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觀點

養生觀點

發布時間:2020-05-04 15:38:20

1、東方養生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中醫養生觀是東方養生思想的重要代表。「養生」這個詞最早出自春秋戰國時一本叫《管子》的書,意思是抄保養生命。所以說「養生」這個詞是中國人發明的,幾千年下來,養生成了門大學問,其中包含了中襲國的養生觀念和處事方法、保健與美容、益壽等中醫中葯的醫學理念等等很多內容。其中東方養生油是指中國特有的養生茶油。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就是保養生命的意思。山茶油比zd較出名的就有啟航山茶油,你可以到他們淘寶店裡去了解下。

2、豐潔明主要的養生觀點是什麼?

主張人生最可貴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貴的是健康,健康最可貴的是養生。

3、中醫養生的基本觀念

養生學的基本觀點主要體現在順應自然、形神合一、動靜結合及綜合調理、因人而異等方面。

一、 順應自然 就是要順應四時,提高人體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性調節能力。最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常說的「涼了穿上,熱了脫」。四時的氣候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交替過程,影響人體生理功能,從而出現相應的變化。

二、 形神合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高度復雜而完善的統一體,人身由「神」與「形」組成。「形」指形體結構,包括五臟六腑、經絡、四肢百骸等組織結構和氣血津精等基本營養物質;「神」是機體生命活動及情感意識的體現,是人體精神、意識、知覺、運動等一切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三、 動靜結合 動與靜,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不可分割的兩種形式,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二者共同構成矛盾的統一體。人在生活中,也應保持動、靜結合。心神宜靜,形體宜動。也就是說「精神極欲靜,氣血極欲動」。或者說「靜養精神,動養形體」。在動中要求動靜適度,「過動則傷陰,陽必偏勝,過靜傷陽,陰必偏勝」。但在動靜兩者中首先要求動,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

四、 綜合調理、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嬰幼兒期應注意寒曖及飲食的調理;青少年時期重在培育腎氣、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則是身體各部分由極盛轉衰的時期,所以要注意氣血陰陽調補,保養得當。以防早衰,爭取長壽;老年是體內氣血衰弱,功能減退的時期,這階段當重視調神、慎飲食、節房事以延緩衰老,保持身體的健康,延年益壽。

4、很多人都說養生,那養生的基本觀念到底有什麼?

養生是現在很多人都追求的東西,可是有些人養生是一邊玩電腦,一邊做著眼保健操,一邊吃著火鍋,一邊喝著降火的枸杞茶,這些都不是養生。真正的養生很簡單,就是好好吃飯,適當鍛煉,按時作息。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養生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養生指南。但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應該遵守中醫提到的養生理念,即在不損害健康的情況下養生。

給你舉個例子,散步最初是一種有益健康的鍛煉。許多人堅持每天大量散步,追求危險的步數,每天幾乎有一萬甚至兩萬步數之多。雖然步行有益健康,但長期大規模步行會造成嚴重的膝關節損傷,並大大增加膝關節滑膜炎的發病率,因此步行不是養生,而是有害健康。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每天走五六千步幾乎就足夠了,每天平均二十到三十分鍾的輕負荷鍛煉就足夠了。



適量適度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之一。一切都害怕走得太遠。



中醫有「五勞傷」的理論,即「久見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走傷筋」。看久了,睡久了,坐久了,站久了,走久了,過度對身體有害。日常飲食也是如此。如果你吃得不好,你應該努力吃。越多越好的想法不適合健康保存。只有保持身體平衡,才能獲得長期健康。


所以啊,養生就是養成正常健康的生活作息,保持好的心態,這樣就能健康長壽的。

5、張從正在養生方面有哪些主張和觀點?

張子和在養生方面,提倡祛邪抄扶正,主張用攻法防病治病,認為祛邪即所以扶正,邪去則正氣自安,反對唯人參、黃芪「為補」的狹隘觀點,他還提出「養生當用食補,治病當用葯攻」的襲主張。

他的養生保健的思想核心是「君子貴流不貴滯」的觀點,並指出調飲食、施葯物、戒房勞、練氣功等方法。在防病保健中,還特別重視人與社會環境的整體觀和機體與情志的整體觀,從而豐富了中醫學中有關心身醫學、養生社zd會學的內容。

6、養生論 的養生思想哪些觀點具有鮮活的現實意義?

墨家:兼愛非攻;尚賢;天志:掌握自然規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藉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非命百: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節葬: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度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道家:清靜無為,崇尚無為而治。(這對現在快節奏的社會有一定的反思作用)儒家:德治:以德服人重視統一:《論語》中所提倡的捨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版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權都是很容易轉化為新的時代的。尤其是強調統一的思想傳統,更具有現實意義。

7、有知的觀念「養生」……

傳統養生的觀念

養生,即保養生命,又稱攝生、道生、保生等,是指通過自我調養的方法來保養生命,使之心身健康,延年益壽。傳統養生學,是指在傳統醫學理論的指導下,探索人體生命規律,研究防病延年的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全面地總結了先秦時期的養生經驗,明確地指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鐾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的養生觀點,為我國傳統預防醫學和養生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數千年來,歷代的中醫葯學家和養生學家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流傳於民間的養生保健經驗,並著有大量的養生學專著,促進了我國傳統養生學的發展。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流派較多,各有所長,總體來講主要分為精神、動形、固精、調氣、食養、葯餌等六大學派。各學派的養生學說自有體系,各有所長,又兼收並蓄,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養生保健方法。

傳統有效養生的方法

1.干稀相配

冬季進補的理想食物:當歸 生薑羊肉湯;利水滲濕佳品:赤小豆燉鯉魚湯;催乳佳品:茭白泥鰍豆腐羹;益智佳品:黑芝麻糊及紅樓夢中記載的6種粥(紅稻米粥、碧梗粥、大棗粥、鴨子肉粥、臘八粥及燕窩粥),還有敦煌藝術寶庫中發現的「神仙粥」(由芡實、山葯和大米組成)等均為干稀相配的典型代表。

2.顏色相配

食物一般分為5種顏色:白、紅、綠、黑和黃色。一日飲食中應兼顧上述5種顏色的食物。
3.粗細糧相配

日常飲食中增加粗糧有助於預防糖尿病、老年斑、便秘等,而且還有助於減肥。

4.主副食相配

日常飲食中應將主食和副食統一起來。

5.營養素相配

容易過量的為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鈉;容易缺乏者為蛋白質、維生素、部分無機鹽、水和膳食纖維素;高蛋白質低脂肪的食物有魚蝦類、兔肉、蠶蛹、蓮子等;富含維生素、無機鹽、膳食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類和粗糧等;水是一種重要的營養素,每日應飲用4杯以上的水。

6.酸鹼相配

食物分為呈酸性和呈鹼性食物。主要是根據食物被人體攝入後,最終使人體血液呈酸性還是鹼性區分的。近些年來,因肉類食品攝入過多,致使血液酸化,引發富貴病,應引起重視。

7.生熱相配

吃生吃活現已成為一種時尚。吃生蔬瓜果、鮮蝦、銀魚等可以攝入更多的營養素。吃生吃活必須注意食品衛生。

8.皮肉相配

連皮帶肉一起吃漸成時尚。如鵪鶉蛋、小蜜橘、大棗、花生米等帶皮一起吃營養價值更高。

8、現代人的養生觀念是什麼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9、《呂氏春秋》中提出什麼樣的養生觀點?

《呂氏春秋》中指出了「以動養形」的養生觀點知,認為人之精氣血脈以通利流暢為貴,若郁而不暢達,則百病由之而生,在《達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節、九竅、五臟、六腑、肌膚,欲其比也;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所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道

同時指出,活動形體是使體內精氣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經常運動形體,則精氣流行,惡無由生。呂氏提出的這種動形達郁的主張是對養生學的一個重大貢獻。

以動養形,以求壽考的養生之道,在春秋時期就已有完回整的文字記載。精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如果飽食終日,懶於運動,精氣就會凝遲不通。「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這種形不動、精不流所導致的鬱症,臨症比比皆是。所以古代名醫有「郁為百病之首」之說。

呂氏還在《上乘》說道:「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即不到老而僵化不得停止運動,沒有疾病就不得休息,不到終日不得舍棄農事。而預防精氣郁滯的方法,就是「舞以答宣導之」。

與養生觀點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