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未病養生

未病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3 08:12:59

1、治未病究竟能治什麼病?這么火,既然沒病,那又怎麼知道葯效有無,是不是只是保健養生換個名堂而已

有些機構,利用人們對中醫治未病的理論似懂非懂的狀況知,來忽悠老百姓,買它們的暴利產品一一萬能的XXX,其實起不到治未病的作用,反而把人弄出病!
中醫講治道未病,指的是身體已經不舒服,但西醫檢查沒有實質性病變回,這時中葯的作用是把病消滅在萌芽中!
但注意:中葯是根據每個人,每樣病,辨症下葯,是有針對性的,而不是一個方子管所有答的病,所有的人,不是萬能葯!

2、什麼叫「治未病」?

簡單的說就是預防生病。 根據臟腑傳變規律,阻斷疾病向其他臟腑傳病。比如肝病邪實而脾虛就要補脾,以防止肝病傳脾。

3、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醫學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謂:「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筆者認為「治未病」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未病先防 《內經》開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與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指出古人長壽與今人早夭的原因。又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一語道破調養身心於未病之時的養生觀的指導意義。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也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遣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指出攝生養慎對未病前預防疾病有積極意義,提示若能內養正氣,外慎風寒,順應自然界的四時氣候,就可以抵禦外邪侵襲,從而避免疾病發生。唐代醫家孫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這種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思想對後世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曰:「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明醫楊繼洲《針灸大成》認為:「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即兩側足三里)有灸瘡」,明代李梃《醫學入門》言「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近代張錫純制急救回生丹、衛生防疫寶丹,發放給窮苦百姓以用來防治霍亂及疫癘的傳染。這與《內經》中的小金丹方「服十粒,無疫干也」及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民間佩蘭芷以避穢防疫的習慣,後世民間用蒼術、雄黃、艾葉等熏煙防疫;端午節熏之以蘭,戴葯佩石菖蒲、佩蘭預防流感熏醋等等習俗是一脈相承的。古語雲:「居安思危」,是對未病先防很好的詮釋。治病於初 《內經》雲:「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經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特別重視早期診治。《金匱要略》雲:「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示以人們若一時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須及時早期治療,以防病邪深入於內。另外《傷寒論》陽明腑實證及少陰證之三承氣湯,都為急下存陰之法,充分體現醫聖在傷寒病初起見有邪熱傷陰之端倪時即處處護陰保津的思想。清末蜀中名醫鄭壽全,診病精於分辨陰陽,尤其強調固護陽氣,列舉數十條陽虛證表現,於疾病初期,若見其確有陽虛表現,即投以薑桂附等辛熱之品,這是他在對傷寒論四逆湯證深刻理解基礎上的創見性應用,臨床實有效驗。既病防變 《難經·七十七難》雲:「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金匱要略》首篇首條也指出:「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均強調肝臟之病,多傳變至脾,治療當注意顧及未病之臟腑,以防疾病傳變。《傷寒論》第8條:「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太陽篇條文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多半都是討論誤治後的變證及其證治,足見誤治對疾病傳變的嚴重危害。仲景不厭其煩地告誡醫者,某病「不可下」,某病「不可汗」,某種治法「為逆」,某種治法「不為逆」;這些均是從治法上示人必須謹慎從事,免生他變。太陰篇「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理中湯本為治太陰病諸證的主方,然仲景不言理中湯卻言「四逆輩」,因太陰之客邪未罷勢必傳於少陰,使病情發展,用「四逆輩」一則對病勢較緩者可用理中湯治在太陰;二則對病勢急者又可用四逆湯為少陰設防。另外,仲景在方葯的服用方面也體現了保護正氣,防病傳變的思想。如十棗湯用棗湯調服以顧胃氣,三物白散「強人服錢匕,羸者減之」;服大承氣湯「得下,余勿服」,就連治太陽中風證所用的桂枝湯,在服葯時也強調種種,均示人用葯須當審慎,以免傷正助邪。後代各醫家受其影響,對這一既病防變思想分別有所發揮和創新。如清代名醫葉香岩的《溫熱論》中提出「或其人腎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驗之於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對素體陽氣不足者,治療時注意顧護陽氣」、「濕盛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也?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對於素體陰虛者,則指出「須要顧其津液,清涼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雲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息,灰中有火也」以防其變,同樣體現了「既病防變」的思想。前賢雲:「醫有慧眼,眼在局外,醫有慧心,心在兆前。」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病癒防復發 《內經》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後「谷肉果蔬,食養盡之」,「熱病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是說用葯祛病後,還需要調養身體的正氣,注意合理飲食,以防疾病的復發。張仲景也講,大病初癒,正氣未復,倘調養不慎,易致病復,應採取一定措施予以預防。如《傷寒論》157條服十棗湯,「得快下利」使水飲停聚胸脅之證得以解除後,採用「糜粥自養」的方法,以補養正氣,促進康復,以免復生它病。又以「吐利發汗,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谷氣故也」,提示霍亂病後胃虛,應注意飲食調理以防復病。仲景還特別在六經病後,專設《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一篇;清代吳鞠通有言:「病後調理,不輕於治病。」民國滬上火神派名醫祝味菊,其治療溫病,在邪去正虛的後期,常於方中加入適量附子,旨在恢復人體陽氣,不忘溫陽以補正防復。總之,治未病的思想體現了祖國醫學預防為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從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借鑒。(張明雪 張策遼寧中醫葯大學附屬醫院)

4、孫思邈未病養生的理念是什麼意思

算是歪解:數,應當是頻繁的意思。頻頻沐浴是個現象,還可能有心理問題。更何況沐浴是為干凈利落,天熱洗浴理所應當。如果熱不熱都沐浴,一次又一次的,不僅傷身著涼中邪,更是有問題了。

5、養生和養身在中醫治未病中的區別是什麼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百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就是指通度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所謂生,就是生命、生存、問生長之意;所謂養,即保養、調養、補養之意。養生具有一種長期性、長遠性。比如說「王先生30歲就很懂得養生之道,遠離煙酒,作息有規律,等等。他常說:『年答輕時懂得點養生知識,愛護身體,到回年老了也不用擔心會得什麼大病。』」可見,養生是長期的。它只是中醫領域才會出現的一個名詞,就是說,在中醫里才會有「養生」這概念,西醫是沒有的。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答個人見解,可能會有一些偏頗之處,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6、什麼是「治未病」?

「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

《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譯文:所以聖人不等病已經發生再去治療,而是治療在疾病發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亂事已經發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發生之前。如果疾病已發生,然後再去治療,亂子已經形成,然後再去治理,那就如同臨渴而掘井,戰亂發生了再去製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嗎?

(6)未病養生擴展資料

未病先防重在於養生。主要包括:法於自然之道,調理精神情志,保持陰平陽秘這三方面。

1、法於自然之道

顧名思義,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變化,起居能順應四時的變化:

春三月,應晚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舒緩身體,以使神志隨生發之氣舒暢;

夏三月,應晚睡早起,不要厭惡白天太長,應使腠理宣統,使陽氣疏泄於外;

秋三月,應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使精神內守,不急不躁;

冬三月,應早睡晚起,等到太陽出來再起床,避開寒涼保持溫暖,不能讓皮膚開張出汗而頻繁耗傷陽氣。

2、調理精神情志

即保持精神上清凈安閑,無欲無求,保持心志閑舒,心情安寧,沒有恐懼,調整自己的愛好以適合世俗習慣,不生氣,不使思想有過重的負擔,以清凈愉悅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目的,春天使情志隨生發之氣而舒暢,夏天保持心中沒有郁怒,秋天保持意志安定不急不躁,冬天使意志如伏似藏,保證心裡充實。

3、保持陰平陽密

《黃帝內經》所說:「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絕,精氣乃絕」,闡明了陰陽的平秘對生命活動的重要意義。調和陰陽是最好的養生方法,陽氣固密於外,陰氣才能內守,如果陽氣過於亢盛,不能固密,陰氣就要虧耗而衰竭;陰氣和平,陽氣周密,精神就會旺盛;如果陰陽離絕而不相交,那麼精氣也就隨之耗竭。

7、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養生謀略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e68a847a6431333361303131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至今為主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治未病包含兩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
「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閑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欲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歷代醫家都有非常重視「治未病」。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復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他論治未病主要從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著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實用價值。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深諳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義,他的著作《醫門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御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又如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於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清代名醫葉天士對於既病防變研究頗深,他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後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傷陰,其實與葉氏「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此外,東漢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等,注重強身健體以預防疾病的經驗也是很可貴的。

8、到了冬季疾病高發期,未病養生該如何養呢?

冬季是一個「乾燥、多風」的季節,一不小心就會著涼感冒,很容易就會上火咳嗽。冬天緩緩而過,尤其到了「數九」這幾天,感覺天寒地凍,連手都不想往出伸。

冬季氣候乾燥,所以飲食需要「潤燥」,建議「減辛增酸」,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別給「燥火」提供機會。那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多喝水:增加飲水量可以避免上火,每天喝水1700ml是底限,這個季節要加到一天2000ml左右,為你的身體降降火。

其次三餐方面:做到粗細搭配,沒事兒多吃點稀的,包括粥類和湯類,針對粥類,建議大家喝點八寶粥、紫薯粥、雜糧粥等e68a847a6431333431363638;針對湯類,建議新鮮蔬菜,少油少鹽。

最後建議大家要在冬季適當多攝入些新鮮的水果蔬菜。在蔬菜水果種類的選擇上,遵循應季、刺激性小以及「健康」。爆炸營養課堂的營養師,建議您冬季多吃下面三類食物:

冬天養生常吃:柚子

作為應季水果的代表食物,柚子可謂受到大多數人的青睞。酸甜可口,營養豐富,特別是其維生素C的含量(61毫克/100克),含量比檸檬和橘子都要高;水分含量充足(占總重的87%左右);非常適合在寒冷乾燥的冬季食用。

冬天養生常吃:山葯

山葯當中富含多糖物質,在寒冷的冬季經常食用對於胃部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建議可以作為冬季「主食」填充到您的食譜當中。當然,像紅薯、南瓜也是冬季不錯的選擇。

冬天養生常吃:花菜

無論是菜花還是西蘭花,都是冬季不錯的菜餚之選。但建議您在吃的時候不要過度烹飪(會損失較大營養成分),另外可以多種食材共同烹制(蘿卜、西紅柿與其都是不錯的搭配);烹調花菜,建議蒸煮燉,清淡少油鹽才能更好的還原食物本真味道。

當然,除了這三種還有很多的應季食材,對於飲食,還是要多種攝入,盡可能保證營養均衡。

寒冷與乾燥交集,在這個冷冷的冬季,各位要飲食多樣,增酸減辛;調整睡眠,早睡晚起;適當運動,注意方式;保持心態,請勿生氣。寒冷的冬季,請您靠譜養生。

各位朋友,最近你的身體狀況還好嗎?你還知道哪些飲食辦法,來幫助冬季補水呢?

9、養生能否治未病?

可以的,本身治未病就是著重調養,就是預防未發生但是有可能甚至將來會出現的疾病。恰好香港得勝養生會館好像是有針對治未病這一說的,其主要也是著重理療養生方面的,效果好像聽說還可以。具體你可以上網再看看。

10、中醫治未病是什麼意思?

「未病」即「疾病未成」,指體內已有病因存在但尚未致病的人體狀態,即來疾病前期。「治未病」的內容應包括4個方面:①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源②欲病就萌,防微杜漸;③已病早治,防其傳變;④瘥後調攝,防其復發。
「治未病」最早見於《史記·鶡冠子》記載,魏文王問百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王曰:「可得聞邪?」扁鵲曰: 「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若扁鵲者度,鑱血脈,投毒葯,副肌膚,閑而名出聞於諸侯。」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索問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答,亂已成而後治之。壁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與未病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