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男科在蘇州哪裡看最好
你好,假如您需要檢查還要去正規醫院,這種事 可大可小 為了身體 多花點錢也值得。
祝你早copy日康復。
參考資料
男科學是指專門研究男子生殖系統的生理、病理變化的一門綜合學網路。中醫男科學是運用中醫葯理論認識和研究男性生理、病理、養生、優生及男性特有疾病的發度生、發展、轉歸、診療和知護理、保健等規律的中醫臨床學科。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的中醫男科學,是門古老且新興的學科,與中醫婦科學相對應道,都是祖國傳統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2、華醫堂中醫養生保健怎麼樣
我有去過,因失眠,朋友介紹過去的,環境很好很漂亮,價格一次消抄費200左右,但是跟其他按摩的襲地方有點不同,調理師傅按摩的時候那痛按那,說是在疏通經絡百,痛就是經絡不通的表現,把痛點給消除自然就達到保健的效果,按完後效果確實很好,很舒服晚上睡度覺睡的很香。現在跟朋友還經過過來做調理
3、西方醫學在近代中國如何傳播與發展
「西學東漸」是影響中國近代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醫學科學作為西方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的傳播不僅使中國衛生醫療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還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西方醫學科學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它與中國傳統醫學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的醫學體系,兩者之間不免產生矛盾。從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總體進程來看,西方醫學,主要是近現代醫學科學,在華傳播是比較順利的,最終為中國社會各界所普遍接受,並從20世紀初開始,取代中國本土傳統醫學,反客為主,成為中國現代醫學的主體部分。
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西方醫學在中國的傳播由來已久。早在唐朝就有景教徒(基督教聶斯托里派)在華從事行醫活動。1289年,羅馬教皇派遣義大利籍傳教士孟高維諾(G. de Montecorvino)來華。孟氏在傳教同時,也以醫術為活動工具。這是歐洲傳教士把西方醫學傳入中國的開端。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漸多,其中著名者有義大利人利瑪竇(M. Ricci)、熊三拔(S. de Ursis),瑞士耶穌會教士鄧玉函(J. Terrentius,)等。他們在行醫的同時,還翻譯了多部西醫書籍。其中鄧玉函翻譯的《泰西人身說概》(解剖學),經過國人畢拱辰潤色,於1643年付梓刊印,流傳民間。當然,傳播醫學並不是傳教士的目的,而是求得在華立足之地以宣揚教義的手段。
這一手段令西來客們獲益良多,甚至為他們打開了通往中國社會頂端的道路。降至康熙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醫學活動達到高峰,他們在派別上屬於天主教。當時來華傳教士,如義大利教士鮑仲義(J. Baudino)、羅懷忠(J. Casta),法國教士樊繼訓(P. Frapperie)、安泰(E. Roasset),德國教士羅德先(B. Rhodes)都先後入太醫院供職。鮑仲義和安泰充當康熙帝的隨身醫生,隨駕出巡。羅德先曾經用葯治療了康熙的心臟病,還為他做過外科手術,切除了唇上的腫瘤。
雖然西方傳教士試圖利用醫學作為傳教手段,然而事實上西方醫學傳播的社會影響遠勝於宗教。不過當時傳入中國的西方醫學,還是以古代醫學為主,無論是在基礎理論還是在臨床實踐方面都沒有取得顯著成就。康熙末年,由於羅馬教廷沒有處理好基督教義與中國傳統禮俗之間的矛盾,在華傳教士又介入了皇室立儲紛爭,觸怒了後來繼位的雍正帝。這使得他們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甚至遭到清王朝的驅逐。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也因此遭遇挫折。
19世紀初,一批新教傳教士開始來華傳播醫學。此時,西方醫學已經發展到近代階段,在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在全球遙遙領先。正如一位西方醫學史家所指出的:「現代醫學,我簡稱為『我們的醫學』,是19世紀社會的產物。」
1800年以後來華的英、美傳教士醫生,把西方醫學的最新成果傳入中國,對於改善當地人民的醫療狀況起到了積極作用。1805年英國醫生皮爾遜(A.Pearson)在澳門開展了牛痘接種,並僱傭了中國人邱熺等在廣東各地推廣,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邱熺後來獨立開辦了自己的種痘診所,在當地名望頗著,得到了兩廣總督阮元的題匾贈詩嘉獎。
與此同時,西方先進的現代醫事制度也傳入中國。教會醫生在通商口岸澳門、廣州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醫院。早期在華興辦醫院頗富成效的當數美國人伯駕(P. Paker)。1834年,伯駕畢業於耶魯大學,獲醫學和神學博士學位,同年來華從事醫葯傳教事業。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努力,1835年11月,伯駕在廣州新豆欄街開辦了眼科醫局。醫局開辦後,初期雖求診者甚少,但是教會醫院所具有的福利性質和先進的眼外科技藝,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的病人,經常是「每天都有幾千名等得不耐煩的中國人叫嚷著要求進入擁擠的病房」。他還曾為來廣州禁煙的欽差大臣林則徐醫治過疝氣。林則徐對伯駕的治療深表感謝。
英國醫學碩士、皇家外科學會會員合信(B. Hobson)是當時另一位傳播西醫的傑出人物。1839年,他在廣州開設了惠愛醫館,「舍葯施醫,至者甚眾,無不應手奏效,而去求醫者幾於其門如市,戶限為穿,於是合信氏之名遂遍粵東人士之口」。
教會醫生在建立醫院的同時,還積極推進西醫教育,為當地培養新式醫生。麥高恩(D. Macgowan)提出:「不應該認為教會醫務人員工作的重要部分僅僅限於內外科的實施,應該對當地的開業醫師在解剖學和生理學上進行講授,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學習醫學和有關科學。」1837年,伯駕招收廣州本地學生入眼科醫局學習。合信也於1839年在廣州惠愛醫院傳授西方醫學。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此時正當西方資本主義資本擴張與商品輸出全球化時期,醫學又成為傳教士服務於本國對華通商利益的輔助工具,也就是美國在華教會協會之主張:「欲介紹基督教於中國,最好的辦法是通過醫葯,欲在中國擴充商品的銷路,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教士。醫葯是基督的先鋒,而基督教又是推銷商品的先鋒。」
總體而言,鴉片戰爭以前,在華傳教士雖然為傳播西方醫學進行了艱苦努力,但是由於清中期以後,清政府一直奉行閉關自守政策,外國人在華活動受到諸多限制。傳教士醫生未能在華自由施展其影響,只能在廣州一帶活動。因此,在鴉片戰爭之前西方醫學對中國的影響也還是很有限的。
1840年以後西方醫學在華影響的擴大
西方近代醫學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並開始得到中國社會各界的普遍接受,是在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先後逼迫清王朝簽訂了諸多不平等條約,以此為護符,西方人在華活動獲得了諸多便利。根據條約規定,外國人有權在華行醫和開設醫館,西方醫學在華影響隨之得到迅速擴大。一方面,教會在通商口岸設立了醫院,給予中國各階層民眾以醫療上的福利;另一方面,傳教士醫生多方努力,積極推進西方醫學理論、醫療技術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1850年後,合信翻譯出版了《全體新論》、《西醫略論》、《內科新說》、《婦嬰新說》等多部西醫著作。美國人嘉約翰(J. Kerr)在1859―1886年間編譯出版了以臨床醫學為主的20餘種西醫書籍。
1866年,由嘉約翰主持,中國第一所正式的西醫學校在廣州博濟醫院建立,招收中國男女學生入學醫科。該校為廣東西醫人才培養貢獻很大,造就了諸多傑出之士。戊戌六君子之康廣仁、民國國父孫中山都曾經在此求學。
1886年,由美國教會醫生倡議,在上海成立了在華教會醫學聯合會,命名為「中國博醫會」。該會創辦了《博醫會報》,報道西醫在華傳播情況和世界醫學發展動態,並在上海、東北、武漢、廣州、福建等地建立分會。
在華傳教士還資助一些中國青年赴外國學習。例如廣東人黃寬得到了美國教士布朗夫婦的資助,先赴美國留學,後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獲學士學位。1857年,他學成回國後,在香港、廣東等地開診行醫,並在診所內培養中國學徒,是為中國人自行教授西醫之始。
西方醫學的傳播得到了中國士大夫階層中有識之士乃至開明派封疆大吏的積極響應。他們出於自強救亡的目的,在察覺到中國傳統醫學存在諸般弊端的同時,也開始重視西方醫學,期望以此作為經世救國的手段。
西方醫學理論的科學性和治療方法的有效性,獲得了晚清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認可。有士人著文感嘆道:「西醫之精妙,西葯之簡便,華人稍知西學者,無不知之。而獨斥為不足信,不可用者,則中國之醫人葯肆居多。然每見上海各處遇有疑難重症,華醫為之束手者,一延西醫,用西葯,即能霍然而愈者,指不勝屈。」
晚清學界頗負盛名的桐城派大家吳汝綸,在致友人書信中,對西醫理論和診療方法深表佩服:「今西醫盛行,理精鑿而法簡捷,自非勞瘵痼疾,決無不瘥之事。而朋友間至今仍多堅信中國含混醫術,安其所習,毀所不見,寧為中醫所誤,不肯一試西醫,殊可悼嘆。」「令弟如系肺疾,應就西醫,……此病甚不易治,中醫不解,亦無徵效之葯;其雲可治,乃隔膜之談。若西醫用聞症筒(註:聽診器)細心審聽,決為可治,乃足信耳。」
晚清思想界著名人物鄭觀應在其名著《盛世危言·醫道》一篇中,較全面地將中西醫加以比較。他認為西方醫學在關於人體臟腑器官的認識、診斷手法、葯物炮製、外科器械等方面都勝於中醫。他對於西方的醫事制度也非常贊賞:「西國醫學設專科……皆由名師教誨……迨至學成,官為考驗,必須確有心得,給予文憑方能以醫師自命……故學問閱歷精益求精,中國之醫能如是乎?」
曾國藩、李鴻章等晚清著名地方督撫疆吏,在成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後,認識到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作為維護封建王朝統治的新工具。他們在主持洋務自強運動過程中,對於作為西方先進科學技術重要組成部分的近代醫學科學,也採取了積極的接納與提倡態度。1865年,北京同文館設立醫學課程,聘請英國醫生德貞(J. Dudgeon)為教習,是為中國自設西醫教育之始。
在洋務派大吏中,以李鴻章為推進西方醫學傳播出力最多。他聘請西醫為自己家庭的私人醫生,著文大力宣揚西醫:
泰西醫學有長官、有學堂,又多世業孤學,藏真府俞悉由考驗,湯液酒醴更極精翔。且俞跗治疾、割皮解肌、湔浣腸胃,此法久逸。而彼方於腫瘍、金瘍、折傷、潰瘍之石葯劀殺尤得其傳,且於草木金石之原則化質,一一格致微眇,務盡其實用,非僅以炮製為盡物性,則尤中土醫士所未逮者,予久偉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
李鴻章提出了匯通中西醫的觀點,指出:「倘學者合中西之說而會其通以造於至精極微之境,與醫學豈曰小補!」他出資贊助英國教會醫生馬根濟(J. Mackenzie)在天津開辦了一所英文名為「Viceroy』 Hospital」(總督醫院)的新式醫院。1893年,他建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正規近代化西醫院校——北洋醫學堂。北洋醫學堂聘請外國醫生主持教學。學校堂規稱:「西醫學堂原為珍重生命而設,諸生來堂肄業於醫學諸書,宜視為利己濟人之要務,孜孜不倦,晨夕研求,毋得始勤終怠。將來造詣有成,資送各兵船及各營所當差,不獨資給薪資,兼可活人無算,良醫良相事異功同。」
當時的新聞傳媒對西醫也進行正面宣傳報道。1872年,很具影響力的《申報》刊文評價西醫道:今夫治疾之法,至於西醫可謂詳且備矣。其於人之一身,內而心肝五臟,外而筋骨四肢,上而耳目各孔,下而陰陽等竅,無不詳辨其形,細察其隱,以觀其受病之處,以究其得病之原。較之中國醫書之所載與夫中國醫士之所知,奚啻詳細千百倍哉。
盡管鴉片戰爭之後各國列強在華的侵略行徑引起了國人的敵視與仇恨,西方文化在華傳播所受阻力甚大,但是西方醫學以其拯救生命、維護健康的崇高宗旨和先進的科學理論與治療技術,逐漸贏得了中國社會各界的認可與接受。當時有人記載道,「自中國通商以來,西醫之至中國者,各口岸皆有之」,「初則貧賤患病,無力醫葯者就之,常常有效;繼則富貴患病、華醫束手者就之,往往奏功;今則無論富貴貧賤,皆有喜西葯之簡便與西葯之奇異者,而就醫館醫治者,日多一日,日盛一日也」。
西方醫學在維新運動中地位的提升
19世紀末,西方帝國主義勢力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危機。學習西方先進文化,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運動蓬勃興起,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也隨之而入新境。
維新派思想家認為救國首先必須強民。他們強調要從身心兩方面提高國民的素質,提出了醫學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指出:「不求保種之道則無以存中國。保種之道有二:一曰學以保其心靈,二曰醫以保其身軀。」
嚴復也積極提倡醫學救國,他在其名著《原強》一文中論道:「蓋生民之大要三,而強弱存亡莫不視此。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慮之強,三曰德行仁義之強,是以西洋觀化言治之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斷民種之高下。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奮者也。」
維新志士肯定了西方醫學所取得的長足進步,深信引進西醫有助於救國保種。康廣仁在澳門創辦的《知新報》特辟西醫專欄,宣傳醫學維新論。劉楨麟在該報發表「富強始於衛生論」,稱:「欲治天下必自治國始,欲治國必自強民始,欲強民必自強體始。強體之法,西人醫學大昌,近日駸駸乎進於道矣。」
梁啟超認為發展醫學是變革圖強、追求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凡世界文明之極軌,惟有醫學」;「醫者,純乎民事者也,故言保民,必自醫學始。英人之初變政也,首講求攝生之道、治病之法,而講求全體,而講化學,而講植物學,而講道路,而講居宅,而講飲食多寡之率,而講衣服寒熱之法,而講工作久暫之刻,而講產孕,而講育嬰,而講養生,而講免疫」。
維新派引進西醫的救國主張,在社會上反響很大。研究西醫者不斷增多,各種學習西醫的民間組織和報刊雜志,在許多地方紛紛出現。社會各界對於學習西醫的熱情也顯著高漲起來。一次,梁啟超在集會宣講醫學救國論時,忽有人當眾涕淚長跪而言曰,「此舉若昌,某願粉身碎骨相贊助」;「願悉所有以其半養母,而散其半以就此事」。
這一主張也得到了統治階級開明派的採納。光緒帝在百日維新期間頒布的改革教育的上諭中稱:「醫學一門關系至重,極應另立醫學堂考求中西醫理,歸大學堂兼轄,以期醫學精進。」即使是維新派的政敵榮祿,在接受了德貞為他施行手術治療後,重病痊癒,不禁稱贊他醫術「精妙絕倫」,「不特為華醫所未見,亦華人所未聞,藉非目睹,其誰信之」。
百日維新雖然因清王朝統治階級內極端保守勢力的反對而失敗,但是維新改革勢力依然日益強大。學習西醫已成為中國社會改革勢力奮斗之重要方向,西醫大潮從此在神州洪波涌現。
清末民初西方醫學在中國醫療體系中主體地位的形成
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中國傳統醫學式微、西方醫學科學轉為主流之局已現端倪。著名開明派重臣張之洞與張百熙在當年制訂的「癸卯學制」中,將醫科大學作為新學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中國醫學仍列29門醫學科目之首,但是其他28門科目皆屬西醫范疇。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先後病死後,作為舊時代中醫政治象徵的太醫院也岌岌可危。在時代改革大潮中,中西醫的社會地位開始發生根本性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甲午戰爭以後,中國醫學界的變革深受近代日本醫學思潮的影響。自唐以來,日本醫學界本來是追隨中國傳統醫學亦步亦趨。然而,明治維新以後,日本政府積極推進近代化進程,力圖擠進世界強國陣營,謀求「脫亞入歐」。在醫學領域,日本政府奉行所謂「文明開化」施政方針,於日本醫界大興「滅漢興洋」之風,在醫政管理、醫學教育、醫療設施、葯品生產等方面推行廢除漢醫、全盤西化。而就中國方面來看,清末自戊戌變法,特別是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老牌強國俄羅斯帝國以後,日本模式已經成為中國改革勢力最重要的模仿範本。同時由於「路近費省」的緣故,大批中國學子赴日本學習。他們學成歸國後,也把日本的醫學理念帶回中國,成為傳播西醫,廢棄中醫的骨幹力量。
民元以後,民國政府摒棄中國傳統醫學於新式醫療制度之外,以西方醫療衛生體制為範本,重構國家醫療衛生制度。中醫也不再列入國家醫學教育內容。1915年,由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伍連德發起的全國性中華醫學會建立。該會所有組成人員都是西醫背景,並以「促進醫學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喚起民眾對於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興趣」為宗旨。中西醫主次易位態勢,至此昭然。西方醫學科學在中國現代醫學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基本確立。
此後,西方醫學科學在全國得到深入推廣,中國傳統醫學則迅速萎縮,被斥為「不科學」,貶為「舊醫」。1916年余雲岫著《靈素商兌》,以西方現代自然科學理論全面批判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廢除中醫之論一時甚囂塵上,並得到了民國政府汪精衛、褚民誼等有留學日本背景高官的支持。1928年,汪企張在全國教育會議上提出廢止中醫案。1929年,在南京民國政府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上,余雲岫等人再次提出廢止中醫案,會議通過了《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至此中國傳統醫學不僅被西醫反客為主,更有被趕盡殺絕之勢。雖然經中醫界極力反對,多方運動,此案未得切實實施。但是,隨著西方醫學科學在中國醫療衛生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日漸根深蒂固,中國本土傳統醫學也日趨邊緣化。此局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思想,方才有所改觀。
綜觀西方醫學在華傳播之歷史進程,雖有波折,而終於得到國人之廣泛接受,取代中國本土傳統醫學之主體地位,對於推進中國科技現代化,維護中國人民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
4、涼茶的作用與保健
涼茶
【介紹】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做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治療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吃火鍋、吃小龍蝦、吃辣子魚、吃燒烤,凡是遭遇可能讓人內火上升的食物,很多人總會在同一時刻將目光投向涼茶。涼茶總的作用是清熱解毒、清肺潤燥解暑,涼茶對於廣東人,可以說是「生命源於水,健康源於涼茶」。製作涼茶所使用的草葯能有效去除人體的毒素,起到提高人體免疫能力、抗禦細菌、病毒的感染,平衡陰陽、柔潤肌膚的作用。除了清熱解毒外,涼茶還可去濕生津、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等,還可治目赤頭痛、頭暈耳鳴、疔瘡腫毒和高血壓,夏天完全可以當清涼飲料飲用。
另有一說位,涼茶,廣東廣西地區對煮好的中葯的液體部分的通稱。與某些針對特點疾病的中葯茶,涼茶又一般指具有清熱、下火功效的,一般人都可以喝的中葯。
涼茶並不是茶,而是中草葯熬出來的葯湯;涼茶也不一定涼,熱著喝效果更好。
夏天偏熱多濕的氣候容易使人腸胃失調,再加上有的人嗜食辛辣、味重食物,難免會不同程度地出現上火、口舌生瘡、咽喉腫痛、食慾不佳等症狀。涼茶本是廣東人的最愛,自古以來,廣東人喝涼茶就喝出了名。其實,涼茶是祛暑敗火氣最有效直接的方法。甚至有專家預測,涼茶有望在3年內成為國內唯一可與可口可樂相抗衡的民族飲料。
【歷史】
涼茶的歷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創始的王老吉涼茶,隨著千千萬萬的「老廣」漂洋過海,涼茶也終於開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啟超赴美考察期間,曾著《新大陸游記》一書,書中有載:「西人有喜用華醫者,故業此足以至富。有所謂王老吉涼茶,在廣東貼銅錢兩文、售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雲」便是歷史的見證。
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葯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葯。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
【品種】
1.西瓜皮涼茶
製作方法:可將外皮綠色的那一層利用起來,洗凈後切碎去渣取汁,再加入少量白糖攪拌均勻
功效:有祛暑利尿解毒之功。
2.薄荷涼茶
製作方法:取薄荷葉、甘草各6克,加水1000克左右,煮沸5分鍾後,放入白糖攪勻。
功效:提神醒腦。
3.香蘭涼茶
製作方法:藿香9克、佩蘭9克洗凈,和茶葉6克一起放茶壺中,用500毫升開水沖溶,上蓋悶5分鍾,加入冰塊冷卻待飲。
功效:解熱祛風,清暑化濕,開胃止嘔。
4.陳皮茶
製作方法:將干橘子皮10克洗凈,撕成小塊,放入茶杯中,用開水沖入,蓋上杯蓋悶10分鍾左右,然後去渣,放入少量白糖。稍涼後,放入冰箱中冰鎮一下更好。功效:常飲此茶,既能消暑又能止咳、化痰、健胃。
5.鮮藕涼茶
製作方法:將鮮藕75克洗凈,切成片,放入鍋內,倒入750克水,用文火煮。待鍋內水煮至水量的三分之二即可,放入適量的白糖;
功效:常飲能去火化淤。
6.橘子茶
製作方法:將橘子肉和茶葉用開水沖泡,可製成橘子茶,它可防癌、抗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
功效:如果將經過消毒處理的新鮮橘子皮與白糖一同沖喝,還能起到理氣消脹、生津潤喉、清熱止咳的作用。
7.桑菊茶
製作方法:將桑葉、白菊花各10克,甘草3克放入鍋中稍煮,然後去渣葉,加入少量白糖即成
功效:可散熱清肺潤喉,清肝明目,對風熱感冒也有一定療效。
8.荷葉涼茶
製作方法:將半張荷葉撕成碎塊,與中葯滑石、白術各10克,甘草6克,放入水中,共煮20分鍾左右,去渣取汁,放入少量白糖攪勻,冷卻後飲用
功效:可防暑降溫。
9.淡鹽涼茶
製作方法:開水500毫升沖泡綠茶5克,食鹽2克,晾涼待飲
功效:能止渴解熱除煩,治頭暈惡心。
10.果汁紅茶
製作方法:鍋中加水750毫升,加熱至沸倒入紅茶40克,微沸5分鍾,離火去茶葉,晾涼後放入冰箱。飲用時在杯中倒入紅茶40毫升,放少許檸檬汁、橘汁、白砂糖,再加冰水150毫升,滴入少許白蘭地酒,放橘子一瓣,碎冰少許
功效:既可去火,又很爽口。
【小貼士】
1.不要喝隔夜涼茶
過去,很多百姓會在晚睡前把涼茶料放進陶制帶拎把的大茶壺里,一夜浸泡後格外清涼,第二天一家人能喝上一天。其實這樣做是不健康的。任何茶都不要喝隔夜的,哪怕你用的是紫砂茶壺。
2.涼茶可煮可泡
最初古人飲茶,是把茶葉放到釜中煎煮,與現在的煎葯法大致相同。到了宋代,隨著品茶現象的普及,煎茶法才過渡為今天的直接投入茶碗、沖入沸水的泡茶法。涼茶亦可直接沖泡,但因為涼茶的配料較之通常意義上的「茶料」要特殊,大多帶有功效性質,煮的話,更易發揮其效用。
最適合的容器;玻璃壺、瓷碗、茶杯都可以,但要從茶料葯性的最好發揮角度來說,還是那種古老的帶蓋泥陶壺最為適宜。一則不傷料,二則它裝茶不餿,三則比其他容器更具備降溫的作用,倒出來的茶水冰涼沁口。
3.心急喝不上涼茶
雖然涼茶只需煮5~10分鍾時間,但要等它涼了再喝卻要花半天工夫。有節約時間的辦法,可以往煮好的涼茶里沖涼白開,這並不影響涼茶的功效。
4.涼茶也是葯
涼茶畢竟是葯,要注意因人制宜,不能濫服,更不能作為保健葯長期服用。若體質素來虛弱者和嬰幼兒,不分青紅皂白地長期用葯性苦寒的涼茶,則易損傷人體陽氣和脾胃,導致出現神疲體倦、面色白光、多汗易感冒、納差便溶。舌淡苔薄或剝、脈弱無力等脾肺氣虛等癥候;尤其是嬰幼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血少氣弱,若長期服用涼茶,攻伐不止,會損傷小兒正氣,反而影響小兒健康成長。小兒雖易生病,但其臟氣清靈,充滿生機,有病亦易於康復。有的兒童易感冒咳喘,一個月甚至發病3~4次,其中不少病例是由於嬰幼兒期間過量服用葯性苦寒之涼茶損傷脾肺之氣所致。為此告誡人們,涼茶服用也有忌。
涼茶是嶺南人民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葯為基礎,研製總結出的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總稱。分析涼茶"高熱"的原因,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涼茶無毒有效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特點。飲用涼茶是兩廣人民長期同大自然作斗爭總結而來的一種護身法寶。據有關醫葯專家介紹,涼茶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沒有肝腎毒性,四季皆宜,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祛暑濕"。
【涼茶文化】
涼茶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使其具有持久的擴張力,這是目前世界上任何飲料都無法比擬的優勢。
歷史最早的廣東涼茶是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清道光八年)始創的王老吉涼茶。後來,王老吉涼茶漂洋過海,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流行170多年,可算是清熱、解毒、美顏飲品的先驅。
涼茶還具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寶芝林"因黃飛鴻早就飲譽海內外;"王老吉"的創始人王澤邦被稱為"葯俠" ,與慈禧太後、洪秀全、太平軍、林則徐等歷史人物及事件緊密相連;名揚中外的"李眾勝堂"葯店的著名產品保濟丸,遠銷東南亞、美國和加拿大等地。
【涼茶配製】
涼茶配製技藝以家族世襲傳承下來,已有數百年歷史。「文革」中,涼茶文化雖遭到了嚴重破壞,不僅涼茶鋪關門,有關涼茶的製作器具、遺址、遺跡、史料、照片等文物也所剩無幾,但其在港、澳地區仍經久不衰。王老吉、上清飲、健生堂、鄧老、白雲山、黃振龍、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蘆、星群、潤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寶慶堂等16個涼茶品牌的54個配方及其所構成的涼茶文化得到了民眾的廣泛認可。
【現狀】
保護涼茶文化
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巨大的後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目前,涼茶產量已達200萬噸(含港、澳地區),銷售范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在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5年底,涼茶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國家的涼茶強制性標准即將出台,這將有利於規范全國涼茶市場,屆時,街邊的很多小品牌涼茶鋪都將因其不能符合行業標准而退出涼茶市場。
5、請問有誰知道廣東涼茶的文化歷史?
涼茶的歷史悠久,最早的是由鶴山人王澤邦於1828年創始的王老吉涼茶,隨著千千萬萬的「老廣」漂洋過海,涼茶也終於開始了它的五大洲之旅。1898年至1903年梁啟超赴美考察期間,曾著《新大陸游記》一書,書中有載:「西人有喜用華醫者,故業此足以至富。有所謂王老吉涼茶,在廣東貼銅錢兩文、售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雲」便是歷史的見證。
公元306年,東晉道學醫葯家葛洪南來嶺南,由於當時瘴癘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嶺南各種溫病醫葯。葛洪所遺下的醫學專著以及後世嶺南溫派醫家總結勞動人民長期防治疾病過程中的豐富經驗,形成了嶺南文化底蘊深厚的涼茶,其配方、術語世代相傳。關於涼茶的歷史典故、民間傳說在嶺南和海外廣為流傳,經久不衰。數百年來,林立於廣東、香港、澳門的涼茶鋪,形成了一條嶺南文化的獨特風景線。
廣東涼茶
涼茶是嶺南人民根據本地的氣候、水土特性,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葯為基礎,研製總結出的一類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飲料總稱。分析涼茶"高熱"的原因,有關專家指出,首先,涼茶無毒有效的特點十分符合現代人的消費特點。飲用涼茶是兩廣人民長期同大自然作斗爭總結而來的一種護身法寶。據有關醫葯專家介紹,涼茶涼而不寒,清熱而不傷脾胃,沒有肝腎毒性,四季皆宜,無病時可防病,有病時能治病,"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濕"。
6、呼和浩特吸脂一般要用多少錢好養生
想減肥 不要靠那些什麼拔罐 刮痧 吸脂 減肥茶百 減肥葯 減肥膠囊 減肥霜等、這些都是有副作用的。
建議:合理飲食,盡量不要吃度油膩食品,多吃蔬菜有利於健康,早上起來喝杯鹽水,再去跑步,晚上先吃飯,問吃完飯休息半小時後,在去馬路慢跑,盡答量跑給一兩個小時回去後,在按摩推拿自己肥胖的部位,弄完再去洗個熱水澡,然後休息一會兒,就內睡覺,容盡量早點睡,這樣堅持下去,肯定會瘦下去。
望採納!!!!!!
7、煙台華醫領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煙台華醫領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是2018-11-06在山東省煙台市萊陽市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煙台市萊陽市富水南路205號116商業房。
煙台華醫領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0682MA3NH6D21Q,企業法人滕美臻,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煙台華醫領航健康科內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健康管理技術的開發;保健食品、保健器械的研發;生物保健科技研究與開發;生物醫葯的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技術轉讓;健康管理咨詢服務;營養健康咨詢服務;養生保健與服務;批發、零售預包裝食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一類、化妝品、衛生用品、日用品;設計、製作、代理、發布各類廣告。(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本容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煙台華醫領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8、百草堂真的存在過嗎?
炎帝神農氏、生常羊、長姜水、葬長沙,活動在太行山。始祖百草堂是他「始嘗百草,始有醫葯」的地方。
百草堂為「中華第一龍」棲聖地。園內陽光充足,四季溫暖,流水淙淙,靈氣融融,脈正氣順。
百草堂的主題是「神農醫葯文化與養生」。在百草堂構架的基礎上建成了「綠色生態養生園」,其主題是「綠色生態養生與平衡」。並在堂內建有以「神農本草與茶文化」為主題的荼草園。
百草堂突出了「古」的特點,能品嘗「野」的味道。置身於回歸自然的環境,展現了花草樹木的誘惑,再創了大自然的新魅力。至此一覽,增添情趣、陶冶情操、改善性情、調節心態、美化生活、凈化心靈、豐富知識、鍛煉身體、延年益壽、長命百歲。增強美的嚮往,拓展人的深層追求,充實人的精神世界。
百草堂建築按「平衡」的原理設置,五行養生房按七星分布。花草樹木按生理配植,園林景觀天地造化,神農寶殿宏偉壯觀。
花草樹分九個樹區,九個花苑。
「始祖百草堂」位於山西省長治市東部老頂山(原名百穀山)國家森林公園風景區內,建有28個主要景點,分為祭祀朝聖區、生態養生區、休閑度假區三個區域,距長治市中心五公里。佔地總面積33萬平方米。
始祖百草堂,國內首創、獨樹一幟。創出了「上下五千年,中華第一堂」、「華夏兩千年,中華第一殿」、「綠色生態養生園,中華養生第一園」三大業績。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為百草堂題了堂名。始祖百草堂是由董事長管建平創意策劃建造的。
百草堂的問世,向華夏展示了上黨、三晉的風采,為建設上黨,振興山西,創造環境作出了貢獻。 [編輯本段]【北京百草堂】百草源考
謂神農嘗百草,嘆伏羲刺九針。古德治天下,仁濟天下,齊家天下。縱橫天地日月,上下名山大澤,禮有信至仁義,樂有琴棋書畫,花有梅蘭竹菊,草有丸丹散膏。自古: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或病若猛虎,或病如抽絲,或陰平陽秘,或病安從來。遂醫道同源,又醫巫揚鑣。遺作《神農百草》,遺著《黃帝內經》,遺篇《本草綱目》。天有繁星,地有眾獸,體有百病,葯有百草。曰人非草木焉能無情,雲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人為肉胎,升為魂魄,降則慧根。百病磨,千患折,如魔走火,疑妖纏身,投華醫如錐,以針逐之,以草滌之,以氣催之,以血養之,百草之族,仁濟一堂,以名門巨弩,替天行道,傳世家良方,為民除害,乃百草為本,百病為敵,百醫為堂,百姓為歡,皆流芳百世是焉。