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以食養生

以食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4 05:11:27

1、中國人的飲食養生之道是什麼?

古人雲,「民以食為天」。的確,在人類面臨的一切問題中,沒有比飲食更為重要、更令人關注的了。

從本質上說,人類對飲食美的追求是一種價值追求。反過來說,對這種價值追求不同,也就導致不同飲食文化的出現。中國傳統飲食養生,就是一種由於獨特的價值追求而產生的飲食文化現象。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所追求的,並非只是口腹之樂,諸如對玉盤珍饈、色香味全的感官快感,而是更注重其實實在在的養生健身和延年益壽價值。這種文化的內涵在於,通過飲食的調養來補益人體之精氣神,調整人體內部的陰陽五行關系,使人體內部系統和器官功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明代著名養生家高濂說過一段道盡飲食養生之旨的話:「飲食,活人之本也。是以一身之中,陰陽運用,五行相生,莫不由於飲食。故飲食進則谷氣充,谷氣充則血氣盛,血氣盛則筋力強。脾胃者,五臟之宗。四臟之氣皆稟於脾,四時以胃氣為本。由飲食以資氣,生氣以益精,生精以養氣。氣足以生神,神足以全身,相需以為用者也,入於日用養生,務尚淡薄,勿令生我者害我,俾五味得為五內賊,是得養生之道矣。」(《遵生八箋》)

從歷史淵源來看,飲食養生堪稱所有養生方法中最古老的一種。

「神龍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其避就。」(《淮南子·修務訓》)這表明古代先民在飲食上通過主觀能動性來注意避害就利,這種意識和行為顯然已經超越了動物的擇食本能,並包含了人類飲食養生文化的基本內涵。傳說商代宰相伊尹曾著《湯液經》,以論飲食調配烹飪養生之道。兩周之時,飲食養生已經上升為一種以五行學說為構架的理論認識。作為中國古代養生學和醫學理論思想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的《黃帝內經》,更將飲食文化置於一個極為重要的地位,總結並提出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謹和五味」與「食飲有節」。先秦時期所奠定的飲食養生文化,在漢唐時期得到進一步補充和完善。

張仲景、孫思邈以及崔浩、劉休等人,愈發注意探究各種食物的養生遣疾價值,並特別講究飲食衛生。宋元時期,陳直、鄒鉉、忽思慧等人,比較強調食養食補食調之道。元代宮廷飲膳太醫忽思慧,撰寫了中國第一部飲食養生學和營養學專著《飲膳正要》,選收歷代朝野食養食療之精粹,重視飲食避忌問題,實乃古代飲食養生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明清時期,飲食養生更發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階段,飲食養生名家迭出,如明代李梃、龔廷賢和清代的曹庭棟、顧仲則等。

總而言之,中國古代飲食養生文化源遠流長,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容和方法,堪稱世界飲食文化中的珠寶奇葩。從價值取向來說,中國飲食養生文化惟養生利生為務的目標追求,是獨特的。從飲食文化結構看,食養與食療,葯養與葯療是相互依賴、關系密切的兩個層次,而食與葯在很多情況下又密不可分。從中國飲食養生的主要原則來看,主要有兩點:一是食飲有方,二是食飲有節。前者包括對飲食配伍、滋味、烹調等方面的方法要求和原則,是對食物要求而言;後者則是對進食方法和要求而言。食飲有方,包括合理配伍、五味調和、烹調得法、食宜清淡等原則。食飲有節,包括飲食有節制和節度,如因時以食、因時調節、飲食避忌、飲食所宜以及食後保養等。

這些都是幾千年來聰慧的中國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

2、如何用食物養生

一年四季養生法
春季養生食譜

春季飲食要掌握一個原則:根據氣溫變化,食物由溫補、辛甘逐漸轉為
清淡養陰之品。

早春飲食取溫避涼。早春應適當吃些春筍、香椿、菠菜、柳芽、薺
菜、蔥、姜、蒜、韭菜、芥菜等偏於溫補的蔬菜和野菜,不能一味食用
人參等溫熱補品,以免春季氣溫逐漸升,加重身熱,損傷到人體正氣;應少
食黃瓜、冬瓜、茄子、綠豆等涼食物。

仲春飲食宜辛甘。適當進食山、紅棗、蜂蜜、芹菜等平補脾胃的食物
,同時注意攝取足量的維生素,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少食酸食物,以名傷
用脾胃。
晚春飲食宜清補,可以適當選擇甘蔗汁、薺菜、百合、螺、鴨肉、苦
瓜、紫菜、海帶、海蜇、綠豆等平補食物,少食辛辣、黏冷、肥膩之物。
夏季養生食譜

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此時也是人體新陳最的時候,人體出汗過多而
容易丟失津液,因此夏季養生應該以清淡食物為主,避免傷津耗氣。

夏季飲食多清淡。夏季署熱,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對較弱,應適當吃些
清熱解毒的食物,蔬菜類如茼蒿、芹菜、小白菜、香菜、苦瓜、竹筍、
黃瓜、冬瓜等;魚類如青魚、鯽魚、鰱魚等,這些食物能起到清熱解署、
消除疲勞的作用,對中署和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夏季飲食宜補氣。可適當選擇一些滋陰補氣的食物,如胡蘿卜、菠菜、
桂圓、荔枝、花生、番茄等。多食,雜糧,蔬果以寒其體,但生冷瓜果當
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夏季心氣,易傷人氣陰,
在這個季節里,應以補氣養陰、清署熱為主,如冬瓜、西瓜、蓮藕、鴨肉
等,不宜多食溫補、滋膩厚味之品。

秋季養生食譜

秋季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此時人體也應順應四時變化的規律,進入保
護陰氣的時機,在飲食方面應以防燥養陰、滋陰潤肺為主。

入秋飲食宜甘潤。宜多選甘寒滋潤之品,如百合、銀耳、山、梨、葡
萄、荸薺、糯米、甘蔗、豆漿、芝麻、蓮藕、菠菜、豬肺、鱉肉、橄欖
等,這些食物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作用。應少食蔥、姜、辣椒等辛
味之品。

秋季飲食宜滋補。秋季引補是中養生要旨之一,為冬令進補打好基礎,
避免冬季虛不受補的發生,可適當服用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
等中材,對於緩解秋燥有良效。

秋季宜少辛增酸。秋天要少吃一些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
品,以免傷及肺氣;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要選擇蘋果、石榴、
葡萄、芒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酸味食品,以防秋燥。

冬季養生食譜

冬季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天寒地凍人體血液循環減慢。
中認為,此時寒邪強盛,易傷及人體陽氣,因此,冬季養生重在滋補。

冬季飲食宜滋補。冬季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要順應陽氣的潛藏,斂
陽護陰。可適當選用羊肉、狗肉、蝦、韭菜、桂圓、木耳、栗子、核
桃、甲魚等食物;多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蔬菜類如大白菜、圓
白菜、白蘿卜、黃豆芽、綠豆芽、油菜等。

冬季忌食寒物。冬三月草凋零、冰凍蟲伏,是自然界萬物閉藏的季節,
人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虛弱,若再食寒涼,宜損傷脾胃陽
氣。因些冬季應少吃荸薺、柿子、生蘿卜、生黃瓜、西瓜、鴨等涼的食
物。同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引起氣血運行不暢,更不要飲酒禦寒。

水果養生
春天吃什麼水果
春季氣候乾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乾燥不適。這時如果能吃一些生津
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1、乾燥咳痰多吃梨。
2、乾燥上火吃香蕉。
3、防治感冒吃蘋果。

吃蘋果的好處
吃香蕉的好處
吃梨的好處

夏天吃什麼水果好
夏天的水果品種繁多,不僅有色澤宜人的草莓、菠蘿,還有汁多味美的
西瓜、桃子等。各種水果有什麼不同的營養素?夏天吃什麼水果最好呢?
營養免疫學專家認為,每一種水果的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各不相同,如
果在夏天有針對性地選購並食用水果,可以達到滋生養體的功效。

吃西瓜的好處
吃草莓的好處
吃菠蘿的好處

秋天吃什麼水果好
秋季氣候乾燥,常常使人感到鼻、咽乾燥不適。這時如果能吃一些生津
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這個季節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現代醫學研
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
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
甘蔗有滋補清熱的作用,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此外,適於秋冬季吃的
水果還有蘋果、香蕉、橘子、山楂等。

吃甘蔗的好處
吃橘子的好處

冬天吃什麼水果好
梨和甘蔗,適於冬季吃的水果還有蘋果、桔子、香蕉、山楂等。蘋果可
生津止渴,和脾止瀉;桔子可理氣開胃、消食化痰;香蕉清熱潤腸、降
壓防痔;山楂可擴張血管、降低血脂、增強和調解心肌功能,有防治冠
狀動脈硬化的作用。

吃香蕉的好處
吃山楂的好處

3、怎樣通過飲食來養生?

人們的口味千差萬別,酸、苦、甘、辛、咸,各不相同。中醫養生認為知,為了健康,各種味道的食物都應該均衡進食。

甘:中醫認為,甘入脾,且甜。食甘味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病、心血管等患者宜少食。

酸:中醫講「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道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苦:古有良葯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如苦瓜,常吃能治療水腫病。

辛:中醫認為,辛入肺。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版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因屬陽,所以熱證患者慎食。如患有痔瘡便秘、神經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咸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權功效。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

4、什麼是食療養生

你好,食療養生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養生方法。

5、「新食不見舊食」,為什麼對養生很有益處?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道家學說是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人們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他們的學術思想在中醫養生學的形成過程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長期以來被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走向極端,因為今人錯誤的認為道家思想中有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其實,今人的這些觀點是極端錯誤的。要正確理解道家思想中的無為,並非不求有所作為,只是指凡事要"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違反"天時、地性、人心",憑主觀願望和想像行事。

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律的行為。按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其實現代詞彙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

6、養生,飲食要注意什麼呢?

7、從中醫角度來看,飲食養生有哪些好處?

所謂「養生之道zd,莫先於食」,以及「葯食同源」、「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都是在強調:吃對食物比仙丹靈葯更有用。

食物不僅僅只是供應身體能量,也同時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現代人有數不完的文明病,不論是生理上的病、心理上的病,歸根究柢都與飲食問題有關。飲食確實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環。合理的飲食,可以使人身體強壯,益壽延年。而飲食內不當,則是導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飲食是人體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是人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重要保證。合理地安排飲食,保證飲食營養的足夠攝取,能夠保證人體充足的營養供給,更能使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而人體氣血充足、五臟六腑功能健全、新陳代謝功能活躍,則能使人生命力強盛,對自然界變化的應變能力就能增強,抵禦外界致病因素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同時,飲食還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根據人體的陰陽盛衰情況和食物的性味特點,安排適宜的飲食方案,或以養精、或以補形,且能夠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人體的陰陽平衡,不僅能保證身體健康,且能夠預防疾病的發容生。此外,某些具有特異作用的食物,本身就能夠直接用於某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因此,合理的飲食不僅是強健身體的重要營養來源,更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8、食療養生吃。

1、枸杞子
枸杞子性平味甘,是中醫最常用的滋補肝腎的中葯,民間也習慣用枸杞子泡茶飲,以調補肝腎。凡更年期女性皆宜食用,對肝腎陰虧、陰虛火旺、頭暈目眩、腰酸腿軟者,食之頗有裨百益。
2、鱸魚
鱸魚富含易消化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2、糖類、無機鹽、煙酸、尼克酸、鈣、磷、鉀、鋅、銅、鐵、硒等營養成分。具有健脾胃、補肝腎、化痰止咳的功效,對肝腎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度。還能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水腫等症狀。
3、豬肉皮
豬肉皮有滋陰和潤燥的作用。清代醫家王孟英說:「豬肉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止消渴。」豬肉皮補陰、潤燥、護膚的作用更顯著,春內秋季節食用更好。
4、芝麻
芝麻甘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作用。如《本草經疏》中就曾記載:「芝麻,氣味和平,不寒不熱,補肝腎之佳谷也。」尤其是腎虛之人腰酸腿軟,頭昏耳鳴,發枯發落及早年白發,大便燥結者,最宜食之。
5、銀耳容
銀耳性平味甘、淡,有滋陰潤肺、生津止咳、補氣和血、強身壯體、美容嫩膚等功效,是一種有補益作用的名貴食品。秋天常吃白木耳,對陰虛引起的咽干口渴、大便燥結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卿春養生

9、食療養生吃什麼?

推薦食用蜂蜜,蜂蜜中含有百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酶類脂度類等上百種營養物質,是很好的日常滋補食品問,非常適合每日食用幫助滋補調理。

推薦每日選用60°C左右的溫水答沖泡蜂蜜回水飲用,避免水溫過高導致蜂蜜中的營養物質被高溫分解答破壞,從而影響其滋補調理的效用。

10、養生之道是什麼?

與以食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