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生知識 >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

發布時間:2020-05-02 21:23:23

1、靜坐的方法

問到靜坐的方法有多少種的問題,據我所知,只有一樁--靜坐。如果要說靜坐的姿態有多少種?那麼,它大約有96種之多。可是所有方法的共通目的,都是在求
「靜」。那麼「靜」便是道嗎?否則,何以必須要求「靜」呢?這是兩個問題,同時,也是兩個不同的觀念,包括三個要點,不可混為一談。

(一)靜與動,是兩個對立的名詞,這兩個對立名詞的觀念,大而言之,是表示自然界物理現象中兩種對立的狀態,小而言之,它是指人生的活動與靜止、
行動與休息的兩種狀態。道非動靜,動與靜,都是道的功用。道在一動一靜之間,亦可以說便在動靜之中。所以認為「靜」便是道,那就大有問題。

(二)求「靜」,那是養生與修道的必然方法,也可以說是基本的方法。在養生(包括要求健康長壽--長生不老)方面來說: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
「靜」中生長,那是自然的功用。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
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
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所以老子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靜為躁君。」以及後來所出的道家《清靜經》等道理,乃至曾子著《大學》,以「知止
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等等觀念,都是觀察自然的結果,效法自然的法則而作此說。甚至,佛家的禪定(中國後期佛
學,又譯為靜慮)也不例外。

(三)在精神狀態而言,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人類的知識,都從後天生命的本能,利用聰明,動腦筋而來。「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所以佛家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也是以靜慮--「禪定」為中心,然後達到「般若」智慧的成就。

那麼,用什麼方法去求「靜」呢?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問題,而人們都是那樣輕易地問出來。「靜」便是「靜」,用心去求「靜」,求「靜」又加上方法,
那豈不是愈來愈多一番嗎?若在禪宗來說,便可直截了當地答:「君心正在鬧,且自休去。」這樣說來,「求靜」根本便錯了,或者說:「可以不必求靜」啰!那也
未必盡然。不必陳義太高,但卑之而毋高論地說,一般人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經常習慣於動態;在心理方面,如意識、思想、知覺、情感等,好比多頭的瀑布、澎湃
的江河。真有「無盡長江滾滾來」的趨勢;在生理方面,血液的通行、神經的感受、氣息的運行,時時刻刻都會發生苦樂的感受,尤其在靜坐的時候,如果身體早已
潛伏有病根,它可能會發生酸、痛、冷、熱、癢等感覺,比起不靜的時候還要強烈。「樹欲靜而風不止」,心欲靜而愈多,所以一般初學靜坐的人,往往發現自己的
思慮營營,非常雜亂,甚至,比起不靜坐的時候,反而更加煩燥、不安;因而更加恐慌,認為自己不應該「靜坐」,或者加上武俠小說與民俗神話等的傳說,恐怕
「靜坐」會「走火入魔」。其實,這都是不明道理,自己頭上安頭,錯加誤會,構成心理上的陰影。

(4)靜坐的心身狀況
為了便於了解「靜坐」時有關心理與生理的問題,首先要從心理說起。人,為什麼想要「靜坐」?這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倘使說:「白頭歸佛一生心」,或
者「我欲出離世間」,未免太過籠統。如果把它歸納起來,便如上文所說:為了「修道」,為了「養生」,為了「養心」等各種願望,總而言之,總有一個目的。

是誰產生這個目的?那當然會說:「是我。」那麼,是「我」哪方面的動機呢?一定說:「是心」——這里所謂的心,大約包括了現代觀念的腦、意識、思
想等等名詞。好了,既然是我「心」想「靜坐」,或者說「靜坐」先求「靜心」,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殊不知我人的心——意
思、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
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

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裡,加上一點
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澱。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
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
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在這里最可能發生的問題,便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又怎麼辦呢?那時,
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乾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
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5)哪一本是靜坐的最佳入門參考書
幾十年以前,要學「靜坐」的人,沒有明師(不是名師)指導,便不敢學「靜坐」,實在找不到明師的時候,便靠道書中的丹經(修煉內丹做神仙的書
籍),一知半解,肓修瞎煉。1924年以後,如張三豐太極煉丹秘訣、因是子靜坐法,以及由日本倒傳回來的岡田靜坐法、氣功秘訣等書,隨著時代的開明,教育
的普及,印刷的發達,到處可以看到。抗戰勝利以後,佛家天台宗修煉止觀的書籍,如小止觀六妙門、摩訶(大)止觀,袁了凡靜坐法正續編等也應運流行,普遍傳
開。同時,由藏文翻譯成漢文的密宗修法經典,或由英、法轉譯回來的密宗書籍,也陸續公開。其中以密宗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論》中,《修止
與修觀》的抽印本,與天台宗大小止觀的方法相同,較為穩當妥實。但有關佛家修習靜坐(禪定)的書籍,又必須與全部佛學的教理相融會,才能相應。

(6)是子靜坐法的利弊
在這些書籍中如果要說哪一本書,可做初步入門最正確的指導,實在都不太合適。而合於佛道兩家正統的典籍,學理又不簡單,至於不太合於正統道理的
書,問題又太多。在無書可資遵循的時候,比較普遍為人所樂道的,便是蔣維喬先生所著的《因是子靜坐法》,多少人如法炮製去學靜坐,多少人想使自身上發生氣
派感受,做到和他一樣。其實,《因是子靜坐法》只能說是蔣維喬先生本身學「靜坐」的經驗談,或者可以說是他學習「靜坐」的反應實錄,可以貢獻給大家做參
考,但絕不是金科玉律,更非不易的法則。我們首先須要了解,蔣先生開始學習「靜坐」的時候,早已患了嚴重的肺病,一個人到了有病的時候,心境反而比較寧
靜。情緒雖然近於消極,有時思想反而清明,「有病方知身是苦,健時多向亂中忙。」這是人之常情。因為他本身有肺病,所以必須要在靜中修養,等到生理機能恢
復本能活動的時候,相當於道、佛兩家所說的氣機或氣脈便會發生作用,循著中國醫學所說的人身十二經脈的流行,於是氣機到達某處,該處就自然產生某種感受。
在這種情況當中,只要不去揠苗助長,任其自然流行,便是最好的生理療法,對任何一種疾病都有效,何況是必須靜養治療的肺病。總之,任何是中西醫葯治療疾病
的根本方法,都靠靜養,所有中西醫葯物,只有幫助治療的功效,並無絕對去病的作用。疾病之所以恢復了健康,得到葯物幫助的效果,僅有十之三、四,靠著卧床
住院的靜養,因此引發本身體能的治療而從獲生機,卻佔十之六、七的重要。就是使用外科手術的醫療道理,也並不外於此例。何況有關心理和精神的治療,同樣不
外於此理。

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便可知道《因是子靜坐法》所說氣機發動和氣脈流行的境界,這只是著者蔣維喬先生有病之身學習靜坐後的現象和經驗,不可以偏概
全,認為人人必會如此,視為千篇一律的定則。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依照《因是子靜坐法》去實驗「靜坐」,而且就把它視為師法之當然,必定會弊多益少,適得
其反。

(7)人體的氣機是怎麼一回事
東方古代的醫葯之學,皆與巫術同源共祖,中國的醫學,也不例外。在三千年以前,中國的醫葯之學,由巫醫而轉入道家的方術,(又稱為方技),這是
周、秦之間的事。中國的醫學和道家的方術,以及印度自古相傳的瑜珈術,都承認人身生命的泉源,在於人體內部所潛藏無限氣機的庫藏。不過古代道家的丹經,這
個氣字,是用原始的「炁」(註:該「炁」字無法打出來,上面像是無字,下面四點,)。如用拆字的方法來講,「無」即是「無」的古字,下面四點即是「火」字
的假借,換言之,「無火」之謂「氣」。什麼是「火」呢,淫慾、情慾、躁動的意念都是火。沒有了這些躁火(等於中醫書上所說的相火)元氣大定(君火正位),
漸漸便可引發固有生命的氣機。氣機的流行,它依循晝夜十二個時辰(中國古代的計時方法,與宇宙日月運行的規則相通),周流人身氣脈(十二經脈)與腑臟一
周。而且在每一時辰之中,經過氣脈的部分不同,就又研究出人身穴道的學說,發展成為針灸之學。 

除了醫學所稱的十二經脈以外,另有不隸屬於十二經脈的氣脈,便是道家特別重視的「奇經八脈」。「奇經」的奇字,並不是奇怪的意思,而是「單支」的
意思;也便是涵有特殊的、單獨的含義。「奇經八脈」,也包括了督、任、沖、帶、陽維、陰維、陽喬、陰喬等八根脈腺。督脈便是莊子在《庖子解牛》篇中所提及
「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與腑臟的關系。帶脈相當於現代醫學的腎臟神經系統。陽維、陰維則和現代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
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聯。陽喬、陰喬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生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唯有沖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
間並無固定部位和系統的范圍;它由生殖機能與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沖間腦。 

只有打通氣機的人,才能切實體會得到氣脈的狀況,而後相信確有其事。但特別須要聲明的,我非專門學醫的人,所引用中西醫學上的名詞,僅是研究心得,強作解人加以說明而已,不可拘泥屬實。

此外,由印度上古瑜珈術的傳承,經過佛家的洗煉和整理,而成為佛教密宗一派的修煉方法,也很注重人體的氣脈,以三脈四輪(祥稱七輪)為其主要的體
系。三脈,即是人體平面的左、右、中三脈,不同於道家以前(任)、後(督)、中(沖)等三脈為主。四輪或七輪,便是人體橫斷面神經叢的幾個主要部位,與道
家的上、中、下三丹田之說,各有不同的概念,卻有大同小異的效果。

(11)七支坐法的形式
所謂七支坐法,就是指肢體的七種要點:

(一)雙足伽趺(雙盤足)。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作金剛坐。開始習坐,單盤也不可能時;也可以把兩腿交叉架住。

(二)脊樑直豎。使背脊每個骨節,猶如算盤子的疊豎。但身體衰弱或有病的,初步不可太過拘泥直豎,更不可以過分用力。 

(三)左右兩手圜結在丹田(小腹之下)下面,平放在胯骨部分。兩手心向上,把右手背平放在左手心上面,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這在佛家,便叫做「結手印」,這種手勢,也叫做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

(四)左右兩肩稍微張開,使其平整適度為止,不可以沉肩嚲背。

(五)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前顎內收(不是低頭),稍微壓住頸部左右兩條大動脈管的活動即可。

(六)雙目微張,似閉還開,好象半開半閉地視若無睹。目光隨意確定在座前七、八尺處,或一丈一、二尺許。(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靜坐之初,先行閉目為佳。)

(七)舌頭輕微舔抵上齶,猶如還未生長牙齒嬰兒酣睡時的狀態。

附帶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凡在靜坐的時候,必須使腦神經以及全身神經與肌肉放鬆,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最好是微帶笑容,因為人在笑時,神經自然會全部放鬆。

(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以免分散心神。

(三)靜坐時空氣必須流通,但是不能讓風直接吹到身上。

(四)靜坐時光線不能太暗,否則容易昏沉;光線也不能太強,否則容易緊張。

(五)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即使熱天打坐,亦不可使膝蓋裸露。

(六)初學靜坐不要勉強坐太久,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

(七)初習靜坐時多半無法雙盤,則以單盤為宜。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高矮依各人身體狀況而定,總以舒適為原則,如果坐墊太高或太矮;都會使神經緊張。至於坐墊的軟硬程度也必須適中,否則引起身體的不適,則影響靜坐的心情和效果。

說明:

(一)兩腿雙盤的跏趺坐為最正規的七支坐法。

(二)跏趺坐也要加坐墊、除非氣脈全通,才可以不墊。

(三)初學靜坐多半無法雙盤,則酌情採用以下各圖所示的其他坐姿。

說明:

(一)坐墊約兩、三寸。隨各人舒適度自作調整。 

(二)初習靜坐無法兩腿雙盤,則採用單盤。隨各人生理狀況,自由選取金剛坐或如意坐。

(三)如果無法單盤,或者單盤坐到腿麻。而想繼續用功,則可改用下列任何一種姿勢。

說明:

(一)正襟危坐為歷來儒家所慣用的靜坐姿勢。

(二)吉祥卧為佛家所主張的睡姿。孕婦如果單盤對腹部造成壓力可改用吉祥卧,或任意選取對自己較為舒適的坐姿。

(12)有關七支坐法的傳說
根據佛經上的記載,這種七支坐法,早已失傳。後來有五百羅漢,修持多年,始終不能入定。雖然知道從遠古以來,便有這種靜坐入定的坐姿,但始終不得
要領。有一次在雪山深處他們發現一群猴子,利用這種方法坐禪,他們照樣學習,便由此證道而得阿羅漢果。這個神話似的傳說,無法加以考證。總之,它是合於生
物天然的法則,那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這種姿勢,大體來說,很像胎兒在母胎中的靜姿,安詳而寧謐。

(13)叉手盤坐與健康的效果
人體的神經系統,大體說來,都以脊椎為中心,左右交叉分布,隨著意識的支配而發散為肢體感官的動作。猶如樹木的枝條,依據它的中心樹干,向外分散
而至於枯落。七支坐姿將手足加以盤曲,可使左右氣血交叉散發而歸於原始整體的圓極,等於說:採取這種姿態,可使左(陽)右(陰)的人體電能,自身互相交
流,即可減少散發的作用,又可自相調劑而恢復體能的原動力。

七支的坐姿,因為雙足盤曲,兩手交叉,使四肢活動靜止,便可減輕心臟的負擔,所以靜止的時間愈久,對於恢復心臟功能的功效愈大。

(14)關於頭腦的健康功效
七支坐法的靜姿,必須將頭頂端正,大腦稍微靠後,以使腦下垂體不受壓迫而恢復正常。因此腦下垂體內分泌的均衡活動使影響淋巴腺、甲狀腺,而至於腎上腺等恢復健康的作用。

其次,下顎稍微向後收壓,可使左右兩大動脈管輸送血液到腦部去的工作緩慢;可以減輕腦神經的緊張與思慮,對於血壓有恢復正常的功效。

其他有關腦和眼、耳、口、鼻等的細節;在此不盡詳說。

(15)盤足曲膝與健康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
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中國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
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干與頭部。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
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證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後,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
氣血流暢,保證足腿而上至於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願意下座而鬆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
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於把一株人參或松枝捲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
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於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2、請哪位高人指點下關於內功或者說是氣功的一些事情!

氣功的歷史可以上溯五千年以上或更久遠,它起源於人類生產勞動。古代人把這種鍛煉方法不叫氣功,而稱之為導引、按蹺、吐納等。如《黃帝內經•素問》記載:「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以避寒,陰居以避暑。」以動靜兩種方式抵禦寒暑和養生療病。《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於而滯著,骨瑟縮而不達,作舞以宣導之。」說明古代的氣功、導引、舞蹈、體育並未分科。
《黃帝內經》記載:「中央者,地平以濕,地所有生萬物也眾,民雜食而不勞,其病多萎厥寒熱,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從中央出也。」說明氣功發源於中原的黃河流域。由於考古學的發展,許多氣功文物相繼發現,如青海省大通縣出土仰韶時期的舞彩紋陶盆,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導引圖,還有戰國時期的行氣玉佩銘等,都是珍貴的氣功文物。
文獻所見到的氣功一詞,最早是晉代道士許遜寫的《凈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一詞。191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少林秘訣》和192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武術匯宗》中都提到氣功一詞,但指的都是武術鍛煉方法。在1929年張學良將軍為張慶霖編著的《練氣行功秘訣》寫的序文也提到:「氣功大而御敵興邦,小而強身健體,養生醫病……」1934年杭州祥林醫院出版的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法•氣功療法》和1938年上海出版的公溥氣功治療院的《氣功治驗錄》兩書中,氣功一詞開始與醫療保健聯系在一起,由於是內部印刷,影響極小。這時的氣功以調息、調意和站樁為主。

氣功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健身術。基本分兩大類,一類以靜為主,靜立、靜坐或靜卧,使精神集中,並且用特殊的方式進行呼吸,促進循環、消化等系統的功能。另一類以動為主,一般用柔和的運動操、按摩等方法,堅持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古代則根據功法不同,分別稱吐納、導引、行氣、服氣、食氣、練氣、靜坐、坐禪或內功等。其特點是通過練功者的主觀努力對自己身心進行意、氣、體結合的鍛煉,以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丹道與氣功
很多人是從氣功開始認識丹道的,但是丹道和氣功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應該說氣功這個名字並不好,太寬泛了,什麼都可以塞進去。而且現在的大多數氣功層次太低,用的意念太多,很容易出偏或者出現別的問題。氣功,可以說是丹道的基礎階段。因為丹道的基礎是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氣神。而氣功一般是病人或者身體不好的人練得,目的是追求健康。網上流傳很廣的小周天功和真氣運行法,便是丹道的築基法變形過來的,充其量只是氣通周天,甚至是更低級的意通周天,算不上真正的小周天。
氣功是50年代劉貴珍創造的一個名詞,他在<氣功療法實踐>寫到:「『氣功』這個詞概括了靜坐、吐吶、導引、內功等修練方法。」「古代流傳下來的導引法、內養功、吐吶法、內功、深呼吸、靜坐呼吸養生法等,雖然名稱不同,均屬於氣功之前身。」也就是說氣功歷史只有幾十年,它是現代人根據中國古代傳統養生功、丹道創編的。往往是患病的人東練一種功西練一種功把身體練好,他就創編出一種功法來。俗話是:內煉一口「氣」,外煉筋骨皮。是煉氣在人體內,加強人體的血液循環及震盪人體氣機強筋壯骨的動靜訓煉及剛柔訓練。是必遵循自然的客觀規律,及人體的順應自然的氣機開合規律進行系列的導引活動。凡是這類健體活動,可以配合各類儀器進行數據跟蹤,指標分析。其功用及宗旨即是:活氣,活血,增強體能。起到增強體內的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也可以說,防外御能力。等等,最後達延年益壽的好處。就氣功而言。任何熟悉了解人體經絡,臟腑氣機循環規則的人,換句話說,熟通中醫理論基礎的人都可進入指導及編排氣功修煉方法。比喻:煉站樁,煉導引。煉太極,練硬功等等。都是一系列促進身體健康的運動。但有的氣功運動,也必須老師親臨指導。以防氣行偏差
氣功的缺點:
第一、氣功的功境層次是停留在大小周天。
氣功功法很多,絕大多數氣功功法是不講究周天的,比如氣功功法開創者劉貴珍的內養功就沒有周天說。另外講究周天的功法把通周天視為最高境界,「周天通百病除」,這是氣功界流行說法。
由於氣功的功法多數是根據自身病患練成顯效或康復創編出來的,所以具有很強的特異性。因為病狀各異,身體陰陽各人不同。就使到氣功愛好見功法就練,氣功練了幾十種病患卻不見有好。另外一些是為了賺錢獲利根據流行功法、丹道下手練精化氣方法、釋家初禪、儒家養生法匯編成。沒有深層次的內景修煉操作方法,反而用道教、佛教唯心論的無限量功能來武裝自己。把物質性的練功治病變成意識無量功能,最後被邪教所利用,毀了整個業界。
第二、 氣功重功能輕修性
在氣功界里,看重的是功能訓練。這樣就產生很強的功利性,後來氣功變成一種賺錢工具,就形成功能掛帥了。重功能輕修性的後果是什麼?容易使人走火入魔。在氣功熱時很多氣功愛好者把命練掉,也很多名家英年早逝,把神經練成精神病,把本來不太壞身體給練壞了。嚴重的被邪教所惑自殺自焚,與當局作對,企圖獲取政治資本。很多人練幾日十幾日就去手感探病、測病、發外氣幫人治病,遙感、遙視,把剛剛練出的一些氣給消耗掉。外人沒幫著反害了自己,這是重功能的體現。
為什麼要修性功?性功:性情、道德品質、世界觀、認知、行為所有意識方面的修煉。在練出氣得充滿境界,如果性情不純粹,道德不涵養,世界觀不改變,認知不規矩,行為不依循。氣就會助動這些作為的,比如性情張揚、輕狂、自大,它會助強這些性情的。性情暴戾、道德敗壞、世界觀雜亂、認知蠻強、行為乖張,心就難虛靜。心不寂靜,體內的氣就會散亂。最常出現的是睡眠中體內氣會亂沖亂突、沖奔不堪。有些人還把內氣洶涌澎湃當功境高深,用意加以引導,這樣氣會攻心令人猝死的。
性功命功是相輔相承的,沒有性功,心不恬靜,氣不生焉。沒有命功,氣不出來,心難寂靜。
第三、 氣功的理論基礎缺失
氣功是兼備道、釋、儒、醫、武,很多氣功功法介紹都是綜合這些門科總結出來的。不過要統一某些學科,是需要經過千錘百煉,幾代人努力才能有成果。宋朝王重陽就一生致力於道、釋、儒三合一的推廣應用,結果沒有成功。他的徒弟邱處機就另創純道教的龍門派,全真教現在沒有了,道教龍門派現在仍流行就是證明。道、釋、儒、醫、武有相通,理論也互相兼並,內涵和功用都不同的。氣功是從這些學科興起的一門健身療病的功法,它只興盛了20多年,為什麼興盛那麼短?就是它的理論基礎太薄,特別是它沒有功能測量標准,就容易被些心懷叵測的人利用。那些騙子利用氣功的理論缺失和功力衡量標准而大吹特吹,無限上綱地吹噓氣功的功能,大搞個人崇拜,建派造神。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些氣功有志之士以身作實驗進行科學探索,取得一些科學數據。由於這些科學實驗只是膚表的,沒有突破「氣」的原理。這種科學實驗活動又為氣功騙子所利用,披上科學外衣進行詐騙。

氣功的解釋1

氣功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吐吶、導引、行氣、服氣、煉丹、修道、坐禪等等。在古書記載中很少有「氣功」二字,偶爾出現「氣功」的提法,亦無完整的解釋。直到20世紀50年代,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寫到:「『氣』這個字,在這里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一般認為「氣功」二字從此被確定和傳播開來。國外有些資料將氣功譯為「深呼吸鍛煉法」,國內有些工具書也如是照搬,顯然是未認識到氣功的真諦,實際上氣功鍛煉包括呼吸、體勢、意念三類手段,每一類手段又有多種鍛煉方法,深呼吸只是眾多呼吸鍛煉方法中的一種。可見,將氣功的定義解釋為「深呼吸鍛煉方法」,是過於片面了。
如果從中醫學角度定義氣功: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煉方法。
隨著科學的向前發展,我們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有關知識來認識氣功,這將更加深化我們對氣功實質的認識。
如果從現代行為醫學的角度看,氣功鍛煉是對一種有利於心身健康的良性行為進行學習訓練,最終以條件反射方式固定下來的行為療法。
如果從氣功作用的心理生理學過程看的話,可將氣功定義為:主要是通過使用自我暗示為核心的手段,促使意識進入到自我催眠狀態,通過心理—生理—形態自調機制調整心身平衡,達到健身治病目的的自我鍛煉方法。
我們也可將上述認識概括成一句話:氣功是一種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療法。心身療法的種類很多,氣功區別於其它眾多自我心身療法的重要之處是帶有中國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人所獨有的,以中醫理論內容「調神」為核心指導的實踐活動。

氣功的解釋2

氣功這門學問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氣功一詞首見於晉朝許遜的《靈劍子》一書,此處氣功雖有練氣、修德之意,但尚未作為專用名詞使用。至清末《少林拳術秘訣》一書 的《氣功闡微》中才明確提出氣功一詞。直至1953年劉貴珍把自己的功法定名為「氣功療法」,後又建立氣功療養院,並著有《氣功療法實踐》等書,氣功一詞才廣泛應用並為廣大群眾所熟知。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氣功已發展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門特殊學問。
何謂氣功,目前已有數十家為之規范定義,雖各有道理和根據,但未有為眾人所公認者。智能氣功科學本著氣功定義的內涵必須是各家氣功實質的集中表現,將氣功一詞定義如下:「氣功是建立在整體生命觀理論基礎上,通過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活動的鍛煉(調心、調身、調息是其外延),改造、完美、提高人體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變為自覺智能的實踐。」該定義指出了氣功的理論基礎——整體生命觀,包括宇宙大自然是一整體、人本身是一整體、人和大自然是一個統一整體(天人合一),其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各家氣功共同的理論基礎;指明了氣功的特殊鍛煉方法——主動的內向性運用意識的鍛煉,即意念活動集中、專一並和自己的生命活動結合到一起,這是氣功鍛煉區別於其它鍛煉方法的根本實質,是氣功定義的靈魂;明確了氣功鍛煉的目的——改造、完美、提高自己的生命功能,脫離自然本能的束縛,進入自覺智能的自由王國;指明了氣功是運用功法完美自己身心、提高自己生命功能的實踐——氣功是一門實踐的學問,氣功鍛煉的過程是運用氣功科學的功理、功法來重新塑造、升華自我的實踐過程。該定義概括了氣功的全部內涵,是完整的、符合現代科學規范要求的科學定義。

氣功的解釋3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這三調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是氣功學科的三大要素或稱基本規范。

原始的氣功沒有名稱,以後一部分稱為「舞」,如《呂氏春秋》所說的「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春秋戰國時期,氣功被概括於「導引按蹺」之中,如《素問·異法方宜論》的「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而散見於歷代名家著作中的靜坐、坐忘、禪定、胎息、行氣、服氣、調氣、周天、內丹等也都屬於氣功的內容。至於「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道士許遜所著《凈明宗教錄》一書,即使這是後世託名之作,那麼最晚也在隋唐時期。在隋唐以後才出現的《中山玉櫃服氣經》記載:「氣功妙篇,氣術之道略同……」,但在內涵上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氣功不完全一致。現在所通用的氣功,則是在50年代建立了北戴河氣功療養院之後才逐漸得到推廣的。

氣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始終只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必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之氣是指「內氣」、「真氣」,具有更深刻的含義。氣功療法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至少它是心理療法與體育療法的綜合。

氣功療法包含心理療法,但是與心理療法有區別。心理療法一般是指醫生用語言、表情、姿勢、態度等,對覺醒狀態下的病人進行說理、暗示治療;或用一些特殊的誘導方法,使病人引起一種表面上有些類似於睡眠的催眠狀態,再對呈催眠狀態下的病人進行暗示治療。故病人始終是被動的。而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病人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從而加強自我控制能力而收效。

氣功與宗教有著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只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這反映在道藏、佛經中也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另外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借鑒。

內容

氣功內容廣泛,主要有調身(姿勢)、調心(意念和松靜)、調息(呼吸)、自我按摩和肢體活動等。氣功功法繁多,有以練呼吸為主的吐納功,以練靜為主的靜功,以練站樁為主的站樁功,以練動靜結合為主的動功,以練意念導引為主的導引功,也有以自我按摩為主的保健按摩等。中國氣功流派很多 ,一般分為醫、儒、道、釋、武術五大派別,每個派別又分為若干個小流派。醫家氣功主要以防治疾病,保健強身為目的。儒家氣功主要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道家氣功主要以身心兼顧、性命同修、清靜無為為目的。釋家氣功主要以練心為目的,要求精神解脫,其中又分兩派,一派叫做八定,強調四大皆空,一派叫做參禪,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以鍛煉身體、防身和提高擊技為目的。各派氣功盡管方法各異,但總以練意、練氣為主。氣功從形態上可分為靜氣功和動氣功兩類。靜氣功採取卧、坐、站等外表上靜的姿勢,運用精神內守和調整呼吸的方法,著重練身體內部,所以也稱為內氣功。動氣功是採取意和氣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如走式氣功、太極棒氣功、自我按摩等,因為它有動作表現於外,所以又稱為外氣功。

一、 名 詞 解 釋
1、周天:道家的周天有小周天與大周天之分。小周天路線是任督兩脈;大周天路線是人身24經脈與奇經全通。僅僅是感覺到氣在身體內運行,稱之為經絡周天;內視到經絡、穴位及內光、內景,才能說真正是周天路線通了,這稱之為丹道周天。丹道周天是道家的正途,由此可開發出人體潛能,並最終覺悟到「炁」的真諦。
2、內視:練功者將思維集中於自己的身體內部,直到能「看」到各種圖像,稱為內視,醫家稱之為「返觀」,俗稱「開天目」。內視得好的還可以看到身外的景象。
3、靜功:練功者用各自的辦法,排除多種念頭,將思維集中於一念,並盡量將此一念定下來。定得好的甚至將此一念也除去了。所有這些過程均稱為「靜功」。靜功中「定」到一定程度,就能出現「內視」、幻聽、直覺等諸多人體功能。
4、盤坐:這是靜功中常用的姿勢,有三種。散盤——兩腳交叉在雙腿下而坐;單盤——一腳放在另一隻腳的上面而坐;雙盤——兩腳交叉擱在雙腿上而坐。
5、丹田:有上、中、下之分。上丹田——印堂和玉枕穴的連線與鹵門下垂線的交匯處,又稱天目、天目穴、泥丸宮。 中丹田——雙乳連線的中點往胸內部的中間。下丹田——臍下3寸往腹內進去的中間。而功夫達到相當程度,則「全身無處不丹田」。
6、天門:俗稱鹵門,是道家元神出處。
7、天頂:即百會穴。
8、意念:即識神,即後天思維、後天意識、顯意識,簡稱思維、意識。
9、性:即「神」、「元神」,即先天思維、先天意識、潛意識、下意識。道家認為上丹田是元神之居所。
10、命:即「元精」、先天之精;如果和「氣」、「神」連用,則可簡稱為「精」。道家認為下丹田是生儲元精之所。
11、玄關:由後天思維進入先天思維(玄)的一剎那。因為進入先天思維很難,又是內功修煉過程中極關鍵的一步,因此前輩練功家將這個「一剎那」喻為一道極難逾越的關口。玄關打開,人體潛在的一些先天功能就可被開發出來。
12、丹:練功者玄關竅始開,即可內視到身體內有如日如月、如珠如籽的圖形,此圖形即是內丹,一般稱為「丹」,釋家稱為「舍利子」、「菩提子」。
13、清修:練功者鍛煉自身的「精氣神」,即是清修。如果與異性交換「精氣神」,不進行性接觸,也屬清修,不過這是清修里的「雙修」。
14、性命雙修:練功者獨自先後或同時修練本身的「性」(神)與「命」(精)。
15、內外雙修:內——指精、氣、神,外——指身體,內外的鍛煉同時進行。
16、男女雙修:男女練功者內功達到一定程度後,通過性的接觸來練「精氣神」。此種練法只在夫妻之間進行。

作用和療效

中國古代氣功從一開始就用於治病和健身。氣功所以能夠治病,主要是因為它對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植物神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能起到有益的調節作用,對機體的異常反應有糾正作用,對腹腔器官有一種按摩作用,對自身生理機能可起到自我控製作用等。練功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排除情緒的干擾,讓人體的生理、生化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氣功中的放鬆、入靜和呼吸可緩解大腦皮層對整體的應急性反應准備,為機體的休息、修復和調整提供有利條件,亦即可清除「七情」對機體的擾亂,降低機體對外部環境的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減弱「六欲」的危害;經過緩慢調整,使整體耗能減少,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姿勢(調身) 姿勢自然放鬆,是順利進行氣功呼吸和誘導精神松靜的先決條件。不同的姿勢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姿勢本身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常用的姿勢有平坐、自由盤膝、單盤膝、仰卧、側卧、站式、走式等。

入靜(調心) 入靜是指一種穩定的安靜狀態 ,無雜念,集中意念於一點,即意守丹田或留意呼吸,對外界刺激的感覺減弱,進入似醒非醒、似知非知的境界,即大腦皮層進入保護性抑制狀態。常用的入靜方法有五種:①意守法。②隨息法。③數息法。④默念法。⑤聽息法。以上五種調心入靜法初練時可從意守法開始,逐漸過渡到隨息法或聽息法,或始終練一種,可因人而異。

呼吸(調息) 呼吸是氣功療法的重要環節 。通過鍛煉,改胸式呼吸為腹式呼吸,改淺呼吸為深呼吸,最後練成自發的丹田呼吸。呼吸方法常用的有8種:①自然呼吸法。②順呼吸法。③逆呼吸法。④停閉呼吸法。⑤鼻吸口呼法。⑥氣通任督脈呼吸法。⑦潛呼吸法。⑧真息法。練呼吸要在柔和自然的基本法則指導下逐步做到深長、細勻、緩慢,切不可急於求成。

要領

氣功功法不同,其特點和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共同的要求是:松靜自然、意氣相隨、練養結合、動靜結合、循序漸進、因人因病而異、持之以恆、生活有節。上述要求,大多適用於各種氣功,練功者具體練某種功時,還要參照該種氣功的具體要求。一般有精神病、大出血、高熱、各種急性病及急性傳染病的人不宜練氣功。

把後天空氣與先天元氣合成一股浩然正氣的功夫;對生命過程實行自我調節、自我鍛煉、健身長壽的科學。古代稱謂很雜亂,有吐納、導引、煉丹、玄功、靜功、定功、性功、內功,以及修道、坐禪、內養功和養身功等。「氣功」一詞,最早見於晉朝許遜《凈明宗教錄》,其中有「氣功闡微」記載。解放前董浩著《肺癆病特殊療養法 氣功療法》及中華書局《少林拳秘訣》等書中,都提到過「氣功」之詞。但是,直到1953年劉貴珍等編著的《氣功療法實踐》一書,才對氣功作了完整的解釋,氣功作為正式名詞開始確定和流行起來。

一般認為,氣功在商朝時即已產生。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氣功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道、儒、醫各家都研究生命運動的規律,提出自己的主張。佛教傳入我國後,佛教哲學中關於宇宙以及人的生命理論和我國古代性命之學相結合,佛教傳統的修持方法和我國古代氣功的修身養性相結合,從而在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氣功科學的發展。

一般而言,氣功可分兩種,即養氣與煉氣。養氣就是道家靜坐功夫,把氣運在丹田,使之凝聚不散,不讓身外景物誘導而外泄。煉氣乃以運行為主。如拳術家在練拳時要用臂力,就把氣運到臂上;用腰力,就把氣運到腰上;假如四肢百胲都用力時,就把氣運到全身。氣有呼吸的區別,呼為陽,吸為陰;呼為動,吸為靜;呼為剛,吸為柔。要把陰陽、剛柔、動靜結合在一起,才能完成它的作用。氣要運行時,不可逆走,貴當順行。如順行的話,不但臟腑會舒暢,並可快慢自如;倘若逆運的話,內部各臟腑就要受到傷害,一些習練者練岔氣致傷致殘者時有所見。

古代氣功一般劃分為儒、醫、道、釋、武術五大派。儒家氣功以「修身養氣」為目的;醫家氣功以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為宗旨;道家氣功講究「身心兼修」、「性命雙修」等;佛家氣功要求「煉心」以求精神解脫,其中入定派強調「四大皆空」,參禪派強調「修身養性」、「普渡眾生」;武術氣功主要為了鍛煉身體和提高技藝。近年來,有人依據氣功功法的特點,將古代氣功歸納為靜功與動功,並劃分為吐納、禪定、存想、周天、導引五大派。吐納派強調呼吸鍛煉為主;禪定派強調意念鍛煉為主,要求思想內聯,靜坐凝心,採取一些不復雜的方法來集中意念,一般的靜坐均屬這一派;存想派也強調意念鍛煉為主,但要求用一種想像幻視到莫種事物;周天派強調在思想內聯的基礎上意氣相依,推動內氣感覺沿自己體內的任、督脈等經絡路線周流,也稱為內丹派;導引派強調以動功為主,特點是與意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或作為自我按摩。

氣功的研究

1955年,劉貴珍的氣功著作翻譯成日、英、印尼等語,他的氣功概念也傳播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引起了第一次全國性氣功高潮,陳毅、林伯渠、謝覺哉等領導人也進行了練功或題詞。1978年,上海的顧涵森女士在《自然雜志》發表了多篇研究報道,宣稱找到了氣功「外氣」的電磁波、微粒流、靜電等物理證據。次年,四川省發現了唐雨的耳朵認字的特異功能。這兩個事件引起了研究氣功熱潮。1980年代中期,嚴新醫師與清華大學陸祖蔭、李昇平等合作做出了氣功外氣影響分子結構的實驗。在《自然雜志》、《生物物理學報》發表。在《光明日報》等重要媒體被廣泛轉載。氣功協會會長張震寰、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貝時璋等在確認研究報告可靠性的情況下,對該報告進行了推薦。中國中醫研究院在1983年成立了氣功研究室,1986年建立了氣功學碩士學位。

氣功原理與特異功能

氣功和特異功能現象存不存在?是科學還是迷信?目前的科學能不能作為評判標准?

與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類似,氣功受到很多的質疑,相信的、反對的人都不少。但不管是相信和反對,都需要根據事實和實踐。現有的科學理論仍有不少現象不能解釋,它仍不是一個完全的理論。因而我們只能用它來分析,而不能用它作為武器來肯定和否定未知現象。肯定的人需要盡量提出證據,而反對是人既然要反對,就應該親自去進行實踐和驗證。

在我們已知的領域,虛假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在未知領域,因為難以鑒別,虛假的現象則可能會更多。因而我們不能因為發現了一些虛假的證據便斷然持否定態度,但卻只要發展了一個確切的證據,便可說明其真實性。

對於氣功也有這種態度。我本人為了驗證中國傳統思想,也曾廣泛地研究過不少的氣功功法(因沒有師傅,怕走火入魔),自覺理解了氣功原理後,便開始練習道家周天功法。練習的第七天周田開始發熱,不久便有一股熱氣流從督脈沖向著頭頂,感受到諸如印堂跳動、腦中麻雀唱蟬鳴、廉泉湧出純香汁液等眾多感覺,均與功法所述一致,並曾在不經意間,手指輕輕地點破了窗戶玻璃。正因為經過了親身的實踐,我肯定氣功和特異功能的存在。

科學目前對氣功沒有恰當的解釋,即使有些解釋也局限於科學的思維方法。其實,氣功需要基於中國傳統的系統整體思想來理解。

一、氣功原理

氣功的「氣」即非氣體的「氣」,也非單純的人體精微物質,而是相對於形體而言,是形體功能及功能性物質的系統性的整體。

氣功的種類和功法很多。但無論是何種功法,都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程序的訓練,增強和平衡人體或人體某些部分的系統功能。因而,恰當的功法訓練對人體產生系統性的良性作用,不恰當的功法訓練則可能只是使人體某些系統性功能得到平衡和增強,但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平衡卻有破壞作用。只有了解了氣功和氣功修煉原理,氣功才是有益的,才能稱為人體生命工程。

3、中國傳統的健身養生方法有哪些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一:精神養生法。精神養生法,是指通過凈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動清除貪欲,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糾正錯誤的認知過程,調節情緒,使自己的心態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精神養生法相當於現代醫學的心理衛生保健法。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二:起居養生法。起居養生法,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傳統的養生原則而合理地安排起居,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方法。起居養生法包括居住環境、居室結構、居室環境和氣候、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其他等。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三:關於神闕養生。 洗心(放鬆、入靜、入定):固漏(陽關一閉,個個長生)

 有物(丹田火熾乃至六根震動);健康(弱可強,病可愈):逆轉(無精生精,無經復經;體貌頓異,生機盎然)。有詩為證:「金砂入五內,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發白皆變黑。齒落生舊所,老翁復丁壯,耆嫗成奼女」(魏伯陽)。由上可知,丹道築基實乃革新生理,添油續命的重要法門。但是古往今來能真正完成築基功夫者並不多見。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真法難聞」,就連孔子也感嘆:「朝聞道,昔死可也。」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四:葯物煉精化氣一一神闕氣化散。葯功古已有之,如扁鵲服長桑君傳授秘方,三十日獲得透視功能而成為神醫;西藏高僧為弟子開天目也藉助葯功。葯功為歷代養生家、神仙家、武家、術士必修內容之一。人們在修持過程中,如果得到葯物配合,對增長功能功力頗為有益。機體健康是功能提高的基礎和前提。 「神闕氣化散」有生精化氣的作用,溫暖水臟,微生少火,蒸精化氣,還精補腦,配合現代高科技產品「神闕溫灸儀」,置於特定部位對機體產生連續站六時以上的溫熱輻射,將葯力、葯氣源源不斷地輸入神闕,再由神闕輸布於神闕系統,逐步積累和加強元陽之氣,以沖開奇經八脈。同時結合啟動胎息、下神闕養生法使性命(神氣)團聚重返先天丹光圓明的狀態。於此更進一步則進入杳冥而開玄關,天人合發,生命再造。

傳統的養生保健方法五:玄關顯密法。 玄關「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傾刻,運造化於一身也」(白玉蟾《玄關顯密論》);「能知此一竅,則冬至在此矣,葯物在此矣,脫體亦在此亦」(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玄關是古往今來一切成道證聖者的不二法門,可以毫不誇張地講,不開玄關就無法窺見天道。反過來講天下沒有不開玄關的明師。

 然而玄妙莫測之機關又非同「開」、「關」電源那麼簡單,必賴明師相機投法點拔才可把憑。「徐氏神闕養生法」中玄關顯密法專為開玄關一竅而設,望有緣者、有志者得而習之,以身證明「我命在我不由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並非口號,而是現實可行之「道」。

 古代道家、仙家與醫家本是一家,所以晉朝的葛洪,梁朝的陶宏景與唐朝的孫思邈,都是神仙家,也都是名醫,葛洪著有《肘後方》,陶宏景著有《神農本草經集注》,孫思邈著有《千金方》。因此正確地說,所謂三教,其實包含了傳統的中醫。因此所謂讀經—讀三教經典,應該包含閱讀醫經。現代人若能多多閱讀中醫的經典,必能對養生治病有莫大的助益。中醫的擅長在安養五臟,所以是治本。五臟健康才能得到根本的健康,若五臟衰弱而四肢發達,只不過是外強中干,不能支撐很久。吾人今日讀經,不可不讀中醫葯之經典—《本草備要》。《本草備要》會告訴我們吃哪些中葯來補益五臟,以獲致健康。若能於平常時多吃一些安養五臟的中葯,則可以提升免疫力,減少疲勞感冒,增進工作效率,並使情緒平穩,身心柔軟。

4、蔣維喬怎麼死的

蔣維喬是自殺死的。

蔣維喬1873年在江蘇省的武進出生,是中國近代時期著名的育家、哲學家、佛學家和養生家,他七歲的時候。

便開始進到私塾裡面學習《鑒略》、《左傳》、《古文觀止》等書籍,在二十歲的時候,通過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了常州府學。

1895年,蔣維喬先後進入了江陰南菁書院和常州致用精舍學習深造,他放棄了八股文,開始專心的研究西方文學。

1902年的時候,因為南菁書院改名為江南高等學堂,並且學校裡面的理化老師鍾觀光經常在學生當中宣傳資產階級思想,使得蔣維喬的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開始學信致力於教育的改革。

在解放初期,蔣維喬以特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蘇南的人民代表大會,在會議上被選為主席團的常務副主席。

蔣維喬曾先後擔任過進文獻社副社長、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又任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等職位,在1959年的6月,蔣維喬因為被迫害,而選擇了自殺。

(4)因是子靜坐養生法擴展資料:

蔣維喬在北大提倡養生,宣傳氣功,當然會引起新文化運動諸君的不滿。在他們看來,蔣維喬講靜坐法,只是附會細胞、血輪、等科學術語。

本質上仍是傳統中醫的經脈說,並帶有道家養生的神秘色彩,實為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糟粕,逆時代潮流而動。五四時期提倡體育、尚武,批判傳統中國靜的文明。

在哲學研究方面,他通過對中國哲學的考察與思考,先後撰寫了《中國哲學史綱要》、《楊墨哲學》、《宋明理學綱要》等數部著作,提出了以哲學思想為經。

以哲學家為緯的新的中國哲學史編撰體例和將中國哲學分為自然主義、人為主義、享樂主義、神秘主義。

苦行主義、理性主義的新的哲學分派思想,對墨子、楊朱哲學進行了深深的剖析和辨證,對宋明理學進行了全面的梳理。

5、看電視養生自己給自己腳上扎針現在腦子不清經常不回家這是什麼情況

大暑之後,時序到了立秋。秋是肅殺的季節,預示著秋天的到來。歷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下降。有諺語說:「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的。從其氣候特點看,立秋由於盛夏余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還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們都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此時也是軍士們開始勤操戰技,准備作戰的季節。由此可見立秋日為何種天氣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在秋季養生中,《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此乃古人對四時調攝之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要想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就要順應之,遵循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循漸進的過程,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地講,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類歸納:如自然界中的五音(角、征、宮、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化(生、長、化、收、藏);五氣(風、暑、濕、燥、寒);五方(東、南、中、西、北);五季(春、夏、長夏、秋、冬)。人體中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五官(目、舌、口、鼻、耳);五種形體(筋、脈、肉、皮毛、骨);五種情志(怒、喜、思、悲、恐);五聲(呼、笑、歌、哭、呻)。由此可見,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生悲憂之情緒,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一、精神調養: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二、起居調養: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三、飲食調養;《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之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說。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者。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四、運動調養: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里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捎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呼氣時要默念哂字,但不要出聲。如此反復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立秋食譜:
生地粥:
[配方]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
[做法] 生地黃(鮮品洗凈細切後,用適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約30分鍾後,潷出葯汁,再復箭煮一次,兩次葯液合並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食用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味即可。
[功效] 滋陰益胃,涼血生津。本方還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黃精煨肘:
[配方] 黃精9克,黨參9克,大棗5枚,豬肘750克,生薑15克,蔥適量。
[做法] 黃精切薄片,黨參切短節,裝紗布袋內,扎口;大棗洗凈待用。豬肘刮洗干凈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撈出待用。姜、蔥洗凈拍破待用。
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置武火上燒沸,撇盡浮沫,改文火繼續煨至汁濃肘粘,去除葯包,肘、湯、大棗同時裝入碗內即成。
[功效] 補脾潤肺。對脾胃虛弱,飲食不振,肺虛咳嗽,病後體弱者由為適宜。
五彩蜜珠果:
[配料] 蘋果1個,梨1個,菠蘿半個,楊梅10粒,荸薺10粒,檸檬1個,白糖適量。
[做法] 蘋果、鴨梨、菠蘿洗凈去皮,分別用圓珠勺挖成圓珠,荸薺洗凈去皮,楊梅洗凈待用。將白糖加入50毫升清水中,置於鍋內燒熱溶解,冷卻後加入檸檬汁,把五種水果擺成喜歡的圖案,食用時將糖汁倒入水果之上,即可。
[功效] 生津止渴,和胃消食。

醋椒魚:
[配料] 黃魚1條,香菜、蔥、姜、胡椒粉、黃酒、麻油、味精、鮮湯、白醋、鹽、植物油各適量。
[做法] 黃魚洗凈後剞成花刀紋備用,蔥、姜洗凈切絲。油鍋燒熱,魚下鍋兩面煎至見黃,撈出淋干油;鍋內放少量油,熱後,將胡椒粉、姜絲入鍋略加煸炒,隨即加入鮮湯、酒、鹽、魚,燒至魚熟,撈起放入深盤內,散上蔥絲、香菜;鍋內湯汁燒開加入白醋、味精、麻油攪勻倒入魚盤內即可。
[功效] 健脾開胃,填精,益氣。

6、辟穀的正確方法?

7、因是子靜坐養生法和因是子靜坐法有什麼區別?是同一本書么?

作者是一個人..《因是子靜坐法》是由氣功老前輩蔣維喬1914年寫成的...至今已有九十多年了..
因是子靜坐養生法是升級版...闡述方法不一樣..畢竟相隔那麼久了...

8、如何靜坐養生?

其實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的方式來改善自己的身體,但是你知道嗎?對於我們來說,靜坐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養生保健的形式,而且靜坐對於我們的身體也是有非常好的,如何靜坐養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相關的介紹。

一、靜坐的目的要明確

靜坐的目的是靜,而不是為了坐!靜有兩種,一種是身靜,一種是心靜,為了身靜,要盤腿,因為走南闖北皆先動腿,所以身要靜,先靜腿。對於心靜,歷史上有很多方法,比如道家的吐納之術、佛家的白骨觀等。總而言之,靜坐的目的是讓身心達到一種極靜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停止大腦的」胡思亂想「,引用諸葛亮的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二、靜坐的常用姿勢

靜坐常用的姿勢是跏趺坐,接下來說一下具體的坐法。

1、雙盤跏趺,如果不能雙盤,便用單盤,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面,叫作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叫做金剛坐。如果單盤也盤不上,就直接散盤就好了!

2、脊椎骨要保持豎直,但是不要過分強求,筆者在最初靜坐時,因為過分豎直,結果有一次彎腰時把腰給閃到了,大的原則是盡量保持自然,如果你堅持靜坐,時間久了,脊椎骨會自然而然的豎真起來。

3、兩手放於小腹之下,至於放哪也沒有什麼具體的要求,有的人喜歡左手放右手上,有的人喜歡雙拳緊握,我個人的經驗是,如果單盤或者剛剛開始靜坐,可以直接把雙手放在雙腿上!下圖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虛雲老和尚,也沒有非得結個什麼手印之類的,實際上如果你關注一下這些先輩們的靜坐姿勢,你會發現很隨意,所以咱們後輩,先弄清楚基礎的,然後因地制宜、率性而為即可!

4、兩肩平整舒適,因為肩膀上就一塊肩胛骨,如果不將其放平,則整個胸腔會受到壓迫,久而久之,呼吸會不順暢。

5、頭正,不要刻意的保持頭正,以舒服自然為主。

6、舌頭輕微抵上齶,這個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用鼻子呼吸,很多人上了年紀或者抽煙者,在睡覺時一般都會張著嘴睡覺,這樣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

三、注意事項

1、屁股底下墊坐墊,對於初學者一定要有坐墊,如果沒有坐墊往往腿是很痛苦的,另外沒有坐墊身體往往會向後倒,因為人體的髖骨,它是一種傾斜的骨胳。網友可以從網上買個禪修墊,也可以直接墊個枕頭,不過不要墊過於軟的枕頭,一屁股坐下去,直接壓扁了。

2、靜坐時,一定要用衣物蓋住雙腿,用背子也好,舊的厚外套也可以。目的是不讓腿受風寒,這點特別需要注意,我有一次,在野外一邊釣魚一邊靜坐,到晚上腿就疼,是那種說不清又很糾結的疼!從此無論冬夏靜坐就會先蓋住腿,野外靜坐的時候,會隨時再車上帶著蓋腿的舊軍衣!

3、靜坐的環境盡量保持通風、明亮,目的是防止昏沉睡覺,特別是晚上靜坐的時候,最好是開著燈!

4、不要急著雙盤,有很多人似乎把雙盤當成靜坐的目標,覺得只有雙盤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牛X。首先,靜坐的目的是靜,不在乎形式,只所以選擇雙盤是因為這種姿勢下最容易體驗到」氣機「。其次,即使你現在是散盤,慢慢的坐的時間久了,自然而然的就能雙盤了,不要刻意的去追求雙盤。那樣只會勢得其反,而越來越討厭靜坐。因為人有逃避痛苦的本能,靜坐的時候老是不舒服,時間久了,自然不願意玩了!

四、如何讓心靜下來

讓心靜下來的方法太多了,因為人的思維活動根本就是沒法完全約束住的,不像靜坐的姿勢,它是依賴於人體的生理結構而發展出來的,這是有限制的,但是人腦想什麼?如果你不說,除了你自己誰又能想得到的,對於同一個事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所以關於靜心的方法,這里只作推薦,現在人用的最多的一是冥想,特別是練瑜珈的時候,教練會告訴你怎麼做,一個是數息法,在道家一般叫氣功,我上大學的時候,我的病理老師就是練氣功的,60歲的人看著像40多歲,那可不是吹出來的,還有一種就是我原來分享的修白骨觀,在我看來修白骨觀可能最有效的讓心靜下來的方法。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探索發現適合你自己的方法!

通過以上文字的介紹,我們對於如何靜坐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平時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上述所說的方式來做,可以使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否則的話會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很大的危害的,一定要到正規的專業的人士的指導下才是可以,再否則的話也會危害我們的生命。

與因是子靜坐養生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