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伏灸的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葯物,可以提高百葯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哮喘、過敏性鼻炎是目前難治之症,病程短則幾年,長則幾十年,且易反復發作,正氣虛時度易誘發,所以,中醫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病員要有耐心堅持治療。各地天灸經驗認為貼葯年限長,次數多,則其療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堅持多年「三伏」天貼葯。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早在清朝內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容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2、三伏灸是什麼?
三伏灸是中醫學里具有特色的伏天療法,屬於天灸百療法中的一種,因為治療的時間是每年的三伏度天,所以稱為三伏灸。「天灸」是問中醫傳統灸法中的一種,也稱「葯物發泡」或「敷貼發泡」。這種方法是選用一些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的葯物答,貼敷在人體的穴專位上,利用葯物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膚的潮紅充血,甚至起泡,來達到屬治療疾病的目的。
3、三伏灸是什麼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
早在清zd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具體做法版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葯物,可以提高葯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病員要有耐心堅持治療。各權地天灸經驗認為貼葯年限長,次數多,則其療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堅持多年「三伏」天貼葯。
4、三伏灸適合哪些人群
1、孕婦慎用、2歲以下幼兒慎用。
2、咳喘伴有發燒的患者、肺結核活動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宜用「三伏灸」治療。
3、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禁用。因為三伏灸後機體會出現一系列的反應,如加快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的速度等,這些反應會加重心肺的負擔,引起水腫、心慌、氣急,嚴重的還會發生心衰。
4、支氣管擴張、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體炎、感冒發熱、高熱、體溫超過38.5℃的患者,如副鼻竇炎、肺炎急性期等患者不宜用。
5、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特殊體質及皮膚病患者、所選穴位部位皮膚有破損者、有皮膚過敏者慎用。皮膚嬌嫩或有破損,以及少數極易過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艾灸之後會使皮膚發熱、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膚正常的也要細心護理,否則容易引起局部感染。
關節病:長期肌肉關節疼痛,如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老寒腿等療效明顯。
呼吸系統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經常感冒等。三伏灸針對此類疾病效果顯著。
腸胃病:慢性腸炎、泄瀉、消化不良等胃脘不舒症狀。
體質虛弱:動則出汗,氣喘吁吁人群。容易疲勞,冬季四肢冰涼等體質虛寒者。可以起到改善體質效果。
兒童保健:小兒慢性腸炎、消化不良、泄瀉、厭食、過敏性鼻炎、哮喘、感冒等,可以增強體質,預防各類疾病的發生。
5、三伏貼和三伏灸有何不同?
三伏貼主要是用調好的葯物貼在特定的穴位上,用來影響、調整人體的磁場,讓人體激發自身的修復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貼的作用特點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療法的特點是從身體內部祛病緩疾,通過溫熱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經舒絡,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從而改善臟腑衰竭、營養不良、毒素堆積等情況。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進行中葯貼敷治病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有刺激性的葯物,以達到灸治的效果。不同於艾條和艾炷灸,這種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葯學,以中葯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葯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由於三伏貼即貼即用,操作簡便,堅持貼敷療效顯著,故而深受廣大養生愛好者的青睞。
三伏灸,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三伏天進行養生艾灸治病的方法。全稱為三伏天養生艾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冬病夏治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
三伏天時氣溫最高,正巧是大自然陽氣最強、陰氣最弱的時候,人的皮膚毛孔張開、體內新陳代謝比較旺盛。此時使用艾灸療法,既有利於葯物的快速滲透和進入,又可藉助炎熱的氣候環境、驅除體內的陰寒之氣。
簡單點理解:三伏灸(三伏天+艾灸),可以起到1+1>2的效果。
其實在中國的古代,三伏灸的主流是三伏溫灸和疤痕灸,尤其是立秋的前半個月更是一年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說在這半個月的時間里,上至達官貴族、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會用艾來做保健。最次的也是用艾葉煮水泡腳。
古時三伏灸最主要是這幾個穴位:大椎,身柱;關元,肚臍和中脘;腎俞和八髎。這是溫灸的常用穴位。而足三里是疤痕灸的主穴。
6、三伏灸與三伏貼的區別?
三伏貼和三伏灸,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在三伏天時,主要用於冬病夏治。
三伏灸與三伏貼的區別如下:
三伏貼,是在三伏天時進行中葯貼敷治病的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有刺激性的葯物,以達到灸治的效果。不同於艾條和艾炷灸,這種方法是不用火的,又名天灸、冷灸。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葯學,以中葯直接貼敷回於穴位,經由中葯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增強機體免疫力,起到治病、防病的效果。由於三伏貼即貼即用,操作簡便,堅持貼敷療效顯著,故而深受廣大養生愛好者青睞。
三伏灸,除了有三伏貼的作用特點之外,其自身具有更大的能量。艾灸療法的特點是從身體內部祛病緩疾,通過溫熱療法能夠促進血液循環、通經舒絡,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消化吸收等功能,從而改善臟腑衰竭、營養不良、毒素堆積等情況。
當然,艾灸能起到答作用的前提是必須用艾來灸,艾熱之熱,非其他發熱的東西所能比擬。
7、三伏灸,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功效
三伏灸是百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
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度止哮喘復發的記載。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是利用「冬病夏治」原理,在夏天治療冬天好問發的疾病答,以預防和減少病症在冬季發作。三伏灸是廣受好評的傳統中醫療法,但並不能包治百病,它主要適用於兩類疾病:一是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反復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氣管炎及小孩冬天易得的感冒;版一類是跟虛寒有關的疾病,如胃痛、結腸炎、關節痛、虛寒頭痛、腎虛引起的腰痛及其他疾病權。
還須注意的是,貼葯10個小時內不宜沖涼洗浴;若皮膚長有皰癤或破損,或患有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急性咽喉炎等疾病,都不宜用三伏灸貼敷治療。
8、什麼是三伏天灸 三伏天養生保健全攻略(6)
一、三伏天灸:
三伏天灸又稱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知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它的具體做法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的穴位部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效果的。三伏天灸一般灸三次,之後可以再進行加強灸,其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
二、三伏天養生保健全攻略有:
1、夜卧早起:夏季合理睡眠時間應該是:就寢時間為22:00~23:00,起床時間為5:30~6:30。中午可以適當的午道休,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2、調息靜心:夏屬火,與心相應,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視心神的調養。要保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和胸懷寬闊。
3、食酸補鹽:夏季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亦多。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吃西瓜、喝綠豆湯喝烏版梅小豆湯,為解渴消暑之佳品。
4、健脾祛濕:三伏期間早、晚進餐時可以喝些粥,如山葯粥、薏米粥、蓮子粥等。
5、三伏天要喝三豆湯:權三豆湯不僅能清熱除暑和健脾利濕,還能祛火解乏和消痱子,綠豆、赤小豆有清熱解暑、利濕的功效,黑豆則健脾補腎。
6、同時要注意不貪食冷飲和不依賴空調。
9、「三九灸」和「三伏灸」有什麼區別
1、時間不同
三九灸是在每年冬天最寒冷的三九天使用;三伏灸是在每年夏天最炎熱的三伏天使用。
2、原理不同
三伏灸依據中醫學「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
以經絡腧穴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經絡腧穴的進行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絡、散寒祛濕的作用。
三九灸根據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選擇在冬季三九天時候,此時陽氣斂藏,氣血不暢,皮膚乾燥,毛孔閉塞,通過中葯葯物貼敷在特定治療作用的穴位上,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
3、作用不同
三伏灸是版冬病夏治的大好時機,在權疾病緩解期的時候治未病,預防重於治療。既可以除去剛剛感受的寒濕之邪,也可以去除體內久伏的寒濕之邪,從而改善體質,恢復健康。
三九灸療法是三伏灸療法的補充。三九灸,在三九天行天灸療法貼敷穴位,以辛溫葯物敷貼特定穴位,可辛溫散寒、活血逐痰,能使人體陽氣更加充沛,溫陽益氣,健脾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10、三伏灸與艾灸有什麼區別
三伏灸與艾灸沒有區別。三伏灸是艾灸的一種。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葯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早在清朝初期張璐的《張氏醫通》中即有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防止哮喘復發的記載。
三伏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療法,與現代預防醫學有異曲同工之處。具體做法是,通過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穴位貼上中葯,以達到灸治的效果。
三伏灸的時間有嚴格規定,即初伏、中伏、末伏。「三伏」是指三個農歷節日,古醫書載,伏日必是庚,庚屬金,與肺相配,祖國醫學認為,寒來暑往,時序變遷,對人體關系至大,《內經》提出,「春夏養陽」可以預防冬天疾病的發生,哮喘、過敏性鼻炎和體質虛弱易感冒者等都屬於肺經范圍的疾病。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
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二者關系,說白了就是三伏灸就是在三伏天節氣進行的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