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天用熱水泡腳,究竟是真的養生還是相當於慢性
這些人不適合每晚熱水泡腳
對於健康的人士來說,熱水泡腳具有一定的養生保健功效。但是這三類人群用熱水泡了腳,很有可能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
1、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有一個典型的並發症——糖尿病足。
2、下肢血管病變患者zd
指的是下肢出現動脈硬化,血回管彈性已然降低,熱水泡腳並不能達到擴張血管的作用。而周圍溫度的升高,還會因為組織耗氧量增加,從而加重缺血症狀。有可能出現壞死、截肢等嚴重後果。
3、心臟病、心功能不全患者
此類患者如果用熱水泡腳或是長時間泡溫泉的話,會導致血管擴張,全身的血液都從臟器流向體表處。這樣的做法會導致心臟、大腦等器官出現缺血、缺氧現象,會誘發原本患有心臟病、低血壓等患者的發病。
正確答泡腳的姿勢
1、泡腳時間在15~20分鍾為宜;
2、泡腳熱水的溫度不宜超過42度;
3、糖尿病足的患者如果想要泡腳,應該用溫度計測好水溫後進行(建議在37度左右)。
2、天天用熱水泡腳,是養生還是慢性自殺?
我們都知道,腳掌的穴位是非常多的,這些穴位與我們內臟的經絡是相通的,很多人喜歡足療,就是因為在足療過程中會按摩到穴位,足療後會感覺到輕松、舒服。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時候我們沒有時間去足療店按摩放鬆,那麼用熱水泡腳就成了一個很不錯的選擇,熱水泡腳有很多好處。
1、保證衛生
泡腳的第一個作用就是能夠保證衛生了,很多人都是所謂的汗腳,經過一天行走,會出很多汗,也會產生異味,熱水泡腳可以保證腳部衛生。水中加點鹽,還可以起到殺菌、預防腳氣的作用。
2、放鬆全身
很多職業都需要久坐,比如白領、司機,長時間坐著工作,缺乏鍛煉,很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通暢。用熱水泡腳,可以加快血液循環速度,改善下肢充血現象,讓人們感覺到全身放鬆,緩解疲勞,還可以輔助睡眠。
3、驅寒保暖
寒從腳底起,人體氣血不足時,抵抗力和免疫力都比較低,很容易寒氣入體。經常用熱水泡腳,可以改善腳底的血氣循環,驅寒保暖。尤其對於女性,如果有月經疼痛的現象,更建議用熱水泡腳,水中加一些薑片效果更佳。
泡腳有很多好處,但並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熱水泡腳。嬰兒、孕婦、身體患有嚴重疾病的人群不適合用熱水泡腳,並且泡腳的時間也不是越長越好。泡腳的最佳溫度為40℃左右,時間20-30分鍾。
3、洗腳與養生有關系嗎?
足部按摩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一種優秀的理療保健方法。醫學典籍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因而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並運用足部泡腳按摩(足療)來防病治病。中醫保健理論中關於「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腳,開陽固脫;夏天洗腳,暑理可祛;秋天洗腳,肺潤腸濡;冬天洗腳,丹田濕灼」的記載,正是對中葯足療功能的形象概括。
現代科研表明,人的雙腳上存在著與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穴位),刺激這些反射區,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調理內分泌系統,增強人體器官機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
我國有一句古話:「熱水洗腳,勝吃補葯。」每天若泡腳15分鍾就能發揮保健作用,如把雙腳浸入到40攝氏度左右的熱水中,約15~20分鍾後頭痛會明顯緩解。這是因為雙腳血管擴張,血液從頭部流向腳部,可相對減少腦充血,從而緩解頭痛。對於感冒發熱病引起的頭痛,熱水泡腳還有助於退熱。如果在泡腳同時能不斷用手按摩湧泉穴及按壓大腳趾後方偏外側足背的太沖穴,還有助於降低血壓。並且,經常堅持熱水泡腳足療的應用范圍很廣,風濕病、脾胃病、失眠、頭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截癱、腦外傷、中風、腰椎間盤突出症、腎病、糖尿病等大病、重病後的康復治療等等都包括在內。因此,堅持科學的足療,尤其對於緩解現代城市人群易發的各種職業病,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腳心與養生什麼關系?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雙腳除了用以行走之外,還是全身健康的「窗口」。雙足酸沉,行走無力,往往是腎虛的徵兆。足部保健對許多疾病都有輔助治療作用,如按摩腳心就有安神、降壓的效果。因此,獲得健康的最佳途徑就要從「護腳」做起。傳統中醫理論認為,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經絡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而中醫足療就是通過葯物滲透、經絡感測、神經反射等作用,使人體內環境得到調節與平衡,調動人體潛在的自我防禦能力,提高免疫功能,祛除病邪,恢復正氣,從而達到保健、強身長壽與輔助治療疾病的功效。
在臨床觀察中,頭腦清醒,步履穩健均為健康的特徵;而頭重腳輕,腳腫履艱,則為疾患病體之軀。因此,古今中外的養生健身方法,都極為重視足部的鍛煉。
腳的健康不僅關繫到人體健康,而且和壽命有很大關系。俗話說「人老先老腳」,「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就是這個道理。《八股雜錦歌》講「摩熱腳心能健步」。 因此我國各代醫學家、養生家非常重視「搓腳心」的養生方法。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年逾花甲仍然精力旺盛,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堅持按摩腳心。自言道: 「東坡擦腳心,並非隨觀音。只為明雙目,世事清濁分。」蘇東坡在《養生訣》中還記載了這個方法。宋、陳直在《壽親養老新書》中更作了詳細介紹:「其穴(湧泉穴)在足心之上,濕氣皆從此人。日夕之間,常以兩足赤肉更次用一手握指,一手摩擦。數目多時,覺足心熱,即將腳指略略轉動,倦則少歇。或令人擦之亦得,終不若自擦為佳。」陳書林雲:「先公每夜常自擦至數千,所以晚年步履輕便。」
5、從健康和養生的角度,身體構造從腳到頭有什麼神奇的細節變化?
人的四肢末端是因為血管少,所以一般到冬天比較能感覺到冷,相對來說血管密集或者粗壯的溫度都比較高,比如頭部,頸部,大腿。中醫有很多穴位的知識可以去看一下
6、泡對了腳才養生,泡腳牢記哪幾點,越泡越健康?
首先,泡腳為什麼很舒服?
我們先講講關於人體下肢血管的知識。
動脈中的血液從心臟出發,下達腿腳,富含營養和氧分。經過毛細血管,血液帶著代謝產物(垃圾)通過靜脈血液,迴流到心臟。血管在腿上的分布猶如分杈的樹枝,遍布肌肉、皮膚。
如果動脈擴張,有營養的動脈血流量就增加;如果靜脈擴張,攜帶垃圾的靜脈血就淤滯。
泡腳的時候,由於水的溫熱作用,致使足部的局部溫度增加,導致動脈擴張,尤其是皮膚血管——「活血化瘀」的說法大致來源於此。
有人做過測試,一個健康的人用40℃-45℃的溫水浸泡雙足30-40分鍾,其全身血液的流量增加女性為10-13倍,男性為13-18倍。
而祖國醫學的經絡理論認為,五臟六腑自足三陰經(脾、肝、腎)始,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在中醫看來,熱水泡腳如同用艾條灸這些穴位一樣,有推動血運、溫煦臟腑、健身防病的功效。
泡腳雖好 但沒那麼神奇
1. 醫治疾病?
NO!熱水泡腳所造成的短時間內局部循環幾乎不會對體循環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也不會像泡澡或淋浴那樣影響核心體溫。
因此對於健康人來說,泡腳可能並不會造成太大的身體改變,所以指望通過泡腳來治療各種疾病也就沒什麼效果。
2. 幫助睡眠?
因人而異。對於健康人群,較低溫度、短時間足浴可以輔助睡眠,但對老年人和睡眠本身就差的人效果不大。
高溫長時間足浴,還會同時提高遠端和核心體溫,反而不利於睡眠。
相反,泡的不對,還會……
1. 影響血液流量
熱水泡腳時,由於環境溫度的升高,腿部和腳部的末梢血管擴張,足部的皮膚血流量就會增加。
2. 兒童會得扁平足
足弓是從兒童期開始形成的,如果經常性用熱水給兒童泡腳,會對足部的神經、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
尤其是頻繁的泡腳或燙腳更會導致孩子足底的韌帶變得鬆弛,不利於足弓的形成和維持,長此以往,會增加形成扁平足的風險。
3. 有感染腳氣的可能
足癬等皮膚病患者用熱水泡腳之後,患處不僅更癢,還可能出現水泡等,還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
4. 靜脈曲張更嚴重
對於靜脈曲張患者,溫度的升高會增加局部血流量,從而加重靜脈迴流負擔。
熱水泡腳時,下肢動脈擴張,尤其表現為皮膚充血,更多的動脈血液進入下肢;然而,靜脈的迴流能力並不會因此增加。
於是,熱水泡腳對於本來迴流不暢或阻塞的靜脈病患者來講,會加重血液淤積;此外熱水泡腳還可以導致毛細血管破裂,形成皮膚上的出血點;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色素沉著,小腿顏色變黑;
如果靜脈血栓病人正在服用抗凝葯物,則出血情況會更嚴重。
5. 糖尿病患者面臨截肢
受長期高血糖的影響,糖尿病患者下肢易出現血管、神經病變。足部神經病變,會引起肢體麻木、感覺減退等情況。部分患者表現為腿足感覺奇冷,怕冷。
因此,熱水泡腳很容易成為一個舒適的選擇。而悲劇的是:神經病變一旦存在,患者對痛覺、水溫的感覺反饋機制失靈,泡腳時無法准確感知溫度,往往會不斷加熱水,哪怕已經嚴重燙傷,也渾然不知。
糖尿病足患者一旦被燙傷,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水泡,若不及時就醫,都可能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的可能會造成截肢。
特別提醒,大家在發現單側下肢出現冰冷或發現皮膚顏色異常,尤其是本身又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時,應盡快就醫排查。
泡腳的注意事項 這么泡才對
1. 既然是泡腳,就要體現出一個「泡」字來。「泡」在這里體現是,水要多,熱量要夠,時間要長。不能隨便拿一個盆放點水就行。那樣是起不到養生作用的,最多也就是洗腳,而不是泡腳。
2. 水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並不然。事實上,泡腳水不能太熱,以40℃左右為宜。
如果水溫太高,雙腳血管容易過度擴張,人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對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 小貼士 -------
用!手!試!溫!
泡腳時,不能確定水的溫度時,建議用手試而不要用腳試,因為手比腳對溫度更敏感。對於糖尿病足患者,洗腳時用溫度計測定溫度,以避免燙傷。
3. 時間不能太長。最好控制在15~20分鍾。時間過長,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體內血液也會更多地流向下肢,會造成心血管超負荷。
而且冬季氣候本來就乾燥,皮膚在熱水中浸泡時間過長,還會導致皮膚過於乾燥,容易得皮膚瘙癢症,因此不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士泡腳,結束以後最好使用一定的潤膚產品,讓皮膚保持一定的水分。
4. 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吃完飯後,人體內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後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飯後1小時再泡腳。
5. 做泡腳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這樣容易達到「引火歸元」的效果。
6. 老年人防止暈厥。由於更多的血液會湧向下肢,體質虛弱者容易因腦部供血不足而感到頭暈,嚴重者甚至會發生昏厥。
其中,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應格外注意,如果有胸悶、頭暈的感覺,應暫時停止泡腳,馬上躺在床上休息。
7. 泡腳後不能馬上睡覺。趁著雙腳發熱的時候揉揉腳底,及時穿好襪子保暖,待全身熱度緩緩降低後再入睡效果最好。
7、養生學上說腳底對應人體五臟六腑,按摩腳底可以保健全身器官,是真的嗎?求解!
養樹先護跟,養生先養腳。腳除了在床上睡覺以外,都與地面接觸,毒氣,寒氣也會進入體內…
8、天天用熱水泡腳,是真的養生還是等於慢性自殺呢?
泡腳算對了,對改善我們人體局部血液循環肯定是有好處的,但是也有的人泡個腳泡到連夜被送往我院治療的!
去年有一個快七十歲的阿姨被晚上十一點迅游送往我院急診,原因很簡單就是阿姨的女兒覺得冬天了,看人家的腳晚上比較容易冰冷,影響睡眠,就給她媽網上買了一個泡腳的,開始幾天阿姨泡完以後發現確實腳暖和了,睡眠也比較好了,後來就養成了習慣,在晚上邊看電視邊泡腳習慣,結果那天晚上電視劇剛好碰到大結局,泡腳一下子泡了一個半小時,整個人都已經冒汗比較厲害了,後來一直感覺出汗,而且頭暈的厲害,一直未得到緩解被送往我院,最後發現是由於腳部長時間浸泡,加速了局部血液循環,導致頭部供血不足,身體出現脫水而出現的頭暈等症狀!
所以,泡腳並不是適合長時間浸泡,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的!
一次性泡腳時間最好控制在15—20分鍾;
泡腳時候溫度不宜太高,在四十多度即可;
有腳氣等腳部真菌感染或者是局部損傷潰瘍的不可以泡腳;
剛吃飽飯不宜泡腳,容易造成胃部消化時候血液供應不足,影響消化功能;
老年人不宜晚上睡前泡腳,反而有可能睡眠障礙,造成失眠。要泡腳應該再睡前兩小時之前為宜;
糖尿病人慎用泡腳,因為很多糖尿病病人神經末梢循環比較差,對水溫的把握比較不足,而且還有一些糖尿病足,是不適合泡腳的,真要泡腳,切記用手感受溫度後再進行;
泡腳中出現微微出汗是正常的,但一旦出現大汗淋漓,心悸頭
9、對於「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嗎?
「養生」和「養身」含義不同,兩者是有區別的。
「養身」可以理解為保健,既身體保健,是為了身體健康做保養,一段時間內就可以達到目標,保健僅是為了身體健康,在人為的保護下,讓身體正常的運作提供幫助,增強身體免疫力抵禦疾病,舉個最直觀的例子,給汽車做保養,「養身」也就是這個意思。
而「養生」是指人根據生命的過程規律對身心進行養護,它更像一種作息,不是一天 一個月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長此以往的堅持,「養生」是一門大學問,它涉及醫學,康復學,美學,心理學,營養學,運動學等等學科。
「養生」是一個狀態,是一個全方位的保養,讓自己處在一個極適合自己生存發展的狀態,不驕不躁,不緊不慢,這是一種極被人推崇與嚮往的境界。
現代青年人最常說的就是,保溫杯里泡枸杞,這是「養生」中的一種方式,「養生」是在方方面面的,「養生」要養自己的心態,保持心態良好,不悲不喜,這是「養生」,按時作息,早睡早起,這也是「養生」,飲食清淡,一日三餐都正常,這也是「養生」,學習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作畫,這還是「養生」,「養生」是一門學問,是一個很寬泛的詞。
「養生」里是包含「養身」的,「養身」是「養生」的一個部分,「養身」對應「養生」中的調養身體,但他們最後統一指向的都是對自己好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