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醫生說的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頭部是我們人體比較重要的部位,全身的經絡都源於頭部,中醫認為是五臟之血。那麼醫生說的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科學依據是因為頭部是最重要的,而且只要頭部出了問題,整個人都是比較不好的,頭部的按摩也可以緩解肢體勞累。和高血壓等問題。
總的來說,堅持對頭部進行按摩,可使督脈、磅胰經等循行於頭部的經給氣血通暢.活躍大腦的血液循環,增加大腦的供血量,促進神經系統的興奮、 同時頭皮也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小宇宙,有我們身體內臟的投影區,通過頭療可改善頭部血液供應,疏通經絡,防止面容衰老,所以,頭療一定要經常做!起到清腦提神、強身健體、烏秀發、改善面色的作用。
頭部有四條主要經絡,分別為督脈、膀胱經、膽經、三焦經,這四條經絡分別對應著大腦、脾腎、肝臟、心臟。此外頭部分布了包括經外奇穴間接調理著全身的人體器官,不但對失眠,頭疼有非常好的效果,更關鍵的是預防腦部疾病:腦中風,腦梗,腦血栓,腦出血等等、特定穴和反射區等近200個穴位,這些穴點和穴區完成了頭部與周身的臟腑器官的聯系;
所以,當頭皮不健康的時候,就會出現頭疼,頭暈,頭皮痛,脫發,面部衰老等症狀! 同時頭皮也是我們人體的一個小宇宙,有我們身體內臟的投影區,這些穴點和穴區完成了頭部與周身的臟腑器官的聯系;我們在頭部進行這四條經絡和近200個穴位的疏通。
因此老人說的話都是比較有學問的,平時多按摩一下頭部,對心血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所以養生先養頭,老了不發愁的俗語是比較有學問的。
2、養生必先養腎?
腎為人體先天之本。人一生的生長發育直至衰老都與腎密切相關。因此,善養生者,無不從補腎入手。 中醫講的腎,指的是一個系統,不是指西醫解剖學上位於人體背部兩側的「蠶豆」狀臟器。 中醫的腎包括:1.和生長有關的所有系統;2.髓的系統,包括脊髓,腦髓等,「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3.生殖系統;4.主管大小便,「腎司二便」;5.人體水的系統;6.造血系統;7.力量的系統;8.「志」的系統,「腎藏志」;9.骨的系統;10.部分代謝的系統,等等。 誤區 補腎,不只是「壯陽」 這里的「壯陽」是指非常狹隘的「興陽事」。性為人之天性,本無可厚非,然縱欲過度、耗散元氣已屬不該,再求速效壯陽,無異於飲鴆止渴。一些「壯陽」葯物以耗散人體僅剩的元氣為代價而起到壯陽作用,剛服用時管點用,長期吃下去則功能盡失,後悔晚矣。 其實,中醫稱腎為腎元,為元氣,為先天之本,並收五臟之精而藏之,分腎陰和腎陽。陰為陽之體,陽為陰之用,簡言之,陽旺是以物質為基礎的,什麼是腎陽的物質基礎?是五臟之陰精,而不是單指腎陰。腎也是人力量和精力的源泉,青少年腰桿挺得倍兒直,精力旺盛,這是腎氣足的表現;有些老年人,彎腰駝背,精力不濟,這是腎氣衰的表現;這就是《內經》講的「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而有些老年人,八九十歲了,還腰桿挺直,精神頭很足,除了先天腎氣足外,和後天的養生也有很大的關系。 現象 現代人腎陽虧者居多 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講:「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然我觀今人之脈,結合分析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卻得出現代人的體質是腎陰陽兩虧居多,且以陽虧為主。 現代人多以食寒涼辛辣咸甘等重味為主,脾胃先傷於前,導致脾胃吸收營養的功能下降;又多食肉、油等膏粱厚味,再加上喝酒過多、休息過晚、工作壓力大、心情不爽、生氣等,造成脂肪肝、酒精肝和肝鬱氣滯等,還會造成肝製造營養的功能下降,即「肝不生血,」肝陰不足;抽煙、空氣污染、家庭過度裝修、汽車內材料中的有害氣體、殺蟲劑、空氣清新劑等,再加上感冒以後濫用抗生素等因素,造成肺陰受傷,腎無陰精可藏!工作時間過長,為還房貸、車貸等而拚命工作,過度縱欲等,又使陽氣耗散過多,造成腎陰陽兩虧。 對腎虧者以協調腎陰陽為主,調肝為輔,兼調肺脾,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腎陽虧、腎陰虧表現不同 許多人被中醫查出腎虧時總是說:「我剛查過腎功能,檢查結果沒什麼問題。」 其實,現代儀器的檢測手段是查病的,當查出來有問題了,那就已經發生器質性的病變了。尤其是腎。比如慢性腎炎對西醫來講是個世界難題,腎本來受傷了,再吃西葯來治,其實絕大多數西葯都對腎臟有傷害。吃到最後成尿毒症了,那隻有換腎。而手術和術後葯物維持所需的巨額費用,有多少人能夠承擔? 我曾用純中葯加食療的方法,調理過幾十例腎炎患者,大多可以在兩個月內指標正常。因此建議大家每年至少看四次中醫,一個季度一次,以便及時調理內臟功能。 腎陽虧:尺脈微。男子陽痿早泄、勃起不堅、堅而不久、精冷、陽縮。女子陰寒、宮寒不孕、性冷淡;此外,尚有水腫、小便清長;畏寒肢冷、後背發涼,腰膝以下沉、冷、困、疼;面黃或略現黑氣;乏力、舌體胖淡;久泄不止,五更晨泄,尿頻、尿無力、多夢等。 腎陰虧:尺脈遲。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遺精、眩暈耳鳴、頭痛面赤、咽干口渴、小便多、疲勞而燥、浮腫、虛火牙痛、牙齦出血、尿黃便干、心悸氣短、月經不調、面色無華、滋生黃褐斑、蝴蝶斑等,或長期低熱等。 若是單純的腎陽虧,可服桂附地黃丸,這是張仲景的補腎祖方。單純的腎陰虧,可服六味地黃丸,這是宋代兒科專家錢乙在桂附地黃丸的基礎上,去掉桂附而成。若自己不能判斷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或兼有他症,最好找中醫辨證後用葯。 補腎食療為上 葯食同源,以食療平補,是中醫幾千年的特色,給大家介紹幾個補腎食療良方: 1 生食板栗既補腎陽,又治關節病 栗子:唐代葯王孫思邈說:「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本草綱目》記載:「栗治腎虛,腰腿無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中醫認為,栗可補脾、腎陽虛。若中老年人,腰膝四肢酸軟疼痛,遇天涼則重者,早晚各4粒生栗子,細嚼和唾液一起咽下,長服有效。古代蘇子由寫詩雲:「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2 核桃補腎陽 核桃:《本草綱目》記載:「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部重痛。」 核桃歸腎、肺、大腸經。既補腎陽,又潤腸通便,還可治虛寒喘嗽,對尿路結石也有效。生食即可,但每天最好不要超過3個。 3 枸杞子大補腎陰 枸杞子:《本草匯言》記載:「能使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火可降,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 枸杞子,歸腎、肝經。功能:善滋腎陰,補肝血。可生食,每天40粒。可泡水喝,每天20g。可泡酒:枸杞子150g,搗破置瓶中,加40°~50°白酒500毫升,密封,泡7日後即可飲用,每日2小盅,勿醉。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作用。需常服有效。
希望採納
3、關於養生的議論文,分論點為養身,養性,養氣,文章大概內容寫一下,急!!在線等!!!
長輩父母的朋友圈阿,這個題材簡直是給他們送分阿。。。
養生,多在保養肉體以保長生。可況人有一副好皮囊,卻沒有中氣,仍然是枉在世上百年,到如今生活學習壓力如此之大,我們應該如何才能養生,換來舒適呢?那麼一定是:保持天性、磨礪心智。
天性有如生命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它受之於父母,不可能隨意更改。我們不能因為外界的某事物的改變,而拋棄磨滅我們獨有的性情。所謂性情是「人天生而來的氣質和情感」,無一人相同,在面對紛繁的世界,不拋棄天性應該成為我們時時刻刻的座右銘。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正是因為,人從小的天性就已經展現在世界面前,倘若後天的教育讓人成熟而不再幼稚,社會大課堂又教會我們如何面對自己的錯誤和挫折,但這些只是心智的鍛煉,與人的個性沒有關系。美國科學家調查顯示,人的天性隨著年齡正在逐漸地喪失,孩童時期愛幻想的特點終究被社會埋沒殆盡;與朋友的傾聽與分享,最終變得世故起來。這些事例正在告戒我們什麼?當事者往往對此並不會感到「我長大了,變成熟」的喜悅感,相反地總會愁容滿面地說:「我不快樂啊,懷念童年。」可是,童年真的那麼值得懷念嗎?他們畢竟懷念的是原本的天性,天性的泯滅過於一切。「幸福指數」此詞已經不再陌生,美國的金錢場幸福指數不足3,中國的幅員遼闊上指數不足2.5,日本、韓國以忙碌著稱的國家即使人與人禮貌互敬但指數也少得可憐,那麼,世界之大哪裡是幸福的家?南亞小國不丹,這個人均GDP不足700美元的小國,正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是什麼成就了那裡「窮且快樂」的感受,我們不禁自問,去過那裡旅遊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忘記,不丹王國的每一張笑臉,他們淳樸善良,待人熱情,一旦他們被問到為什麼這么快樂、幸福時,他們總會說:「我們世代都是這樣的,我們一直很快樂。」而這「一直」又代表什麼呢?那就是,他們世世代代一直保持著善良、內斂的天性,那麼他們即使貧困又有什麼呢?幸福和快樂可是金錢無法換來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天性未泯滅,根據09年最新壽命統計不丹已經成為世界上長壽的國家之一,長壽率並且超越了日本。這樣,誰還看不到保持天性的作用呢?保持天性,要求我們,不為世事所煩惱,就像過去一樣活著,用最自然的天性面對多變的世界,何樂而不為?
誠然,天性不滅是修養個人的最基本的方式,但是,人生一世,人與人一定會擦肩而過,更不要說促膝而談,尋覓知音了。磨礪心智在這時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我在此總結了一番,就把它稱為人生六義,即:尊重、信任、理解、傾聽、交流、幫助。於此,對待陌生人、過客,還是朋友,最終到自己,實為磨礪。
尊重的第一要義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尊重就是「尊敬並且重視」,也許對待陌生人和過客不一定要我們過多的尊敬,但是重視是一定要有的,重視,其實就是在認同「天賦人權」,這是待人待己的重要環節,往往不尊重別人的人不會被別人尊重,那麼連自己的權利都隨意糟蹋的人呢?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輕佻對世,又怎麼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說來,這第一步需要人與人互相地配合才能達到。這世上沒有完人,我們只能努力去靠近「完人」的標准,可卻終究奈它怎何!所以,也就沒有完全願意尊重別人,而不求得被尊重的人,倘使這么做,不也太低三下四了嗎?
信任,我則認為是「六義」中的重要環節,這種情感,應該是建立在「心明、眼清」的基礎之上,意思是說,我們可以用心感受、用眼分辨與我們交往之人的性情,「日久見人心」,常言是這么說,其實「日不久,也可以見人心」,這是因為我們都有交往的感覺,是種預感。子期伯牙共賞高山流水,正是如此,一曲既成,而二人已成知音。這就是人比動物高明之處,人能夠明斷好壞,如果是意趣相投的好人,那就相信敢於付託;如果是志趣不合,那就不一定信託,但最起碼一定要有尊重。但要這么說,既然已經相信敢於付託的人,一定可以稱得上朋友了;相對地,既然是朋友了,那麼一定要信任。
理解,是更進一步的朋友之道,理解就是用自己的體會來感受到對方提出問題的想法,也是一種詮釋。理解對方,要求互相退讓。「寧退耕牆不毀情誼」成為千古佳話,在這種遞進的過程中,就是磨礪心智然後走向成熟的表現。對待自己的要求,要及時審視是否太過分,對於對方提出的要求盡力滿足。倘使雙方都這樣做了,朋友之情真真好於手足。
傾聽,則很難去解釋,但是卻最容易做到,傾聽要用心跟著說話人去走,情感相一致,直到入境,那麼自然二者相結合,產生共鳴。也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首先克服自我為中心:不要總是談論自己;克服自以為是:不要總想佔主導地位;尊重對方:不要打斷對話,要讓對方把話說完。千萬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關的細節而打斷人;不要激動:不要匆忙下結論,不要急於評價對方的觀點,不要急切地表達建議,不要因為與對方不同的見解而產生激烈的爭執。
4、什麼是養生先養神?
「形神合一」是養生防病學的一個重要觀念。古代養生學家譽精、氣、神為人身「三寶」,是保養的關鍵。神,這里主要指精神思維活動。人生活在社會中,精神思維活動常易擾動而難安靜。思慮過度,或情緒不暢,『會耗傷精氣,引起氣機紊亂,陰陽失調,臟器損傷而發病。故有「養生先養神」之說。養神,指精神情緒常宜安靜,使精、氣、形得到休養生息。
由於精神思維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謂「靜」只能是相對的、暫時的,靜神就是動中求靜。如氣功中的靜功鍛煉,藝術活動中的琴棋書畫等,使人精神愉快,貫注專一,起到良好的養神的效果。所以,養神不是消極的靜止不動和逃避塵世,而是對機體具有積極的休養或調節作用。
適時調神,是根據自然界的時間節律變動,來調整自己的精神狀態,適應季節氣候的變化,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自然界四時之氣的變化,包括消長盛衰、生長收藏和升降浮沉,生命活動也應與這種變化一致。春天陽氣回轉,冰雪消融,花開柳綠,一派生機。此時應格外珍惜時光,信步田野,沐浴春光,吸取大自然的活力。應使神志伸展舒暢,不宜抑鬱,以順應春天生發之勢。夏天艷陽普照,萬物繁茂,地氣蒸騰,雨水充足。此時應使神志充實歡愉,不可過怒,對事物充滿愛心,讓生命像怒放的花朵,以順應夏天成長之勢。秋天,陰氣漸長,秋風勁急,萬物成熟,果實待收。此時應使神氣收斂,神志安寧,不可過分傷感,以避肅殺之氣,順應秋天收成之勢。冬天,陽氣潛藏,陰氣最盛,天寒地凍,草木凋零。此時應使神志平靜,不可過分發泄,早睡晚起,日光充足時再行活動,以順應冬天潛藏之勢。一日之中的時間節律也類似一年的四季。日出如春,日中如夏,日落如秋,夜半為冬。人體的活動和精神狀態要隨四時變化,才能保持健康。清晨應當情緒振奮,精神清爽;日中應情緒飽滿,精力旺盛;日落精神應保持安靜,不可過於波動;夜半應入睡休息,不可強使興奮。這樣,才能使神志變化與自然節律、生理節律同步,保證機體健康。
——引自延邊人民出版社《多彩的世界讓自己更快樂》
5、養生先養心,如何養心
研究表明,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態有關。它提示我們,養生,首先應當養心。養心貴在靜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養心務必要養德,德高才能神凝氣定。養心重在養神,養神說到底是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這里所謂養心,自然不是指保護好心臟,而是指調控好你的心態,包括思想、感情、情緒、意念,等等。人的心態需要保持平和,猶如人的體溫必須保持正常一樣。仔細觀察生活會發現,心理失控對人們的健康以及生活會帶來多麼大的危害。有的人由於過分懷舊,整日沉浸在那些殘缺的、蒼白的回憶里,以至於對眼前的一切都毫無興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無味。有的人由於盲目攀比,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別人,以至於悲觀喪氣,經常悶悶不樂,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鬱症。還有的人由於嚴重消極,老感到自己被社會閑置,被人們漠視,以致心灰意懶,頹廢變態,毀蝕掉了自己的心靈和意志。更有的人由於貪心作怪,總以為自己應當擁有更多的財物,應該比別人生活得更好,以至於放棄了對自己的約束,不該拿的也拿,落了個晚節不保的結局。類似現象雖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種,無不與心態失控有關,無不傷及身體健康,無不有損美好生活。由此可見,養心對養生是多麼的重要。我們不妨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溝通:養心貴在靜心 情緒乃一身之主,一個人如果終日思前想後、慾望不止,難免會百病叢生,說不良情緒是疾病的催化劑一點也不會過分。要消除不良情緒,重要辦法之一,就是要學會靜心。心靜才能氣順,氣順才能健身。靜心的最佳途徑是煉心,靜心的至高境界是樂心。如果你的心裡每天都是快樂的,那就說明你在養心方面確實是個高手。養心重在養神佛家有言,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在人之三寶中,精要化為氣,氣要化為神;神是精氣之和,神乃人之靈魂。所以,養心、靜心、樂心,最終要歸結到養神上來。神凝才能氣定,氣定才能心靜。養神,說到底就是要凈化人的靈魂。如果你的靈魂始終是美麗的,那你就擁有了「不老之葯」,而且會成為被眾多人羨慕的養心專家。養心務必養德生活中能使人動心的東西太多了。但凡能讓你動心的無不與自己的名利得失密切相關,許多人心難靜、氣難順、神難凝,均與此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告誡我們,養心務必要養德。特別是面對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你更應當把養德視為養心之本。德高才能心靜,德高才能神凝。養德最要緊的是去除那些束縛自己的名韁利索,使自己不為名利得失所折磨。如果你能做到視名利為草芥,視得失為無物,那你就可以在快樂的天國里自由翱翔了。
6、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此話怎講?
古人言「養生必先養德,大德必得其壽」,這話意思是說要想長壽,必須得有好品德。有些人可能認為道德修養和長壽之間有一點距離。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一個品德受損的人,他整天想的是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誹謗他人,也許他做了一些見不得人的陰謀,每天都害怕被他人發現,他的精力極度緊張和恐懼,這樣的人怎麼能活得健康長壽呢?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高尚的態度可以使身體分泌有益的荷爾蒙,並將血液中的各種成分調節到最適當的水平。同時,大腦會分泌一種天然鎮靜劑,使人獲得穩定和快樂。自古以來,我國歷代醫學專家和醫生都把道德修養作為保健的重要內容之一。
唐代葯王孫思邈指出: 故養性者,不但餌葯餐霞其行兼於百行。會百行周備,雖絕葯餌不祈善而求福,不求壽自遣。」 也就是說:沒有好的品德不論服什麼葯,還是去祈求,都不會益壽延年。古人明確指出了學生的培養與他們的品德之間的密切關系。每個品德高尚的人都有兩個基本素質,一方面,他們可以正確地認識自己。
品德高尚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日子,想追求什麼,不要求自己或他人,並且知道知足是幸福。另一方面,他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並不自私。他們可以制定總體計劃並考慮他人。他們能做好事,積累美德,願意付出。最後,品德高尚的人心胸寬廣,冷靜冷漠,健康的心理狀態給他們帶來健康的身體和長壽。
7、養生到底是身體的身還是生氣的生?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養生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漸漸成為一種時尚和休閑,充分體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中。每個人都探索著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如果有效果,便拿來與親朋好友分享自己的體會和感受。
那什麼是養生呢?
「養生」一詞出現的比較早,由此也可了解古人對養生的重視,在道家的書《莊子?養生》中就有幾則與養生有關的故事。《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有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即養生得道的人,必定是依託四時寒暑之變化而養生,喜怒調和而安貧樂道,節欲飲食而調陰陽,這樣才能外邪不侵,氣血調暢,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中醫大辭典》亦謂「養生」:「研究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以達到延年益壽的理論和方法。」而各種養生方法都是通過調節人體的「精」、「氣」、「神」而達到健體強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那麼養生又有哪些分類呢?
養生從廣義上分可以有養性(亦謂養心)和養形兩種,亦有「養性」、「養氣」、「養形」之分,但總不外調養身體與調節情慾心性兩類。明?胡翰就說「太上養性,其次養氣,其次養形。三者得其養,百疾不作;苟失其養,六沴(沴:風、寒、暑、濕、燥、火太過,致人生病之六淫。)干之。」即最善養生者必先養其心、養其性,其次是導引吐納養氣者,再次是調節飲食、適動進補養形者,但如果將三者結合,必會達到百疾不生,身體健康,盡終天年的效果,如果失養,則外邪必至,有損健康。
如果在養性、養形的基礎上,又可細分為以下幾類:
靜坐養生 靜坐又名打坐,是一種使心無雜念、神氣清靜的養生方法,被廣泛用於儒、釋、道各家養生中。中醫講,「兩神相薄,合而成形」,陰陽交合,而成形體,形神備俱,而命之曰人。所以,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明,不但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還有助於疾病痊癒、恢復健康和延年益壽。
修身養生 養生有道的人必定是為人正直,心胸開闊,德行兼備,平日里不為各種妄念欲想所累,多行善事,多言善語者。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所以,誠意正思是養生做人中必不可少的一個方面。
調氣養生 中醫講,人體的健康是先天之氣(亦謂元氣、元精等)和後天之氣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體的氣機有化生、推動、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調氣養生主要是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養性養生除上述幾類外,還有琴、棋、書、畫養生法,均是以調養情志、養心修身為主,現在隨著社會進步,還有旅遊養生、情志養生、聞香養生、釣魚養生等方法,均可歸入養性之列。而養形養生,則是以保持身體各部機能正常的一些養生方法,如:
運動養生 「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形要小勞之」,這都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知道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五禽戲、太極拳、八卦掌、八段錦等運動方式,以強身延年。現在隨著西方的運動概念湧入,還有拉丁、恰恰、慢跑、有氧操等運動方式,合理的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可以有效的保持身體健康。
膳食養生 人食五穀雜糧,補充體力和身體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物質,所以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膳食養生現在是養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養生方法,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進補養生現在已漸漸進入人們的視線,雖然剛起步,但其未來的發展之勢必不可小覷。中醫認為,人所受父母先天之氣,必有所偏,並不完整,加之後天補養失宜,必定會引發各種疾病,提前補偏救弊是「治未病」、預防疾病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合理的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如南方冬令進補食用膏方,就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進補方式。
經絡養生 經絡養生亦是一個新的時尚養生方法。它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通過推拿、艾灸等手段,促進人體氣血流通、祛邪外出的一種方法。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所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成一種經絡養生方法。
除按養性、養形分外,按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分,又可有以下幾種養生分類:
儒、釋、道養生論。儒家養生重視頤養,即入世養生,在「齊家、致國、平天下」的同時,保養身體。道教養生重視性命雙修,以精、氣、神三寶為基礎,達到身心必修的境界;佛教養生重視悟性,講「性空緣起」「緣起性空」,超脫生死,達到涅磐。
還有按季節養生,可分為:
順時養生 「人以天地之生,四時之法成」,季節氣候有春夏秋冬之不同,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變化,人體與之相應。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者與四時變化息息相關,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在順時養生的基礎上,現代又提出了「二十四節氣養生」等,亦不外是順時養生的一種。
除以上外,還有按年齡、性別養生的,如男性養生、女性養生、老年養生、幼兒養生等,這些都是在人體的生理變化的基礎上提出的,但亦不外外以養形,內以養心兩方面,所以本欄目就從「養生必修心」、「養生先養形」兩方面展開,從旁又涉及了「養生概述」「疾病養生」「養生趣聞」幾個與養生有關的版塊,從不同角度和方面系統介紹養生的知識和方法
8、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到的養生先養心是從哪六個方面入手?
數千年的中醫葯發展史,記錄著無數先輩前賢對養生保健及延年益壽的豐富經驗和學術成就。縱觀歷代中醫文獻及養生專著的有關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養生理念有著自己的獨特魅力。
天人相應
《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黃帝內經》沿襲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專篇討論四季養生調神的具體內容,對起卧、穿戴、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如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其意為:春季推陳出新,萬物欣欣向榮,應之人體,適當晚卧早起,晨練散步於庭院,披散頭發,松緩形體,令情志得以暢達,其時多思生存而勿想消亡,多思給予而勿想掠奪,多思獎賞而勿想懲罰,惟有如此,才是符合春氣生發的養生之道。
動靜相宜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也是養生保健的基本理念。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醫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論述養生動靜觀之卓有見地者,當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太極動而生陽,動之動也;靜而生陰,動之靜也。廢然無動而靜,陰惡從生哉?一動一靜,闔辟之謂也。由闔而辟,由辟而闔,皆動也」(《思問錄·內篇》)。筆者以為,形需常動,神須恆靜,形動神靜,分而若一。
形神共養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也可用其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及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神,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運動的外部表現。
形神共養,是指養生既要注重養形,亦須強調養神,且養神先於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暢達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中醫傳統養生保健的具體內涵
養生范圍廣闊,內容眾多。就精神養生、起居養生、飲食養生、房事養生及娛樂養生等內容簡述如下。
精神養生
其是指通過主動地修德、調志、節欲等多種途徑,保全精神健康,達到形神合一的養生方法。
修德怡神
注重修德之人,行事光明磊落,性格豁達開朗,如此則情志怡然安寧,氣血和調,臟腑功能平穩,形與神俱,可得天年。大德必得其壽,孔子有「知者樂,仁者壽」之論,民間有「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之語,均應成為養生箴言。
有學者經研究認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一些膽鹼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腦中激素的釋放增多,強化神經活動,有助於延緩衰老,有利於健康長壽。修德怡神,是養生延年的重要方法,歷來受到養生家的高度重視,凡養生有道之人,均將其列為攝生首務。誠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言:「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調志攝神
人的情志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反映,喜怒哀樂在所難免。但若情志放縱偏激,極易影響人體氣機,輕則引起功能失調,重則導致疾病發生,故而通過主動地控制和調節情志活動,避免產生反常或不良的情緒狀態,可達到寧心攝神、健康長壽的目的。
現代研究也證實,長期的精神緊張、情緒焦慮、心理壓力過重,可以直接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免疫功能處於抑制狀態,而容易出現精神疲乏,失眠多夢,烘熱冒汗,煩躁不寧,情志抑鬱,食慾減退,性慾冷漠,心悸怔忡,若經久不已,甚至可誘發癌症。古今養生家所倡導的情志轉移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均為暢志舒情、愉悅心神的有效方法。但願諸君從養生保健角度出發,天天保持好心情。
人生在世,孰能無欲。但人之慾望,永無滿足,這是普通的心理狀態。要養生保健,就必須節制慾望,誠能做到「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素問·上古天真論》)。若能如此,可謂養生修心之高人矣。
俗話說:「妄想一病,神仙難醫。」因欲壑難填,終日憂心忡忡、胡思亂想,使心神處於無休止的混亂之中,便會嚴重影響人體臟腑組織以及氣血陰陽的功能活動,而損害身心健康。《道德經》指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要想清心寡慾、靜養心神,就應自覺地、盡力地做到薄名利、禁聲色、廉貨財、損滋味、除妄想、去妒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