,文獻綜述,論文,論文檔案袋,論文中期檢查表,匯報表,論文成績冊,指導教師工作手冊等
2答辯委員會
1)答辯工作在學院領導下,由答辯委員會主持進行
2)答辯委員會主要由專業課教師組成,可聘請部分基礎課教師或專業基礎課教師參加,答辯委員會的責任是主持答辯工作,統一評分標准和要求,對有爭議的成績進行裁決,並綜合指導教師,交叉評閱教師,答辯小組的成績及評語,決定學生的最終成績.最終成績經主管院長審核後,由學院統一向學生公布
3)答辯委員會可下設若干答辯小組,答辯小組一般由3—5人(包括秘書1名)組成,組長應由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擔任
10、關於茶文化的論文
中國茶文化歷史
「茶」字的起源,最早見於我國的《神農本草》一書,它是世界上最古的第一部葯物書。據有關專家考證,該書為戰國時代(公元前5年-一公元前221年)的著作。
我國茶聖一-唐代陸羽於公元758年左右寫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而全面地論述了栽茶、制茶、飲茶、評茶的方法和經驗。根據陸羽《茶經》推論,我國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茶葉在我國西周時期是被作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時代茶鮮葉被人們作為菜食,而戰國時期茶葉作為治病葯品,西漢時期茶葉已成為主要商品之一了。從三國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時間內,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飲茶來解除坐禪瞌睡,於是在寺院廟旁的山谷間普遍種茶。飲茶推廣了佛教,而佛教又促進了茶灶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所謂「茶佛一味」的來源。到了唐代,茶葉才正式作為普及民間的大眾飲料。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問,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井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我國宋代時就已有阿拉伯商人定居在福建泉州運銷茶葉;明代鄭和下西洋,茶葉也隨著銷售到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各國。明代末期,公元1610年荷蘭商船首先從澳門運茶到歐洲,打開了中國茶葉銷往兩方的大門。
我國關於茶館的最早記載,要算唐代開元年間封演的《封氏聞見記》了,其中有「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唐宋以後,不少地方都開設了以賣茶水為業的茶館。到了清朝,民間曲藝進入茶館,使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我國最大的茶館是四川當年的「華華茶廳」,內有三廳四院。成都茶館設有大靠背椅,飲茶聊天或打盹都極為舒適。
我國人民歷來就有「客來敬茶」的習慣,這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禮貌。古代的齊世祖、陸納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劉貞亮贊美「茶」有十德,認為飲茶除了可健身外,還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宋時期,眾多的文人雅士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韋應物、溫庭筠、陸游、歐陽修、蘇東坡等,他們不僅酷愛飲茶,而且還在自己的佳作中歌頌和描寫過茶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