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中華傳統養生

中華傳統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4 11:13:59

1、中國傳統養生保健方法有哪些

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
是傳統養生法「八段錦」的第一二句。
練法:
1、雙手托天理三焦:自然站立,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含胸收腹,腰脊放鬆。正頭平視,口齒輕閉,寧神調息,氣沉丹田。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轉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舉,足跟亦隨雙手的托舉而起落。托舉數次後,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還原。
2、左右開弓似射鵰:自然站立,左腳向左側橫開一步,身體下蹲成騎馬步,雙手虛握於兩髖之外側,隨後自胸前向上劃弧提於與乳平高處。右手向右拉至與右專乳平高,與乳距約兩拳許,意如拉緊弓弦,開弓如滿月;左手捏劍訣屬,向左側伸出,順熱轉頭向左,視線通過左手食指凝視遠方,意如弓劍在手,等機而射。稍作停頓後,隨即將身體上起,順勢將兩手向下劃弧收回胸前,並同時收回左腿,還原成自然站立。此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調換練習十數次。

2、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特點

3、中國傳統養生文化

4、論述你如何看待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保健價值?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 ,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2、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祖國傳統養生之道——「清調補」
3、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4、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養生文化 『天人相應』
5、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陰陽五行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
6、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陰陽五行與『清調補』
7、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的平衡。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8、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 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9、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
總之,『清調補』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目的,這就是祖國傳統養生之道的奧秘所在。

5、中華傳統的養身學派有哪些?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養生文化中,呈現出各種學派,這些學派對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從不同的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彰顯出中華養生文化兼收並蓄,百花齊放的特色。1.順從自然的順應學派

莊子首先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順乎自然的養生觀。《內經》據此提出了「天人相應」,反復論述了適應四季自然氣候變化的四季養生法,強調「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而要求人們「處天地之知,從八風之理」。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根據四時自然的變化養生健身,防止暑、熱、風、寒、燥、濕對身體的傷害是很重要的。

除了順應大自然的變化之外,人還應該懂得順乎社會發展的規律,安心養神,不為瑣事所爭,不為冗雜煩惱。「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做到「有事即應,如照鏡物,過後便無,應事必使割藤,則心無所系。」不計較生活中非原則性的無端瑣事,怡然自樂,保持健康的心理,對於防病延年也很重要。

2.養德益精的養性學派

古人稱道德修養為養性,亦稱養德。從堯、舜起世人即把修性養神——大德與長壽聯系在一起。孔子首先提出了「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荀子提出「凡用血氣志虛,由禮則通;不由禮則勃亂。食慾衣服動靜居處,由禮則知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慾也。」孔、荀認為堯、舜、禹之所以都比較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具有高尚的道德。堯是古代人們理想的君王,以天下為公。孟子提出了養德的具體內容:「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子提出:去私心,去貪欲,知足之足,常足矣。《內經》分析古代百歲老人長壽的訣竅時指出:「……所以能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孫思邈提出:「……道德日全,不祈壽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旨也。」明?呂叔簡說:「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嵇康說:「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精散為五難。」

《太上老君養生訣·養生真訣》說:「且夫善攝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後可以保全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財,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萬事纏心,神豈能靜。可見道德修養的重要性。道德修養好,即善於修性養神,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融匯養生之法,知其理,履其行,保持心身健康。「德高壽長」,道德修養好了,才能使機體陰陽平衡,內環境安和統一,達到延年益壽。

3.形神兼行的主動學派

《呂氏春秋》提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在於運動的觀點。華佗等歷代醫家宗之創造了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等運動形式。同時還提出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體欲小勞,但莫大疲」。強調運動要適度,「形與神俱」,即練形與練神同時進行。主動派並不是片面地強調單純的體育運動,事實也證明,職業運動員由於以比賽奪標為目的,往往訓練強度很大。雖然他們健壯如牛,力舉千斤,但他們未必都能獲得長壽。而在醫學及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古代,一些堅持練氣功,太極拳等養生術的人卻獲得了長壽。甚至有些人以此治癒了癌症。

適度運動是一種積極的養生防老辦法。它能使人雖到老年而心不老,充滿了理想和事業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情趣,「登城觀山,寓意弈棋,讀義理書,學法帖字,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益友清談,」從而活動筋骨,振奮精神,穩定健康,獲得長壽。

4.無欲則安的主靜學派

老子在《道德經》說:「清靜為天下正」,「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內經》還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老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主張安靜而無雜念,志閑少欲,即防止不正當的思想。

後人長期受道教、佛教的影響,提倡「修身養性」,「四大皆空」,講究「坐禪」、「入靜」,並常採用抑目靜耳的方法,目清耳靜則神氣內守而心不勞。雖然過分強調「無視無聽,抱神以靜」是消極和脫離實際的,但是,對外界不良的刺激,適當地抑眼靜耳,盡量避免接觸那些不良刺激,達到純潔清靜,精神平和無雜念,肯定對健康長壽是有益的。

孫思邈主張平日「耳無妄聽,口無妄言,身無妄動,心無妄念」,無大喜怒,無大用意,無大思慮,無歌嘯,無啼,無悲愁,無哀慟,無慶吊,無飲興。清靜無為,清心靜氣,不過多追求,不勉強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以保養人體精氣,安享晚年之樂。

實際上,在明代以後的道家總結了前人的養生方法後由靜態養生轉向動靜結合。體現這一觀點的「氣功」實則是靜中有動,以意領氣周遊全身,達到運行氣血,調和陰陽,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更全面地說,「生命在於運動和靜養」。運動時新陳代謝增高,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過多堆積引起的肥胖,並能鍛煉增強各器官的功能。靜息時神經緊張度放鬆,呼吸、心率、血壓、體溫相應降低,新陳代謝降低,還原、合成占優勢,可儲藏能量。這種積累效應有助於修復損傷,增進健康,延長壽命。動與靜是對立而統一的,只運動無靜養,或只靜養無運動都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5.健腎養氣的固精學派

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生育之源,主骨生髓,開竅於耳。腎精充足,則精力充沛,骨骼堅實,牙齒堅固,耳目聰明,從而維持了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年齡至「五八」40歲時腎氣衰,腎精不足,而致衰老之象迭生。故《內經》說:「天癸竭,精少,腎氣衰」,強調了腎之精氣在衰老過程中的作用。並認為早衰是由於「竭其精,耗其真,傷其神」。清代葉天士提出「若子向老,下元先虧」,這與現代人們觀察到的腰膝酸軟無力,性功能減退、牙齒脫落、聽力減退等衰老表現是一致的。

導致腎虛的原因很多:除先天的稟賦外,還與房事不節、操勞過度有關。故《素問》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則「半百而衰也」。張景岳在《類經》中強調:「故善養生者,必寶其精。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神氣堅強,老當益壯,皆本乎腎精也……無搖汝精,乃可長生。」

自古以來認為「房勞無壽星」。嗜淫無度的帝王富豪雖然生活條件豐厚,吃盡了山珍海味,享盡了榮華富貴,但能享其天年,達到高壽者少。所以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惜精、保精、固精學派。歷代沿用有效的防老抗衰葯物也大都是以補腎填精為主。元代養生學家王中陽還提出:「古法以男子三十而婚,女子二十而嫁。三十歲者八日一施泄,四十歲者十六日一施泄,五十歲者二十一日一施泄。」諄諄告誡人們要晚婚、節欲,才能達到體健壽延。

6.平衡膳食的食療學派

孫思邈的《養老食療》問世以後,孟詵在此基礎上寫成了《食療本草》,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食療專著。西方營養學家只注意研究食物的營養成分,卻不太重視食物的治療作用。活到86歲高齡的慈山居土曹庭棟在《老老恆言》中強調:「以方葯治未病,不若以起居飲食調攝於未病。」他在該書中收集了防治老年病徵的葯粥100多種。

中醫葯是在千百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大部分中葯都是植物的根、莖、葉、花、果,或有血有肉的動物,所以有「葯、食同源」之說。許多補益中葯本身就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例如山葯、胡桃、黑芝麻、蓮子、苡米、山楂、雪梨、牛乳、羊肝、鯽魚、豬肚、蜂蜜、亦小豆等等,數不勝數。

食養學派強調以下三方面:

一是「平衡膳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強調主副食搭配防止偏食,保證完善的營養。

二是「飲食有節」,「節食以去病」,因「飽食胃氣不展,多生疾病」,只有「負腹腹自安」,做到「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食能以時,身必無疾」,「少吃長壽,多吃多災」。

三是「葯膳調養」,根據身體情況,選用相宜的葯物與食物一起烹調,做成既有營養又有治療作用的葯膳,既祛病又延年。

7.葯物抗衰的葯餌學派

早在秦漢之際的《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165種葯物可以「輕身延年」,此後歷代醫、葯學家都很重視抗衰老葯物的研究。現代已經證實確有不少葯物具有一定的增強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如枸杞、首烏,黃精、人參、刺五加、核桃、海參等。後世人在《仁壽錄》中收錄了109首延年益壽方劑,其中爐火龜靈集、蟠桃祝壽丹、五加皮酒、養元粉等從補腎健脾入手,臨床上確有良好的效果。有關具體方葯將在後面介紹。

8.自幼防衰的早防老派

《內經》說:「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才注意防老已為時太晚。元代王在《泰定養生主論》中也明確提出了自幼就要養生防衰的主張。

王充在《論衡》中提出少生少育有利於子女長壽;張華在《博物志》中還記載了懷孕時進行「胎教」,「以此產子,必賢明端正壽考。」「胎教」也是攝生保健的一種方法,胎教屬於現代優生學的范疇,不少醫學家指出,防老益壽,應從胎兒及嬰兒時期就開始。胎教及在嬰幼兒及青少年的各個生長發育階段注意營養、鍛煉、養生防病、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無疑與晚年的健康長壽有密切關系。

我國的許多老一輩仁人志士革命家大多在青年時期為了強身報國,有意識地鍛煉身體,磨煉意志,雖到老年仍能擔當國家的重要工作,這也說明了早年開始健身防老的重要性。

9.全面保養的正宗學派

所謂正宗學派就是主張遵循《內經》的養生之道,全面進行養生防老的正統派。《素問》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忘作勞,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故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明李說:「此保養之正宗也」。認為只要按照《內經》所說的飲食、起居、勞作、精神各個方面去養生,就可延年益壽。

人們遵照《內經》等所提出的養生之道養生,活到百歲的歷朝歷代並不乏人。

相傳,漢代竇公180歲,冷壽光160歲;晉代許遜136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2歲,慧昭290歲;宋代尤時泰120歲,薛道光114歲,樂長180歲;元朝賈銘106歲;明代林春澤104歲,郭貞順125歲,龔來富138歲,冷謙150歲;清代謝啟祚102歲,牟太醫120歲,孫見龍159歲……

總之,各學派都有不少著述,都積累了不少養生經驗,但人體生長於大自然中,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因此養生也應是綜合而全面的。明、清以後更主張動靜結合,食葯相輔,四時起居綜合調理。明?袁昌齡說:「治身養性,務謹其細。不可以小益為不足而不修,不可以小損為無傷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損一所以至億也。若能受之於微,成之於著者,則知道矣。」強調養生也要防微杜漸,處處、時時注意。以後諸家反復論述了「寡慾、慎動、法時、卻疾」四大原則。《養生四要》中將「節飲食、慎風寒、惜精神、戒憤怒」稱為保生四要;《醫學心悟》認為,老年人安養、延齡,應從居處、調攝、保形、節欲、按摩、氣功、葯餌等方面入手。到明代由於綜台養生學的發展與廣泛傳播、老年保健有術,特別是醫學家優先掌握了綜合養生學後身體力行,許多名醫都獲得了高壽。據《中國醫學人名志》統計,獲80歲以上高齡的醫學家有107人,其中明代就佔86人。

所以,我們應當總結,繼承前人的綜合養生之法,並廣為傳揚,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國的養生經驗,獲得長壽健康。中年時期,是生命健康的轉型時期,也是科學養生的關鍵時期。走過了來生的你我,也許身心疲憊,但仍要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也許心滿意得,但仍需注意保養,投資健康。

6、中國傳統養生的四大原則,謝謝

1

7、請問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含義?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copy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百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養生一詞,原出《管子》,乃保養生命以達長壽之意。在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相對於世界其他地區的養生文化而言,中度國的養生理論與實踐由於有著古代哲學和中醫基本理論為底蘊,所以顯得尤為博大精深。它匯集問了我國歷代勞動人民防病健身的眾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堪稱一棵充滿勃勃生機和濃厚東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樹。探索中國養生文化這棵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智答慧之樹,不但有利於弘揚傳統文化,而且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發展趨勢。

與中華傳統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