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養生種植

養生種植

發布時間:2020-05-03 02:44:17

1、怎樣養生最好?

2、種植什麼最賺錢而簡單

農村種植致富項目一直是農民創業者的最佳選擇,農村種植業什麼最賺錢?農民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選擇農村種植致富項目才能真正帶領農民朋友走上致富的道路,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農村種植業什麼最賺錢吧! 之特種玉米 特種玉米是具有較高經濟、特色種植營養和加工價值的專用玉米品種,如鮮食玉米、葯用玉米、觀賞玉米等都屬於特用玉米。通過深加工,特色種植特用玉米的終端產品可實現較大幅度的增值,種植效益高。因此有「增值玉米」之美稱。 至今世界上對特用玉米的培育、特色種植種植歷史已有100多年,其中美國處於全球領先水平。近年來隨著糧農增收要求的提高,特色種植以及玉米功用專門化的加強,種植特用玉米今後也是中國玉米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為此,近年來中國農業、特色種植科研等部門均對特用玉米種植業給予了較大支持。部分領域已接近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已經初具規模。搶占自己的地盤,投資大小豐儉由人,回報可觀。 之果樹 果樹種植在現在的市場上也是一個非常賺錢的市場,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有品質的生活,每天飯後水果養生有美容,市場上對水果的需求量增大了,因此選擇果樹種植項目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果樹種植,果樹種植作為經濟作物中效益比較高的一種行業,受到一些地區農民的歡迎,但要真正取得好的效果,還是要具體根據各地情況來看,總的來說,每一種果樹品種都有他最適宜的生長區域,果樹種植,也就是說要選擇你們當地最適合生長的果樹品種,這個是首要的。果樹種植,結合當地自然條件選擇當地適合的品種,可以說成功一半。再者要根據自己當地市場情況,果樹種植,一般已經普遍種植的普通品種就不要發展了,量大價低,競爭沒有什麼優勢。 順應時代的發展變化,選擇果樹種植賺錢投資有市場。可以選擇一些名優新特品種來發展,市場價格高的品種,象南方香蕉柑橘,北方蘋果梨子等大宗水果就不要發展了的,目前一個趨勢就是第三代水果小雜果普遍效益比較高。 之種植蘑菇 農村種植以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生產是姚庄農業的主導產業,是嘉善「白色」產業帶的主導區。種植歷史開始於20世紀中期,農村種植1968年,勝豐(窯浜斗)、展豐等村15個生產隊開始種植18620平方尺。農村種植1983年起,開始推廣家庭種菇。1985年起,引進上海市嘉定縣先進技術,把原來泥土栽培改為河泥栽培。農村種植1998年,發展大田高棚蘑菇、高溫蘑菇,全鎮種植蘑菇面積達400萬平方尺。截至2007年底,全鎮農村種植面積2200多萬平方尺,農村種植總產量達到2000多萬公斤,總收入超過1億元,已成為浙北最大的蘑菇生產基地。 之重要種植

3、園藝與養生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是《素問·生氣通天論》篇對人體生理功能的精闢描述。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關系的結果。
陰陽學說是古人用以認識自然和解釋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其實人體精神,生活,語言,行動的准則都應是陰陽的平衡,及儒家的思想:「不偏不倚」。達到了這個准則,才是恰到好處。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治療原則中的應用:寒者熱之,是指人體中的陰氣太盛,陽氣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肢體冷痛不適的症狀,用諸如生薑,附桂之類溫陽散寒的葯物,使陽氣得以增強,過盛的陰氣得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肢體冷痛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灸溫通,可達到同樣的效果。熱者寒之,是指人體中的陽氣亢盛,陰液的相對不足,導致人體出現發熱口乾的不適症狀。用諸如黃連,石膏,生地之類清熱生津的葯物,使陰液得以增加,過盛的陽熱得以減退,達到陰陽的相對平衡,使發熱口乾諸症狀得以好轉或消失,或用針刺的瀉法或放血,可達到同樣效果。
二、陰陽學說在西醫治療原則中的應用:我們把血壓過高設定為陽,過低設定為陰。血壓過高是陽盛的表現,血壓過低是陰盛的表現。人體的血壓高於140/90mmHg時,就會出現頭暈、急躁、易怒等表現。血壓低於120/80mmHg 時,也就會頭暈,乏力等症狀。血壓的過高或過低也是一種陰陽不平衡的病理機制。當血壓過高,給降壓葯,實則為潛陽泄熱的治法。血壓過低,給升壓葯,實則為溫陽補氣的治法。所以說高血壓病的治療從大的原則上講,也應屬於平衡陰陽,使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即血壓在120/80mmHg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才能有一個好的狀態,也就是精神乃治。同樣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我們把血糖過高設定為陽,血糖過低設定為陰。血糖的過高是陽盛傷津的表現,血糖的過低是陰盛耗傷陽氣的表現。血糖過高用降糖葯物,實則為抑陽降火。血糖過低,用升血糖的葯物,實則為扶陽益氣。故糖尿病的治療亦為平衡陰陽的治療法則。是人體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及血糖在空腹時保持在3.9—6.1mmol/l左右的范圍,只有這樣人體的機能才屬大致正常的范圍,也就是精神乃治。
三、陰陽學說在飲食烹制中的體現:我們要烤一個美味香脆的餅子,就要火力適中,當火力太大燒烤時,短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皮焦里生,餅子質量下降,人們就不喜食之。反之,當火力太小燒烤時,用很長的時間烤出的餅子就會無色而不熟,不能食用。我們把火力太大設定為陽,火力太小設定為陰。陽的過亢或陰的極度不足,都烤不出好的餅子。只有陰陽的相對平衡,即火力大小的適中,才會有滿意的效果,即燒烤出味美香脆的餅子。
四、陰陽學說在飲食量中的體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餐吃多少,不同的人均有一個相對恆定的量。我們將飲食攝入過量設定為陽,飲食攝入不足設定為陰。陰陽的相對平衡即我們每餐攝入相對恆定的量。假若2—4兩為某個人每餐恆定的量,當飲食攝入過量為陽有餘,飲食攝入過少為陰不足,2—4兩為陰陽的相對平衡點。長期攝入過量會損傷脾胃,或導致肥胖症的發生。反之,長期飲食攝入不足,就會導致營養不良、貧血等病。只有按生活規律,每次攝入定量適量的飲食,才有利與身體的健康,即過量或不足(陰陽失衡)均對維持生理狀態不利。而適當的飲食量(陰陽平衡)才有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狀態。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飲食要求就是患者的飲食每日攝入的熱量和消耗的熱量保持相對的平衡,其血糖才能保持在相對正常的水平。其觀點還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問題。
五、陰陽學說在人的行為中的體現:人們日常的行為應該不急不躁且不拖拉,辦事心中有數,井井有條,這樣的人才是一個良好心態的人。過於急躁過於拖拉均非正常人格。我們將性格過於急躁設定為陽,性格過於拖拉設定為陰,陰陽的過盛或不及,均不能取得最佳的辦事效果。過於急躁的人,頭腦簡單,不能深入到事物的深處,抓不住事物的本質,處理的問題漏洞百出,不能取得良好的辦事效果。過於拖拉的人,往往失去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或機遇,使原本能取得好的結果的事物,因為失去機遇而處於被動或不利狀態。故人體的行為也是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做好事情。
六、陰陽學說在日常生活語言中的體現:在日常語言對人體的評價中,也反映了陰陽平衡的觀點。譬如說某人聰明能幹,是對這個人的贊美肯定,是接受評價者很喜歡聽的語言。如果說某人太聰明了,其評價的含義就發生了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斤斤計較,事事從小事著想,蒙騙別人,使人上當,是對其人的否定而不是肯定。評價某人老實忠厚,是對這個人的贊揚肯定,說那個人太老實了,其評價的含義也發生了相反方向的變化。意味著其人辦事呆板教條,辦事不靈活,也是對其人的否定。我們將聰明設定為陽,太聰明就是陽亢。將老實設定為陰,太老實就是陰盛。陽亢和陰盛均非常態也。只有聰明和老實達到一定的度,才是恰到好處,這樣的人才是人們喜歡交往的人,是我們做人的追求目標。
七、陰陽平衡在運動鍛煉中的體現:馬克思曾精闢的論述:「生命在於運動」,說明了運動在生命中的作用。活動二字,就是說想活就得動。平時注重活動鍛煉的人,氣血運行就通暢,體內的代謝廢物就易被代謝出去,人的精神狀態就好,平時就不易生病。但並不是運動的次數越多越好,運動的量越大越好。有調查顯示,職業競賽運動員的壽命低於正常人的壽命,我們將運動鍛煉過度設定為陽,將不去參加運動鍛煉設定為陰。陰陽失衡就不能取得鍛煉應有的效果,只有運動鍛煉適量(即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才能延年益壽。
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是養生,延年益壽的基本法則。人之所以生病,是陰陽長期失衡的反映。所謂的醫生治病,其目的就是將失衡的陰陽重新調節成相對平衡的陰陽。養生保健涉及到陰陽平衡的諸多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其表現在吃、穿、住、行、用。在精神生活方面,其表現在性、情、意。都不可過剩或不及。掌握好適當的度,這個度就是陰陽平衡的最佳程度。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追求各方面得陰陽平衡,使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養生格言摘錄:
一、養生有五難: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言不斷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經散為五難。
二、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慾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慾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慾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慾則剛。
三、養生十六宜:
發宜常梳 面宜常擦 目宜常運
舌宜舔齶 齒宜常叩 耳宜常搓
津宜常咽 肩宜常聳 臂宜常抻
腹宜常摩 腰宜常捂 背宜常暖
肛宜常收 腿宜常曲 踵宜常提
足宜常按
道教養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應,和諧統一「天人相應」是道教的宇宙觀,同時也是道教養生的重要思想基礎。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德經》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最初由無形無質的「道」生出真元之氣,真元之氣化生為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氣,陰陽交合感應而又化生天地間萬物眾生,此為造化之道。可見,人與自然萬物皆歸源於道。老子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二十五章》)。人的行為應該仿效自然、服從自然、順應自然而動,而不應違背自然、破壞自然,人與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諧與生態的平衡。道教理論高度強調了人與自然、人與天地大環境的和諧統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將人身視為一個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構相應 ,即達到「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時,人就有可能「長生久視」,頤養天年〔1〕。道家從道學角度以「天人感應」學說闡明養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貴生,樂生惡死「重人貴生」是道教的生命價值觀,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與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見人是世間萬物中最重要的,社會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個人都應「貴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給予主體選擇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壽限是不確定的,是可以通過人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長存,因此主張並且相信經過一定的煉養過程,精神和形體可以相守不離,即形與神俱,實現長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終極目標,這其中包含了一種積極主動的人生態度。《太平經》在這方面則予以反復闡明:「人居天地之間,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認為人為萬物之靈,是普天下最珍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應當「以生為貴」,「樂生惡死」,人人都有珍惜生命、延長壽命的本能要求和權利,因而人活在世上,應以追求快樂、幸福、健康、長壽,乃至長生不死為最高理想目標。
1.3 形神統一,性命雙修「形」是人體的一切組織結構,「神」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形神統一,是形體與精神的結合,是形態與機能的統一。《太平經》指出:「人有一身,與精神常合並也。常合則吉,去則凶。」認為形神「常合即為一,可以長存也。」晉代葛洪認為:「形須神而立焉」,「形勞則神散,氣竭則命終」,認為生命是形神的統一體,形與神是相互依存,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二者不可分離。由於道教的養生思想強調形神合一,因此在修煉過程中,既重視精神的修養,也重視形體的鍛煉,並竭力把精神與肉體的修煉密切結合起來。性命與形神是兩對可以相通的概念。性與神相通,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等;命與形相通,謂人的形體軀體、存在等。漢唐時期,養生家多稱「形神共養」,唐以後之煉養家則多稱「性命雙修」。道教的性命雙修養生理論所追求的是整個人生修養體系,並借這個理法完備的體系,以達到人生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與中國儒家、佛教的養生學相比較,唯道教性命雙修,故更為圓滿。
1.4 修德行善,頤養天年道教「重命養生」的目的,並非僅僅的為了長生不死,因為人不僅是自然產物,更是社會存在。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在事實上成為道教仙學理論的基礎。自我肉體修煉與自我心靈的完善,自然而然合二為一,養生與道德緊密聯結。道教認為,修仙道之前必須修人道,人道不修焉能成其仙道。而成仙道的前提在修德,揚善抑惡,實現生命之轉化的關鍵是人的德行。中國文化重視自我修養的傳統自古就有,《周易》說:「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尚書》認為滿招損,謙受益是天道的規律,提倡做人應「慎厥終,修思永」。
道德修養,一方面是性情的修養,另一方面是行善積德。為善而生,為惡則死;善則長生成仙,惡則與仙無緣這樣,長生成仙即成為至善的標志〔2〕。人的道德表現有善有惡所以人的命運也有好有壞,壽命有長有短。而道德表現是人能自主選擇的,一個人的選擇就決定了他的生命走向。任何人無論富貴或是貧賤,健康或者羸弱,只要行善,生命就會充實而長久,長生不死就是所得的回報。善的人生就是福與樂的人生。 可見,道德修養是長生不老的必備條件。一個人想修成神仙,除了外服仙葯,內練精氣之外,還必須積大功德,功夫、功德並俱,方可成為「天仙」。道教在面對死亡的陰影之前,以高度責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奧妙,力圖創造一個統一的完美的自我,使之依從人類的願望,讓生命進入永恆狀態。
2 道教養生觀在傳統醫學中的體現
道家充分肯定人存在的意義,認為通過採取各種養生手段來愛護保養自己的身體和生命,就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原始道教中的許多思想被傳統醫學的經典所吸收,最終形成獨具特色和優勢的中醫養生學。
2.1 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 道教養生思想以「天人合一」理論為核心。首先,體現在人體的內環境與外界的自然環境是相互協調統一的,二者共同經歷著事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道教養生非常重視按照季節和時辰進行修煉,如:服食養生、房中術以及日常攝養衛生即是如此。其理論根源來自於道教「天人相應」。其次,人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是同構相應的。不僅人的身體器官構造與宇宙結構相應,而且通過陰陽五行八卦等符號體系,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一個同構體系中。「道」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為宇宙的本體,萬物變化之源,所謂「萬物之宗」。《淮南子·天文訓》稱之為 :「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為陰陽,陰陽分而萬物生」。可見老子這個「道」實際上是一種有象可見,有精可存,其真可信的物質,由這種物質衍生為「一」,「一」即元氣,再化生陰陽而成萬物,說明「道」如同太極是萬物化生之原始。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明確地指出了「道為萬物之宗」,並同時表明人只有掌握宇宙運動的規律,掌握陰陽之道,方能養生而防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故四時陰陽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者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為得道。道者,聖人從之,愚者背之。」此外,《素問 》尚有「謹道有法,長有天命」、「謹奉天道」之語,也是告訴人們,人應順應自然法則,並遵從之,才能壽老而長生。並提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凡事要先知「道」之理,方能行「道」之術。可見養生防病應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前提條件。
2.2 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 道教樸素地將人的身體比作一個小宇宙,並與自然界的大宇宙聯系起來,不僅要調諧人體「小宇宙」的運行,而且還要調諧「小宇宙」與「大宇宙」的運轉。同時,人是自然的產物,人和自然界也是統一的整體。由此提出「天人相應」的養生學說,認為人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中醫學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為中心,心為主宰,通過經絡將人體各個部分相互聯系起來的有機的統一整體。《素問》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靈樞》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明確地指出自然界是生命的源泉,人體的生理、病理、生長、發育、衰老、死亡都與自然界的變化休戚相關。人體自身以及人與自然界之間必須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才能健康長壽。《素問·調經論》曰:「陰平陽秘,自然界存在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由於人類長期生活在這種自然環境中,已經能夠適應四季的變化,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規律:春夏陽氣升發,秋冬陽氣潛藏。如果人們在養生過程中,能夠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調節臟腑的機能活動,注意養精安神,益氣補血,保持機體陰陽平衡,身體就會健康,就能延年益壽。《素問·上古天真論》曰:「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所以養生防病之核心是要調整陰陽平衡,最終達「陰平陽秘」的和諧狀態〔3〕。
2.3 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道家認為,「精」是人的物質基礎,它不僅是物質現象,也是精神現象。是人體正常生命的物質保證。中醫認為: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分為「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秉受於父母,「後天之精」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和肺吸入之清氣,「先天之精」必須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方可保持充盈,發揮其功能。道家認為,「氣」是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身的本源。《莊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氣聚成人,氣消則人亡。中醫的「氣」是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重要的物質。《難經·八難》曰:「氣者,人之根本也」。人體的「氣」具有很強的活力,有不斷運動的特性,它既是人體重要的組成部分,又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推動著人體生命進程,貫穿於生命運動的始終。「氣」的活動一旦停止,生命也便終止。中醫的廣義「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狹義之「神」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道家認為,「神」是人的生命來源。老子說:「穀神不死」,即養神才能不死,「神」要靠「氣」來滋養才得以發揮功效,人只有注重「神」的內守,才能身心健康。
道家和中醫都認為三者之間相互聯動、相互為用,精、氣、神被稱為人身之「三寶」。精能化氣,為氣之源,氣能生精;精充氣旺,氣生精盈。精氣是神活動的物質基礎,精充則神旺,精虧則神疲;神能御精,神安則精固,神盪則精失;精為神之基,氣是神之力,精氣充足則神才充沛旺盛。由此強調了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以及養生中的重要意義,主張在養生過程中要注意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三寶」,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之基礎,如此可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3 小結
道教養生觀,就是道教對人的生命、人與自然、精神與自然關系等一系列問題的基本認識和態度,也就是道教養生思想的基礎。道教文獻中的大量的養生著作和道教養生方術,充分體現了道教珍愛生命、重視養生,渴望永生的熱忱和探索精神。道教獨具特色的養生觀中包含其積極的人生態度,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它對中醫養生學理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形成了以順應自然、與天地合參為養生防病前提;以陰平陽秘為養生防病之核心和以精充、氣足、神旺為養生防病之基礎等的中醫養生學養生防病的基本思想。為使中醫養生學理論體系不斷完善,我們應在此基礎上繼續挖掘和整理,投入更多的精力、採用更科學的方法,將探索延年益壽的研究工作持續做下去。
園藝療法,HorticulturalTherapy,日本稱為園藝療法,韓國稱為園藝治療,簡單的定義是:利用園藝來治療。園藝療法概念的最早起源在1699年,一位名叫李那托·麥加的人在《英國庭園》中對園藝的治療效果記述道:在閑暇時,您不妨在庭園中挖挖坑,靜坐一會,拔拔草,這會使您永葆身心健康,這樣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別無它途。
園藝療法操作的主要方面:
1.活動(Movement)的成分
身體運動(全身、上肢和手,下肢的運動,筋骨與關節可動部位,協調性) ,刺激感覺(觸覺、視覺、聽覺、平衡感、溫冷覺、味覺、嗅覺等)。
2.注意力集中(Intention)的成分
注意力集中,智慧(經驗)積累,加深理解力。
3.生命(Life)的成分
季節的變化,生長周期的變化,生命力的增強。
4.抑制(Keeping)的成分
適度的疲勞,增加體力與促進心臟機能,時間的有效利用,人們之間的交流。
「園藝療法」養生全攻略
園藝療法的精神功效
(1)消除不安心理與急躁情緒在醫院病房周圍種植草木,病人於其中散步或通過門窗眺望,可使病人心態安靜。據報道,在可以看見花草樹木的場所勞動,不僅可以減輕勞動強度,還可以使勞動者產生滿足感,如果是園藝栽培活動地的話,效果則更佳。
(2)增加活力投身於園藝活動中,使病人、特別是精神病患者忘卻煩惱,產生疲勞感,加快入睡速度,起床後精神更加充沛。
(3)張揚氣氛一般來講,紅花使人產生激動感,黃花使人產生明快感,藍花、白花使人產生寧靜感。鑒賞花木,可刺激調節鬆弛大腦。
(4)培養創作激情盆栽花木、花壇製作以及庭園花卉種植等各種園藝活動,是把具有自然美的植物材料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布置處理,使其成為藝術品。這種活動可以激發創作情。
(5)抑制沖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整地、挖坑、搬運花木、種植培土以及澆水施肥,在消耗體力的同時,還可抑制沖動,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性格。
(6)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園藝的對象是有生命的花木,在進行園藝活動時要求慎重並有持續性。例如,修剪花木時應有選擇地剪除,播種時則應根據種粒的大小覆蓋不同深度的土壤,這些都需要慎重與注意力。若在栽植花木的中途去干其他事情,等想起重來栽植時,花木可能已枯萎。因此,長期進行園藝活動的結果,無疑會培養忍耐力與注意力。
(7)增強行動的計劃性何時播種、何時移植、何時修剪、何時施肥……植物種類不同,操作內容不同,則時間與季節亦不同。園藝活動,必先制定計劃,或書面計劃或腦中謀劃,因人而異。此項工作或愛好可以增強自己與植物的感情,把握時間概念(早、晚、季節的變化等)。
(8)增強責任感採取責任到人的方法,病人必須清楚哪些是自己管理的盆花、花壇等。因為花木為有生命之物,如果管理不當或疏忽,會導致枯萎。這可使病人認識到哪些是自己不得不做的工作,從而產生與增強責任感。
(9)樹立自信心待到自己培植的花木開花、結果時,會受到人們的稱贊,這說明自己的辛勤勞作得到人們的承認,自己在滿足的同時還會增強自信心。這對失去生活自信的精神病患者醫治效果更佳。當然,為了不讓患者們失望,開始時應該選擇易於管理、易於開花的花木種類。
園藝療法的社會功效
(1)提高社交能力參加集體性的園藝療法活動,病人以花木園藝為話題,產生共鳴,促進交流,這樣可以培養與他人的協調性,提高社交能力。
(2)增強公共道德觀念對自己的生活環境利用花木進行美化綠化,或者自己所負責的盆花、花壇開出漂亮的花朵,在增強自信的同時,還體會到自己為大家做了有益的事情。另外,為花壇除草摘除枯萎花朵、掃除落葉等活動,可以培養自己的環境美化意識和習慣,增強公共道德觀念。
園藝療法的保健功效
(1)刺激感官植物的色、形對視覺,香味對嗅覺,可食用植物對味覺,植物的花、莖、葉的質感(粗躁、光滑、毛茸茸)對觸覺都有刺激作用。另外,自然界的蟲鳴、鳥語、水聲、風吹以及雨打葉片聲也對聽覺有刺激作用。卧病在床的患者或者長久閉戶不出門的人們,到室外去沐浴自然大氣,接受日光明暗給予視覺的刺激,感受冷暖對皮膚的刺激,這可稱為自然療法,也是園藝療法的內容之一。白天進行園藝活動、接受日光浴,晚上疲勞後上床休息,有利於養成正常的生活習慣,保持體內生物鍾的正常運轉,這對失眠症患者有一定的療效。
(2)強化運動機能人的精神、身體如果不頻繁地進行使用的話,其機能則會出現衰退現象。局部性衰退會導致關節、筋骨萎縮,全身性衰退會導致心臟與消化器官機能低下、易於疲勞等。園藝活動,從播種、扦插、上盆、種植配置等的坐態活動到整地、澆水、施肥等站立活動,每時每刻都在使用眼睛,同時頭、手指、手、足都要運動,亦即它為一項全身性綜合運動。殘疾人、卧病在床者以及高齡老人容易引起精神、身體的衰老,而園藝活動是防止衰老的最好措施。
觀賞園藝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的身心健康。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與少子化社會,我國正在進入這種社會。人情淡薄,價值觀喪失,青少年犯罪增加,社會與家庭問題突出。園藝療法被認為是最能緩和與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手法之一。多親近那些美麗的植物吧,你將擁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目前,園藝養生正在國外方興未艾。所謂園藝養生,就是通過栽花、種草、種菜或培植果樹來達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和預防、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美國舊金山有家醫院專為一些慢性病人開辟了一片空地,讓他們從事花草和蔬菜的種植活動;澳大利亞的一家療養院,還根據患者的不同症狀,讓他們分別在田野里進行拔草、剪枝、施肥、鬆土、澆灌等體力勞動,實踐證明這些病人康復得很快。日本也有一家療養院,將心理治療和心理調節融為一體,讓病人在輕音樂聲中吃葯,從事拔草、捉蟲、澆灌、授粉等園藝活動。
園藝健康法是別具一格的一種療法。它主要通過種花、種草、種菜、培植果樹等一系列活動來治療疾病。在種植花草的同時,也聞到了花香,因此,可以說園藝健康法是兼有香味的療法。在街心公園里鬆土鋤草,或者向花木澆水,觀賞各式各樣的花卉。所有的這一切都會給人們以極大的精神安撫。醫學家們確認,園藝療法主要是通過調整中樞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過程的失常,促進疾病向好的方面轉變。如各種慢性病症患者,往往存在著焦慮狀態和沮喪心理,通過種植花草樹木,看到親手栽培的花木,正在日新月異蓬蓬勃勃地向上長,就會有一種自豪感、自慰感湧上心頭,進而增強戰勝疾病、創造美好生活的勇氣。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患者,向來很難和旁人相處,通過種植這些有生命的植物,也就邁開了適應社會的第一步,促進了身體的康復。
再者,許多花草樹木都能吸收空氣中的有毒氣體,排出氧氣。除了森林樹木地帶,花草繁多的地方也是負離子較多的場所,當然也是進行空氣負離子療法的好去處。園藝療法可作為多種疾病的輔助治療,最適宜於老年人應用。

園藝療法的適應症包括:低血壓、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肺結核、緊張性頭痛、收發性痙攣症、弱視、更年期綜合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等等。

4、天龍八部種植如何養生

不能減少精力扣除 只能增加精力上限~
去幫貢跑商的那裡有個強身 健體 選項 分別能增加活力 和 精力上限

5、居家養生適宜種哪些植物?

隨著城鎮化的步伐,好多家庭都搬進了新樓房,但是人們又擔心室內的甲醛、苯等有害氣體傷害到健康,所以大家都喜歡買各種各樣的植物,既讓家裡有了生機,又能起到吸收有害氣體的作用。但是有些朋友不懂植物的特性,所以面對許多綠植時不知作如何選擇。那麼居家養生適宜種哪些植物呢?其實有益健康的居家三種植物值得推薦,快看看是哪幾種吧!

居家養生是少不了室內的空氣清新的,但是,室內難免也是會受到了一些污穢之氣的侵襲,這個時候,擺放植物不愧屬於一種凈化空氣的好辦法,但是,我們一定對於室內凈化空氣的植物有所選擇,千萬別去盲目擺放,不然效果會相反的。

居家養生宜擺放的植物之一,就是數蘆薈適宜室內擺放,解決室內污染手段多種多樣,更新室內環境有沒有最簡單,且成本最低的解決方案?有,那就是選擇在生活空間內擺放具有凈化功能的室內植物。蘆薈原產於地中海、非洲地區,由於中國南方地區氣候炎熱的特徵,蘆薈在成為了南方居家陽台常見的植物。蘆薈適合生長在炎熱的氣候,喜好充足的陽光,因此,養殖在室內的蘆薈應不定期擺置於日曬出。選用稀鬆排水的沙質土,一周澆水不超過兩次。

居家養生宜擺放的植物之二,常春藤也是一種常見的庭園中作為攀緣牆體的點綴植物,近年來也逐漸流行成為室內盆栽養殖植物。植物忌陽光直射,但生長需一定的光線,屬於半日照生長植物。常春藤較耐寒,抗性強,對土壤和水分的要求不嚴。常春藤原產於歐亞或北非地區,植物具有喜暖,喜蔭蔽環境生長的特性。常春藤的葉片氣孔可吸收室內的甲醛、苯以及吸煙產生的尼古丁。除此之外,把常春藤放置房間6個小時,可消滅空氣中60%的黴菌,甚至可以吸納連吸塵器都難以吸到的灰塵。對於有過敏體質的網友,可謂是一劑天然的空氣凈化劑。

居家養生宜擺放的的植物之三,綠蘿也是屬於一種常綠藤本植物,植物原產於中南美熱帶雨林中,植物喜攀爬在巨樹或岩石上。同樣,綠蘿也是南方較常見的室內種植植物之一。綠蘿具有耐陰的特性,在室內向陽處即可四季擺放,在光線較暗的室內,應每半月移至光線強的環境中恢復一段時間,否則易使節間增長,葉片變小。綠蘿具有強大的空氣凈化特性。一盆綠蘿在8~10平方米的房間內,能有效吸收空氣中甲醛、苯和三氯乙烯等有害氣體,其凈化空氣的能力不亞於常春藤和吊蘭,適合擺放於剛裝修完的室內環境。其次,綠蘿還具有易於養殖於室內的特性。

溫馨提示:以上的三種植物,都是適合在家居的室內擺放的,但是我們此時一定要知道,擺放了一些綠化的植物,也是要合理的進行護理才行的,只有這樣才能讓室內更加的美觀。

以上給大家講了三種有益健康的居家三種植物,其實這幾種都比較適合在家中種植,因為蘆薈、常春藤以及綠蘿的吸收有害氣體功能很不錯,而且不論在客廳還是卧室都可以擺放。既然朋友們知道了居家養生適宜種什麼,那麼今後裝修新房或是家居常住時,都可以隨時選這三種植物來幫你潔凈空氣,讓你在良好的環境下過好每一天。

6、養生之道

7、種植什麼最有發展前途

食用菌種植:已經成百為了一個很流行的種植項目,食用菌相對於普通的經濟作物來說,種植起來相對容易,生產周期短,回本快,但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術才是盈利的關鍵。
有機蔬菜種植:有機蔬菜一直象徵著安全、健康、環保,有機種植是一種在度植物成長過程中完全使用自然原料的種植方法,不用化肥農葯,因為有機蔬菜富含多種營養價值得到大家的喜歡。
果樹知種植: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求過有品質的生活,每天飯後吃水果有養生、美容功效,市場上對水果的需求量增大了,因此選擇果樹種植項目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比如栗子、核桃等。
中草葯種植:中草葯種植項目是相當賺錢道的項目,葯材的利潤相當大,根據當地土壤環境合理選擇回合適高效的品種進行種植,比如金銀花、葯芍、靈芝等。
山野菜種植:野菜因為其營養豐富,有較好的保健功能,保持了野菜無污染、品質純正的特點;順應了當前城市中悄然湧起的回歸大自然的答消費潮,所以很受歡迎,種植野菜前景比較大。

8、養生保健

除了保持營養均衡,適度運動以外,適當的給自己減壓也是很有必要的,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普遍都比較快,工作,生活中的壓力相當大,這就需要我們適度的調節,從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吧 呵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9、「養生」和「養身」有什麼區別

養身就是保養身體、調理身體,偏重在具體的身體機能上,而且不會太具備長遠性。比如說「孕婦剛生產完,要注重養身」;「某運動員受傷後做了手術,要請假養身」等等。

養生是保護生命、延年益壽。我國中醫及佛學十分重視預防保健,稱為養生,通過精神調養、食療葯膳、養生功法等等整體綜合措施。達到體質增強、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長生命的目的。

(9)養生種植擴展資料:

養生,動詞也,亦可為名詞。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養,即調養、保養、補養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長之意。現代意義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

保養,是指遵循生命法則,通過適度運動,加之外在護理等手段,讓身體機能及外在皮膚得以休養生息,恢復應有機能,這是養生的第一層面;

涵養,是指開闊視野、通達心胸、廣聞博見,通過對自身的道德和素質的修煉和提升,讓身心得到一種靜養與修為,從而達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養,是指通過適時適地適人,遵循天地四時之規律,調配合宜食療,以滋養調理周身,達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實質上,養生就是保養五臟,使生命得以綿長的意思。

養生學是一門涉及諸多學科的綜合科學,它包括中華中醫學、康復學、營養學、美學、心理學、國學、物理學、化學、藝術、烹飪、運動學、佛學、道學、儒學等等。

參考資料:網路-養生

與養生種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