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節氣養生,可以讓身體更健康嗎?
在快生活節奏的當代社會下,很多人迫於生活的壓力,選擇了對自己生活不太有利的生活方式,那麼也就有了一大批人逐漸加入了養生的行列。我們都知道養生是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的,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和方法來調節自己體內有害物質,那麼按照節氣養生是否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更健康呢?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吧。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養生一定會讓我們的身體變得健康的,但是按照節氣養生的話,主要是怎麼樣的養生法呢?那麼就有中醫師指出,在秋季養生就是比較合適的季節,因為在秋季的時候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所以對我們體內的調理也是比較得當的。
當然按照節氣來養生的話就顯得更加的科學一些,就比如說你在秋季的時候養生是專家指出比較適合的時間,因為那個時候果實之類的非常的豐富,而且有很多可以吃的東西,比如說一些白蘿卜胡蘿卜之類的他們就可以有效地調節自己體內肝肺部的功效。
而且在秋季的時候氣候比較涼爽,不是特別熱,也不是特別冷,所以特點適合進行養生的項目。有一句俗話說的是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這個對於秋季養生來說也是一大特色,所以我們在養生的時候也要分時間來養生,這樣會更好的,達到效果也比較科學。
說到傑去呢,就比如說在大寒小寒的時候人們的氣血在這個時候是宜藏不宜泄的,所以說在這個時候就要注意氣血的培養。這樣注意時節去養生的話就比較科學,而且也是和天氣的情況進行調整,所以說如果你是按照節氣養生的話,是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的。
2、葉滌生(二十四節氣養生法)
民間有句諺語: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從字面上理解,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常有「冷在三九」的說法,而這「三九天」又恰在小寒節氣內。之所以叫小寒而不叫大寒,是因為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月初寒尚小……月半則大矣」,按當時的情況延續至今而已。據說早年黃河流域的農家每逢小寒,家家時興用「九九消寒圖」來避寒,如今各種葯膳火鍋成了全國百姓消寒壯熱的美味佳餚。正因如此,很多人忽略了合理進補的問題,特別是青年人,自恃體強而暴飲暴食,飢飽寒熱無度,最終引來無窮後患。 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說明飲食物對人體的作用。小雪節氣雖已數九寒天,人們大補特補無可非議,但進補當中不可無章無法,應本著「因人施膳」的原則,了解飲食宜忌的含義,元代《飲食須知》強調:「飲食,以養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縱然雜進,輕則五內不和,重則立興禍患。」所以我提醒諸位在進補時不要被 「五味之所傷」,青年人更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補。 一般說來,青年人機體代謝旺盛,所需蛋白質和熱量較老年人多,而熱量主要來源於碳水化合物、脂肪。碳水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糧食之中,故青年人應保證足夠的飯量,注意粗細糧的比例搭配,並攝入適量的脂肪,在選用葯膳進補時應考慮這一因素。但年輕人有年輕人的特點,往往有些人因過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而招來不速之客——「青春痘」,學名痤瘡,它給年輕人帶來無盡的煩惱。 這里向年輕朋友簡單談幾句痤瘡的病因和預防。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究其病因和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而皮脂腺活動是受內分泌和精神因素影響的。青少年時期由於體內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分泌增多,導致皮脂淤積,形成毛囊口角化栓塞,增多的皮脂不能及時排除,因而形成了痤瘡。為避免痛苦發生,首先要注意個人衛生,溫水洗臉常洗澡,少吃油膩辛辣寒涼食品,多吃水果蔬菜,避免便秘發生,禁止用手擠捏,否則痤瘡消退疤痕依在。在治療上中醫將其分為四型:肺經風熱,脾胃濕熱,沖任不調,熱結血瘀型。方葯分別用[枇杷清肺飲]加減,[龍膽瀉肝湯]加減,[加味逍遙散]加減,[四物湯]加減。總之,得了痤瘡要及時請大夫診治,切不可自行處理。 說到進補,自古就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人們在經過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臟腑的陰陽氣血會有所偏衰,合理進補即可及時補充氣血津液,抵禦嚴寒侵襲,又能使來年少生疾病,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養生目的。在冬令進補時應食補、葯補相結合,以溫補為宜。 常用補葯有人參、黃芪、阿膠、冬蟲夏草、首烏、枸杞、當歸等;食補要根據陰陽氣血的偏盛偏衰,結合食物之性來選擇羊肉、狗肉、豬肉、雞肉、鴨肉、鱔魚、甲魚、鮁魚和海蝦等,其它食物如核桃仁、大棗、龍眼肉、芝麻、山葯、蓮子、百合、栗子等。
3、24節氣養生法txt全集下載
24節氣養生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百度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有一位老太太好哭,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了賣雨傘的,小女兒嫁給了賣面條的。這位老太太每天一看到太陽出來,就擔zd心大女兒店裡的雨傘沒人買。
遇到下雨的天氣,她想小女兒店裡的面條沒有太陽暴曬,面條賣不出去又怎麼辦呢?每天憂心忡忡的,無論晴天雨天,她都在哭,左鄰右舍勸不過來,乾脆就稱這位老太太「哭婆」了。
這是一個講心態的故事。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下雨天,老太太想著大女兒的雨傘會暢銷,而晴天想著二女兒的面條會好賣,不就是一個美好的結局嗎?這是人生的一種智慧,在回不開心的時候,腦子只消轉一個小彎,去看積極的一面,就會有不一樣的心境。
這雖然只是一個故事,但生活中還真有不會轉彎的人,遇到什麼不順或不開心,就一猛子扎進去,不會自我調節。慢慢地,不好的情緒在體內郁結久了,人就會變答得壓抑、郁悶。
這種情緒在中醫看來屬於肝氣郁結,人體的氣機運行通暢,情緒就相對舒暢。而氣是由肝來疏導的,肝就像一個英明的將軍,指揮……
4、春夏秋冬共計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該怎樣合理養生保健?
其實,二十四節氣不僅關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指導著我們養生!來看看中醫葯專家們總結的二十四節氣養生表吧!
節氣:小雪、大雪
平時大家都習慣熟吃蘿卜生吃梨,小雪之後不妨反過來。因為梨能潤肺清熱、養陰生津,對於剛入冬的燥咳效果很好;可用梨和蜂蜜隔水蒸熟吃。
中醫認為生吃白蘿卜可清熱生津,涼血止血,化痰止咳;而煮熟偏於益脾和胃,消食下氣。所以,從清熱生津的角度來說,生吃效果更好。但脾胃虛寒者不要生吃蘿卜。
節氣:冬至、小寒
冬至是養生的重要時間點,中醫認為「冬至一陽生」「陰極之至,陽氣始生」;陽氣開始逐漸萌發生長,如果注意養生有利於健康過冬,甚至能為來年春天的健康貯備能量。
俗話說「冬至餃子帶喝湯,不怕身上起凍瘡」。餃子最初是張仲景為治療百姓耳朵凍傷發明的,把驅寒活血的葯攪拌在肉餡里,給凍傷的百姓。
節氣:大寒、立春
大寒前後,年底應酬多、工作忙,缺乏運動,加上暖氣和室外寒冷的輪流考驗,很多人一不小心就感冒了。預防感冒除了加強鍛煉,還可以通過食療增加抵抗力。
節氣:雨水、驚蟄
正月是新年,為趕回家過春節,火車汽車上人多溫度高,易出現上火、口渴、便秘、乾咳等症狀,建議在車上少吃辛辣及鹵製品,不妨吃些柚子、黃瓜等降火。
節氣:春分、清明
春分這個時候的香椿,香味濃郁,鮮嫩清脆,口感和營養都是很好。中醫認為,香椿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健胃理氣功效。
傳統中醫養生認為,人類與自然界是統一的整體,與四季相應的二十四節氣與人體的養生保健有著密切的關系,順應四時以養五臟,能使人陰陽平衡,重獲健康。
5、迷羅 24節氣養生法
我買了。很好看。
說的是順應天時養生法。
6、各個節氣養生方法不同,秋分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秋分到來,證明夜晚愈來愈長,而白天慢慢變短。秋分過後,天氣也逐漸變冷,氣溫迅速下降,所以人們會在這個適合注意養生。因為秋分,晝夜平分,機體的功能也應該趨向平衡。那麼在秋分,有什麼好的養生方法?我個人覺得要解體渴,補氣津;胃部保暖,防止寒涼;飲食溫潤,多食酸味。
秋分過後,天氣變得越來越乾燥,所以就會出現陽氣減弱,陰氣增強的趨勢,養生要多注意身體陰陽的平衡。為了對抗秋燥,我們可以多補水,多喝粥。而且一些養陰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適合秋分時節食用。而當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氣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錯過的美味。
秋分防涼燥,要多吃溫潤的食物,多食酸味。白蘿卜、胡蘿卜都是具有降肺氣功效的蔬菜,芝麻、核桃等食物也是比較清潤的,秋季可以多吃。除此之外,蔥姜蒜這種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秋天人們容易乾燥,不管是皮膚還是咽喉,這就要求我們飲食要清淡,平日里注意保濕。
秋分之後,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要防止寒涼。夏季很多人都喜歡吃冰鎮的食物,就連冰激凌也是整箱往會買,但是到了秋分,都要跟這些食物說再見,要注意忌口,冰冷的食物不能再吃。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寒涼,而且根據氣溫的變化,要隨時增添衣物,為自己的身體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