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醫該怎麼養生調理?
首先一點,盡量不吃冰激凌之類的,或是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東西,然後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2、中醫怎麼養生?
3、中醫養生有哪些方法?
「少房事多運動重食療選環境」這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醫學家、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法。孫思邈長期居住民間研究醫學,為人療疾,采種中葯,著書立說,被人們尊稱為「葯王」。同時,孫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學家,他提倡養生、食治和怡老,內容豐富,涉及到預防醫學、心身醫學、老年醫學諸方面。由於他身體力行,活到了101歲,從而成為中國歷史上罕見的能將養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長壽老人。具體地說:他的養生理論歸納有如下四點。
1.提倡抑情節欲
孫思邈認為情慾過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倡要做到「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並強調性醫學保健的重要性,認為房事太過,不僅可以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為此,他引用彭祖的觀點:「上士別床,中士異被,服葯百裹,不如獨卧。」以說明節制房事的重要性。
2.主張「常欲小勞」
孫思邈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他認為運動比營養、休息更為重要,從而把按摩、搖動肢節等全身運動作為養生的重要內容。
3.強調食養重視葯餌孫思邈指出:「安身之本必須於食,救疾之道惟在於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葯性者,不能以除病。」可見其對食養與葯餌的重視。在飲食調養方面,他主張飲食清淡,少吃葷、腥,忌吃生、雜。他還力倡「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認為少食多餐有益身心健康。同時,他把服食具有滋補和防治老年病功效的中葯作為養生的措施之一。
4.環境居處很重要
在住地方面,孫思邈強調要「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及「山林深處,固是佳境」。現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把山清水秀、鳥e68a847a6431333431336661語花香、空氣清新、環境幽靜處作為療養勝地,可見葯王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是有道理的。在住室方面他又指出:「但令雅素潔凈,無風雨暑濕地為佳。」
總之,葯王孫思邈的養生思想和方法是非常豐富的,他說到了,也做到了,名副其實。
4、中醫該如何養生?
一年四季的氣候輪換,自然狀況改變之下,人們抄的生理狀況也會受影響。在不同的時節,我們需要攝取不同的養分來補充身體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單也要跟著換不停。 中醫認為世界事物並非獨立分離的,而是處於相互和諧狀態。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的關系及規律有獨特的見解;他們以一個整體觀來認識世界,更創立陰陽、五行理論去解釋各種復雜現象。而人類是一個有機整體,屬於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環境氣候所影響,相應地也會根據需要,產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應。舉例如不同季節,身體脈搏現象,包括節奏、速度、搏動量、張力方面都有轉變。春天偏向弦脈,脈管張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脈,脈勢盛大驟來驟去;秋天偏向浮脈,手指輕按皮膚表面即能清楚觸到搏動;冬天偏向沉脈,輕按不明顯,要重按才能感到脈動起伏。一般在辨症時,中醫師都會考慮到這些因素。另外有關疾病的發生、發展zd及變化都有季節性;春天好發溫病;夏天易中暑;秋天有燥症;冬天有凍傷。由此,我們需要作出不同的飲食調整。
5、中醫如何養生
中醫這門古老的醫學很是奧妙。「醫」「卜」「星」「相」(醫:看病,診療;卜:占卜,算卦;星:天文;相:看相。)相通,不分家。這四個知領域都與《易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易經》中這樣詮釋「吉」「凶」:順應為吉,逆反為凶。
醫道相通,道法自然,順應四時即為養道生。
自然界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體氣血的運行與自然界四時的變化規律是相呼應的。
年輕時就能明白養生的道理為最好,對往後的人生大有益處。
總體來說,能到以下幾點對我們的身心安康是有幫助的:
提升個人涵養,便可以平和豁達的心境待回人處事(中醫講內傷七情致病);
飲食上食用時令瓜果蔬菜,葷素搭配適當,切忌過飽過飢(節戒飲食乃去病之良方);
房勞適度,避免過早過多耗損精氣(精氣神猶如油燈中的油,打算燃得久長一些,就需節省);
體育鍛煉方面根據自身體質選擇合適的運動,把握好度。
中醫博大精深,以上僅是我對養生的一點粗淺認知,也希望對你有幫助吧答!
6、中醫怎麼養生
時間方面
飲食方面
鍛煉方面
修養方面
平時注意事項和了解關注自己的生活習慣!
7、怎麼進行中醫養生調理?
中醫講究五行平衡,陰陽調達!
如果需要採用中醫調理的辦法,首先要知道你的體質和現在的症狀。簡單說就是分陰正陽,陰虛陽虛之類的,首先要斷陰陽,然後再根據你的症狀進行調配。所以建議你去專業中醫師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