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礎康復學的主要內容是哪六個?
康復醫學基礎學:包括運動學基礎、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工程學基礎等。 康復醫學是一門綜合性的醫學學科,涉及醫學、理工、心理、教育和社會科學等學科。主要內容包括五個方面:
1.康復預防學:包括殘疾的流行病學研究和殘疾的預防兩大內容。殘疾的流行病學研究涉及殘疾的發生情況、分布規律和結構特點等。殘疾的預防包括殘損的預防,即防止傷病的發生;殘疾的預防,即預防傷病導致功能缺陷;殘障的預防,即在功能障礙發生後預防永久性的殘障(廢)。
2.康復醫學基礎學:包括運動學基礎、神經解剖學、神經生理學、心理學、醫學工程學基礎等。
3.康復功能評定:評定的內容廣泛,包括運動學測定、電生理學測定、心肺功能檢查、代謝及有氧活動能力測定、心理學測定、語言交流能力測定、日常生活能力和職業能力的評定等等。
4.康復治療學:康復醫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應用學科,在理論上比較注重以運動學、神經生理學作為基礎。在康復治療方法的應用方面,則綜合臨床各科的醫療手段,突出以功能訓練為核心的運動醫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康復醫學工程等治療措施。中醫康復醫學所採用的傳統體育康復法、飲食療法等都有養治結合、養重於治的預防特點,不僅用於患者的養生康復,也可用於健康者的養生延年。在進行康復醫療工作中,可充分應用傳統中醫理論與實踐,豐富康復醫學的治療內容,為盡可能地使殘疾者全面康復、重返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5.康復臨床學:指以綜合性的措施解決因各種傷病而導致的殘疾難題,具體研究每一系統殘疾的預防、評定、治療和訓練和病後養生問題的學科。
康復服務的對象是殘疾人,他們不僅在身體上存在障礙,而且在精神、心理以及職業和社會生活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障礙。尤其對兒童來說,還會有教育的問題。康復的目的是使殘疾人心身功能和潛在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復。因此,殘疾人所存在的上述問題,必須在康復過程中得到平行解決。要擬定如此復雜和多層次的康復計劃和方案,靠一個領域、單一專業的人員(例如康復醫師),是難以完全勝任的。必須依賴多種學科不同專業人員協同努力,才能達得全面康復的治療目的。這就是作為一個綜合性學科的康復醫學特點。
2、中醫養生康復學好嗎,就業增么樣
出來先找個工作干唄,不一定要找本專業的啊!可以一邊干一邊找
一般本科學歷的話,估計工資也不咋的
3、中醫養生康復學
難考,就業不錯
4、中醫養生康復學屬於什麼學科
自然社會融合學科
5、中醫養生康復學怎麼樣
熱門專業。就業機會好一點,但難有突破;冷一點的專業,可能是潛在的市場。看您的志向
6、我是中醫養生康復學專業本科學生,能否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專業?
本科畢業學生可以通過成人繼續教育包括自學考試(自考)、網路教育(遠程教育)、成人高考(學習形式有脫產,業余,函授)、開放百大學(原廣播電視大學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度方式跨專業報讀法學本科第二學歷。
法學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法律專業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具有社會責任內感和擔綱精神,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及論證才能以及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畢業生適合從事法院、檢察院、律師,以及法律顧問、法律事務容助理等專業工作。本科畢業生可授予法學學士學位。
7、中醫學養生康復專業
樓主想問中醫學的養生康復專業如何?
這個專業出來
要麼進社區醫院(一類甲等)做中醫科醫生
要麼進保健品或中醫類服務型企業做銷售
8、黃帝內經》的養生學、康復學方面講了什麼?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