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種最常吃的家常菜
2、為什麼說廣州的養生好
廣州的養生理念是飯前喝湯,有利於身體健康。
以粵菜為主的廣州飲食早已揚名天下。也copy不知是始於清代還是民國時,民間流傳一首概括一生理想的幽默民諺:「生在蘇川,住在杭州,食在廣州。」這是說,蘇川姑娘美,童年依偎於此,自是快事,故生在蘇州好;杭州風景佳,知居住於湖光山色之間,心曠神怡,故住在杭川妙道;至於廣州,名萊美點豐富,茶樓酒肆林立,想食什麼都可以如願,故食在廣州當然愜意。
3、粵菜有哪些招牌菜
4、為什麼廣東人會有「以湯養生」的習慣?
如今繁華的廣州市北京路商業街路面之下,各朝的疊層歷史遺跡印證著千載的風雲變幻。你可曾想過,一部「史書」就卧於腳下,時空在此交匯,一個神秘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孤寂後,逐漸浮出水面。
公元前204年,趙佗作為開發嶺南的第一人,統一了嶺南地區,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這就是嶺南第一個都城。經過30多年的考古發掘,這個古國帶著他各種「寶藏」陸續出現在眾人眼前。
其中一個「寶藏」似乎一直藏在廣東人的嘴裡,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發珍貴有趣,那就是嶺南美食。其蘊含著千百年來地域文化演變而來的精髓,每一道菜式的背後,似乎都蘊藏著其身世由來的故事。
相傳由於嶺南溫濕的特殊氣候,使得來自中原的趙佗及其軍隊很不適應,故專設食官負責飲食,並深入民間搜集養生秘方。同時,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藝和炊具被引入嶺南,烹飪方式也衍生出了羹、炙、煎、蒸、濯幾種。
在南越國的王宮遺址里,還有一個秘密,傳說郡主趙佗活了100多歲,長壽的秘方至今仍是個謎。雖說歷經千年,在博物館內總能找到蛛絲馬跡來解密。
後花園內,把白雲山的水引入曲流石渠,清澈的泉水中魚鱉成群,令人心曠神怡。膳食房內,食官利用嶺南豐富獨特的食材資源,以柴火燉至數小時熬出一種湯膳,名為「尚湯」。今日廣東人以湯養生的習慣,始於趙佗。
還有一法寶對趙佗延年益壽影響很大,這便是大棗。考古人員在宮署遺址的滲水井中發現了很多記載王宮內生活起居的木簡,其中就有棗樹收成的記載。
南越國時期將中原先進的烹調技術和炊具與嶺南地區豐富的食物資源及飲食方式完美糅合在了一起,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粵菜風格。這種兼容並蓄的飲食風格影響了嶺南達兩千多年,奠定了今天「食在嶺南」的歷史地位。
……
敬請關注廣東廣播電視台珠江頻道
1月16日22:00
《珠江紀事》之
《穿越兩千年的嶺南美食》
編輯老張
長
按
關
注
解鎖更多精彩內幕
5、廣東菜叫粵菜嗎,是什麼特色呢?
。廣東菜叫鄂菜嗎?是什麼特色呢?廣東菜是叫鄂菜。它是以清淡香為主。選料精細,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擅長小炒
6、為什麼總是有人說粵菜太清淡?
粵菜是我們國家的八大菜系之一,粵菜以少油、少糖、少鹽、不辛辣而出名,因此口味非常清淡,有些人就十分喜歡吃粵菜。
粵菜太清淡的原因是什麼:
一、氣候原因
廣東位於我國大陸最南部,緯度低且臨海,屬於東亞季風區,雨水充沛,空氣濕度大,再加上氣溫高,所以廣東的濕熱很嚴重。所以氣候原因,炎熱又潮濕的天氣導致體質和其它地方的人不一樣,而且我們經常說的廣東的水都比較熱氣,所以一不小心吃多了熱氣的東西就會濕熱,上火生瘡,生痰氣淤,喉嚨痛等。
有一種說法是「廣東無美女」,就是因為廣東的氣候導致濕熱之邪重,廣東的朋友頭發很容易油,出汗,長痤瘡,到了一定年紀皮膚會越來越粗糙。所以廣東有很多下火的涼茶,在食物的烹飪上也是多用蒸煮等烹飪手法,以保持其鮮,以清淡養生為主。
那麼有的人要說了,同樣是氣候濕潤地區,四川等地就口味重呢?並且吃川菜可以祛濕呢?
四川是個多雲多霧少日照的盆地,冬季濕度遠大於同緯度的閩浙地區,但溫度又不及嶺南,冬季是需要辛辣食物來祛濕的。四川是濕冷,辣椒祛濕的同時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廣州的濕是濕熱,如果吃辣椒的話反而容易上火,所以通過飲湯祛濕。
二、地理位置
廣東臨海,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重要的貿易通商口岸,富商巨賈,販夫走卒雲集,加之華僑眾多,將中原、西方的烹飪知識不斷介紹進來。廣東一來經濟發展水平比較高,有物質基礎,二來作為人口集散中心,文化集聚地,所以在生活方式上也更講究。
在飲食上也是如此,講究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追求食物的鮮美,菜品也做得很精細,重在食得健康,不加各種人工的調味料,所以廣東菜都很清淡。
三、物產豐富
最後就是歸功於廣東的物產豐富了,因為臨海,海鮮什麼的不要太多,這些鮮美的食材本就不需要加各種調味料來畫蛇添足,直接蒸煮比各種加工要更鮮美,更能保留食物本身的味道。
7、粵菜大全,菜名
1、鹹菜燜豬肉:
主料:鹹菜(最好是客家鹹菜)半斤、五花肉一斤、蒜仁、胡椒粉、味精、油、鹽、清水少許
製作過程:先將五花肉切成小塊,肥的部分放入熱鍋煎3分鍾,然後將算仁拍碎後放入鍋中,後將其餘豬肉放入鍋中熱炒,加少許鹽後,將肉盛起:將算仁(蒜頭的客家話叫法)拍碎後放入鍋中,將鹹菜切成小片後放入鍋中熱炒3分鍾後,加如剛才炒熟的肉,加少許水,加入胡椒粉後,蓋鍋煮2分鍾,後加入少許味精、鹽.
2、釀茄子
【原料】:
茄子500克,豬肉100克,植物油500克,(實耗75克),醬油35克、料酒5克、味精1克、澱粉30克。
【製法】:
1.將豬肉冼凈剁成末、茄子切成0.3厘米厚的片,兩面剞成橫豎花刀、蔥、姜、蒜均切成末,澱粉用水泡上。
2.將炒鍋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燒至七成熱時,放入茄片炸透、撈出控去油。炒鍋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許油,待油燒熱時,放入肉末煸炒,加入蔥末、薑末、醬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餡。
3.炸好的茄片,每兩片中間放入肉餡、碼在碗內,上籠用旺火蒸分鍾,合在盤內。
4.將炒鍋放在旺火上,放少許油,加蒜末、醬油25克、味精、高湯,用水澱粉勾成流芡,放點明油、澆在茄子上即成。
【特點】:汁芡光澤、雅麗大方,質地軟爛鮮嫩,滋味濃香.
3、釀豆腐
【基本材料】
〖主料〗:板豆腐、瘦肉、魚肉、蝦米、咸魚肉、白菜
〖輔料〗:蔥、姜
〖調料/腌料〗:麻油、胡椒粉等
【製作過程】
瘦肉、魚肉分別剁爛,蝦米浸軟切幼,咸魚切幼,蔥切粒。將各材料放大碗中,加入調味料攪至起膠待用;
白菜摘好洗凈,放入油、鹽、滾水中灼熟盛起;
豆腐沖洗滴干,一開四件,用匙羹挖去少量豆腐,灑上少許生粉,釀入魚肉,放入油鑊中煎至微黃色盛起;
燒熱瓦鍋,下油一湯匙爆香薑片,加入上湯煮滾,放入白菜、豆腐滾片刻,下芡汁炒煮,滾即可原煲上桌.
【備注說明】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稱,中原人「衣冠南遷」到這里,不但帶來了讀書皆上品的風氣,也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黃色,把豬肉、魚肉做成的餡「釀」入其中,放進蔥花、香油,盛在雞湯瓦煲內燜著,直到香氣四溢。想來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時無麥可包餃子,才創出如此美味
4、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以肥而著名。如果你正在節食減肥,這個菜可不適合你。 一般第一次品嘗此菜的人,都會因為它的肥膩而止筷。然而當你大膽地咀嚼一塊,滿嘴流油的時候,你會感覺他絕對沒有紅燒肉那麼的肥膩。梅菜吸油,五花肉又會帶著梅菜的清香 ,梅菜和肥五花肉的搭配真的可以說是合味(客家話)。
1、帶皮五花肉一大塊,燒開水,放進去煮至用筷子能插入,取出。用叉子在肉皮表面上扎小眼,扎得越密越好,這樣炸出來的皮才會蓬鬆,趁熱在肉皮表面上抹點老抽.
2、油里放多多的油,燒到七八成熱(油麵上的青煙向四周擴散,油麵平靜),把整塊肉的皮朝下放入鍋中炸。最好用鍋蓋蓋上,以免油濺出燙傷了,轉小一點火,把肉皮炸黃撈出瀝干油。
3、把整塊肉肉皮朝下放入水中浸泡,泡到表皮軟軟的取出瀝干水份.
4、把炸好的肉切成件,每件大約0.8厘米厚,皮朝下,在碗里排好.
5、梅菜洗凈,漂凈沙子,切碎。燒熱炒鍋,白鍋(就是不放油)炒乾梅菜,盛出
6、取一小碗,加南乳兩塊,白糖、老抽、生抽、米酒、八角粉、鹽等用少許水調均,按自己口味調好味,鍋里放油,燒熱,爆蒜茸,下梅菜炒,將碗里的汁倒入,燒開。煮好後,倒入裝肉的碗內,把碗放在高壓鍋里,上氣蒸半個鍾頭左右,到肉變軟可取出.
、取一碟子扣在碗上,倒轉過來,將碗里的汁倒出來,燙些青菜圍邊,取出碗。汁下鍋再調一下味,加點雞精,麻油,用水澱粉勾一點薄芡,淋在扣肉上,大功告成!
小註:
1、調味時汁里還可以加一個辣椒或酸梅(話梅亦可,要甜的)三個,有一點酸酸辣辣的很開胃,還解膩。
2、扣肉做好了隔頓再吃比較入味。墊底的梅菜浸在油汁中,吸掉油膩,就著白粥很開胃.
5、客家鹽焗雞
鹽焗雞是客家宴會上常用的名菜,用嫩雞作原料,將雞宰殺,去內臟,洗凈,涼干,不切塊,然後把整隻雞用草紙包好,煨有炒過的熱鹽中用文火?熟。鹽?雞肉嫩,味香,清潤滋補。
[所需材料]:雞 1隻 (約3斤) 粗鹽 3斤 紗紙 1張 鍚紙 1張
[烹飪過程]:1. 雞洗凈抹乾,吊起風干至越干越好。
2. 將兩只雞腳從尾部插入肚內,用紗紙包好,以牙簽穿過雞頸及雞尾固定位置,以防紗紙散開.
6. 紅糟排骨
原料:
排骨600克
紅糟1/3杯
蔥末、海米2大匙
蒜末1大匙
輔料:
A料:糖1大匙
雞精3小匙
香油3大匙
水2杯
做法:
1 排骨洗凈、放入熱水中氽燙,去除血水後撈出,洗凈、充分瀝干;海米洗凈、泡軟。
2 鍋中倒入適量油燒熱,爆香大蒜、海米,放入燙過的排骨拌炒約1分鍾,加入紅糟及A料翻炒均勻,盛出,移入電鍋蒸約40分鍾至排骨軟爛入味,盛起時撒上蔥末即可食用。
Tips:
紅糟:紅糟能潤腸暖胃、活血去疼,並具有降血脂、降低膽固醇等功效,在享受排骨美味之餘,還可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真是一舉兩得。
特色:
紅糟吃法變化多端,不但色澤漂亮,滲入排骨料理中,滋味更是一級棒!
8、什麼是真正的「粵菜」
粵菜具有選料嚴格、做工精細、中西結合、質鮮味美、養生保健等特點,是一門講究的烹飪菜式。華仔土雞表現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