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貼和三伏灸有何不同?
三伏貼主要是用調好的葯物貼在特定的穴位上,用來影響、調整人體的磁場,讓人體激發自身的修復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貼的作用特點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療法的特點是從身體內部祛病緩疾,通過溫熱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經舒絡,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從而改善臟腑衰竭、營養不良、毒素堆積等情況。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進行中葯貼敷治病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有刺激性的葯物,以達到灸治的效果。不同於艾條和艾炷灸,這種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葯學,以中葯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葯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由於三伏貼即貼即用,操作簡便,堅持貼敷療效顯著,故而深受廣大養生愛好者的青睞。
三伏灸,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三伏天進行養生艾灸治病的方法。全稱為三伏天養生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三伏天時氣溫最高,正巧是大自然陽氣最強、陰氣最弱的時候,人的皮膚毛孔張開、體內新陳代謝比較旺盛。此時使用艾灸療法,既有利於葯物的快速滲透和進入,又可藉助炎熱的氣候環境、驅除體內的陰寒之氣。
簡單點理解:三伏灸(三伏天+艾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溫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個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上至達官貴族、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會用艾來做保健。最次的也是用艾葉煮水泡腳。
古時三伏灸最主要是這幾個穴位:大椎,身柱;關元,肚臍和中脘;腎俞和八髎。這是溫灸的常用穴位。而足三里是疤痕灸的主穴。
2、什麼季節做艾灸養生,效果最好呢?
並不是什麼季節合適,而是要根據體質和症狀選擇相應的穴位和時間……
3、什麼是三伏天灸 三伏天養生保健全攻略(6)
一、三伏天灸:
三伏天灸又稱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知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它的具體做法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的穴位部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效果的。三伏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後可以再進行加強灸,其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
二、三伏天養生保健全攻略有:
1、夜卧早起: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寢時間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30。中午可以適當的午道休,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2、調息靜心: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和胸懷寬闊。
3、食酸補鹽: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吃西瓜、喝綠豆湯喝烏版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
4、健脾祛濕:三伏期間早、晚進餐時可以喝些粥,如山葯粥、薏米粥、蓮子粥等。
5、三伏天要喝三豆湯:權三豆湯不僅能清熱除暑和健脾利濕,還能祛火解乏和消痱子,綠豆、赤小豆有清熱解暑、利濕的功效,黑豆則健脾補腎。
6、同時要注意不貪食冷飲和不依賴空調。
4、三伏灸與三伏貼的區別?
三伏貼和三伏灸,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在三伏天時,主要用於冬病夏治。
三伏灸與三伏貼的區別如下: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進行中葯貼敷治病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有刺激性的葯物,以達到灸治的效果。不同於艾條和艾炷灸,這種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葯學,以中葯直接貼敷回於穴位,經由中葯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由於三伏貼即貼即用,操作簡便,堅持貼敷療效顯著,故而深受廣大養生愛好者青睞。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貼的作用特點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療法的特點是從身體內部祛病緩疾,通過溫熱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經舒絡,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從而改善臟腑衰竭、營養不良、毒素堆積等情況。
當然,艾灸能起到答作用的前提是必須用艾來灸,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的東西所能比擬。
5、入伏怎麼養生 入伏如何養生
伏天養生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冬病夏治;二是夏補三伏。至於三伏天養生的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三伏貼、三伏灸等醫葯,三伏進補,加上適當的體育鍛煉。
冬病夏治
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而且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
三伏灸
三伏灸,祖國醫學的瑰寶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祖國醫學早在千百年前就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療法,是世界上最早的預防醫學,「冬病夏治」的「三伏灸」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這種療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也相對充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中葯製成葯餅,通過有經驗的針灸醫生辨證分析後,選擇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灸治療。
伏天進補
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韓國人也有在伏天吃參雞湯、狗肉湯等進補的傳統,徐州人說「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可見在不同的地域都有三伏天進補的習俗。三伏進補養生,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白晝時間長,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若隨意進補可能會加重人體損耗、火上澆油。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夏練三伏
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期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認為養生修煉得到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是夏練三伏要辯證避開高溫時段防中暑,醫生提醒:這種鍛煉方法對普通人不宜提倡,特別是年老體衰之人,或長時間生存於適宜溫度環境的人和孩子,其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較低,所以,這些人在伏天中還是避暑氣為妙。
6、「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麼區別
1、時間不同
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使用。
2、原理不同
三伏灸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
以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經絡腧穴的進行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祛濕的作用。
三九灸根據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選擇在冬季三九天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通過中葯葯物貼敷在特定治療作用的穴位上,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3、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版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在權疾病緩解期的時候治未病,預防重於治療。既可以除去剛剛感受的寒濕之邪,也可以去除體內久伏的寒濕之邪,從而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三九灸療法是三伏灸療法的補充。三九灸,在三九天行天灸療法貼敷穴位,以辛溫葯物敷貼特定穴位,可辛溫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溫陽益氣,健脾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7、三伏灸主要灸的部位有哪些,寒性體質需要哪些部位?
上海市中醫葯學會中醫養生中心中經堂 中醫專家認為,「陽虛則外寒」。也就是說,人體陽氣衰微,氣血不足,衛陽不固,不能溫煦肌肉以抵抗外來寒邪的侵襲,人就特別容易怕冷。現代研究表明,所謂陽虛體質主要與缺鐵、低血壓、身體消瘦、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有關。
可以用中經堂點穴順氣之內手法,先以搓熱手法對腹部容、背部進行操作,按摩時間稍長,再將小腹部的皮膚縱向提起進行捻揉法,點揉中極穴等,整套手法下來,可補益腎氣,有效改善寒虛症狀。
8、艾灸養生,多久一次合適??
蒲風堂道醫養生館《扶陽艾》實現延緩衰老,預防慢病,陽氣充足,精力充沛......
身體為什麼「乏」「酸」「疼」「虛」?
每天忙於工作,沒有考慮到身體也需要保養,缺乏健康意識;
頻繁應酬,高油高鹽高熱量,煙酒相伴,身體提前透支;
保健養生找不準核心,泡點枸杞大棗,吃點補品,治標不治本;
飲食毫無規律無節制,飢一頓飽一頓,早餐不吃,半夜吃夜宵;
晚上玩手機,打麻將,失眠,身體得不到休息;
年輕時不知疲倦,拚命工作,為現在的身體埋下隱患;
隨著年齡增長,皮膚、血管、內臟、大腦都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老化;
健康飲食每天鍛煉無法堅持,只是每天談論的話題,產生不了作用;
沒有完善的養生體系,在養生上浪費財力精力,但結果不如人意;
半夜拉上朋友一起做個足療按摩,也僅是心理上的享受;
不懂如何打通自己的經絡,也沒有時間自學養生知識;
經常聽說身邊的人罹患各種疾病,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將會如何!
我們如何解決上述問題?
當下中國的中年、中老年保養身體沒有一套完整的思路,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使得年齡越來越大身體越來越差!一個人身體不適,就代表陽氣,精氣不足,一個人如果每天消耗陽氣,不知補充,就會錯失了保養的最佳時機!
歲月無情,中老年人的現狀,註定被捲入疾病的漩渦,你不做出任何改變,你周圍的「風濕寒熱燥火」將侵入你的體內,消磨你的陽氣,陰盛陽衰,你註定患病,無論你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況,再強壯的身體也成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真正健康的身體需要全面的系統的免疫力,自愈力,保養身體不僅要從飲食,鍛煉,控制情緒著手,而且還需要從通經活絡、扶陽固本、溫經散寒、溫陽補虛、生陽舉陷、驅寒逐濕、消腫散結、行氣活血等方面全方位調理!
「以溢奇邪,以行營衛」「有餘可瀉,不足可補」
艾之火是純陽之火,故而古人把太陽稱為天之陽,艾之陽稱為地之陽。《內經》雲:「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強調的是陽氣對人體的重要性。
艾灸通過艾草燃燒產生的熱能,激發人體經氣的活動去調整人體已經紊亂的生理功能。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的東西所能比擬,艾草燃燒產生的紅外線的滲透力是普通長紅外線的3-4倍,能夠激活細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體免疫力。艾火連續的燃燒和傳遞可以使艾火的純陽溫熱之氣由身體的皮膚表層透達體內,通達病位,打通阻塞。自動調節身體內部陰陽的升降,從而達到壯陽、養生、治病的功效。
蒲風堂《扶陽艾》根據客戶身體情況,精準配穴,通過陰陽指針點穴與人工懸灸的配合,針對性的制定系統的調理方案。蒲風堂道醫養生館採用最傳統的純人工懸灸,完全遵循古法,不使用任何現代化艾灸設備,可以隨時根據客戶身體反應進行即時調整,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 50次人工懸灸系統調理
根據您的身體狀況,制定完整系統的調理方案,從而達到最理想的效果;通過50次的人工懸灸,每次灸不同的穴位,逐步打通身體所有的經絡,讓您的所有隱患統統消失。
· 配合50次陰陽指針點穴
所有的艾灸之前都應該打開穴位,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不打開穴位的艾灸等於浪費時間;配合陰陽指針點穴可以獲得最好的艾灸效果!
· 全面提升陽氣
所有的疾病都是因為陰盛陽衰,艾葉乃世間唯一純陽之物,艾灸是提升人體陽氣最好的方式,讓您遠離慢病威脅,陽氣足則百病消。
· 提升機體免疫力
免疫力強則百病不侵,自愈力強則萬損不懼。身體各方面機能逐步恢復,各臟腑退化速度減慢,皮膚、血管、內臟、大腦等都會讓你回到年輕狀態!
· 打造鋼鐵之驅
任何身體的保養,都離不開一支能征善戰的「鐵騎部隊」他就是你的「陽氣」;健康的身體都有自己的「軍火庫」,隨時補充彈葯,讓您精力充沛;在這里,為您揭秘,如何讓您的身體與精神融為一體!
9、三九養生是什麼意思?需要注意什麼
三九天是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9-27天。
中國的農歷用"九九"來計算時令,冬至為"一九天"的第一天,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過完"九九"八十一天,冬天便結束,進入春天,而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
我們應該如何做好三九天的保健養生呢?
吃: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應講究養藏之道,適時進補,可以增加營養,祛寒氣、壯身體。
穿:冬季戴棉帽如同穿棉襖
寒冬,人們穿上了厚厚的服裝,熱量就主要從頭、手等暴露部位散失,處於靜止狀態下不戴帽的人,從其頭部散失的熱量是很多的。
行:天冷勤泡腳多搓手
三九天,記得睡覺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驅寒消除上班的疲勞,還可以促進睡眠 ,睡個好覺!
養成搓手的習慣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一是能鍛煉手指,使手指更加靈活自如,對大腦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二是可以促進手部血液循環,防止凍瘡發生;三是工作在室內的人經常搓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預防感冒。
動:「冬練三九」適當運動
人在三九天里陽氣虛弱,心肺負擔不小,因此中老年人在最冷的時候不要外出,在家裡做一些簡單運動就可以,如在室內慢跑、做體操等。
如果氣溫有所回升,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室外鍛煉,時間最好是下午三點到四點,但陰天、雪天、大風、霧霾天不要外出。
養:三九天就要三九灸
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體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在三九天進行三九灸,能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強壯臟腑,通經活絡止痛的作用。
每年冬天進行「三九灸」來加強和鞏固「三伏灸」的作用,是對「三伏灸」的有效延續和補充,所謂「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兩者配合,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能力,其療效相得益彰。
冬至後天氣寒冷,人體陽氣內斂,氣血運行緩慢,而「三九」是大自然處於陰陽交替階段,也是人體陽氣最弱的時候。陽氣弱就會抵擋不住外寒濕邪,人就容易患病。
此時根據中醫「虛則補之」「寒則濕之」和「內病外治」的理論,在「三九天」時段採用具有辛散溫通功效的「三九灸」,常艾灸湧泉穴、關元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穴位,可扶助人體的陽氣,從而達到增強人體抵抗力、預防寒邪侵體的目的。
10、伏天養生吃什麼
伏天養生保健吃苦菊、芹菜、茴香、香菜、綠豆粥、蓮子copy粥、荷葉粥等等。
「夏三伏,曬冒油。」此時節,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很容易中暑。天津中百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表示,三伏天,人體出汗多,消耗大,養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補充體力,解熱防暑。
她建議,伏天里主動多吃苦味食度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因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問張血管等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養生品。
此外,在伏天里,飲食清淡、規律睡眠、適當運動,還要注意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答戒躁、息怒,防止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