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四時養生的內涵有哪些?
四時養生的內涵
中醫養生學是數千年來歷代醫家經驗的結晶。從所涉及的內容和方法來看,可謂資料豐富、記載翔實、效用確切、簡便易行。隨著回歸自然的熱潮,中醫養生學方法的整體、自然特性將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中醫學關於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極其豐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即是--順時養生。正如《黃帝內經》里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順四時而適寒暑,這是中醫養生學里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也可以說是長壽的法寶。
四時養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進行調養,從而達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一年中陰陽消長形成的。冬至陽生,由春到夏是陽長陰消的過程,所以有春之溫,夏之熱;夏至陰生,由秋至冬是陰長陽消的過程,所以有秋之涼,冬之寒。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脫離客觀自然條件而生存,而是要順應四時的變化以調攝人體,以達到陰陽平衡、臟腑協調、氣血充盛、經絡通達、情志舒暢的養生保健目的。
1、天人相應的養生觀
中國哲學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中醫學的理論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一理論也提示人們要在生產、生活中處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對於人類生存最為相關的莫過於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變化了。
日月變化
古人早就發現,日升則陽氣盛,日落則陽氣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月圓時,人的氣血流暢,肌膚緻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時體內氣血流行較慢,肌膚疏鬆,外邪易乘虛而入。若月缺時遇到急風暴雨,則人較易生病。
四季更替
一年四時氣候的更迭、陰陽寒熱的變化,都會直接影響人的生命活動。欲得安康,必須對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變化作出相應的調節。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根據四時氣候的特點,人們總結出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五臟調養法以及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經驗,對於四季養生有著重要意義。
2、形神合一的養生觀
形與神的統一,是盡享天年的關鍵。神寓於形,形統於神。神傷則形傷,神亡則形亡,此所謂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敗,必顯於形,如兩目無神、面色無華、四肢乏力、納食不佳、形體瘦削等。由於人體精神是由心神來主宰的,志、意、魂、魄皆歸心神統轄,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說。因此,調養心神也就成為調攝形體的關鍵。所以,中醫養生學強調清靜養神,因為心靜可以固元氣,百病不生,百歲可活(《遵生八箋》)。
精、氣、神被稱為人體三寶,三者是不可分離的,它的盛衰直接體現人的生長、發育,以至衰老的狀態。精,是生命之源,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人體各種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氣乃精之所化,精為氣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識狀態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動之外觀。有精則有神,神是五臟六腑、先後天精氣與人體最高主宰活動的具體表現。它是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以及臟腑精、氣、血、津液活動外在表現的高度概括。《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系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鑒於此,善養生者必須保養精氣,達到精氣神的協調統一。
3、動態平衡的養生觀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的動態平衡。
陰陽平衡
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疾病的前提。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例如,夏天陽盛氣炎,易出現熱迫汗出,耗傷氣陰,此時可服用養陰清涼葯膳,如綠豆湯、荷葉粥、西瓜羹等,以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中葯對人體的治療也是本著陰陽平衡的原則,熱病用寒葯,寒病用熱法,從而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使疾病不生。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載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2、怎麼養生
3、養生怎樣追求動態平衡?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一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所謂陰,一般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間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保證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臟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
4、中國誰最會養生?
具體時間不知道,但是編成的《黃帝內經》是最早最系統的養生介紹,結合了秦漢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應該是張景岳、李誕和李時珍,這三位比較出名。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 如 《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黃帝內經》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O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佔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 《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 「精神內守」 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養生對象偏重老人,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養生方法多元並存,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5、養生之道是什麼?
6、心理養生的動態調整療法有哪些?
動態調整療法(形意合一法):又稱意氣合一法
7、什麼最能代表養生?
早在兩千年前,祖國醫學就談到了有關健康長壽的問題,當時稱為「養生」,又叫「道生」、「攝生」或「養性」。其目的是為了強健體質,預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長壽命。筆者通過自己的中醫實踐,淺談養生的體會,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精神方面 古代醫學家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和轉化中的作用,並已能初步應用神經反射論來認識生理、病理現象和治療疾病。如《內經·素問》中雲:「頭者,精明之府……」,「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處頭和心即指大腦和大腦皮層,已含蓄地說明了高級神經活動是有機體的主宰和大腦皮層與內臟活動相關聯的理論。所以古人在養生方面非常重視精神活動,教導人們要「恬澹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意思是思想上純潔安定,情緒樂觀愉快,精神振奮飽滿,就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不容易發生疾病。同時認為人們的精神活動應隨著四季不同而進行相應的調節,指出「春三月應使志生;夏三月應使志毋怒;秋三月應使志安寧;冬三月應使志若伏若匿」。以上的志即代表精神活動。古人深信:「喜怒不節則傷臟」、「百病生於氣」,如《內經素問》中雲:「大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認為情緒的過度憂傷或喜樂都會削弱機體抵抗力,引起內臟病變或容易感受外界不良刺激而發生疾患。筆者認為,任何心理變化都會傳到有機體的最小一個細胞,影響著機體的健康。比如,輕松愉快的心情可以增強免疫能力,預防疾病傳染,甚至還能延長癌症患者的壽命。相反,抑鬱緊張的心情則會破壞機體的免疫能力,使人容易患病或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 飲食方面 飲食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但過飢過飽、過寒過熱,以及膳飲無時皆會損傷脾胃,從而影響食物的受納運化,導致疾病的發生,甚至死亡。所謂:「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難經》中雲:「人賴飲食以生,五穀之味,熏膚充身澤毛,胃為水谷之海,主廩四時,四時皆以胃氣為本」。說明食物的攝取是機體生長發育、維持和增進健康的源泉。古人曾再三教導人們飲食要有節制,勿暴飲暴食,指出以酒為漿和飲食無節是體弱多病和早衰的重要因素。古人亦很重視食物營養價值及烹調技術,《素問》中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此外,還闡述了飲食五月味調和不當可產生各種病理改變與臨床症狀,如素問中雲:「多食咸,則脈凝泣(澀)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 落,此五味之所傷也」。並教導人們要依據四季時令的改變來調節食物的冷熱燥濕,如元代忽思慧撰《食膳正要》中雲:「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忝以熱性治其寒」。此外,亦反對過多食用肥美飲食,故雲「高梁之變,足生大丁」,說明了攝取過多脂肪類食物反易產生癰腫等病變,並強調了飲食五味調和適宜,能使機體的骨骼、筋脈、氣血、腠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使人健康和長壽,即所謂「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長素忌葷食,能延年益壽。筆者認為,除保證每日營養,吃一些富有蛋白質的食品外,糖和高脂肪食物少吃為佳,多吃一些纖維素豐富的食品。纖維素多的食物能加速腸道蠕動,降低血脂和膽固醇,使某些致癌物無滋生之地。忌暴飲暴食,避免單純性肥胖和加重對消化器官及腎臟的負擔。此外,還應適當限制食鹽、煙酒。膳食安排合理是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延年益 壽的物質基礎
8、中國傳統養生歷史在哪朝開始?代表人物是誰?
具體時間不知道,但是編成的《黃帝內經》是最早最系統的養生介紹,結合了秦漢之前的所有方面,代表人物應該是張景岳、李誕和李時珍,這三位比較出名。 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黃帝內經》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 如 《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黃帝內經》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對人體生、長、壯、老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 《素問?上古天真論》 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O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黃帝內經》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素問?上古天真論》), 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明清兩代,中國的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中所列醫學家的壽命進行統計,其中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共107人,而明代就佔有86人。概而言之,明清時期的養生文化發展呈現出以下幾方面的顯著特徵。理論水平進一步提高,明清兩代在養生學術理論方面貢獻最大的是張景岳。張氏在《類經》的「攝生」類中匯集了《黃帝內經》的論述,並加以闡發。他自己的創見則集中體現在 《治形論》中。 張景岳在《治形論》中首先批判了老子「使吾無身,吾有何患」的消極人生觀,辯證地闡述了形與神、形體與生命的內在聯系,提出形是神和生命現象的物質基礎,並明確指出:「善養生者,可不先養此形以為神明之宅?」張景岳之前的養生家大多重視養神,從未如此響亮地提出過「養形」,可見他的養生理論確實很有創見。
明代重要的養生理論家除了張景岳之外,尚有李誕和李時珍。李誕在他的《保養說》中提出《黃帝內經》的「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 「精神內守」 是養生正宗,並據此而創立了避風寒、節勞逸、戒色慾、薄滋味、寡言語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養生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則豐富和發展了飲食調養的理論,在養生學領域產生過極大的影響。明清兩代,隨著中國養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其中唯心成份日益減少,很多養生學家都開始注重養生理論與實踐的大眾化。此時的內丹氣功一改以往「奧雅難通」的舊貌,開始變得簡潔明了。針對修煉內丹所涉及的人體部位及五臟功能作了明晰的闡述,尤其提出了修煉內丹的重要部位在於三丹田和三關,並指明其要點,使人一看即懂,十分通俗明了。表達通俗化,還突出地表現在明清時期產生了一大批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養生讀物方面。象《醫先》、《遵生八箋》、《食色紳言》、《呻吟語》、《類修要訣》、《老老恆言》等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包含了自古以來豐富多彩養生文化內容,而又雅俗共賞的優秀養生讀物。其中明代王文祿所撰的《醫先》,就用人們十分熟悉的事物作比喻,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許多深奧養生理論,如論形神關系:「形譬燈缸盛油,神譬燈油燃火,搖翻燈缸則燈油瀉,炙干燈油則燈缸裂,必形與神俱,即魂魄足,營衛調。」胡文煥的《類修要訣》則以警句和格言形式,總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方法,如其中的《養心要語》談及情志調攝的養生作用時寫到:「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斗一斗,瘦一瘦;讓一讓,胖一胖。」不僅語言平易,朗朗上口,而且形式也很活潑,極易為大眾所接受。養生讀物的通俗化,不但促進了養生文化的普及。養生對象偏重老人,中國的養生學,自唐代孫思邈提出「養老大例」之後,研究的重點便開始逐漸轉向老年人。但這種觀點真正達到普及的程度,則是在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嘉靖皇帝晚年追求長生之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舉行千叟宴和敬老活動,最高統治者的上述舉動客觀上促進了重視老人頤養保健風氣的形成。這一時期出現的養生著作,大多數都程度不同地聯繫到老人的健康和長壽問題。明清兩代養生對象重老人,還顯著地表現出當時出現的大批老年醫學專著中,如《壽世保元》、《老老余編》、《老老恆言》等書,都把頤養老人列為重要的養生內容,其中明代御醫龔廷賢還在《世壽保元?衰老論》中,對衰老原因作為專題研究。此外,當時的許多非養生專著中的養生篇章也十分重視老人的保健與長壽問題。養生方法多元並存,較之前代,明清時期的養生方法並無重大改進只是對各種已有的養生之道加以兼收並蓄,從而顯示出了一種動靜並重、綜合調理的多元趨勢。這一時期的靜態養生方法尤重治理心神。高濂在《遵生八箋》中著重提醒人們,保生須知護養心神,才能卻病延年。與靜態養生重心神的特點相對應,明清時的動態養生則重視導引法。所謂「導引」,實際上是一種以「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為特點的主動呼吸運動與軀體運動相結合的醫療體育保健法。它起源於戰國時代,與氣功、按摩共同構成了我國動態養生方法的三大支柱。明代以後,由於《道藏》的刊行和武術的發展,極大地推動了導引術的普及與提高,如明代正德年間狀元羅洪先所撰的《仙傳四十九方》中,就十分詳盡地收藏了華佗的「五禽圖」,並指出:「凡人身體不安,作此禽獸之戲,汗出,疾即愈矣。」點明了導引方法的保健養生作用。此外,綜合調理也是明清兩代最主要的養生方法之一。
9、養生觀包含哪些內容?
天人合一的養生觀,主張養牛與自然界和諧統一。簡要地說,這一養生觀念包含二個方面的內容,以下分別作一分析。
1.養生要講究天人相應我國古典醫學名著《黃帝內經》首次提出「天人相應」觀。提出:人們生活在自然界中,同時也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體的生理活動受自然的影響而不斷地調整和適應。一年四時寒熱溫涼的變化,是由一年中陰陽消長所形成的,由於四時陰陽消長的變化,所以有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物發展規律。
自然界的復雜變化,也必然會影響到人體的各個方面。中醫學理淪認為,天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變化,人體也有三陰三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自然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陰陽六氣和五行的運動,而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取決於六經和五臟之氣的協調。
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運動,與人體五臟六經之氣的運動是相互收受同應的。人與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人的生命活動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可見,對於大自然的各種變化,人們必須與之相適應。只有如此,才能順應自然,求得人體與大自然環境的統一而保持健康。這是養生保健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在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的指導下,祖國傳統的養生學認為,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必須順應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客觀規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自然節氣也隨著氣候的變遷而發生舂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因此,人們在春夏之時,要順其自然保養陽氣;秋冬之時,亦應保養陰氣,故有「舂夏養陽,秋冬養陰」之說。這就要求人們凡精神活動、起居作息、飲食五味等都要根據四時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節。在作息時間上,也要順應四時的變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飲食五味上,攝取更要有規律,過飢、過飽或飲食偏嗜均能傷害臟腑,影響身體健康。
2.養生需要形神合一「形與神俱」、「形神台一」,是中醫學的又一養生觀,其主旨在於強凋形體運動與精神調攝的統一。所謂形,是指人的整個機體的外在表現,是物質基礎;而所謂神則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以及生命活動的內在表現,是功能作用。神為形主,無神則形不可活。神是一切生命活動的主宰,它既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又能調節臟腑等組織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
神為形生,無形則神無以生。神是形的產物,形是神的基礎。從病理上看,形的病變可導致神的異常,神的改變也可影響形的生理功能的變化。形與神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體現出人的機體的整體辯證關系。
《黃帝內經》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如,《素問·上古天真問》說「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並提出了外辟邪氣(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以養形,內養真氣以充神(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的形.神合養方法。中醫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具體的養生方法更是多種多樣,但歸納起米,實際上不外乎「養形」與「養神」兩種:
「養形」:主要指臟腑、氣備津液、肢體、五官九竅等形體的攝養,「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體完備,才能有正常精神的產生。養形的具體內容非常廣泛,凡調飲食、節勞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攝生方法,以及體育鍛煉、氣功等健身運動,大都屬於養形的重要內容。「養形」須與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相適應。
「養神」主要指安定情志、調攝精神。「養神」受四時陰陽消長、二十四節氣轉換替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情志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正常情況下,「神」是機體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的「應答性反應」。它不僅體現了生命過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動,而且可以增強體質、抵抗疾病、益壽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動過於劇烈或持續過久,越過了生理的調節范疇,則會傷及五臟,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
神不能離開形體,但形體若無神,則生命也就結束了。形與神是統一的,養生只有做到「形神俱在」、「形神共養」才能維護生命的健康長壽。
3.養生追求動態平衡中醫學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機體在內外環境的作用下,由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維持的一種動態的、相對平衡的過程。內環境包括人體臟器的功能狀態、精神心理狀態等;外環境包括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地域、氣候)、社會環境等。平衡失調,就會導致器質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是在動態中進行的,並通過調節達到「以平為期」。中醫養生學非常重視陰陽、氣血、臟腑的動態平衡,認為達到平衡才能實現祛病、強身、延年益壽之目的,所以養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說是和諧。
①陰陽平衡陰陽,是中醫學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謂陽,…般是指活動的、上升的、機能亢進的,或屬於功能方面的;昕謂陰,一一股是指沉靜的、下降的、機能衰減的.或屬於器質方面的。陰陽有著彼此消長、相互轉化的關系,二者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所謂協調陰陽,就是要使陰陽平衡、穩定,一『是指機體自身各部分問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動態平衡;二是指機體功能與自然界物質交換過程中的相對平衡。關於這一點,《黃帝內經》里早就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意思是說,只有陰陽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亂,如果陰陽分離決絕,人的精氣也就竭絕了。這是對人體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說明調和陰陽在保持人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體陰陽平衡是健康長壽、養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機體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人體才能保持健康穩定的狀態。
②氣血平衡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氣、裹氣,二者如影隨形,同行同止。若氣血平衡失調,則會出現氣血不生、不行等病理變化,從而引起臟腑、經絡功能失調而發病。因此,保持氣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維系健康的必要條件,調理氣血,以期平衡也就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臟腑平衡人體復雜的生命活動是以五臟為主體,是臟腑功能的綜合反映,養生就要協調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素問.靈蘭秘典論》)就是說若人體五臟六腑在心的統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壽命久長。可見,養生必須保持人體所有的臟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腎)功能活動正常。要保持人體臟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動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臟與外界環境相適應;二是要使五藏、六腑瀉,三是要及時運用中醫五行學說的規律糾正臟腑的偏盛偏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