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五味養生

五味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3 22:44:34

1、五味孑原漿養生灑.多少錢?

五味子原漿養生酒多少錢一斤?要看他的具體品牌是什麼?不同品牌的價錢是不相同的。

2、中醫講五味五色五方及五臟的養生關系

中醫講五味五色五方及五臟的養生關系知是按照中國的五行理論來探討人的生理和病理的應用,金木水火土對應肺肝腎心脾不要套用道現代解剖理論中的內臟去理解,應該理解為生命實現中人體內自身的五種功能。木桶原理很合乎養生的,保容持平和,減少物慾,順應自然,你一定會長壽!

3、四季養生對五味的要求?

春天適合吃點酸味的食物。中醫認為酸入肝,春天是肝氣生發的季節,可多吃酸味的時令鮮果,促進食慾,有健脾開胃之效,能增強肝臟功能。常見的酸味水果有木瓜、酸棗、梅子、檸檬、菠蘿等,都可適當吃一些。肝火旺,平時容易生氣上火、臉上起痘、嘴角起泡的人,更應每天吃點酸;體質虛弱、愛出虛汗的人,四季都可以吃點酸味的食物,或者做菜放些醋,因為酸有「收斂」的作用,可以緩解出虛汗的症狀。需要注意的是,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說話聲音低微等脾虛症狀的人,老吃酸會加重脾虛;患有胃潰瘍、胃酸過多的人,也不宜吃,否則可能加重症狀。貼心提示:青梅色青味酸,泡酒不僅味美,而且還有養肝作用,可以緩和酒對肝的傷害,嗜酒者不妨一用。常見的青色食物如青菜、青豆等,也有養肝的功效,因此,每天至少要吃一種青菜。
夏天適合吃點苦味的食物。苦入心,夏天吃苦味的食物,不僅清心火還可以養心。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苦味食品多含有生物鹼、氨基酸、苦味素、維生素及礦物質等人體需要的物質,具有抗菌消炎、解熱祛暑、提神除煩、健胃等功用。進入夏季後,當發生味覺減退、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消化功能障礙時,吃點苦味食物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進食慾,並逐漸恢復正常。另外,像咖啡、茶葉、啤酒等苦味食物,可讓人提神醒腦,產生舒適輕松的感覺。苦味食品中以蔬菜和野菜居多,如萵苣葉、萵筍、生菜、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在干鮮果品中,有杏、荸薺、柚子、杏仁、黑棗、薄荷葉等;此外還有食葯兼用的五味子、蓮子芯等,五味子適用於冬春季,蓮子芯則非常適合於夏季食用。貼心提示:被稱為夏季「三大瓜」的絲瓜、葫蘆和瓠子,也是典型的苦味菜。這三種瓜性味苦甘,清涼微寒,但瓜肉鮮嫩,做湯或炒肉均可,具有清熱化痰,和胃利腸的功效。
長夏適合吃點甘味的食物。中醫認為甘入脾,吃甘甜食物可補養氣血、調和脾胃。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醫說的甘甜食物主要指一些天然甜的食物,比如山葯、南瓜、米飯、紅薯等,細細咀嚼,會有「回甜」。加糖的甜食可以吃,但是要控制量,過多食用會引起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誘發心血管疾病,還可造成身體缺鈣。
秋天適合吃點辛味的食物。中醫認為辛入肺,辛味食物可以養肺。很多人認為辛就是辣,其實在中醫中,除了辣,腥膻、味沖的食物都算「辛」,比如羊肉、大蔥、韭菜等。秋天,肺氣虛的人可多吃點辛味的食物,以增強肺氣。適量的辛味食品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並可促進血液循環、祛風散寒、舒筋活血。要注意的是,秋天的特點是「燥」,當空氣中濕度下降,肺、皮膚、大腸等部位就會出現以「燥」為特徵的疾病。所以秋天也應吃些「滋潤」的食物,比如酸味的果蔬,如山楂、檸檬、柚子、蘋果等。蜂蜜、芝麻、杏仁、銀耳、菠菜、豆漿等也是不錯的選擇,有補脾胃、養肺防燥、潤腸通便的作用。貼心提示:痔瘡、潰瘍病、大便秘結、神經衰弱及皮膚病等患者,不宜吃辣食,以免加重病情。有肝臟病的人也要少食或不食辛辣類食品。
冬天適合吃點鹹味的食物。中醫認為咸入腎,鹹味具有養腎的功效。但這里所說的咸並不是指多吃鹽,而是多吃天然鹹的食物,比如海帶、紫菜、海參、牡蠣等。如果過量吃鹽,不但起不到護腎的作用,反而會加重腎臟負擔,導致血壓升高。
貼心提示:黑桑椹5克,枸杞5克,泡水代茶飲,可益腎延年。此外,每天的食鹽攝入量以不超過6克為宜。

4、養生當中的五味是哪五味?各歸什麼經絡?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臟氣法時論篇第二十二》中具體介紹了季節與五臟及五味的關系,原文為[1]「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長夏,……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主冬,……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中醫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與人的生理、病理相聯系,用五行學說貫穿起來,五行學說將一年分為五季,即春、夏、長夏、秋、冬;將飲食之味分為五大類,即酸、苦、甘、辛、咸。 用現代醫學來分析,一年四季發生的疾病有其規律性,也有其客觀原因。如能隨著時節科學地搭配飲食,就能提高抗病能力,避免疾病的發生或減輕疾病的危害。 1 春天:省酸增甘 春天萬物生長茂盛,人的肝氣像春天的樹木一樣,應條達舒展,所以在春日到野外踏青遊玩,有益於肝氣的舒放,有慢性肝病的人更應注重此時節的保養。在春天飲食保健上,很早就有「省酸增甘」的說法,即少吃酸食,多增加些甘味的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不利於肝氣的舒展;甘味食物多屬溫性,有滋養補益的作用。春天陽氣初升,食甘味能滋養人體的陽氣,有利於人體在春日旺盛的新陳代謝。在五行上,可以看出多食甘味食物,如大棗、栗子、花生等可以健脾益氣,防止肝氣過盛,避免因「木乘土」造成的肝氣犯胃等疾病。 春季飲食又可分為三個時期。 1.1 早春時期 陰寒漸退,陽氣開始升發,氣候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根據中醫學「春夏養陽」的理論,此時可適當吃些蔥、姜、蒜、韭菜、芥末等,不僅能祛散陰寒,助春陽升發,而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還具有殺菌防病的功效。此時宜少吃性寒食品,以防阻遏陽氣發越。主要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同時,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1.2 春季中期(仲春) 古人雲,春應在肝。肝稟風木,仲春時節肝氣隨萬物升發而偏於亢盛。中醫學認為,肝亢可傷脾(木克土),影響脾胃運化。因此,葯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此時可適當進食大棗、蜂蜜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少吃過酸或油膩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該時期應適當增加野生蔬菜的攝入,如薺菜、馬齒莧、魚腥草、蕨菜、竹筍、香椿等。又因此時為天氣變化較大,氣溫驟冷驟熱,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1.3 春季晚期 氣溫日漸升高,此時應以清淡飲食為主,在適當進食優質蛋白類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飲用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以及綠茶,防止體內積熱。不宜進食羊肉、狗肉以及辣椒等辛熱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應適當增加青菜。 2 初夏:少苦適辣 初夏(在五行里是春夏之交的時間)時節,為保證心氣旺盛、氣血的良好運行,應少食用苦味瀉火、能傷及心陽的食物,適當食用一些辛溫(辣)發散行氣的食物,有利於溫煦心氣,進一步培養人體的陽氣,在五行上有「火生土」之妙,利於脾胃消化功能。尤其是在我國南方比較潮濕,吃辛辣食物也有助於行氣祛濕。故應「少苦適辣」,即少食苦味食物,適當添加些辣味。春夏的飲食原則,反映了中醫「春夏養陽」的基本養生觀點,也是「冬病夏治」的道理所在。許多醫學專家強調,初夏不應過分貪涼,不要貪食冷飲。初夏過分貪冷食,人體內部血管過度收縮,而體外過分炎熱,構成了很大的不協調,易引發腸胃紊亂等相關疾病以及秋冬呼吸疾病。 進入初夏,有些人出現了痔瘡、牙痛或口瘡、嘴角糜爛等,這些都與刺激性食品及酒類攝入太多有關,導致體內胃火、心火上升的緣故。對此,還應該注意飲食調節,對症「滅火」。 生痔瘡,多吃果蔬多喝水。痔瘡的發生主要與飲食及娛樂習慣有關。魚肉及精細食品吃得多,粗纖維攝入減少,容易使大便乾燥。此外,許多人長時間上網,久坐後活動減少,肛門處的靜脈迴流受到阻礙,引起血管擴張,容易出現便秘乃至痔瘡。對這樣的「火」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保持每天大便通暢,並適當增加運動。 嘴角爛,吃粗飯。過食肥膩辛辣、煎炒、酒類等食物,致使脾胃受損,內蘊化熱,嚴重者口角出現糜爛。對這樣的「火」,應多吃米粉、豆類、小米等粗糧和綠色新鮮蔬菜等。避免進食辛辣、燒烤等刺激性食物,減少對口腔和腸胃的刺激,去除不良嗜好,防止暴食或過飢。 牙痛臉腫,清涼解毒。對這樣的「火」要多吃清涼解毒的食物,如金銀花、決明子等,同時多喝水、多吃蔬菜。不吃巧克力、辣椒、羊肉等高熱量食物。 3 長夏:免甘加咸 隨著氣候變暖,炎熱高溫持續時間延長,長夏的特點越來越明顯。很多專家都強調炎熱夏日要注意多飲水等,以避免中暑。按五行理論,飲食應「免甘加咸」,夏日濕氣重,不應再食用甘味食物。長夏最為炎熱,一般在30℃以上,甚至高達40℃。在30℃以上時,人體主要靠蒸發人體的水分散熱,每天都要蒸發掉大量水分,以維護相對穩定的溫度;同時,大量的鹽分隨汗液丟失。所以在高氣溫的環境中,除了補充大量的水分外,人體必需補充鹽。補鹽最好是日曬海鹽。海鹽除含Na+、Cl-外,還有K+、Ca2+、Mg2+、I-、Br-,有利於電解質平衡,隨水一起補充到人體。夏天代謝水平較高,多補充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既可補充維生素類物質,也可補充一些礦物質。 夏季人體的新陳代謝十分旺盛,常出現全身乏力、食慾不振、頭暈、心煩、昏昏欲睡等症狀,甚至被中暑、嘔吐、腹痛、腹瀉等疾病所困擾,因此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清淡飲食,但不能拒絕葷菜。由於夏季人的胃酸分泌減少,加之飲水較多,導致機體消化功能較弱,故飲食應清淡一些。應多吃營養豐富、氣味清淡之品,忌食油膩、煎炸及熱性的食物。但是,清淡不等於素食,因為素菜中雖然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及豐富的維生素,但缺乏人體必需的蛋白質,長期吃素容易導致營養失衡。所以即使在炎炎夏日也不要拒絕葷菜,可適當攝入一些瘦肉、蛋、奶、魚等。 二是苦味宜多食。中醫認為,凡有苦味的蔬菜,大多具有清熱的作用。營養學家建議,夏季經常吃些苦味食品,能起到解熱祛暑、消除疲勞等作用。如素有「菜中君子」美稱的苦瓜,能調和脾胃、清除疲勞、醒腦提神,對中暑、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苦菜也是一味葯食同源的蔬菜,具有清涼解毒、消毒排膿、去瘀止痛、防治胃腸炎等功能。食用苦菜時,將根、葉洗凈,可拌可炒可做湯,味道苦中帶香,是解暑開胃的佳餚,而且對腸炎、痢疾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4 秋天:省辣補酸 秋日裡,隨氣溫下降,降雨量增加,空氣中的水分減少,氣候變得秋高氣爽,由於還有夏天的余熱,氣候乾燥。在五行里以金為代表,辛散乾燥是秋天的特點,辛辣食物有發散特性,易傷及陰血。酸味食物有收斂固澀之效,故秋日飲食應「省辣補酸」,這符合了「酸甘養陰」的原理。秋天易發口角或皮膚乾裂等,都與秋燥有關,如果在飲食上注意適當多食用些酸味的食物,如楊梅、山楂、葡萄等,有助於減少秋季病的發生。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減少冬季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茭白能降低血脂、解熱毒、利二便;南瓜能潤肺益氣,止痛安胎;蓮子益脾養心,固精止瀉,開胃安神;桂圓治貧血、神經衰弱、產後血虛;黑芝麻補肺助脾、潤腸通便、益肌膚;紅棗養脾平胃、安中益氣、補血益陰。秋三月氣候乾燥,因此秋末冬初可適當食用白木耳、芝麻、蜂蜜、冰糖、梨等食品,以滋陰潤燥。老年人脾胃虛弱者,宜食溫熱熟軟的食物。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可以進行食補食療,沒有病的健康人也可以進行食補,但應該用氣平味淡、作用和緩的食物。一般可常用豆蔻饅頭、玉蘭油雞、山楂肉乾、牛肉湯、蝦仁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患者,可以服食具有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葯、扁豆等。 秋季容易出現口乾唇焦等「秋燥」癥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銀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磷、鐵、鎂、鈣等,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可用水浸泡發後,煮爛,加糖服食,對治療和預防「秋燥」有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養肺陰、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5 冬天:清淡添苦 冬日裡,天氣寒冷,人體生命活動及代謝都大大下降,水為其代表。因為水氣集聚在體內,如果再多食用鹽分,會造成人體內鹽分濃度過高,對腎不利,甚至會引發高血壓等疾病。按五行理論推理飲食應「清淡添苦」,清淡是少吃鹽,飲食偏向清淡,如食用些白菜、蘿卜有很多益處,這也應了「冬吃蘿卜」的民間說法。而吃苦的食物,可瀉火存陰,就是中醫所說的「堅陰」,尤其是隨著氣候變暖,通過飲食清除體內的余火,有利於減少春天溫疫的發生。 冬季天寒地凍,人們在日常飲食中還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通過飲食起到保溫、禦寒和防燥。 一要注意多補充熱源食物,增加熱能的供給,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的耐受力。這樣的食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其中尤其應考慮補充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雞鴨肉、雞蛋、魚、牛奶、豆製品等。 二要多補充含蛋氨酸和無機鹽的食物,以提高機體禦寒能力。蛋氨酸通過轉移作用可提供一系列耐寒適應所必需的甲基。寒冷氣候使得人體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謝加快,而合成肌酸及脂酸、磷脂在線粒體內氧化釋放出熱量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酵母、乳製品、葉類蔬菜等。另外,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飲食中無機鹽缺少很有關系。所以冬季應多攝取含無機鹽較多的根莖蔬菜,如胡蘿卜、百合、山芋、藕及青菜、大白菜等,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人體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補充鈣也可提高機體禦寒性。含鈣較多的食物有:牛奶、豆製品、蝦皮、海帶、發菜、芝麻醬等。 三要多吃些富含VA、VB2、VC的食物,以防口角炎、唇炎、舌炎等疾病的發生。寒冷氣候使人體氧化功能加強,機體維生素代謝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容易出現諸如皮膚乾燥、皸裂和口角炎、唇炎等症。所以在飲食中要及時補充維生素B2,這主要存在於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等食物中;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則包括動物肝臟、胡蘿卜、南瓜、紅心紅薯等食物;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5、如何巧食五味健康養生?

在中醫理論中,五味和五臟是相生的。《內經》認為:五味入胃,各歸所喜,巧妙地運用五味來滋潤五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味歸五臟的妙說

一道美食要講究色香味俱全,色指食物的外觀,香指食物的香氣,而味就是指食物在品嘗時候不同的味道了。在生活中有許多我們十分熟悉的食物與味道,像梅子味酸、苦瓜味苦、蜂蜜味甜、生薑味辛、食鹽味成,其實這五種味道就是中醫所說的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實際上,食物和葯物的味道不只有這五種,還有淡和澀,中醫把淡歸為甘、澀歸為酸。

《紊問》說:「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腎。」在中醫理論中,五味與五臟是相生的,五味作為葯物和食物的一種偏性,具有獨特的功效。酸生肝,說的是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苦生心,說的是苦味對於補心有好處,自古就有良葯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生心」,「苦味入心」。苦味有通泄、降泄、清泄和燥濕的功效,能夠除濕和利尿。甘入脾,說的是食甜可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和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麵食品等。中醫認為「咸入腎」,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在嘔吐、腹瀉、大汗之後宜喝適量淡鹽水,以保持正常代謝。成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辛入肺,辛有發散、行氣、行血的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辣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中所含的「辣素」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

了解了五味和五臟的關系,對臟調味以滋養身體,即能使食補成為事半功倍又充滿樂趣的事情。

妙食五味巧養生

巧妙地利用五味,不但能使你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而且能起到很好的調養身體、增進健康的作用。所以能正確巧妙地利用五味可以稱得上是生活的智慧。下面介紹了巧用五味烹調和進補的方法。

在生活中,你可能發現有些味道可以減輕其他的味道,其實這就是五味五行相剋的道理。在烹調中,如果某種味道過重了,可以用五味五行相剋來解決。五味相剋的順序是:酸、甘、成、苦、辛。如果菜成了,就放一點糖進去,此為甘克成;苦瓜太苦了,不妨用鹽水浸泡腌制一會兒,此為成克苦;酸菜太酸了,放辣椒進去味道會好一點,此為辛克酸。至於苦克辛,一般很少這樣做,寧吃辛辣,不食苦味嘛,不過你可以吃一些清口的苦瓜。

而更重要的是,在養生食療中利用五味的功效特點來調理身體。例如,如果吃了太多辛辣上火的東西,這個時候就要降炎瀉火,可以吃一些味苦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吃得太咸太辣了,引起了腹痛和口腔疼痛,光喝水不頂用,這個時候嚼兩勺白糖或口服兩勺蜂蜜,效果立竿見影。還有口腔潰瘍,其實在潰瘍面滴上一滴蜂蜜,剛開始可能有點灼痛,但是一分鍾左右疼痛就會減輕甚至消失。這就是甘味的緩急止痛之效。如果身體水腫,可以服用淡味的冬瓜皮、西瓜皮等來利水消腫。如果受寒感冒,頭痛無汗,則可服用生薑、蔥白等辛味食物來發汗解表。如果凍瘡發作,用放有紅辣椒的酒精提取液外搽,就是利用辛能行血的作用。如果腹瀉或慢性腸炎,可以服用馬齒莧、山楂、烏梅等酸澀之品以澀腸止瀉。這些都是五味在養生食補方面的妙用。

五味禁忌需注意

《保生要錄·論飲食門》中指出「所好之物不可偏嗜,偏嗜則傷而生疾;所惡之味不可全棄,全棄則臟氣不均」。可見,什麼事情都不能過,過猶不及,五味也是一樣的道理,不可偏嗜,否則就會引起臟腑功能的失調而有害健康,反而收不到進補的功效了。

如果偏嗜酸味可能會使肝氣太旺、脾胃虛弱,出現食慾不振,胃脘脹滿、兩肋隱痛的症狀,偏嗜酸味還會損傷記憶,容易產生疲勞,長期食用還會影響大腦神經系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思維能力下降;如果偏嗜苦味則會使皮膚乾燥、毛發脫落,並可損傷脾胃之氣,引起消化不良,中醫也有「苦寒傷胃」之說;偏嗜甘味也會傷害身體,飽餐以後吃甜食最易使體重增加,過多的糖會刺激胰島素分泌,易誘發糖尿病,睡前、飯前貪食甜食,可導致牙病、食慾下降和發胖,從中醫角度講,嗜甜食的人容易生痰,痰阻心脈而致病,因此又稱為「嗜甜傷心」;如果偏嗜辛味則會引 起上火,辛辣食物具有很強的發散作用,嗜食辛辣使人耗氣傷津,可使胃腸積熱,出現口渴,腹滿脹痛,便秘最終釀為痔瘡,有些人常常在吃了麻辣火鍋之後出現口腔潰瘍,也是這個原因;偏嗜成味則可能引起血液的黏稠度增高,血流緩慢,血管沉積物增加,導致血管壁增厚,降低了血管壁的彈性,容易引起高血壓。因此營養學家已經建議,在現代人的飲食中,特別是中年女性的膳食安排中,要盡量避免攝入過多的鹽分。利用五味來進補是生活的智慧,但是用錯了五味也是要危害健康的,因此正如文中所講的那樣,恰到好處地利用五味才是明智之舉。

6、中醫中五味與五臟的關系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內經上對於5味的描寫是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官,傷在來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律,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於甘,心氣喘滿,色黑,腎氣不衡。味過於苦,脾氣不德,胃氣乃厚。味過於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增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
意思說 陰精自的生成,來源於飲食五味,而貯藏陰精的五臟、常常會被不正常的飲食五味所傷 過於酸了 會使肝的功能抗竟,因為木克脾土而導致脾氣的衰竭;過量食用鹹味,會使骨骼損傷,肌肉短縮,心氣抑鬱;過食甜味百,會使心氣滿悶,氣逆作喘,顏面發黑,腎氣失於平衡;過食苦味,會使脾氣過燥而不濡潤,從而使胃氣呆滯;過食辛味,會使筋脈敗壞,發生弛縱,精神受損。度因此謹慎地調和五味,會使骨骼強健,筋脈柔和,氣血通暢,腠理緻密,這樣,骨氣就精強有力。所以重視養生之道,並且依照正確的方法加以實行,就會長期保有天賦的生命力。

7、五味養身湯的做法有哪些

養生食療方法:
五味養身湯的做法百方一:當歸10克、黨參10克、黃芪度10克、川芎10克、阿膠一小塊(知東阿阿膠一大板上劃著小長方塊道,就用一小長方塊)。
五味養身湯的做法方二:黨參20克、黃芪回2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枸杞10克。小火煮15—20分鍾,慮出,午飯後服用。答每周1—2次。

8、五味養生湯的做法有哪些

先把西紅柿洗抄凈,然後西紅柿,瘦肉,火腿腸切丁,蔥花備用。然後雞蛋打在容器里攪拌成蛋花,紫菜浸泡在清水裡然後洗凈。鍋放置花生油微熱後,放入蔥花嘭嘭鍋,放入肉丁,待肉丁炒至七分熟放入火腿腸和西紅柿一起炒,輕輕翻炒一會百然後放入鹽,味達美,然後添置少許水,把洗凈的紫菜倒入鍋中。等鍋中的湯燒開後,把攪拌好的雞蛋花臨在上面就可以啦。
配方四
食材:紅棗10粒花生50克薏米50克紅豆50克桂圓肉50克
做法:備好紅度棗,桂圓肉,花生,紅豆,薏米。除紅棗及桂圓肉,其它食材均用冷水微泡半小時。再將泡製好的食材瀝水。將食材下燉鍋並加入適量清知水。高檔,燉制二小時。紅豆薏米花道生都熟並出味。再將紅棗及桂圓肉下鍋同燉。差不多燉制半小時即可斷電。紅棗五味湯完成。
以上就我們為大家介紹五味養生湯的做法

與五味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