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禪修與養生

禪修與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4 04:41:04

1、禪修養生培訓在廣州有什麼好地方?

隱山堂 「
隱山堂是一家致力於弘揚抄中國核心傳統文化特別是養生文化,並以隱山游學為傳播形式的機構。
我們立足於儒、釋、道、醫、易、武各家文化,以其中利益於養生的內容為根本,以文化體驗、修身養性、祛病健身為目的,融合休閑度假的概念,帶領學員深入到中國的文化名山,游學於奇峽幽谷深處。襲隱居在竹林樹海、山溪水流環繞的木屋、山房之中。在山花簇擁、野鳥啼鳴聲中展開各類養生文化講座及交流活動。聆聽明師智者的真知灼見,沐浴中華文化的智慧之光,洗去心靈上的都市煩塵,令身心返璞歸真,從中體驗「養生、解惑、開慧」之人生三重境界。
隱:藏匿、不顯露。百有低調、朦朧、幽靜之意。
山:是中國古文化尤其是隱士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修身養性、
寧靜致遠、明道生慧之處,是吸收天地精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場所。
堂:泛指正屋、正房、高大的房子。在傳統觀念中,有醫館、葯店的意思。

在游學過程中,我們還會帶領學員通過一些傳統養生方法的運用,去采天地草木之靈氣,吸納大自然蘊藏的神奇能量,盜天地、奪造化,度激發人體內在潛能,補自身之不足,培養充實元氣,加速身心全面健康的早日實現。

明倫堂

2、禪修養生的原理是什麼?

禪修有益於養生,主要是因為來能夠修心。健康離不開身體和心靈兩個方面,鍛煉身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運動來實現,使得身體健康、強壯,那麼心靈的健康如何實現呢?禪修就是讓我們實現心理健康的一種訓練方法,通過禪修,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平靜和靈敏,能夠對外界的各種干擾做出積極的反應,源使我們的心理始終保持積極健康的狀態,自然有助於養生。
「自在禪修」課程zd就能起到這個作用,只用兩天時間就可以學會核心的禪修方法和禪修的理論,建議了解

3、辟穀禪修養生安全嗎?

喝風辟穀就你的問題給你做出回答百。
1,首先你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證明你還不了解辟穀,不相信辟穀,那就說度明你的准備還不問充分,建議先看辟穀案例,等真正了解辟穀了,再開始辟穀。答
2,辟穀安全不安全,全憑自己,別人說得再好,實踐了才能真正體會。

3 想學版習辟穀,建議到大的辟穀機構去學習,那權里的辟穀導師更好。」

4、真正的禪修是什麼?

諸多種種,皆是禪修所能帶來的利益,但都還不是禪修的真正目的。
最殊勝的禪修,是對禪修的終極意義有透徹的明了。
我可以告訴諸位剛剛踏入禪修之路,甚至已經走了很長的路,甚至已經是開悟的人們,禪修的目的只是:智慧。
禪修不是為了開悟,就連開悟都只是附產品,是禪修過程中很大的利益。
在禪修的過程中開悟明了本心,獲得殊勝見地,依然只是路途中的風景,很美,但不必留戀。
真正的大修行者,連悟都嫌多餘。他生活中的一切,都只是禪修而已。他隨時都會悟,悟無止境。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回過頭看,就連參話頭,參公案之類的活動,都不是直指禪修根本目的的辦法,當然不失為非常好的方便法。
真正懂得禪修真諦的人,其實連開悟都不需要。
說出來太簡單了,簡單到難以置信,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相信。修行人,能相信的,也幾乎沒有幾個。
禪修的終極目的是成為佛!我這里說的成佛,不是概念,而是指一種證得無漏的狀態。
因此真正的禪修,只是開發無所遺漏的觀察能力而已!
修專注修靜定都只是為了開發無上的觀察能力而已。
所有的智慧,盡皆因觀察而生;所有真正有價值的思考,來源於深入的觀察。沒有觀察的思考,都只是妄想而已。沒有觀察的推理,往往會蒙蔽自己。
所謂開悟者,其實無非只是對觀察深信不疑,並且對「觀察」也有徹底的「觀察」而已。
實際上如果當下深信應當觀察一切,明了一切,並願意終身致力於日日提升自己由里到外觀察一切的能力,利用一切對境來訓練自己的觀察力,那麼你便獲得了佛法最深刻的洞見。雖然如此平淡無奇,卻是最深的法,少有人能徹信無疑的法。
就連一些所謂被印證的開悟者,你都不應該盲信,如果他不是指導你通往深刻的觀察的話,只是讓你明了了很多道理。你應當贊嘆他,但不要以為如此就真正走上了正確的修行。
哪怕你了解了很多深刻的佛法道理,如果你不能深信,根本的道路,只是去深入深入再深入的觀察,只是培養如是不思而知的洞見的能力的話,你的見地依然是偏的。
最直接的路,其實只是致力於向內向外無所遺漏的觀察的路上的奮勇前行。
如果深信如此,你就會自行漸次看穿我執,法執。不會再為各種花里胡哨的禪修方式所迷惑。
一個小孩子,如果能靜靜地看著半個小時螞蟻搬家,發現螞蟻搬家諸多不為人知的奧秘,他就已經是在最深刻的禪修中了!
若是能明了如是的真諦,其實你就獲得了最根本的佛法洞見!你相信嗎?我知道的確難以置信!真徹信無疑的時候,你的心就歇了!

5、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6、佛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三、中華古代養生名家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群星璀璨的古代養生家中,這里僅選其中幾位影響比較大的名家略作介紹,以窺中華養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2.孔子:儒家養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7、禪修養生的好處有哪些?

越來越多的人們,對於這個修禪養生有了一個很好的認識,而且加入了修禪養生的大軍之中,但是你知道嗎?修禪並不是所有的人能都能夠完成的那麼如何自製自己的身體,帶來很好的養生的功效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修禪養生的好處有哪些的相關介紹.

第一、禪修養身

多數有養生意識的人往往通過飲食、營養、鍛煉身體來養生,這些人由於只看到身體身體的表象的性質,而沒有看到影響人體的最根本的因素,即是人的身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而並沒有真正的養身,而通過禪修就可以調整人的身心使身心高度合一,從而在修行大道的同時兼顧養身。

第二、禪修養氣

有少數人意識到了氣、經絡對於健康的作用後,開始運用瑜伽、太極、內觀等方式來調氣,通過調氣達到經絡、血液和營養的暢通,從而實現養身,求其中而得其下,通過練氣養生只能養身而不能養心,而禪修養生則是通過調整自身的心性,來達到物我兩忘,身心沒有困惑煩惱自然可以身、氣兼修。

第三、禪修養神

極少數的人通過禪修可以達到心靈的豁達,身體的疾病甚至癌症都可以不治而愈,並且永保健康,無疾而終,這是由於心靈解脫之後,身體完全放鬆,不再有任何壓力和煩惱、憂慮,氣血、經絡自然就通暢了,身心達到高度的放鬆快樂的狀態,從而可以修心養神。

通過一段文字來介紹,我們,對於修禪養生入了一個很清楚的認識,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上面所說的這幾種方式來做,使自己的養生功效也越來越好,身體更加的棒,體格更加的好,生命更加久遠,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8、禪修辟穀養生課程有些什麼好處

辟穀在改善人們眾多不良習慣,強健體魄的同時,更能增強人自身的體質,這正如自然界的蛇、龜食量並不大的動物,壽命卻是極長。長沙周邊的可以去上海交大新儒商長沙站報名。

與禪修與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