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秋分的養生

秋分的養生

發布時間:2020-05-03 07:55:25

1、秋分有什麼習俗和養生之道?

每年第十六個節氣——秋分。秋分到了,意味著正式進入秋季。秋分當天日夜時間均等,而後夜愈長日愈短。全國大部分地方氣溫下降快速而明顯。

有趣的節氣

雷始收聲:秋分之日「雷始收聲」,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入地收聲。陽光隨之衰微。前半秋,秋雲逶迤,秋霞爛漫已成告別。後半秋,陰風四起,秋雨纏綿,該秋蟲殘鳴、紅葉傷心了。

蟄蟲坯戶:後五日「蟄蟲坯戶」。王安石詩雲:「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坯戶。」「坯」在這里是「培」的意思,蟲類受寒氣驅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別殘秋,准備冬眠了。

水始涸:再五日「水始涸」,涸是干竭,水氣的影響,春夏水長,到秋冬就會乾涸。

習俗

秋祭月。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由於月宮中的嫦娥是位女子,因此有了「惟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即民諺所說「男不拜月」的傳統。

吃秋菜。嶺南地區,昔日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秋菜——一種野莧菜。採回的秋菜一般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

粘雀嘴。秋分這一天,農民按習俗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於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來破壞莊稼。

送秋牛。秋分時分便會出現挨家送秋牛圖的人。「秋牛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都是些民間善言唱者,主要說些秋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話,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秋」,說秋人便叫「秋官」。

豎雞蛋。「秋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這一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會有不少人在做「立蛋」試驗。

養生

秋分養生先養肺。秋分過後氣溫驟降,如若人體抵抗力差,容易引起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秋分時期一定要注意保養肺氣,根據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飲食方面應多喝水、吃糯米、蓮藕、銀耳等能生津潤燥的食物。

秋分時節防心衰。秋分時落葉紛飛、景象蕭條,易使人憂愁,對身心健康十分不利,甚至出現頭昏、乏力、心慌等一系列「心衰」症狀。所以,我們應保持心態平和,多多鍛煉身體,這不僅利於身體健康,還可以使心胸變得開闊。

2、秋分之後如何養生?

1. 秋日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為以後的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引發咳嗽等疾病困擾。

秋季人們很容易發困,總感覺睡不夠。適當午睡,能使人身體得到舒緩和放鬆,更能有精力工作。

2. 飲食清潤,預防秋燥

秋分過後,氣候乾燥,各種「秋燥」問題接踵而至,此季容易發生口舌乾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預防「秋燥」,應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秋分時節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

天氣轉涼後,春夏活躍於體表的氣血收回到體內,人的消化能力增強,是「收養」氣血最好的時間段。傳統醫學認為,秋季補血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秋季補血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補養氣血離不開補鐵,而補鐵應循序適度原則,不管是食物還是鐵劑,都須避免鐵攝入過量導致的鐵中毒。輕微鐵中毒症狀為頭暈惡心、腹瀉休克,嚴重者者甚至會昏迷死亡。

秋季可服用瑞克生血寧片補養氣血,作為「小劑量、高吸收」的安全鐵劑,生血寧片在高效補鐵的同時能預防鐵中毒。秋季適度補鐵補血,氣血充盈充滿活力,方能迎接寒冬對身體的挑戰。

3.適當秋凍, 提升抵抗力

秋季氣溫稍有下降,雖涼卻不是很寒冷,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如果過早保暖,機體對寒冷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使得人體對寒冷的調節能力下降,真正到了寒冬時節更加容易患病。如果適當「凍一凍」,則有助於增加人體自身皮膚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初季氣溫下降,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避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早晚溫差增大,特別是秋末冬初,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適當「秋凍」卻不能凍腳,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光腳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引發感冒。晚上臨睡前熱水泡一會兒腳也是不錯的秋季養生方法。

3、秋分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秋分養生注意事項

1、護體: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風多乾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濕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2、運動:以輕松平緩項目為主

秋令時節,如果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可以學習傳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從身體內部改善體質。

如果實在沒時間,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鍾,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等,也可登高望遠,以開闊心胸,使內心豁達,從而安定神志。

3、秋季進補切不可亂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經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秋季進補也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大禁忌。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

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進補。一些市民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葯物,就越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上,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4、秋分養生吃什麼好

1. 秋日起居,早睡早起

秋季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為以後的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引發咳嗽等疾病困擾。

秋季人們很容易發困,總感覺睡不夠。適當午睡,能使人身體得到舒緩和放鬆,更能有精力工作。

2. 飲食清潤,預防秋燥

秋分過後,氣候乾燥,各種「秋燥」問題接踵而至,此季容易發生口舌乾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

預防「秋燥」,應多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鮮山葯、梨、紅棗、蓮子等清補柔潤之品,少吃辣椒、蔥、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

秋分時節的鮮梨、蘿卜都具有行氣的功效,可以抵達人體各處潤燥。梨盡量熟食,可滋五臟之陰。

天氣轉涼後,春夏活躍於體表的氣血收回到體內,人的消化能力增強,是「收養」氣血最好的時間段。傳統醫學認為,秋季補血可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秋季補血不僅能固本培元,使身體正氣恢復,而且有利於驅病祛邪,使體內的陰、陽、氣、血、津液得到充實,使身體能進入到最佳的狀態。

補養氣血離不開補鐵,而補鐵應循序適度原則,不管是食物還是鐵劑,都須避免鐵攝入過量導致的鐵中毒。輕微鐵中毒症狀為頭暈惡心、腹瀉休克,嚴重者者甚至會昏迷死亡。

秋季可服用瑞克生血寧片補養氣血,作為「小劑量、高吸收」的安全鐵劑,生血寧片在高效補鐵的同時能預防鐵中毒。秋季適度補鐵補血,氣血充盈充滿活力,方能迎接寒冬對身體的挑戰。

3.適當秋凍, 提升抵抗力

秋季氣溫稍有下降,雖涼卻不是很寒冷,是「秋凍」的較佳時期。如果過早保暖,機體對寒冷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認識過程,使得人體對寒冷的調節能力下降,真正到了寒冬時節更加容易患病。如果適當「凍一凍」,則有助於增加人體自身皮膚黏膜對寒冷的耐受力,從而提高抗病能力。

初季氣溫下降,青壯年穿衣要有所控制,避免身熱汗出,傷陰耗氣。晚秋早晚溫差增大,特別是秋末冬初,常有強冷空氣侵襲,此時若再一味強求「秋凍」,就會適得其反。

適當「秋凍」卻不能凍腳,特別要注意讓腳保暖。光腳很容易著涼,引起腸胃不適,甚至引發感冒。晚上臨睡前熱水泡一會兒腳也是不錯的秋季養生方法。

5、秋分養生要注意哪些問題

1.飲食宜忌
 
在飲食上特別要注意預防秋燥。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種花色多樣,其中藕、荸薺、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蘋果、葡萄、百合、銀耳、柿子、芝麻、蜂蜜等,都是此時調養佐餐的勝品。在秋分時節,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秋分養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後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還容易誘發或加重疾病。
 
秋分時節進補也不可太過。首先,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能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還會引起發胖。此外,血液中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其次,忌慕名進補。盲目認為價格越高的葯物,就越能補益身體,但事實上,過量濫用滋補品反而可能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甚至引起鼻孔流血等。
 
2.生活作息
 
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哪怕比以往早10分鍾,也是進步。尤其是女性朋友,更要注意早睡早起。夜愈深,寒氣愈重,寒氣很容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秋日清晨氣溫低,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運動更要注意早晚溫差,以免受涼。
 
3.秋分運動
 
秋分時節,養生保健也應有講究,首要原則應順應秋季養生的節氣。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由於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乾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還必須注意四防:一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增減衣服。在鍛煉時不宜一下子脫得太多,應等身體發熱後,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後還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二防運動損傷。由於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的環境中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的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在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准備活動;三防運動過度。

6、秋分養生,秋分是什麼時候,秋分吃什麼養生

秋分一般在每年陽歷9月23日-24日之間,秋分可以吃的養生食物有:梨,鮮棗,西蘭花,銀耳。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

秋分這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古有「春回祭日,秋祭月」之說,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批復,自2018年起,將每年秋分日設立為「中國農民豐收節」。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答「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後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7、秋分養生注意

一、秋分養生注意事項

1、護體:防秋燥引起的感冒、咳嗽

在風多乾燥的秋季,燥邪入侵會使人得病,常稱為「秋燥」。如果不注意養生,當溫度和濕度發生較大變化時,人體的抵抗力就會下降,「最常見的就是感冒、咳嗽病人增多。」

據清遠市人民醫院中醫科的孟醫生解釋,秋季感冒的病人,剛開始的時候是鼻咽部黏膜皺縮而感覺乾燥,繼而由於充血會有痛感,出現鼻咽部發癢不適、干灼疼痛、乾咳少痰,氣管喉頭黏膜發病而咳嗽不止,稱為「燥咳」。

「如果燥咳不及時治療,可能會釀成氣管炎和支氣管炎,使肺部更受傷。」孟醫生提醒,由於燥邪侵犯口鼻等上竅,會常常伴有口鼻咽喉乾燥和陣發性較重的乾咳等症狀。如果僅以咳嗽為主症者,則稱為「秋燥咳嗽症」。

秋燥又可分為「溫燥」和「涼燥」,它們的結果都會導致陰津耗損,出現皮膚乾燥和體液丟失等症狀,並傷及人體肺部。其症狀主要表現為口乾、唇裂、鼻塞、咽痛、陣發性乾咳,甚至流鼻血或咯出帶血的痰等一系列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乾燥症」。針對以上的症狀,應該接受不同的治療方案,對症下葯。

2、運動:以輕松平緩項目為主

秋令時節,如果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還可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有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禦能力。

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可以學習傳統的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等「拳打卧牛之地」的功夫,從身體內部改善體質。如果實在沒時間,早上凝神深呼吸三分鍾,也大有裨益。此外,可選擇一些寧心安神的娛樂活動,如書法、繪畫等,也可登高望遠,以開闊心胸,使內心豁達,從而安定神志。

8、秋分如何養生

秋天就這樣來了,天一下子轉涼,讓好多還在盡情享受裸露夏季的MM們很是吃驚加遺憾,想著很多還沒來得及穿的漂亮衣服就要這樣沉入箱底默默無聞了,不免有些傷感吧,可是也不要沉浸在傷感中白白錯過了涼爽的秋季哦,要知道,從養生角度看,秋季可是很關鍵的呢。因為漫長炎夏與冷冬的交替,需要更多呵護,讓身體能夠儲存能量度過寒冬。

從中醫節氣看,中秋是氣候轉換的分界點。中秋之前算早秋,一過中秋,天氣明顯轉涼,早晚溫差大,人體新陳代謝漸緩,尤其老人、小孩,抵抗力弱容易感冒、咳嗽。除了上呼吸道毛病外,有些人甚至會皮膚乾燥,或腹瀉、便秘等腸胃功能失調。

秋燥傷人

「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是秋燥,」不同於夏天雨水多,濕度高,秋天氣候乾爽,燥氣為主。 燥,呈顯在身體的症狀多是:發炎、腫痛、干。

古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到:「燥勝則干」,中醫學認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如果肺氣太強,容易口乾舌燥、乾咳、喉嚨痛。肺在五行屬金,金克木,木在中醫屬肝,如果肺氣過強容易傷肝木,產生虛火、肝火。

身體的血、津液與痰是一體的,會互相轉化。當負責藏血的肝功能弱時,身體血液循環不良的地方津液就不足,自然導致皮膚乾燥、口渴、失眠、大便干解。

7招讓你天涼好個秋

第一招:少辛增酸 忌寒涼

秋天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因為中醫認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強肝木。」

從食物屬性解釋,少吃辛,以免加重燥氣。多吃酸食有助生津止渴,但也不能過量。

有些人愛吃酸梅止渴,「其實酸梅屬於鹼性,」吃多了影響腸胃道消化機能,容易發生潰瘍,一旦天氣更冷,罹患消化性潰瘍的機率大增。

至於脾胃保健,多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少吃生菜沙拉等涼性食物。就太陽能量來說,秋天陽氣漸收,陰氣慢慢增加,不適合吃太多陰寒食物。「菜最好過個火,燙一燙再吃。」

尤其應避免瓜果,因為「秋瓜壞肚」,像是西瓜、香瓜易損脾胃陽氣。不妨適量吃蘋果、柿、柑桔、梨、葡萄和龍眼。

「順著大自然節氣吃當令水果最好了,」現代人因為運輸方便、科技發達,可以輕易吃到其它季節盛產的水果,反而容易吃錯食物,「你想想,古人的秋冬哪有西瓜?」

貼心小秘方:

可滋陰潤燥:銀耳、甘蔗、芝麻、梨、菠菜、豆漿、蜂蜜、藕等。

偏酸性水果:蘋果、葡萄、石榴、楊桃、檸檬、柚子、山楂等。

辛辣食物少吃:姜、蒜、韭、椒、蔥等。

第二招:養陰補氣

中醫師不反對秋天進補,但了解自己是哪種體質很重要,因為「補」的內容也各異。

有時出現上呼吸道毛病,以為感冒,其實不然。而是有些年紀大的人唾液腺分泌較少,容易眼睛干澀、乾咳舌燥,並沒有出現紅腫痛的發炎現象,中醫稱為「陰虛」,要適度服用養陰葯,以改善體質。

如果屬於過敏體質,著重「補氣」,要偏向溫補,忌吃寒涼食物。

在門診中會發現,病人經常「補錯葯」。有一次,醫生發現怎麼都控制不好過敏體質患者病情,經詢問後才知道,病人私下吃蜂膠。

很多人以為蜂膠對過敏性疾病很好,其實蜂膠在中醫屬於寒性,剛好與治過敏體質溫熱葯相沖。病患一停用蜂膠,症狀立刻改善。

另外,經常腹瀉等腸胃功能不好的人,建議多補鰻(最好清蒸)。

貼心小秘方:

常見的養陰葯:枸杞、玄參、玉竹、麥冬,可促進唾液腺體的分泌,可潤喉,也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

常見的補氣葯:人參、黃耆、白術、茯苓(不過,在劑量上難以拿捏是否適合自己體質,不論食補或葯補,最好找專業中醫師問診。)

第三招:情緒保守,收斂元氣

依照自然界律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了貯存體內陽氣,要早睡早起。

《皇帝內經》記載:「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在秋主「收」的原則下,情緒要慢慢收斂,凡事不躁進亢奮,也不畏縮郁結。「心要清明,性保持安靜,」在時令轉變中,維持心性平穩,注意身、心、息的調整,才能保生機元氣。

第四招:適當的運動

北京的秋天不算太冷,空氣品質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運動,吸收天地精華。尤其伸展動作,可幫助拉身,維持身體靈活度,滋脾補筋,強化循環。

伸展具有「運化作用」,能收斂心神。運指呼吸,「運之始暢」,意思是呼吸一旦舒暢開來,「化之始通」,從呼吸帶動的循環系統、腸胃消化到內分泌系統,一路順暢,氣血循環自然活絡。

要注意的是,早晚較冷時,不要在外面運動。尤其老年人,容易受寒,需調整運動方式。

貼心小秘方:

早晚天冷:建議在室內運動,如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或瑜伽等。

白天戶外:建議老年人多緩步走,年輕人可快步走,走到微喘或微微出汗。可增強心肺功能、調整氣血。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種說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這是延伸自五行理論(「木火土金水」對應「青赤黃白黑」再對應「肝心脾肺腎」)。

然而中醫師有另番詮釋。

「秋與白,有點穿鑿附會,」尤其白色食物多偏寒涼,像白菜、蘿卜這類,「吃吃當然不錯,可是如果屬於過敏體質,會愈吃愈嚴重。」顯見中醫理論絕非一板一眼,必須適個別體質而異。

另外秋天萬物枯敗,充滿蕭瑟肅殺氣氛,情緒容易受影響。五行中既然秋天對應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讓心情更愉悅輕快,別人看起來也較有生氣,不致死氣沉沉。

第六招:強身健肺養生功

秋氣通肺,秋燥易傷肺,因此秋天首當保養肺臟,以下介紹兩種養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擴展心、肺脈及肝、脾、胃功能,有助於神智清明,身體輕盈靈活。

步驟: 1.眼神平視,吸氣,兩手順勢甩高過頭,身體向上挺拔。

2.吐氣放鬆,兩手平均朝身後下甩。

3.如此來回運作,連續約十分鍾。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幫助情緒內斂、收攝平和。

步驟: 1.兩腳平行與肩同寬。

2.吸氣時手心上捧,順勢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發出聲音,緩緩吐氣,兩手向兩側平推伸直,然後慢慢放鬆。

4.兩手放下,身形回正。 第七招:秋季養生食譜

A.潤膚止癢粥

B.清蒸鱸魚

C.滋陰銀耳羹

D.秋季養生茶:桑菊茶

去這里看,全是如何養生的文章

9、秋分養生保健重點是什麼

秋天容易秋燥,而防治秋燥養陰益氣是關鍵,養陰可以抄防止肺燥,益氣可以溫養肺氣。因此,在此節氣可以多吃有養陰益肺的食物,如百合、蓮子、藕、銀耳、梨、蜂蜜等。及時補充人體的津液,則可以襲達到生津潤燥、清熱通便的功效。


秋分養生要注意:

1、秋分節氣預防疾病侵襲 ,秋季是一個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進入秋百分節氣後,咽喉疾病、心腦血度管類疾病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會有所增加。

2、晝夜溫差將問會加大,血管容易收縮,血壓就會升高,對於已有心腦血管病的中老年人來說,目前正是復發高峰。專家提醒,有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應盡量減少酒、鹽、油的攝入,適度增加鍛煉。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應特別注意胃部的答保暖。

10、秋分怎麼養生

這個周六,也就是9月23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秋分。秋分這天,晝夜等長。從秋分起,北半球晝短夜長將越來越明顯,晝夜溫差將逐漸加大。

深秋時節早晚溫差大,人體免疫力也會下降,這時細菌很易入侵,人也容易生病。特別是處於孕期的准媽咪們。那麼,秋分時節准媽咪該如何養生?智靈通專家提醒,關鍵要把好5道關。




穿衣關:注意保暖、及時增衣

智靈通專家表示,秋分後,溫度明顯下降,早晚溫差加大,准媽咪此時外出,盡量減少穿著露趾的涼鞋,衣著要隨著溫度變化及時增加,同時要注意腰腹部、膝關節、足部的保暖。

智靈通專家提醒,准媽咪不要穿得過於厚實、嚴密,不要過度保暖,使身體容易出汗,那樣反倒容易著涼感冒。也不可一味地「凍!凍!凍!」要根據突變的氣候,靈活掌握。




作息關:規律作息、充足睡眠

智靈通專家表示,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准媽咪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身體如果持續處於疲勞狀態,會大大降低准媽咪身體免疫功能,保證足夠睡眠對准媽咪來講非常重要。



智靈通專家提醒,秋分後,准媽咪要調整作息,養成早起早睡的習慣。每天保證8小時充足睡眠,午間適當午休1小時。晚上可用溫水泡腳,水溫不宜過熱,時間在15到30分鍾。

飲食關:多吃蔬菜、潤燥防上火

智靈通專家指出,秋分以後,「秋燥」來襲,准媽咪應以健脾潤燥為主,建議多吃梨、銀耳、百合、豆製品等,多吃等富含維生素C的綠葉蔬菜來防「秋燥」,避免上火。

秋季正值螃蟹最肥時節,很多准媽咪美食當前,沒有免疫力。這里,智靈通專家特別提醒,螃蟹雖然富含蛋白質,但是因為其性寒,進食過量易引發疾病,孕期准媽咪要謹慎食用。



鍛煉關:適當鍛煉、動靜相宜

智靈通專家建議,適當的戶外鍛煉可以調動身體活力,舒緩情緒,減輕准媽咪的精神壓力。適度運動還能增強准媽咪免疫功能,秋天氣候宜人,准媽咪可選散步、游泳、瑜伽等運動。

智靈通專家提醒,孕婦總待在室內,不願參加戶外活動,會降低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准媽咪可以在氣溫較高,空氣較好的天氣,進行戶外活動時,家裡開窗通風,凈化空氣。



情緒關:足量DHA,勿「悲秋」

智靈通專家表示,很多准媽咪在入秋後會產生悲秋和多愁善感。這是由於,入秋後,陽光照射減少,體內褪黑激素逐漸增多,人的情緒難免消沉低落。

智靈通專家提醒,美國研究發現,DHA與抑鬱症之間存在聯系,孕期足量補充DHA有助於降低孕產抑鬱風險。准媽咪保持良好心態,改善不良情緒。



內容來自: 寶寶知道App用戶 $智靈通媽媽課堂$

與秋分的養生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