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哲學

養生哲學

發布時間:2020-05-04 02:57:29

1、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哲學基礎有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的奧秘
•祖國傳統養生文化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諸多的因素,集中華民族數千年養生文化於一身,以獨特的理論體系為基礎,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特點,在世界傳統養生文化中舉世無雙,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人與其他生物一樣,都離不開生、長、壯、老、死的自然規律,但人為的力量可以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緩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關鍵就在於積極的預防和及時的治療,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曾提到:「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也就是說沒病的時候要預防疾病的發生,若已經得病則應盡早治療 ,阻斷疾病的發展,善於養生的人,常先處理沒有發病時的隱患,驅除潛伏於體內外的種種危險因素。
•祖國醫學以整體觀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全身各系統組織的協調統一,以陰陽五行「天人相應」的理論為主導思想,認為人體「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原則,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通過,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斷,來探索生命的奧秘。
祖國傳統養生之道——「清調補」
•健康就是長壽的基礎,而健康是指體內沒有對身體有害的物質與毒素存在。目前人們把人群分為三類,一類是健康者佔有5%,一類是患者佔有15%,而約80%的人群是亞健康人群,這種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就是沒有發病前時常體內有所隱患,卻無大礙的危險狀態,在這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清、調、補,清理脾胃腸道;調節氣血陰陽;補充營養不足;從而達到預防保健的目的。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陰陽平衡的失調會影響臟腑功能紊亂,如果有一個臟器受損,其他的臟器都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人體平衡的失調,因此要提早清理體內不利因素,調節平衡、補充營養,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是指人體正常的功能活動和抗病能力,而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當病邪作用於人體,正氣奮力抗邪,引起邪正相爭,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或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運行紊亂,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若正氣強盛,邪氣消退,則疾病趨於好轉、痊癒。若正氣虛弱,邪氣強盛,則疾病日趨嚴重,甚至惡化、衰亡。
養生文化 『天人相應』
•由此可見人們在平時的養生保健是何等的重要,往往致病因素已在體內潛伏而未發病的狀態下,很容易忽視,認為自己處在健康狀態,誰知身體猶如大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只有把潛伏病灶祛除,才不至於身體受損,而人們往往是得到疾病的信息後才開始補救,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想體質猶如冰塊般堅實,必須平時注重保養、保健,而在遇到流行病災時,就可輕松避過了,那麼在平時應該如何保健養生呢?首先要明白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是要靠陰陽五行的作用來調節人與自然的平衡,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在不同的時節、地域、時間的狀態下要有不同方法進行調補,方能達到「天人相應」。
陰陽五行與自然界的對立統一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萬事萬物都離不開陰陽,有「孤陰不長,獨陽不生」的道理之說,世界是物質的整體,世界本身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陰和陽代表著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物質屬性,人與自然都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不可分隔,木曰曲直升發、條達通暢而為陽,水曰潤下而為陰,火曰炎上而為陽等等,而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如水潤下為陰而水面為陽水底為陰,這說明陰陽五行對立統一的整體觀念思想,人與自然都與陰陽五行相生相剋而孳生、衰亡。猶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在陰陽平衡的狀態下,相互資生、相互助長身強體壯延年益壽,而任何一個臟器受到影響都會累及其他的臟器,與五臟相表裡的六腑----膽、大腸、胃、小腸、膀胱、三焦,也同樣受累。
陰陽五行與『清調補』
•祖國傳統醫學的五行所謂『木火土金水』,是構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質,它所相對應的則是自然界中的『春夏中秋冬』,而對於人體來說則是『肝心脾肺腎』,我們應採取的相應的措施「清、調、補,以維持人體、生態、自然的的平衡。當今社會環境污染嚴重,人食五穀雜糧難免吸收一些有害物質,而使身體受到侵害,因此首先傷害到的是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持機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而先天之元氣(腎氣)充足與否要看脾胃功能有無傷害,人體所需的能量是靠脾胃吸收、運化、輸送到全身,然後調心肝肺之氣血,補充腎之元氣,預防病害侵入。
•通過五臟六腑與形體諸竅的聯系,與精神活動的關系,來溝通 體內外環境之間的聯系,維持其相對的平衡協調,五行以生克來調節體內臟器而達平衡,就五行而論可說明人與自然的關系,木火土金水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季春夏長夏(中)秋冬;五氣風暑濕燥寒;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等等。
•這些人與自然的現象為我們養生保健提供了明確的方向。
在了解五行與自然界的關系後,可分析可能發生的疾病,因而推演出方位、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五官九竅的感應及神經的反射,無處不在提醒著你的身體改變的預兆,由此可做到未卜先知,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即是祖國傳統養生文化獨到之處。
總之,『清調補』是一個健康體魄的養生之道,清除體內毒素、調節體內機能、補充均衡營養,從而達到預防保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目的,這就是祖國傳統養生之道的奧秘所在。

2、處世是門哲學課,養生也需要哲學的智慧,你是怎麼看待養生這一行為的呢?

就我本身看來養生是一種好的事情,給大家提供了健康,合理的生活,並且對人身體有益。養生也有助於我們有一個好的生活起居方式,讓我們養成 一個健康的飲食習慣。養生,是一個一直以來,我覺得也是一個永遠不會過時的話題。因為從古至今,無論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會在這個問題上研究一生。




就像秦朝的時候,有徐福渡東海為秦始皇尋找長生不老的丹葯,預保秦始皇長生不老一直稱霸春秋。道教中又有專門煉丹服葯(包括煉內丹)的流派,目的也是想為了達到長生不老。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裡面不就寫了太上老君的煉丹,那太上老君煉丹不也是為了長生不老嗎?

而且養生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與金錢的多少無關。因為現在養生是一門比較火熱的學問,就有一些商家打著養生的旗號來售賣養生葯品,而且價格也是很高的。我覺的要是想養生的話就必須在自己的生活態度上改變,而不是選擇花很多的錢去買這所謂的養生葯品。

有句話說的好就是:世界上比較公平的事情就是,在沒有大災大難的情況下,生活的幸福、健康與否,與金錢的多少沒有關系,但是卻與生活態度有著很大的關系。




我覺得養生其實是很簡單的,要有一個比較規律的作息,和一個合理的飲食,還有在平時的生活處事中要保持一顆讓自己快樂的心態。

3、莊子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么

不能簡單地這么理解,老莊哲學,講究順其自然,既然能夠順其自然,也就按規律辦事了。道法自然,不是一種消極的等、靠,而是一種追求。

4、壓力下的養生哲學專家是誰

宗教是知一種理念,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部分?
宗教:(1)凈化的心臟,增長智慧,陪養了正確的人生觀=>際變化和諧的家庭和幸福的樂觀情緒道提前..自然的報復(2)將是很好的做法了天堂,從回來沒有患音樂(問題的真正根源無縫).. (3)當一個人受益到整個家庭,他們可以成為您的眾生?全家答人永遠在一起「(這是真正的孝順)...

5、什麼是經典養生哲學

順自然而動

6、有人認為莊子的養生之道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哲學,你怎麼看?

它在一定意義上陶冶、培育和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可教人們忘懷得失,擺脫利害。超脫種種庸俗無聊的現實計較和生活束縛,或高舉遠慕,zd或怡然自適,與活潑流動,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為一片,從中獲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從而撫慰人回們心靈的創傷和生活的苦難,這也正是中國歷代士大夫知答識分子在巨大的失敗和不幸之後,並沒有真正毀滅,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堅持節操卻隱逸循世以山水自娛,潔身自好的道理

7、「男怕柿子女怕梨」這句話背後蘊含的養生哲學是什麼?

俗話說,男怕柿子女怕梨,對於這句俗語,流傳是非常廣的,而且這短短的一句話中也隱藏著養生哲學,很多人也聽說過,但是你真的明白這句俗語背後的道理呢?這句俗語字面的意思是說男人害怕吃柿子,女人則害怕吃梨子。

 


男人喜歡喝酒,而酒和柿子容易發生反應,對身體造成不適。柿子是寒性水果,白酒和黃酒屬於性熱的飲品,性涼的食物與性熱的食物一起食用,會相沖,對身體造成不健康的影響,而啤酒屬於涼性飲品,再與涼性的柿子一起吃,寒涼程度加重,對身體也很不好。
而且喝酒之後,酒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酒精等成分會刺激腸胃,促進胃酸的分泌,而柿子中的鞣酸和果膠會在大量的胃酸中發生反應,讓身體消受不了。


關於「女怕梨」,還有一句俗語:多食梨,易動脾。女性身體普遍陰氣重,是不能過多食用涼性食物的,而梨,屬於涼性水果,自然是不能多吃。吃梨吃多了,很容易傷害脾胃,所以,脾胃虛弱、大便稀薄、腹部常有不適者,或老弱病人、孕婦、產婦以及體質較弱的小孩,最好少吃梨,或者不吃。女性還是要多食用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比較好,但如果實在想吃,也是可以吃的,梨對於女性和柿子對於男性都是建立在量和環境影響的,實在不必嚴格忌口。


柿子和梨固然非常美味,但是食用他們也是要掌握好環境和用量的哦。

8、為什麼說「中庸之道」是養生第一哲學

在網路查閱「中庸之道」一詞的時候,不看則已,一看令人失望。其中誤解太多,為了避免誤人子弟。我們做了以下補充:中庸之道的核心就在一個字:中。「中」就是中間,意思就是適宜、適度,不偏激、不過分的意思,比如:不高不低、不左不右、不熱不冷、不快不慢、不多不少等等。在生活中如果飛機、飛禽飛的過高或者過低都是不安全的;開車應該正常行駛在規定的車道中,過左或過右也是不安全的;穿衣、養殖、種植等都需要適宜的溫度,過熱過冷都是有害的;開車、騎車等都需要適宜的速度,過快或過慢都是錯誤的;吃飯、學習、工作等也是張弛有度,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
《背簍里的人生哲學》的書里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楊伯的家裡有一隻竹背簍,據說有250餘年歷史了。天長日久,竹簍變成了黯淡的黃色,左上角有一處破洞,被一根黃麻帶子巧妙地補綁好。楊伯說,那根帶子是他爺爺的爺爺套上去的,算了一下,大概也有120多年了。為什麼楊家的竹背簍壽命如此長?是因為楊伯家有祖傳家訓:不過度。一般背簍能裝70——120斤,楊伯家只裝40斤。曾經有一次,楊家一個媳婦為了將地里的紅薯藤一次運回家,裝了高高滿滿的一大背簍,被楊家老人痛責:你破了楊家的規矩,從明天開始,這背簍休息三天!
晚上,全家五十多口人被召集到一起,聽老人訓話:背簍也是一條命,你愛惜它,就活得長;不愛惜它就活得短,用它得有個度。人也是這樣,吃,不能過度;做,不能過度;玩,也不能過度。我們楊家雖然沒出過什麼大人物,但卻一直是長壽家族。為啥?就因為講究度。過去和現在的很多病、亡,跟我們家基本不沾邊。我的爺爺告誡我一句話,現在傳給你們:人世間,很多人雖然聰明,但掌握不了度就不能算聰明。比如,有吃死的,有閑死的,有累死的,有玩死的,有樂死的,有愁死的,有爭死的,有怒死的,有氣死的,有喜死的……總之,就像這只背簍,只有掌握好使用的度才能有個好壽命啊。
   在楊家那個大家族:有2人分別活到了100歲、103歲,有11人活到了96歲,有14人活到了89歲……
在養生的研究和實踐中,我們發現養生第一哲學就是中庸之道。一、食物。世界上每一種食物都有葯物作用,某一種食物吃多了或吃少了也是有害的,會得各種身心智疾病;二、運動。動靜有度,也必須符合中庸之道精神,過多過少都是有害的,而且一定要因人而異,嚴格的說,運動是一門科學,必須個性化科學運動。我的一位大學同學,體質很瘦,每天堅持運動,她說:「我看《北京晚報》只能看個題目……,上床就睡著」,看報已無力看內容了,難道這是健康嗎?經常參加宴會,一天吃五頓飯的人尤其要注意增加運動,每年辟穀幾天也可以。經濟條件不好、營養不良、皮包骨的人建議不要過度運動,更不要趕時髦——辟穀,生活中居然有這樣的人。辟穀應該說是富人的時尚,窮人可別瞎摻和;三、飲水。目前很多健康、養生知識中提到多喝水,喝多少是多?過度飲水也是有害的,免疫力和記憶力都會下降。喝水一定要根據自己的體重、環境溫度、運動量等適量而定。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四、按摩。按摩適度適時對人體是非常有益的,必須輕重適度,輕了效果不佳,重了可能骨折,尤其中老年人,有些老年人嚴重骨質疏鬆,有的老人往椅子上一座都會形成腰椎壓縮性骨折,這些人您敢用力按摩嗎?五、針灸。針灸也不是想扎哪裡都可以,深淺、次數、部位也要適度。淺了可能無效,深了又可能有害。次數多了還會傷氣、頸椎部位更要慎重等。
總之,在各種養生方法當中都要遵守適度即「中庸之道」原則。遵守中庸就是走正道,否則就是「歪門邪道」。

9、「男怕柿子女怕梨」這句話蘊含的養生哲學是什麼呢?

10、孫思邈養生哲學(五):何為「陰」,「陽」

皮,暗留著美麗,稱之為,純清,勞心,賢惠,沁心,復雜的交替吧!應該說著飄浮的,是會意的神色,是領會兒的知心靈,是母親的靈敏,敏銳的搜尋兒內心的心色,洞察每一寸沃土,走過每一片田地,穿越每一霖草木,游過每一汪海水道,就連泥土的萌芽,母親都會毫無猶豫的拾起,叫水,成長,為其內分風,擔雨,怎不叫綠芽萌生了希望,它知道生命里不僅僅是自己在攀天,更執容著的,是那個身心已疲乏萬次的可愛之人呢,露珠從葉中流滴,為一時找不到感情付出的芽,找到了答案,

與養生哲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