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不一樣的養生

不一樣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4 04:05:42

1、不同的季節養生有什麼不一樣嗎?

四季特點各不同,人的身體狀況也會不一樣,養生自然也要因時而異。

2、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是真的嗎?

聽說近來一段時間有個叫吳永志的人出了一本書《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在國內外賣得很火,推崇一種什麼蔬果的生化素可以抗癌的。聽說五一還要到北京搞養身講座。請各復位真實體驗過人,說句實話,你們有沒有用過書上說的產品,是不是騙人的。在百度上搜索了有關此的很多內容,都沒有確切答案,今天在淘寶上的這個店 ,居然真把這本書上提到的蔬果機拿出來賣,不制知道是不是投機還是確有此功效。我有個阿姨就患有再生障礙性貧血,一直對這個吳永志書中寫道的蔬果汁能治好她的病很痴迷。總在讓我在網上找找書上提到的2200W的蔬果機。我現在特別苦悶!請大家幫幫我,那機子的價格實在是有點貴,再說我一直都不是很相信這個。 就是這個店裡賣的那種!我也看過朋友推薦的這本書,但沒試過,不知道是不是那麼有效.不過多吃蔬菜水果對身體總歸是好的!我也想找一款價格合理,能把食物打成粉末的機器,沒找到呀,有知道的朋友也告訴我一聲.

3、不同的季節養生需要不同的方法,具體要注意些什麼呢?

養生不分年齡段,網路上有句俗語,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里泡枸杞。養生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短時間內可能看不到什麼效果,但是只要你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自己和同齡人的差別。但是養生也不是盲目的,他的方式是多變的,要隨著季節進行調整,具體該怎麼做,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每個季節的養生方法。

第一:春季養生

養生不僅僅是食物上的,還有身體上的,在春天的時候,我們盡量,保證每天早睡,經常出去散步,注意保暖,這時候正處於換季期間,很容易感冒,俗話說春捂秋凍,所以春天的時候盡量不要穿的太少。飲食上也要注意,多吃一些溫補的食物,還有盡量多吃新鮮水分大的水果。

第二:夏季養生

在炎熱的夏天,我們盡量保持心情愉悅,切記,千萬不可暴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夏季要注意多補水,夏季炎熱容易出汗,身體極度缺水,應該多吃一些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魚,奶,蛋類等等,盡量不要吃隔夜飯菜,每天保證充足睡眠,夏天易困中午盡可能午睡。

第三:秋季養生

秋季盡量吃些滋補的食物,少吃辛辣的,多吃酸味的果蔬,可以適當運動,爬山等等。

第四:冬季養生

冬季的寒冷需要增加脂肪和蛋白,多吃些保護心血管的食物,山楂,木耳,芹菜等等。可以喝些溫補的湯類,羊湯這一類的。

親人們記住,夏季養肺,冬季養陽,養生不是一時得,要持之以恆才能見效。

4、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小說txt全集免費下載

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著名營養博士吳永志: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作者:吳永志
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 第一部分(1)
健康、愛與智慧的生活
不正確的健康態度害我們生病!
020
壓力過大、錯誤飲食與缺乏運動為生病的主要原因
早在一百年前,極少有癌症病例出現,癌症是近代文明病,與飲食習慣的改變、環境的污染可以說息息相關。目前已知,罹患文明病的最主要原因為——過大的壓力、不正確的飲食與缺乏運動量。
由於過大的壓力造成情緒上太過緊張,加上長期熬夜而無法得到有品質的睡眠,且耽誤了十點到半夜兩點這段自愈系統修補的寶貴時間,如果我們的自愈系統不能得到完整的修復,便無法提供給身體足夠的修補材料,那麼就會造成下列三種嚴重狀況:
●假如無法輸送給免疫系統足夠的修補材料,來加強巡邏和提高作戰警覺力的訓練,長久下來,將造成免疫系統過度耗損衰弱,讓敵人(泛指各種病菌、病毒、黴菌等)有機可乘入侵我們的身體。
●假如無法供應身體內分泌系統(Endocrine system)足夠的修補材料,讓它能分泌足夠的荷爾蒙供給全身細胞的需求,將會使身體提早面臨老化。
●假如無法提供給神經系統足夠的修補材料,來調整傳遞信息,便可能造成身體內各種關節發炎,而引發許多疼痛。
021
飲食方面則因為缺乏維生素、礦物質、酵素、胺基酸、植物生化素,導致腸菌的不平衡,特別是缺乏植物生化素,便無法供給每個細胞內的自衛系統與身體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

5、不同的體質,養生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如何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體質呢?

隨著現在養生意識的提高,很多年輕人也都開始加入了廣場舞,保溫泡枸杞的養生隊伍里來。條件比較好的更是會選擇各種保健品來提高養生的效率。但我們要知道,其實養生的方法也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選擇,否則也可能會背道而馳。我們下面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如何判斷自己的體質?

1、經驗判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身邊的人說自己是寒性體質或者易上火體質。其實他們並不一定去醫院做了檢得出來的結果,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平常的狀態和表現來判斷的。比如經常腹瀉、手腳冰涼、受寒感冒,就判斷自己是寒性體質;如果一年四季不斷大便乾燥,喝水比平時少了就會上火發炎,那可能就是易上火體質。

2、正規檢查

如果自己不確信或者想尋求更精確的答案,還是應該做正規檢查的,咨詢有經驗的專業醫生,通過正規的檢查來判斷自己的實際問題,這也是我們最推薦的辦法。這樣判斷下來的體質也最科學,最為准確。靠經驗可能會因為一些特殊情況而影響判斷,選擇了錯誤的養生方式。

看到這里的朋友,相信大家對如何正確養生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我們想要更好的保養自己的身體,首先是要弄清楚自己的體質究竟屬於哪一種,到底易受寒還是易上火又或者易過敏。然後再選擇適合的保健品或養生食材進行調理,這樣才能達到真正預想的養生目的。

6、中醫在不同季節的養生之道

春季的到來,正是萬物復甦之時,春季養生也是四季養生之開始,所以春季體質的養生保健之道非常重要。 中醫認為,受四時之氣影響,人體的氣血陰陽會隨之發生變化。春季陽氣始生,氣血漸趨於表,毛孔初開,血氣稍減,所以有「困」的感覺。夏季陽氣流溢,氣血通達於表,毛孔開,汗大泄,所以常有「昏昏欲睡」的感覺。而秋季陽氣始衰,陰氣始生,氣血漸趨於里,但充而不實,所以仍有「乏」的感覺。這就是「春困、秋乏、夏打盹」的原因。 針對這種情況,中醫制定了相應的養生方法,那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 首先是精神養生。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要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靜的好心態。 春季是肝旺之時,因時養肝可避免暑期的陰虛。可有目的的根據醫生的推薦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等,食品可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但對於體質過敏,易患花粉過敏、蕁麻疹、皮膚病者,應禁食如羊肉、蟹之類易過敏食品。 再就是飲食養生。春屬木,與肝相應,「養肝之體用酸,舒肝之氣用辛」。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清淡可口(如黃豆芽、綠豆芽、柑橘、蔥、蒜、香菜、蜂蜜之類),忌油膩、生冷、粘硬食物,以順應春季陽氣之升暢。還要多吃些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等,以補由於冬季新鮮蔬菜較少,攝入維生素不足的缺憾。 二、夏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用熱來除熱才是比較好的養生方法。 ●熱毛巾擦身夏天,人的臉面和軀干難免多汗,及時擦汗可促使皮膚透氣,但必須用熱毛巾,才能適應人體降溫節律。 ●洗熱水澡夏天洗冷水澡會使皮膚收縮,洗後反覺更熱。而熱水洗澡雖會多出汗,但能使毛細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排熱。夏天該出汗時出汗,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和人體節律的方式。 ●熱水洗腳腳有第二心臟之稱,人的腳上分布有全身的代表區和五臟六腑的反射點。熱水洗腳,當時雖然感覺有點熱,但事後反而會帶來涼意和舒適。 ●喝熱茶冷飲只能暫時解暑,不能持久解熱、解渴,而喝熱茶卻可刺激毛細血管普遍舒張,體溫反而明顯降低,這是簡便易行的降溫良方。 一般宜晚睡早起,並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年老體弱者則應早睡早起,盡量保持每天有7小時的睡眠時間。夏至時節,大多數人會有全身睏倦乏力以及頭痛頭暈的症狀,嚴重者可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究其原因,首先是由於這一時節氣溫高,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 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證、黃汗等多種疾病 。 三、秋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進入立秋以後,天氣由熱逐漸轉涼,人體的消耗也會逐漸減少,食慾也開始增加。因此,闡釋時節正是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間,人們可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進行科學有效地營養攝取及飲食調整,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越冬做好准備。 在此節氣期間,氣候乾燥,根據中醫「燥則潤之」的養生原則,飲食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靜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銀耳、乳品之類的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葯、扁豆等;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間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盡量少吃蔥、姜、蒜等辛味之品。 起居方面,立秋後應「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卧可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雖有涼風時至,但暑熱未盡,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涼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立秋後清晨是運動鍛煉的好時機,此時氣溫不冷且不熱,氣候舒適,天高氣爽,使人精神抖擻。找一個清靜或江河湖畔,或林蔭道中進行運動,對人的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秋季天氣十分乾燥,中醫稱之為「秋燥」。肺與秋天在五行中同屬於金,肺也喜潤惡燥,所以秋季最重要的是要勤潤肺。 秋燥容易引起咳嗽,由於現在正處於季節交替時期,早晚天氣較涼、中午熱,一天之內溫差較大,身體比較虛弱的人和免疫能力較差的人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感冒、受涼,而且一旦感冒了就不容易痊癒,存在乾咳的現象。 秋燥也容易讓小朋友患上「秋瀉」,夏秋換季時節,天氣時暖時熱,腹瀉的小朋友就會多起來,孩子腹瀉的原因以感染最為常見。有些皮膚比較敏感的人,在這個季節里也不好受,秋燥容易讓這些人感到皮膚瘙癢,甚至引發過敏。而對於有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在這個季節也要特別注意。 有些上班族會感覺入秋以來,身體容易乏力,對於「夏困秋乏」這一說法,由於夏季人們消耗體內太多氣,到了秋季,氣還沒有補過來,而且現在氣候也涼爽,有些人的睡眠時間就會比較長。 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補水,最佳飲料是淡茶水、白開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秋季上市的雪梨、鴨梨、葡萄、蘋果含水量大,有生津滋陰的作用,宜多吃。蘿卜有生津作用,當作水果生吃尤宜。也可以多做運動,比如跑步、游泳,多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 四、秋季中醫養生注意事項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進補以食補為上。《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一些沙參、黃芪、麥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葯補。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卜。它對腰膝酸軟、睏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冬季的風常為北風,其性寒。同時,「寒」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中醫認為,寒為六淫邪之一,故冬季應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人起居宜早睡晚起,讓睡眠的時間長一點,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且不要做劇烈運動。卧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外,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乾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里、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里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裡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7、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養生方式有什麼不一樣?

我覺得年輕人和老年人都應該保持的生活習慣如下:

1、拒絕熬夜,按時睡覺,最好呀,23點以前就睡覺,年輕人呢,就少玩點手機,不熬夜聊天,不熬夜追劇打游戲,老年人呢,身體機能本來就跟不上了就更加不要熬夜打麻將,23點以後是肝臟排毒的時間,毒素排不出去,大腦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體自然就差了。

2、少喝飲料,少吃過冷食物。現在隨處可見的飲料店就知道我們日常隨手一杯的飲料的消耗量有多大了,但含糖量過高的飲料對我們身體百害而無一益,除了會讓我們發胖之外還有提高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風險。當然老年人嘗嘗鮮、年輕人偶爾嘴饞也能理解,但適當少喝唄。

3、少吃零食、少吃夜宵。有句話是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咱們呀,好好吃飯,吃三餐,加工食品還是少吃為好。有條件的自己做做飯。

至於年輕人和老年人養生方式最大的區別我覺得就在於運動方式上了吧。

畢竟老年人身體硬體跟不上,所以選擇的運動也相對比較溫和,比如中年阿姨們的廣場舞、能適當的出出汗還能聊聊天,社交和運動並存的優秀活動哈,爺爺伯伯們可以下下象棋,打打兵乓球,還能耍耍太極拳延續一下咱們的特色文化呢。

年輕人的運動的話就會更加劇烈一點,比如打籃球踢足球阿,還有堅持的馬拉松和夜跑,游泳什麼的。

不過運動這方面,只要選擇自己喜歡並且能堅持下去的,什麼方式都行。

8、吳永志寫的不一樣的自然養生法從哪裡可下載

自然養生法去找維仕美的要。他們公司會免費剛給你們的

9、不同體質怎麼養生?

中醫學認為,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主要有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其具體養生方法如下:

1.陰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干、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干、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若患病則上述諸症更加明顯,或伴有乾咳少痰、潮熱盜汗(肺陰虛);或心悸健忘、失眠多夢(心陰虛);或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腎陰虛);或脅痛、視物昏花(肝陰虛)。

(2)養生原則

補陰清熱,滋養肝腎,陰虛體質者關鍵在補陰;五臟之中,肝藏血,腎藏精,同居下焦,所以,以滋養肝腎二臟為要。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內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爭,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爭勝負的文娛活動。

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乾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於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節制性慾:因為精屬陰,陰虛者犬當護陰,而性生活太過可傷精應該節制性生活。

葯物治療:肺陰虛者,宜服百合固金湯;心陰虛者,宜服天王補心丸;腎陰虛者宜服六味地黃丸;肝陰虛者,宜服一貫煎;其他滋陰生津中葯女貞子、山茱萸、旱蓮子亦可選用。

2.陽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白胖或面色淡白無華、平素怕寒喜暖、四肢倦怠、小便清長、大便時稀、唇淡口和、常自汗出、脈沉乏力、舌淡胖。其人患病則易從寒化、可見畏寒蜷卧、四肢厥冷、或腹中綿綿作痛、喜溫喜按;或身面浮腫、小便不利;或腰脊冷痛、下利清谷;或陽痿滑精、宮寒不孕;或胸背徹痛、咳喘心悸;或夜尿頻多、小便失禁。

(2)養生原則

祛陽法寒,溫補脾腎,因為陽虛者關鍵在補陽。五臟之中,腎為一身的陽氣之根,脾為陽氣生化之源,故當著重補之。

(3)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黃帝內經》中說:「肝氣虛則恐」,意思是肝臟功能差的人,容易恐懼,又指出:「心氣虛則悲」,這是說心臟功能低下者精神上易出現悲哀的情緒。中醫認為,陽虛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故而陽氣不足者常表現出情緒不佳,易於悲哀,故必須加強精神調養,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感,去憂悲、防驚恐、和喜怒、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

環境調攝:此種體質多形寒肢冷,喜暖怕涼,耐春夏不耐秋冬,故陽虛體質者尤應重環境調攝,提高人體抵抗力。有人指出,若在夏季進行20~30次日光浴,每次15~20分鍾所得的紫外線將能使用一年。對於年老及體弱之人,夏季不要在外露宿,不要讓電扇直吹,亦不要在樹蔭下停留過久。

加強體育鍛煉:因為「動則生陽」,春夏秋冬,每天進行1~2次,具體項目因體力而定。

飲食調養:多食有壯陽作用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雞肉,根據「春夏養陽」的法則,夏日三伏,每伏可食羊肉附子湯一次,配合天地陽旺之時,以壯人體之陽。

葯物治療:偏心陽虛者,宜用桂枝加附子湯;偏脾陽虛者,選理中湯;偏腎陽虛者,宜服金匱腎氣丸。

3.氣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是其基本特徵。若患病則諸症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2)養生原則

補氣養氣,因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生化之源」,故脾、胃、肺、腎皆當溫補。

(3)養生方法

氣功鍛煉: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屈時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盪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松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雙腳並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固腎氣。

飲食調養:可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葯、秈米、莜麥、馬鈴薯、大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兔肉、鵪鶉、牛肉、狗肉、青魚、鰱魚。若氣虛甚,當選用「人參蓮肉湯」補養。

葯物養生: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丸。

4.血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蒼白無華或萎黃、唇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

(2)養生方法

起居調攝:要謹防「久視傷血」,不可勞心過度。

飲食調養:可常食桑堪、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平魚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均有補血養血的作用。

葯物養生:可常服當歸補血湯、四物湯、或歸脾湯。若氣血兩虛,則須氣血雙補,選八珍湯。十全大補湯或人參養榮湯,亦可改湯為丸長久服用。

精神修養:血虛的人,時常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故應振奮精神。當煩悶不安、情緒不佳時,可以聽一聽音樂,欣賞一下戲劇,觀賞一場幽默的相聲或啞劇,能使精神振奮。

5.陽盛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壯實,面赤時煩,聲高氣粗,喜涼怕熱,口渴喜冷飲,小便熱赤,大便熏臭為其特點。若病則易從陽化熱,而見高熱,脈洪大,大渴,飲冷等症。

(2)養生方法

精神修養:陽盛之人好動易發怒,故平日要加強道德修養和意志鍛煉,培養良好的性格,用意識控制自己,遇到可怒之事,用理性克服情感上的沖動。

體育鍛煉:積極參加體育活動,讓多餘陽氣散發出去。游泳鍛煉是首選項目,此外,跑步、武術、球類等,也可根據愛好選擇進行。

飲食調理:忌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姜、蔥等,對於牛肉、狗肉、雞肉、鹿肉等溫陽食物宜少食用。可多食水果、蔬菜,像香蕉、西瓜、柿子、苦瓜、番茄、蓮藕,可常食之。酒性辛熱上行,陽盛之人切戒酗酒。

葯物調養:可以常用菊花、苦丁茶沸水泡服。大便乾燥者,用麻子仁丸,或潤腸丸;口乾舌燥者,用麥門冬湯;心煩易怒者,宜服丹梔逍遙散。

6.血瘀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面色晦滯,口唇色暗,眼睚暗黑,肌膚甲錯,易出血,舌紫暗或有瘀點,脈細澀或結代。若病則上述特徵加重,可有頭、胸、脅、少腹或四肢等處刺痛。口唇青紫或有出血傾向、吐血、便黑等,或腹內有症瘕積塊,婦女痛經、經閉、崩漏等。

(2)養生方法

運動鍛煉:多做有益於心臟血脈的活動,如各種舞蹈。太極拳、八段錦、動樁功、長壽功、內養操、保健按摩術,均可實施,總以全身各部都能活動,以助氣血運行為原則。

飲食調理:可常食桃仁、油菜、慈姑、黑大豆等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食物,酒可少量常飲,醋可多吃。山楂粥、花生粥亦頗相宜。

葯物養生:可選用活血養血之品,如地黃、丹參、川芎、當歸、五加皮、地榆、續斷、茺蔚子等。

精神調養:血瘀體質在精神調養上,要培養樂觀的情緒。精神愉快則氣血和暢,營衛流通,有利血瘀體質的改善。反之,苦悶、憂郁則可加重血瘀傾向。

7.痰濕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懶動、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膩或便溏、脈濡而滑、舌體胖、苔滑膩。若病則胸脘痞悶,咳喘痰多;或食少,惡心嘔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腫,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渾濁;或頭身重困,關節疼痛重著、肌膚麻木不仁;或婦女白帶過多。

(2)養生方法

環境調攝: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里;在陰雨季節,要注意濕邪的侵襲。

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且勿過飽。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祛痰的食物,更應多食之,如白蘿卜、荸薺、紫菜、海蜇、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薏苡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運動鍛煉:痰濕之體質,多形體肥胖,身重易倦,故應長期堅持體育鍛煉,散步、慢跑、球類、游泳、武術、八錦、五禽戲,以及各種舞蹈,均可選擇。活動量應逐漸增強,讓疏鬆的皮肉逐漸轉變成結實、緻密之肌肉。氣功方面,以動樁功、保健功、長壽功為宜,加強運氣功法。

葯物養生:痰濕之生,與肺脾腎三臟關系最為密切,故重點在於調補肺脾腎三臟。若因肺失宣降,津失輸布,液聚生痰者,當宣肺化痰,方選二陳湯;若因脾不健運,濕聚成痰者,當健脾化痰,方選六居子湯,或香砂六君子湯;若腎虛不能制水,水泛為痰者,當溫陽化痰,方選金匱腎氣丸。

8.氣郁體質養生法

(1)體質特點

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暗或萎黃,平素性情急躁易怒,易於激動,或憂郁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舌淡紅,苔白,脈弦。若病則胸脅脹痛或竄痛;或乳房小腹脹痛,月經不調,痛經;或咽中梗阻,如有異物;或頸項癭瘤;或胃脘脹痛,泛吐酸水,呃逆哎氣;或腹痛腸鳴,大便泄利不爽;或氣上沖逆,頭痛眩暈。

(2)養生方法

調攝情志:此種人性格內向,神情常處於抑鬱狀態,根據《內經》「喜勝憂」的原則,應主動尋求快樂,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常看喜劇、滑稽劇、聽相聲,以及富有鼓勵、激勵意義的電影、電視,勿看悲劇、苦劇。多聽輕快、開朗、激動的音樂,以提高情志。多讀積極的、鼓勵的、富有樂趣的、展現美好生活前景的書籍,以培養開朗、豁達的意識,在名利上不計較得失,知足常樂。

多參加體育鍛煉及旅遊活動:因體育和旅遊活動均能運動身體,流通氣血,既欣賞了自然美景,調劑了精神,呼吸了新鮮空氣,又能沐浴陽光,增強體質。氣功方面,以強壯功、保健功、動樁功為宜,著重鍛煉呼吐納功法,以開導郁滯。

飲食周養:可少量飲酒,以活動血脈,提高情緒。多食一些能行氣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蕎麥、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皮、刀豆、香櫞等。

葯物養生:常用以香附、烏葯、川棟子、小茴香、青皮、鬱金等疏肝理氣解郁的葯為主組成的方劑,如越鞠丸等。若氣郁引起血瘀,當配伍活血化瘀葯。

與不一樣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